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2482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政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政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政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政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政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中政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中政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中政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中政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中政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中政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中政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中政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中政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中政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政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高中政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政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2.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政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高中政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政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2

【教学目标】从人民代表大会的产生及主要活动程度,说明民主集中制是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

从体现国家性质和建立其他有关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两方面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正确认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资本主义议会制度的本质区别,提高学生对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必要性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教学方法】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活动启发法。

【教学设计】

xx年全国十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紧接着地方政府也开始了机构改革。

不少地方把乡镇人大作为机构改革的突破口,减少职数,缩减编制,很多乡镇人大在改革后仅剩下人大主席。

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权力的国家机关,这种精简人大代表的做法削弱了当地人大的力量,不利于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也否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

那么什么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呢?

它是如何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

一、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1、国体与政体

xx年6月8~10日,由法、美、德、日、英、意、加、俄等参加的八国集团首脑会议在美国佐治亚州海岛召开。

请说出参加八国首脑会议的首脑名称。

前面我们知道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我国的国体。

同一种国体具有不同的政体。

正是由于每个国家的政体不同,使国家首脑的称呼多样化,有的叫总统、有的叫总理、还有叫首相的。

我们国家的政府首脑叫什么?

我们国家的政体是什么?

决定

反映

国体(含义)政体(含义)

人民民主专政←直接←人民代表

的国家性质体现大会制度

 

本质→人民当家作主→实现

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

政体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

尽管国体是政体的决定性因素,但不是政体的唯一决定因素。

实际上,一国的历史、阶级力量对比、传统习惯、国际环境等,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政体。

因此,在相同性质的阶级掌握政权的条件下,不同的国家也会采取不同的政权组织形式。

我国的政体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关系怎样?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政体是由人民民主专政这一国体决定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体现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二者是国体和政体之间的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2、我国的国家机构

国家元首、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等总称为国家机构。

在我国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政权,人大也是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的,但这种领导不是上下级关系的领导,而是政治、思想、组织上的领导,共产党不属于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

我国的国家机关由五个部分组成,即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审判机关、国家检察机关、国家军事机关。

同时按照层级体系,我国的国家机关又由中央机关和地方各级机关组成。

中央国家机构: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共同组成我国国家权力机关体系。

国家主席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主席并不单独决定国家重大事务,而是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定行使国家元首的职权,对外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最高人民法院是最高国家审判机关。

人民法院是国家审判机关,属于司法机关体系。

最高人民检察院是最高国家检察机关。

人民检察院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

中央军事委员会是我国最高军事领导机关,领导全国武装力量。

中央军事委员会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产生,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负责。

中央军委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因此中央军委既是一个重要的国家机关,又是党中央的一个机关。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组织和活动的特点

1992年4月3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人大代表们经过充分讨论,以1767票赞成,177票反对,664票弃权,25人未按表决器,通过了三峡工程议案。

三峡工程的拍板定案,体现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贯彻了什么原则?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组织和活动的特点就是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集体行使职权,民主决定,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代表人民利益;贯彻执行上,实行严格责任制。

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上——上海市人代会召开期间,会外共有5655人次的“网上代表“列席”了会议,大会还收到“网上议案”396件。

“网议人代会”栏目每天请部分人大代表,在网上与市民交流。

这说明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修改公路法的决定从提请审议到通过历时一年,经历了九届全国人大第五次常委会未付诸表决;第九次常委会以一票之差未获通过;第十三次常委会以97票赞成,0票反对,28票弃权的表决结果,通过了《关于修改公路法的决定》。

这说明在法律的制定和重大问题的决策上,由人民代表大会充分讨论,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民主决定。

广东省第九届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罢免原健力宝集团董事长李经纬的全国人大代表职务。

广东省选出的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李经纬涉嫌贪污犯罪,已不适宜再担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职务。

这说明对违反人民意志和利益的或不称职的人大代表,人民有权依照法定程序予以罢免。

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xx年3月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

会议审议通过了《政府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以及其他报告和议案,选举或决定任命了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等新一届国家机构组成人员。

这说明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其他国家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课本插图请人大代表旁听庭审,这种做法可以增加司法透明度,说明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有权监督人民法院的工作情况。

三峡工程建设涉及大量移民工作。

1992年4月,全国人大对三峡工程移民工作作出了原则规定。

此后国务院通过了一系列行政性法规,当地有关部门组织宣传教育和移民动迁,并先后查处了侵蚀移民资金案件100多起,从而保证了三峡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这说明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其他国家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

国家权力机关与行政、司法机关之间在职能上有所分工,但不是各自分立、平等分权、相互制衡的关系,而是产生与被产生、决定与执行、监督与被监督、制约与被制约的关系。

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司法机关的关系上,司法机关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

司法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近年来全国人大和地方人大在加强对一府两院工作的监督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但是有的地方为了保护地方利益,注意运用“人大”这个合法民意机关去干预司法。

如有的县人大常委会直接作出撤销已二审终审的判决;有的人大常委会委员甚至以个人名义写条子、打电话,要求人民法院对案件予以复查、再审,甚至中止审查。

在这里人大代表或人大常委会成为超越司法评判的特权人物,这与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的法制原则是不相符的。

P60探究——联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你认为对“一府两院”的关系作出上述规定有什么意义?

(防止政府滥用权力,干预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审判检察权力,确保司法公正。

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上——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一方面,在国家事务中,凡属全国的,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决定的重大问题,都有中央决定;另一方面,地方国家机关在执行中央决定的前提下,自主管理和安排本地区的经济文化社会事务。

如我国特别行政区除外交国防归中央管辖外,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可以保持财政的独立,税收不上缴中央政府,自行制定货币政策。

二、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其基本内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

请学生从本框和上一框关于人民代表大会会议的图片及材料中,初步归纳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在普选的基础上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组成国家政权体系,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的区别和联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它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来统一领导国家事务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形式。

旧中国曾经照搬套用西方议会民主制,但是行不通。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资本主义的议会制的比较: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资本主义的议会制都是国家政权的组成形式,都是由定期选举产生的代表和议员组成,它们都属于一种间接民主,但二者又有着本质的不同:

第一,二者的经济基础不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而服务的;资本主义的议会制是建立在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是为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而服务的。

第二,行使权力的主体不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权力主体是人民,人民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议会制的权力主体是资产阶级,议员不对选民负责,不受选民监督,议员都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

第三,二者的权力和活动原则不同。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人民代表大会除了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外,不受任何国家机关的制约。

所以,人民代表大会处于全权性的地位,集中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西方的议会制一般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组织起来的。

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互相制约、彼此制衡,以便协调和平衡资产阶级内部各集团的利益,维护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

我国是由13亿人口和56个民族构成的大国,人民不可能一起开会讨论问题决定国家大事。

因此必须有一种制度既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又能克服和消除由人民直接决定国家一切大事所引起的困难。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够确保国家权力掌握在人民手中,符合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真正保证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立其他有关的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

凡属我国管理范围内的一切重要制度都由人民代表大会直接或间接创建和决定的。

我国的国家机关都是在人民代表大会基础上建立的,并监督这些机关工作。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

它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它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它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

P61探究——你能根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结合你所了解的事例,对上述结论作出说明吗?

(人民不仅有权选择自己的代表,随时向代表反映自己的意见和要求。

而且有权罢免不称职的代表。

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都有适当名额的少数民族的代表,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在自治区设立自治机关。

【作业】

简答:

简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辨析: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全体人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统一管理各项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

分析说明:

近年来全国人大和地方人大在加强对一府两院工作的监督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但是有的地方为了保护地方利益,注意运用“人大”这个合法民意机关去干预司法。

如有的县人大常委会直接作出撤销已二审终审的判决;有的人大常委会委员甚至以个人名义写条子、打电话,要求人民法院对案件予以复查、再审,甚至中止审查。

(1)人大与法院的关系怎样?

(2)运用上述关系评析材料中的现象。

【教学反思】

 

2019-2020年高中政治《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实践的含义、实践的特点,理解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使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切实认识到生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充分发挥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实践的基本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

四、教具

常规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分钟)

教师提问:

同学们知道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那么,它是怎么产生的?

实践在认识产生过程中有什么地位何作用?

这是我们这一节课要探究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38分钟)

1、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

教师活动: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42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

他们把实践或是看成是适应环境的本能活动,或是看成纯主观的活动,或是割裂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都不是对实践的正确认识。

教师讲解:

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要了解好实践的含义,我们就得从下面的两方面来理解:

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教师提问:

大家根据对实践含义的理解,判断以下各项中属于实践的是:

1、蜜蜂筑巢2老师讲课3学生认真学习4教师备课5争论“克隆人”6建设中的长江山峡7克隆绵羊“多利”出生(属于实践活动的有2、4、6、7)

学生活动:

依据实践的理解,区分一般活动和实践活动

(2)实践的特点

教师提问:

我们所说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特有的,直接现实的活动,那么这样的实践活动有什么特点?

你能通过上述实例概括出来吗?

学生活动:

依据自己的举例和教师的举例概括实践的特征

教师点评:

实践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A客观物质性B主观能动性C社会历史性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教师讲解:

第一,实践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

原因有两点:

A实践的构成要素:

实践的主体(体力、智力)、实践的手段(工具、设备)、实践的对象(自然界、社会关系),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性的,因此由实践主体、实践对象、实践手段有机结合的实践也必然具有客观物质性。

B实践过程和结果要受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的制约

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教师提问:

鸟儿筑巢和人类建造房子有没有区别?

为什么?

学生活动:

讨论分析

教师总结:

主观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实践有主观能动性的,它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体现在:

A、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出新的物质生活资料——电视机、电脑、空调

B、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社会制度的更替

注意: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与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二者是统一的,不应用这一特征去否认另一特征。

举例说明:

某一同学是某中学的学生、是某班的学生、是江门人,我们不能以此来否定其他的特征,这些特征之间并不矛盾。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教师提问:

A单个人的活动叫做实践吗?

B实践活动能够脱离社会吗?

C人们的实践活动受不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D不同历史时期的活动都一样吗,为什么?

学生活动:

认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

社会性:

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的人的活动

历史性: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规模和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教师讲解: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实践的含义、构成要素以及特点,下面我们就可以回答课本42页的问题了,辩证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实践观区别在哪里呢?

杜威:

实践和动物的活动没有本质的区别

辩证唯物主义:

实践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与动物本能有本质的区别

费尔巴哈:

实践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利己主义”活动

辩证唯物主义:

实践具有社会性,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

黑格尔:

实践是人的精神、观念的活动

辩证唯物主义: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教师提问: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那么实践的形式有哪些?

学生活动:

阅读课文概括

教师总结:

A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它是最基本的实践形式

B变革社会的实践。

如革命和改革、方针的制定制度的实施

C科学实验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教师活动: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44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拨:

西红柿的食用之谜是通过“品尝”揭开的,这启示我们,对万事万物,我们只有勇于去“尝试”“做一做”“试一试”,才能获得对它的认识。

教师提问:

人的认识能从人脑中自己生出来吗?

能从天上掉下来吗?

能由客观事物自己跑到人脑中来吗?

为什么不能?

学生活动:

积极思考

教师讲解: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当主体与客体相分离时,人脑就不能产生认识。

因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中,让客观事物通过人的各种感觉器官进入人脑,人脑才有可能产生认识。

因此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敢于“品尝西红柿”,敢于“吃螃蟹”,这些事例都告诉我们,人的正确认识只能从实践中来。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教师活动: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44页“相关链接”内容,并思考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从认识的起源上来讲的,但并非人的一切知识都来自亲身实践,间接经验是他人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学习间接经验也是获得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

个人知识可以通过学习获取,这是关于知识的传播问题,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这是认识的来源问题。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教师活动: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44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拨:

古代天文学的发展是由于农业发展需要知“农时”,力学的发展是由于制作生产工具的需要,数学的发展则是计数的需要,这些都说明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发展、科学的发明创造,都是由于在实践中遇到了新问题,产生了新要求,为了解决问题而研究探索的结果。

无论是古代的天文学、力学还是数学,都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并不断向前发展的。

教师讲解: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对此,我们可从以下三方面理解:

A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B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C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因为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教师活动: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45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

第一问:

庄子的错误在于,否定了是非的标准,主张无是无非,从而走向了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第二问:

是非是可以说清楚的,俗话说:

“事实胜于雄辩。

是非是有标准的,这个标准就是社会实践。

教师讲解: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对此,可从以下三方面理解:

A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不能由这一认识本身来回答。

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就必须超出认识的范围,从认识之外寻找判断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的标准。

B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

C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自身都不能作为判断真理的标准,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此时,我们可以水到渠成地得出一个结论: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教师活动: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46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应该为实践服务,应该回到实践中去加以检验和运用,认识才具有实际的意义。

因此,博士回国后,运用所学的知识帮助牧民实现共同富裕,才真正达到了认识的目的。

教师讲解: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包含三方面的意思:

A认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为实践服务,为人类造福。

B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离开了对实践的指导。

认识不为改造世界服务,认识就是空洞的,就丧失了存在的意义

C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

实践既是认识的起点,又是认识的归宿。

(三)小结新课(1分钟)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实践及其作用,知道了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三个特点。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的动力、唯一的检验标准,也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总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四)练习作业(5分钟)

1.下列观点包含实践是认识基础的有:

①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④百闻不如一见⑤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④⑤ 

D.①③④

答案D

2、“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代人设烽火台,用烽火和狼烟为信号传递军情。

同样的原因,促使现代人创造了无线电波发报、雷达等科学技术去探测和传递军情。

”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B、人类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不断给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手段。

答案C

3、恩格斯指出: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惟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答案B

4、“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从认识论角度看,其哲学寓意()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C、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答案B

六、板书设计

第二单元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基本含义:

(1)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2)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2、实践的基本要素:

主体、手段、对象

3、实践的特点:

(1)客观物质性

(2)主观能动性

(3)社会历史性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七、课后作业

结合所了解的生活实际,分组讨论实践对认识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