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学教学大纲.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94485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8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政策学教学大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公共政策学教学大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公共政策学教学大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公共政策学教学大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公共政策学教学大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公共政策学教学大纲.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公共政策学教学大纲.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公共政策学教学大纲.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公共政策学教学大纲.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公共政策学教学大纲.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公共政策学教学大纲.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公共政策学教学大纲.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公共政策学教学大纲.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公共政策学教学大纲.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公共政策学教学大纲.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公共政策学教学大纲.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政策学教学大纲.doc

《公共政策学教学大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政策学教学大纲.doc(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公共政策学教学大纲.doc

公共政策学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公共政策是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

本课程主要是向学生介绍公共政策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认识公共政策的构成、本质与功能,认识公共政策系统与政策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政策过程的诸阶段、诸环节、诸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政策结果的影响,了解西方公共政策学科的产生、发展及研究现状,熟悉公共政策的基本文献,熟悉公共政策的基本理论以及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能够较好地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公共政策实践的需要,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课时:

54课时,18周

教材:

宁骚,《公共政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参考书目:

《现代公共政策导论》张国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

《公共政策分析》陈庆云著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12月

《公共政策》朱崇实等著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

《政策科学》陈振明主编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

《政策科学导论》张金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8

《政策制定过程》〖美〗查尔斯·E·林布隆著竺乾威、胡君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12

《公共决策》〖美〗詹姆斯·E·安德森著唐亮译,华夏出版社1990·12

[美]詹姆斯·P·莱斯特等:

《公共政策导论》(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美]托马斯·R·戴伊:

《理解公共政策》(第10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美]拉雷·N·格斯顿:

《公共政策的制定——程序和原理》,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

 [美]托马斯·R·戴伊《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

20%,期中20%,

期末考试60%

教学的学时分配:

课堂讲授44学时,案例分析10学时。

第一章公共政策的缘起和发展(6学时)

第二章公共政策基本理论概述(8学时)

第三章政策系统的构成(8学时)

第四章政策制定过程(8学时)

第五章公共政策的执行(8学时)

第六章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8学时)

第七章 公共政策终结与政策周期(8学时)

第一章公共政策的缘起和发展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讲作为绪论,主要阐述公共政策的学科名称、研究对象、性质、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勾勒公共政策产生、发展轮廓,明确学习方法与意义。

教学要点:

1、公共政策学研究“范式”

     2、公共政策学的形成和发展

教学难点:

近代以来政策科学的进展和代表学者的贡献

考试要求:

1、对公共政策学的不同称谓

2、公共政策科学的历史沿革 

3、研究政策科学的方法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多媒体,案例讨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公共政策的研究“范式”

一、学科名称梳理

公共政策学政策学政策科学政策分析公共政策分析

政策研究公共政策研究

二、公共政策学科的研究对象:

具体的个别政策,政策群和政策链,政策一般

三、公共政策学科的理论体系

1.公共政策的本质、构成、特征、功能等

2.政策系统

3.政策过程

第二节 公共政策科学的历史沿革

一、公共政策研究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政策科学的诞生与发展

1、创建:

20世纪50年代。

1951年Lerner和Lasswell主编的《政策科学:

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标志公共政策的诞生。

2、形成:

20世纪70年代。

3、反思:

20世纪80年代。

4、拓展:

20世纪90年代。

第三节 学习政策科学的方法和意义

一、研究政策科学的方法

政治学的研究途径

经济学的研究途径

二、 学习政策科学的意义

第二章公共政策基本理论概述

教学要求:

本章通过介绍政策科学的基本理论,帮助学生了解公共政策的定义、特征、本质、功能和基本的分类方法。

教学要点:

公共政策的本质、功能、分类

教学难点:

公共政策定义的理解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什么是公共政策?

一、国内外学者关于公共政策的概念

二、概念:

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理解:

公共政策的主体、目标、过程、形式、功能、

二、政策的基本特征

政治性

权威性

强制性

第二节   公共政策的本质和形式

一、公共政策的本质

社会本质

认识论本质

二、公共政策的形式

1.中国公共政策的形式:

2.西方国家公共政策的形式:

第三节  公共政策的功能

一、管制性功能:

二、引导性功能:

三、调控性功能:

四、分配性功能:

第四节公共政策的分类

一、一般分类方法:

元政策:

基本政策:

部门政策:

二、依政策的社会内容的不同所进行的分类:

政治政策:

经济政策:

社会政策:

教育、科技、文化政策:

三、其他分类方法

第三章政策系统的构成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公共政策的主体与客体、公共政策环境之间的关系,把握公共政策系统运行的诸环节和逻辑流程,掌握公共决策过程科学化、民主化的过程。

教学要点:

公共政策的主体和客体,文化环境。

教学内容:

第一节政策系统的主体

一、政策系统的构成:

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环境

二、什么是政策主体:

政策主体指那些在特定政策环境中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实施、评估、监控的行为者。

包括直接主体和间接主体。

三、政策主体的构成:

1、官方政策主体

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

2、非官方政策主体

利益集团政党大众传媒思想库公民

第二节政策客体

一、政策客体的含义:

公共政策客体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是指政策发挥作用时所指的对象,或者说政策主体就哪些问题、针对哪些人制定的政策。

二、政策客体的构成

1、公共政策问题:

从“事”的角度看,公共政策客体就是公共政策问题。

2、目标群体:

从“人”的角度看,公共政策的客体是目标群体。

第三节政策环境

一、什么是政策环境

政策环境是影响政策的产生、存在、发展的一切因素总和。

二、政策环境的构成

1、社会经济状况:

2、政治法治环境:

3、国际环境:

4、地理环境:

第四节公共决策体制

一、公共决策体制概述

1、决策体制的含义:

最高决策权及其归属在根本上决定了决策体制的性质和类型。

2、决策体制的构成

决策权力决策程序决策规则和方式

二、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

1、按掌握最高决策权的人数可分为首长制和委员会制

2、按决策权力使用的特点可分为集权制和分权制

三、目前的几种主要决策体制

1、议会制

总统制议会制委员会制

2、独裁制

宗教领袖型君主亲政型军人独裁型党魁独裁型

3、人民代表大会制

思考题:

1、公共政策主体的构成。

2、影响公共政策的环境因素。

3、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及运行情况。

4、公民与公共政策。

5、利益集团与公共政策。

第四章政策制定过程

教学要求:

公共政策制定是政策过程的第一和首要阶段,是政策科学的首要主题。

本章通过对政策制定过程的讲述,使学生了解政策制定中的政策问题确认、政策议程、政策规划、政策采纳与政策合法化等基本内容。

教学要点:

政策问题确认、政策议程、政策规划、政策的合法化。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

一、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

问题:

通常是指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

社会问题、公共问题和公共政策问题的含义及区分

公共政策问题是指统治集团或者社会大多数人感觉到显示中出现的某种情况与他们的利益、期望、价值和规范有相当严重的矛盾和冲突,进而通过团体或者组织活动要求有关社会公共组织和政府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并被后者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或者公共问题。

二、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容

1、客观的事实或者问题情景

2、问题的察觉

3、现实与利益期望等的冲突性

4、团体与组织活动

5、政府和社会公共组织的必要政策行为

三、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

1、公共政策问题形成的因素:

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

2、由谁提出公共政策问题:

1)政府部门;

2)政治领袖;

3)政党组织和利益集团;

4)大众传媒;

5)各类政策研究组织。

第二节   公共政策问题的认定

一、公共政策议程的含义和类型

1、公共政策议程的含义:

通常是有关公共问题受到政府及公共组织的该度重视并被正式纳入其政策讨论和被确定为应予以解决的政策问题的过程。

2、类型

系统议程:

由政治群体的成员共同认为值得公众关注并处于政府管辖之内的所以问题构成,指政治系统讨论和认定有关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

政府议程:

政府组织正式讨论和认定有关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

二、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与障碍

1、条件:

2、障碍

第三节   公共政策制定

一、公共政策目标的含义、特征和分类

1、含义:

就是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有关公共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

2、特征:

问题的针对性

未来的预期性

3、分类

(1)根据公共政策目标所着眼的时间范围,可有长远政策目标和近期政策目标以及其他的政策目标类型。

(2)根据公共政策目标所服务的地域或者空间范围,可有全国性政策目标和地方性政策目标;国内政策目标和对外政策目标;全局性政策目标和局部性政策目标等。

(3)依据政策本身所属的社会领域,可有政治统治性和管理性政策目标、经济政策目标、文化政策目标以及社会政策目标等;与此相类似的则是,依据政策目标本身所属的社会领域,可有政策的政治性目标、经济性目标、文化性目标和社会性目标。

(4)依据政策所服务的主体是普通社会大众还是社会少数人群体,可有公益性政策目标和特殊性政策目标。

政策所服务的少数人群体既可能是少数特权强势群体,也可能是少数弱势群体,因而特殊性政策目标就又存在维护强势利益目标和维护弱势利益目标的区分。

二、政策方案规划的含义和特征

1、含义:

是指在建立有关政策议程后,为了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政府组织力量草拟和评估政策方案与行动步骤的过程。

2、特征:

(1)从政策规划的主体来说,多元化和政府主导并存。

(2)从时间进程来看,政策规划主要存在于政策目标的确定与政策抉择之间。

三、政策方案规划的主体

政策规划的主体多元化

政策规划的政府主导化

四、政策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

紧扣政策目标

规划多重方案

方案彼此独立

方案要有创新

方案切实可行

五、政策方案的评估与择优

1、评估:

是对各项政策方案效果的预测性分析和比较。

2、择优:

是在评估和比较的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

3、评估与择优的两种主要方法是预测性评估和可行性评估。

第四节   政策采纳与公共政策合法化

一、公共政策抉择:

是由公共政策的制定者根据政策规划建议和要考量的相关事项,按照一定的决策制度和程序规定,对解决有关决策问题的行动方案作出决定性选择的过程。

二、公共政策的合法化

政策合法化的含义:

政策内容合法化:

就是决策者择定的政策在内容上不能与既定的宪法和法律相抵触,必须合乎有关法律的原则甚至具体规定。

决策过程合法化:

法定的决策程序在政策合法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政策的法律化 :

就是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将有些成熟、稳定的政策上升为法律的过程。

第五章公共政策的执行

教学要求:

公共政策执行是把政策目标转化为现实的唯一途径,政策执行的有效与否事关公共政策活动的效率和成败。

本章通过介绍公共政策执行过程的相关理论,使学生了解公共政策执行活动的规律,正确认识影响政策执行的各种有利和不利条件,把握政策执行的科学程序。

教学要点:

公共政策执行的特点、原则、手段、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公共政策执行概述

一、公共政策执行的含义

公共政策执行是政策执行主体为了实现公共政策目标,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作用于公共政策对象,使公共政策内容变为现实的行动过程。

公共政策执行的本质是遵循政策指令所进行的变革,是将一种政策付诸实施的所有行动的总和。

二、公共政策执行的特点和重要性

1、特点:

目标的导向性、内容的务实性、行为的能动性、影响的深远性、手段的强制性

2、重要性:

1)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途径

2)检验政策质量的唯一环节

3)指定后继政策的基本依据

三、公共政策执行原则

忠实原则法治原则民主原则创新原则效益原则

第二节   公共政策执行过程、资源与手段

一、公共政策执行的程序

政策宣传政策分解物质准备组织准备政策实验全面实施

二、公共政策执行的手段

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技术手段

三、公共政策执行资源

财物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权威资源制度资源

第三节   公共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

一、公共政策执行主体与公共政策执行

1、政策执行组织

执行组织结构的合理性

执行组织权责的明确性

2、政策执行人员

利益因素

心理因素

知识因素

能力因素

二、公共政策对象与公共政策执行

利益趋向:

文化心理因素:

是指目标群体基于对公共政策目标、功能、执行方式等的理解所形成的思想认识和心理认识的总和。

文化教育程度:

三、公共政策环境与公共政策执行

自然环境,包括地理因素、生物因素、宇宙因素。

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

第六章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

教学目的:

公共政策评估和监控是政策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政策科学化的重要途径。

本章主要介绍政策评估的含义、类型、意义,探讨政策评估的标准、过程、步骤,并对政策监控的基本理论和现状进行分析。

教学要点:

公共政策评估的标准、方法;中外政策监控现状比较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公共政策评估概述

一、公共政策评估概念

公共政策评估积就是评估主体依据一定的评估标准,通过相关的评估程序,考察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对政策产出和政策影响进行检测和评价,以判断政策结果满足目标群体需要、价值和机会的程度的活动。

二、公共政策评估作用

1、提供政策运行可靠和有效消息的重要手段

2、检验政策结果的必要途径

3、进行政策调整提出政策建议的重要依据

4、重新培植政策资源的基本前提

5、构建良好公共关系的有效策略

6、管理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必要保证

三、公共政策评估主体

在政策评估活动中,除立法机关、政党组织、司法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外,比较重要的主体是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专业机构和人员、大众传播媒介。

1、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主要做四个方面的工作:

1)政策调查报告;2)政府工作报告;3)公民意见和投诉;4)政策听证会。

2、专业机构和人员:

是指具备政策评估的专门理论、知识与技术,专职从事政策评估的机构和人员。

3、大众传播媒介:

它主要包括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书籍、电影和电子信息网络等。

四、公共政策评估的类型

1、正式评估和非正式评估

正式评估:

是指专门的组织机构和人员根据一定的评估理论,为了实现评估目标,按照一定的评估程序对相关的评估对象所进行的评估。

非正式评估:

是指没有严格的专门组织机构,评估主体、评估形式和评估内容,也没有固定化,但最后仍有某些评估结果的评估。

2、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

内部评估:

是指政府内部的评估组织和人员所进行的评估,它可分为由政策运行机构和人员自身所进行的评估和由政府专职评估组织和人员所进行的评估。

外部评估:

是政府部门外的评估主体所完成的评估,他可分为委托和不被委托两种类型。

3、预评估、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

预评估:

是在政策执行前即政策方案处在规划阶段时所进行的一种带有预测性质的评估。

过程评估:

是对政策运行过程所进行的评估。

结果评估:

是政策执行后对政策所取得的结果的评估,包括政策产出评估和政策影响评估。

第二节   公共政策评估的标准与影响因素

一、公共政策评估的标准

1、事实标准:

能够有数量值、比率关系、统计结果等手段来反映事物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存在状况。

(政策效率政策效益政策影响回应性)

2、技术标准:

是以技术手段、技术规范和技术工具为手段来服务整个政策评估活动,使评估活动建立在科学、客观与可信的基础之上。

3、价值标准:

反映评估主体在评估活动中的倾向准则和原则,建立在一个国家的特定的历史与现实、伦理与文化、社会和经济价值取向的基础之上。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公正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 公共政策评估的制约因素

1、政策信息、资料不公开,使外部评估困难重重

2、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的不重视和不配合

3、政策目标的多样化与政治化

4、政策的沉积成本

5、政策评估方式、方法和规范不完整

6、缺乏经费支持

7、政策结果衡量困难

第三节 公共政策监控

一、公共政策监控的含义、机制与功能

1、政策监控的内涵:

政策监控:

是指为了确保政策过程各项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及时纠正各个环节中出现的偏差,提高决策目标实现的程度,保障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权益,有必要对政策运行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监督、指导和纠偏。

1)政策监控的主体:

是指从事政策监控活动的个人和组织,它一般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组织、大众传播媒介、利益集团和公民等主体。

2)政策监控的目的:

通过政策监控,确保政策过程各项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及时纠正各个环节中出现的偏差,提高决策目标实现的程度,保障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权益。

3)政策监控是一个静态与动态结合的行动过程。

2、政策监控主题的活动内容:

1)立法机关对政策的监控:

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以法律形式对政策进行监控;

b以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预决算安排等形式对政策资源内容、规模、分配与方向加以监控;

c以行使人事任免权的方式对公共政策制定者产生影响;

d以诘问、质询和弹劾的方式对公共政策进行监控;

e以提出不信任案的方式对政府所实施的政策或者制定政策的高级领导人实施监控;

f以检查、视察或者组成特别调查委员会的方式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监控。

2)行政机关对政策的监控:

3)司法机关对政策的监控: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裁定公共政策的制定呈现与原则是否合法;

b裁定公共政策的内容是否合法;

c裁定公共政策的内容是否合理;

d裁定公共政策的执行是否合法;

e裁定公共政策方式是否符合法律程序。

4)政党对政策的监控:

一般采用下列几种方式:

a把政党成员选入立法机关作为议员或代表,直接参加立法和制定政策,并参与立法机关对行政机关的监督活动,以期影响和监控行政决策;

b通过政党成员掌握国家权力和政府权力来主导或左右制定法律权和制定政府政策权,直接对公共政策产生影响;

c通过政党所控制和影响的社会团体、大众传播媒介来制造各种政党所需要的舆论,对法律和政府政策施加外在的影响,达到间接监控公共政策的目的。

5)利益集团对政策的监控: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接近;

b提供信息;

c游说;

d提供竞选支持。

6)社会舆论和大众传媒对政策的监控

二、公共政策监督

1、政策监督的含义:

对政策运行状态信息尤其是政策运行偏差状态信息的认识或者获知。

2、政策监督系统的构成

3、政策监督的步骤

三、公共政策控制

1、政策控制的含义和基本功能:

是指对政策运行偏差状态的纠正。

2、政策控制的程序和分类

第七章  公共政策终结与政策周期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公共政策去向的三种可能性:

持续、调整或终结;熟悉公共政策周期,并了解公共政策周期研究的重大意义。

教学要点:

公共政策终结的依据、方式、障碍及策略,政策周期。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公共政策终结的含义和作用

一、公共政策终结的含义:

就是公共政策的决策者通过对政策进行审慎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终结那些错误的、过时的、多余的或者无效的政策的一种行为。

它的对象有四种类型:

1)功能;2)组织;3)政策;4)计划。

二、公共政策终结的作用

1、有利于节省资源

2、有利于提高政策绩效

3、可以避免政策僵化

4、可以促进政策优化

第二节  公共政策终结的依据和方式

一、公共政策终结的依据:

一是经过评估认为政策的目标已经实现,政策问题也已经得到解决,政策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二是经过评估发现政策存在的失误或者局限使其无法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二、公共政策终结的方式

1、废止:

是政策终结的一种最直接、最彻底的方式。

2、替代:

是指用新政策取代旧政策。

3、合并:

指有些政策虽然被终止了,但它们所担负的功能并没有被取消,因而通过一定的程序,将仍然可行的部分重新组合后以一种新政策的面貌出现。

4、分解:

指的是将旧政策的内容按照一定的规则分解出几个部分,每个部门各自形成一项新政策。

5、缩减:

指采用渐进的方式对政策进行终结。

第三节  公共政策终结的障碍和策略

一、 公共政策终结的障碍

1、组织的持久性。

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组织机构的功能性;

2)组织机构的适应性。

2、代价。

主要有几个方面:

1)情感和政治上的代价;

2)法律和财经上的代价。

二、 公共政策终结的策略

1、重视说服工作;

2、注意因势利导,营造有利气氛;

3、公开评估结果,争取支持力量;

4、废旧、立新并举、缓和终结压力;

5、通过试探试点,避免矛盾激化;

6、终结必要部分,减少终结代价。

第四节  公共政策周期

一、 政策周期的内涵和类型

1、政策周期的含义:

就是一个完整的政策过程,它指的是公共政策经历了从问题的认定到政策的出台,再经过执行、评估、监控、调整诸多环节,最后归于终结。

2、政策周期的分类:

阶段性周期功能性周期反复性周期

二、 研究政策周期的意义

1、政策周期研究是完善政策科学学科理论体系的需要

2、政策周期研究是促进公共政策决策科学化的需要

3、政策周期研究是保持政策的连贯性和稳定性的需要

4、政策周期研究是保障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需要

三、 政策周期和经济发展周期

16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