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1842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docx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docx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荷马史诗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史诗,取材于公元前12世纪发生的特洛亚战争的历史事件,有相当长的民间传唱和吟诵过程。

相传由行吟诗人荷马整理而成,故称荷马史诗。

两部史诗结构巧妙、形象鲜明、语言质朴、比喻奇特,并具有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

荷马史诗真实地反映了古代希腊从原始公社制向奴隶制过渡时期的社会风貌,是认识希腊史前社会的重要文献。

“荷马式的比喻”

荷马史诗中的诗句流畅、自然、优美,比喻生动形象。

常借用自然界中的动植物以喻人,被后人赞誉为“荷马式的比喻”。

《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是希腊民间口头流传的动物寓言故事,相传为公元前6世纪时被释放的奴隶伊索所作,故称伊索寓言。

这些寓言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用一个简短的动物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

这些道理主要反映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愿望,谴责专制暴虐、残酷压迫,总结人们的生活经验和教训。

《狼和小羊》、《农夫与蛇》、《说大话的人》和《龟兔赛跑》就是其中影响较大的名篇。

《伊索寓言》富含哲理,短小精悍,形象生动,开创了欧洲寓言的先河。

古希腊悲剧

古希腊悲剧起源于祭祀活动中的“酒神颂歌”。

希腊悲剧主要不在于写悲,而在于表现崇高、庄重、严肃的英雄主义思想。

它大都采用神话传说题材反映现实社会的生活和斗争,突出人跟命运的冲突,表现反专制、反压迫、反侵略的民主精神,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希腊古典时期出现了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三大悲剧家,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和《美狄亚》。

俄狄浦斯王

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

取材于英雄传说,写俄狄浦斯反抗“杀父娶母”的神示,然而又逃不出命运支配的故事。

作者颂扬了悲剧主人公的坚强意志和对人民对国家的负责精神,但这样一个英雄却受着命运的捉弄。

这样,索福克勒斯对命运的合理性提出了怀疑,表现了雅典自由民在社会灾难面前的斗争精神和悲愤情绪。

索福克勒斯把人物放在尖锐的冲突中并通过人物对比方法来塑造,因而人物的动作性强,性格比较突出。

三联剧

又称三部曲,古希腊悲剧中最初的固定格式,即指情节连贯,内容相关的三部悲剧。

它们既有相对独立性,有各自的剧名,能独立成篇,又有内在联系,可合成一组悲剧,有总的剧名,表达统一的主题。

后成为三部内容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文学作品的统称。

《埃涅阿斯纪》/文人史诗

《埃涅阿斯纪》是古罗马诗人维吉尔最重要的作品,也是整个罗马文学的顶峰之作。

史诗的主题是描述罗马祖先建国的功绩,歌颂罗马的光荣。

《埃涅阿斯纪》以荷马史诗为范本,前半部分写漂泊,后半部分写战争,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征,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史诗。

《新约全书》

简称《新约》。

基督教文学的最高成就,是基督教的正典。

《新约》共27卷,形成于公元2世纪,分为“福音书”、“使徒行传”、“书信”和“启示录”4类,主要记述的是耶稣的救世言行以及门徒的事迹。

正常的儿童

古希腊人在“神人同形同性”的基础上,塑造了高大完美的、充满着理性光辉的众神形象,并曲曲折折地折射出古代社会进化的遗迹和古代人类征服自然的进程,这种正常的思维有别于早熟的儿童和粗野的儿童,因而得名。

第十位文艺女神

古希腊最杰出的抒情诗人萨福曾开办学校,教少女学习音乐和诗歌。

她写诗9卷,其独唱琴歌歌唱爱情和美德,感情真挚,意境清新,有很强的感染力。

因此,柏拉图称她为“第十位文艺女神”。

教会文学

中世纪的教会文学是适应封建主和基督教会而创作的文学。

由牧师们用拉丁文写成,其内容主要是宣传基督教义,宣扬神的权威、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

目的在于欺骗人民,使人民成为统治者的驯服奴隶,以维护封建统治。

教会文学的题材主要有圣经故事、圣徒传、宗教叙事诗、赞美诗、祈祷文、宗教剧等。

艺术表现上多采用象征、寓意、梦幻等手法。

虽然在中世纪的欧洲占统治地位,但是缺乏载入文学史的艺术价值。

骑士文学

骑士文学—中古欧洲的一种封建世俗文学,它鲜明地反映了封建领主阶级的意识。

骑士文学分骑士抒情诗和骑士叙事诗(骑士传奇)两大类,前者以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为中心,主要写骑士对贵妇人的爱和崇拜,以《破晓歌》最为著名;后者以法国北部为中心,主要写骑士为获得荣誉和爱情所进行的各种冒险活动,流传最广的是亚瑟王与他的圆桌骑的故事,骑士叙事诗有一定的反封建、反禁欲主义的意义,具有较强的反教会色彩。

中世纪英雄史诗

中世纪英雄史诗原先在民间口头流传,后来由教会神职人员用文字写定。

早期英雄史诗大多反映氏族社会末期生活,歌颂部落英雄为民除害、为民造福的事迹。

中期的英雄史诗是封建国家形成时期的产物。

史诗的主人公都是体现忠君、爱国、护教思想的英雄形象,主要作品有法国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俄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等。

城市文学

城市文学又名市民文学,是12世纪以后随着城市的兴起而产生的一种反映新兴市民阶级思想情趣的文学。

它取材于现实生活,揭露讽刺封建贵族和宗教僧侣的专横、贪婪、愚蠢和伪善,表现市民的聪明才智和进取精神,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反教会倾向。

艺术风格生动活泼,语言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郁。

法国的长篇叙事诗《列那狐传奇》的成就最为突出。

 

《神曲》

《神曲》原名《喜剧》。

但丁认为《神曲》以悲剧的地狱开始,以光明的天堂结束,寓意着以痛苦始,以欢乐终的艺术精神,因此可以称为喜剧。

薄伽丘给作品冠以“神”名之后,后世称为“神的喜剧”。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运动是14-17世纪初在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口号下,欧洲资产阶级掀起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

其目的在于摧毁以“神”为中心的封建意识形态,建立以“人”为中心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新思想、新文化。

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

它是资产阶级的道德原则和生活理想,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武器。

人文主义思想提倡以人为本,剔除中世纪神学以神为本的思想。

人文主义反映了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要求,体现了一个新时代的时代精神。

七星诗社

七星诗社是16世纪后半叶出现在法国的具有贵族倾向的诗人团体,由龙沙等7人组成。

七星诗人肯定生活、热爱自由、反对禁欲主义,推崇古希腊罗马文学,强调向希腊语和拉丁语假借词语,对法国民族语言的统一和民族诗歌的建立作出了贡献。

但他们一味模仿古人,轻视民间文学和人民语言,并强调作家必须“出身高贵”,带有明显的贵族偏见。

流浪汉小说

流浪汉小说产生于16世纪中叶的西班牙。

这些小说以第一人称写成,主人公大多是无业游民,表现了不幸者的消极反抗情绪;基本上取材于现实生活,以主人公的活动为线索来安排各种生活场景。

作品通过主人公的流浪生涯,揭露了西班牙社会的腐朽、黑暗、弱肉强食,充满了幽默辛辣的讽刺。

代表作品无名氏的《小癞子》。

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作品《堂吉诃德》中的主人公。

堂吉诃德是西方文学史上第一个成功的正面喜剧形象。

堂吉诃德的典型意义在于,概括了各个时代强调主观动机,忽视客观效果,脱离现实的人们的特征,启迪教育人们,凡事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脱离实际的主观唯心主义,做到动机与效果,主观与客观相统一,才能把事情办好,达到预期的目的。

《罗密欧与朱丽叶》

是莎士比亚早期创作中一部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爱情悲剧。

青年男女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了争取自由幸福,不惜以生命殉情,最终使家族世仇得到和解,这是一曲爱情的赞歌。

莎士比亚化

“莎士比亚化”是马克思、恩格斯针对戏剧创作中存在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的缺点而提出的创作原则。

所谓“莎士比亚化”,就是要求作家像莎士比亚那样,善于从生活真实出发,展示广阔的社会背景,给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提供富有时代特点的典型环境;作品的情节应该生动、丰富,人物应该有鲜明个性,同时具有典型意义;作家的倾向要在情节和人物的描述中隐蔽而自然地流露出来。

(17世纪)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是17世纪盛行于法国,后流行于欧洲的一种文学思潮,因主张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而得名。

古典主义在政治上拥护王权,强调克制个人感情,服从国家整体利益;思想上崇尚理性,以唯理主义为哲学基础;创作上强调模仿古人,大量从古代文学中选取题材;艺术形式上对各种体裁有严格界定,如剧本创作须遵守“三一律”等。

古典主义的主要成就是悲剧和喜剧。

代表作家有高乃依和拉辛等。

三一律

“三一律”是法国古典主义作家为戏剧创作制定的一条规则,即时间、地点、情节的整一律。

“三一律”规定一出戏只能有一条情节线索,剧情只能发生在同一地点,时间不得超过二十四小时。

“三一律”的积极作用在于使戏剧结构严谨、情节集中,冲突能迅速展开,达到高潮;但同时它又容易束缚剧作家的手脚,导致人物形象公式化、概念化,削弱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是18世纪产生的具有全欧性质的一场资产阶级政治思想文化运动。

这场运动是文艺复兴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发展,实质是法国大革命前新兴资产阶级向封建阶级夺权之前的一次舆论大准备。

所谓启蒙就是要启迪蒙昧,开发蒙昧,给予知识和光明。

当时先进的思想家把启蒙教化作为改造社会的基本方法,从而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思潮。

百科全书派

18世纪法国的启蒙学派。

因围绕《百科全书》的编纂,许多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和作家结合成了一个松散的文化学派,其代表人物是狄德罗、伏尔泰、卢梭等。

他们用新的世界观审视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集近代知识之大成,使唯物主义“成了法国一切有教养的青年的信条”。

百科全书派利用包括文学在内的各种形式宣传启蒙主张,在西方思想史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狂飚突进运动

“狂飚突进”运动是18世纪七、八十年代发生于德国的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学运动,它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主要人物有赫尔德、歌德、席勒等。

运动的名称来源于克林格尔的剧本《狂飙与突进》。

“狂飚突进”运动宣扬天才、力量,歌颂自由,表现了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作品言辞激烈,热情洋溢,体现出强烈的叛逆精神。

维特热

1774年歌德的中篇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问世后,轰动一时,维特的悲剧感染了德国以至世界各地不同时代的同命相连的青年。

他们不但模仿维特穿青衣黄裤,甚至效仿维特自杀者也不乏其人。

这种现象被称为“维特热”。

感伤主义文学

18世纪后期流行于欧洲的一种文学思潮,因英国作家斯泰恩的小说《感伤旅行》而得名。

其特点是崇尚感情,把情感放在理性之上,重视个性和个人精神生活,描写自然风景,留恋宗法社会。

它被称为前浪漫主义,是19世纪初期浪漫主义的先声。

 

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是18世纪末兴起于德国,并在19世纪初期盛行于欧美各国的一种文学思潮。

浪漫主义作家偏重于表现主观理想,他们的作品想像丰富,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对丑恶的的社会现实的厌恶使他们往往寄情山水,讴歌自然;浪漫主义作家批判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重视中世纪的民间文学,提出“回到中世纪”的口号。

代表作家有:

拜伦、雨果、普希金、惠特曼等。

湖畔派诗人

诗人华兹华斯作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早期代表,他与柯尔律治和骚塞曾在英国西北部的昆布兰湖区居住,并在思想观点和创作理论上有不少相同之处,因此被称为“湖畔派”。

这些诗人对法国大革命抱着矛盾的态度,对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表示厌恶,竭力讴歌的是宗法制的农村生活和大自然,喜欢描写神秘离奇的情景与异国风光。

1798年,华兹华斯在他与柯尔律治共同出版的诗集《抒情歌谣集》再版时所写的序言,成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

世纪病/时代病

19世纪初期,在大革命浪潮的冲击下,欧洲有不少资产阶级进步知识分子既厌倦上流社会虚伪腐败的习俗和冷酷的资本主义文明,又脱离人民,看不清前途,在现实生活里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于是产生了悲观绝望的精神状态,陷入忧郁、孤独和悲观失望之中,成为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后流行的一种典型的时代精神和社会心态。

法国作家夏多布里昂的中篇小说《勒内》中的同名主人公勒内是文学史上第一个“世纪病”形象。

美丑对照原则

“美丑对照”是雨果著名的美学主张,也是他不少作品的鲜明特色。

雨果认为:

“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善与恶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

”作者在《巴黎圣母院》中就是通过这种原则来表现主题和塑造人物的。

作品中的两个王朝、两个国王、两个法庭、两种法律构成了鲜明的对照,一个洋溢着平民的善良、友爱,另一个充斥着残暴、昏庸、伪善。

作品中的人物对照是多层次的,有人物间的善恶对照。

拜伦式英雄

“拜伦式英雄”是指拜伦在“东方叙事诗”等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孤立傲世、富有叛逆精神的主人公形象,最早萌芽于《恰尔德•哈洛尔德》。

他们是海盗、异教徒、造反者、无家可归者等,都具有出众的才华、坚强的意志、反叛的热情,敢于蔑视传统秩序和专制暴政,但是他们的反抗总是和孤独、忧郁结合在一起,乃至傲世独立,离群索居,并以悲剧而告终。

最典型的形象是《海盗》中的康拉德。

“东方叙事诗”

拜伦在写作《恰尔德•哈罗德游记》三、四章之前,还写了一组取材于东欧地中海沿岸各国和远东土耳其等地的作品,总题为《东方叙事诗》。

它包括相互独立的6部诗篇:

《异教徒》、《阿比道斯的新娘》、《海盗》、《莱拉》、《柯林斯之围》和《巴里西娜》。

它们以南欧和东方为背景,充满异国情调,描写了一些孤独、高傲的叛逆英雄,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多余人”

“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

这些形象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接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厌倦上流社会的生活,渴望有所作为,他们的出现是社会意识觉醒的一种体现。

但是这一类形象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缺乏行动的能力和勇气,因此在社会上无所适从,结局是悲剧性的。

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成为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等人都属于这一类典型。

小人物

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由普希金开创的一类艺术形象。

他们在社会中官阶卑微,地位低下,生活贫苦,但又逆来顺受,安分守已,性格懦弱,胆小怕事,成为显赫的大人物治下被侮辱、被损害的牺牲者。

普希金以其短篇小说《驿站长》开了俄国文学中描写“小人物”的先河。

随后,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等,都在自己的创作中塑造了“小人物”形象。

“俄罗斯少女”

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由普希金首创的一类贵族妇女的理想形象,她们植根在俄罗斯民族生活的土壤之中,既有俄罗斯民族纯朴、热情和善良的品格,又有个性解放的时代要求,从而以其高尚、纯洁、美丽、善良、迷人的性格成为民族的灵魂。

批判现实主义

批判现实主义是19世纪30年代在法国出现,后在19世纪中后期和20世纪初期的欧美具有极大影响的一种文学思潮。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突出特点就是真实和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深刻地揭露现实矛盾和批判社会罪恶;同情社会下层的小人物,反映他们的悲惨命运和内心痛苦;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并注意细节的真实。

代表作家,如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易卜生等。

“新人”

“新人”指的是19世纪中叶在俄国文学中出现的具有民主主义思想倾向的平民知识分子形象。

这些形象尽管个性相异,但大多出身平民,具有坚定的意志、明确的理想,以及实干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

屠格涅夫在小说《前夜》中最早塑造出了“新人”英沙洛夫的形象,但车尔尼雪夫斯基小说《怎么办?

》中的“新人”罗普霍夫等形象则更为典型。

“含泪的笑”

果戈理独特的艺术创作手法。

他认为艺术家不仅应当真实地反映生活,而且应当对生活进行审判,即“通过世界上人们看得见的笑容和人们看不见的、不知道的眼泪来观察生活。

”正是这种“笑声”和“眼泪”的交集、喜剧和悲剧的结合,加强了果戈理讽刺艺术的揭露和抬批判力量。

《人间喜剧》

《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主要创作的总称,内分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和分析研究三大类。

这些作品形象地再现了19世纪前半期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生活画面,真实地再现了当时封建贵族阶级的衰亡和资产阶级上升的历史,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统治的种种罪恶,成了社会的“百科全书”。

人物再现法

巴尔扎克独特的艺术手法之一。

他通过顺叙、倒叙、对比、侧写等再现方式,让同一个人物在不同的作品中反复出现。

《人间喜剧》中的再现人物共有400多个,散见在75部作品之中。

这样前后呼应,相互联系,就把数量庞大的作品联结组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刻画出了人物性格发展的全过程。

复调小说

复调小说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创设的概念。

"复调"也叫"多声部",本为音乐术语。

巴赫金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托斯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以区别于"那种基本上属于独白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

在陀氏的作品中有众多各自独立而不融合的声音和意识,每个声音和意识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这些多音调并不要在作者的统一意识下层层展开,而是平等地各抒己见。

每个声音都是主体,议论不局限于刻画人物或展开情节的功能,还被当作是另一个人的意识,即他人的意识,但并不对象化,不囿于自身,不变成作者意识的单纯客体。

陀的世界,根本上是属于个人的世界。

小说具有对话性。

卡拉马佐夫性格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塑造了卡拉马佐夫这个道德沦丧、人欲横流的地主之家,是卑鄙无耻、自私自利、野蛮残暴、放肆淫逸、腐化堕落的集中表现,文学上将这种精神气质称为“卡拉马佐夫性格”。

心灵辩证法

车尔尼雪夫斯基将托尔斯泰早期创作中的独特的心理描写手法概括为“心灵辩证法”,即作家善于“描绘心理过程本身,这一过程的形态和规律”。

托尔斯泰从来不是静止地去描写人物的心理,而是始终细致地描写心理在外界影响下的嬗变过程。

他特别注意描写人物各种复杂情感的交织和更替,思想情绪的瞬息变化,通过人物复杂的矛盾的心理全过程来反映人的变化和社会的冲突。

这一手法特别适用于塑造精神探索性的人物形象。

“心灵辨证法”是托尔斯泰对现实主义文学的重大贡献。

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晚年提出的拯救俄国和人类的政治和道德主张。

它的基本内容是“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和“全人类的爱”,其核心是“不以暴力抗恶”。

“托尔斯泰主义”是作家精神探索的结果,有其合理的部分。

社会问题剧

1868-1891年,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用散文写了以社会和家庭问题为内容的现实主义戏剧;这些剧本分两类:

一类处理社会政治问题,如《青年同盟》、《社会支柱》等;一类处理婚姻家庭问题,如《玩偶之家》、《群鬼》等;这些作品大胆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堕落、婚姻的不合理、家庭生活的虚伪、思想的庸俗偏狭及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破产;“社会问题剧”以其丰富的社会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技巧震动了西方舞台,引起一场戏剧革命。

奥勃洛摩夫性格懒惰的代名词。

奥勃洛摩夫是冈察洛夫的同名小说的主人公,俄罗斯文坛上最后一个多余人形象。

他是一个极端懒散、害怕生活发生变动、精神麻木而耽于空想的地主,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在床上度过,成了一个十足的寄生虫,就连贵族少女的爱情也无法使他振作,最后在睡梦中死去。

“白银时代”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形成被称为“白银时代”的新的文化高潮。

这时期的俄国文学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托尔斯泰等老作家继续在推出新作,高尔基和蒲宁等新作家又为现实主义文学注入新的活力。

新自然主义、象征主义、未来主义、阿克梅派等流派又纷纷登场,出现了如别雷、勃洛克和阿尔志跋绥夫等许多各具特色的作家。

解冻文学

1954年爱伦堡的中篇小说《解冻》发表,在苏联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该作品的积极意义在于触及了不少尖锐的问题,诸如社会主义应该更“关心人”、“爱护人”,更注意发扬民主,重视法律,克服官僚主义;更尊重文艺创作的自由,不要片面的追求文艺紧跟政治的需要,以及文艺也要反对个人崇拜,反对粉饰现实,敢于揭露社会的阴暗面等。

由于这部作品的问世,苏联文坛一段时间以来逐渐形成一股文学思潮,西方对此大加赞扬,称之为“解冻文学”。

冰山原则

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提出了文学创作的“冰山原则”。

所谓冰山原则,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并把自己的感受和思想最大限度地藏在形象中,使之感情充沛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却隐而不晦,从而将文学的可感性与可思性巧妙地结合起来,让读者通过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

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是构成“冰山原则”的四大要素,也成为海明威的基本创作风格。

“迷惘的一代”

“迷惘的一代”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崛起的一代美国青年作家。

这些旅居欧洲的作家大多参加过战争或接受过军训,战争的残酷使他们震惊,战后的商业化大潮和保守主义盛行使他们失望,悲愤焦虑之余看不到人生出路,于是纷纷著文反对战争,抨击时弊,悲叹命运,流露出幻灭后的虚无颓废情调。

美国女作家斯坦因曾对海明威说“你们全是迷惘的一代”,后者将此语印于小说《太阳照常升起》的扉页,由此得名。

硬汉形象

海明威作品中出现的一系列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有拳击师、斗牛士、猎人、渔人等,他们都具有一种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性格,面对暴力和死亡,面对不可改变的命运,都表现出一种从容、镇定的意志力,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

《约翰·克里斯朵夫》

《约翰•克里斯朵夫》是罗曼•罗兰20世纪初发表的一部“长河小说”。

它反映了世纪之交风云变幻的时代和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现象。

小说描写了音乐家的一生,着重描绘了音乐家的内心世界。

《约翰•克里斯朵夫》是一部独具特色的“音乐小说”,它最显著的艺术特点在于具有交响乐一样的宏伟气魄、结构和色彩。

音乐和小说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巨大的魅力。

卡夫卡式卡夫卡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是内心状态和幻象的直接延续、记录。

通过内心感受所激起的幻象和怪诞,揭示现代社会中人的深层心理骚动和对这个灾难遍地、满目疮痍的世界的心理反应。

他所创造的这种艺术世界,人们称为“卡夫卡式”。

它如同“莎士比亚化”已成为一个美学概念。

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兴起,20-3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种文学流派。

意识流小说的特征是:

不注意外部环境的描写和人物行动表现和情节的连贯与完整,而致力于表现人物意识的流动状态;打破传统小说按情节发生次序或逻辑联系而形成的直线发展的结构,不受时空或逻辑制约,时空跳跃、多变;多用自由联想、内心独白、象征和暗示等表现手法。

这些手法已被现代小说广为采用。

普鲁斯特是意识流小说的奠基人。

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出现于50年代法国文坛,后波及欧美各国,是二战后影响最大的现代主义戏剧流派。

它在思想上受存在主义哲学影响,认为既然现实生活内容是荒诞的,那么其表现形式也应该是荒诞的,强调表现抽象的主观感受。

代表作家有:

法国的贝克特和尤奈斯库、英国的品特、美国的阿尔比等。

新小说派

新小说派于50年代崛起于法国,又称“反小说派”或“拒绝派”。

该派没有统一纲领和严密组织,作家的创作各有特点,观点上也各有侧重,但都激烈反对传统。

新小说派反对传统小说以人物为中心、虚构的故事情节、有序的结构和“陈旧”的语言。

代表作家有:

罗伯-格里耶、萨洛特、布托和西蒙等。

“跨掉的一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冷战政策的推行和麦卡锡主义的猖獗,美国知识分子人人自危,文坛一片沉寂。

此时,被称作“垮掉的一代”的一批文学青年首先发出了叛逆的呼声。

他们不满中产阶级中规中矩的刻板生活,藐视明哲保身的庸人哲学。

在他们的作品中既表露了颠覆主流文化的叛逆精神,又宣扬了放纵情欲、及时行乐的颓废思想。

代表作家有:

凯鲁亚克和金斯堡等。

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文学是60年代流行于美国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黑色幽默又叫黑色喜剧,深受存在主义思潮影响,长于用夸张、反讽的手法揭示社会和人生荒诞乖谬的本质,故意用轻松调侃的态度面对悲剧性的事件,因它在价值取向和审美意趣类同于荒诞戏剧,所以也常被称作荒诞小说。

代表作家有:

冯内古特、海勒、巴思和品钦等。

《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是马尔克斯的代表作,小说着重写布恩迪亚家族一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