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地理会考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3178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地理会考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初二地理会考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初二地理会考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初二地理会考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初二地理会考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初二地理会考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初二地理会考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初二地理会考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二地理会考复习资料.docx

《初二地理会考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地理会考复习资料.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二地理会考复习资料.docx

初二地理会考复习资料

2019年初二地理会考复习资料

在2019年的地理会考来临之前,初二学生需要做好每

一个资料的复习,这样会让你的成绩有所提高的。

下面是查字典地理网小编收集整理的2019年初二地理会考复习资料以供大家学习!

2019年初二地理会考复习资料

(一)地壳和地壳变动

1.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

人们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2)地壳内部圈层的主要特征。

1)地壳。

地壳是指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很薄的一层固体外壳,它主要由各种岩石组成。

地壳的厚度不均,其平均厚度为17千米,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3千米,海洋地壳平均厚度为6千米。

2)地幔。

地幔位于莫霍面以下至古登堡面以上。

地幔为固体物质,主要成分是铁镁的硅酸盐类。

地幔又有上地幔和下地幔之分。

上地幔比较复杂,上地幔顶部由岩石组成,而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圈),一般认为这里是岩浆发源地之一。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为岩石圈。

3)地核。

从古登堡面至地球的核心是地核。

地核又可分成外

核和内核两个部分。

地下2900千米〜5000千米深处为外核。

外核的物质接近液体,横波不能通过。

5000千米以下的深部是内核,内核的物质为固态。

据推测,地核的物质成分以铁镍为主,并含少量较轻元素。

2.地壳的结构和物质组成。

(1)地壳的化学组成。

地壳中有90多种自然存在的化学元素,其中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元素的含量,约占地壳总重量的97.1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约占地壳总含量的一半;其次是硅,约占四分之一强。

(2)地壳的结构。

地壳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叫硅铝层,下层叫硅镁层。

硅铝层的成分主要是硅、铝,这层的化学成分及某些物理性质与花岗岩极为相似,所以又叫花岗岩层。

硅镁层中的硅、铝成分相对减少,镁、铁成分增多,这层的化学成分及某些物理性质与玄武岩相似,所以又叫玄武岩层。

硅铝层在大洋地壳中很薄,甚至缺失,硅镁层则普遍存在。

地壳厚度的不均和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状态,是地壳结构的主要特点。

(3)矿物。

地壳中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成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就是矿物。

(4)岩石。

由一种矿物或几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叫做岩石。

岩石按其成因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2019年初二地理会考复习资料

(二)一、地势和地形

1、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⑴地势特点:

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西部多为山地、高原和盆地,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⑵三级阶梯概况

⑶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对我国气候、河流、交通产生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丰沛的降水。

2对河流的影响:

西高东低的地势,造成我国的大江大河自

西向东奔入海洋;河流从高一级阶梯向低一级阶梯流动时,落

差大,产生巨大的水能。

3对交通的影响:

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但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2、地形复杂多样⑴四大高原的特点

青藏高原:

世界屋脊,冰川广布、雪山连绵。

黄土高原:

世界上面积最广的黄土分布区,千沟万壑、支离

破碎。

云贵高原:

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崎岖不平。

内蒙古高原:

我国第二大高原,地面坦荡、一望无垠。

⑵三大平原特点

东北平原:

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地势坦荡,黑土广布。

华北平原:

我国最完整的平原,又称黄淮海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

我国最低平的平原,河湖密布,著名的鱼米之乡。

⑶四大盆地特点塔里木盆地:

我国面积最大盆地,有我国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和我国最大内流河塔里木河。

准噶尔盆地:

我国面积第二大盆地,相对湿润。

柴达木盆地:

我国地势最高的盆地,有聚宝盆之称。

四川盆地:

也称紫色盆地,西部有面积较大的成都平原,农业发达,物产丰富,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⑷主要山脉

1东西走向的三列

北列:

天山阴山中列:

昆仑山秦岭南列:

南岭

2东北西南走向的三列西列: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列:

长白山武夷山东列:

台湾山脉

3西北东南走向的三列

北列:

阿尔泰山中列:

祁连山南列:

巴颜喀拉山

4南北走向的三列

北列:

贺兰山中列:

六盘山南列:

横断山区

5弧形走向:

喜马拉雅山脉,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是世界第一高峰,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境。

6中国五岳:

东岳泰山(山东),西岳华山(陕西),南岳衡山(湖南),北岳恒山(河北)中岳嵩山(河南)。

⑸主要丘陵:

自北向南依次是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

陵。

3、山区面积广大

⑴山区:

包括山地、崎岖的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陆地面积

的当2/3.

⑵山区的开发利用有利条件:

山区在发展旅游、采矿和农业多种经营等方面优势较大,森林、矿产、生物资源、山区水能丰富。

不利条件:

地形崎岖,交通不便,易发生自然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

开发利用山区时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建设,预防和避免山地灾害的发生。

2019年初二地理会考复习资料(三)河流和湖泊

1、众多的河湖

⑴外流河、外流区:

最后流入海洋的河流为外流河,所在的区域为外流区。

⑵内流河、内流区:

最终没有流入海洋的河流为内流河,所在的区域为内流区。

⑶我国外流区和内流区的比较。

⑷外流河与内流河水文特征的比较。

1外流河大多分布在东南部外流区内,受季风气候影响,河

流水量大,河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河流汛期自南向北越来越短,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冬季有结冰现象。

2内流河分布在西北内陆,水量较小,季节变化大,河水主要来源于山地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

我国最大的内流河是塔里木河。

2、京杭运河

京杭运河是世界最长、开凿最早的人工河。

全长达1800千

米,自北向南经过京、津2市和冀、鲁、苏、浙4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3、长江与黄河

4、主要的湖泊我国最大的湖泊:

青海湖(青海),是咸水湖。

我国五大淡水湖:

鄱阳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苏)、洪泽湖(江苏)、巢湖(安徽)

2019年初二地理会考复习资料:

热带气旋结构这个特点和热带气旋中心的暖心结构有关,所以热带气旋需要垂直风切变微弱的环境维持暖心结构,才能延续辐散。

地面低压热带气旋的中心接近地面或海面部分是一个低压区。

地球海

平面上所录得最低的气压(870hPa)是在有纪录以来最强的热带气旋台风泰培(Tip)中心所录得的

暖心热带气旋的暖湿空气环绕著中心旋转上升,过程中水汽凝结

释放大量潜热,热能在中心附近垂直分布。

热带气旋内各高度(接近海面例外)的气温都比气旋外为高。

中心密集云层区

围绕热带气旋中心旋转的密集云层区,通常是由雷暴产生的台风眼强烈的热带气旋的环流中心是下沉气流,将形成一个风眼。

眼内的天气通常都是平静无风,无云,甚至时有阳光(但海面仍可能波涛汹涌)。

风眼通常都是呈圆形,直径由2公里至370公里不等。

较弱的热带气旋的风眼可能被中心密集云层区遮蔽,甚至没有风眼结构。

风眼墙(或称眼壁)

台风中,包围风眼的是圆桶状的风眼墙,风眼墙内对流非常强烈,其云层的高度在热带气旋内通常是最高的,降水的强度和风力的强度在热带气旋内也是最大的。

强烈的热带气旋有眼壁置换周期,产生新的外眼壁替代内壁。

其成因为热带气旋眼壁外围的螺旋雨带重组,然后渐渐向内移动,窃取了眼壁的湿气与能量。

在这阶段,热带气旋进入了一个减弱的过程。

在外围新的眼壁完全取代旧眼壁,如果环境许可,热带气旋会重新增强。

透过多频微波扫描和雷达可以清楚观测到眼墙更新周期中的热带气旋出现双重眼壁;如果热带气旋眼壁置换的过程较为明显,更可从可见光和红外线卫星云图上观测到。

螺旋雨带螺旋雨带是绕著热带气旋中心运动的强对流云和雷暴带。

在北半球,螺旋雨带呈逆时针方向绕中心运动。

螺旋雨带,会带来狂风暴雨,而在两条雨带之间则会较为平静。

在接近陆地的热带气旋,螺旋雨带中有时会形成龙卷风。

拥有多条螺旋雨带的热带气旋一般较强及发展成熟;但也有一些轮状飓风的主要特征是没有螺旋雨带。

总结:

因为科里奥利力的作用,热带气旋的高空呈反气旋式外散环流。

地面或海面的风强力向内旋转,随著高度上升减弱,最终改变方向。

2019年初二地理会考复习资料:

黄河下游凌汛黄河,从河南省桃花峪到入海口称为下游,全长786公里,两岸筑有大堤,在山东垦利县注入渤海。

下游河道上宽下窄,河道走向呈西南、东北方向,冬季经常受寒潮侵袭,日平均气温上下河段相差3〜4C,并且是正负交替出现,河道流量一般在每秒200~400立方米。

由于河道、气象、水文等自然条件作用,下游每年都有凌汛,经常发生插凌、封河。

新中国成立以来封河30多次,大多先由河口开始封河,而后逐段向上插封。

一般年份封冻总长约400公里左右,最短40公里,

最长703公里。

开河则由上而下,冰水沿程积集,造成明显凌峰,并易在浅滩、急弯或狭窄河段受阻卡塞,形成冰坝,使河段水位迅速抬高,威胁堤防安全,甚至造成凌灾。

黄河下游凌汛在历史上曾以决口频繁、危害严重、难以防治而闻名。

据历史上不完全统计,自1883年至1936年的54年中,就有21年凌汛期发生决口,平均五年二决口。

即使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黄河下游山东河口地区仍发生过两次凌汛决口。

历史上曾有伏汛好抢,凌汛难防、凌汛决口,河官无罪之说。

新中国成立以后,黄河下游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战胜了多次严重凌汛,扭转了历史上五年两决口的险恶局面,连续取得了49年凌汛未决口的伟大成就。

总结:

由于冰凌、流冰插塞,过流面积减少,可形成冰坝,随着水位的提高,将会出现水鼓冰裂、冰凌漫堤的情形,形成凌灾,其危害程度常常超过洪灾。

2019年初二地理会考复习资料:

地转偏向力成因水平地转偏向力亦称地偏力,因为地球自转而产生的以地球经纬网为参照系的力。

地转偏向是科氏力(科里奥利力)在沿地球表面方向的一个分力。

原因简述如下:

物体为保持水平惯性运动,经纬网因随地球自转而产生相对加速度。

下面是算如流给出的通俗解释。

首先要说明的是,地转偏向力向右是在北半球,在南半球则都向左,当然这些向右向左都是相对于前进方向来说的,下面说的都是北半球的情况。

1、由于除南北两极外,各纬度的角速度都一样,从北向南飞的时候,南边的圈大,即越向南纬线越长,所以线速度大,所以在北边的时候具有的一个小的线速度与南边的线速度相比就显的慢了,所以其就由于惯性表现出往右偏。

向北也一样,由快的地方到慢的地方,速度超前了,前进方向上也就向右偏了。

2、沿纬线向东西方向飞,这时候由于万有引力的方向指向地心,而纬圈转的方向指向的圆心并不是地心,所以由于这个角度,万有引力不能完全抵消你围着纬线的圆心转的那个离心力,所以一综合,也会往右偏。

3、赤道不受地转偏向力正是因为地心正好就是纬圈旋转的圆心,二者重合了,正好重力可以抵消掉向外的力。

最后,南北两极地转偏向力最大。

George-Gate的《定性分析地转偏向力》[1]一文从科里奥利力的角度分析得出:

对于水平运动的物体,在北半球,其所受的地转偏向力指向运动方向的右手边,在南半球,地转偏向力指向运动方向的左手边;对于在竖直方向运动的物体,无论在哪个半球,若物体竖直向上运动,则地转偏向力指向正西方,若物体竖直向下运动,则地转偏向力指向正东方。

对于一个作一般运动的物体,可将其速度分解成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两个分量,分别求出两分速度对应的地转偏向力后对

两力求矢量和。

总结:

由于赤道上地平面绕着平行于该平面的轴旋转,空气相对于地平面作水平运动产生的地转偏向力位于与地平面垂直的平面内,故只有垂直地转偏向力,而无水平地转偏向力。

2019年初二地理会考复习资料:

地图1、比例尺的表示方法:

文字式、线段式、数字式2、比例尺大小的比较:

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

3、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

4、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5、地图上方向的表示方法:

一般的地图,用一般定向法:

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有指向标的地图,用指向标定向法:

指向标的箭头方向一般指向北方。

有经纬网的地图,用经纬网定向法:

经线?

?

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6、图例:

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

(要记住常用的

图例)

7、注记:

地图上,用来说明山脉、河流、国家、城市等名称的文字,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的数字。

8、海拔(绝对高度):

地球表面某一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

地球表面某一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等高线:

在地图上海拔高度相同点的连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