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东十二五规划.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2959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29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粤东十二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粤东十二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粤东十二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粤东十二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粤东十二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粤东十二五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粤东十二五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粤东十二五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粤东十二五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粤东十二五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粤东十二五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粤东十二五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粤东十二五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粤东十二五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粤东十二五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粤东十二五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粤东十二五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粤东十二五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粤东十二五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粤东十二五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粤东十二五规划.docx

《粤东十二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粤东十二五规划.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粤东十二五规划.docx

粤东十二五规划

 

粤东十二五规划

 

 

  

 

目 录

  前 言

  一、发展背景

  

(一)发展基础

  

(二)发展环境

  (三)重要意义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原则

  (三)战略定位

  (四)主要目标

  三、空间布局

  

(一)构建点圈一体的城镇发展格局

  

(二)形成块带结合的产业空间布局

  四、产业发展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三)提升优势传统产业

  (四)着力发展海洋经济

  (五)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六)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七)积极发展精细农业

  五、城乡发展

  

(一)统筹城乡规划建设与管理

  

(二)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三)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六、基础设施

  

(一)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

  

(二)统筹能源基础设施协调发展

  (三)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四)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七、社会事业

  

(一)优先发展教育

  

(二)提升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

  (三)完善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体系

  (四)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五)营造和谐发展社会环境

  八、资源环境

  

(一)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二)大力推进节能减排

  (三)加大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力度

  九、改革开放

  

(一)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二)加快外经贸战略转型

  (三)加快对接珠三角

  (四)积极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

  (五)加强与港澳、东盟等区域合作

  十、保障措施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二)加强规划组织实施

  附表1:

粤东地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

  附表2:

粤东地区“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表

  

前 言

 

  粤东地区包括汕头、汕尾、潮州、揭阳四个地级市。

2010年,该区域总面积1551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8.6%;常住人口1689万人,占全省的16.2%.为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粤东地区实现“五年大变化”的指导意见》(粤发〔2009〕14号)的部署,根据《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粤东地区实际,编制粤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本规划纲要规划期从2011至2015年,属我省“十二五”区域规划,是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在粤东地区的细化,是指导粤东地区“十二五”时期发展的行动纲领和编制各类规划的依据。

  粤东地区地理位置分布图

 

 

  一、发展背景

  

(一)发展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粤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为全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特别是2006年省委、省政府召开粤东地区加快发展工作会议并出台《关于促进粤东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来,粤东地区抢抓机遇,解放思想,努力进取,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2006-2010年,粤东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7%,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010年达到3242.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4%,2010年达到19371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3.3%,2010年达到160.8亿元。

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新进展。

  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坚持实业兴市、工业立市,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2.2∶49.6∶38.2调整到2010年的9.0∶54.9∶36.1.产业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取得重大进展,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产业技术进步加快,内生增长动力增强。

  发展环境逐步优化。

揭阳潮汕机场、厦深铁路等建设加快推进,港口群建设明显加快,能源电力生产基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潮州供水枢纽等大型骨干水利工程建成,交通、能源和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状况明显改善。

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等环保项目加快推进,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2010年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47.5%.大力推进法治环境、市场环境、政务环境、治安环境和人文环境建设,发展软环境明显改善。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2006-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3%,2010年达1441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7%,2010年达6823元。

民生投入不断加大,教育、就业、环保、社保、医疗等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取得积极进展。

全面实现九年免费义务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加快发展,2010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为78.4%.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2010年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为92.2%.

  

(二)发展环境。

  从国际上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金融危机引致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和产业的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快,国际产业向亚太地区转移的趋势没有改变。

粤东地区进一步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加快推动企业走出去,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从国内形势看,我国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国内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泛珠三角、环珠三角合作不断加深,《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加快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积极推进,两岸关系出现积极变化,粤东地区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显,发展空间将更加广阔。

全省在产业布局、重点项目、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对粤东地区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形成了较扎实的物质基础。

粤东地区在新起点上实现新一轮大发展具备更为有利的条件。

  粤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较为严峻的挑战。

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仍在延续,世界贸易与投资仍将处于较低的增长区间,国际产业转移的进程可能会暂时放慢,区域间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另一方面,粤东地区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人才支撑严重不足,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较大,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结构调整、社会事业发展、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任务繁重。

  (三)重要意义。

  进一步加快粤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事关粤东地区人民福祉,事关全省改革发展大局,意义十分重大。

  ——有利于形成粤东地区发展合力。

进一步加快粤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强统筹规划、政策引导和资源整合,有利于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有利于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

进一步加快粤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区位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提升产业层次,加快发展速度,做大经济总量,有利于形成全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缩小与珠三角地区的发展差距,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全省整体竞争力。

  ——有利于完善沿海地区经济布局。

进一步加快粤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强与闽西南、赣东南区域合作,积极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深化对台经贸合作,有利于强化闽粤赣经济联系,促进三地融合发展,形成东南沿海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核心任务,充分发挥人缘地缘优势,主动对接珠三角,积极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深化与港澳台及东盟合作,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努力促进产业发展水平、城镇建设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大提升,全面实现“十年大发展”目标,力争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发挥更加重要作用。

  

(二)发展原则。

  做大总量,提升质量。

加快发展,壮大经济总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质量,促进速度质量相协调,着力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尽快缩小与省内发达地区的差距。

  发挥特色,一体发展。

明确各市功能定位,发挥特色优势,科学规划产业发展,优化空间布局,提高集约发展水平,逐步形成优势互补、合作竞争、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统筹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水平,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普惠共享,改善民生。

坚持民生优先,促进就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健全社会保障和住房保障体系,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保护环境,持续发展。

加强生态建设,注重环境保护,开展清洁生产,推进节能减排,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倡导绿色生活,促进绿色发展,构建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

  (三)战略定位。

  ——全省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充分发挥现有产业基础,积极发展特色经济。

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建设全省重要的能源石化基地和特色制造业基地,打造我省新的经济增长极。

  ——全省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进一步擦亮经济特区品牌,充分发挥粤东地区地处海峡西岸经济区、临近港澳台的区位优势以及侨乡优势,积极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深化与港澳紧密合作,积极拓展对台经贸合作,加强与东盟等国际经济区域的合作,建设成为我省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全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立足海陆统筹,充分发挥粤东地区沿海港口优势,积极布局建设粤东沿海工业经济带,深度开发和集约利用海洋资源,优化粤东地区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建设全省海陆关系协调示范区域。

  ——宜居宜业的特色城市群。

完善区域基础设施,推进一体化发展,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改善投资环境,美化人居环境,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海滨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努力打造文明富裕、充满活力的宜居宜业特色城市群。

  (四)主要目标。

  到2015年,具有粤东地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成、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人民生活水平较大提高,基本实现“十年大发展”的目标。

  ——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

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到2015年,粤东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980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4150元。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大产业比例达到6∶52∶42,产业体系更加完善,产业整体竞争力大幅提升。

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城镇化水平达65%,初步实现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

  ——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交通建设大会战成效明显,消除区域内省道以上公路“断头路”,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约500公里,新增铁路通车里程约220公里,港口货物吞吐能力超过1.8亿吨。

能源供应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电源、电网、成品油管道、天然气管网等能源基础设施加快建设。

初步建立现代化水利支撑保障体系,地级市市区防洪防潮标准达到100年一遇,县城防洪防潮能力达到50年一遇。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年均实际增长均达到12%左右。

人口数量得到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0‰以内。

教育水平和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

高水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达到均衡发展。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职业教育有较大的发展。

社会保障更加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城乡三项医疗参保率达到98%.

  ——生态环境持续优化。

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完成省下达的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目标,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下达的指标内,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5%,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5%,森林覆盖率达到52.6%.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明显改善。

  三、空间布局

  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合理划分空间功能,加强空间联系和组织,建设形成点圈一体(市区、重要城镇及“汕潮揭”都市圈)、块带结合(产业园区和沿海工业经济带、休闲旅游产业带)的空间发展布局。

  

(一)构建点圈一体的城镇发展格局。

  以汕头中心城区为中心,潮州、揭阳、汕尾市区为副中心,提升重要城镇发展品位,打造特色品牌名镇,推进“汕潮揭”同城化,构建“汕潮揭”都市圈,形成协调发展的粤东城镇群。

  强化汕头市作为粤东中心城市的地位,加快建设现代化港口城市和生态型海滨城市,形成临港工业、现代服务业和效益农业基地。

建设中部珠港新城、南部濠江海滨新城、东海岸新城、沿海产业新城和西部牛田洋生态新城。

汕尾市以城区和红海湾经济开发区为全市中心发展区,建设成为“海在城中、城在山间”的现代化滨海新城,积极参与“汕潮揭”合作,加快融入珠三角,打造粤东地区通向珠三角的桥头堡,建设国家级海洋渔业基地、广东重要的电力基地和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潮州市形成中心组团、潮安县城组团、饶平县城组团和柘林湾临港组团四大发展组团,建设成为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化滨江临海城市,重要的特色产业基地和广东重要的临港产业集聚区。

揭阳市按照“粤东水城”的要求建设成为山海工商城市,能源石化及制造业基地、粤东航空物流基地。

  加强汕头、潮州、揭阳三市合作,加强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等的对接,加快推进融合发展,形成一体化的“汕潮揭”都市圈。

 

 

 

专栏1 粤东地区的中心镇

  汕头市:

外砂镇、东里镇、莲下镇、隆都镇、谷饶镇、关埠镇、和平镇、两英镇、陇田镇、陈店镇、后宅镇。

  汕尾市:

海城镇、公平镇、可塘镇、梅陇镇、甲子镇、碣石镇、南塘镇、河口镇、河田镇、螺溪镇。

  潮州市:

庵埠镇、彩塘镇、古巷镇、黄冈镇、三饶镇、钱东镇。

  揭阳市:

渔湖镇、砲台镇、新亨镇、白塔镇、洪阳镇、占陇镇、里湖镇、棉湖镇、五经富镇、靖海镇、葵潭镇。

  

(二)形成块带结合的产业空间布局。

  积极承接珠三角地区和国内外产业转移,重点建设深圳(潮州)、深圳(汕尾)、珠海(揭阳)和汕头市产业转移工业园。

加快建设对台经贸投资合作园区。

整合提升各类开发区和重点园区,构筑高水平的产业集聚平台,促进形成集聚发展的块状经济区,逐步形成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产业经济带。

依托沿海港口,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和港口物流业,积极发展石化、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建设沿海电力能源基地和揭阳(惠来)石化基地,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形成汕尾红海湾开发区—揭阳大南海工业园—汕头沿海产业新城—潮州临港产业集聚区为主的沿海产业带。

依托自然环境和潮汕人文景观,加强旅游资源整合和旅游产业开发,打造粤东文化休闲、旅游观光产业带。

以发展高附加值特色效益农业为主,建设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优势的加工型蔬果、茶叶、花卉、水稻等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借鉴台湾精细农业的经营模式,在汕头、潮州建设粤台精细农业合作发展示范园区,在揭阳、汕尾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示范园区。

专栏2 粤东地区的产业带

  沿海工业经济带:

范围西起汕尾红海湾开发区、向东经揭阳(惠来)石化基地、汕头南部工业经济带,东至潮州临港产业集聚区等粤东沿海地区。

属于国家重点开发区域——海峡西岸经济区南翼,定位为我省重化工业基地和特色制造业基地,对台经贸合作重要区域,我省新经济增长极。

依托海岸资源和港口优势,大力发展能源、石化、装备制造、临港工业和港口物流业,提升发展电子信息、玩具、陶瓷、精细化工、生物环保、纺织服装、音像制品、海产品及农产品深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走自主创新创造名牌的发展道路,积极承接珠三角及国内外产业转移。

  文化休闲旅游产业带:

依托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潮汕人文景观,加强旅游资源整合和旅游产业开发,发展独具特色的潮汕文化游、海滨度假游、地质遗址游、特色工业游、绿色生态游和革命老区红色游,打造粤东文化休闲旅游观光带。

 

  四、产业发展

  优化布局,完善配套,增强集聚,加强自主创新,壮大支柱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推进产业一体化发展,加快构建具有粤东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加强国家和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专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建设完善公共技术服务体系,力争到2015年,建立100家以上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等创新平台。

鼓励和引导企业逐步提高研发投入比重,力争到2015年R&D达到1%.努力提高企业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推动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与省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联合承担省级科技项目,联合开展产业共性技术开发。

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申报实施高技术产业化项目,推动自主创新成果实现产业化。

加大力度引进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和一线创新人才,加快落实国家和省关于促进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措施。

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全面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到2015年,年专利授权量达到950件/百万人,年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90件/百万人。

  

(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加快推进民营经济产业升级和企业转型。

鼓励民营经济依托大项目,积极参与发展粤东临港工业、海洋经济和特色旅游。

依托各类产业园区或产业集群,促进民营企业集聚化、关联化、产业化发展,形成一批配套完善的产业集群。

大力推进民营文化创意中心建设,打造以工业设计、工艺设计为主导产业的创意设计产业链,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水平。

支持民营企业利用信息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提升五金、纺织服装、陶瓷等传统制造业的产业水平。

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参与发展影视文化、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等民生事业,开拓现代物流、工业设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

鼓励民营企业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改制重组,引入外资和国有资本,以新型混合所有制经济形式实现优势互补,增强发展后劲。

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规范发展小额贷款业务,支持有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转为村镇银行。

支持、引导和推动有条件的民营企业上市融资。

提升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水平,引导民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

培育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和有国际影响力、竞争力的知名民营企业,重点扶持一批发展前景良好的成长型民营企业。

到2015年,民营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水平进一步提高,成为支撑粤东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提升优势传统产业。

  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打造拳头产品,培育名牌企业,提高产业集聚度,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

加大技术投入和研发力度,开发名优特新产品产业,增强特色产业国际竞争力。

汕头要做强做大“中国玩具礼品城”、“中国工艺毛衫名城”、“中国内衣名镇”、“中国名家居服装名镇”、“中国针织名镇”、“中国文具生产基地”等区域性品牌,积极创建“国家印刷包装名城”。

汕尾要以名牌带动特色产业发展,力争食品制造、纺织服装、金银珠宝首饰及圣诞礼品等行业在品牌提升上有新突破。

潮州要发挥“中国瓷都”品牌效应,着力建设陶瓷创新基地;发挥“中国婚纱晚礼服名城”和“中国服装跨国采购基地”品牌效应,努力打造全国婚纱晚礼服的“设计中心、制造中心和时尚发布中心”;大力提升国内有影响力的食品产业基地、中国塑料工艺鞋产业基地、国内知名不锈钢制品产业基地、水族器材产业基地。

揭阳要做大做优纺织服装、医药制造、翡翠玉器、五金塑料、食品饮料等传统特色产业,努力打造“氨基塑料、中药饮片、五金不锈钢制品、纺织服装、模具、玉器”等一批国内知名的特色产业基地。

 专栏3 粤东地区的专业镇

  汕头市:

凤翔街道办事处(玩具制造)、永祥街道办事处(包装印刷)、两英镇(纺织服装制造)、外砂镇(潮式毛衫制造)、谷饶镇(针织内衣制造)、达濠街道办事处(工艺包装品制造)、石炮台街道办事处(包装机械)、新津街道办事处(包装印刷制造)、澄华街道办事处(工艺毛织制造)、和平镇(文化制品制造)、峡山街道办事处(精细化工制造)、同益街道办事处(食品制造)、鮀莲街道办事处(水产养殖)、东里镇(五金制造)、礐石街道办事处(建筑)、陈店镇(电子制造)、贵屿镇(废旧电子信息产品拆解处理)、乌桥街道办事处(电源控制设备制造)、岐山街道办事处(纸塑制造)、海安街道办事处(医药化工)、莲下街道办事处(日用化工)、河浦街道办事处(海水养殖)、珠池街道办事处(电力电器制造)、深澳镇(海水养殖)、龙祥街道办事处(日用化学产品制造)、大华街道办事处(塑胶制品)。

  汕尾市:

公平镇(服装)、可塘镇(珠宝)、碣石镇(圣诞礼品)、东海镇(海马养殖与加工)、甲子镇(家具配件)、东坑镇(青梅种植与加工)。

  潮州市:

新圩镇(水果)、城西街道办事处(服装)、高堂镇(高堂菜脯)、凤塘镇(陶瓷)、新丰镇(日用陶瓷)、浮滨镇(茶叶)、三饶镇(日用陶瓷)、汫洲镇(海水养殖、水产加工)、金石镇(花卉种植)、古巷镇(卫生陶瓷)、黄冈镇(水族机电)、凤凰镇(茶叶)、彩塘镇(五金不绣钢制品)、庵埠镇(食品及印刷包装)。

  揭阳市:

锡场镇(食品及食品机械)、玉湖镇(淮山、芋头)、河婆镇(电子琴)、棉湖镇(电线电缆电器、印刷包装)、仙桥街道办事处(鞋业)、梅云街道办事处(五金、不锈钢)、榕东街道办事处(微电机产业)、砲台镇(汽车轮胎模具)、流沙东街道办事处(内衣产业)、占陇镇(纺织服装)、军埠镇(服装产业)、地都镇(石材和石材机械)、京溪园镇(旅游)、惠城镇(服装)、凤美街道办事处(模具工业产业)。

  (四)着力发展海洋经济。

  重点发展海洋能源、临海石化、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旅游、水产品精深加工,科学推进集中集约用海,重点开发海门湾、碣石湾西岸、南澳西南岸等工业与城镇建设区,将汕头打造成为粤东地区海洋经济中心。

进一步扩大与福建省的海洋经济合作,加强在外向型渔业、临海石化、海洋装备等领域的合作,联合开展海洋生物制药、海水综合利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技术攻关。

拓展在水产苗种培育、远洋捕捞、旅游观光农业、水产品加工业等方面的合作,建设生态型海水养殖和水产品加工基地。

  (五)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实施大项目和骨干企业、龙头企业带动战略,调整优化工业结构,大力发展重化工业。

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输配电设备、特色专用设备等产业,以及轻工机械、电工电器、模具制造、医疗器械、各类专用设备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形成一批示范效应强和辐射带动作用大的区域性先进制造业基地。

石化产业要延伸产业链,集约发展炼油,依托炼油项目择机发展乙烯,加快发展精细化工产业,培育形成若干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产业集群。

汕头要优化临港工业布局和结构,重点发展石化中下游、装备制造等临港工业;改造提升印刷包装机械、食品加工机械、塑料机械和输配电设备、医疗设备、数字化超声仪器等产业;加快发展“中国锆城”、金刚特种玻璃等高新技术产业。

汕尾要发挥现有产业基础优势,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等产业。

潮州要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和潮州港的发展优势,大力发展能源、装备制造、生物环保等产业。

揭阳要充分利用沿海沿江区位优势,依托中委合资广东石化项目,集约发展石化产业,努力建成世界先进水平的石油化工产业基地;大力引进重大装备项目,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重点发展模具制造、装备制造等产业,推动产业适度重型化。

专栏4 粤东地区的各类园区

  汕头市:

广东汕头经济特区保税区、广东汕头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广东汕头金平工业园区、广东汕头龙湖工业园区、广东深圳龙岗(汕头潮南)产业转移园、汕头市产业转移工业园。

  汕尾市:

广东汕尾红海湾经济开发区、广东海丰经济开发区、广东汕尾星都经济开发区、广东陆丰东海经济开发区、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工业园。

  潮州市:

广东潮州经济开发区、广东潮安经济开发区、广东饶平潮州港经济开发区、广东潮州(饶平)台商投资试验区、深圳(潮州)产业转移园区。

  揭阳市:

广东揭东经济开发区、广东揭阳经济开发区、广东揭阳榕城工业园区、揭阳(惠来)大南海国际石化综合工业园、珠海(揭阳)产业转移工业园、揭阳高新技术开发区。

  (六)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