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单元教案DOC.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2134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43.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4单元教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第4单元教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第4单元教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第4单元教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第4单元教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第4单元教案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6页
第4单元教案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6页
第4单元教案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6页
第4单元教案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6页
第4单元教案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6页
第4单元教案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6页
第4单元教案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6页
第4单元教案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6页
第4单元教案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6页
第4单元教案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6页
第4单元教案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6页
第4单元教案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6页
第4单元教案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6页
第4单元教案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6页
第4单元教案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6页
亲,该文档总共6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4单元教案DOC.docx

《第4单元教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4单元教案DOC.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4单元教案DOC.docx

第4单元教案DOC

第4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这一主题选取了具有强烈中华民族民间色彩的技艺和故事,展示了多姿多彩的民间生活,让我们通过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侧面,了解中国民间普通老百姓丰富的想象及高超的记忆,从而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姥姥的剪纸》课文用第一人称为我们描绘了庄稼人的生活,展示了姥姥心灵手巧,剪纸技艺精湛,围绕“喜鹊登枝”和“老牛兔子”的剪纸展开了“我”和姥姥间动情有趣的故事,使我们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牛郎织女》这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想象丰富,曲折动人,感人至深,是民间神话故事中的精品。

体会牛郎、织女及老牛之间的真挚情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安塞腰鼓》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一场黄土高原上颇具声势的安塞腰鼓表演。

通过对腰鼓的动作、声音、气势、击打腰鼓的人的绘声绘色的描写,展现了力与美,展示了黄土高原华夏子民的气势,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粗狂、豪迈、开放的性格。

表现了民族高扬的生命力和活力,蓬勃向上的精神。

《习作4》,提供了部分剪纸作品供学生观察欣赏,要求通过仔细观察,并加以想象,结合剪纸作品中隐含的故事,完成习作。

练习4的语文与生活主要是让学生接触、学习俗语;“诵读与积累”则要求学生观察图画,学习关于戏曲的词语,了解戏曲艺术。

二、学情分析

教学《姥姥的剪纸》时,为了加深学生对姥姥与“我”情感的理解,我们可以将这部分内容中的几幅“牛兔图”展示给学生,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加以想象,学生明白这些“小兔骑牛图”“老牛小兔啃草图”等等,意思是说兔子总是在玩耍,老牛总是在干活,就好象姥姥对“我”的喜爱与呵护。

《牛郎织女》中的牛郎折射了我国农业社会中男性吃苦耐劳的品德,织女折射了我国农业社会中妇女贤惠淑德的精神。

王母娘娘则代表了封建保守势力,折射了专制狡猾的丑恶嘴脸。

我们让学生读民间故事的目的是透过故事情节,引发对价值观的正确判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安塞腰鼓》文章语言如诗如画,极富音乐美。

在内容和形式上取得了完美的统一。

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显得铿锵激昂,同时还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间的排比,交错出现,一个接一个,使内容表达得更加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练习4》中诵读积累十二个和中国传统戏剧有关的词语,学会在遇到被别人误会的时候、冷静、诚恳地解释。

认识、了解俗语,懂得具体俗语的意思,并能在生活中发现和搜集俗语。

解释时要态度诚恳,心平气和,说明原委。

三、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单元20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绿线内的4个字要求会认读。

3.能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的含义。

4.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抓住重点段落和词句学习课文,体会文中语句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感受“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这一单元主题。

5.积累俗语,学习关于戏曲的词语,丰富语言。

6.学会在受到误会时进行解释;学习写毛笔字单耳刀、口字旁。

7.能细致观察,根据剪纸作品展开合理的想象,完成一篇习作。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反复诵读、赏析课文,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情感,把握文章的基调和中心思想,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2.通过“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准确把握人物形象。

3.引导学生明确叙述顺序,可通过编列小标题形式把握故事情节,重点抓住8、9、10自然段高潮部分,品味重点词语,品读牛郎织女的夫妻情深。

4.引导学生领悟“反复、比喻、排比”等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触笔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5.指导学生通过品读文本,感悟文本所要表达的深层次的内涵,并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

6.开展剪纸实践活动,加强作文训练,指导通过细致观察剪纸,展开合理想象,完成一篇习作。

五、教学方法

1.教师应由有相关民风民俗资料的准备,适当补充课外阅读材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拓宽学生视野,增长知识。

2.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时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想象,感受浓浓的亲情,从字里行间感悟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

3.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

六、教时安排

课题课时

12.姥姥的剪纸2

13.牛郎织女2

14.安塞腰鼓2

习作4(剪纸里的故事)3

小作41

练习43

第4单元过程性测试2

期中过程性测试2

12、姥姥的剪纸

个人初备案

二次备课

教材分析

《姥姥的剪纸》一课中,“剪纸”一词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变化和流露的载体。

抓住这条主线,披文入情,就能走进姥姥与作者的情感世界。

整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姥姥对“我”的深情以及“我”对姥姥的思念。

在课文中的插图,也形象地表现了姥姥与“我”相处时融融的亲情。

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去感受姥姥对“我”的深情以及姥姥与“我”相处时浓浓的亲情呢?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动情地朗读来感受姥姥与“我”相处时融融的亲情。

读这一部分时,让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姥姥与“我”的对话,使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我”由看不懂剪纸的意思,不解地发问,到看得懂剪纸的意思,热情地交谈,以至到后来缠着姥姥剪更多的牛和兔,剪纸把“我”与姥姥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的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教学重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的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含义。

教学方法

诵读、交流、感悟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时安排

2课时

个人初备案

二次备课

课时

第1课时

课题

12、姥姥的剪纸

授课类型

讲读课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方法

诵读、交流、感悟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人人都有姥姥,她们或高或矮,或胖或瘦,或白或黑,或普通或神奇……你的姥姥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

她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你和她的感情怎么样?

2.有个叫笑源的人,她和姥姥的感情非常深厚,他的姥姥最拿手的是剪纸。

为了表达他对姥姥的深切思念之情,他特地写了一篇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姥姥的剪纸》。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了解课文大意。

2.指读课文,及时正音:

“择、猪、爽”为翘舌音,“屯”为前鼻音,“爽”为后鼻音。

并纠正字形:

“岂”上下结构,下面为“己”,不出头。

“刁”下面为提,不是撇。

3.再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全文共13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部分。

三、学习第一部分(2-3自然段):

1.指读第一节,“左邻右舍”“都”贴着姥姥的剪纸,说明了什么?

大家为什么都喜欢姥姥的剪纸呢?

2.自由读课文2-3自然段,思考上述问题。

3.交流:

A.技艺高超“普普通通”“翻来折去”材料平常,方法简单,居然“要什么有什么”“无所不能”,从正面表现了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

邻居的赞叹,“下蛋、打鸣”则从侧面反应了姥姥剪纸的逼真。

(指导朗读,读出剪纸的逼真、人们的赞叹)

B.姥姥广结善缘,有求必应。

“任谁开口都行”可见姥姥人缘极广;“撩起、擦擦手”可见姥姥干脆利落,说剪就剪;“”说吧,派啥用场?

往哪儿贴?

可见姥姥的爽朗,剪纸有针对性,会剪的东西多,各有用处。

“接着干活”可见姥姥的勤劳。

4.指导朗读。

5.课堂小结:

作者的姥姥就是这样普通的老人,因为她有着所有普通妇女的美德——勤劳善良。

但是说她普通却不又普通,她身怀剪纸绝技,广结善缘。

她是一位多么了不起的女性啊!

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划去错误读音。

择(zezhai)菜刁难(nannan)三伏盛(shengcheng)夏

薅(haoru)草机灵(lingling)数(shushu)九寒冬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搜集资料:

我国还有哪些民间艺术?

个人初备案

二次备课

课时

第2课时

课题

12、姥姥的剪纸

授课类型

讲读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小节。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刁难、挑剔、耍赖、调皮蛋”的意思。

3.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的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教学重点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刁难、挑剔、耍赖、调皮蛋”的意思。

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难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的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教学方法

诵读、交流、感悟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4-6自然段:

1.课文中说,姥姥的剪纸技艺深入人心,左邻右舍的窗子上,都贴着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

你们想见识一下精美的窗花吗?

好,现在老师就满足大家的愿望,欣赏一些精美的剪纸作品。

电脑展示。

看了这些剪纸作品,你有什么话要说?

2.是呀,姥姥心灵手巧,剪纸技艺高超。

从课文第四小节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呢?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一下。

3.自读交流:

A.“一天,我用双手死死得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着剪窗花。

岂知工夫不大,一幅'喜鹊登梅'便完成了。

“死死地捂住、摸着剪”说明剪窗花难度之大,“工夫不大”说明姥姥动作熟练,完成速度快。

由此可见她技艺高超。

B.“嗬,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

“形象生动”说明姥姥的剪纸惟妙惟肖,“无可挑剔”是说我没有办法找到毛病,说明我打心眼里佩服姥姥的剪纸技术。

展示“喜鹊登梅”的剪纸,这就是姥姥剪的“喜鹊登梅”,我们来欣赏一下。

梅枝、喜鹊形象怎么样?

它们的大小和位置安排如何?

看到这里,我们对姥姥不由产生了一种什么感情?

指导朗读,读出姥姥的技术高超,以及我的敬佩之情。

(谁能把作者此时的心情读出来)

4.我服了,可是还找借口,我怎么说的,姥姥又是怎么说的?

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

5.出示“我服了,可还耍赖:

“姥姥,你从我手指缝里偷着往外看了!

”“你差点把姥姥的眼珠子按冒了!

”姥姥用指头点了一下我的鼻子,“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从这段对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

评价,读得真好,听了她们的朗读,慈爱的姥姥与顽皮的作者形象已经浮现在我们眼前了。

6.姥姥说,“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巧的意思是?

技巧,巧妙的办法。

从第六节中的那句话可以看出姥姥姥姥掌握了剪纸的技巧,手很灵巧?

7.理解“姥姥的手就是眼睛,好使的剪刀就像她两根延长的手指。

”说姥姥的手就是眼睛是因为——姥姥的手有家数,有分寸,有把握,也就是姥姥说的“有准头”;说剪刀好使,就像姥姥延长的手指是因为——姥姥的手非常灵巧,把剪刀运用得灵活自如。

8、熟的意思是?

熟悉;姥姥对什么最熟悉不过?

为什么她会对“喜鹊登枝”最熟悉不过?

她是怎么剪的呢?

“数九寒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

”这些词语看出姥姥剪得多,剪得时间长。

常言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长年累月地剪,使得姥姥对“喜鹊登枝”非常熟悉,所以产生了一些灵巧的方法,剪得熟练。

8.对于熟能生巧的道理,你有这样的体验吗?

(打毛衣、包饺子)

9.姥姥剪纸技艺高超,除了经常练习,熟能生巧,还有什么原因呢?

“我看惯也记牢了姥姥剪纸时身心入境的神态,那剪刀行在纸上的刷刷声,悦耳之极。

理解:

身指——身体,心指——精神,入境是指——进入某种状态或境界。

姥姥剪纸是什么神态呢?

请同学们看书中插图,姥姥剪纸时眼睛紧盯着手中的剪刀和彩纸,眼神——专注,对手中的活儿是——一丝不苟,整个的身体和精都沉浸到了非常快乐的剪纸活动中了。

这就是“身心入境”的神态。

11、姥姥的专注令我着迷,那剪刀行在纸上的刷刷声,悦耳之极。

理解“悦耳之极”,悦耳意思是——动听到了极点。

姥姥剪纸的刷刷声,为什么会如同音乐般美妙动听到了极点?

手法娴熟,如同行云流水,富有节奏、韵律。

这句话通过我的感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姥姥的剪纸技艺高超。

谁来读一读这一句,表现出作者当时的感受?

二、学习7-12自然段:

1.观察姥姥剪纸简直成了一种享受。

密云多雨的夏天,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

“拴”怎么理解?

这句话的意思什么?

(吸引)姥姥的剪纸竟然有这么大的魅力,可以牢牢的吸引住我,抵挡得住游泳的诱惑!

可见姥姥的剪纸技艺多高啊!

2.屋檐下,姥姥剪了几幅图样给我,分别是什么内容呢?

它们都表达了姥姥怎样的感情?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7-11小节,思考一下。

3.讨论交流牛驮着兔子;牛和兔子一起啃食青草——疼爱

4.作者的顽皮可爱愉悦着姥姥,姥姥慈祥疼爱感染着作者,屋檐下洋溢浓浓的亲情。

老师请几位同学们来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现出这样其乐融融的场景。

5.指名分角色朗读,评价。

6.开始,姥姥是用剪纸来“拴”住我的心,从那时候起,我总是“缠”着姥姥剪兔子和老牛,姥姥的剪纸技艺多么高超啊!

这些兔子和老牛形象各异——引读——

姥姥剪的兔子和老牛,无论形象怎么改变,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引读——我摆弄着各式各样的窗花——从此段话中你体会出作者饱含了什么感情呢?

(赞美、依恋)

7.我们能读出作者对姥姥的感情吗?

指读,齐读。

评价。

8.本段文字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大家可以背下来吗?

出示“从那时候起,我总是缠着姥姥剪兔子和老牛——()的兔子,()的兔子,()的兔子;()的老牛,()的老牛……兔子总是在(),老牛总是在()。

我摆弄着()的窗花,对()的兔子和()的老牛充满了好感。

”同学们可以先参考着背,再不用依靠来背。

三、学习13自然段:

1.姥姥一直用她的剪纸表达着对我浓浓亲情,我上学了,小学,中学,大学,越走越远了。

但我还是不断收到姥姥的剪纸,其中一幅是这样的:

出示“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连接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

我知道,这是姥姥对我的期待。

我明白了姥姥对我有什么“期待”?

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是啊,无论我走多远,都走不出姥姥的目光,走不出姥姥的牵挂。

出示“事实上,我不管走多远,走多久,梦中都不时映现家乡的窗花和村路两侧的四季田野。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

”当我忆及姥姥的剪纸声时,我的梦境里会出现哪些声音,哪些景物?

从本段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谁能用朗读表达出作者的感情?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不时映现、无论何时何地、立刻变得

3.小结:

顽皮可爱的作者让姥姥牵肠挂肚,勤劳善良、心灵手巧的姥姥让作者魂牵梦绕。

我们再一次被她们之间浓浓的亲情感染了。

齐读课文末节。

四、总结课文:

同学们,课文学到这儿,我们不禁被这份浓浓的爱所打动,被感动了。

之所以还历历在目,是因为作者独巨匠心地用剪纸把这份情串联起来了。

剪纸不光展示了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更体现了姥姥对作者的疼爱牵挂,寄托了作者对姥姥的思念和依恋,它如同桥梁沟通了姥姥与作者之间的感情,宛如纽带,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

让我们永远地记住这份浓浓亲情的见证——姥姥的剪纸!

我们的姥姥也同作者的姥姥一样,勤劳善良,心灵手巧,她们也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我们的浓浓亲情。

让我们永远地记住这个亲切而又温暖人心的名字——姥姥!

作业设计

1.在带点字的正确读音下画线

小屯子(dūntún)清爽(suǎngshuǎng)敦厚(dūndēng)

刁难(nàn nán)择菜(zhái zé)庄稼(jiàjia) 

2.填上合适的词语(越多越好)

()的兔子   ( )的老牛  (  )的姥姥  

( )的剪纸   ( )的技艺  ( )的亲情  

3.按要求摘抄相关句子;

描写姥姥剪纸技艺高超的句子              

直接抒发“我”情感的句子                 

4.查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刁难、挑剔、耍赖、调皮蛋”的意思。

5.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7.剪纸艺术是一门易学但难精的民间技艺。

有机会上网的话,可以登录中国剪纸网,进一步了解我们灿烂的剪纸艺术,也可以搜集其他品种的民间艺术的资料。

8.在收到姥姥寄来老牛望着远去的小兔子的剪纸后,作者心境肯定颇不宁静,眼前肯定会浮现出和姥姥在一起时候多姿多彩的生活画卷。

假如你是作者,该怎么给姥姥回信呢?

试着写写。

板书设计

12、姥姥的剪纸

剪纸:

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姥姥:

心灵手巧、勤劳善良

祖孙情深

教后反思

 

13、牛郎织女

个人初备案

二次备课

教材分析

《牛郎织女》是一个民间故事。

它有一个特点,它透过平淡的语言,反映了人物丰富的精神内涵。

故事表达了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破坏美好生活的专制者的憎恨。

还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善良的人们的深深同情。

牛郎折射了我国农业社会中男性吃苦耐劳的品德,织女折射了我国农业社会中妇女贤惠淑德的精神。

王母娘娘则代表了封建保守势力,折射了专制狡猾的丑恶嘴脸。

我们让学生读民间故事的目的是透过故事情节,引发对价值观的正确判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会用“心急如焚”、“霎时间”造句。

  

3.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由生活向往之情和为之奋斗的精神。

4.观察夏夜的星空,找到天河、牵牛星和织女星,将观察的经过写成一篇短文。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

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和为之奋斗的精神。

懂得劳动才能创造新幸福的生活。

教学方法

诵读、交流、感悟

教学手段

学生搜集牛郎织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时安排

2课时

个人初备案

二次备课

课时

第1课时

课题

13、牛郎织女

授课类型

讲读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牛郎、织女及老牛之间的真挚情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方法

诵读、交流、感悟

教学手段

学生搜集牛郎织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每当夜幕低垂,群星闪烁时,我们仰望天空,隐约中不难发现一条银色的天河,瞪大眼睛仔细看看,发现天河两边有两颗最亮的星星,这两颗星星就是“牛郎星”和“织女星”。

民间早就有关于牛郎和织女的传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二、了解作者资料:

这个故事的作者是谁呢?

叶圣陶,又名叶绍钧,江苏省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的童话集《稻草人》和《古代英雄的石像》在我国现代儿童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练习中学习了叶圣陶的名言。

三、自学生字,疏通课文:

1.学生自学生字词语,检查生字是否读准。

2.初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四、检查自学情况:

1.交流所学,不会的提出来在全班解决。

2.指名分节读课文及时疏通课文,纠正错误,要求准确流利。

五、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哪些自然段讲的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可以合并起来。

2.学生默读思考,同桌交流。

3.指名全班交流,教师适当点拨。

第一段:

(1-2)牛郎是个孤苦伶仃的穷孩子,与老牛相依为命。

第二段:

(3-5)牛浪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并结为夫妻。

第三段:

(6-7)牛郎与织女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老牛死了。

第四段:

(8-10)王母娘娘抓走了织女,牛郎带着孩子追赶,王母娘娘用玉簪划出一条天河将他们隔开。

第五段:

(11-12)牛郎织女从此隔河相望,只在每年七月初七的夜晚,才能在鹊桥上相会。

六、指导写字:

1.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字

2.展示评议

作业设计

1.读熟课文。

2.查找关于《牛郎织女》的资料。

3.用“原来”造句。

个人初备案

二次备课

课时

第2课时

课题

13、牛郎织女

授课类型

讲读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善良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牛郎、织女及老牛之间的真挚情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观察夏夜的星空,找到天河、牵牛星和织女星,将观察的经过写成一篇短文。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主要情节的基础上精读课文,着力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善良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整个故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交流、感悟

教学手段

学生搜集牛郎织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读题。

2.除了这两个人物外,还有哪些人对情节的发展影响很大?

(板书:

老牛、王母)用简单的语言概括故事主要内容。

二、感受形象:

1.自读课文1—6小节,思考:

牛郎织女的牵手与哪些因素有关?

圈画批注,写写感受。

交流:

老牛的撮合——“老牛跟他也很亲密……”让我们有一种错觉,老牛是他的亲人,亲人变成了媒人,撮合一对姻缘。

牛郎——勤劳善良、心眼儿好(板书)

(1)照看老牛很周到(总是,最好,最干净)——“也很亲密”牛郎对老牛好,把他看成自己的亲人。

(2)身世反衬——不抱怨,不怀恨,吃苦耐劳。

(3)坦白,诚实,不隐瞒。

织女——喜欢牛郎的心眼儿好,能吃苦。

对自由的渴望,渴望自由和真正的幸福。

天庭和人间比较:

共同点:

一样辛苦。

不同点:

天庭冷漠无情、禁锢身心;人间真情温暖,自由。

   

勇敢:

“决心”,意味着想了很多,想了些什么?

可怕的责罚,天庭的冷漠和不自由,人间的真情和温暖在权衡。

留在天庭,有锦衣玉食,没有真情和自由;人间,艰辛坎坷,但自由,有真情。

冒着很大的风险,她应该知道后果,但全然不顾,因为自由、爱情实在是太动人了,“生命诚可贵,爱情、自由价更高。

”(相机板书:

善良、渴望自由和真情、勇敢)

小结:

牛郎的善良拉近了天上人间的距离,那么织女对自由和真情的渴望和她的勇敢就跨越了这条鸿沟,让一切变成可能。

到这里,对两人是不是想说点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