中国式管理的思想.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1836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00 大小:103.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式管理的思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0页
中国式管理的思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0页
中国式管理的思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0页
中国式管理的思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0页
中国式管理的思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0页
中国式管理的思想.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0页
中国式管理的思想.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0页
中国式管理的思想.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0页
中国式管理的思想.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0页
中国式管理的思想.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0页
中国式管理的思想.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0页
中国式管理的思想.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0页
中国式管理的思想.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0页
中国式管理的思想.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0页
中国式管理的思想.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0页
中国式管理的思想.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0页
中国式管理的思想.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0页
中国式管理的思想.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0页
中国式管理的思想.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0页
中国式管理的思想.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式管理的思想.docx

《中国式管理的思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式管理的思想.docx(10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式管理的思想.docx

中国式管理的思想

★讲师简介

 

曾仕强

☆中国式管理研究院院长,中国式管理之父,英国莱斯特大学管理学博士,美国杜鲁门大学行政管理硕士;台湾兴国管理学院校长,台湾智慧大学校长,台湾交通大学教授;《成功》杂志首席顾问,中国统一促进会理事长,被业界誉为:

中国式管理大师、华人三大管理学家之一、被《民生报》调查为交大最受学生欢迎的教授之一,生产力中心调查为最受企业界欢迎的十大名嘴之一。

 

★课程对象

——谁需要学习本课程

 

★企业总裁、总经理

★企业其他各级管理者

★政府各级领导

★从事其他各种管理工作者

★中国式管理的研究者

★课程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程,您将实现以下转变

 

1.领悟中国式管理的核心智慧

2.掌握中国式管理的完整架构

3.形成完整的中国式管理思维

4.学会用中国式的手法进行管理

★课程提纲

——通过本课程,您能学到什么?

 

第一讲中道管理的思想体系

1.科学不是整全的

2.哲学、宗教也不是整全的

3.道是整全的学问

4.偏道与中道

5.中道管理的六个组成

第二讲虚以控实—虚以控实的道理(上)

1.虚以控实的道理

2.管理有两个层次

3.管理哲学即是管理之道

4.M理论代表管理哲学

第三讲虚以控实—虚以控实的道理(下)

1.管理以修己为起点、以安人为目标

2.管理要分清本末、轻重、先后、缓急

3.从格物致知着手、以诚意来正心

4.德本才末,是选用人才的可靠标准

5.知变不知常,妄作凶

6.把经营理念当做管理的最高指导原则

第四讲虚以控实—管理有两个极端(上)

1.大家各执一端以自耀

2.管理者先求头脑清楚

3.最好先要求自己归零

第五讲虚以控实—管理有两个极端(下)

1.摆脱极端以讲求中道

2.执两用中才能够合理

第六讲虚以控实—管理的理念导向

1.企业管理的历史

2.举一隅应该以三隅反

3.真理并不在二者之一

4.日本率先采用理念导向

5.美国企业也陆续跟进

第七讲约法三章—约法三章的精神(上)

1.人性要受到尊重

2.约法三章是重点管理

3.约法三章的精神

4.约法三章是管理非常重要的法则

5.三是一至五奇数中点

第八讲约法三章—约法三章的精神(下)

1.管理的原则要首先确立

2.把管理的原则加以归纳

3.管理原则的理想程度

4.管理原则的基本要领

第九讲约法三章—人性管理的演进(上)

1.管理的对象是人员

2.X理论的几个假设

3.霍桑研究的大启示

4.Y理论有新的假定

第十讲约法三章—人性管理的演进(下)

1.管理人性化的趋势

2.人性管理的特性

第十一讲约法三章—人性管理的M理论(上)

1.人性问题源远流长

2.中庸是天人合一论

3.中庸表示恰到好处

第十二讲约法三章—人性管理的M理论(下)

1.M理论即中道管理

2.人性管理的M理论

第十三讲约法三章—M理论有三个向度(上)

1.“情、理、法”与“仁、义、礼”

2.仁为安人之道

3.义为经权之道

4.礼为絜矩之道

第十四讲约法三章—M理论有三个向度(下)

1.M理论三大要项缺一不可

2.M理论源于中国古代哲学

3.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第十五讲约法三章—M理论三大要项(上)

1.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

2.将心比心

3.安有各种不同状态

第十六讲约法三章—M理论三大要项(下)

1.虚安也是一种手段

2.经权为致安的途径

3.变时要以安为前提

4.随时都应将心比心

第十七讲约法三章—M理论的实际运作(上)

1.管理必须制度化

2.制度一定要合理

3.制度要自生自长

第十八讲约法三章—M理论实际运作(下)

1.制度要适时修订

2.依制度权宜应变

3.务求人人都能安

第十九讲易知易行—M理论合乎人性(上)

1.M理论是易知易行的

2.人性是可以塑染的

3.安宁是人性根本需要

第二十讲易知易行—M理论合乎人性(中)

1.人性要多求安而应变

2.将心比心是人性的需求

3.人性喜欢简单明了

4.易知易行是人性的需求

5.M理论把安人作为最高目标

6.M理论讲求合理应变

第二十一讲易知易行—M理论合乎人性(下)

1.M理论讲求将心比心

第二十二讲易知易行—M理论贵在实践

1.真正的管理功夫在行

2.知识要配合实践

3.坚持原则求合理应变

4.圆融和谐效果才会好

5.知识与实际永远存在差距

第二十三讲易知易行—M理论大同小异

1.实践的结果各有一套

2.行的结果要虚心检讨

3.时刻不忘以人为本

4.管理无统一的模式

5.慎始善终求己安人安

 

 

★课程意义

——为什么要学习本课程?

(学习本课程的必要性)

 

☆为什么西方的管理模式在中国的本土化如此缓慢?

中国企业的管理突围之路究竟在哪里?

中国人、中国的企业具有自己的特殊之处,中国式管理无疑是管理者们需要探究的方向,但是其核心究竟是什么?

☆中道管理是中国式管理最核心的思想体系,不掌握中道管理,无以掌握中国式管理的精髓和全貌。

中道管理系列课程由四部分构成,高屋建瓴、重点剖析,全面展示了中国式管理的智慧所在。

☆M理论篇着眼于中国式管理的整体思想架构,让学员全面掌握中国式管理的思想体系,是中道管理系列之全局篇。

第一讲中道管理的思想体系

《庄子·秋水篇》一则寓言

管理有两个不同层次

管理哲学即管理之道

M理论代表管理哲学

主要依据是大学之道

管理的最高指导原则

很多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都很关心,中国的管理学有没有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答案是肯定的。

但要透彻地了解和学习这一思想体系,首先就要清楚中国和西方对体系的概念完全不一样。

不言而喻,中华民族最早理解了整体概念,而这是西方到现在都无法把握的。

西方重视科学,但“科”就有分的意思,表示分门别类、专科,所以科学不能代表整体的学问。

现今企业管理中存在的很多问题,其根源就在于管理者用西方的观点来看待中国的东西,不但管理得杂乱无章,并且还很危险。

科学给人类带来了很多方便,但也给人类带来很多的威胁。

科学研究的初衷是为了帮助人类,但不幸的是,人类往往沦为科学的奴隶:

人类发明钞票,是为了方便使用,但人类却变成了钞票的奴隶;人类发明电脑,是为了帮助工作,但现在小孩都变成了电脑的奴隶;人类开发管理学,是为了帮助人们把事情做好,但是现在却要受到管理学的约束。

科学家最终往往会走到相信神明的路上,这就是因为科学家在研究中会感觉到有一只隐隐约约的、看不见的手在指引和支配着一切,他们意识到科学是一条渐进线,只能到达真理的边缘,却无法掌握真理。

科学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是科学没有办法解决所有的问题,最起码科学不能给人类带来幸福。

21世纪伊始,科学家就觉悟到科学应该受到相当的限制,科学的盲目发展会导致世界的毁灭,人类的灭亡。

在任何经营管理中,也同样存在一只看不见的手无法精确描述,于是,有人将之称为哲学。

但科学家并不认同哲学,他们认为科学才是实际的,而哲学是虚幻的。

事实上,科学总是偏执一端,在管理中只讲科学容易将管理者引入歧途。

这并非是反对科学,而是要阐释这样一个道理:

科学有其不足,并非万能。

【案例】

现代管理学起源于美国,相信科学的美国人发展出了一套管理科学,但20世纪70年代,美国式管理遭遇到了巨大冲击,而此时相信哲学的日式管理方式逐渐崭露头角。

日式管理与美式管理往往大相径庭,日本人习惯于终身雇佣,美国人则喜欢随时跳槽;日本人是工作本位,美国人则将工作和休息截然分开;日本重人而不重专业,美国人则重专业而不重人。

德国人的管理思想则又与这二者不同,是技术本位。

所以,哲学也不能代表全部的学问,真正整全的,可以统合科学、哲学、宗教、文学的学问只有一个字—道,这是中国独有的学问。

道有几个特色,其中之一是不可言说。

道可道,非常道。

凡是能够说清楚的道,都不是常道。

【案例】

英国某大学在授予数学博士学位时,一名英国学生先进行口试。

口试委员问他:

“一加一到底等不等于二?

”这名学生一听,心想这么简单的问题,一定有蹊跷,于是花了20分钟的时间,写了满黑板,证明一加一不等于二。

结果口试委员告诉他,一加一就等于二,英国学生的学位就泡汤了。

英国学生后面进来的是一名中国学生,口试委员问了他同样的问题。

中国学生想了想,回答道:

“一加一通常等于二,但有时候会不等于二。

我可以根据委员的需要证明一加一等于二,或是一加一不等于二。

”众皆绝倒,中国学生也顺利地拿到了学位。

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就是这样,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往往是无法说清楚的东西,而能够讲得很清楚的东西,反而应该引起人们的警惕。

例如每天对股市的盘点可以说得很清楚,但这意义并不大;每天开始时无法说清哪几支股票会上涨,这却是真正有用的信息。

凡是不清楚的资讯才是最有用的,清清楚楚的资讯最大的用处只是存档。

因此,越是基层的人员,做事越要具体明白,需要规则和程序,需要“术”。

但越往高层,越不需要很具体的东西,而要务虚,需要“道”,不是全盘采用科学或哲学进行管理的偏道,而是中道。

中国式管理人的最高境界就是得道高人,不偏重于某一个专业或方向,而是整全不可分割的整体。

所以道包括了一切,可大可小,无极无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这个系统就叫做太极。

得道之人应是广博的通才,可以豁然开朗——这才是真正的博士,而现在的博士只能成为某方面的专才。

道,没有极端,也就没有中间,中道并不是骑墙的中间道路;中,表示整全,但因为不可能同时掌握整全,所以中就变成合理,可以是大也可以是小,视情况而定。

人们在生活中经常说“讲道理”,这里的“道”是虚的,“理”是实的,即使懂得了道,也必须落实在理上,所以真正的道,就是以虚控实、刚柔并济。

硬碰硬会造成两败俱伤,柔跟柔则会一事无成。

【案例】

企业的底层需要“术”进行具体操作,而高层则需要“道”进行规划和思考。

企业老总的电脑往往只是一个装饰品。

有一次,老福特在公司产品部巡视,发现有一个员工在办公室里抽雪茄,把脚翘在桌子上,认为他上班不工作,打算把他开掉。

人事部的人立刻表示了反对,他们告诉老福特,这是公司的设计师,公司未来的车型都在他的脑子里,绝不能开除。

对于基层员工而言,工作应该是紧张有序地生产产品,是有形的活动,而对这名设计师来说,工作则是大脑活跃的思维,是无形的活动。

由此可见,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真正有用的东西往往无形,而那些有形的、看似有用的东西则是雕虫小技。

作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可以从技术做起,但一定要慢慢远离技术,从实提升到虚,实现管理的价值。

中道管理,没有边际也没有中间点,而是要寻找一个合理点—中道就是合理点。

中庸之道是合理化主义,而不是中间点,不是骑墙派,不是不敢走极端。

时代循环往复,历史可能有惊人的相似,但历史不可能完全原样的重演,时空一改变,合理点就会随之改变。

所以,成见太深的人很难当好管理者。

好的管理者要随时依据情况找到新的合理点。

西方人很难理解中国的这种变通之法,认为这是没有章法,制度不严谨。

他们不了解,这种变是顺应时势,而在变中也有不变—合理点不会改变。

这种有变、有不变是与西方思维完全相反的,西方人要么就是变,要么就是不变。

变与不变之间体现了道,要把握这种道,就需要悟。

因此,要把握中道管理之法,就不能从一个点去看它,而要从点到线,然后到面,然后到整体,这就是M理论。

有了体系以后,还要运用,只进入观念,而没有实际行动,就是虚的东西。

用虚的哲学和理论指导实际行动,这就是虚以控实。

所以,在管理中,虚与实要兼顾,不能只偏向一端,否则也不是中道—凡是有所偏的,都不叫中道。

【案例】

西方的哲学家,喜欢把自己关在象牙塔里研究学术,也往往创造出了严谨的哲学体系。

而中国的哲学家,自古以来都倡导“入世”的精神,都会走出去。

虽然在西方人看来,中国的哲学体系不严谨,但正是这种学以致用的精神,才使中国的哲学世俗化,融入日常生活,具有开放性。

中道的依据是《大学》之道,《大学》堪称世界上最好的管理哲学。

日本人正是凭借一本《大学》创造了经济奇迹。

《大学》讲的是做人做事的道理,而这正是管理的真谛,将做人与做事割裂开来,偏向一端,就偏离了中道,无法做好管理。

【案例】

西方管理思想将做人与做事分开,做人叫人际关系,做事叫绩效管理。

事实上,如果一家公司是人际关系导向,或是绩效管理导向,这家公司往往难以成功。

只有将做人与做事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好管理。

“道”是一个整体,是整全的,但“道”不是单一。

一就是二,二就是一,一就是多,多就是一。

一阴一阳谓之道,道合起来是太极,分开来是阴阳。

总经理掌管的是企业的整体,他必须以整全的思想进行管理,要全面掌握、全面照顾,而不能有所偏好,如果总经理要偏向财务,那就只能做财务经理。

一家企业要成功,需要几百条理由,而一家企业要失败,只要老总不能全盘掌握一个理由就够了,不需要太多理由。

所以企业的管理者一定要成为得道高人,亦即充满灵气的人。

得道,就意味着走上中道管理之路。

中道管理是一个庞大的、无法说清的体系。

道随时在变,企业的管理者也应该随道而变,否则就会被时代淘汰。

但是,在顺应时代进行万变的同时,企业管理者还要有自己的主张,不能失去良心。

在顺应市场时,还要创造市场;强调客户至上时,还要教育客户。

被市场和客户牵着鼻子走的人,最终会变成没良心的人。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诚实,不要欺骗。

不欺骗别人,也不被自己的某一感官欺骗,这就要求管理者不盲从。

中道要求管理者在遇到问题时要仔细斟酌,从各个方面进行探讨。

无论别人的看法与自己一致与否,都多问几个为什么。

通过不断地比较,可以更加接近真理。

【案例】

眼见为真,耳听为虚都是骗人的说法,因为眼睛和耳朵所能了解的都太有限。

如果偏信于某一方面,就会被这一方面的假象迷惑。

长期以来,科学界迷信数据和咨询,于是韩国某科学家就伪造了一大堆数据和咨询,蒙骗了很多人,这值得我们引以为戒。

西方文化归根结底强调的就是竞争,所以今天讲管理就是讲竞争。

在竞争的社会里,同业之间的竞争是相互欺骗,同业之间的联合则是共同欺骗大众,这样的文化造成了社会的不和谐。

香港某署长会议上的骚动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竞争会造成冲突,最终走向分裂,并不能给人类带来幸福。

与西方文化相反,中华文化强调的则是和谐与融合,希望化解矛盾,避免冲突。

因此,在具体实践中,可以将西方的东西当作树,取其实用的内容;但要以中道之学作为指导,这也是我们中国土生土长的文化。

道学包括了哲学、科学,也包括了文学和其他可以叫出名的学问。

因此,中道管理的课程也只能是把它有秩序地尽量讲清楚。

中道管理之学只能讲到差不多,点到为止,而不能清清楚楚。

中道之路就是中国人自己的路,沿着自己的路往下走,才不会成为别人的奴隶。

中国的管理者要知道,继而行道,直至悟道。

【案例】

德国总理科尔来中国访问时讲了三句话。

第一句是:

想不到中国发展得这么快,这是出乎全世界的预料之外的。

为什么?

因为我们有智慧,中国人就是依靠智慧发展起来的。

第二句是:

可惜你们都在学美国。

的确,20世纪不学美国就落伍了,无法发展。

但是21世纪还在学美国,则是不明智的,因为21世纪美国一直在衰落。

第三句更重要:

以你们这么大的国家,这么悠久的历史,你们总该走出自己的路来吧。

这句话语重心长。

老跟在人家屁股后面走,我们在干什么?

何况我们还有自己的一套,我们要用智慧来使用自己的知识。

第二讲虚以控实—虚以控实的道理(上)

《庄子·秋水篇》一则寓言

1.寓言

动物、风和心比快。

多脚虫对蛇说:

“我用这么多脚走路,还不如你没有脚走得快,这是什么道理?

”蛇回答:

“我顺着天机而动,要脚做什么?

”蛇自觉还不如风,对风说:

“我用脊背和两胁走路,还像有脚的样子,现在你呼呼地从北海刮过来,又呼呼吹入南海,却像没有形迹似的,为什么呢?

”风说:

“不错,我刮起风来,可以从北海吹到南海,但是仍然比不上人,人用指头指我,我吹不过它所指的方向。

”人的视力比风快,但人的心思能够在刹那间越过时间,穿过空间,速度比视力更快。

无形的心,比有形的风和动物都要快。

2.启示

上面的寓言给人们的启示是:

无形才最有力,以无形的力量来控制有形的物体,最为省力而有效。

管理哲学是虚,但它可以变成所有的东西,是科学之母,因此,所有分门别类的科学其最高点都叫哲学。

而管理科学是实,是具体的操作。

虚以控实就是用管理哲学来善用管理科学。

管理者要有所不为,然后才能有所为。

因为无形的弹性最大,无形的能量最强。

管理有两个不同层次

可以看出,管理有管理哲学和管理科学两个层次。

管理哲学是虚,看不见,摸不着,是无形的,隐隐约约存在,但它又是切切实实的,似乎十分具体。

管理科学是实,看得见,摸得着,是有形的,具体而明确。

但是,同一套管理科学由不同的人实施时,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因为管理科学接受管理哲学的支配和控制,有什么样的管理哲学,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管理效果。

管理哲学支配管理科学就是虚以控实,换一种说法,管理必须和文化相结合,才能有效。

【案例】

中国人不太相信别人的话,而相信自己的感觉,西方人则正好相反;西方人比较相信看得见的对象,中国人则比较相信那种看不见的东西—这就是东西方哲学的差别。

同样的管理方式,不同的人运用,产生的效果完全不同。

一个老总在某家工厂经营得很有成效,但把他调走,工厂可能就不行了。

所有制度没有变,产品没有变,组织没有变,其他人员也没有变。

变的只是管理者,但这很可能产生致命的影响。

管理哲学即管理之道

用于指导管理科学的管理哲学便是管理之道,是虚空的,看不见也摸不着。

现代称之为经营理念,它存在于管理者心中,必须透过管理科学的运作,才能具体地体现出来。

管理哲学的功能通过“选择”、“运用”和“批判”管理科学得以显现。

制度和工具可能有成百上千、成千上万种,管理者要对之进行取舍,决定哪个是最适合本企业的,这就是在管理之道的指导下进行的选择;很多在西方行之有效、在别的企业使用得宜的制度,搬到自己公司时,可能因为条件发生了变化而无法发挥预期的效用,这就需要在管理之道的指导下对之进行批判;任何制度和工具都必须在管理之道的指导下进行运用。

【案例】

一家公司实行打卡上下班制度,为了督促员工,公司对打卡的监督十分严格,惩罚也特别严厉。

但是,公司的业务员却并不受此规定的约束,因为公司认为业务员应该自由支配时间。

这就是在管理之道指导下对制度的灵活理解和运用。

管理之道没有形体,却不是空无所有。

它不是什么东西,却能形成任何东西。

哲学界称为形上,形而上叫做道,形而下称为术。

管理哲学是道,管理科学是术。

管理者以自己的管理哲学,来妥善运用管理科学,所以在不同管理者的运用下,同一管理科学产生的结果却不相同。

【案例】

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一次向一位高僧请教,问他什么是管理。

老和尚没有回答他,而给他一个茶杯,然后一直往里面倒水,水溢出来了还在不停地倒。

松下很奇怪,问道:

“水不是满的吗?

”老和尚回答道:

“你知道水满了,就懂得什么叫经营管理了。

”松下恍然大悟。

松下领悟到,不装任何东西的茶杯才是有用的,一旦装满了,它就没用了。

人也是一样,一个有成见的人就无法学到新东西。

谦受益,满招损,管理者只有谦虚地将脑筋放空,才能听进别人的意见,才能学到新东西。

如果满脑子都是自己的成见,别人一开口首先就想反对的理由,这样的人无法进步。

任何人也无法赢过一个存心辩论,为了辩论而辩论的人。

管理哲学既然要跟管理科学和文化结合,管理者就要注意自己的文化特色到底在哪儿,这点非常重要。

每个管理者都有自己的一套管理理念,每个人的理念都不相同,所以效果也不一样。

因此,对于好的管理理念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生搬硬套不会有好效果。

M理论代表管理哲学

将这套管理思想命名为M理论,首先是采用了Management(管理)的第一个字母;其次,中道管理思想体系以Mean(中庸)为主轴,也以M开头;再次,与西方管理思想中以事为中心不同,中道管理强调以Man(人)为本,事在人为,“人”的第一个字母是M;最后,M是Mind的字首,表示管理必须重视儒家心学的发扬,而不是重视西方强调的手和脑。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管理词汇都以M开头,M理论可以很好地代表管理哲学。

【案例】

儒家强调的“心”更大程度上接近于思想和修养,而不是指心脏(Heart)。

英文中没有很贴切的词语可以翻译“心”,西方人也无法领会“心”的意旨,只能将之勉强译为Mind。

表1-1以M开头的其他管理词汇

Money

财务

Method

方法

Material

材料

Market

市场

Morale

士气

Managementinformation

管理信息

Managementphilosophy

管理哲学

Managementenvironment

管理环境

Managementresources

管理资源

第三讲虚以控实—虚以控实的道理(下)

主要依据是大学之道

中道管理的主要依据是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是古今中外最有价值的管理哲学。

1.推己及人

《大学》首先指出管理以修己为起点,以安人为目标。

管理的意义,便是修己安人的历程。

掌握根本,分清楚本末、轻重、先后、缓急,管理才能够有效。

儒家最了不起的精神,也是管理最重要的一个字就是“推”,推己及人。

大学之道从个人开始,一直到天下。

人是自私的,不自私就无法生存和发展,没有国家的富强,资本主义的出发点就是人的自私。

但人也不能太自私,太自私就没人帮助,就会天诛地灭。

人就在自私与不自私之间为难和徘徊。

推己及人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提倡先修身再齐家,照顾好小家之后就治国平天下。

从个人推及家庭,从小家推及大家,牵一发而动全身,推至全国、全世界。

邓小平同志讲,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走向共同富裕,这就是推己及人的完美演绎。

在西方人的眼中,个人的成功要靠自己的打拼,家人和朋友的成功与自己无关。

中国人的观念则完全不同,个人获得成功,就自然会帮助自己的亲戚朋友,这也是中国家族式企业兴旺的原因。

西方人的根本观念很淡薄,西班牙人移民到美国后就会认同自己是美国人;中国人不管到了哪里,都思念着要回家拜祖扫墓,不忘根本。

在管理中也是如此,先抓住根本,再处理枝节,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

2.诚意正心

《大学》从格物致知着手,以诚意来正心,便是用理智指导感情,使心意的活动,正大而光明,谋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贯大道,一切从自身做起,少怨天尤人。

管理者要诚意正心,这样别人才会对你讲真话,员工才会把心交给你。

凡是心不正的,最终都不会有好结果。

在管理中,要讲感情,但要用理智控制和指导感情,不能让感情变成包袱。

管理者的活动要正大光明,这样才能让别人安心和信服。

3.德本才末

德本才末,是选用人才的可靠标准。

先看品德修养的表现,再就合乎标准的人选,量才而用。

外国人是能力本位,只要有才,就会重用。

中国人则以德为本,德才兼备的人是上选,无德无才的人是中选,有才无德的人是下选。

这种文化看似埋没了人才,压制了人才,其实,问题主要还是有才的人有没有让别人信服的品德。

中国人常说百善孝为先,事实证明,孝的确是检验个人品德百试不爽的试金石。

【案例】

一项调查显示,在对两个候选人进行选择时,很多管理者首先选择有品德的人;如果两个人都没有品德,管理者则愿意选择没有能力的人。

这样,即使这个人心存不轨也不会闹出大的问题。

管理的最高指导原则

管理的最高指导原则就是虚以控实,使管理科学的应用更有成效。

管理哲学就是管理之道,它应该是一种不能改变的常数。

管理者的理念,是决策的根本原则,不可以变来变去。

认为事情要么变,要么不变,就会变得僵化;认为事情只有变,没有常,则会陷入狂妄,两种极端都会将人引入歧途。

管理者的理念是决策的常数,所以不能变来变去,否则会让下属无所适从。

道属于智慧的层次,无形无影,难于捉摸,甚至于是空洞的,不像知识层次那样明确而具体。

管理原本就是依据这种近乎空洞的原则来做成决策的。

形式是虚的,资料是实的。

管理哲学一定要虚,才灵活,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