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搞好课堂教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2880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5.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搞好课堂教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如何搞好课堂教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如何搞好课堂教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如何搞好课堂教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如何搞好课堂教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如何搞好课堂教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如何搞好课堂教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如何搞好课堂教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如何搞好课堂教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如何搞好课堂教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如何搞好课堂教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如何搞好课堂教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如何搞好课堂教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如何搞好课堂教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如何搞好课堂教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如何搞好课堂教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如何搞好课堂教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如何搞好课堂教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如何搞好课堂教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如何搞好课堂教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搞好课堂教学.docx

《如何搞好课堂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搞好课堂教学.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如何搞好课堂教学.docx

如何搞好课堂教学

如何搞好课堂教学

笔者看过这么一则新闻:

“教育部组织部分改革专家到实验区中小学听课,了解新课程实验情况。

一位在当地颇有名气的教学能手上了一节公开课,博得教师满堂喝彩。

然而,就是这样一节在别人眼里十分成功的课,却遭到课程专家的种种质疑和尖锐的批评。

专家的评课,令这位教师难以接受,竟然大哭起来。

新课程对传统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用新的教育理念审视传统的课堂教学。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

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

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

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

笔者以为: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

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

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学写出。

数学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二、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即学生对于自己学习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

而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和谐的课堂气氛。

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

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必须用“情感”为教学开道。

夏丐尊曾经说过:

“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所以教师首先要爱生,这种爱是多方位的。

既有生活上关怀学生的冷暖、喜恶之爱,更有学习上了解学习情况,填补知识缺陷,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而不轻易否定,恰当指引,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

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

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教材章节的安排呈专题的形式,并增加了许多活动课内容,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新增设的“读一读”、“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等栏目,结合教学内容并辅以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

   利用“读一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造合适的情景,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学习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使学生不断产生兴趣。

新教材的“读一读”里安排了一些与数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又能增强教材的实用性。

   利用“做一做”,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从中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学生学得苦,教师也教得苦,到头来学生只会依样画葫芦地解题,而动手制作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却相当低下,更谈不上开动脑筋发挥创造性,“应试教育”严重地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充分使用新教材中“做一做”的内容,指导学生利用硬纸、木条、铁丝等材料制作一些简易的几何模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

“能够由简单的实物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

   利用“想一想”,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教材安排的“想一想”对开发思维、培养兴趣有极大的帮助。

   利用“试一试”,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新教材的试用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暂时难以理解的问题,对新教材的编排会产生一些困惑。

按照新课程标准,每学年的教学难度不是很明确,教师只能以教材中的例题和课后习题的程度,来指导自己的教学。

这本也无可厚非,问题是新教材的习题配备,并没有注意按难易程度排列,有些练习、习题中的问题,比章节复习题中的问题还难。

总而言之,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课堂上我们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我们的课堂越加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

如何搞好课堂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处于课堂的双向互动之中,师生是平等的。

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情感教学的前提。

只有以平等、民主的态度、方式和情感去了解学生、关注学生,才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老师、尊重老师,使学生由喜欢思品老师而喜欢学习思想品德课,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

师生关系中,老师起主导调节的作用。

所以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一个平等、民主的教学环境。

首先,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表情动作要体现平等、民主。

老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会感染学生,使学生情感愉悦,精神振奋。

特别是上课时,老师站在讲台上,慈祥的面容、微笑的表情能打消学生的紧张情绪。

切忌一上课就板着脸或批评、数落学生,这样很容易使师生间产生距离感,互相无法靠近。

其次,老师要善于用眼睛表达自己的情感信息,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从走进教室的一刻起,老师就要有意识地用自己和蔼、信任的目光,尽可能平均地投向全体学生,这不仅会大大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还会让每一位学生,有一种被重视感、被关注感,有利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教师还要学会在不同的情境下给学生送去不同的眼神:

当发现有学生注意力分散时,用目光去暗示、提醒;当学生回答问题时胆怯、畏缩,用目光去鼓励、支持;当学生犯错误时,目光应严厉而诚恳;当学生有所进步时,应换成赞许、信任的目光。

特别是对一些后进生切忌用鄙视、厌恶、轻蔑的目光对待他们,那会损伤他们的自尊,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换之用一种期待、信任的目光让他们看到希望、增添力量。

现在的学生有鲜明的个性,丰富的情感。

他们需要理解,需要渲泄,需要沟通,把课堂看作情感交流的场所,用自己良好的情感激发学生说真话,培养学生强烈的爱憎、好恶之情,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唤起学生探索真理、积极向上的欲望。

第三,教师在上课时微小的动作也能消除与学生间的距离。

如布置学生分组讨论后,老师不要站在讲台冷眼旁观,而是来到他们各小组,认真听,参与其中,有必要时可以在组内发言;看到学生开小差,可以拍拍他的肩,摸摸他的头,暗示其改正;上课与学生谈话时,要上身略有前倾。

要让学生知道老师是真心真意地对待他们,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大大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二、理想的课堂应该是什么样的?

(自己欣赏的几句话)

     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梅里尔·哈明在《教学的革命》一书中描述了“鼓舞人心”的课堂可以观察到五种品质是:

清晰的尊严感、流淌着轻松的活力、自主性、集体感和觉察。

新课程强调,知识不是你直接“给”的,是你“导”出来的。

应 引导学生经历过程,体会方法。

 德国第斯多惠: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1、备好课。

新课程对备课的要求(通识培训的感受):

新课程背景下更倾向于用科学性更强的“教学设计”取代“备课”这个名词。

新型教学设计要求“简约教学设计过程,摒弃形式主义的文字;精心进行粗线条的设计,扩大学生课堂实践的空间”。

“变从知识出发为教而备”为“从促进学生发展出发为学而备”。

教案不是定稿的剧本,更像是一部不能划上句号的手稿。

4、知识新授要充分调动学生

新课程的要求:

教学过程应变“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主体”,教师“台前”走向“幕后”,由“主演”变“导演”。

确立“教师沉下去,学生动起来”的新教学观点,为学生创造唱主角戏的课堂舞台。

教师以“导演”的角色贯穿于课堂的始终,善于引导,善于启迪,使学生自觉、主动参与。

“学法”比“教法”更重要;学生“会学”比老师“会教”更重要。

课堂教学必须变以教师为主体的“教”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

情感教学心理学认为:

“所谓情感教学,从最根本的涵义上说,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

”数学教学若只考虑学生的认知因素,不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势必会造成“学而无乐”的结果。

为此,注重教学中认知线和情感线的双线结合,情知互动,才能达到“学乐俱得”的最佳效应。

情感教学的核心,便是控制学生的教学活动中的情绪,使之处于最佳状态。

如何在数学课堂中进行情感教学呢?

一、促进师生的情感交融

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情感教学的前提。

只有以平等、民主的态度、方式和情感去了解学生、关注学生,才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老师、尊重老师,使学生由喜欢数学老师而喜欢学习数学,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

师生关系中,老师起主导调节的作用。

1.教师的课堂用语要体现平等、民主。

请看下面几则例子。

以上四例中,学生无疑是喜欢乙老师,因为他的课堂用语体现了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2.教师的表情动作要体现平等、民主。

首先,老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会感染学生,使学生情感愉悦,精神振奋。

特别是上课时,老师站在讲台上,慈祥的面容、微笑的表情能打消学生的紧张情绪。

每一位优秀的老师,无论是年过九秩的教育家斯霞,还是尝试教育法创始人邱学华,抑或是东北大汉魏书生,他们无不是微笑的天使。

热情的微笑虽展现于脸颊,蕴含的却是崇高的人格,对学生浓浓的师爱。

再者,老师要善于用眼睛表达自己的情感信息,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从走进教室的一刻起,老师就要有意识地用自己和蔼、信任的目光,尽可能平均地投向全体学生,这不仅会大大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还会让每一位学生,有一种被重视感、被关注感,有利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教师还要学会在不同的情境下给学生送去不同的眼神:

当发现有学生注意力分散时,用目光去暗示、提醒;当学生回答问题时胆怯、畏缩,用目光去鼓励、支持;当学生犯错误时,目光应严厉而诚恳;当学生有所进步时,应换成赞许、信任的目光。

特别是对一些后进生切忌用鄙视、厌恶、轻蔑的目光对待他们,那会损伤他们的自尊,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换之用一种期待、信任的目光让他们看到希望、增添力量。

第三,教师在上课时微小的动作也能消除与学生间的距离。

如布置学生分组讨论后,老师不要站在讲台冷眼旁观,而是来到他们各小组,认真听,参与其中,有必要时可以在组内发言;看到学生写字姿势不正确,可以拍拍他的肩,暗示其坐正;上课与学生谈话时,要上身略有前倾,或帮其理理红领巾等。

要让学生知道老师是真心真意地对待他们,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大大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二、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1.创设多向交流的教学模式。

课堂上只有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学生很容易产生单调、乏味的厌学情绪。

采用多向通话或多向信息交流的教学模式,其形式是允许学生间的议论、评论、肯定或修正各种见解,通过直观启发、学具操作、合作实验、实践测量、游戏竞赛等,为学生学习营造一种愉快、宽松的气氛。

如天津著名特级教师李鉴蕙在课堂上提倡七个允许:

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充实;不明白问题允许发问;没想好的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老师错了允许提意见;争论到白热化允许学生自由抢答接话茬发表意见,不必举手等待老师批准。

多么宽松的民主氛围,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开拓思维,促进教学中认知信息的交流,而且也为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

2.鼓励学生自己质疑释疑。

虽然可以由老师提问,学生讨论,但若能形成学生自己质疑释疑,共同探索的气氛,则更有利于学生在共同探索的过程中,分享认知活动中的情绪体验,促进情感上的和谐融洽。

=3。

于是共同解决问题后的喜悦,便洋溢在学生之间,这种情感上的共鸣,也就会促进学生之间情感上的相互激励、唤醒。

3.引导学生之间互帮互学。

在教学中,当学生答题中出了差错,无法自己解决时,设法引导其他学生帮助解决。

这种学习中相互帮助的气氛,有助于增进学生友好情感。

如可以采用“小老师”制,让做对的学生帮助找出错题症结所在,再让学生自己修正或得出更完整的见解。

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学生思考:

有49个同学到公园春游,参加划船活动,每条船只能坐8人,需要租几条船?

生1:

租6条。

生2:

不对,要7条。

(生1有点脸红了。

生3:

租6条只能坐48人,还有1人不能参加。

师对生1:

你同意后两个同学的意见吗?

生1:

我是这样想的,让这49人中较瘦的9人坐一条船,其余5条船各坐8人,刚好6条船。

比较合算。

师:

哪个同学帮他分析一下,这种安排是不是合理?

生4:

这样不安全。

生5:

还是租7条船好。

每条船坐7人,空出的一个位置放行李。

这样不是很好吗?

(生1有所感悟,点点头)

师对生1:

你的想法有一定的合理性,经过大家的分析,你认为他们的想法怎么样?

生1:

我明白了,我没有考虑安全。

这样的教学,既保护了生1的自尊心,又培养了其余同学热心帮助同学的品质。

在这种气氛中,即使有同学错了,也不会遭到其他同学的嘲笑,大家努力从他人的见解中去发现好的地方,从而使学生都在相互帮助、信任、支持的教学环境中更快乐、有效地学习。

4.引导学生之间相互鼓励。

在教学中,设法引导学生为获得某种成功而相互鼓励。

在现代教学活动中由于不少竞争机制的引入,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学生原有的竞争心理。

虽说竞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但也容易产生影响学生团结互助的消极作用。

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若能创设学生间为他人的成功而热情鼓励的气氛,对于消除竞争带来的副作用,增强集体的凝聚力,是有显著意义的。

当一个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某种成功,如较出色地回答了一个问题,演算了一道数学题,在课堂上有明显的进步时,不仅受到老师,还受到同学的赞赏,则更容易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一些老师在课堂上带头引导学生集体为之鼓掌,以示赞贺,对好学生来说是积极情感的积累,对后进生来说更是莫大的鼓舞。

此法不仅有助于老师增进学生间友情,而且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降低学习的紧张度,都有一系列的积极作用。

总之,在数学课堂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控制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情绪,使之处于最佳状态,才能做到认知与情感的和谐统一。

3用数学的美内化良好的情感品质

   这一阶段是通过持久的固定作用,使学生深深地被刺激物或对象所吸引,逐渐形成观点,信奉追求,内化成良好的情感品质。

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数学中的美。

   数学中也有美。

比如字母表示数字,文字语言简化为符号语言,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几何中五角星的美、黄金分割的美、圆形的美、图形对称和谐的美、推理论证严谨内在的美、解题方法新颖巧妙的美,数学公式的对称、统一美等等,数学王子高斯巧算“1+2+3+……+100”的故事、希伯斯为发现无理数而英勇献身的故事、古印度国王用麦子奖励世界象棋发明者的趣事等等。

这些,我们应当不断地揭示并展示给学生,培养其审美的意识,陶冶其审美的情感,进一步培养其在数学上刻苦努力的良好的学习品质。

   中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爱美之心尤其强烈。

虽然他们还不能理解数学美育的深刻内涵,但他们有朦胧的数学美感。

例如要学生去判断176485239和123456789两个数中哪个更美,他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这就是数学美育的潜意识作用。

“某些典型数学思维的美,实际上能被中小学儿童所欣赏,例如一个干净利索的证明比一个笨拙费力的证明要美”,虽然学生说不清其中的理由,但他们确实感受和领悟到这种美,只要耐心引导,学生是不难逐渐认识和理解数学美的。

   数学美普遍存在于数学之中,有数的美、式的美、形的美,真是“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

在数学中,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在数学美的海洋里去遨游、去欣赏、去感受,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逐渐形成数学美感。

   美育和智育是互相联系的、互相作用的、互相补充的。

教学心理学和脑生理学的研究表明:

智育和美育相结合,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能充分发挥人脑两个半球的功能,使其互相补充、相得益彰。

培养学生用数学美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既能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如余弦定理有六个公式,一个一个地记忆较困难,如果根据a、b、c和A、B、C呈现轮换对称的特点,那么只需记住其中一个,就可以写出其余五个,这就是利用和谐统一美的结果。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自然界里许多美的事物,如果不事先指给孩子们看、讲给孩子们听,他们自己是不会留意的。

所以,在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揭示数学美的本质,展示数学美的巨大魅力和作用,激发学生认识数学美的兴趣。

   数学家乔治·波利亚在他著名的解题表中,安排了“检验回顾”这一解题步骤,这不仅是引导解题者回顾小结解题中的收获与体会,而且还有让我们去发现和体验题目和解法中蕴含的数学美的意思,这对我们的解题教学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启示。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欣赏数学美,热爱、追求数学美,进而能发现美中不足,改造美中不足,推动数学的继续发展。

   应该指出的是,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美育只能借助对具体知识的解剖、揭示,引导学生去逐渐认识、理解,因此,数学美育只能是“润物细无声”式的渗透,通过耐心的启发,步步诱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去感受和领会。

另外,数学美感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指望在短期内收到明显的效果,而只能靠日积月累。

因此,培养学生的美学素质,必须长期坚持,既要有长远的目标和计划,更要有顽强的毅力。

   在求知欲强、充满好奇心的中学生面前,老师的头上似乎闪烁着圣洁的光环。

因此,教师应该处处起好模范表率作用,为人师表,以严谨的精神影响学生。

教师的言行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对教师所教学课的情感,而且会影响到学生的个性品质的形成。

俗话说:

“名师出高徒”,有了“名师”对数学的无限热爱和追求,才会有同类情感的“高徒”。

当然还要求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自我教育,自我充实,自我提高,并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抓好每一个教学环节,使学生满意,在他们心目中树立起威信,并能成为他们的榜样。

事实证明,教师用自己对事业的追求精神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的情感发展,对数学教学及学生的品质的形成、内化至关重要。

虽然这种教师的情感引导是潜移默化的,但影响却是永恒的。

   综上所述,情感教育在培养学生数学素质的过程中既有着重要的意义,又担负了相对独立的任务,即使在目前应试制度存在的条件下也是可行的。

因此,我们应对情感教育在数学中的实施方法、评价手段等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只有这样,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新课标之数学教学新理念

内容提要:

新课标之数学教学有新的课程观;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过程,重创新,重个性,重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重合作与交流,重思想教育;新课标之数学教学中的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

   关键词:

  新理念   重过程  重创新   重个性

   一。

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课程观:

   传统的课程只有教师与教材。

新课标的数学课程是教师,学生,教学材料,教学情境与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就是说,课程是变化的,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一部分,也是课程的建设者,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新课程和开发课程的过程。

   二。

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侧重点:

   传统教学只侧重结果。

新课标之数学教学不但重结果,更重过程,还侧重学生个性的发展,重创新,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思想品德教育。

   1.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过程

   那是怎样的过程?

   

(1)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学生体验数学的过程

   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什么?

①体验数学的自然科学性,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

②体验数学的基础性与工具性,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自然科学的工具。

任何一门自然科学都离不开数学,数学的思想,方法,语言,思维方式是研究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

生活也离不开数学,商品买卖,储存贷款,等等都要用到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方式可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③体验数学之美。

初等数学中的线段的“黄金分割”比例为0.618:

1,人们在探索自然美以及艺术美的过程中发现“黄金分割”之比具有一种悦目之美,和谐之美。

平面几何中的三角形的重心内分中线为2:

1,立体几何中的正四面体的重心内分高为3:

1,这也是一种和谐美;数学公式都是那么简洁,整齐,和谐,如:

(a+b)*(a-b)=a2-b2,sin(A+B)=sinAcosB+cosAsinB,等等都使人产生美感。

④体验数学是一种文化。

我国古代的河图洛书就是数的“方阵”,《易经》中的卦象都用数来表示,我国古代兵书中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中的筹就是数码。

让学生体验这些还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

⑤体验数学是一种思想。

数学是一种科学思想,这种思想反映着数学知识的共同本质。

数学之中含有丰富的思想:

符号思想,集合思想,函数思想,分类思想,化归思想,极限思想等等。

   

(2)新课标之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做数学,探究数学知识,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

   传统教育把学生看成是装知识的容器,学生的任务就是接受知识。

但新的教育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并不是老师塞多少知识给学生,学生的脑子就可以装进多少知识,学生接受知识是有选择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其自己在脑子里自主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

新课标强调:

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性,独立性,不再只充当知识的接受者。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的学习,操作,探索,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与同学和老师合作交流,讨论,共同发现新知识。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并培养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内容提要:

新课标之数学教学有新的课程观;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过程,重创新,重个性,重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重合作与交流,重思想教育;新课标之数学教学中的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

   关键词:

  新理念   重过程  重创新   重个性

   一。

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课程观:

   传统的课程只有教师与教材。

新课标的数学课程是教师,学生,教学材料,教学情境与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就是说,课程是变化的,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一部分,也是课程的建设者,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新课程和开发课程的过程。

   二。

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侧重点:

   传统教学只侧重结果。

新课标之数学教学不但重结果,更重过程,还侧重学生个性的发展,重创新,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思想品德教育。

   1.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过程

   那是怎样的过程?

   

(1)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学生体验数学的过程

   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什么?

①体验数学的自然科学性,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一切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