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滨江路道路施工设计说明.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2706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13 大小:6.9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涪陵滨江路道路施工设计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3页
涪陵滨江路道路施工设计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3页
涪陵滨江路道路施工设计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3页
涪陵滨江路道路施工设计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3页
涪陵滨江路道路施工设计说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3页
涪陵滨江路道路施工设计说明.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3页
涪陵滨江路道路施工设计说明.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3页
涪陵滨江路道路施工设计说明.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3页
涪陵滨江路道路施工设计说明.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3页
涪陵滨江路道路施工设计说明.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3页
涪陵滨江路道路施工设计说明.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3页
涪陵滨江路道路施工设计说明.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3页
涪陵滨江路道路施工设计说明.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3页
涪陵滨江路道路施工设计说明.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3页
涪陵滨江路道路施工设计说明.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3页
涪陵滨江路道路施工设计说明.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3页
涪陵滨江路道路施工设计说明.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3页
涪陵滨江路道路施工设计说明.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3页
涪陵滨江路道路施工设计说明.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3页
涪陵滨江路道路施工设计说明.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涪陵滨江路道路施工设计说明.docx

《涪陵滨江路道路施工设计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涪陵滨江路道路施工设计说明.docx(1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涪陵滨江路道路施工设计说明.docx

涪陵滨江路道路施工设计说明

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

一、项目背景

涪陵区因乌江古称涪水,巴国先王陵墓多葬于此而得名,是一座古老的滨江城市。

涪陵区位于四川盆地东南边缘,位于东经106°56'~107°43',北纬29°21'~30°01'之间。

地处重庆市中部,东邻丰都县,南接南川区、武隆县,西连巴南区,北靠长寿区、垫江县。

涪陵区居重庆市及三峡库区腹地,扼长江、乌江交汇要冲,历来有川东南门户之称,经济上处于长江经济带、乌江干流开发区、武陵山扶贫开发区的结合部,有承东启西和沿长江、乌江辐射的战略地位。

涪陵区总面积2941.46平方公里,城区面积为40.3平方公里,现有涪陵城市人口为57万,到2015年,涪陵城市人口达80万,城区面积达70平方公里,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据市委、市政府正式发文《关于加快涪陵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

到2020年,涪陵基本建成城乡统筹发展的现代化大城市,城市人口达到100万,城区面积将达到100平方公里。

这意味着,涪陵成为继万州之后,我市敲定的第二个百万人口大城市。

涪陵区位于长江和乌江的交汇口,一直以来,城区都以江水环抱、绿树成荫的一流自然环境被誉为长江上游的一颗明珠。

涪陵滨江路承载着涪陵市民们的滨江情结,涪陵滨江路的开发和建设是对涪陵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也是对涪陵区建设成为长江上游中心城市的推动。

滨江路的建设和完善不断优化了城市道路交通体系,促进了滨江地区的产业和经济发展,建成了一些较好的滨江休闲生活公共空间,改善了部分滨江地区的景观环境。

滨江路一期(长江段)位于涪陵江南片区北部,是该片区一条既有的东西向城市主干路。

既有滨江路一期分为双向六车道和双向四车道两种断面形式。

其中双向六车道为长江、乌江交汇口至自来水厂段,道路红线宽度36m,长5200m;双向四车道为自来水厂至长江一桥段,道路红线宽度33m,长3300m。

本次综合改造工程主要针对滨江路现状双向四车道部分,考虑与滨江路现状双向六车道的顺接,本次改造路段全长3300m,道路等级为城市主干路,设计速度40km/h。

道路起点位于自来水厂附近,顺接滨江路一期(长江段)双向六车道部分,终点与涪陵长江一桥南桥头立交螺旋匝道平面交叉,并与涪陵南滨路二期(长江一桥至沙溪沟)干道相接。

改造后道路标准路幅宽度分为36m和40m两种,车行道为双向六车道,宽22m;K0+000~K1+050段道路两侧人行道标准段宽均为7m,K1+050~K3+300段,道路南侧人行道标准段宽7m,北侧(临江侧)人行道标准段宽11m。

本次综合改造路段沿线与6条等级道路平面交叉,其中包括2条城市主干路,3条城市次干路和1条城市支路。

本次项目具有交通流量大、重载车辆多、行人多、亲水性与生态性强、功能要求高等特点。

随着滨江路周边设施的不断完善,本项目的建设将对涪陵城区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其建设势在必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升涪陵区的城市形象,有利于涪陵区城市建设的发展

涪陵城区空间发展形成“一个全区中心,两条发展轴”的总体框架,全区中心即为涪陵中心城区,中心城区远期形成“一城二区五组团”的总体规划布局。

按照《重庆市涪陵区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涪陵区将坚持“依托轴线,强化中心城区地位,以中心镇带动组团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

总规提出江南组团主要发展商务商贸、旅游服务和居住;打造全区商务中心、商业中心(百亿商圈)、文体中心、文化创意产业集中区和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旅游接待中心。

本项目位于涪陵中心城区北部,滨临长江南侧,是展示涪陵城市形象的窗口。

本项目的实施,有利于展示涪陵生态滨江景观环境,发展滨江休闲生活公共空间,提升涪陵区城市形象,更能促进道路周边地块开发建设,推动江南组团发展成为全区的商业中心和旅游接待中心,对涪陵招商引资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涪陵区城市建设的发展。

(2)完善城市道路路网系统,提高道路通行能力,满足交通发展需要

涪陵是重庆市区域性中心城市、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工业基地,是长江上游与乌江流域交汇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流大通道。

涪陵区未来的城市路网将结合现状地形呈自由式布局,各组团分别形成相对独立的道路系统,组团之间通过快速路和城市主干路进行联系。

规划提出,江南组团道路系统结构为“四横四纵”:

四横为:

滨江路长江段、桥南路-中山路、兴华路、太极大道-顺江大道;四纵为:

百花路、通江路-黎明南路-实验路、公园路-广场路-高笋塘路-兴华东路、滨江路乌江段。

本项目位于江南片区北部,为一条东西向交通干道,属规划滨江路长江段的一部分,具有一定的交通功能,兼备生活和休闲功能。

随着涪陵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区面积的不断增加,既有滨江路一期(长江段)双向四车道部分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发展需要和市民的正常出行要求。

本项目的实施,是对城市道路路网系统的优化完善,提高道路通行能力,能满足因城市发展带来的交通发展的需要。

(3)促进沿线土地开发利用,拓展城市空间,强化城市区域协调发展

滨江路一期(长江段)本次综合改造路段现状为双向四车道,其北侧除起点倚靠规划滨江公园外,其余部分均滨临长江。

南侧主要为城市开发建设用地,自东向西分别有贵博·江上明珠、泽胜温泉城、君临半山小区、重庆海关驻涪陵办事处和海关安置房、绿地集团1号地块、重庆市涪陵区港航管理局、涪陵五中和绿地集团2号、3号地块。

其中,重庆海关涪陵办事处、涪陵港行管理局、涪陵五中和君临半山小区等管理部门和住宅小区已建成;贵博·江上明珠、泽胜温泉城、海关安置房和绿地集团1号~3号地块正在开发建设中;滨江公园等为待开发建设地块。

本次项目的实施,将改善现状交通环境,进一步促进道路两侧土地的开发利用,同时,本项目的实施将会拓展涪陵城市滨水空间,改善滨江生态环境,有利于城市各区域的协调发展,实现和谐城市的发展要求。

(4)加强涪陵区江南组团和龙桥组团的交通联系,带动周边片区经济发展

涪陵中心城区远期将形成“一城二区五组团”的总体规划布局,“五组团”指组成老城区的江南、江东、江北三个组团和组成新城区的李渡、龙桥两个组团。

其中,江南组团:

发展商务商贸、旅游服务和居住;打造区商务中心、商业中心(百亿商圈)、文体中心、文化创意产业集中区和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旅游接待中心;转移现状工业,旧城拆迁,尽量减少居住,增加公共设施,有机疏解人口,优化居住布局,完善交通和城市功能;增加绿地和开放空间,提升城市品质,弱化码头货运功能;规划人口规模26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7.15km2。

龙桥组团:

重点发展物流中转、能源;强化现代物流与多式联运,承担两路-寸滩保税港区C区功能;布局现代制造业,治理化工企业污染,逐步搬迁部分化工企业至白涛化工园区;规划布局全区综合客运交通枢纽;规划人口规模4.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3.83km2。

本项目位于江南组团北部,与涪陵南滨路二期(长江一桥至沙溪沟)干道和长江一桥南桥头立交螺旋匝道相接,可实现江南组团与龙桥组团、江北组团的交通联系,加强城市核心区与现代物流区的交通功能转换,推动核心区商业、旅游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同时,可加快现代物流区物流中转速度,提升物流区市场竞争力。

本项目的实施,将拉近主城核心区和周边区域的距离,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和谐、平衡发展,维护城市稳定。

(5)提升滨水生活休闲和景观功能,成为展现独具特色城市风貌的窗口

城市滨江岸线是地域文化的发源地和载体,是城市珍贵的景观资源,一直受到政府及市民的高度关注。

涪陵滨江地带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价值、环境价值和经济价值,而滨江本身属于城市的一部分,它的存在丰富了城市空间和活力,在滨江路的规划建设过程中,充分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针对城市各个区域滨江路的不同情况,充分结合其在城市功能布局和交通体系结构中的地位和特点,科学进行标准定位,采取切合实际的规划建设形式。

随着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城市滨水地区生活、景观、亲水等需求明显提高,滨江地区也将逐步演变为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项目的建设大大提升了滨水地区生活休闲和自然景观功能,成为满足市民滨江亲水、生活休闲功能的重要载体,将成为展现独具特色城市风貌的窗口。

基于以上原因及项目建设的必然性、紧迫性,受业主(重庆市涪陵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委托,由我院(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我院”)对该道路进行改造设计。

本次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

道路工程、结构工程、交通工程、综合管网工程、供电照明、绿化景观及道路附属设施等。

本项目设计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可行性研究报告、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

本次设计为施工图设计阶段。

二、设计依据

2.1设计依据

(1)重庆市涪陵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达我院的《设计委托书》;

(2)与业主签订的本项目《建设工程设计合同》;

(3)《重庆市涪陵区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2011年修改;

(4)《重庆市涪陵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

(5)《重庆市涪陵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2006-2020)》;

(6)《重庆市涪陵区江南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12.01);

(7)《涪陵江南片区交通改善规划说明书》(2012年6月);

(8)《涪陵区长江一桥南桥头改造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2012.12);

(9)《涪陵区百花路拓宽改造工程方案设计》(2013.07);

(10)《涪陵区恒昌路二期道路工程方案设计》(2013.08);

(11)《重庆市涪陵区澳海大道二期工程方案设计》(2013.09);

(12)涪陵区滨江路一期综合改造工程初步设计评审意见;

(13)业主提供给我院的1:

500地形图、项目周边地区地质勘察资料;

(14)我院实测的物探资料;

(15)设计项目组对现场的实地踏勘;

(16)其他相关资料。

2.2设计采用的规范

2002年国家工程建设技术标准强制性条文(市政公用工程部分)

《市政共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住建部2013年版)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

《城镇道路路基设计规范》(DBJ50-145-2012)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规范》DBJ50-064-2007

《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G034-2000)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道路工程部分)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04)

《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H20-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

《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

《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05MR601)

《道路交通信号灯》(GB14887-2003)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0191-2012)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

《重庆市市政公用工程(道路、桥梁、隧道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年版)》(征求意见稿)

重庆市畅通工程道路交通管理设施设置指导性意见(试行)

三、技术标准

本次综合改造道路等级为城市主干路,路面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结合项目所在区域的地形、地貌条件以及改造前双向四车道道路现有情况,根据《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规范》(DBJ50-064-2007),综合考虑经济、合理的原则,确定本次综合改造后道路设计速度为40km/h。

规范要求的主要技术指标见下表。

主要技术指标汇总表

序号

项目

单位

城市主干路

1

设计速度

Km/h

40

2

行车道

m

双向6车道

规范值

采用值

3

圆曲线

不设超高最小半径

m

300

300

设超高一般半径

m

150

设超高极限半径

m

70

不设缓和曲线最小半径

m

500

800

4

缓和曲线最小长度

m

35

35

5

曲线最小长度

平曲线

m

70

153.382

圆曲线

m

35

106.066

6

最大纵坡

%

9

4.5

7

最小坡长

m

120

175

8

竖曲线半径

凹形(一般值)

m

700

2400

凹形(极限值)

m

450

凸形(一般值)

m

700

10000

凸形(极限值)

m

400

9

竖曲线长度

一般值

m

90

92.889

极限值

m

35

10

道路标准路幅宽度

m

36=7(人行道)+11(车行道)+11(车行道)+7(人行道);

40=7(人行道)+11(车行道)+11(车行道)+11(人行道);

11

停车视距

m

≥40

12

路拱横坡

%

车行道1.5%,人行道2%

13

设计荷载

路面BZZ-100标准轴载

14

地震烈度

基本Ⅵ度,Ⅶ度设防

15

防洪标准

1/50

四、初步设计专家评审意见及对意见的执行情况

4.1初步设计专家评审意见

本次道路设计充分遵守片区控制性强规及批复方案意见,依据充分,基础资料完整,图表齐备,同意通过评审;

(1)绿地集团1号地块开口与涪陵港航车库入口距离较近,建议将两处开口合并设置;

(2)道路沿线相交路口较多,设计中需要考虑与既有道路的衔接顺畅,并作必要的交叉口竖向设计,便于施工。

4.2执行情况

(1)根据评审意见,已将绿地集团1号地块开口与涪陵港航车库入口进行合并设置。

(2)根据评审意见,已对沿线交叉口作竖向设计。

五、建设条件

5.1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

涪陵区位于四川盆地东部,地处重庆市中部,东临丰都县,南接武隆县,西靠长寿区,北邻垫江县。

长江由西向东横贯涪陵区中部。

本项目位于长江南岸,道路起点位于自来水厂附近,顺接滨江路一期(长江段)双向六车道部分,途经涪陵水电投资集团、贵博·江上明珠、中石化歪角加油站、倡鼎汽修厂、泽胜温泉城、中石油滨江西路加油站、君临半山小区、重庆海关驻涪陵办事处和海关安置房、绿地集团1号地块、重庆市涪陵区港航管理局、涪陵五中和绿地集团2号、3号地块,终点与涪陵长江一桥南桥头立交螺旋匝道相交,并与涪陵南滨路二期(长江一桥至沙溪沟)干道相接。

本项目为既有道路拓宽改造工程,为江南片区内一条东西向城市主干路,项目区内有百花路、兴涪路等多条既有城市道路与本项目相交,交通便利。

5.2地形地貌

本次综合整治工程场地行政区划属涪陵区崇义办事处辖区范围,场内高程174.31~195.97m,相对高差21.66m,原始地貌为长江河谷岸坡地貌,堤防工程建成后已形成坝后回填区,现状地形起伏平缓。

沿线经人工改造形成公路砼面和人行道,沿线无危岩、天然滑坡、泥石流及岩溶等不良地貌,未见水毁及翻浆、沉陷等公路病害,路基稳定,设计路面高程位于长江三峡蓄洪水位175m(吴淞高程,对应的黄海高程为173.521m)之上,未见暗埋塘、浜及矿洞分布,K0+380~K1+000段分布一条暗埋的市政排水涵洞,地形地貌属中等复杂。

5.3气象

涪陵区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主要受西风带天气系统及西太平洋副高、西南低涡、西藏高压的影响。

该区冬季受偏北气流控制,夏季受偏南季风影响,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常西伸抵达本区,其气候特点为:

四季分明,冬暖夏热,雨量充沛,季风影响突出,无霜期长。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升高,气温递降,降水递增,立体气候明显。

据区内涪陵气象站统计:

(1)气温

多年平均气温:

18.1℃

最高月平均气温:

28.7℃(7月)

最低月平均气温:

7.1℃(1月)

极端最高气温:

42.2℃(1953年8月19日)

极端最低气温:

-2.7℃(1962年1月3日)

(2)降雨量

多年平均降雨量:

1073.5mm(33年平均)

最大年降雨量:

1363.4mm(1973年)

最小年降雨量:

800.5mm(1955年)

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多集中在4~10月,其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

4~10月均会出现暴雨,夏季暴雨尤多,历年最大1日降水量高达324.0mm(1935年)。

多年平均暴雨日数为2.2d,年平均降水日数150.1d。

(3)风向、风速

全年主导风向:

东北风、北风

年平均风速:

1.5m/s

历年最大风速:

28.4m/s

年平均最大风速:

12.2m/s

(4)蒸发量

多年平均蒸发量:

1126.8mm

年最大蒸发量:

1459.5mm(1959年)

年最小蒸发量:

908.5mm(1965年)

(5)湿度、雾日等

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9%

年平均雾日数为32.2d

年均无霜期315d

年均日照时数为1297h。

5.4水文

涪陵区位于重庆市东南部,位于川东平行岭谷区,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港口城市和乌江流域的最大物资集散地,属于三峡库区部分淹没城市。

涪陵区境内河流属长江水系,以长江、乌江为主干呈网络分布,长江由西向东横穿全区,乌江由南向北流入区境,在涪陵城区汇合。

两江把全区分割为长江北岸、长江南岸之乌江以东、长江南岸之乌江以西三大片区,即李渡区、江东区和江南片区。

涪陵主城区城市面积12km2,海拔高程160~400m。

涪陵区位于长江和乌江两江交汇处,江宽900m,最小弯曲半径为2000m。

该河段为典型的山区河流,地形条件复杂,岸线参差不齐,河段内有石盘、石坎和石梁突出,走向主要受河床地形条件的控制,加之河床起伏不平,急流险滩与缓流深沱交替存在,使该河段水流结构较为复杂。

有回流区域,回流流速达到2m/s,影响船舶航行。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于2000年10月完成了《涪陵长江、乌江汇合口东岸防洪护岸综合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并经过了审批,其水文成果基本与三峡初步设计成果一致。

天然状况下,工程河段1%、2%、5%、10%、20%、50%频率洪水流量分别为91600m3/s、85900m3/s、77800m3/s、71100m3/s、64100m3/s和52300m3/s,对应于工程河段起点处的高程分别为169.4m、167.7m、165.5m、163.2m、161.4m和159.7m。

根据《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报告》和相关资料,三峡水利枢纽正常蓄水位175m(吴淞高程系统),防洪限制水位为145m(长江最低冲刷线高程)。

三峡水库建成后,按照对防洪、发电、航运及排沙等的综合要求进行调度,其运行方式为:

每年5月末,水库水位降至汛期限制水位145m;汛期6~9月,水库维持此低水位运行;10月份水库蓄水至175m;至次年4月底,水库尽量维持在较高水位,电站按电网调峰要求运行。

当入库流量低于电站保证出力对流量要求时,动用调节库容,库水位降至155m运行,以保证上游航道的必要航深。

依据《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报告》,三峡蓄水运用后,工程区20年一遇洪水位为175.6m(吴淞高程系统,相应于黄海高程173.9m)。

造成涪陵区洪涝灾害的主要是长江上游及乌江洪水,洪水主要来自金沙江、岷江、沱江、嘉陵江、乌江诸江。

长江与乌江汇口以下约9km的长江干流设有清溪场(三)站,控制集水面积965857km2,乌江流域面积89200km2,占清溪场的9.2%。

经分析,汇口处水位受两江洪水相互顶托影响,其中长江对乌江的顶托影响尤其明显,即汇口以上长江发生大洪水时,则靠近汇口的乌江河段水位相应抬高,造成洪灾。

历史上著名的1870年洪水、近年的1981年特大洪水均为长江大水。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1870年洪水之大、灾害之重、影响之广为数百年来所罕见。

近年的1981年特大洪水,使涪陵区损失很大。

据《重庆市涪陵区防洪规划报告》(1999.12),调查的洪灾见下表。

涪陵区历史洪水情况表(防洪规划报告)

高程:

清溪场冻结基面

序号

年份

龙王嘴洪水位(大东门)

清溪场洪水位

洪峰流量(m3/s)

1

1870年农历6月20日

178.22

174.15

112000

2

1888年农历6月22日

172.70

168.53

3

1905.8.11

170.66

166.61

82100

4

1981.7.17

168.99

164.92

77800

5

1945.9.3

168.24

164.31

6

1948.8.5

165.35

161.67

7

1974.8.11

165.30

161.65

8

1987.7.22

165.15

161.50

大东门水位站:

位于汇合口以上乌江段0.2km处,于1996年12月设立,河段顺直,水尺设于涪陵乌江左岸大东门人民码头,有1997-2002、2004-今水位资料。

2002年3月前为黄海基面,2004年5月后为冻结基面,冻结基面+0.125=1985年国家基准,再+0.029=黄海基面。

清溪场水位站:

位于涪陵区清溪场镇。

清溪场站水尺基面为冻结吴淞基面系统。

本站冻结基面+O.063m为资用吴淞基面,-1.634m=黄海基面,2008年冻结基面-1.479=黄海基面。

大东门水位站2010-2013年水位曲线图

5.5水文地质条件

场区地下水类型由土层松散孔隙水和下伏基岩裂隙水组成,无承压水,上下相通属同一水文地质单元,水质及补给来源同属一个含水岩组,场地处于河谷谷缘斜坡地带,利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排泄。

属随补随排,场区土层主要由素填土

组成,填土属强透水层,而砂岩属中透水岩层,泥岩和页岩属相对隔水岩层。

据钻孔水位观测及抽水试验,由于长江堤防工程为透水坝,坝后填土与坝外江水相通,提水筒提水速度不及江水补给速度,本项目范围内各钻孔观测的稳定水位均接近于施工期长江水位173m,水文地质条件复杂。

据调查,场地周边无化学污染源,结合当地经验综合判定:

本场地环境类型为Ⅱ类,地下水和岩土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地下水和岩土对钢筋混凝土中钢筋具微腐蚀。

5.6库区水位运行情况

三峡水库建成后,按照对防洪、发电、航运及排沙等的综合要求进行调度,其运行方式为:

每年5月末,水库水位降至汛期限制水位145m,6~9月汛期,水库维持此低水位运行。

当入库流量超过电站过流能力时,通过泄洪闸泄水,当入库流量较大时,根据下游防洪需要,水库拦蓄洪水,库水位抬高;洪峰过后,库水位仍降至145m运行。

10月份,水库蓄水至175m,少数年份这一蓄水过程将延续到11月份。

至次年4月底,水库尽量维持在较高水位,电站按电网调峰要求运行。

当入库流量低于电站保证出力对流量要求时,动用调节库容,库水位降至155m运行,以保证上游航道的必要航深。

三峡建库后水位变化对比图

夏季(8月份)冬季(12月份)

项目区水位运行情况

5.7工程地质

5.7.1地层岩性

道路沿线分布的地层有下沙溪庙组(J2XS)、新田沟组(J2X)、自流井组(J1-2Z)、珍珠冲组(J1Z);三叠系须家河组(T3xj)、雷口坡组(T2l)、嘉陵江组(T1j);第四系残坡积残坡积物(Q4el+dl)和人工填土(Q4ml)。

各地层岩性特征现由新至老分述如下:

(1)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Q4ml)

分布于现有道路北侧,主要为修建道路形成的人工填土,其次,为沿线居民和工厂修建房屋形成的人工弃土,该层估计厚1.0~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