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利有情而发其心应学其心不舍有情.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3903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为利有情而发其心应学其心不舍有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为利有情而发其心应学其心不舍有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为利有情而发其心应学其心不舍有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为利有情而发其心应学其心不舍有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为利有情而发其心应学其心不舍有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为利有情而发其心应学其心不舍有情.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为利有情而发其心应学其心不舍有情.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为利有情而发其心应学其心不舍有情.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为利有情而发其心应学其心不舍有情.docx

《为利有情而发其心应学其心不舍有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为利有情而发其心应学其心不舍有情.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为利有情而发其心应学其心不舍有情.docx

为利有情而发其心应学其心不舍有情

(三、为利有情而发其心应学其心不舍有情)

目的是为了利益有情而发心,所以要学自心不舍有情。

学心不舍有情者,《道炬论》及《发心仪轨》中说学处时,虽未说及,《道炬释》云:

“如是摄受不舍有情,于菩提心所缘及其胜利,发心轨则,共同增长及不忘故,应当守护。

”尔时数之与根本文,意无乖违,故于此事,亦应修学。

学心不舍有情这一条,在《道炬论》和《发心仪轨》里,说学处的时候虽然没有谈及,《道炬论注释》里说到:

如是摄受不舍有情,于菩提心所缘以及菩提心的胜利、发心轨则,共同增长和不忘的缘故,应当守护。

在此时把它也数在里面,与《道炬论颂》的文义也没有相违之处。

因此对这不舍有情也应当修学。

心弃舍之量者,依彼造作非理等事而为因缘,便生是念:

从今终不作此义利。

内心弃舍有情的量,是依某个有情所作的某个非理事等,作为因缘,便起了这样的心念:

从今以后终究不对他作利益。

这样下至对于一个有情这样想,就是弃舍了有情。

(四、修学积集福智资粮)

修学积集二种资粮者。

从以仪轨受愿心已,当日日中供三宝等勤积资粮,是能增上菩提心因。

此除先觉传说而外,虽未见有清净根据,然有大利。

所谓修学积集福慧二种资粮,就是从依靠仪轨受了愿心以后,应当每天供养三宝等勤积资粮,这是能增上菩提心的正因。

这一条除了先觉即噶当诸大德传述之外,并没有在阿底峡尊者的《道炬论》《发心仪轨》《道炬论释》等的教典中见到清净的根据,然而它是有大利益的,因此也列为学处。

以上对修学此生不退发心正因的引导作了解释。

第二,修学余生不离发心之因分二:

一、断除能失四种黑法 二、受行不失四种白法

接着要修学未来生世中不离发菩提心的正因,又从断和行两分上把握。

“断”要断掉能失坏菩提心的四种黑法,“行”要行持不失坏菩提心的四种白法。

由于断和行两分因素具足,未来世将不离发菩提心。

今初(断除能失四种黑法)

《大宝积经·迦叶问品》说成就四法,于余生中忘失发心,或不现行。

又成就四法,乃至未证菩提中间,不忘菩提之心,或能现行,此即愿心学处。

在《大宝积经·迦叶问品》里说,成就四种黑法,将在其它的生世里忘失发菩提心或者不现行菩提心。

又成就四种白法,乃至未证得大菩提的期间,不忘失菩提之心或者能现行菩提心。

这就是愿心的学处。

《宝积经》中是这样说的:

“复次迦叶,菩萨有四法失菩提心。

何等为四?

欺诳师长,已受经法而不恭敬;无疑悔处令他疑悔;求大乘者诃骂诽谤广其恶名;以谄曲心与人从事。

迦叶,是为菩萨四法失菩提心。

以下解释四黑法的内容:

一、欺诳亲教等;二、于他无悔令生追悔;三、说正趣大乘诸有情之恶名等;四、于他人所,现行谄诳,非增上心。

一、欺诳亲教等

四黑法中,欺诳亲教及阿阇黎尊重福田者,当以二事了知。

一境,二师易知,言尊重者,谓欲为饶益,言福田者谓非师数,然具功德,此是《迦叶问品释论》所说。

二即于此境由作何事而成黑法,谓于此等随一之境,故知欺诳则成黑法。

四黑法中,欺诳亲教师、阿阇黎尊重福田,应当从两个方面来认识:

一、境;二、于此境由作何事而成黑法。

境有四个,亲教师和阿阇黎容易了知,第三的尊重是指欲作饶益者,福田是指虽然不是师长,但具有功德。

这是坚慧论师在《迦叶问品释论》里所讲的。

第二、对于此等境由作什么事而成黑法呢?

就是对于以上亲教师、阿阇黎、尊重、福田四者当中的任何一个,明明知道而作欺诳,就成了黑法。

欺诳道理者,《释论》解云:

“谓彼诸境以悲愍心举发所犯,以虚妄语而蒙迷之。

”总其凡以欺诳之心作蒙蔽师长等方便,一切皆是。

欺诳的道理或者说恶行的相状,坚慧论师在《释论》里解释说:

这些师长等对境以悲愍心举发了自己的所犯,然而以虚妄之语去蒙骗迷惑他。

总而言之,凡是以欺诳的心作蒙蔽师长等的方便,所有的一切都属于欺诳的恶行。

然谄诳非妄者,如下当说,此须虚妄,以《集学论》说断除黑法即是白法。

能治此者,即四白法中第一法故。

但是欺诳不是这里说的妄语,这个原因下面会说到。

这第一个黑法必须是“虚妄”,因为在《集学论》里讲到,断除黑法就是白法。

能对治这第一黑法的就是四种白法里的第一白法。

而那里说到乃至遇到失命的因缘,下至戏笑也应当断除对师长说妄语。

其中明显说到要断妄语,所以所谓断第一黑法即是第一白法,当然要断的就是妄语。

以这个根据就知道谄诳不属于这里所说的妄语。

若于尊重启白余事,而于屏处另议余事,说善知识已正听许,亦是弟子欺蒙师长。

假使在尊长前禀白了这件事,背后又另外议论另一件事,却谎称善知识已经真正答应了、同意了等等,这也是弟子欺蒙师长。

二、于他无悔令生追悔

于他无悔令生追悔。

其中亦二,境者,谓他补特伽罗修诸善事,不具追悔。

于境作何事者,谓以令起忧悔意乐,于非悔处令生忧悔。

第二黑法,于他无悔令生追悔,有两个方面,境是指其他修诸善事本来没有追悔之心的人。

对于此境做什么事而成黑法呢?

就是自己有一种要让他对此善事生起忧悔的意乐,而让他对本不应该追悔之处生起忧悔。

《释论》中说,同梵行者正住学处,以谄诳心令于学处而生蒙昧。

《释论》里说,同梵行的道友正安住学处的时候,以谄诳的心使他对于学处生起蒙昧。

此上二法能不能欺、生不生悔,皆同犯罪。

《释论》亦同,然《释论》中于第二罪作已蒙昧。

以上这两法,指欺诳亲教师等和于他无悔令生追悔。

不管亲教师等是不是真的被骗到了,或者同梵行的道友等是不是真的生起了追悔心,都同属犯罪。

《释论》里也是按照这样说的,但是《释论》对第二罪又说到“作后使他蒙昧”,就是以方便使这个人对于那些善事生起了蒙昧,这样就属于犯罪。

三、说正趣大乘诸有情之恶名等

说正趣大乘诸有情之恶名等。

境者,有说已由仪轨正受发心而具足者,有说先曾发心现虽不具为境亦同,此与经违不应道理。

其《释论》中仅说菩萨,余未明说,然余处多说具菩萨律学所学处者,谓正趣大乘似当具足发心。

第三黑法说正趣大乘的诸有情的恶名、恶称、恶誉、恶赞。

这里要认识境和作何事而成黑法两个方面。

境:

有的说是已经由仪轨真实受了发心而具足的人,有的说是先前曾经发心,现在虽然不具发心,但也成为境。

这和经的意思相违,不合道理。

在《宝积经·迦叶问品》的释论里只说“菩萨”,其余没有明说,但是余处也多说到具菩萨律仪学处的具戒者。

这里认为正趣大乘的士夫应当是具足发心的人。

于此作何事者,谓说恶名等。

由瞋恚心发起而说,与《释论》同。

对于此境作了什么事而成黑法呢?

就是说他的恶名等。

由嗔恚心发起而说,这和《释论》相同。

对于何境而宣说者,《释论》说云:

“如彼菩萨欲求法者,信解大乘或欲修学,为遮彼故对彼而说。

”然了义者即可。

对于什么境宣说呢?

《释论》里说:

如果那位菩萨有欲乐要求法,信解大乘或者想修学大乘,为了遮止他的缘故,对他说了恶名等。

只要对方了知了所讲的意思就算是犯了。

其恶称者,如云“本性暴恶”,未明过类。

恶称,比如说“你本性暴恶”,没有明说是哪种过失。

恶名者,如云“行非梵行”,分别而说。

恶名,比如说“你行非梵行,作了邪淫”等,这样分别说到恶行的差别。

恶誉者,如云“以如是如是行相行非梵行”,广分别说。

恶誉,比如说“你是以这样这样的行相或者做法、方式来行非梵行的”,是广为分别,详细地说到了其中的细节。

恶赞者,通于前三之后。

恶赞,通于前三恶称、恶名、恶誉之后,再说呵斥之语。

是《释论》解。

以上是《释论》中的解释。

总之,恶称是笼统地说,恶名是说到所行的种类,恶誉是具体详细地说,恶赞是说呵斥。

此于我等最易现行,过失深重,前已略说。

这个罪业对我们来说最容易现行,过失深重,前面在讲业的时候已经简略地说过。

也就是在业的轻重上面,有一个门径叫福田门,其中特别指出菩萨是极具大力的能发生善不善果报的境田。

《能入发生信力契印经》说:

比如抢劫南赡部洲一切有情的所有财物,虽然罪业很大,但是相比之下,轻毁任何一个菩萨的罪业超过前者无量倍。

假使有人造了烧毁恒河沙数那么多诸佛塔庙的大罪,又有人对胜解大乘的菩萨起了损害之心,以嗔心宣说这位菩萨的种种恶称,那么他的罪业超过前者无量倍。

在人群中、僧团中会有非常多的菩萨,凡夫的肉眼是不认识的,如果放纵烦恼随便轻毁、损害他们,那就不知道会造多少堕落地狱或者恶趣的罪业,非常可怕。

因此要极其小心谨慎,不能造罪。

又如菩萨起毁訾心,则此菩萨须经尔劫恒住地狱。

又像菩萨对于正趣大乘者起了毁訾之心,那么这位菩萨随着他起了多少这种恶心就会经历这么多的劫数,长时间住在地狱里。

《寂静决定神变经》说,惟除毁谤诸菩萨外,余业不能令诸菩萨堕于恶趣。

《寂静决定神变经》里说:

除了毁谤菩萨之外,其它业不能使诸菩萨堕于恶趣。

《摄颂》亦云:

“若未得记诸菩萨,忿心诤毁得记者,尽其恶心刹那数,尽尔许劫更擐甲。

《般若摄颂》里说:

如果那些没有得记的菩萨,以忿恚之心斗诤、轻毁一位已经得记的菩萨,那么随着他所起恶心的刹那的数量,就需要经历那么多的劫数,重新擐甲而起精进。

谓随生如是忿心之数,即须经尔许劫更修其道,则与菩提极为遥远。

故于一切种当灭忿心,设有现起,无间励力悔除防护。

意思是说:

随你生起这样的忿恚之心有多少,就需要经过这么多的劫数再来重新修道,因此使得与菩提极为遥远。

这就极大的延缓了成佛的时间。

所以在一切情境下,都要灭除忿恚之心。

假使有现起,应当立即励力悔除和加以防护。

即前经云:

“应念此心非善妙,悔前防后莫爱乐,彼当学习诸佛法。

这就是前经《般若摄颂》中所说:

你们要想到,这样的忿恚之心不是善妙的,而是极坏的,应当悔除从前造下的罪业,并且防护以后不要再造。

不要爱乐自己的这种嗔恚之心,应当学习诸佛传授的真正法要。

若有瞋恚,则其慈悲先有薄弱,若先无者虽久修习亦难新生,是断菩提心之根本。

若能灭除违缘瞋恚,如前正修,则渐渐增长以至无量。

嗔恚是慈悲菩提心最大的违品,它直接跟与乐拔苦的慈悲之心相违,而且跟为救度无边有情而发心成佛的菩提心直接相违。

假使有嗔恚,那慈悲心先前有的会变薄弱,先前没有的虽然经过长久的修习也难以发生,这是断菩提心的根本。

如果我们能灭除菩提心的违缘——嗔恚,按照前面开示的七种因果和自他相换等的修法来真实修习,那么慈悲心和菩提心会渐渐地增长以至达到无量。

因此要注重菩提心的发展,为了能在发了心以后,一直到未来他世中都不离开,能够现行、能够增长,要着重断除它的违品——嗔恚。

以断除它的缘故,心中本有的悲心的种子就会逐渐增长。

而悲心又是菩提心的根本,由此就在缘起的势力上可以预断它将会保持得住,而且能逐渐地增长出来,最终转成大悲的体性。

《释量论》云:

“若无违品害,心成彼本性。

《释量论》里说:

假使没有嗔恚等违品的损害,心就可以转成大悲的本性。

这也是由于自身法尔具有这样的种性,假使没有违品作阻碍,当然会逐渐地显现出来,最终就成为那样的体性。

又云:

“由前等流种,渐次增长故,此诸悲心等,若修何能住?

《释量论》里又说:

由先前的等流或同类种子渐次增长的缘故,这些悲心等的体性,如果修了怎么会停住而不增长呢?

一定会得以增长的。

就像种子,如果有了违缘就会削弱它的功能,不能出生苗芽。

但是如果没有违品,又有水等的助缘不断地滋润,种子怎么会停住不动呢?

一定会不断地增长起来的。

因此励力地除灭慈悲菩提心的违品——嗔恚,并且在正面不断地修习能生能长的因缘,相续中的悲心定将不断地增长,菩提心会不断地增长。

应当了解此缘起上的道理。

四、于他人所现行谄诳,非增上心

于他人所现行谄诳,非增上心。

境者,谓他随一有情。

于此作何事者,谓行谄诳。

第四黑法,就是于他人所现行谄诳,非增上心。

这也要认识境和作何事两个方面。

境指任何一个其他有情。

对于此境作什么事而成了黑法呢?

就是做了谄诳的恶行。

增上心者,《释论》说为自性意乐。

增上心,在《释论》里解释为“没有经过谄诳的本来的心态”。

谄诳是加了一道虚伪的心,使得表现出的不是自己本来的想法。

谄诳者,谓于秤斗行矫诈等。

又如胜智生,实欲遣人往惹玛,而云遣往垛垅,后彼自愿往惹玛。

谄诳举例来说,比如说做生意时,在秤斗上短斤少两、以劣充好等等,作虚伪诈骗的行为。

“等”字包括各个方面会出现的谄诳的行为。

又像胜智生论师说过一个例子,比如为自身的利益实际想派这个人去惹玛,但口里却说我准备派你去垛垅,而且说去垛垅的路多么遥远等,使他感觉为难。

然后又转变话题说,还是可以派你去惹玛,使得他愿意去惹玛。

这样的心行是不正直的,心口不一,所说的跟心里所想的不同,有各种的矫饰、欺诳等等。

《集论》中说,此二俱因贪着利养增上而起,贪痴一分。

诳谓诈现不实功德,谄谓矫隐真实过恶。

言矫隐者,谓于自过,矫设方便令不显露。

《集论》里说,谄和诳这两者都是因为贪著利养的增上力而起的,属于贪痴一分。

其中诳是指虚假地现出不实的功德,也就是本来没有这种功德,却装作有功德。

谄指矫饰、隐藏自己真实有的过恶。

矫隐是指对于自己的过失,虚伪设立各种方便,而使得它不显露。

以上讲的这四种黑法就是来世现前菩提心的障碍,所以应当修学断除之法。

就像为了使芽果顺利生长,应当提前遣除生长的障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