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中学11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2707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10.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衡水中学11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11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11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11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11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11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11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11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11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11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11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11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11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11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11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11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11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11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11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11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衡水中学11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docx

《河北省衡水中学11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衡水中学11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北省衡水中学11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docx

河北省衡水中学11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历史试卷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

本卷共50小题,每题1分,共50分,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1.《墨子》中说:

“农夫早出暮入,耕嫁树艺,多聚菽粟。

……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赶,多治麻丝葛绪捆布……”这则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的生活富裕安逸B.农业地位极其重要

C.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2.清朝雍正皇帝曾经设立农官,奖励务农有成的老农,并从江南请来经验丰富的老农到北方传授农业技术,重视并扶植农业。

其原因不包括

A.农民是国家赋税、兵役、徭役的主要来源

B.小农经济的兴衰关系到国家外贸的收入

C.小农经济的兴衰关系到封建政权的稳定

D.小农经济的稳定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

3.明清时期,“苏(州)城花素缎机生业,向分京苏两帮,各有成规,不相搀越。

……(技艺)均系世代相传,是以各归主顾,不得紊乱搀夺。

”材料表明当时的苏州

A.纺织业由政府统一管理B.手工业者缺乏人身自由

C.技术垄断成为行业规范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

4.乾隆八年,清朝宫中原名《瓷胎画珐琅》的档案改名为《瓷胎洋彩》。

由此可见

A.珐琅彩并非中国原创的技术B.清朝中外经济文化自由交流

C.瓷器在清朝发展到彩瓷阶段D.清廷修改档案以迎合西方各国

5.唐政府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会大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

……官差一人权检校市事。

……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

诸行以滥物交易者,没官……”这表明

A.政府加强对商业的规范管理B.政府对私营工商业的保护

C.政府想遏制商业活动的进行D.政府实行“工商食官”制度

6.宋史专家赵宝珠认为,“……是宋代以前商品经济发展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事物,它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变为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而后把与城市相连的部分变为城市的重要市区,使宋代城市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创出了中国古代城市……的新道路。

”材料论述的是宋代的

A.街市B.坊市C.夜市D.草市

7.乾隆《元和县志》“(安徽)歙人阮弼在芜湖创立染局,招来‘染人’,分工操作,费用省而获利多,其产品行销于全国各地.”材料说明①地域性商人群体较为活跃②新的生产关系迅速发展③长途贸易比较发达④生产的专业化程度提高

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8.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记载,根据那个时候(五口通商后)西方人的观察,“中国工人伙多,有用之不竭之势。

所得区区工价,实非美国工人所能自给。

上海如此,他处尤为便宜,盖该口工价已较内地丰厚。

致远方男女来谋食者日繁有徙,虽离家不计也。

”材料中这一状况出现的原因

A.推动新式生产部门出现B.导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

C.有利于推动农业近代化D.与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变动有关

9.1872年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由官府掌握企业的用人及理财权,具体业务由商人经营。

此后,招商局并购美商旗昌轮船公司。

19世纪80年代初,它开始发售股票,成为面向社会筹集资本兴办的新型股份制企业。

据此表明上海轮船招商局

①采取官商合办的方式②具有近代企业制度的特征

③一定程度上抵御了西方经济侵略④取得中外商战的完全胜利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10.民国初年到1920年,中国工业增长速度达到年均12.8%;1927~1936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黄金十年。

这两个时期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是

A.政府扶持国民经济的发展B.国内政治局面很稳定

C.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D.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

11.据统计,近代中国农业和工业的最高产量出现在1936年。

此后的13年(至1949年)中,中国的国民收入和人均国民收入都呈下降趋势,为近代百年经济史中最严重的衰退阶段。

导致这一衰退现象的首要原因是

A.帝国主义掠夺和长期战争的破坏B.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

C.国民政府的政策损害了经济发展D.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

12.晚清以来,我国的近代工业集中于东部地区。

抗战时期,部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克服重重险阻西迁至西南大后方。

这一举动产生的影响是

A.加快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进程B.保存了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力量

C.粉碎了日本经济掠夺的企图D.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工业格局

13.

图1反映了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图中的F1为动力,F2为阻力,其中F2>F1的情况出现于

A.甲午战争后的初期B.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C.南京国民政府的前十年D.解放战争期间

14.

阅读图2《中国铁矿石原矿产量统计表》,统计表中产量出现高峰值的直接原因是

A.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颁布B.八大的正确指引

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D.“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15.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标志着我国农村改革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下列对于我国新时期农村改革的说法,错误的是

A.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和积极性

B.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C.中共中央全面推进农村改革重要措施,体现了执政为民的理念

D.农民自由支配土地,如种植经济作物供应市场、土地转卖邻居

16.新中国建设道路,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一五”(1953—1957):

工业增速,超额完成;“二五”(1958—1962):

大跃进,大倒退;“八五”(1991—1995):

___;“十一五”(2006—2010):

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其中空格处的主题词应该是

A.改革开放走向兴起B.解决温饱成效显著

C.小平南巡改革深化D.指令登场市场控制

17.德国学者韩博天说:

“中国政府经常运用一种‘试点’的方法,即允许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摸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成功的地方经验会被吸收到中央的政策中,继而在全国推广。

”这种方法体现在

①社会主义工业化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③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④9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

A.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①②③④

18.泰山东岳庙供奉的娘娘,泥塑金身,三寸金莲。

民国成立以后,朝拜者多用自制的大脚锦鞋为娘娘祝寿。

这主要表明

A.尊孔复古思想开始盛行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妇女社会地位显著提高D.废止妇女缠足得到认可

19.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

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

20.维新期间,光绪皇帝“下谕”道:

报馆之设,所以宣国是而通民情,必应急为倡办,并颁布了“允许自由创立报馆、学会”的诏令。

以下对该诏令的分析理解正确的是

A.清朝实行君主专制,不可能下达这样的诏令

B.该诏令说明维新运动时期国民有一定的出版自由

C.在该诏令影响下,维新运动时期,出版了中国人自办的《申报》

D.维新运动时期,维新派创办的报纸有《中外纪闻》,《时务报》、《民报》等

21.19世纪后期,一位中国人从欧洲买回一种设备,他称之为“神镜”。

后来,杭州有人利用这种设备做生意,招牌上写着“第二个我”。

这种设备是

A.望远镜B.电影放映机C.照相机D.电视机

22.《大公报》载:

1906年1月,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示谕:

“婢膝奴颜,有伤气节”,宣布广东、广西两省官员,在下级见上级时,一律废除跪拜请安之礼。

此后,各省纷纷效法。

这说明

A.晚清时期曾进行社会习俗的改革B.封建等级制度被废除

C.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D.儒家传统礼仪被废除

23.

一、最强大的竞选宣传媒体—电视。

1.电视辩论:

1960年,美国首次举行总统候选人电视辩论。

法国、德国、英国的大选也先后举行电视辩论。

2.电视广告。

二、强势的竞选宣传媒体—互联网。

1.官方(个人)网站/电子邮件。

2.在线视频。

3.社交网站。

4.博客。

图3

某大学著名历史教授为学生作报告,其报告的纲要如图3所列,据此推测这个报告的主题是

A.互联网与政治选举

B.大众传媒在政治选举中的运用

C.影视艺术的发展

D.电视与互联网

24.西方人普遍认为,哥伦布是“一个将要统治世界的慈善的白人帝国主义之父和一个晚近(最近)被推举为天主教圣徒的候选人”。

由此可推测,欧洲主流教科书在叙述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作用时重点写

①确立欧洲对世界的统治 ②传播天主教 ③掠夺金银财富 ④推动商品输出

A.①②B.②③④C.③④D.①②④

25.1602年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成立,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联合股份公司。

通过向全社会融资的方式,东印度公司将社会分散的财富,变成了自己对外扩张的资本。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B.是欧洲“商业革命”的开端

C.是资本输出的主要方式D.是资本主义商业组织形式的创新

26.

一个地名,就是一段历史碎片;一个地名,就是一幅风情画卷。

纽约(NewYork)是美国最大的金融、商业、贸易和文化中心。

1664年,英王查理二世的弟弟约克公爵占领了这块地方,将“新阿姆斯特丹”改称纽约(即新约克,英国有约克郡)。

这一情况应当发生在哪一事件之后

A.英西战争B.英荷战争

C.英法战争D.北美独立战争

27.仔细观察图4,从中得出新航路开辟后的最准确的信息是

A.世界历史从此开始

B.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完全形成

D.亚欧非之间开始出现经济联系

28.

城市

1800年

1850年

1880年

1900年

纽约

64

696

1,912

3,437

伦敦

956

2,618

4,767

6,581

东京

800

1,050

1,600

莫斯科

250

365

612

1,000

上海

300

250

300

600

孟买

200

500

773

776

下表为19世纪期间世界部分城市人口(以千为单位)的统计表,它反映出的历史信息不包括

A.工业革命引起世界社会前所未有的城市化

B.世界各地城市化的进程是不均衡的

C.城市在国家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D.各地城市人口的差距,反映出表中欧美国家已实现了工业化

29.“日不落帝国”在一定意义上是英国的工业家、企业主开创的,而不是殖民军队和海军将领们通过征服缔造的。

”这句话旨在

A.肯定工业革命对英国殖民体系形成的重要作用

B.反思英国在世界范围殖民体系形成中的侵略性

C.揭示英国经济实力远在军事实力之上的事实

D.强调英国资产阶级主导帝国的发展而非殖民军队

30.在今天中国的市场上,到处可见商标为“西门子”的家电和通讯产品,该公司创始人恩斯特·维尔纳·冯·西门子(ErnstWernervonSiemens,1816-1892)是19世纪德国的一位科学家,他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主要成果是

A.创造以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 B.1876年发明电话

C.1866年研制成功发电机 D.1866年研制成功电动机

31.“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奇迹的时代,大车不需要马拉,新闻通过环绕地球的电线一瞬间传遍世界……”请判断这样的生活最早应出现在

A.早期殖民扩张时期B.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C.英国工业革命时期D.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

32.“500年前,非洲人手里拿着象牙,欧洲人手里拿着《圣经》;500年后,欧洲人手里拿着象牙,非洲人手里拿着《圣经》。

”这句话突出了近代以来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过程中的

A.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融合B.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冲突

C.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融合D.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冲突

33.

已成交高中档车

已成交低档车

未成交

小计

信贷

26.3

11.2

23.9

61.4

现金

20.9

6.2

11.5

38.6

累计

47.2

17.4

35.4

100

阅读1928年4、5、6月美国汽车销售付款方式、汽车档次分类比例(单位%)表

(转引自《经济衰退的历史答案》)

表中所反映的占主导地位(流行)的消费方式给社会带来的最主要的消极影响是

A.整个社会享乐风气盛行B.刺激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

C.家庭负债增多,影响社会稳定D.美国经济陷入极度萧条之中

34.美国罗斯福总统在就职时说:

“我们最重大的首要任务,是使人们有工作可做,”针对这一首要任务,罗斯福采取的直接措施是

A,整顿财政金融体系B.发放紧急救济金

C.调整农业生产结构D.推行“以工代赈”

35.图5是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美国股市走势图,其中1933年—1937年股市上扬趋势的主要原因是成功运用了

A.重商主义B.自由主义经济理论C.凯恩斯主义理论D.货币学派理论

36.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为了提高本国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贬低本国货币与外币的比价,56个国家掀起了一场激烈的货币战。

针对上述问题,二战后,在美国的主导下

A.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B.实施了马歇尔计划

C.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D.建立了世界贸易组织

37.

在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中,社会公正这一概念始终包含着两重含义,彼此相辅相成:

一是机会的平等,即制度的平等问题;二是国家保护人的转移支付,即再分配作用问题。

结合图6,下列对西方国家福利制度的理解正确的是。

A.实施社会福利,实现了社会平等

B.“保护人的转移支付”是为了削减贫困

C.福利制度提高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D.国家福利就是保障就业和收入

38.20世纪90年代在任美国总统说:

“美国是靠变革而繁荣的……但是我们这个国家在太长的时间中用太多的方法放任自流……12年来,利益逐层渗透的经济理论在堆积如山的联邦债务上造成一种虚假繁荣。

全国放任自流的结果使如此众多的美国家庭,甚至连双亲工作的家庭都不再为他们的孩子做提高生活的美国梦了。

为改变这种状况,20世纪90年代美国政府实行的经济政策是

A.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B.加强国家对经济地干预

C.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既反对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的干预

39.

下表是“发达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单位:

%)简表”。

对此表解读不正确的是

A.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代”B.经济发展出现“滞胀”现象

C.改变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对比D.美、西欧、日经济竞争加剧

40.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

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新经济政策实施中的措施应被视为“后退一步的有

①将所有国有企业转给资本家经营②本国和外国资本家可以合法经营

③农民们被准许出售他们的农产品④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③

41.

图7是《苏联和中国的粮食产量(1950-1984)示意图》。

造成20世纪50年代末两国粮食产量状况的相同因素是

A.政策指导的失误

B.土地所有制的变革

C.市场经济体制的弊端

B.自然灾害的影响

42.“俄国革命经事实证明是自由资本主义的救世主:

一方面使西方赢得了反希特勒德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另一方面悖谬地通过苏联表面上对大萧条所具备的免疫力,促使人们放弃对自由市场正统观念的信念,为资本主义进行自我改革提供了驱动力。

”苏联“对大萧条所具备的免疫力”主要得益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D.赫鲁晓夫改革

43.俄国实现了从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向以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的质的转变,是源于

A.赫鲁晓夫实行推广种植玉米B.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D.勃列日涅夫优先发展重工业

44.

苏俄(联)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④②③B.③②④①C.③①②④D.①②③④

45.20世纪20年代,有作家说:

“他们在各个角落织补着支离破碎的工业网,重新组织俄国的商业,促使俄国大地开始复苏。

”这主要体现了

A.十月革命胜利的作用 B.战时共产主义的作用

C.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D.斯大林体制的作用

46.

年份(年)

1976—1980

1981—1985

1986—1990

1990

社会总产值

4.2

3.3

1.8

-2

国民收入

4.3

3.2

1.0

-4

劳动生产率

3.3

3.1

-3

下表为197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

其中,1990年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原因是

A.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B.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

C.苏联解体导致的社会混乱D.赫鲁晓夫改革导致的混乱

47.法国总统戴高乐曾尖锐地指出:

“美元特权”把世界贸易变成了美国的仓库,美国出现了贸易赤字,只需要多印些美元就可以无偿向其他国家换取商品劳务。

他所说的“美元特权”是基于

A.马歇尔计划B.布雷顿森林体系

C.关贸总协定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48.

图8是某同学的历史课堂笔记,其中遗漏的知识要点应该是

A.摆脱苏联的经济制裁

B.抗衡美国的政治控制

C.世界经济一体化加快

D.欧洲资源的严重不足

49.有人以“一个大块头,带着两个小个子”来形容北美自由贸易区,这说明

A.加、墨两国都是发展中国家 

B.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由美国主导的

C.美国对加、墨两国进行剥削 

D.实现三国合作是美国的最终目标

50.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决定对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进行经济援助,但是援助的前提条件是上述国家必须接受该组织为其提供的改革方案。

由此推断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是

A.加剧了价值观的冲突B.扩大繁荣了世界市场

C.加剧了金融危机程度D.经济主权受到了威胁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本卷共2小题,其中第51题20分,第52题30分,共50分。

51

时间

项目

内容

1933年8月5日

第一条

规定某些有益的公共工程的兴建

第二条

规定了生产规模和价格

第七条

由雇主、雇员和消费者共同监督和调节生产

1935年7月5日

雇员有组织集体谈判的权利

1938年6月25日

颁布了《公平劳动标准法》,即工资工时法

.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是确保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手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斯福政府调整工业的部分措施

一一摘编自黄安年《美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专题》

材料二:

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提出:

“在一些大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还没有到来以前,经济关系或经济体制类型即为上面实行集中,下面实行农民的自由贸易。

”在1922年他还指出:

“每当我写到新经济政策问题时,我总要引我1918年那篇论国家资本主义的文章,这曾不止一次地引起某些青年同志的怀疑。

但他们的怀疑主要是在抽象的政治方面,他们觉得,生产资料属于工人阶级,国家政权也属于这工人阶级,这样的制度就不能叫做国家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不可能高于我国当前的经济制度。

材料三: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归纳罗斯福政府调整工业的特点。

(6分〕

 

⑵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苏俄制定新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和直接原因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最大区别。

(8分)

 

⑶材料三说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重大变化?

这对斯大林经济体制有哪些突破?

(6分)

 

5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至的葡萄牙人、英国人、法国人等,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很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

   ——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 

材料二:

1941年,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线后不久,负责国际事务的美国财政部官员怀特,就开始构思旨在恢复国际货币稳定的计划。

他认为,世界经济应该建立在国家间合作的基础上的竞争。

而不是霸权或者闭关锁国,这就是怀特计划,它的真实意图是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

——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二》

材料三:

20世纪后半叶,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自由的全球贸易体系以及稳定而灵活的汇兑体系为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快速增长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外国投资和外国贷款等形式的资本流动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发展中国家也组建了区域性经济团体,如“东南亚国家联盟”,致力于消除地区间的贸易壁垒。

——沈汉主编《资本主义史》

材料四:

改革开放前,国家实行统制型的封闭式保护贸易的政策。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外贸政策开始发生变化,逐步下放贸易经营权,1992年中共十四大后,外贸政策开始广泛的改革。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与世界贸易组织相对应的对外贸易政策法律体系,对外贸易政策转向自由贸易政策。

一一《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发展历程》

请回答:

⑴依据材料一归纳开辟新航路的主要影响。

(6分)

⑵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初期美国为建立新的世界经济体系采取的措施。

并评价该体系对世界经济的积极影响。

(8分)

⑶依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后半叶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6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

(2分)

⑷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由保护贸易政策转向自由贸易政策的原因。

(8分)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0分)

01——10:

CBCAADADDA11——20:

ABDDDCCDAB

21——30:

CABADBBDAC31——40:

BABDCABDBC

41——50:

ACCBCBBBBD

二、本卷共3小题,其中第51题18分,第52题12分,53题20分,共50分。

51.⑴特点:

增加国家投入,刺激消费(只答兴建公共工程给1分);对工业生产进行调整,防止盲目生产(只答监督、调节工业生产给1分);保护工人的利益,缓和社会矛盾。

(6分)

⑵理论基础:

1918年列宁制定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原则。

直接原因:

医治战争创伤,挽救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造成的政治和经济危机。

最大区别:

前者想越过资本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