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标准》建标 148-2010.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92759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8.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标准》建标 148-201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小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标准》建标 148-201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小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标准》建标 148-201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小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标准》建标 148-201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小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标准》建标 148-201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小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标准》建标 148-2010.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小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标准》建标 148-2010.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小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标准》建标 148-2010.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小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标准》建标 148-2010.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小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标准》建标 148-2010.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小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标准》建标 148-2010.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小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标准》建标 148-2010.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小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标准》建标 148-2010.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小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标准》建标 148-2010.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小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标准》建标 148-2010.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小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标准》建标 148-2010.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标准》建标 148-2010.docx

《《小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标准》建标 148-201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标准》建标 148-2010.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标准》建标 148-2010.docx

小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标准

建标148-2010

主编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批准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施行日期:

2011年2月1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批准发布《小城镇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和《小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的通知

建标[2010]224号

国务院有关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委、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根据建设部《关于印发〈二OO四年工程项目建设标准、投资估算指标、建设项目评价方法与参数编制项目计划〉的通知》(建标函:

2005]19号)要求,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投资项目评审中心负责编制的《小城镇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和《小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已经有关部门会审通过,现批准发布,自2011年2月1日起施行。

在小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处理工程项目的审批、设计和建设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国家关于严格控制建设标准,进一步降低工程造价的相关要求,认真执行本建设标准,坚决控制工程造价。

本建设标准的管理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具体解释工作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投资项目评审中心负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0一0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前言

《小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标准》是根据建设部《关于印发〈二OO四年工程项目建设标准、投资估算指标、建设项目评价方法与参数编制项目计划〉的通知》(建标函[2005319号)的要求,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投资项目评审中心会同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院共同编制完成。

本标准主要针对县城以下建制镇的污水处理工程提出建设内容和标准。

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在全国不同地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总结了各地小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在此基础上,对大量资料进行了科学的论证与分析,形成了标准征求意见稿。

经广泛征求有关方面的意见,反复修改补充形成了送审稿,经专家审查会和部门共同审核定稿。

本建设标准共分八章,包括:

总则、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设施及设备配置、配套工程、劳动组织与劳动定员、建筑与建设用地、环境保护与劳动安全卫生、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在执行本建设标准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

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投资项目评审中心(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11号粮科大厦7楼,邮政编码:

100037),以便今后修订时参考。

主编单位: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投资项目评审中心

参编单位:

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院

编制组成员:

任树本王文松刘振峨江细栗黎定高杨春松杭世堀王起李成江邓志光张诵祖赵利君

主要起草人:

王文松黎定高杨春松邓志光李树苑吴瑜红苏新刘权陈才高薛晓荣鲍洁于明辉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合理确定小城镇污水处理工程的建设标准,不断提高投资效益和环境效益,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体要求,特制定本建设标准。

第二条本建设标准适用于小城镇中建设规模小于10000m7d的污水处理工程。

第三条本建设标准是小城镇污水处理工程编制、评估和审核(含审批核准、备案)项目建议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含项目申请报告、资金申请报告)和初步设计概算的依据,也是监督检查工程建设全过程的尺度。

第四条小城镇污水处理工程的建设,必须遵循因地制宜、技术可行、经济合理、便于管理的原则。

第五条小城镇污水处理工程的建设应统筹规划,近、远期结合,以近期为主,建设方案应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合理确定。

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规模、选址、处理程度应根据城镇建设现状、地形特点、排放水体的条件和环境要求确定。

配套污水收集管渠应根据城镇总体规划,遵循“厂网并举、管网先行”的原则建设。

第六条小城镇排水制度应根据当地环境要求,结合污水收集系统现状,经技术经济比选后确定。

降雨量较大地区的小城镇,宜采用分流制或截流式合流制;降雨量较小地区的小城镇,宜采用截流式合流制或合流制。

第七条纳入小城镇污水收集系统的工业废水应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相关行业的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CJ3082)»含有重金属、有毒有害成分及难生物降解有机物的工业废水不得进入小城镇污水处理厂。

第八条小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应采用成熟可靠、经济适用的工艺技术,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型式,工艺设备和辅助设备应优先选用国产设备,附属设施应简约。

第九条小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前应落实工程建设资金的来源及构成,以及土地、供电、给排水、交通和通信等条件,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工程建成后维持正常运行所需的费用。

第三章设施及设备配置

第十六条污水收集系统应结合地形、水系分布等条件合理确定排水分区,以重力流为主,不设或少设中途提升泵站。

污水处理厂的布局应与污水收集系统相适应。

第十七条污水收集系统应按远期规模设计,分期实施,确保污水处理厂的水量负荷。

污水收集管渠的形式和材料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第十八条污水处理厂的设计进水水质应在调查和监测主要排污口水质的基础上,经技术分析后确定。

第十九条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程度应根据污水处理规模、排放水体的环境功能和环境保护目标等因素确定。

受经济条件限制的小城镇,应制定近、远期水质目标,分期实施。

污水处理厂近期工艺方案和总体布置,要考虑经改造可达到远期出水水质目标的要求。

近期水质目标宜按下列规定执行:

一、I类、II类污水处理厂,应选用具有除磷脱氮功能的污水二级处理工艺,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中的二级标准。

二、III类、IV类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应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的三级标准。

第二十条污水处理厂应根据进出水水质选择相应的污水处理级别和污水处理工艺。

有可利用的自然处理场地时,III类、IV类污水处理厂宜优先采用污水自然处理。

第二十一条污水处理厂的土建工程,应根据当地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施工条件等,合理确定结构型式。

水处理构筑物、地下构筑物,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当地质条件许可,在保证使用功能和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可采用其他结构型式。

第二十二条污水处理厂污泥的处理与处置工艺应根据污泥量、污泥性质及自然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

污泥浓缩可采用重力浓缩或机械浓缩。

污泥脱水可采用机械脱水或自然干化。

对有可利用的场地且蒸发量较高的地区应优先采用自然干化的方法。

污泥处置可采用石灰稳定、好氧固态发酵和土地利用等方式,其污染物含量符合《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农用泥质》(CJ/T309)的要求时,优先采用污泥农用,实现污泥资源化。

第二十三条为保证公共卫生安全,防止传染性疾病传播,污水处理厂应设置出水消毒设施。

消毒方式以投加次氯酸钠、漂白粉为主。

第二十四条污水处理厂生产过程的控制,I〜III类污水处理厂,以集中手动控制为主,单元自动控制为辅;IV类污水处理厂宜分散就地控制。

所有动力设备均应具备现场手动操作条件。

第二十五条污水处理厂的检测仪表,应根据工艺要求,按简单适用的原则配置,一般只包括液位计和流量计。

第四章配套工程

第二十六条污水处理厂、泵站的供电电源应就近取供。

电力负荷的分级,I类污水处理厂、流量2000m7d及以上的泵站为二级负荷;II类及以下规模的污水处理厂、流量2000m3/d以下泵站为三级负荷。

第二十七条污水处理厂生活用水宜就近使用市政供水,也可因地制宜采用其他水源。

第二十八条污水处理厂维修、运输、化验等应依托社会化服务。

第二十九条污水处理厂消防应符合国家防火规范的规定。

第三十条污水处理厂的绿化宜简化,一般不设置专门的绿化用地。

第五章劳动组织与劳动定员

第三十一条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管理宜采用单班制。

I类污水处理厂可根据生产需要采用多班制。

第三十二条小城镇污水处理系统的劳动定员参照表1确定。

表1劳动定员表(人)

项目

.处理规模

I类

n类

m类

IV类

污水处理厂

--级处理

4〜6

3〜4

2〜3

2

二级处理

6〜8

5〜6

4〜5

2

注:

1.污水处理厂的劳动定员按单班制的工作制度确定,表中所列为最高定员。

当采用多班制时应结合实际适当增加。

2.单座流量2000m3/d及以上的泵站增加劳动定员2人;单座流量2000m7d以下的泵站增加劳动定员1人。

3.污水处理厂及泵站人员兼管网巡查。

第六章建筑与建设用地

第三十三条污水处理厂、泵站的建(构)筑物应经济实用,满足功能和安全要求,不应进行特殊装修。

辅助和附属建筑物宜联体合建。

第三十四条污水处理厂附属设施及变配电设施建筑面积可参照表2所列指标采用。

表2附属设施及变配电设施建筑面积指标(n?

建设规模

[类

II类

III类

IV类

一级处理

150

130

110

60

二级处理

250

200

160

60

注:

表中所列指标为不同规模污水处理厂有关用房的最大建筑面积。

第三十五条污水处理厂的建设用地应按近期征用,远期用地规划控制。

第三十六条污水处理厂内车行道宜按单车道设计,路面宽度3.5m,并考虑回车需要。

第三十七条污水处理厂的建设用地不应超过表3所列指标。

表3污水处理厂建设用地指标(nO

建设规模

一级处理

二级处理

I类

7500〜12000

II类

5000〜7500

III类

1750〜4000

2500〜5000

IV类

<1750

<2500

注:

1.建设规模大的取上限,规模小的取下限,介于两者之间时,用内插法。

2.采用污水自然处理不在此限。

第三十八条污水中途提升泵站的建设用地不应超过表4所列指标。

表4污水泵站建设用地指标(蛆)

流量

2000m7d及以上

2000m3/d以下

指标

250〜450

200〜250

注:

表中指标为泵站围墙以内的用地面积。

第七章环境保护与劳动安全卫生

第三十九条污水处理厂工程建设和运行应尽量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第四十条污水处理厂内易产生恶臭的构筑物,应置于厂内附属设施夏季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并远离厂外居住区。

第四十一条污水处理厂、泵站的噪声应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

第四十二条污水处理厂的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应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

第四十三条污水处理厂内应设置必要的安全检测设施及醒目的安全标牌或标记,配电间应有高压警示标牌,泵房集水池和敞口构筑物上应设栏杆和救生圈等。

第八章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第四十四条新建小城镇污水处理工程项目投资估算,应按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现行的有关规定编制;评估、审批(含核准、备案)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申请报告的投资估算时,可参照本章所列指标,但应根据工程实际内容以及价格变化的情况,进行调整后使用。

第四十五条污水处理厂和泵站的工程项目投资估算指标参照表5选用。

表5污水处理厂和泵站投资估算指标

类别

建设规模

投资估算指标[元/Cm7d)]

I类

一级处理污水处理厂

II类

1380〜1720

III类

IV类

380*〜1445*

I类

1390〜1980

二级处理污水处理厂

II类

1980〜2130

III类

1920~2400

IV类

1200*〜2630*

I类

150〜230

污水泵站

II类

230〜255

III类

255〜480

IV类

注:

1.人工、材料价格变动时,可调整后使用。

2.污水处理厂建设规模大的取指标下限,建设规模小的取指标上限。

3.指标中不包括场地准备、征地拆迁、临时占地、各项赔偿以及厂外工

程等费用。

4.厂站设备均按国产设备考虑。

5.遇下列情况,指标应作调整:

(1)对北方严寒地区,水处理构筑物设在室内、有采暖防寒设施的。

(2)开挖石方及山体支护、软土地基、湿陷性黄土及膨胀土、永久性冻土等特殊地质条件地区。

6.一级污水处理厂包括一级强化处理;二级污水处理厂处理主体工艺按活性污泥法考虑。

7.表中“*”号为采用污水自然处理的估算指标。

第四十六条污水管道的工程项目投资估算指标参照表6选用。

表6污水管道投资估算指标

规格(nun)

投资估算指标(元/m)

d200

260〜530

d300

360〜610

d400

460〜710

d500

590〜830

d600

710〜940

注:

1.污水管按承插钢筋混凝土管材计算。

2.污水管埋深按2m、4m计算。

指标下限为埋深2m,指标上限为埋深4mo

3.污水管投资估算指标的内容包括土方工程、管道基础及铺设、检查井,不包括特殊地质处理、地下和地面障碍物排除及穿越、道路破损及恢复等费用。

4.遇指标未包括的情况及石方地段,表中指标应作调整。

5.人工、材料价格变动时,可调整后使用。

第四十七条小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各单位工程投资所占比例可参照表7选用。

表7工程各单位工程投资比例(%)

项目

建筑工程

安装工程

工艺设备

电气设备

合计

一级处理污水处理厂

45

9

28

18

100

二级处理污水处理厂

50

7

29

14

100

污水泵站

53

16

17

14

100

第四十八条新建小城镇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在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时应按国家规定进行财务评价。

本建设标准用词说明

为了便于在执行本建设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用词,采用“可”。

小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标准

条文说明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本条阐明标准编制的目的。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据2007年建设部统计公报,截至2006年底,全国乡镇总数35764个,其中建制镇19369个。

大多数城镇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造成相关水域的污染。

现行的《城市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标准》适用于建设规模10000m3/d以上(含10000m7d)的污水处理工程。

而根据建设部村镇建设办公室的调研统计,我国大部分小城镇镇区人口规模为2500〜10000人,平均镇区人口规模在8300人左右,表明绝大多数建制镇污水处理工程的建设规模小于10000m7do近年的工程实践经验表明,小城镇硬性照搬《城市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标准》,不仅投资大,而且运行成本高。

大多数(尤其是中西部)小城镇在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投资和运行费用方面均难以承受,严重制约了小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和当地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因此,编制适用于小城镇的建设规模在10000m7d以下的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十分必要。

本建设标准是在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规、政策指导下,总结我国近几年小城镇污水处理工程的建设经验,针对小城镇的特点,考虑今后小城镇建设发展的需要而编制的,目的是使小城镇污水处理工程的建设投资和运行费用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有效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二条本条规定标准的适用范围。

本建设标准中的小城镇指县城以下建制镇。

本建设标准是对现有的《城市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标准》的补充,主要适用于新建的建设规模小于10000m7d的小城镇污水处理工程。

农村集镇、大型工矿居民点、农场居民点、村级或其他居民点以及县城所在建制镇或设市城市的建设规模小于10000m7d的污水处理工程均可参照执行。

第三条本条阐明标准的用途。

建设标准是依据有关规定由国家投资和建设主管部门审批发布的,为项目决策和合理确定建设水平服务的全国统一标准。

建设标准为工程项目的建设提供应遵循的原则,为建设实施提供监督检查的尺度。

第四条本条规定小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的基本原则。

小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必须遵守国家有关工程建设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

小城镇污水处理工程的建设应执行国家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节约土地、劳动安全、消防、卫生等有关政策和排水行业的有关规定。

小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应适应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水环境状况。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小城镇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较低,因此,小城镇的污水处理工程的建设应做到经济合理、简单实用。

经济发达的小城镇可以适当提高建设标准。

第五条小城镇污水处理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本条强调工程建设应根据城镇总体规划、城镇建设现状、当地的地形特点、排放水体的条件和环境要求,统一规划,以近期为主,适当考虑远期发展。

污水收集管渠和污水处理厂应配套建设,要充分发挥污水处理工程的投资效益,必须强调污水收集系统建设与污水处理厂建设并重。

小城镇污水处理工程的建设应在合理确定排水制度和污水处理规模的前提下,加强对污水收集管渠建设的管理。

小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的年限可根据建设资金投入的可能合理确定,近期宜采用4〜6年(含工程的合理建设期),远期宜采用8〜12年。

第六条本条规定小城镇排水制度的确定原则。

采用何种排水制度,应结合小城镇污水收集系统现状和环境要求,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对已经建成的镇区,往往建筑密集,设置分流制排水系统困难较多,宜采用截流式合流制。

对年降雨量小于600mm区域(从我国黑龙江省抚远至云南省德钦约45°连线以西北的区域)的城镇宜采用截流式合流制或合流制,其中年降雨量小于250mm区域的城镇应优先采用合流制。

对年降雨量大于600mm区域,可采用雨污分流制或截流式合流制。

小城镇合流制排水系统截流倍数n。

应根据旱季污水的水质、水量、排放水体的条件和环境要求、气候、水文、经济等因素合理确定,宜采用0.5〜1。

降雨量较大地区和新镇区宜采用雨污分流制。

第七条本条对纳入小城镇污水处理系统的工业废水作出规定。

考虑到小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较小,处理工艺简单,而工业废水成分复杂,纳入小城镇污水处理厂,不但会对污水处理厂的运行造成冲击,增加污水处理的难度,而且会增加污泥处理难度,易造成“二次污染”。

为保障小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规定工业废水应在企业内部进行预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相关行业的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CJ3082)后,方可进入城镇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

环保部门应加强对工业废水的排放监管,其排水水质不得影响污水处理厂的运行和管理。

电镀、印染、造纸、农药、化工等行业的含有重金属、有毒有害成分及难生物降解有机物的工业废水,会直接影响城镇污水处理厂生化系统的正常运行,应单独处理,不得进入小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

第八条本条规定小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在工艺技术、结构型式和设备及材料选择方面的原则。

由于小城镇经济技术发展水平较落后,污水处理工程规模小,其处理工艺应简单适用、管理方便,鼓励采用适应小城镇特点的新工艺和新技术。

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型式应结合当地条件选用;国产工艺设备和辅助设备的制造水平能够满足污水处理的要求,且价格相对低廉,维修及更换零件方便,故工艺设备和辅助设备的配置,原则上不宜直接采用引进设备;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内容应根据生产需要和工艺要求,在充分利用当地依托条件的前提下,合理确定,功能单元可考虑合并,尽量简化或减少建设内容。

第九条小城镇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筹资能力有限,因此本条特别强调工程建设前落实建设资金和运行、维护费用,保证污水处理工程的顺利实施以及建成后的正常运行。

第二章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

第十条本条规定小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规模(以污水处理量计)分类。

在lOOOOmVd以下,工程建设规模分四类。

第十一条污水处理等级主要按去除污染物的类别和工艺特点划分,分为两级。

一级处理(含强化一级处理)以沉淀处理工艺为主体,主要去除悬浮污染物。

二级处理以生物处理工艺为主体,主要去除有机污染物和氮、磷;其中污水自然处理是利用自然生物作用的污水处理方法,工程上一般通过人工手段强化自然净化能力。

第十二条工程建设规模是影响工程投资的主要方面,是关系工程投资效益能否顺利实现的基础。

确定符合实际又适应发展需要的建设规模是非常重要的。

本条规定小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规模确定的原则。

小城镇污水处理工程的建设要因地制宜,做到统一规划、分期实施。

近期建设规模应以现状污水量为主要依据,在充分调查、分析现有污水量的基础上,合理确定近、远期污水收集率和处理规模。

小城镇的污水量包括城镇居民生活污水量、工业废水量及其他污水量。

一、居民生活污水量。

居民生活污水量应根据当地用水量调查或实测资料确定。

当缺乏上述资料时,可采用相似小城镇的相关资料确定。

二、工业废水量。

一般可在参考现状基础上,按工业发展要求以近年实际万元产值排水量确定,也可按产业分类,根据产品产量及综合排水量指标确定。

三、其他污水量。

主要是合流制排水系统的初期雨水量。

第十三条本条规定小城镇污水处理工程的主要构成。

小城镇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为节省工程建设投资,非生产设施应根据情况尽量减少。

第十四条本条规定一、二级污水处理厂的生产设施包括的主要内容。

当采用污水自然处理工艺时,生物处理系统包括自然处理场地(稳定塘、人工湿地、人工快渗等)。

进水水量波动大,会影响污水处理厂的稳定运行。

小城镇用水量的周期性明显,尤其是处理生活污水为主的小规模污水处理厂,故III类及以下污水处理厂宜考虑水量调节措施,I、II类污水处理厂也可根据需要进行水量调节。

可设置单独的调节池,亦可与进水泵房的集水池合并。

调节时间宜采用4〜6h。

第十五条本条规定小城镇污水处理厂辅助设施和附属设施建设内容确定的原则。

污水处理厂辅助设施和附属设施应尽量简化,根据建设地区的依托条件尽可能采取专业化协作的方式或由社会化服务解决。

同时,污水处理厂内各功能单元应尽量合并,以减少项目建设内容,降低工程投资。

第三章设施及设备配置

第十六条本条是关于污水系统划分的原则。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地形各异,小城镇污水处理工程不宜强调大集中的处理方式。

应根据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城镇总体规划、污水收集系统的实际情况,以及出水排放的去向合理确定污水收集系统的划分。

污水管渠系统的设计应以重力流为主,尽量不设中途提升泵站。

片面追求大集中,会造成污水长距离转输或中途提升,导致排水系统布局不合理,既加大了建设投资,也提高了运行成本。

对城镇布局分散、被自然河道或山体分割成几部分的地区,应按照经济合理的原则,选择适度分散的方式。

根据本标准,污水量少于3000m3/d时,实施简易处理,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中的三级标准,投资和运行费用显著降低,分散建设的可行性大大提高。

污水收集系统需要建设提升泵站时,土建部分按远期规模建设,水泵机组按近期规模配置,水泵选择应考虑高效节能。

第十七条本条规定污水收集系统的设计、建设原则。

污水收集系统一般使用年限较长,改建困难,为适应小城镇发展的需要,应按远期规模设计,并按近期水量复核最小流速。

污水管渠的建设应与城镇道路等工程统筹考虑,协调实施,并按照所需收集污水量的总体要求,优化和调整污水管渠系统的建设时序,必要时可采取临时措施,把污水收集并输送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确保污水处理厂的水量负荷。

污水管渠材料应就地取材,可采用暗渠等形式,以降低污水收集系统的建设投资。

第十八条本条明确污水处理厂设计进水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