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区地质概况.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4580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矿区地质概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矿区地质概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矿区地质概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矿区地质概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矿区地质概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矿区地质概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矿区地质概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矿区地质概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矿区地质概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矿区地质概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矿区地质概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矿区地质概况.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矿区地质概况.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矿区地质概况.docx

《矿区地质概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矿区地质概况.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矿区地质概况.docx

矿区地质概况

矿区地质概况

1、区域地质背景:

详查区位于坳陷盆地的中、西部;其他层区划:

古生代属华北地层大区,原地层区;中新生代属滨太平泮地层区。

出露地层有下古生界(Pz1)、上古生界泥盆系中统(D2)、石炭系中统本巴图组(C2b)、石炭系上统阿木山组(C3a)、二叠系下统(P1)哲斯组(P1²)、二叠系上统怨尔敖包组(P2b)、北大山组(P2bd),中生界侏罗系中下统马尼特庙群(J1-2mn)亦称阿拉坦合力群(J1-2al)、侏罗系上统兴安岭群下兴安岭组(J3x)与上兴安岭组(J3s),白垩系巴彦花群柴达木组(K1e)与巴彦花组(K1b)、白垩系上统(K2)、新生界第三系上新统(N2)、及第四系(Q)。

该地区含煤盆地,属新华夏系第三沉降带北段盆地群中的一个断陷盆地;总体呈反“S”形断陷盆地,盆地的轴向由北段的NNE到中段转向NE-NEE至中段转向NE-NEE,至南段又转向NNE。

盆地内地层微有褶曲,褶曲轴向地均为NNE向,地层倾角平缓,一般﹤10°,最大20°。

在盆地中部弯曲部分被两个NNW向的断层切割,整个盆地被分割成三个块段,中段为地垒,两侧为地堑。

北东段为一平缓向斜,中段和西南段也有NNE向的平缓褶曲,该两段南部又被后期复活的东西向古断裂切割。

区域岩浆岩种类繁多,主要有海西晚期超基性岩,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燕山早期超基性岩,细粒闪长岩,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及不同时期的种类脉岩;有零星的喷出岩出露。

但多分布在隆起带,对煤系地层无大的影响。

2、矿区地质

(1)地层:

详查区为全掩盖式煤田,第四系广泛分布,根据钻孔揭露资料,区内出露地层主要有侏罗系上统兴安岭组(J3x),构成煤系地层基底;含煤地层白垩系下统巴彦花组(K1b),上覆地层白垩系上统(K2)、第三系上新统(N2)、及第四系(Q)。

白垩系下统白彦花组(K1b):

为勘查区主要含煤地层,厚度25.72~743.90m,平均384.81m;其岩性下部以泥岩及粉砂岩为主,夹各粒级砂岩及砾岩,层理清楚;中部以由砾岩、砂砾岩、砂岩、含砾粉砂岩、粉砂岩及含砾砂质泥岩及泥岩组成,局部夹泥岩及炭化植物碎屑,层理不发育,上部岩性主要为砾岩、砂砾岩、粗砂岩、中细粒砂岩、粉砂岩、泥岩、炭质泥岩及煤层,局部夹泥岩及砂岩与砂砾岩;共含1、2、3号三个煤组5个煤层,主要发育勘查区中部,向南北两侧变薄。

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2)构造:

勘查区总体构造为一不规则、轴向NW~SE的宽缓向斜,两翼不对称,由于成岩后期沉积差异压实的影响形态不规则,向斜轴向N110°E,。

轴部倾伏方向N110°E,倾角1~3°,NE翼倾向SW,倾角2~5°;SW倾角向NE,倾角1~3°;局部起伏有波状起伏。

其轴部发育正断层2条,编号为F1、F2,呈近NW向展布,F1断路﹤130m,F2断路40~70m;未发现岩浆出露,构造复杂程度属简单类型。

3、煤层:

详查区含煤地层为白垩系下统白彦花组(K1b),钻孔控制含煤段厚度25.72~743.90m,平均384.81m;含1、2、3号三个煤组5层煤,1煤组最发育,2、3煤组不发育,煤层编号为1-1、1-2、1、2及3号煤层;其中1-2、1、2及3号为可采煤层;煤层总平均厚度10.73m;含煤系数2.79%。

各煤层特征见表2。

本次详查经过煤层沉积特征及赋存状态综合分析,在赋存空间的横、纵向上寻找出一定的规律,煤层对比主要采用剖面位置法、标志层法、煤层间距法、测井曲线形态法等对比法进行综合对比,其煤层对比方法采用到钻探与地球物理测井相互补充,相互验证。

各可采煤层对比可靠。

表2煤层特征一览表

煤层编号

煤层厚度(m)

利用厚度(m)

夹矸情况(m/层)

埋藏深度(m)

煤层间距(m)

煤层趋定程度

可采情况

最小-最大

平均(点数)

最小-最大

平均(点数)

厚度(最小-最大)

层数

最小-最大

平均(点数)

最小-最大

平均(点数)

1-2

0.28-3.55

1.67(26)

1.55-3.55

2.34(14)

0.25-0.50

0-3

68.35-292.25

183.89(26)

不稳定

局部可采

1.25-23.00

8.66(26)

1

0.30-15.16

7.84(58)

1.90-15.16

8.65(52)

0.13-1.50

0-6

90.05-350.55

222.65(58)

较稳定

大部可采

14.25-68.80

30.84(21)

2

0.20-10.75

2.35(21)

1.50-10.75

5.86(7)

0.25-1.05

0-6

179.65-334.20

271.46(21)

不稳定

局部可采

2.40-20.80

9.68(7)

3

0.30-8.45

2.38(8)

1.70-8.45

4.15(3)

0.25-0.40

0-5

246.63-343.50

307.92(8)

不稳定

局部可采

4、煤质:

区内煤呈褐黑或黑色,风化为灰黑或褐黑色,条痕呈褐色,光泽多为暗淡或无光泽;原生裂隙和次生构造裂隙均不发育;条带状结构为主,少数为透镜状结构;贝壳状或阶梯状断口,由亮煤及暗煤组成的半暗型煤及暗淡型煤有参差状或不平坦状断口;吸水性强,极易风化,风化后呈叶片状。

煤岩组分为由镜煤及亮煤组成的光亮型及半亮型煤,宏观煤岩组分以亮煤和暗煤为主,镜煤和丝炭夹于亮煤和暗煤之中;有机显微组分以镜质组为主,含量1-1煤为100%,1-2为69.4%;半镜质组含量:

1煤为3.4%,1-1和3煤,含量为0.0%;丝质组含量:

1-2煤为26.2%。

各煤层镜质组最大反射率在0.3619~0.4854%之间,其变质阶段为0~1阶段。

各可采煤层煤芯样分析结果见表3。

表3煤芯煤样分析结果一览表

煤层编号

洗选情况

工业分析(%)最小-最大

平均(点数)

St,d(%)

最小-最大

平均(点数)

发热理(MJ/kg)最小-最大

平均(点数)

Mad

Ad

Vdaf

Qnet,d

Qgr,ad

1-1

9.72-17.17.79

13.76

(2)

16.55-38.40

27.48

(2)

42.22-49.82

46.02

(2)

0.32-1.31

0.82

(2)

16.44-23.73

20.09

(2)

14.38-22.37

18.38

9.84-3.10

13.97

(2)

8.81-15.04

11.93

(2)

42.35-48.64

45.50

(2)

0.37-1.25

0.81

(2)

1-2

7.10-17.64

11.21(10)

16.93-38.58

29.15(10)

42.43-51.98

45.82(10)

0.28-1.04

0.49(10)

14.75-22.28

18.36(10)

13.96-20.77

17.19(10)

8.11-19.60

13.52(10)

10.50-16.05

12.71(10)

40.38-46.45

43.98(10)

0.29-0.99

0.57(10)

1

768-19.14

12.64(45)

9.77-38.28

19.41(45)

40.64-49.87

44.58(45)

0.17-0.90

0.38(44)

16.40-24.83

21.34(43)

15.66-23.94

19.67(44)

8.85-22.46

15.11(45)

9.37-16.38

11.57(45)

40.05-47.65

44.00(45)

0.23-0.98

0.43(45)

2

7.53-19.57

12.53(5)

21.40-31.72

28.18(5)

46.29-50.00

47.95(5)

0.44-0.94

0.67(5)

17.75-21.11

19.08(5)

15.94-19.97

17.65(5)

10.67-19.98

14.38(5)

11.96-15.75

14.02(5)

41.52-47.35

44.96

0.63-1.14

0.77(5)

3

12.04-16.80

14.42

(2)

26.97-33.53

30.25

(2)

46.85-49.30

48.08

(2)

0.85-0.92

0.89

(2)

17.50-18.88

18.19

(2)

15.40-17.76

16.58

(2)

12.63-17.46

15.05

(2)

12.33-12.53

12.43

(2)

41.69-46.20

43.95

(2)

0.89-1.05

0.97

(2)

由表3及其他分析结果可知,本区可采煤层为中灰、以低硫分为主、高挥发分、中磷分、特低氯、高热值煤。

属含没,二级含砷煤;煤灰的软化温度(ST)为1284~1399℃,1-2、1、2为中等软化温度灰,3煤为较高软化温度灰;硫成分主要以有机硫为主。

腐植酸11.37~19.87%;煤层透光率38~43%(﹤50%),粘结指数为0,浮煤挥发分43.98%~45.50%(﹥37%),恒湿无灰基高位发热量小于24MJ/kg;煤类确定为褐煤2号(HM2),煤的可选性属中等~难选;可作为动力用煤及民用燃料。

并田内与煤伴生的稀散元素锗Ge(1~7ηg/g)、钒V(25~45ηg/g),含量均很低,未过综合开采利用品位;煤层中煤层气总量0.62~1.32m³/t,其中CH4最高含量0.03m³/t,CO2最高含量0.06m³/t;瓦斯成分以N2为主,含量88.59~98.91%,CO2含量0.29~11.41%,CH4含量0~4.77%,属CO2~N2带,无煤层气显示。

5、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详查区含水岩组为第四系孔隙松散潜水含水层、第三系孔隙层间承压含水层、白垩系上统层间承压含水层及白垩系下统煤系地层层间承压含水层。

第四系孔隙松散潜水含水层岩性由中、粗粒砂及砾石层组成,厚度2.35-11.33m,为透水不含水层;第三系孔隙层间承压含水层岩性由半胶结状砂砾岩及砂岩组成,岩性较松散,承压~半承压性,厚度1.50-62.50m,平均29.86m。

据抽水试验资料:

静止水位高程970.72m,单位涌水量q=0.74461/s·m,渗透系数k=4.835m/d,富水性中等;白垩系上统层间承压含水层岩性主要由细、中、粗砂岩及砂砾岩组成,泥质胶结,局部较松散破碎,多以孔隙发育为主,厚度1.10-78.60m,平均22.70m。

据帛水试验资料;水位高程943.34m,单位涌水量q=0.07811/s·m,渗透系数k=0.0947m/d,属弱富水性含水层。

白垩系下统煤系地层层间承压含水层岩性以煤层裂隙为主,间夹薄层细、中、粗砂岩层,厚度4.60-39.00m,平均14.50m。

据抽水试验资料:

水位高程975.29m,单位涌水量q=0.00471/s·m,渗透系数k=0.0236m/d,属弱富水性含水层。

本区各含水层间均发育有稳定的隔水岩层,即第中生活经验隔水层和白垩系上统、下统层间隔水层。

综上所述,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类型属Ⅱ~1类一型,即以裂隙、孔隙充水为主的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矿床。

根据本次详查勘查地质编录和对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结果表明,组成煤层围岩的岩石主要为泥岩及粉砂岩;局部层段为细、粗砂岩及砾岩。

岩石呈层状结构,岩体各向异常,岩石力学性质较差,岩体质量中等偏下。

工程地质勘查类型划分为Ⅲ类Ⅱ型,即层状岩石类工程地质条件中等型。

本区在自然条件下,无较大规模的地质灾害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矿区地面稳定性较好,发生滑坡与泥石流自然灾害的可能性较小。

未来在煤矿开采条件下,可能会引起区域地下水水位下降、地下水污染和大气污染等地质灾害和环境污染问题。

但通过必要的治理措施,不会对地质环境造成较大的破坏。

煤矸石中的化学成份基本稳定,无其它环境地质稳患。

本区地质环境类型为Ⅱ类,即矿区地质环境质量中等。

本区煤层瓦斯本属CO2~N2带。

为低瓦斯区,煤尘具有爆炸性,煤层属商业易自然煤。

矿区勘查工作简况

(1)矿区勘查工作简况

有关地地质勘查队对该区进行了找煤勘查工作,采用地面电法、钻探模拟测井等综合手段,共投入地面电法12条线,测点346个;钻孔19个12073.02m;地球物理测井19个钻孔,实测11509m,测斜点258个点;采取煤心煤样83个。

1983年6月提交了该区勘查地质报告,;获D级储量280175.32万吨。

探矿权人以招标引资的形式合作勘查。

为查明该区煤炭资源状况,进行矿区总体规划提供地质依据,委托地质局勘探队在73.29km²范围内进行详查。

勘探队在充分收集以往地质成果资料的基础上,于2006年4月开展了煤炭详查的野外地质工作,彩以钻探为主要勘查手段,辅以物探(测井)、工程测量和水文地质图编测以及煤芯样及其它相关样品化验试等,于2006年8月完成了全部野外地质工作。

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见表4。

表4累计完成主要工作量一览表

项目名称

单位

工程量

备注

地形地质测量

地形地质图测量(1/5000)

km²

73.29

1954年北京坐标系,

1956年黄海高程基准

控制测量

D级GPS点20个

工程测量

60

水文地质调查(1/5000)

km²

73.29

钻探

工程

预查阶段

m/孔

2567.9/4

本次详查阶段

m/孔

17434.50/50

恒源区31个7472.40m

立源区29个9962.10m

小计

m/孔

20002.40/64

采样

测试

煤芯煤样

156

瓦斯样

13

煤自然样

16

简选样

5

岩石力学样

63

顶底板夹石样

54

视密度样

38

气化样

26

地球

物理

测井

预查阶段

m/孔

2567.90/4

详查阶段

m/孔

17094.01/60

小计

m/孔

25291.30/42

井斜

点/孔

508/60

简易井温测量

点/孔

40/2

水文

工作

水文地质孔

m/孔

620.21/3

抽水次数3次(每孔1次)

其中恒源区2350.00m

立源区1个270.21m

各项探矿工程施工过程中,地质队严格按新标准规范和相应规范的有关规定及设计要求进行,严格“三边”地质工作,确保了各项工程质量;地形地质测量与钻探等探矿工程均达到了预期目的,各项成果基本符合有关规程规定要求,其工程及质量经控矿人与勘查单位共同检查验收合格;也基本符合新标准规范相应阶段的有关规定及要求。

本次详查共利用钻孔64个,其中利用原普查施工钻孔4个2567.90m,钻孔质量评级:

甲级孔3个,乙级孔1个,甲、乙级孔率100%;共解释煤层33层次,可采煤层4层次,其中优质2层次,合格2层次,优质合格率100%。

勘查区共施工钻孔60个17434.50m,其中:

施工钻孔31个7472.40m,立源区29个9962.10m,钻探质量评级:

特级孔29个,甲级孔31个,特甲级孔率100%;见煤孔58个,共见可采煤层83层,煤层长度采取率93%,可采煤层长度采取率93%,可采煤层长度采取率92%,重量采取率78.8%,煤层质量评级:

优质80层次,合格53层次,优质合格率100%。

岩芯采取率78-80%;本次详查的60个钻孔均进行了物探测井,实测17904.01m,采用三侧向电阻率、自然伽玛曲线、密度曲线、声波时差曲线等4种参数确定煤层深度和厚度;并进行了井斜和井温测量,为正确评价孔斜和钻孔内地温变化提供了相关资料;测井曲线在煤层反映明显,能够准确的确定煤层结构;测蟛共测煤层168层次,其中可采煤层81层,其质量评级均为优质;煤层质量可靠;竣工的60个钻孔均按设计进行了孔深测量,误差均﹤1.50‰,简易水文地质观察合格;钻探班报表填写及时、准确、整洁、完整,均符合现行相应规程及规定要求。

本次详查共采集各类样品389件,利用样品384个,其中煤芯煤样156件,瓦斯样13件,简选煤样5组,视密度样38件,煤岩样39件,气化煤样26件,煤尘煤样33件,项、底板及夹石样54件,风氧化带样9件,样品合格率为100%,质量可靠,具相应的代表性;各种样品的采集化验,专门性采样等,均达到新标准规范及相关规程及“设计”要求,样品测试分析由地质研究所承担。

该所具有国家颁发的计量认证合格证书,国家煤炭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颁发的质量合格证书,经抽样抽查煤样10个,单项检测数为50项次,49项合格,1项次不合格,全格率为98.0%。

故其测试、化验的样品,质量可靠。

成果可供利用。

通过上述各方面的工作,经资料分析、研究综合整理,于2007年8月编制提交及其探求的相应煤炭资源储量,达到了预期目的。

(二)煤炭资源储量申报情况

1、勘查类型与控制程度:

详查区总体构造形态为一轴向NW-SE的宽缓不对称向斜,NE翼倾向SW,倾角2-5°;SW翼倾向NE,倾角1-3°,局部有波状起伏;其轴部发育有近NW向展布的正断层2条,对煤层局部有破坏作用,未发现岩浆岩出露;区内发育3个煤组4层可采煤层,即1-2、1、2、3煤层,1号主要可采煤层,全区大部可采,厚度变化大,但规律较明显,煤层对比可靠,煤类单一。

对照DZ/T0215-2002《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有关条款元宝及要求,其勘查类型确定为构造复杂程度为简单类型,煤层稳定程度为较稳定类型,即“一类二型”。

勘查手段以钻探为主,辅以物探(测井)、地表开展1:

10000比例尺地质及水文地质测绘,工程测量以及煤芯煤样采集和相应的化(试)验等对煤层进行了控制,以1000×1000m工程间距圈定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控制的”外推与最低可采集厚度(1.50m)插点确定的可采边界之间圈定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

2、工业指标:

本区煤类为褐煤,煤层倾角﹤15°,井采,依据《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DZ/T0215-2002)一般地区褐煤的工业指标要求,确定圈矿工业指标为:

最低可采厚度1.5m;原煤最高灰分(Ad)40%;原煤最高硫分(St,d)3%;最低发热量(Qnet,d)15.7MJ/kg。

3、资源储量估算方法及申报情况:

本区煤类为褐煤,煤层倾角1-5°,采用煤层铅直厚度、水平投影地质块段法对可采煤层进行了煤炭资源储量估算,采用微机绘图平台CGIS-2004软件闭合边界直接查询,求取水平投影面积,参与估算资源储量煤层的视密度(m³/t);1-2与2煤为1.36;1煤为1.34;3煤为1.41。

经核查,本次详查由于探矿工程的增加及对煤层的重新对比,煤层视密度、煤层赋存面积及估算煤层数(原报告按煤组计)较原找煤报告均发生了变化,致使估算煤炭资源储量较原找煤报告同范围增加19720万吨。

申报的煤炭资源储量见表5。

 

表5资源储量估算结果表

煤类

煤层

编号

赋煤标高(m)

原报告

本次详查(10℃)

级别

资源含量(10℃)

资源含量类型(编码)

资源含量

增减变化

恒源

立源

总计

1-2

784-923

D

50405

(333)

1226

1897

3123

+11647

1

675-911

(332)

18717

12461

31178

(333)

15789

11862

27651

34506

24323

58829

2

690-810

/

/

(333)

0

5580

5580

+5580

3

681-783

/

/

(333)

0

2593

2593

+2593

全矿区

675-923

D

50405

(332)

18717

12461

31178

+19720

(333)

17015

21932

38947

50405

查明矿

产资源

35732

34393

70125

+19720

煤岩鉴定结果汇总表

煤层号

去矿物基

含矿物基

(1)

(2)

镜质组(V)

惰质组(I)

壳质组(E)

粘土矿物

(CM0

硫化物矿物(SM)

碳酸盐矿物(CaM)

氧化硅矿物(SiM)

其它

(OM)

最大反射率(R³max%)

1

84.1-91.8

0.8-15.9

0.0-7.4

1.8-53.7

0.0

0.0-0.7

0.0

0.3236-0.3545

87.3

(3)

9.2

(3)

3.5

(3)

23.7

(3)

(3)

0.3

(3)

(3)

2

66.0

2.3-32.0

0.9-9.4

2.6-44.1

0.0

0.0-4.7

0.0-1.4

0.3247-0.4056

84.3

(4)

11.41

(4)

4.3

(4)

20.6

(4)

(4)

1.4

(4)

0.6

(4)

3

88.0-100.0

0.0-9.6

0.0-3.8

2.6-36.0

0.0

0.5-1.1

0.0-0.4

0.3673-0.4024

94.7

(3)

3.2

(3)

2.1

(3)

23.8

(3)

(3)

0.8

(3)

0.1

(3)

煤质

本区可采煤层为中高水分、中灰分、高挥发分、特低硫、特低磷-低磷、高热值煤;煤灰流动温度在1242-1315℃之间,为较低-中等流动温度灰;硫成分主要以硫化铁硫为主;腐植酸10.20-45.37%,平均19.4%,煤层透光率28-57%,平远%(﹤50%,浮煤挥发分37.52%-47.44%,平远.56%(﹥37%),煤类确定为褐煤2号(HM2),可作为动力用煤及民用燃料。

井田内与煤伴生的稀散元素锗Ge(0-1ηg/g)、钒V(16-26ηg/g),含量均很低,未达到综合开采利用品位;煤层中瓦斯成分以氮气为主,CH4含量0.61-0.64%,CO2含量2-5.31%,N2含量94.08-97.36%,属CO2-N2带,无煤层气显示。

矿区勘查工作简况

1、矿区勘查工作简况

该区进行了1:

20万区域地质调查,并出版了相应的地质矿产图及其相应报告。

勘查队在该区进行了煤田勘查工作,大致查明含煤地层呈北东向展布,其走向长度85km,宽度23km,面积1955km².共施工钻孔19个12073.02m,地面电法测线12条,测点346个,测井11509个点,提交煤炭资源量280175万吨,于勘查本年6月编制提交了找煤勘探地质报告,并审查通过。

新疆太阳矿业有限公司

2010年12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