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工程重点总结.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2527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76.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因工程重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基因工程重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基因工程重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基因工程重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基因工程重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基因工程重点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0页
基因工程重点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0页
基因工程重点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0页
基因工程重点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0页
基因工程重点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0页
基因工程重点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0页
基因工程重点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0页
基因工程重点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0页
基因工程重点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0页
基因工程重点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0页
基因工程重点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0页
基因工程重点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0页
基因工程重点总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0页
基因工程重点总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0页
基因工程重点总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0页
亲,该文档总共7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因工程重点总结.docx

《基因工程重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因工程重点总结.docx(7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基因工程重点总结.docx

基因工程重点总结

第1章绪论

1、重组DNA技术:

是指将一种生物体(供体)的基因与载体在体外进行拼接重组,然后转入另一种生物体(受体)内,使之按照人们的意愿稳定遗传并表达出新产物或新性状的DNA体外操作程序,也称为分子克隆技术。

因此,供体、受体、载体是重组DNA技术的三大基本元件。

4、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P7)

(1).从供体生物的基因组中分离获取带目的基因的DNA片段

(2)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将含有外源DNA和载体分子切开

(3)DNA连接酶将含有外源基因的DNA片段连接到载体分子上,形成DNA重组分子

(4)将重组DNA分子引入到受体细胞

(5)带有重组体的细胞培养拓增,获得大量的细胞繁殖群体

(6)筛选和坚定转化细胞,获得使外源基因高效稳定表达的记忆工程菌或细胞

(7)将选出的细胞克隆的目的基因进一步演剧分析,并设法使之实现功能蛋白的表达

第二章基因工程的工具酶

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P15:

是一类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中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4—8bp),并由此处切割DNA双链的核酸内切酶

hsdR:

编码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hsdM:

编码限制性甲基化酶

hsdS:

表达产物协助酶识别特殊的作用位点。

1、粘性末端的意义P

①连接便利

i)不同的DNA双链

只要粘性末端碱基互补就可以连接。

ii)同一个DNA分子内连接:

通过两个相同的粘性末端可以连接成环形分子。

②5’末端标记

凸出的5’末端可用DNA多核苷酸激酶进行32P标记。

凸出的3’端可以通过末端转移酶添加几个多聚核苷酸的尾巴(如AAA或TTT等)造成人工粘性末端。

③补平成平齐末端

粘性末端可以用DNA聚合酶补平成平齐末端。

2、同裂酶:

是不同来源分离出来的不同酶,但具有相同的识别顺序,切割DNA的方式可以相同,也可不同。

如XmaI和SmaI

3、同尾酶:

它们是不同的酶,但切割后可产生相同的粘性末端,因此同尾酶的切割片断之间可以相互连接,这种酶在分子生物学中有较大的价值。

4、远距离裂解酶:

这类酶的识别位点与切割位点不一致,它们在某一核苷酸区域与识别顺序结合,然后滑行到识别顺序以外的另一个位点进行切割。

5、可变酶:

这类酶是II型酶中的一个特例,它们的识别顺序中的1个或几个核苷酸是可变的,并且其识别顺序—般大于6个碱基对。

6、II型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解注意事项

①浓缩的酶应该用缓冲溶液稀释,稀释后应尽快用完;

②保存在50%甘油中,-20度条件下;

③酶切反应的时候,最后加酶;

④酶从冰箱中取出后应该放置于冰上或者冰盒上;

⑤酶应该分成小份,避免反复冻融;

⑥取酶要用新的灭菌的吸头,避免污染;

⑦加酶的体积不要超过反应体系的1/10。

7、影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活性的因素

①DNA样品的纯度

蛋白质、酚、氯仿、乙醇、EDTA、SDS等

解决方法:

加大酶的用量,1mgDNA用10U酶

加大反应总体积,延长反应时间。

②DNA甲基化程度

③反应条件

高浓度的酶、高浓度的甘油、低离子强度、极端pH值等,会使一些核酸内切酶的识别和切割序列发生低特异性,即Staractivity现象。

EcoRI在正常条件下识别并切割5‘GAATTC3’序列,但在甘油浓度超过5%,可切割5‘PuPuATPyPy3’

④酶的纯度

⑤酶切反应的温度和时间

大多数的内切酶,最适反应温度为37度,但也有例外,如SmaI为25度。

酶解时间可以通过加大酶量而缩短。

8、限制性内切酶的命名

二、DNA连接酶

1.两种DNA连接酶

(1)大肠杆菌连接酶

需要NAD作物辅助因子只能连接粘性末端。

(2)T4噬菌体DNA连接酶

以ATP作为辅助因子;不但能连接粘性末端;还能连接齐平末端;RNA:

DNA杂交分子中RNA上的缺口。

2.T4噬菌体RNA连接酶

以ATP作为辅助因子;催化单链DNA或RNA的

5‘-p与3’-OH共价链接

(1)连接条件

1 必须是两条双链DNA。

2 DNA3’端有游离的-OH,5’端有一个磷酸基团(P)。

3 需要能量

动物或噬菌体中:

ATP;大肠杆菌中:

NAD+

4 只能连接相邻核苷酸之间的缺口

3.影响连接反应的因素

(1)DNA末端的浓度

(2)反应温度

(3)ATP浓度

三、常用的DNA聚合酶的特点

1.共同特点

把dNTPs连续地加到引物的3’—OH端。

2.主要区别

持续合成能力和外切酶活性不同

3.DNA聚合酶在基因工程中的用途

(1)大肠杆菌DNA聚合酶I

基本性质:

5’→3’的DNA聚合酶活性;5’→3’的核酸外切酶活性;3’→5’的核酸外切酶活性。

基本用途

缺口前移标记法:

Nicktranslation(切口平移);制备³²P标记的探针。

(2)Klenowfragment

①Klenowfragment的性质

具有5’→3’的DNA聚合酶活性和3’→5’的核酸外切酶活性。

(失去了5’→3’外切酶活性)。

②基本用途

v3’端补平

补平限制性内切酶切后形成的3’隐蔽端。

vDNA3’末端标记

在3’隐蔽端加上放射性标记的dNTP。

v在cDNA克隆中,用于cDNA第二链的合成。

v双脱氧末端终止法测定DNA序列

(3)T4DNA聚合酶

①基本特性:

a.具有5’→3’的DNA聚合酶活性和3’→5’的核酸外切酶活性。

b.在无dNTP时,可以从任何3‘-OH端外切

c.在只有一种dNTP时,外切至互补核苷酸暴露时停止

d.在有四种dNTP均存在时,聚合活性占主导地位。

②基本用途

a.补平隐蔽末端;b.DNA3’末端标记

③标记

a.放射性标记

b.非放射性标记

i)生物素标记:

Ø生物素(biotin),又称维生素H、辅酶R

Ø可以与dNTP酰化结合成为生物素-1,6-dUTP、生物素-1,4-dATP、生物素-1,1-dUTP等。

也可以被生物素连接酶(biotinligase)催化与蛋白质共价结合。

Ø生物素的识别——亲和素:

能与生物素特异结合的蛋白或抗体,常用:

抗生物素蛋白(avidin):

是一种鸡卵清蛋白

链霉抗生物素蛋白(streptavidin):

细菌中avidin的类似物

ii)地高辛标记:

可以与dNTP连接成地高辛-dUTP等,参入DNA合成过程。

形成地高辛标记的DNA探针。

地高辛的结合物是抗地高辛抗体。

iii)偶联酶及其底物

常用的两种酶:

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peroxidase,HRPO)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P)

酶的作用:

催化一些特殊的反应,反应的过程中发出荧光(或生成有色的产物)。

iv)用非放射性标记的探针检测原理

探针DNA用生物素或地高辛标记,亲和素或地高辛抗体与酶偶联,酶催化一个发光或显色反应,亲和素或地高辛抗体与生物素或地高辛结合。

核酸探针杂交筛选法的缺点是:

只检测是否有外源DNA插入,而不论该DNA是否表达出产物。

(4)T7DNA聚合酶

①从T7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细胞中纯化出来的,由两个亚基组成:

✓T7基因5编码的大亚基:

有5’→3’的DNA聚合酶和3’→5’的核酸外切酶活性

✓大肠杆菌编码的小亚基:

硫氧还蛋白,增加大亚基对模板的亲和性

②T7DNA聚合酶的特点:

◆持续合成能力强:

一旦与模板结合就会不间断地合成互补链。

◆3’→5’外切酶活性高:

单链和双链都能降解。

◆不受DNA二级结构的影响

③T7DNA聚合酶的用途

✧以大分子量DNA为模板的合成:

如M13

✧进行末端标记:

与T4DNA聚合酶相同

✧补平隐蔽末端:

合成补平3’隐蔽末端;水

解修平3’突出末端。

(5)修饰后的T7DNA聚合酶

①T7DNA聚合酶的化学修饰

去除3’→5’外切酶活性,使DNA聚合能力和聚合速率提高了3倍。

②修饰后的T7DNA聚合酶的用途

●Sanger双脱氧链终止法对长片段DNA进行测

序的理想用酶

●标记DNA3’隐蔽末端

●③更有效地补平末端

(6)Taq-DNA聚合酶

Ø具有耐95℃左右高温达30min以上的特性;

Ø催化5’→3’的DNA新链合成,最适温度68~72℃,合成速度1200bases/min;

Ø在合成的DNA链的3’端常多一个“A”;

Ø不具3’→5’的外切酶活性,即无校正功能,大约每合成500个碱基要错配一个;

Ø具微弱的5’→3’的DNA外切酶活性。

(7)pfu聚合酶

v具有耐95℃左右高温达30min以上的特性;

v催化5’→3’的DNA新链合成,最适温度68~72℃,合成速度600bases/min;

v合成的DNA为平端,TA克隆时要用Taq酶加A;

v合成的DNA片段长度在2kb以内;

v具3’→5’的外切酶活性,即有校正功能;

v无5’→3’的DNA外切酶活性。

(8)TaqPlusIDNAPolymerase

✓具有耐95℃左右高温达30min以上的特性;

✓催化5’→3’DNA新链合成,68~72℃最适;

✓可合成10-30kb的长DNA片段;

✓合成的DNA为平端,TA克隆时要用Taq酶加A;

✓具3’→5’的外切酶活性,有很强的校正功能,

大约每合成1.6x106个碱基要错配一个;

✓具微弱的5’→3’的DNA外切酶活性。

(9)PyrobestDNApolymerase

◆高保真性(HighFidelity)和Pfu等DNA聚合酶相同,Taq的10倍以上。

◆良好的扩增性能,优于Pfu等DNA聚合酶。

◆扩增得到的PCR产物为平滑末端

(10)依赖于RNA的DNA聚合酶

反转录酶的基本特性:

以RNA为模板聚合cDNA链

1 M-MuLV:

鼠源RT,来源于鼠白血病病毒(MoloneyMurineLeukemiaVirus)

最适温度42℃,以RNA、DNA或RNA∶DNA杂分子为模板,需引物,需Mg2+或Mn2+为辅助因子,具有RNaseH活性,特异性地对RNA∶DNA杂分子中的RNA降解

2 禽源RT,来源于鸡成髓细胞增多症病毒(AvianMyeloblastosisvirus)(特点同上)

3 PowerscriptReverseTranscriptase

CLONETECH公司的专利产品,源于M-MuLV的一个点突变。

无RNaseH活性,故合成的cDNA不会因此变短。

具有末端转移酶活性,倾向加3个“C”。

用于合成全长cDNA。

3、核酸酶

1.单链核酸外切酶:

核酸外切酶VII(ExoVII)

大肠杆菌的核酸外切酶VII不需要Mg2+

2.双链核酸外切酶:

核酸外切酶III(ExoIII)

大肠杆菌的核酸外切酶III特异性地从3‘端外切

3.双链核酸外切酶:

λ核酸外切酶(λExo)

λ核酸外切酶特异性地从5‘端外切

4.单链核酸内切酶:

S1核酸酶

S1核酸酶基本特性:

降解单链DNA的速度比降解双链DNA快75000倍;Zn2+必需;最适pH范围为4.0-4.3;需要NaCl10-300mM;降解单链DNA的速度比降解单链RNA快7倍。

5.Bal31核酸酶

Bal31核酸酶的基本特性:

A:

来自艾氏交替单胞菌(A.espejiana)

B:

单链内切双链外切的核酸酶:

Bal31核酸酶的基本用途:

诱发DNA突变

四、核酸修饰酶

1.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

5’→3’DNA聚合酶活性

①末端转移酶的特性:

✓需要3’—OH、二甲胂酸缓冲液。

✓不需要模板。

✓底物可以是单链DNA是3’—OH突出的双链DNA平末端在Co2+代替Mg2+下也可以。

✓随机添加的dNTPs,如果只有一种dNTP,就添加上同聚物。

②末端转移酶的用途:

✧同聚物加尾:

给外源DNA片断和载体分子分别加上互补的同聚物尾巴,以使它们有效地连接。

✧再生酶切位点:

便于回收克隆片断。

✧非放射性标记DNA片断的3’端:

催化非放射性标记物参入DNA片断的3’端。

(生物素-11-dUTP等)

2.T4多核苷酸激酶P35

①功能:

催化γ磷酸从ATP转给双链或单链DNA或RNA的5’-OH端。

(不论5’-OH端突出与否)

如果ATP的γ磷酸带有32P标记,就会被转移到DNA的5’端。

但天然的DNA的5’端都是磷酸化的。

②多核苷酸激酶的用途:

◆正向反应(forwardreaction)

◆交换反应标记法

反应混合物中具有超量(γ-32P)ATP和ADP时,

多核苷酸激酶能催化(γ-32P)ATP的-32P与

DNA5’端的磷酸交换。

3.碱性磷酸酶(参见P35)

来源于牛小肠碱性磷酸酶

可催化核酸分子的脱磷作用,使DNA或RNA的5’磷酸变为5’-OH末端

第三章用于基因克隆的载体

载体的功能:

运送外源基因高效转入受体细胞;为外源基因提供复制能力或整合能力;为外源基因的扩增或表达提供必要的条件。

载体应具备的条件:

具有针对受体细胞的亲缘性或亲和性(可转移性),具有与特定受体细胞相适应的复制位点或整合位点,具有较高的外源DNA的载装能力,具有多种单一的核酸内切酶识别切割位点,具有合适的筛选标记。

一、质粒载体(P42-43)

A:

质粒是生物细胞内固有的、能独立于寄主染色体而自主复制、并被稳定遗传的一类核酸分子;

B:

质粒常见于原核细菌和真菌中;

C:

绝大多数的质粒是DNA型的;

D:

绝大多数的天然DNA质粒具有共价、封闭、环状的分子结构,即cccDNA;

E:

质粒DNA的分子量范围:

1-300kb。

1.天然质粒的缺陷

(1)分子量大,拷贝数低;

(2)筛选标记不理想。

2.理想载体条件

(1)具有较小的分子质量和较高的拷贝数

(2)具有若干限制性内切酶的单一酶切位点,以满足基因克隆的需要

(3)具有两个以上的选择标记基因

(4)缺失的mob基因

(5)插入外源基因的重组质粒较易导入宿主细胞并复制和表达

3.质粒的选择标记及其工作原理

绝大多数质粒载体都是用抗菌素抗性标记:

氨苄青霉素抗性(Ampr)

卡那霉素抗性(Kanr)

四环素抗性(Tetr)

链霉素抗性(Strr)

氯霉素抗性(Cmlr)

i)氨苄青霉素(Ampicillin,Amp),青霉素的衍生物。

a.抑菌原理,通过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的末端反应,杀死生长的细菌。

b细菌抗性原理:

Ampr基因编码β-内酰胺酶,特异地切割氨苄青霉素的β-内酰胺环。

ii)氯霉素(chloramphenicol,Cml)

a.抑菌原理:

通过与50S核糖体亚基结合,干扰细胞蛋白质的合成并阻止肽键的形成。

杀死生长的细菌。

b.细菌抗性原理:

Cmlr编码乙酰转移酶,特异地使氯霉素乙酰化而失活。

iii)卡那霉素(kanamycin,Kan)

a.杀菌原理:

通过与70S核糖体结合,导致mRNA发生错读。

杀死细菌。

b细菌抗性原理:

Kanr编码的氨基糖苷磷酸转移酶,对卡那霉素进行修饰,阻断其与核糖体结合作用。

iv)链霉素(Streptomycin,Str)

a.杀菌原理:

通过与30S核糖体亚基结合,导致mRNA错译。

杀死细菌。

b.细菌抗性原理:

Strr编码一种氨基糖苷磷酸转移酶对链霉素进行修饰,阻断其与核糖体30S亚基结合作用。

v)四环素(Tetracycline,Tet)

a.抑菌原理:

通过于30S核糖体亚基结合,干扰细胞蛋白质的合成并阻止肽键的形成。

杀死生长的细菌。

b.细菌抗性原理:

Tetr编码特异性蛋白质,对细菌的膜结构进行修饰,组止四环素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菌细胞内。

4.重要的大肠杆菌质粒载体

(1)pBR322:

松弛型复制;氯霉素可扩增;拷贝数50-100/cell;用于基因克隆。

a.元件来源:

①复制起点ori:

pMB1系列(来源于ColE1)的高拷贝型复制起点;

②Ampr基因:

pSP2124质粒的Ampr基因;

③Tetr基因:

pSC101的Tetr基因。

b.选择标记:

氨苄青霉素和四环素抗性

c.pBR322的优点:

①双抗菌素抗性选择标记:

插入失活,分两次先后选择:

没有获得载体的寄主细胞,在Amp或Tet中都死亡。

获得载体的寄主细胞,在Amp或Tet其中之一中死亡。

②分子小,克隆能力大:

载体越小越好。

>10kb的DNA在纯化过程中容易断裂。

③高拷贝数:

氯霉素扩增之后,每个细胞可达1000~3000copy

④安全:

失去了转移蛋白基因mob(mobilization)。

不能通过接合转移。

(2)pUC18/19(P43):

拷贝数2000-3000/cell;装有多克隆位点(MCS);正选择颜色标记lacZ’;用于基因克隆和测序。

a.元件来源:

①复制起点:

pBR322的ori

②Ampr基因:

pBR322的Ampr基因,但其上失去了克隆位点。

③lacZ的启动子:

大肠杆菌

④lacZ’基因:

大肠杆菌lacZ的α-肽链序列,是LacZ的氨基端片断。

b.正选择标记lacZ’的显色原理:

β-半乳糖苷酶能把无色的化合物Xgal分解成半乳糖和一个深蓝色的物质5-溴-4-氯靛蓝。

①α-肽(lacZ’):

β-半乳糖苷酶N端的一段氨基酸片断(11-41氨基酸)。

lacZ只有在4聚体的状态下才有功能.;

②受体菌lacZ突变(lacZ∆M15)

受体菌基因组的β-半乳糖苷酶基因的氨基端有缺失(缺失α肽),不能形成4聚体的活性酶,不能分解Xgal

③载体lacZ’与α互补

pUC质粒载体上的lacZ’编码α肽与这个缺失突变的β-半乳糖苷酶“互补”,使它能形成4聚体。

又能分解Xgal。

产生蓝色物质。

④α互补的插入失活

pUC载体上LacZ’的5‘端有一段多克隆位点(MCS)区,本身虽不干扰LacZ’的合成,但插入外源基因就会阻止LacZ’的合成。

不能互补。

c.IPTG的诱导作用

IPTG是乳糖的类似物。

能诱导lac操纵子的启动转录,使受体菌基因组中的lacZ的C端部分和载体的lacZ’肽都表达。

从而互补。

d.pUC系列载体的优点

①更小的分子量

②选择方便:

Xgal显色、抗菌素双重直接选择。

③克隆便利:

具有多克隆位点(MCS)

④测序方便

(3)pGEM-3Z

由pUC派生而来,与pUC的主要区别是在MCS的两侧分别加了一个噬菌体启动子T7和SP6。

可被T7和SP6的RNA聚合酶识别转录

pGEM-3Z的特点:

①如果加入纯化的T7或SP6RNA聚合酶,在试管里就可以转录mRNA

②外源基因正接反接都可以转录。

③MCS与pUC18的完全一样。

(5)噬菌体或病毒DNA(P52-56)

①噬菌体或病毒的DNA能被开发成为基因工程的有用载体,因为:

a.高效的感染性能使外源基因高效导入受体细胞;b.自主复制繁殖性能使外源基因在受体细胞中高效扩增。

(6)单链噬菌体载体

①M13的生活周期

M13通过雄性细菌的F性须注入其+DNA,+DNA合成-DNA,形成RFdsDNA,-DNA转录mRNA、合成+DNA、翻译形成噬菌体蛋白,组装成新的噬菌体M13,挤出寄主细胞。

②M13载体的构建

a.克隆区域的选定

i.基因间隔区(intergenicregion,IG区)

M13基因组中只有基因II与基因IV之间存在一段507bp的基因间隔区。

ii.酶切位点

IG区内只有一个BsuI切点。

b.加入酶切位点

i.在IG区内加入单一内切酶位点

(7)黏粒质粒(P71-76):

组成包括质粒复制起点(ColE1)、抗性标记(ampr)、cos位点

(8)噬菌粒(phagemidorphasmid)

噬菌粒载体的特点

噬菌粒是一类人工构建的含有单链噬菌体包装序列、复制子以及质粒复制子、克隆位点、标记基因的特殊类型的载体

a.能像M13-DNA那样体外包装,并高效转染受体细胞;b.能像质粒那样在受体细胞中自主复制;c.装载量比常规的M13mp系列要大很多(10kb);d.通过克隆双链DNA能获得同等长度的单一单链DNA;e.重组操作简便,筛选容易

(9)人工染色体

酵母人工染色体载体(YAC)

细菌人工染色体载体(BAC)

(10)表达载体构建的原则

1阅读框与外源基因高效表达

2启动子与外源基因高效表达

3转录的有效延伸和终止与外源基因高效表达

4有效地翻译起始与外源基因高效表达

5终止密码选择与外源基因高效表达

6外源蛋白的稳定性与外源基因高效表达

第四章核酸操作的基本技术

1核酸提取基本原理

(1)碱抽提法提取质粒DNA原理

闭合环状的质粒DNA,在变性后不会分离,复性快;染色体线性DNA或有缺口的质粒DNA变性后双链分离,难以复性而形成缠绕的结构,与蛋白质—SDS复合物结合在一起,在离心的时候沉淀下去。

(2)所用的试剂作用

①溶菌酶

能水解菌体细胞壁的主要化学成分肽聚糖中的β-1,4糖苷键。

在碱性条件(pH>8)下有活性。

②葡萄糖

增加溶液的粘度,维持渗透压,防止DNA受机械力(震荡)的作用而降解。

③EDTA

Mg2+、Ca2+的螯合剂,可抑制DNA酶的活性,防止DNA被酶降解。

④NaOH-SDS

NaOH:

强碱,提供pH>12的碱性条件,使DNA双链变性。

SDS:

溶解细胞膜蛋白和细胞内蛋白,并结合成“蛋白—SDS”复合物,使蛋白质变性沉淀。

⑤NaAc-HAc缓冲液

冰醋酸把醋酸钠溶液的pH调到4.8。

用来中和NaOH变性液,使DNA复性。

高浓度的NaAc有利于变性的大分子沉淀。

⑥乙醇

用于沉淀DNA。

DNA分子以水合状态“溶于”水里,乙醇能夺去DNA分子的水环境。

⑦RNaseA

降解RNA渣滓。

以免提取后的DNA中含有小分子的RNA。

⑧TE缓冲液

DNA保存液。

由Tris-HCl和EDTA配制。

Tris-HCl不含金属离子(不同于磷酸缓冲液或硼酸缓冲业),有利于以后操作;EDTA抑制DNA酶,防止DNA被酶降解。

(3)碱抽提法提取质粒DNA的步骤

第一步:

溶菌

使用“溶液Ⅰ”溶解细菌细胞壁。

SolutionI的配制:

50mM葡萄糖,25mMTris-HCl(pH8.0),10mMEDTA,4-5mg/ml溶菌酶,RNaseA

第二步:

破膜,蛋白质和DNA变性

溶液II破坏细胞膜,蛋白质和DNA变性。

SolutionII的配制:

0.2NNaOH,1.0%SDS

第三步:

中和

溶液III使DNA复性、并促使蛋白质-SDS复合物和染色体DNA、RNA沉淀。

SolutionIII的配制:

3M醋酸钠(用冰醋酸调pH至4.8)

第四步:

离心除去沉淀

上清液中含有闭合质粒DNA。

第五步:

纯化DNA

上清液过柱或酚-氯仿抽提。

第六步:

沉淀DNA

0.6倍体积的异丙醇或2倍体积的乙醇。

2基因组或其他DNA的提取

3DNA的定量和纯度测定

4核酸的保存

(1)DNA的保存

最好是溶于TE中,短时间保存可放于4℃冷藏室。

—70℃下DNA能保存5年以上,一般的长期保存只需放于—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