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教案成本理论.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3295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259.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观经济学教案成本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微观经济学教案成本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微观经济学教案成本理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微观经济学教案成本理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微观经济学教案成本理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微观经济学教案成本理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微观经济学教案成本理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微观经济学教案成本理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微观经济学教案成本理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微观经济学教案成本理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微观经济学教案成本理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微观经济学教案成本理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微观经济学教案成本理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微观经济学教案成本理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微观经济学教案成本理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微观经济学教案成本理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微观经济学教案成本理论.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微观经济学教案成本理论.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微观经济学教案成本理论.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微观经济学教案成本理论.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观经济学教案成本理论.docx

《微观经济学教案成本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观经济学教案成本理论.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微观经济学教案成本理论.docx

微观经济学教案成本理论

第五章成本理论(TheTheoryofCost)

●本章结构:

第一节:

成本概述

第二节:

短期成本分析

第三节:

长期成本分析

第四节:

收益、成本与利润最大化原则

◆生产理论是从有形物质的角度考察了投入的生产要素与产量之间的物质技术关系.但是,生产者要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还必须考虑为生产要素所支付的总的支出,由于生产所花费的总成本=要素的数量×要素价格,则还有必要引入生产要素的价格这个变量来讨论生产者的成本问题,即从无形的价格、货币角度考察投入的成本与销售收益之间的经济价值关系。

◆供给理论中:

一种产品的供给是指生产者愿意和能够提供的产品数量。

——思考:

不同的生产者供应同样的产品,但在市场上索要的价格不同,同时生产者的利润水平也不同,为什么?

这里,除了考虑品牌、营销渠道等因素的影响外,影响供应价格的最直接因素——生产的成本。

因此,本章实际上是考察第二章被假定为已知的产品的供给状况是怎样决定的,主要是分析生产出一定量的产品与所花费的成本之间的函数关系。

假如生产函数 Q=f(K,L),则用这两种要素进行生产的总成本就是C=Qk×Pk+QL×PL  ,

而成本函数就可以记为C=f(Q) 

第一节:

成本概述

◆本节结构:

一、成本的含义

二、会计成本与机会成本

三、增量成本与沉没成本

四、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

五、会计利润、正常利润与经济利润

思考:

前面几章的内容中已经接触到的有关成本都有什么?

一、成本的含义

成本与费用在经济分析时经常被作为同义词使用的,但是实际上,在管理学中,成本与费用是不同的会计项目。

成本,又叫经济成本,是指厂商在生产过程中对全部生产要素所支付的价格,是生产中耗费的生产要素所必要的支出,在数量上等于生产要素使用量与生产要素价格的积。

二、会计成本与机会成本

回顾:

分析机会成本时的案例:

读大学的机会成本

 

1、会计成本:

是指生产活动中厂商按市场价格支付的所有生产要素的费用。

这是在企业经营活动的财务分析中使用的一种成本概念,通常所说的成本就是指会计成本.

特征:

会计成本是企业中已经实际发生的各项支出,因此也称做历史成本[HistoricalCost]

2、机会成本(OpportunityCost)

又称“择一成本”、“替换成本”,机会成本是资源稀缺性的产物,当把一种资源用于此种用途时,就必然要放弃将该资源用于其他用途时所产生的收益,那这种放弃的收益就是放弃某种机会的成本机会成本

特征:

是一种无形的代价,主观的损失,而并不是实际发生的。

在经济学的分析中应用比较多.

◆区别:

A、会计师重视历史成本;经济学家更强调机会成本.

B、机会成本有可能大大超过历史成本(举例)

如:

商业中心的临街门面房屋.

◆阅读材料:

案例5—1-—寻机管理

三、增量成本与沉没成本

1、增量成本(incremantalcost):

增量成本也称“增支成本",是指在做出某一特定的决策时,因选择了另一方案而增加(或减少)的成本,即因业务量的增加而引起成本的增加的部分,也就是两个方案间的成本差额。

如决策前的成本为C1,决策后的成本为C2.那么,增量成本就等于C2-C1。

◆相关成本与非相关成本

非相关成本:

指在决策之前就已发生或不管采取什么方案都要发生的成本,不受决策影响的成本。

沉没成本就属于非相关成本的范畴.非相关成本则它与特定决策无关,因而在分析评价和最优决策过程中不应纳入决策成本的范畴,如过去成本、账面成本等。

相关成本:

指与特定决策、行动有关的,在分析评价时必须加以考虑的成本,包括差额成本、未来成本、重置成本、机会成本等。

在成本决策中增量成本是在决策时必须考虑的成本,在相关范围内,增量成本依据变动成本的变动而确定,其数额大小与变动成本的变动额相等。

◆运用:

增量成本与增量收益相比较:

当考虑是否要对现有的决策进行修改或作出新的决策时,我们不仅要考虑决策修改所增加的成本,即增量成本;同时也要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考虑新的决策可能带来的收益的增加量,即增量收益.(增量收入是指业务量增加到一定数量后取得的收入增加额。

案例:

教材p93

★辨析:

增量成本与边际成本

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

边际成本主要是按单位产品的增加来计算的,而增量成本则主要是按总产量的增加来计算的。

因此,可以说当业务量增加一个单位时,增量成本同边际成本,增量收入同边际收入.

2、沉没成本(Sunkcost):

是已付出的不可补偿的支出,或已经承诺支出的成本,即与决策无关的或对决策没有影响成本,如因失误造成的不可收回的投资。

◆运用:

沉没成本是一种历史成本,对现有决策而言是不可控成本,决策非相关成本。

不会影响当前行为或未来决策。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投资决策时应排除沉没成本的干扰.

◆分类:

(1)从成本的可追溯性来说,沉没成本可以是直接成本,也可能是间接成本。

如果沉没成本可追溯到个别产品或部门则属于直接成本;如果由几个产品或部门共同引起则属于间接成本。

    

(2)从成本的形态看,沉没成本可以是固定成本,也可能是变动成本。

企业在撤消某个部门或是停止某种产品生产时,沉没成本中通常既包括机器设备等固定成本,也包括原材料、零部件等变动成本.通常情况下,固定成本比变动成本更容易沉没.

    (3)从数量角度看,沉没成本可以是整体成本,也可以是部分成本。

例如中途弃用的机器设备,如果能变卖出售获得部分价值,那么其账面价值不会全部沉没,只有变现价值低于账面价值的部分才是沉没成本。

▲举例1:

假设某企业先花了$5000取得了能以$10万选购一个建厂地段的权利,后来,又有一块同样可用的地,但要价只有$9。

8万。

那么,企业应该怎么决策才是合理的呢?

分析:

如果企业决定购置第一块地产,还须支付$10万,而购买第二块地产则只要花费$9。

8万,这两个成本才是这个决策的相关成本.显然,以$9。

8万购买第二块地产要比购买第一块地产要节省$2000。

而为选购第一块地产所支付的$5000是已经固定不变的沉没成本了,不管购买哪块地产,这$5000都对决策没有实际的影响.

一般,沉没成本在管理决策中不能被正确对待,本已经是固定不变的成本了,也不影响后来的决策了,但实际上,管理者在做决策时却往往忽略了这些成本其实已经是沉没成本的现实,而导致其做出不利的决策。

▲举例2:

假设某企业打算承接一项为某建筑物安装供热和空调管道的价值$10000的任务.这项工程的施工与其他费用估计为$7000,而该企业库存中刚好有完成这项工作的一切材料。

又假设这些材料原来的价值为$4000,由于市场价格下降,目前只值$2500,而且短期内市场价格不可能回升.请问,企业应该接受这项任务吗?

分析:

项目的收益为$10000,其他费用为$7000,材料费用如果按照原来的价值,那么接受这项任务最终反而会使企业亏损$1000;但是若材料费用按现在市场的价格计算,则企业会从项目中获益$500。

可以看出,是否接受这个任务的关键就在于材料费用的计算问题。

根据提示,这些贬值的材料在短期内不可能获得原来的价值,那么,做决策时就可以把材料因市场价值的下降而损失的部分看做是沉没成本,因为,不管你是否接受这一项目,材料的价值也仅仅只有$2500。

生活中的

▲举例3:

当你支付了一年的公寓房租,且在这期间不能退租,则当你考虑在夏季到哪里去旅行时,房租就不是影响这一决策的因素。

因为,不管你作什么决定,房租都得付。

因此,这里的房租就成了沉没成本。

▲举例4:

“退不掉的入场券”

你买了一张电影票,去电影院看电影,看着看着你发现电影没意思,想走,这时,你是在硬着头皮看下去和离开电影院用这段时间干别的事之间做选择,那张电影票是不能退的.在你的这个去留决策中,你买电影票花的钱就是沉没成本。

或者说,你花了10块钱买了一张今晚的电影票,准备晚上去电影院看电影,不想临出门时,天空突然下起了大雨。

这时你该怎么办?

如果你执意要去看这场电影,你不仅要来回打车,增加额外的支出,而且还可能面临着被大雨淋透、发烧感冒的风险,这样还要发生吃药打针的成本费用.在这时,也许你的明

▲举例5:

对付沉没成本—-舍得割肉

“割肉"——做投资时的一种术语。

1、赌博时,赌徒在输钱后老想着翻本,结果越陷越深--沉没成本,放弃,不再继续被套牢

2、传销:

一般是进去以后要求以上千元的投入购买所谓的产品——沉没成本,放弃,不再继续危害其他人

3、选择恋人时(苏格拉底的故事),有些人老想着以前曾经有过好多的绝佳机会而放弃了--沉没成本,应该考虑在现时的情况下找到最满意的恋人——即“逝者不可追”

失恋也是沉没成本.

4、去香港购物,觉得去一趟不容易,没有买到东西不甘心,最后买了一堆不需要的东西回来-—路费是沉没成本

5、装修房屋时,付了一部分订金,中间发现这个装修公司的结果令你不太满意,会因为已经付了订金就让其继续为你装修吗?

★对待沉没成本:

就是泼出去的水、摔破的瓦罐,既然“覆水难收”,就不要破罐子破摔.

★辨析:

沉没成本与机会成本

(1)从与决策的相关性看,沉没成本是决策的非相关成本;而机会成本则是决策的相关成本,因为机会成本是因为将资源用于这一用途而放弃的用于其他用途所可能获得的最高收益,决策时必须要考虑机会成本的问题,否则就可能达不到资源的最佳配置了.

(2)从发生的时间上看,沉没成本是已经发生的成本;而机会成本则是没有实际发生的可能得到的某种收益.

(3)从成本的真实性来看,沉没成本是事实上已经发生的成本;而机会成本则是实际上没有发生的成本,只是可能失去的某种收益.

四、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

1、显性成本(ExplicitCost):

显性成本是在生产要素市场购买生产要素时,企业依据合同支付给生产要素所有者的费用。

这是以货币形式支付并直接反映在帐面上,因此又称帐面成本(BookCost),某种意义上,可以将其直接称为会计成本.

2、隐性成本(ImplicitCost):

是生产者使用自己提供的那一部分生产要素,作为报酬而应付给的费用,即企业使用自有生产要素应计算的费用。

隐含利息——使用自有资本应付的利息、

隐含租金——使用自有土地应得的租金、

隐含工资——投入自己或家庭成员的劳动而应得的收入,这些费用在形式上没有支付,也不体现在帐面上,故称隐含成本。

其实,从经济学上来看,隐含成本即正常利润。

◆与会计成本和机会成本相似:

会计师重视显性成本;经济学家重视隐性成本。

★小结:

几种成本间的关系

A、会计成本属于显性成本,机会成本属于隐含成本;

B、增量成本既包括显性成本——实际支出的成本与费用,也包括隐含成本-—新的决策的机会成本;

C、沉没成本是显性成本,而机会成本则是隐含成本;

D、经济成本是厂商从事某项经济活动所支付的费用,即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之和。

即经济成本=显性成本+隐性成本=会计成本+隐性成本(会计成本=显性成本)

显性成本

隐性成本

会计成本

机会成本

增量成本

增量成本(新决策的机会成本)

沉没成本

经济成本是两者之和

五、会计利润、正常利润与经济利润

◆与成本相对应,利润也有不同的区分和含义.

对应:

会计成本——会计利润;经济成本——经济利润

◆利润(Profit)的含义

利润是指企业的收益除去成本后的余额,但是成本的计算方法不同,利润也就不同。

一般的计算方法:

利润=收益(Revenue)-成本(Cost)

1、会计利润

会计利润=销售收入-会计成本(显性成本)(这部分就是企业所得税的纳税基础)

2、正常利润

在“隐性成本"的分析中,我们知道隐性成本是企业使用自有生产要素应计算的费用,包括隐含的利息、租金和劳动的报酬,那这些是生产者投入自有要素进行生产所要求的最低回报,就是说如果生产者的生产连自己投入的要素成本都不能弥补的话,就有可能将资金用于收益更高的其他项目。

因此隐性成本可以看成是企业进行生产至少要求获得的利润,我们称为正常利润,即企业维持正常的生产所必须获得的要素的报酬.

企业理论中,也叫做企业家才能的报酬.与工资类似,由企业家才能的供给与需求决定,在经济分析中被看成成本。

简单地说,隐性成本=正常利润

3、经济利润

当企业的总收益减去显性成本和隐含成本外,还有剩余的时候,则说企业获得了超额利润,即经济利润,也可以说是企业取得的超过正常利润的那部分利润,这个利润除了能弥补生产者自有生产要素投入的成本外,还能获得额外的收益。

★小结:

几种利润之间的关系

经济利润=总收入-经济成本经济利润=总收入-显性成本-隐性成本

经济成本=显性成本+隐性成本会计利润

经济利润=会计利润-隐性成本

正常利润

经济利润=会计利润-正常利润

▲举例:

用具体的数据来理解经济利润与会计利润的不同计算方法

会计师的算法

经济学家的算法

项目

数量(万)

项目

数量

销售收益

原材料费用

水电费

工资

银行利息

30

13

1

5

1

销售收益

原材料费用

水电费

工资

银行利息

30

13

1

5

1

隐含租金

隐含利息

隐含工资

5

1

4

会计成本

20

经济成本

30

会计利润

10

经济利润

0

 

经济成本=会计成本与隐含成本之和

经济利润=销售收益—经济成本

隐含成本=正常利润=100000

4、关于几种利润的理解(教材P96-1,2)

 

第二节:

短期成本分析

◆本节结构:

一、短期成本的分类

(一)总成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二)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

二、各类短期成本的变动规律及其关系

(一)短期总成本、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的变动规律

(二)短期平均成本、平均固定成本与平均可变成本的变动规律

(三)短期边际成本、短期平均成本和短期平均可变成本的变动规律

三、短期产量曲线与短期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

回顾:

成本函数和时间因素

考察期限分为短期和长期,划分的标准是厂商能否全部调整生产要素的投入量。

短期是只能调整部分生产要素,一般是可变要素;长期是可调整所有的生产要素.由此,成本也分为短期成本和长期成本。

但长期和短期并不是以自然时间为标准,是根据企业调整生产要素投入变动的期间来划分的。

一、短期成本的分类

◆短期:

是指厂商不能根据所要达到的产量来调整其全部生产要素的时期。

对于厂房和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投资,就是短期内不能调整的要素项目;而像原材料、工人的数量和工资的支出等要素则是可以调整的。

(一)总成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1、(短期)总成本(STC):

短期内生产一定数量产品的成本总额。

包括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

2、固定成本(FixedCost,FC)(TFC)

在短期内不随产量变化而变化的成本,即不变投入带来的成本。

厂商在短期内支付的固定生产要素的费用称固定成本。

这是在既定生产规模下的固定开支并不随着产量的变化而变化.如地租、利息、厂房设备折旧、管理人员的薪金等。

3、变动成本(VariableCost,VC)(TVC)

在短期内随产量变化而变化的成本,即可变投入带来的成本。

厂商在短期内支付可变生产要素的费用叫变动成本,包括工资、原材料费、动力燃料费等。

(二)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

1、短期平均成本(SAC):

短期内生产一定量单位产品平均所需要的成本,即单位产品的成本.(是在总成本的基础上计算的,是平均固定成本与平均可变成本的和)

◆平均固定成本(AverageFixedCost):

指平均每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固定成本。

AFC=TFC/Q

◆平均可变成本(AverageVariableCost):

指平均每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可变成本.AVC=TVC(Q)/Q

因此,短期平均成本的表达式为:

SAC=STC/Q=FC/Q+VC/Q即:

SAC=AFC+AVC

2、短期边际成本(MarginalCost):

在短期内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总成本量。

表达式为:

SMC=△STC/△Q或MC=dSTC/dQ即边际成本是总成本函数的导数,在几何意义上,也说明边际成本是总成本曲线上任一点的斜率。

二、各类短期成本的变动规律及其关系(结合表5—3的数据分析)

(一)短期总成本、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的变动规律

 

1、FC:

不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因此,在图形上,固定成本表现为一条在纵轴有一定截距的、与横轴(产量轴)平行的直线。

这条线与横轴的距离表示固定成本的金额。

假设FC=C0(C0是>0的常数)

2、VC:

可变成本要随着产量的变动而变动。

总体上说是产量的增函数.

其变动的规律可以结合要素的技术构成进行分析:

(第4章第2节)

开始时,由于投入的可变要素与固定要素的技术构成没有达到最大值,因此,可变要素投入的增加量要大于产量的增加率(VC形状陡峭);随着可变投入的继续增加,投入的可变要素与固定要素的技术构成达到最大值,产量增加的幅度又大于要素投入成本的增加幅度(VC形状平坦);最后,当要素投入增加到一定程度后,由于要素的边际产量开始递减,从而使产量增加的幅度开始小于要素投入成本的增加幅度(VC形状陡峭).

因此,在图形上,可变成本的变动其实经历了三个过程,VC是一条由原点开始的先陡峭——平坦—-陡峭的一条曲线。

3、STC:

短期总成本由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两部分组成,其中,固定成本是不变的,不因产量的变化而变化,表明即使没有进行生产,FC也存在,STC=FC+VC或STC=TFC+TVC,当TVC=0时,STC=TFC,因此,STC的起点是纵轴上FC的截距C0.

由于固定成本不变,STC随着可变成本的变化而变化,都是随产量的增加而增加的.因此,在图形上,STC与VC形状完全相同:

STC是以FC为起点由左下向右上方上升的曲线,一开始的形状是凹向原点的,而后转为凸为原点,且SAC和VC之间只差FC,

◆曲线的形状表明:

生产的开始是边际收益递增的,而后才转为边际收益递减。

注意:

总产量曲线则是由凸转凹的。

(二)短期平均成本、平均固定成本与平均可变成本的变动规律

1、AFC:

AFC=FC/Q

由于整个短期生产过程中,固定成本不变,因此平均固定成本就会随着产量的增加,分摊到每一单位产品上的固定成本就越来越少,因此,AFC曲线的变动规律是:

持续递减,开始递减幅度很大,随着产量的增加,递减的幅度越来越小.

 

2、AVC:

AVC=VC/Q

AVC由SVC与产量的商得到。

从图中可以看出,AVC曲线在产量增为Q2前处于递减阶段,然后转为递增,因此,产量为Q2处的AVC曲线上的转折点,就是AVC曲线的最低点;同时AVC也是一个“U”形的曲线.

◆AVC曲线“U”形的原因:

AVC曲线在产量为Q2前,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可变要素所增加的产量超过先前每单位可变要素之平均产量,就是边际产量>平均产量(MP>AP,根据产量函数之间的关系,边际产量递增就意味着边际成本递减),这表现为平均可变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递减;当产量超过Q2后,随着投入可变要素的增多,每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所增加的产量小于先前的可变要素的平均产量,因而AVC曲线从Q2开始转入递增.

3、SAC:

SAC=AC/Q=FC+VC/Q=AFC+AVC

◆SAC的变动规律由平均可变成本与平均固定成本的变动规律来决定。

开始,AFC迅速下降,AVC也下降,从而SAC也是下降趋势;到了一定阶段后,随着产量的增加,每单位产品分摊的固定成本越来越少,因此AFC在决定SAC走向中的作用越来越小,SAC开始随着AVC的变动而变动,因此,SAC也是由下降到上升的变化过程,也呈“U”形。

◆为什么SAC达于极小值时的产量水平(Q3)大于AVC达于极小值时的产量水平(Q2)?

图中可以看出:

产量增为Q3之前,SAC是递减的,然后才转入递增.SAC位于AVC的上方(因为两者之间有AFC的差距)。

SAC达于极小的产量(Q3)大于AVC达于极小的产量(Q2)(即Q3>Q2)。

这是因为,SAC=AFC+AVC,当AVC达于极小并转为递增时,AFC仍在递减,所以只要AFC的递减超过AVC的递增时,SAC就会仍然处于递减阶段。

但当AVC的递增超过AFC时,AC就会转入递增.

◆与总成本与可变成本的关系一样,SAC与AVC之间的垂直距离,也就是AFC。

 

★小结:

AFC是一条持续下降的曲线,且下降的幅度越来越小;SAC与AVC都是随产量的增加而由递减—-递增的过程,因此,图形上表现为“U”形;由于SAC是AFC和AVC之和,因此在图形上,SAC在AVC之上,或者说AVC在SAC曲线之下,也就是说AVC(SVC/Q)在每一个Q所对应的值,都比相应的SAC(STC/Q)为小,AVC最低点时的Q值,比SAC最低点的值也要小。

 

(三)短期边际成本、短期平均成本和短期平均可变成本的变动规律

◆在分析了各种平均成本间的关系后,再把边际成本考虑进来,看看平均总成本、平均可变成本和边际成本的关系。

◆后两者的关系上面已经分析过了,那么这三种成本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涉及到边际成本的变动规律。

 

 

1、短期边际成本(SMC)

◆边际成本是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成本,但其中固定成本是不随产量的增加而变化的成本,因此,边际成本的变化其实只和可变成本的变动相关。

可以说,边际成本取决于可变成本的变动规律。

◆边际成本曲线也是呈“U”形.MC从递减转入递增恰好与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的变化相对称,即与边际产量递增部分对应的是边际成本递减阶段,而与边际产量递减对应的是边际成本递增(在边际成本转入递增以后,AVC可能仍处于递减),决定边际成本的变化(递增或递减)与决定可变平均成本的变化因素并不完全相同。

2、SMC与AVC的关系

A、总体变化趋势:

在规模经济没有充分发挥时,SAC和SMC都下降,而后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下,都上升。

因此,两条曲线都呈U形。

B、SMC与AVC相交于AVC从递减转入递增的转折点,也就是AVC的最低点(设为M).

即在M点有SMC=AVC,也就是说这时与Q2对应的边际成本等于产量为Q2的平均可变成本;在M点之前,当MC位于AVC曲线下面时,即SMC<AVC,且AVC曲线处于递减阶段;在M点以后,当MC位于AVC曲线上面时,即SMC>SAC,AVC曲线处于递增阶段。

C、通常把SMC与AVC相交的点(M点)称为“停止营业点”,在这一点上,边际成本与平均可变成本相等,而产品的价格等于AVC,即生产者的收益(价格)只能弥补其可变成本的投入,而不能弥补其固定成本的投资。

因此,这一点被称为企业的“停止营业点”,即在这一点之下,生产者便不再进行生产了。

3、SMC与SAC的关系

◆由前面的关于SAC曲线的分析可以知道:

SAC曲线也呈“U”形,并与AVC的形状相似.因此,我们可以根据SMC与AVC的关系推导出SMC与SAC的关系:

A、两条曲线都呈“U"形。

B、SMC与SAC相交于SAC曲线从递减转入递增的转折点,也就是SAC的最低点(N)。

即在N点有SMC=SAC;在N点之前,当SMC曲线位于SAC曲线的下面时,SMC<SAC,且SAC处于递减阶段;在N点之后,当SMC曲线位于SAC曲线的下面时,SMC>SAC,且SAC处于递增阶段。

C、通常把SMC与SAC相交的点称为收支相抵点,在这点上,产品的价格为平均成本,同时也等于边际成本,即P=SAC=SMC(其中,对产品的要价P可以看作是生产者多生产一单位产品所获得的收益,即P=MR),生产者的成本(包括正常利润在内)与收益相等。

◆分析:

根据生产者利润最大化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