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兰州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2428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8.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兰州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最新兰州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最新兰州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最新兰州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最新兰州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最新兰州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最新兰州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最新兰州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最新兰州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最新兰州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最新兰州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最新兰州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最新兰州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最新兰州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最新兰州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最新兰州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最新兰州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最新兰州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最新兰州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最新兰州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兰州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1.docx

《最新兰州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兰州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1.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兰州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1.docx

最新兰州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1

兰州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

(1)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人登楼望远,所见之景引发了词人对历史兴亡之事的感慨。

B. “悠悠”一词指时间漫长久远,同时暗含词人的思绪无穷无尽

C. “坐断东南战未休”一句用象征手法写出硝烟弥漫的战斗场景。

D. 词的构思巧妙,以设问的方式层层推进,感情深沉,意境高远。

(2)“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

【答案】

(1)C

(2)①对英雄的仰慕之情;②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慨之情;③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

【解析】【分析】

(1)C错误,没有运用象征手法。

(2)词人末句写道:

“生子当如孙仲谋。

”据有关资料记载,曹操有一次与孙权对垒,见孙权仪表堂堂,气度不凡,于是感叹说:

“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

”意思是说,生儿子应该像孙权一样,而刘景升的儿子就像猪狗一样。

我们从词人用这一典故来看,希望南宋有如孙权那样的有志之士。

其实,这也暗示了自己就如孙权一样,有奋发图强,收复失地的伟大理想。

当然,暗示了自己的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恨。

故答案为:

⑴C;

⑵①对英雄的仰慕之情;②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慨之情;③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理解。

这是一道选择题,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对诗歌的理解,考生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仔细辨析选项的说法,判断正误。

⑵本题考查诗歌诗人情感的理解。

考生要理解诗歌的内容,整体感悟诗人的情感,结合语境进行具体的分析。

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请你根据对本诗的理解,为本诗拟一个题目,并说明理由。

(2)说说“东风无力百花残”中“残”字妙在何处。

(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4)“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相思。

理由:

本诗主要表现了离别之痛、相思之苦,故可拟题为“相思”。

(2)“残”字紧扣暮春时节的景物特点,既是写自然环境,也是诗人心境的反映,情景交融,渲染了离别的氛围,给人一种凄楚的感觉。

(3)这两句运用了对偶、双关等修辞手法,对仗工整,以“春蚕吐丝”“蜡炬成灰”来象征对爱人的真挚情感;借助“丝”与“思念”的“思”谐音,形象生动地表达出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

(4)诗人借助青鸟传递信息的神话,抒发与心爱之人难以见面的惆怅伤感以及继续追求的真挚情感。

【解析】【分析】

(1)可以从诗歌内容或诗歌的主旨这两个角度拟写标题,这是一首感情深挚、缠绵委婉、咏叹忠贞爱情的诗篇。

诗人情真意切而又含蓄蕴藉地写出了浓郁的离别之恨和缠绵的相思之苦。

据此可给这首诗拟写一个题目为:

相思。

(2)“残”,伤害。

这里指凋零。

“百花残”,意思是百花凋零。

“百花凋残”表示已经是暮春时节, 结合前一句诗歌内容分析,第一句诗是极度相思而发出的深沉感叹,在聚散两依依中突出别离的苦痛。

“百花残”,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

据此答题,意对即可。

(3)“蜡炬”和“春蚕”相对,“成灰”和“到死”相对,“泪始干”和“丝方尽”相对,因此这两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

“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

“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

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

据此答题,意对即可。

(4)尾联。

既然会面无望,于是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

诗词中常以仙侣比喻情侣,青鸟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话、传说中的一座仙山,所以这里即以蓬山用为对方居处的象征,而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现。

这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

诗已经结束了,抒情主人公的痛苦与追求还将继续下去。

据此可知,这两句话表达的感情是:

 诗人借助青鸟传递信息的神话,抒发与心爱之人难以见面的惆怅伤感以及继续追求的真挚情感。

故答案为:

⑴相思。

理由:

本诗主要表现了离别之痛、相思之苦,故可拟题为“相思”。

⑵“残”字紧扣暮春时节的景物特点,既是写自然环境,也是诗人心境的反映,情景交融,渲染了离别的氛围,给人一种凄楚的感觉。

⑶这两句运用了对偶、双关等修辞手法,对仗工整,以“春蚕吐丝”“蜡炬成灰”来象征对爱人的真挚情感;借助“丝”与“思念”的“思”谐音,形象生动地表达出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

⑷诗人借助青鸟传递信息的神话,抒发与心爱之人难以见面的惆怅伤感以及继续追求的真挚情感。

【点评】⑴本题考查给诗歌拟写标题的能力。

诗歌标题的作用有:

①概括诗歌主要内容;②作诗歌线索;③作者诗歌的出发点;④具有象征意义;⑤语带双关;⑥全诗的诗眼(提示文章);⑦吸引读者兴趣。

答题时要结合诗歌内容和主旨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拟题皆可。

⑵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

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⑶本题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语言的能力。

修辞手法包括:

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对偶、对比等,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掌握常见修辞的定义及其标志,做题时注意仔细区分。

答题的一般形式是:

修辞判断+如何使用该修辞+怎样表现主题。

⑷此题考查学生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3.阅读下列诗歌选段,完成各题。

①为了我的祈愿

诗人啊,你起来吧

②而且请你告诉他们

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③说我已踏着露水而来

已借着最后一颗星的照引而来

④我从东方来

从汹涌着波涛的海上来

⑤我将带光明给世界

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⑥借你正直人的嘴

请带去我的消息

⑦通知眼睛被渴望所酌痛的人类

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

⑧请他们来欢迎我——

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

(1)以上选段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2)选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祈愿”在句中的意思是________;“先驱”在句中的意思是________。

(4)请用选段中的原话回答:

“诗人”的任务是________;“我”的任务是________。

(5)请借助联想和想象来理解③④两节诗的意境,填空:

“露水”“最后一颗星”形象地表明了“我”到来的________,“东方”“海上”则具体说明了“我”到来的________,“汹涌着波涛”则说明了“我”历经________而来的情状。

【答案】

(1)黎明的通知;艾青

(2)酌痛;灼痛

(3)祈求祝愿;走在前面引导的人

(4)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5)时间;方位地点;迢迢长路和惊涛骇浪

【解析】【分析】材料选自艾青现代诗《黎明的通知》开头部分。

(1)小部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名著阅读就是《艾青诗选》,读过的同学应该比较熟悉。

(2)考查汉字书写能力。

“酌痛”应改为“灼痛”。

(3)结合诗句的语境义基本能够推断出来。

“祈愿”把两个字分开解释即可。

“先驱”在选文的最后一句:

“请他们来欢迎我——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根据诗歌语境能够推断出:

走在前面给他们引路的人。

(4)答案在诗歌选段中都能找到。

“诗人”的任务在第①②节;“诗人啊,你起来吧/而且请你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我”的任务在第⑤节:

“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5)前两个空比较简单,分别是“我”到来的时间和地点。

第三个空需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来理解:

诗人经过千难万险,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才从重庆来到了延安。

故答案为:

⑴黎明的通知;艾青

⑵酌痛;灼痛

⑶祈求祝愿;走在前面引导的人

⑷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⑸时间;方位地点;迢迢长路和惊涛骇浪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

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错别字的辨析,解答此题要注意仔细体会形近字之间用法的差别,尤其是形声字的形旁,要求学生在平时多留心,以达到正确的书写。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词语意思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平时的积累,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判断。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结合题意在文章找到对应的答案。

⑸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结合提示进行分析理解。

4.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小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诗中写了哪两种画眉鸟?

写它们时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作者写画眉鸟,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林中画眉和笼中画眉,对比。

(2)这首诗托物言志(或“借鸟咏怀”,表达了对自由的赞美之情和对束缚个性、窒息性灵的憎恶之意。

【解析】【分析】

(1)这首诗写了两种画眉鸟,一是林中的,一是笼中的。

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写画眉鸟。

前者在林中“随意移”“自在啼”,自由自在;后者锁于金笼之中,完全没有自由。

(2)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

对比鲜明,托物言志。

表明自己对对自由的赞美与追求,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同时表达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对官场生活的否定。

故答案为:

⑴林中画眉和笼中画眉,对比。

⑵这首诗托物言志(或“借鸟咏怀”,表达了对自由的赞美之情和对束缚个性、窒息性灵的憎恶之意。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的理解和表现手法的运用。

解答此题要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根据内容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读isg诗人情感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对诗歌的内容理解,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在平时学习中考生要熟知每个要点及每种题型的答题模式。

5.古诗阅读

终南别业

【唐】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下列选项中与“兴来每独往”一句中的“独”字蕴意相似的一项(   )。

A.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王维《秋夜独坐》)

B.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王维《竹里馆》)

C.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诗的最后一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突出“偶然”二字。

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偶然,诗中其他地方也处处流露出这样的“偶然”。

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样的“偶然”所表现的情感。

【答案】

(1)B

(2)“兴来每独往”一句中的“兴来”可以看出,诗人出游本来就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两句表明诗人出游并无特定的目的地,这自然又是偶然。

可见“偶然”二字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

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流水般自由,毫无拘束。

写出了诗人的天性淡然,超然物外的风采。

【解析】【分析】

(1)“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透露出诗人的闲情逸致。

“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

A写更深人寂,诗人独坐在空堂上,他看到自己两鬓花白,慨叹一个人就是这样地在岁月无情流逝中走向老病去世。

B写诗人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欣赏美丽的月色。

C表达游子的思乡之情。

故选B。

(2)“偶然”就是无意之中。

首先要在阅读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感知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首诗描写了诗人那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就像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意境,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兴来每独往”一句中的“兴来”可以看出,诗人出游本来就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两句表明诗人出游并无特定的目的地,这自然又是偶然。

可见“偶然”二字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

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流水般自由,毫无拘束。

写出了诗人的天性淡然,超然物外的风采。

故答案为:

⑴ B;

⑵“兴来每独往”一句中的“兴来”可以看出,诗人出游本来就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两句表明诗人出游并无特定的目的地,这自然又是偶然。

可见“偶然”二字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

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流水般自由,毫无拘束。

写出了诗人的天性淡然,超然物外的风采。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关键词语意蕴的能力。

答题时要结合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理解词语的意蕴。

⑵本题考查从思想感情的角度赏析语言的能力。

体味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意象来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从诗歌所表现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

古典诗词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大多较为含蓄,诗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

6.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太阳的话

艾青

打开你们的窗子吧

打开你们的板门吧

让我进去,让我进去

进到你们的小屋里

我带着金黄的花束

我带着林间的香气

我带着亮光和温暖

我带着满身的露水

快起来,快起来

快从枕头里抬起头来

睁开你的被睫毛盖着的眼

让你的眼看见我的到来

让你们的心像小小的木板房

打开它们的关闭了很久的窗子

让我把花束,把香气,把亮光,

温暖和露水撒满你们心的空间。

一九四二年一月十四日

(1)诗中的“我”指________,“你们”指________。

(2)诗中的“太阳”象征什么?

【答案】

(1)太阳;当时社会的人民

(2)“太阳”就是光明、温暖,是希望的象征。

【解析】【分析】

(1)联系题目“太阳的话”可以推断“我”的所指,联系全诗的内容、诗人的写作日期可以推断出“你们”的所指。

(2)要联系诗歌内容进行分析,根据“我带着金黄的花束/我带着林间的香气/我带着亮光和温暖/我带着满身的露水”“让我把花束,把香气,把亮光,/温暖和露水撤满你们心的空间”等关键句可知,这里运用的是象征手法,且根据相关内容可以提炼出“太阳”的象征意义。

故答案为:

⑴太阳;当时社会的人民;

⑵“太阳”就是光明、温暖,是希望的象征。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以拟人的手法,赋予太阳人的语言与思想,诗中的“你们”指人类(人们),“我”指太阳。

7.阅读《雁门太守行》和《从军行》,完成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①辞凤阙②,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

①[牙璋]古代发兵所用的兵符。

这里指奉命出征的将帅。

②[凤阙]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1)从下面所给的选项中任选一句诗,结合诗句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呈现的画面。

甲: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乙: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2)意象是诗歌中寄托作者思想情感的物象。

《雁门太守行》和《从军行》两首诗都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使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这两个意象,写出了激烈紧张的战斗场景,进而表达出 ________的情感。

【答案】

(1)答案示例甲:

敌兵滚滚而来,像一片黑云,翻卷着,涌动着,逼近城墙,城墙仿佛将要坍塌了;我军严阵以待,适逢日光从云隙间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铠甲上,铠甲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耀人眼目。

答案示例乙:

大雪铺天盖地从天空中飘落下来,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狂风呼啸着,怒吼着,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似乎也卷入了激烈拼杀的战阵。

(2)旗;鼓;忠君爱国

【解析】【分析】

(1)此类试题解答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地描绘,使之能呈现出“画面”效果,让人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不能只对诗句进行简单翻译。

①描绘“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的画面,要抓住诗句中的“黑云”“城”“甲光”“金鳞”几个意象,运用合理的想象,描绘出两军对垒的情势来作答。

②描绘“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的画面,要抓住诗句中的“雪”“凋旗画”“风”“鼓声”几个意象,运用合理的想象,描绘战场的环境。

(2)《雁门太守行》中的诗句“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和《从军行》诗句“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中都运用意象“旗”和“鼓”来描绘激烈紧张的战斗场景,表达作者“忠君爱国”的思想,这可从“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可以看出。

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

⑴答案示例甲:

敌兵滚滚而来,像一片黑云,翻卷着,涌动着,逼近城墙,城墙仿佛将要坍塌了;我军严阵以待,适逢日光从云隙间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铠甲上,铠甲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耀人眼目。

答案示例乙:

大雪铺天盖地从天空中飘落下来,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狂风呼啸着,怒吼着,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似乎也卷入了激烈拼杀的战阵;

⑵旗;鼓;忠君爱国。

【点评】⑴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

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

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8.小米选择朗诵的诗歌是艾青的《太阳的话》:

打开你们的窗子吧

打开你们的板门吧

让我进去,让我进去

进到你们的小屋里

我带着金黄的花束

我带着林间的香气

我带着亮光和温暖

我带着满身的露水

快起来,快起来

快从枕头里抬起头来

睁开你的被睫毛盖着的眼

让你的眼看见我的到来

让你们的心像小小的木板房

打开它们的关闭了很久的窗子

让我把花束,把香气,把亮光,

温暖和露水撒满你们心的空间。

她在朗诵的准备过程中,遇到了困难,请你帮助她解决困难。

(1)诗歌第二小节运用了________ 和________修辞,写出了太阳所给予人们的美好事物,这些都是人们生存必不可少的。

其中花束和________能使人神清气爽,________能让人感受到光明,温暖可以为人驱除寒冷。

(2)请结合全诗,分析本诗中的意象“太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

(1)拟人;排比;香气;亮光

(2)本诗以“太阳”为意象,展示了太阳渴望走进小屋,打开人们关闭的心灵,让人们享受亮光、温暖、花束、香气和露水,召唤人们敞开心扉迎接光明,促使人们树立起积极乐观的信念。

反映了当时诗人对于光明的期待和渴望,说明了当时社会对于改造旧制度、建立新世界的强烈欲望。

【解析】【分析】

(1)诗歌第二小节“我带着金黄的花束/我带着林间的香气/我带着亮光和温暖/我带着满身的露水”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花束、香气、温暖、露水”写出了太阳所给予人们的美好事物,这些都是人们生存必不可少的。

其中“花束”和“香气”能使人神清气爽,“亮光”能让人感受到光明,温暖可以为人驱除寒冷。

(2)在《太阳的话》中,艾青用太阳象征光明和希望,用紧闭着门户的木板房比喻当时人民生活的闭塞、陈旧、落后的环境,以第一人称代表太阳呼唤国人改变现状,迎接光明。

诗歌倾诉着民族的苦难,歌颂了祖国的战斗,渗透着时代气氛,以满腔的热情唤起民众,投身到拯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中,改变现状,为中国开辟光明美好的未来前程。

诗人写太阳是一种象征,一种代言,他代言的是民主政治,是能够给人民带来解放的民主政体。

当年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政府为人民谋幸福,所以诗人用太阳来比喻它,来代言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政府的亲民思想。

这首诗从表面看,难以理解的词句并不多,但含义深刻,不易读懂。

作者借太阳,象征光明、进步,表达了作者对和平、光明的向往。

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

⑴拟人、排比、香气、亮光

⑵本诗以“太阳”为意象,展示了太阳渴望走进小屋,打开人们关闭的心灵,让人们享受亮光、温暖、花束、香气和露水,召唤人们敞开心扉迎接光明,促使人们树立起积极乐观的信念。

反映了当时诗人对于光明的期待和渴望,说明了当时社会对于改造旧制度、建立新世界的强烈欲望。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名著的表现手法和意象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题意,仔细分析诗句。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意象的理解和诗人情感的认识。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人的情感,结合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分析。

9.此次诗歌朗诵会,小语想要选择《阳光在远处》进行朗诵,但她觉得对这首诗歌理解不透彻,请求你的帮助,请你从下面两个角度任选其一进行赏析,帮助小语理解这首诗。

①对比   ②意象

阳光在远处

艾青

阳光在沙漠的远处,

船在暗云遮着的河上驰去,

暗的风,

暗的沙土,

暗的

旅客的心啊。

——阳光嬉笑地

射在沙漠的远处。

1932年2月3日 苏伊士河上

【答案】示例一:

我选对比,“阳光在远处”是静的、亮的,“船在暗云遮着的河上驰去”是动的、暗的,阳光在远处嬉笑,而旅客的心却是“暗的”,一动一静、一明一暗、一乐一愁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极好地表达了诗人心中的孤寂苦闷和对美好光明未来的期盼与向往。

示例二:

我选意象,阳光、暗云、暗的风、暗的沙土、暗的心为本诗的意象,阳光是独立的一组,其余为一组。

阳光象征光明、温暖,可它却在远处。

另一组为暗云等“暗物质”系列,种种累加,越来越沉重,沉重到无以复加。

通过两组意象的对比,极好的表达了诗人心中的孤寂苦闷和和对美好光明未来的期盼与向往。

【解析】【分析】在理解诗歌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可以从意象、表现手法方面进行赏析,《阳光在远处》巧妙地利用了对比,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思索空间。

并将诗人心中的愁苦和向往,极好地表达出来。

结合诗歌内容和主旨进行分析,如选择对比“阳光在远处”是静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