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闯关检测题组.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4490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0.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闯关检测题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闯关检测题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闯关检测题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闯关检测题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闯关检测题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闯关检测题组.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闯关检测题组.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闯关检测题组.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闯关检测题组.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闯关检测题组.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闯关检测题组.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闯关检测题组.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闯关检测题组.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闯关检测题组.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闯关检测题组.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闯关检测题组.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闯关检测题组.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闯关检测题组.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闯关检测题组.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闯关检测题组.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闯关检测题组.docx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闯关检测题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闯关检测题组.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闯关检测题组.docx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闯关检测题组

专题十一·闯关检测题组

一、(2014湖北荆州一检,9—12,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玉立斋记

杨万里

零陵法曹厅事之前,逾街不十步,有竹林焉,美秀而茂,予甚爱之。

欲不问主人而观者屡矣,辄不果。

或曰:

“此地所谓美秀而茂者,非谓有美竹之谓也,有良士之谓也。

”予闻之,喜且疑。

竹之爱,士之得,天下孰不喜也,独予乎哉?

然予宦游于此几年矣,其人士不尽识也,而其良者独不尽识乎?

予欲不疑而不得也。

今年春二月四日,代者[注]将至,避正堂以出,假屋以居,得之,盖竹林之前之斋舍也。

主人来见,唐其姓,德明其字。

日与之语,于是乎喜与前日同,而疑与前日异。

其为人,庄静而端直,非有闻于道,其学能尔乎?

有士如此,而予也居久而识之,斯谁之过也?

以其耳目之所及,而遂以为无不及,予之过,独失士也欤哉!

德明迨暇,与予登其竹后之一斋,下暾万竹,顾而乐之,笑谓德明曰:

“此非所谓‘抗节玉立’者耶?

”因以“玉立”名之。

而遂言曰:

“世言无知者,必曰‘草木’;今语人曰‘汝草木也’,则艴然而不悦。

此竹也,所谓草木也非耶?

然其生则草木也,其德则非草木也。

不为雨露而欣,不为雪霜而悲,非以其有立故耶?

世之君子,孰不曰:

‘我有立也,我能临大事而不动,我能遇大难而不变。

’然视其步武而徐数之,小利不能不趋,小害不能不逋。

问之,则曰:

‘小节不足立也,我将待其大者焉。

’其人则不愧也,而草木不为之愧乎?

德明负其有,深藏而不市,遇朋友有过,面折之,退无一言。

平居奋然有愤世嫉邪之心,其所立莫量也。

吾既观竹,夜归,顾谓德明曰:

“后有登斯斋者,为我问曰:

人观竹耶?

竹观人耶?

隆兴元年,庐陵杨万里记。

[注] 代者:

指接替杨万里职务的官员,当时杨万里在零陵任期已满,正在等下一任官员来交接。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逾街不十步          逾:

越过

B.德明迨暇迨:

等到

C.小害不能不逋逋:

逃避

D.平居奋然有愤世嫉邪之心居:

居住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唐德明“庄静端直”的一组是(3分)(  )

①欲不问主人而观者屡矣

②非有闻于道,其学能尔乎

③而予也居久而识之

④则艴然而不悦

⑤不为雨露而欣,不为雪霜而悲

⑥平居奋然有愤世嫉邪之心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段中,见其美竹,闻其美名,却不见其人,再加上作者深信零陵名士已交遍而对竹林主人产生疑虑,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为后文作了铺垫。

B.第二段写结交缘由,作者一方面从正面赞扬了唐德明“庄静而端直”的高贵品质;另一方面又自责,咫尺贤士,却没尽早相识,反衬了唐德明的沉静低调。

C.文章因竹设喻,竹子凌霜傲雪、内虚外直的人文品质与竹林主人操守坚定、深居简出、放浪不羁、心系天下的性格操守自然融合到一起,设喻贴切恰当。

D.文末用“人观竹耶?

竹观人耶?

”的问话收束全文,表明人即竹,竹即人,饶有理趣,发人深思,意味深长。

4.请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避正堂以出,假屋以居,得之,盖竹林之前之斋舍也。

(3分)

译文:

 

 

(2)其为人,庄静而端直,非有闻于道,其学能尔乎?

(3分)

译文:

 

 

(3)德明负其有,深藏而不市,遇朋友有过,面折之,退无一言。

(3分)

译文:

 

 

二、(2014广东惠州二调,5—9,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刘观传

刘观,雄县人。

洪武十八年进士。

授太谷县丞,以荐擢监察御史。

三十年迁署左佥都御史。

坐事下狱,寻释。

出为嘉兴知府,丁父忧去。

永乐元年,擢云南按察使,未行,拜户部右侍郎。

二年调左副都御史。

时左都御史陈瑛残刻右都御史吴中宽和观委蛇二人间务为容悦。

四年,北京营造宫室,观奉命采木浙江,未几还。

明年冬,帝以山西旱,命观驰传往,散遣采木军民。

六年,郑赐卒,擢礼部尚书。

十二月与刑部尚书吕震易官。

坐事为皇太子谴责。

帝在北京闻之,以大臣有小过,不宜遽折辱,特赐书谕太子。

八年,都督佥事费

讨凉州叛羌,命观赞军事。

还,坐事,谪本部吏。

十三年还职,改左都御史。

十五年督浚河漕。

十九年命巡抚陕西,考察官吏。

仁宗嗣位,兼太子宾客,旋加太子少保,给二俸。

时大理少卿弋谦数言事,帝厌其繁琐。

尚书吕震、大理卿虞谦希旨劾奏,观复令十四道御史论其诬妄,以是为舆论所鄙。

时未有官妓之禁。

宣德初,臣僚宴乐,以奢相尚,歌妓满前。

观私纳贿赂,而诸御史亦贪纵无忌。

三年六月朝罢,帝召大学士杨士奇、杨荣至文华门,谕曰:

“祖宗时,朝臣谨饬。

年来贪浊成风,何也?

”士奇对曰:

“永乐末已有之,今为甚耳。

”荣曰:

“永乐时,无逾方宾。

”帝问:

“今日谁最甚者?

”荣对曰:

“刘观。

”又问:

“谁可代者?

”士奇、荣荐通政使顾佐。

帝乃出观视河道,以佐为右都御史。

于是御史张循理等交章劾观,并其子辐诸赃污不法事。

帝怒,逮观父子,以弹章示之。

观疏辨。

帝益怒,出廷臣先后密奏,中有枉法受赇至千金者。

观引伏,遂下锦衣卫狱。

明年将置重典。

士奇、荣乞贷其死。

乃谪辐戍辽东,而命观随往,观竟客死。

七年,士奇请命风宪官考察奏罢有司之贪污者,帝曰:

“然。

向使不罢刘观,风宪安得肃。

(选自《明史》)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坐事下狱      坐:

因……犯罪

B.寻释寻:

不久

C.以弹章示之示:

给……看

D.风宪安得肃肃:

庄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以荐擢监察御史   以佐为右都御史

B.坐事为皇太子谴责以是为舆论所鄙

C.帝厌其繁琐并其子辐诸赃污不法事

D.永乐末已有之时未有官妓之禁

3.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时左都御史陈瑛残刻右都御史/吴中宽和/观委蛇二人间/务为容悦

B.时左都御史陈瑛/残刻右都御史/吴中宽和观委蛇/二人间务为容悦

C.时左都御史陈瑛残刻/右都御史吴中宽和/观委蛇二人间/务为容悦

D.时左都御史陈瑛残刻/右都御史吴中宽和/观委蛇/二人间务为容悦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永乐元年,刘观升任云南按察使,任职不久,又拜任户部右侍郎。

B.永乐四年,山西发生旱灾,成祖命刘观起草紧急公文,遣散了采木的军士和民众。

C.御史张循理等人上奏章弹劾刘观,宣宗大怒,下令逮捕刘观,拿出弹劾的奏章给他看,他立即认罪了。

D.刘观父子入狱后,本来要处以极刑,杨士奇、杨荣请求免其一死,于是宣宗将刘辐谪戍辽东,命刘观随同前往。

5.

(1)将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

①帝在北京闻之,以大臣有小过,不宜遽折辱,特赐书谕太子。

(4分)

译文:

 

 

②观引伏,遂下锦衣卫狱。

(3分)

译文:

 

 

(2)宣帝对杨士奇和杨荣等所说的“年来贪浊成风”,具体表现有哪些?

(3分)

答:

 

 

三、(2014江西景德镇一检,10—13,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饮 茶

  茶早采者为茶,晚采者为茗。

《本草》云:

“止渴,令人不眠。

”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

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

人自怀挟,到处煮饮。

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

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

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

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

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至临淮县馆,或言伯熊善茶者,李公请为之。

伯熊着黄被衫、乌纱帽,手执茶器,口通茶名,区分指点,左右刮目。

茶熟,李公为歠两杯而止。

既到江外,又言鸿渐能茶者,李公复请为之。

鸿渐身衣野服,随茶具而入,既坐,教摊如伯熊故事。

李公心鄙之。

茶毕,命奴子取钱三十文酬煎茶博士。

鸿渐游江介,通狎胜流,及此羞愧,复著《毁茶论》。

伯熊饮茶过度,遂患风,晚节亦不劝人多饮也。

吴主孙皓每宴群臣,皆令尽醉。

韦昭饮酒不多,皓密使以茶茗自代。

晋时谢安诣陆纳,纳无所供办,设茶果而已。

此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

穷日尽夜,殆成风俗。

始自中地,流于塞外。

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亦足怪焉。

《续搜神记》云:

“有人因病能饮茗一斛二斗,有客劝饮,过五升,遂吐一物,形如牛胰,置柈中,以茗浇之,容一斛二斗。

客云:

‘此名茗瘕。

’”

(选自《唐五代笔记小说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鸿渐身衣野服      衣:

穿

B.大驱名马市茶而归市:

C.鸿渐游江介,通狎胜流胜:

超过

D.穷日尽夜,殆成风俗殆:

大概,几乎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3分)(  )

A.①其茶自江、淮而来

②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B.①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①既到江外,又言鸿渐能茶者

②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D.①皓密使以茶茗自代

②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茶与茗是以所采时间的早晚来区分,南方人喜欢喝茶,北方人并不喝茶。

茶不仅能止渴,也可使人不想睡觉,泰山灵岩寺的和尚为了坐禅时不打瞌睡而不断喝茶。

B.人们互相仿效和尚喝茶,于是就成了一种风俗,很多地方的城镇里都有茶铺,无论什么人都付钱取茶喝,茶叶的买卖也不断。

C.陆鸿渐对茶道的盛行作了重要的贡献,他不仅写了《茶论》,而且造了二十四件茶具,王公朝臣没有不喝茶的。

D.士大夫们都很看重喝茶,御史大夫李季卿到江南时请人为他煮茶;晋时谢安去拜访陆纳时,陆纳用茶与水果招待他。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

译文:

 

 

(2)既坐,教摊如伯熊故事,李公心鄙之。

译文:

 

 

(3)晋时谢安诣陆纳,纳无所供办,设茶果而已。

译文:

 

 

四、(2013北京,6—10,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

彬始生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所取。

彬左手持干戈,右手持俎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

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

私觌①之礼,一无所受。

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

既而曰:

“吾终拒之,是近名也。

”遂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

初,太祖典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尝造门,群居燕会,亦所罕预,由是器重焉。

建隆二年,自平阳召归,谓曰:

“我畴昔常欲亲汝,汝何故疏我?

”彬顿首谢曰:

“臣为周室近亲,复忝内职,靖恭守位,犹恐获过,安敢妄有交结?

七年,伐江南。

长围中,彬每缓师,冀李煜归服。

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

彬曰:

“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

”诸将许诺。

明日,稍愈。

又明日,城陷。

煜与其臣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

左右密谓彬曰:

“煜入或不测,奈何?

”彬笑曰:

“煜素懦无断,必不能自引决。

”煜之君臣,卒赖保全。

初,彬之总师也,太祖谓曰:

“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

”副帅潘美预以为贺。

彬曰:

“不然。

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何功哉?

况使相极品乎。

”美曰:

“何谓也?

”彬曰:

“太原未平尔。

”及还,献俘。

上谓曰:

“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少待之。

”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

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

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

彬退曰:

“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

咸平二年,被疾。

上趣驾临问,手为和药,仍赐白金万两。

六月薨,年六十九。

上临哭之恸。

(取材于《宋史·曹彬列传》)

[注] ①觌(dí):

相见。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遂受而籍之以归       籍:

登记造册

B.太祖典禁旅典:

主管,掌管

C.副帅潘美预以为贺预:

参与,加入

D.仍赐白金万两仍:

于是,又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B.

C.D.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使吴越,致命讫即还

出使吴越,传达旨意完毕即刻返回

B.吾终拒之,是近名也

我如果一直拒绝收礼,就会得到好的名声

C.请煜入宫治装

请李煜进入宫殿收拾行装

D.上觉,遽诘所以

皇帝察觉了,急忙追问其中的缘故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曹彬拒绝借公务而取私利,不过他做人处事也讲究变通,收下礼品后如数上交。

B.曹彬为官清正,对宋太祖不巴结逢迎,对同僚也不结党营私,深得太祖的赏识。

C.曹彬突然称病,意在要求部下破城后不妄杀一人。

他尊重降者人格,以礼相待。

D.曹彬富有智慧,才能出众,宋太祖虽然器重他,但是又心存戒备,并有所防范。

5.文中第5段写道“美窃视彬微笑”、“上亦大笑”,请分别简述两处“笑”的缘由。

(4分)

答:

 

 

 

五、(2012重庆,8—11,19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战马记

[明]罗洪先

王公桢,济阳公孙也。

济阳死靖难,公死贼,获赠于朝,任一子广,吉水称忠义家莫过之。

至其战马事,有足为世戒者。

始公以大学生除夔州府通判,才五月,会荆襄贼流劫入夔,焚巫山县治。

是时同知苏州王公授牒捕贼,性柔怯而险猾,故托疾不敢出一兵。

公忿忿面数之曰:

“汝食朝廷禄,所主何事,忍委赤子饿虎口耶?

”即代勒所部民兵昼夜行,至则巫山已破,贼方聚山中,索击之,杀渠桀三十三人,余尽遁。

居三日,贼复劫属邑大昌,公促王,王又不行,而瞿塘卫指挥曹能、柴成两人,与王素党结避祸,多方诡辞庇之。

且激公曰:

“公诚为国家出气力,肯慨然复行乎?

”公即声应。

即日勒民兵,夹曹、柴两人赴之,与贼夹水阵。

已而麾民兵毕渡趣战,曹、柴望走,公陷围中,误入淖田,不得脱。

贼欲降之,公大奋骂。

贼怒以刀断其喉及右臂,堕淖中,马逸去。

始公赴大昌道,宿木商家。

商稔公,知贼不敌,不敢言。

是日将归,有物啸于山者,商惊祝曰:

“为王公耶?

果尔,当三啸止。

”如其言。

商密与家人负箦往寻乱尸,见衣白纱半臂者,公也。

载箦上,令不深没。

自死所至府三百余里,马奔归府,门阖,长嘶踢其扃,若告急状。

守者纳之,血淋漓,毛鬣尽赤,众始骇公已死,而贼尤不解。

后死之二十五日,子广始随木商往殓之,面如生,不以暑腐。

然贫甚,不能归,尽售行李与马为资。

而王意在马,不偿直,竟徒手得之。

距殓之二十五日,夜且半,马哀鸣特异。

王命秣者加莝①豆,不为止。

王疑秣者绐②己,自起视枥。

马骤前啮其项,不释口,久乃得脱。

复奋首捣胸,仆之地,不省人。

翌日,呕血数升死。

贼既平,有司正功罪,曹、柴亦被诛。

呜呼!

自昔相传义马事不一二,皆言临难能相济也。

世尝言至灵者人,畜之至贱宜莫犬马若也。

衔辔所制,鞭策所驱,固有衣冠介胄所不逮者。

呜呼!

可不畏哉!

可不戒哉!

(有删节)

[注] ①莝(cuò):

铡碎的草。

②绐(dài):

欺骗。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即代勒所部民兵昼夜行        部:

部署

B.与王素党结避祸党:

勾结

C.商稔公,知贼不敌稔:

熟悉

D.王命秣者加莝豆,不为止为:

因为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战马“义”的一组是(3分)(  )

①至其战马事,有足为世戒者

②长嘶踢其扃,若告急状

③而王意在马,不偿直,竟徒手得之

④复奋首捣胸,仆之地,不省人

⑤夜且半,马哀鸣特异

⑥自昔相传义马事不一二,皆言临难能相济也

A.①⑤⑥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③④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桢,是济阳公的孙子。

济阳公死于靖难,王桢死于贼寇之手,他们都获得朝廷的封赠,承担过很多重任,在吉水以忠义之家著称。

B.王桢任夔州府通判时,遇到荆襄的贼寇前来大肆劫掠,而夔州同知王公和军吏曹能、柴成却不敢出兵。

危急时刻,王桢出于义愤带兵击贼,壮烈牺牲。

C.王桢遇难后,朋友及家人找到了他的遗体,准备送回家乡安葬,但因贫穷,只好卖行李和战马作路费。

战马落入夔州同知王公手中。

D.王桢战死后,他的战马狂奔三百多里回夔州府报讯;在同知王公的马槽旁,哀鸣不已,最后将仇人王公置于死地,替主人报了仇。

4.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

①公忿忿面数之曰:

“汝食朝廷禄,所主何事,忍委赤子饿虎口耶?

”(3分)

译文:

 

 

②是日将归,有物啸于山者,商惊祝曰:

“为王公耶?

果尔,当三啸止。

”如其言。

(4分)

译文:

 

 

(2)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3分)

  人之蕴蓄由学而大在多闻前古圣贤之言与行考迹以观其用察言以求其心识而得之以蓄成其得

(《伊川易传》卷二《大蓄传》)

专题十一·闯关检测题组

一、

1.D 平居:

平时,平常。

“平”“居”皆有“平常”之意。

2.D “庄静端直”的意思是:

庄重沉静,正直不阿。

①是说作者喜欢竹子,不合题意;②不能表现其“庄静端直”;③是作者的自省,有贤士近在咫尺,作者却没尽早与他结识,反衬了唐德明行事低调,符合题意;④是暗换对象,不合题意;⑤明写竹子,实颂主人,一般托物言志类文章大都如此,符合题意;⑥很明显是从正面赞扬,符合题意。

3.C “操守坚定、深居简出”全文体现得很明显;文中“奋然有愤世嫉邪之心”体现其“心系天下”;“放浪不羁”于文无据,且与主旨有悖。

4.

答案 

(1)我要让出衙署,暂借房子来住,借到一间,就是那片竹林前面的一间房舍。

(2)唐德明的为人,庄重沉静而正直不阿,如果不是深明正道常理,唐德明的学识能这样深厚吗?

(3)唐德明拥有坚守节操的美德,却深藏不露,从不炫耀,遇到朋友有过错时,就当面指责,回来后就不再议论别人。

解析 

(1)避:

避开,让出。

假:

借,租赁。

(2)闻道:

懂得道理,明白道理。

其……乎:

反问句式。

(3)不市:

不售,不卖弄,不炫耀,不表露。

折:

指责。

  [参考译文]

在零陵法曹官署的门前,穿过街道不到十步远,有一片竹林,长得秀美茂盛,我很喜欢这片竹林。

我多次想不打听主人是谁就径直去参观,却一直未能实行。

有人说:

“此处所说的秀美茂盛,不是指茂美的竹子,而是指贤良之士。

”我听了之后,又是欣喜又是疑惑。

有修竹可喜欢,有良士可结交,普天之下有谁不欣喜若狂,难道只有我吗?

然而我在此地为官已有多年,对这里的名士不完全认识,但对其中的佼佼者难道还没认全吗?

我想不对竹林主人疑惑却做不到。

今年春天二月四日,接替我职务的官员即将到零陵,我要让出衙署,暂借房子来住,借到一间,就是那片竹林前面的一间房舍。

主人赶来见面,此人姓唐,字德明。

每天与他交谈,于是与他结交的欣喜与前些时候相同,而疑虑却与前些时候不同。

唐德明的为人,庄重沉静而正直不阿,如果不是深明正道常理,唐德明的学识能这样深厚吗?

身边有这样的有德之士,而我过了这么长的时间才结识他,这是谁的过错呢?

用自己的耳闻目见来识人,就自以为没有不认识的,这是我的错啊,我差点失去了结交有德之士的机会!

唐德明等到有空闲,与我登上他的竹林后面的一间屋子,日光照射下方上万根竹子,我环顾四周,心里十分高兴,笑着对唐德明说:

“这些竹子难道不就是人们所说的‘抗节玉立(操守坚定,坚贞不屈)’吗?

”因此用“玉立”来命名这间屋子。

我接着说道:

“世人说别人不明事理,必定说‘你就是草木’;现在对人说‘你真是草木’,对方就会勃然大怒。

这些竹子,难道不是人们所说的草木吗?

然而竹子生长的形态是草木,它的精神品德却不是草木。

不因为雨露滋润而欢欣,不因为霜雪摧残而悲伤,这难道不是因为竹子能坚守节操的缘故吗?

世上的所谓君子,哪个不是自诩:

‘我能坚守节操,我能临大事而不动,我能遇大难而不变。

’然而观察他们的言行举止并且慢慢细数,蝇头小利是一定要追求的,哪怕是一点点危险也要躲开。

责问他们,他们就说:

‘小的节操不值得坚守,我将等到有大的节操再来坚守。

’这些人真是毫无羞愧之心,而那些具有高尚品格的草木难道不替他们羞愧吗?

唐德明拥有满腹才学,却深藏不露,从不炫耀,遇到朋友有过错时,就当面指责,回来后就不再议论别人。

平时总是愤恨社会不公,憎恶邪恶的心思,他的高尚节操真是不可度量啊。

我观赏完竹林后,天已黑了,准备回房,回头对唐德明说:

“如果再有登上这屋子的人,替我问一问:

是以人观照竹子呢,还是以竹子观照人呢?

隆兴元年,庐陵杨万里记。

二、

1.D 肃:

整饬。

2.B A.以:

介词,因为/介词,把。

B.为:

都表被动。

C.其:

代词,代指弋谦所言之事/代词,代指刘观。

D.之:

代词,代指贪污的风气/助词,的。

3.C 根据句意断句。

4.D A.不是“任职不久”,是尚未赴任。

B.“永乐四年”错误,“明年冬”应是永乐五年。

“起草紧急公文”错,“驰传”为古代驿站的一种马车。

驰传往:

紧急前往(当地)。

C.逮捕的是刘观父子,直到宣宗出示密奏刘观才认罪。

5.

答案 

(1)①成祖皇帝在北京听说这件事,认为大臣有小的过失,不应马上指责侮辱,特地发诏书告诫皇太子。

②刘观这才服罪(认罪),皇帝于是将他发落到锦衣卫监禁审理。

(2)①宣德初年,官员们宴会聚乐,争相推崇奢侈,歌妓挤满宴席之中。

②刘观私下接受贿赂,那些御史们也都贪污放纵无所顾忌。

解析 

(1)①以:

认为。

遽折辱:

就立即指责侮辱。

谕:

告晓。

②引伏:

认罪。

下:

打入,押往。

(2)答题区间在第四段段首。

引用原文“宣德初,臣僚宴乐,以奢相尚,歌妓满前。

观私纳贿赂,而诸御史亦贪纵无忌”作答亦可。

  [参考译文]

刘观是雄县人,洪武十八年考中进士。

授官太谷县丞,因受到推荐升任监察御史。

洪武三十年升任代理左佥都御史。

后因事获罪被捕入狱,不久获释。

出任嘉兴知府,逢父亲去世,守丧离职。

永乐元年,刘观被提拔为云南按察使,还没赴任,又拜官户部右侍郎。

永乐二年,调任左副都御史。

当时左都御史陈瑛为人凶暴狠毒,右都御史吴中为人宽和,刘观在二人之间周旋逢迎,务求让他们双方都满意。

永乐四年,在北京营造宫殿,刘观奉命到浙江督办采木,不久还京。

第二年冬天,成祖因山西发生旱灾,命刘观火速前往,遣散了采木的军士和民众。

永乐六年,礼部尚书郑赐病逝,于是升刘观为礼部尚书。

同年十二月,又与刑部尚书吕震互换官职。

刘观曾因有过失而遭到皇太子谴责。

成祖皇帝在北京听说这件事,认为大臣有小的过失,不应马上指责侮辱,特地发诏书告诫皇太子。

永乐八年,都督佥事费

率师征讨凉州叛乱的羌人,命刘观引导军事。

班师回京后,因事获罪,刘观又被贬为本部(刑部)的吏员。

永乐十三年,他官复原职,又改任左都御史。

永乐十五年他奉命督办疏通漕河。

十九年又受命巡视陕西,考察官吏。

明仁宗继位后,刘观兼任太子宾客,随即又加太子少保衔,给两份俸禄。

当时大理寺少卿弋谦多次上书议论政事,仁宗对其奏章絮叨感到厌烦。

礼部尚书吕震、大理寺卿虞谦迎合仁宗心思弹劾弋谦,刘观又命令十四道监察御史判定弋谦所言欺诳失实,刘观因此被士大夫舆论所鄙视。

当时没有禁用官妓的规定。

宣德初年,官员们宴会聚乐,争相推崇奢侈,歌妓挤满宴席之中。

刘观私下接受贿赂,那些御史们也都贪污放纵无所顾忌。

宣德三年六月一天罢朝后,宣宗将大学士杨士奇、杨荣召到文华门,对他们说道:

“祖宗那时,朝臣们都谨慎整敕,细密周到,近来却贪浊成风,这是为什么呢?

”杨士奇回答道:

“永乐末年已经有这种情况了,只是如今更为严重而已。

”杨荣说道:

“永乐时,在奢侈排场方面没有超过方宾的。

”宣宗问道:

“今天谁是最严重的?

”杨荣回答说:

“刘观。

”宣宗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