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市结核病防治所医药护技人员考试试题及解析.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193668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24.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襄樊市结核病防治所医药护技人员考试试题及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襄樊市结核病防治所医药护技人员考试试题及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襄樊市结核病防治所医药护技人员考试试题及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襄樊市结核病防治所医药护技人员考试试题及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襄樊市结核病防治所医药护技人员考试试题及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襄樊市结核病防治所医药护技人员考试试题及解析.docx

《襄樊市结核病防治所医药护技人员考试试题及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襄樊市结核病防治所医药护技人员考试试题及解析.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襄樊市结核病防治所医药护技人员考试试题及解析.docx

襄樊市结核病防治所医药护技人员考试试题及解析

  说明:

本题库收集历年及近期考试真题,全方位的整理归纳备考之用。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过敏性炎()。

  A、中性粒细胞

  B、淋巴细胞

  C、巨噬细胞

  D、嗜酸性粒细胞

  【答案】D

  【解析】如果炎区内有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常提示为寄生虫感染(如血吸虫病)或变态反应性炎症(如哮喘、过敏性鼻炎等)。

  2、乙脑病毒感染人体的主要临床类型或表现是()。

  A、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B、关节炎

  C、肝炎

  D、隐性或轻症感染

  【答案】D

  【解析】常见错误为选中枢性神经系统症状,是没有掌握乙脑病毒的感染类型。

人感染乙脑病毒后绝大多数人表现为隐性或轻微感染,只有少数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发生脑炎。

  3、下列关于低体温叙述何者错误()。

  A、低体温患者插管适应证,与一般患者插管适应证不同

  B、32℃以下,心律失常危险性随体温降低而增加

  C、低体温患者常合并败血症或低血糖

  D、有肾上腺功能低下病史,应考虑给予氢化可的松100mg静脉注射

  【答案】A

  【解析】低体温对插管无较大影响,低体温与一般患者插管适应症无差别。

  4、HSV-2主要潜伏于()。

  A、肾

  B、局部淋巴结

  C、三叉神经节

  D、骶神经节

  【答案】D

  【解析】常见错误是选三叉神经节或颈上神经节。

选三叉神经节或颈上神经节者是将HSV-1与HSV-2的潜伏部位混淆了。

HSV最有意义的特征是病毒可以潜伏存在神经节中的神经细胞内,而HSV-2潜伏于骶神经节。

  5、静息电位产生的离子基础是()。

  A、K+

  B、Na+

  C、Ca2+

  D、H+

  【答案】A

  【解析】静息电位是指安静情况下细胞膜两侧存在的外正内负相对平稳的电位差。

在安静状态下,细胞膜对各种离子的通透性以K+最高,由于细胞膜中存在持续开放的非门控钾通道,细胞膜在静息状态下对钾离子有一定通透性,对其他离子通透性很小。

正常时膜内钾离子浓度比膜外高,膜外钠离子比膜内高,离子均有跨电位差转移趋势。

但细胞膜在安静时,对K+的通透性较大,对Na+通透性很小,故K+顺浓度梯度从细胞内流入细胞外,而随着K+外移的增加,阻止K+外移的电位差也增大。

当K+外流和内流的量相等时,膜两侧的电位差就稳定于某一数,此电位差称为K+的平衡电位,也就是静息电位。

故选A。

  6、某肝炎患者血清HBsAg(+),HBeAg(+),说明此病人()。

  A、无传染性

  B、病情稳定

  C、有一定免疫力

  D、有较大的传染性

  【答案】D

  【解析】HBsAg(+),提示体内存在乙肝病毒,HBeAg(+),提示乙肝病毒复制明显和传染性强。

  7、容受性舒张是通过下列哪一途径实现的()。

  A、交感神经

  B、迷走神经

  C、壁内神经丛

  D、抑胃肽

  【答案】B

  【解析】进食时食物刺激口腔、咽、食管等处的感受器,可反射性引起胃底和胃体(以头区为主)舒张,称为容受性舒张。

正常人空腹时,胃的容量仅约50ml,进餐后可达

  1.5L,容受性舒张能使胃容量大大增加,以接纳大量食物入胃,而胃内压却无显著升高。

容受性舒张是通过迷走-迷走反射而实现的,但参与该反射的迷走神经传出纤维属于抑制性纤维,其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是某种肽类物质。

故选B。

  8、关于结缔组织的描述,下列错误的是()。

  A、细胞种类多,数量少

  B、无极性

  C、含大量丰富的血管

  D、细胞间质少

  【答案】D

  【解析】结缔组织由细胞和大量细胞间质构成,结缔组织的细胞间质包括液态、胶体状或固态的基质、细丝状的纤维和不断循环更新的组织液。

结缔组织在体内广泛分布,具有连接、支持、营养、保护等多种功能。

  故选D。

  9、肺内压与肺回缩力之差为()。

  A、肺内压

  B、弹性阻力

  C、胸膜腔内压

  D、表面活性物质

  【答案】C

  【解析】吸气末或呼气末,作用于胸膜腔的力有二:

一是肺内压(大气压),使肺泡扩张;二是肺的弹性回缩力,使肺泡缩小。

胸膜腔内压=大气压-肺弹性回缩力。

  10、破伤风梭菌的芽胞在土壤中最长可存活()。

  A、数月

  B、十余年

  C、数年

  D、数日

  【答案】C

  【解析】常见错误为选数十年,是把破伤风梭菌和炭疽芽胞杆菌的抵抗力混淆了。

破伤风梭菌是有芽胞的大杆菌,芽胞通常经75~80℃10min仍保持活力,在干燥的土壤和尘埃中则可存活数年。

  11、患者陈某,因晨起眼睑肿胀,尿泡沫多2周来诊,1月前有感冒病史。

门诊医师初步诊断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下列项目中,为诊断该病的必备项的有()。

  A、大量蛋白尿,尿蛋白>

  3.5克/天

  B、凹陷性水肿

  C、血浆白蛋白<30克/升

  D、血脂升高。

  【答案】AC

  【解析】肾病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大量尿蛋白(超过

  3.5g/24h);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低于30g/L);水肿;高脂血症即高胆固醇和(或)高甘油三酯血症。

其中

  1、2两项为诊断必备条件,加上

  3、4中的一项或二项,肾病综合征的诊断即可成立。

故选AC。

  12、如果食物中长期缺乏植物油,将导致人体内减少的物质是()。

  A、软油酸

  B、油酸

  C、花生四烯酸

  D、胆固醇

  【答案】C

  【解析】人体只能合成软油酸和油酸等单不饱和脂肪酸,不能合成亚油酸、α-亚麻酸及花生四烯酸等不饱和脂肪酸。

植物因含有Δ9,Δ12及Δ15去饱和酶,能合成Δ9以上多不饱和脂肪酸。

人体所需多不饱和脂肪酸必须从食物(主要是从植物油脂)中摄取。

故选C。

  13、一患者误食农药、瞳孔缩小、呕吐腹泻、呼吸困难、血压升高、肌肉麻痹,下列药物中可解救该患者的是()。

  A、毛果芸香碱

  B、新斯的明

  C、阿托品

  D、卡巴胆碱

  【答案】C

  【解析】急性有机磷酸酯类中毒的解毒药物有阿托品、AChE复活药。

阿托品为对症处理急性有机磷酸酯类中毒的特异性和高效能药物。

阿托品能迅速对抗体内乙酰胆碱(ACh)的M样(毒蕈碱样)作用,表现为松弛多种平滑肌、抑制多种腺体分泌、加快心率和扩大瞳孔等,减轻或消除有机磷酸酯类中毒引起的恶心、呕吐、腹痛、大小便失禁、流涎、支气管分泌增多、呼吸

  14、多数病原菌生长的最适pH为()。

  A、6.2~

  6.6

  B、6.6~7

  C、7.8~

  8.2

  D、7.2~

  7.6

  【答案】D

  【解析】多数病原菌生长的最适pH为

  7.2~

  7.6

  15、四十岁以上有间歇性无痛性大量全血尿,可能性最大的是()。

  A、泌尿系结核

  B、泌尿系肿瘤

  C、尿石症

  D、慢性尿路感染

  【答案】B

  【解析】间歇无痛肉眼血尿为肾细胞癌的常见症状,表示肿瘤已侵入肾盏、肾盂。

间歇性无痛性血尿是泌尿系肿瘤的特征性表现,且患者40岁以上,考虑为泌尿系肿瘤。

故选B。

  16、在实施治疗方案时,要得到病人的知情同意,其道德价值应()除外。

  A、维护社会公正

  B、保护病人的自主权

  C、协调医患关系

  D、解脱医生的责任

  【答案】D

  【解析】在医疗活动中贯彻知情同意原则,绝不是为医生自己解脱自己的责任找到借口。

因为医生要从病人利益出发,一旦遇到病人因对信息理解的不准确而采取不当的决定,应该进行耐心的解释、说服、而不是放弃自己的责任。

故选D。

  17、下列那种细胞不属于胃底腺的细胞()。

  A、主细胞

  B、壁细胞

  C、颈粘液细胞

  D、立方上皮细胞

  【答案】D

  【解析】胃粘膜固有层内含有大量紧密排列的胃腺,胃腺按分布部位和结构的不同,分为胃底腺、贲门腺和幽门腺。

胃底腺由壁细胞、主细胞、颈粘液细胞、未分化细胞及内分泌细胞等组成。

故选D。

  18、下列哪项属于非感染性发热的疾病()。

  A、肺炎

  B、血清病

  C、伤寒

  D、急性肾盂肾炎

  【答案】B

  【解析】感染性发热是由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非感染性发热,主要是由于无菌性坏死物质吸收、抗原-抗体反应、内分泌与代谢疾病、皮肤散热减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

血清病是一种典型的Ⅲ型变态反应。

  19、下列哪项属于非感染性发热的疾病()。

  A、肺炎

  B、血清病

  C、伤寒

  D、急性肾盂肾炎

  【答案】B

  【解析】感染性发热是由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非感染性发热,主要是由于无菌性坏死物质吸收、抗原-抗体反应、内分泌与代谢疾病、皮肤散热减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

血清病是一种典型的Ⅲ型变态反应。

  20、可被阿托品阻断的受体是()。

  A、α受体

  B、β受体

  C、N型受体

  D、M型受体

  【答案】D

  【解析】M型受体是毒蕈碱型受体的简称,广泛存在于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细胞上,以及汗腺、骨骼肌内的血管上。

阿托品为M型受体的阻断剂。

故选D。

  21、6个月患儿,高热3天,体温40℃,血培养伤寒杆菌(+),肥达反应“H”、“O”均(-)。

应考虑()。

  A、菌血症

  B、非伤寒感染

  C、逍遥型伤寒

  D、普通型伤寒

  【答案】A

  【解析】机体感染伤寒、副伤寒杆菌后会产生相应抗体,正常人因隐性感染或预防接种,血清中可含有一定量的抗体。

一般当肥达反应H≥1:

160,O≥1:

80,副伤寒凝集价≥1:

80时,才有诊断意义。

此患儿肥达反应(-),血培养伤寒杆菌(+),以高热为主要表现,考虑菌血症。

  22、支气管扩张常见的肺部体征是()。

  A、无异常体征

  B、固定持久的局限性湿啰音

  C、局限性哮鸣音

  D、双肺哮鸣音

  【答案】B

  【解析】支气管扩张病变重或继发感染则时常于下胸部或背部闻及湿啰音,其部位较为固定,常持久存在。

  23、霍乱弧菌的主要致病物质是()。

  A、荚膜

  B、Vi抗原

  C、内毒素

  D、外毒素

  【答案】D

  【解析】霍乱弧菌的主要致病物质是霍乱肠毒素,为不耐热外毒素。

  24、成人脊髓末端终止部位是()。

  A、第1腰椎下缘

  B、第2腰椎下缘

  C、第1骶椎下缘

  D、骶管裂孔

  【答案】A

  【解析】脊髓是中枢神经的一部分,位于脊椎骨组成的椎管内,呈长圆柱状,人的脊髓全长42-45厘米。

上端与颅内的延髓相连,下端呈圆锥形随个体发育而有所不同,成人脊髓末端终止于约平对第一腰椎下缘(初生儿则平第三腰椎)。

临床上作腰椎穿刺或腰椎麻醉时,多在第3-4或第4-5腰椎之间进行,因为在此处穿刺不会损伤脊髓。

故选A。

  25、关于臀大肌错误的是()。

  A、是臀部最大的肌肉

  B、位于臀部浅层

  C、伸髋关节

  D、起自髂骨和骶骨前面

  【答案】D

  【解析】臀大肌位于臀部肌的浅层,大而肥厚。

起自髂骨翼外面和骶骨背面,肌束斜向下外,止于髂胫束和股骨的臀肌粗隆。

此肌收缩时,使髋关节伸和旋外;下肢固定时能伸直躯干,防止躯干前倾。

故选D。

  26、体温调节的主要中枢是()。

  A、小脑

  B、大脑

  C、下丘脑

  D、左脑

  【答案】C

  【解析】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在下丘脑,视交叉后方的下丘脑较靠前侧的区域主要是促进散热,较靠后侧的区域主要是促进产热,这两个区域之间保持着交互抑制的关系,使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故选C。

  27、细菌性痢疾的传播途径是()。

  A、经呼吸道传播

  B、经消化道传播

  C、直接接触传播

  D、垂直传播

  【答案】B

  【解析】菌病的传染据是患者和带菌者。

痢疾杆菌从粪便中排出后,通过直接或间接(通过苍蝇等)污染食物、饮水、食具、日常生活用具和手等,经口传染给健康人,传播途径为消化道。

故选B。

  28、下列哪项不是胸椎的特点?

()

  A、椎体自上而下,依次增大

  B、横突末端前面有肋凹关节突

  C、关节突上的关节面几乎呈矢状位

  D、椎体横断面呈心形

  【答案】C

  【解析】胸椎的特点:

①椎体自上而下逐渐增大,横断面呈心形;②有半圆形浅凹。

称上、下肋凹,与肋头相关节;③关节突的关节面几乎呈冠状位,上关节突的关节面朝向后,下关节突的关节面朝向前;④棘突较长,向后下方倾斜,各相邻棘突呈叠瓦状排列。

因此ABDE选项说法均正确,C选项说法错误,故选C。

  29、阻塞性肺气肿最基本的发病机制是()。

  A、支气管炎症致细支气管不完全阻塞

  B、分泌物所致单向活瓣作用

  C、肺大泡

  D、肺小血管痉挛

  【答案】A

  【解析】阻塞性肺气肿最基本的发病机制为支气管炎症所致细支气管不完全阻塞,吸气时气体容易进入肺泡,呼气时由于胸膜腔内压增加使气管闭塞;残留肺泡的气体过多,使肺泡充气过度。

  30、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是指()。

  A、药物的活化

  B、药物的灭活

  C、药物的化学结构的变化

  D、药物的消除

  【答案】C

  【解析】药物的生物转化又称代谢,是指进入机体的药物在药酶作用下所发生的化学结构变化。

故选C。

  31、左心衰竭的早期临床表现是()。

  A、水肿

  B、呼吸困难

  C、紫绀

  D、乏力

  【答案】B

  【解析】左心衰竭以肺淤血和心排血量降低表现为主。

症状:

  

(1)呼吸困难:

程度不同的呼吸困难是左心衰竭最主要的症状,可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或端坐呼吸。

  

(2)咳嗽、咳痰和咯血。

  (3)疲倦、乏力、头晕、心悸。

  (4)尿量变化及肾功能损害。

呼吸困难为左心衰竭的早期表现,也是最主要的症状。

故选B。

  32、下列物质代谢调节方式中,属于快速调节的是()。

  A、产物对酶合成的阻遏作用

  B、酶蛋白的诱导作用

  C、酶蛋白的降解作用

  D、酶的别构调节

  【答案】D

  【解析】酶的调节分为快速的活性调节和缓慢的含量调节。

快速调节是通过别构效应和化学修饰改变酶的活性来进行调节,作用较快。

缓慢调节是通过调节酶蛋白的合成或降解以改变酶的含量来调节酶促反应的速率,往往起效较慢。

对酶蛋白合成的调节实质上就是对酶的基因进行表达调控,能促进基因转录合成蛋白的属于诱导作用;能抑制基因表达的属于阻遏作用。

故选D。

  33、免疫球蛋白

  IgG、IgA、IgM的定量测定可采用()。

  A、以上四种方法均可

  B、散射免疫比浊法

  C、RIA法

  D、单向琼脂扩散法

  【答案】A

  【解析】单向琼脂扩散法、散射免疫比浊法、ELISA法、RIA法均可定量测定免疫球蛋白

  IgG、IgA、IgM。

  34、对肾不正确的描述为()。

  A、上邻肾上腺

  B、为中空性器官

  C、位于脊柱两侧

  D、实质分为皮质和髓质

  【答案】B

  【解析】肾是实质性器官,实质分为皮质和髓质,位于脊柱两侧,上邻肾上腺,下连输尿管。

  35、医德自我评价的方式是()。

  A、实利奖惩

  B、医德信念

  C、医德传统

  D、精神鼓励

  【答案】B

  【解析】医德信念是医德自我评价的方式。

  36、固有结缔组织包括()。

  A、疏松结缔组织

  B、致密结缔组织

  C、网状组织

  D、脂肪组织

  【答案】ABCD

  【解析】根据细胞和纤维的种类以及基质的状态不同,广义的结缔组织包括固有结缔组织、软骨组织、骨组织和血液。

固有结缔组织是构成器官的基本成分,它可分为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和几种特殊的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组织和粘液性结缔组织)。

故选ABCD。

  37、急性心肌梗死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为()。

  A、心房颤动

  B、室性早搏及室性心动过速

  C、房室传导阻滞

  D、预激综合征

  【答案】B

  【解析】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的各种心律失常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见。

频发的室性期前收缩、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多源性室早或出现RonT现象,常是心室颤动的先兆。

故选B。

  38、腹膜外位器官()。

  A、卵巢

  B、空肠

  C、子宫

  D、胰

  【答案】D

  【解析】腹膜外位器官只有一面包被腹膜,几乎不能活动。

主要的器官有:

胰、肾、输尿管、肾上腺等。

  39、下列何种药物为抗胆碱能药物()。

  A、葆乐辉

  B、喘乐宁

  C、布地奈德

  D、爱全乐(异丙阿托品)

  【答案】D

  【解析】爱全乐(异丙阿托品)属喷剂,为支气管痉挛维持期治疗的支气管扩张剂,属抗胆碱能药物。

适用治疗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40、我国健康青年人在安静状态时的收缩压为()。

  A、30~60mmHg

  B、100~120mmHg

  C、120~150mmHg

  D、60~80mmHg

  【答案】B

  【解析】我国健康青年人在安静状态时的收缩压为100~120mmHg,我国健康青年人在安静状态时的舒张压为60~80mmHg。

  41、胸骨角是计数肋骨的重要标志,其两侧的肋切迹与第()与肋骨角相连。

  A、1

  B、2

  C、3

  D、4

  【答案】B

  【解析】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可在体表扪及,两侧平对第2肋,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胸骨角向后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

故选B。

  42、不属于唾液腺的是()。

  A、胰

  B、小唾液腺

  C、舌下腺

  D、下颌下腺

  【答案】A

  【解析】有三对较大的唾液腺,即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另外还有许多小的唾液腺。

也叫唾腺。

口腔内有大、小两种唾液腺。

  43、教师在学生视网膜上的影响前排要比后排大得多,但前后排学生看到教师的身高几乎一样,这说明了知觉的()。

  A、恒常性

  B、理解性

  C、整体性

  D、选择性

  【答案】A

  【解析】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对象的刺激输入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知觉形象并不因此发生相应的变化,而是维持恒定,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恒常性。

本题干的叙述正是描述了知觉的恒常性。

故选A。

  44、位于颅中窝的是()。

  A、筛孔

  B、视神经管

  C、颈静脉孔

  D、舌下神经管

  【答案】B

  【解析】颅中窝中央部是蝶骨体,体上面中央的凹陷为垂体窝。

窝前方两侧有视神经管,管的外侧有眶上裂,蝶骨体的两侧从前向后外有圆孔、卵圆孔、和棘孔。

  45、乙脑流行病学特点不包括()。

  A、三带喙库蚊是主要传播媒介

  B、传染源是患者、家畜、家禽

  C、感染后多为潜伏性

  D、家庭聚集性少见

  【答案】B

  【解析】

  

(1)主要传染源是家畜、家禽。

在流行期间,猪的感染率100%,马90%以上,为本病重要动物传染源。

  

(2)传播媒介:

主要是三带喙库蚊。

  (3)易感性:

人类普遍易感,成人多数呈隐性感染,发病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以2~6岁儿童发病率最高。

  (4)流行特征:

流行季节与蚊子密度的高峰期一致。

传染源是家畜、家禽,不包括患者。

故选B。

  46、关于毒血症描述正确的是()。

  A、血液可查到细菌

  B、全身脏器多发脓肿形成

  C、血沉快,血抗链“O”升高

  D、白喉患者出现全身中毒症及心肌炎

  【答案】D

  【解析】细菌的毒素及其代谢产物吸收入血,引起全身中毒症状,称为毒血症。

临床上出现高热、寒战等中毒症状,同时常伴有心、肝、肾等实质细胞的变性、坏死,但血培养找不到细菌。

  47、与乙肝疫苗成分一致的是()。

  A、抗-HBs

  B、抗-

  HBeC、HBsAg

  D、抗-HBe

  【答案】C

  【解析】常见错误:

错选“抗-HBs”,反映学生对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未能熟练掌握。

乙肝疫苗属于主动免疫,抗-HBs是一种抗体,属于被动免疫的范畴。

  48、人的IgM分子主要特征是()。

  A、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

  B、成人接受抗原刺激后最先出现的抗体

  C、血清含量高

  D、电泳时比IgG移向阳极快

  【答案】B

  【解析】成人接受抗原刺激后IgM最先产生。

  49、健康管理的首要步骤一般是()。

  A、收集健康信息

  B、人群的健康检查

  C、健康维护计划的制订

  D、健康维护计划的实施

  【答案】A

  【解析】健康管理的步骤包括:

收集健康信息、健康危险度评估、健康维护计划制定、健康维护计划实施。

  故选A。

  50、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发布形式主要包括()。

  A、授权发布

  B、组织报道

  C、接受记者采访

  D、举行新闻发布会

  【答案】ABCD

  【解析】根据《突发事件应对》规定,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发布形式主要包括授权发布、散发新闻稿、组织报道、接受记者采访,以及举行新闻发布会等。

故选ABCD。

  51、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有()。

  A、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

  B、传染病监测制度

  C、传染病预警制度

  D、传染病疫情信息公布制度

  【答案】ABCD

  【解析】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我国对传染病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传染病监测制度、传染病预警制度、传染病疫情信息公布制度,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

故选ABCD。

  52、45岁男性,1小时前家人发现其躺在卫生间,无意识,有自主呼吸。

既往未做过健康体检,家人诉:

患者平时身体状况较好,不服药。

查体:

体温

  37.0℃,血压130/90mmHg,脉搏80次/分,呼吸18次/分,刺痛不能睁眼,仅能发音,失语,刺痛时肢体能回缩,枕部有皮下出血点,左肘部有皮肤挫伤。

下列哪些是昏迷的可能原因()。

  A、代谢性疾病

  B、血管性疾病

  C、以上都是

  D、中毒及感染性疾病

  【答案】C

  【解析】以上疾病影响到脑时均可能引起昏迷。

  53、下列物质中升压作用不是最强的是()。

  A、血管紧张素Ⅰ

  B、血管紧张素Ⅱ

  C、肾素

  D、肾上腺素

  【答案】ACD

  【解析】肾上腺素由肾上腺髓质分泌,与血管中β和α受体结合,或者升压效应,或者减压效应,大剂量的肾上腺素主要与血管的α受体结合,促使血压升高。

肾素是由肾球旁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种酸性蛋白酶,在进入血液循环后,可将血浆中的血管紧张素原转变为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Ⅰ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作用变为血管紧张素Ⅱ,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的血管紧张素受体,可使全身微动脉收缩,升压作用最强。

故选ACD。

  54、下列有关疾病条件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

  A、是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B、是疾病发生必不可少的因素

  C、某些条件可以促进疾病的发生

  D、某些条件可以延缓疾病的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