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94970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4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doc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doc(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doc

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1920

l一、文学革命的背景:

l

(一)晚清文学改良运动:

1、诗界革命:

黄遵宪“我手写我口”2、小说界革命:

梁启超,小说的社会作用3、文界革命:

梁启超,报章体4、白话文运动:

裘廷梁5、白话谴责小说

l

(二)新文化运动:

1、口号:

科学与民主(赛先生和德先生)2、阵地:

《新青年》

l二、文学革命的发生、发展

l

(一)胡适:

1、《文学改良刍议》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2、《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3、《易卜生主义》介绍了易卜生的现实主义思想和个性主义。

4、《谈新诗》主张“诗体的大解放”

l

(二)陈独秀:

1、《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三大主义”,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2、《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中提出要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

l(三)周作人:

1、《人的文学》“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

2、《平民文学》“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人生艺术派的主张。

l(四)李大钊:

《什么是新文学》是一个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对新文学提出的要求。

l(五)其他倡导者1、钱玄同在文学革命中提出小说、戏剧为文学正宗的主张,斥桐城派、文选派为“桐城谬种”、“选学妖孽”。

2、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

增多诗体,重造新韵,分段,使用标点符号等。

3、傅斯年《怎样做白话文?

l(六)易卜生:

1918年5月《新青年》出版“易卜生专号”,译载了易卜生的《娜拉》、《国民公敌》等剧本,刊登了胡适的长篇文章《易卜生主义》。

l(七)五四时期新文学的文学思潮特点:

现实主义是文学主潮、浪漫主义也是这时期一股强大的文学思潮、现代主义文学还只有部分的引进和介绍

l三、文学革命与封建复古派的论争

l1、林纾(琴南):

《致蔡鹤卿书》《荆生》《妖梦》、蔡元培《答林君琴南函》“思想自由原则”和“兼容并包主义”。

l2、双簧戏:

钱玄同、刘半农

l一、名词解释

l1、“诗界革命”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内容是要求诗歌以通俗的语言创造新的诗境,反对拟古复古。

倡导者有梁启超、谭嗣同、夏曾佑、黄遵宪等。

尤其是黄遵宪提出了“我手写我口”的诗歌创作理念。

l2、“小说界革命”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改变小说是“小道”、“闲书”的传统观念。

倡导者主要有梁启超等,直接推动了白话谴责小说的兴起。

3、双簧戏(信):

1918年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给《新青年》编者写了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对王敬轩的信逐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总题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这一举动正式拉开了新文学与封建复古派的斗争。

l二、简答题

l1、分析评价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l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这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文章宣扬的是一种反拟古主义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其中的一些主张虽然并非首创,但是经过胡适的吸收融会,达到了新的高度。

尤其是“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说,旗帜鲜明,目标明确,对建设中国现代文学具有重要意义。

比之晚清白话文运动主要着眼于把白话作为向群众宣传的语言工具,以及在古诗文的框架内添加一些俗字俗语,是大为进步,对文学革命在理论主张上作出了重要贡献,产生了重大影响。

l2、分析评价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l1917年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文章旗帜鲜明地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提出文学改革主张,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胡适的理论文章虽然也涉及到文学的内容方面,但基本倾向是文学的形式改良。

陈独秀则从政治革命、伦理道德革命和文学革命的关系论述文学革命的必要性、必然性,态度异常坚决。

陈独秀是当之无愧的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主将和急先锋。

l3、分析评价周作人的《人的文学》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l1918年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的重要文章。

他把“人的文学”定义为“用这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

”这种“人道主义”并非是慈善主义,而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

他以这种理论来反对违反人性的礼法制度和兽性的遗留,把违反人性和人道主义的旧文学作为“非人的文学”加以排斥。

周作人的“人的文学”主张,与胡适的提倡白话文的文学主张一起构成了新文学运动的两个中心理论,对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理论建设和文学创作发生了重大影响,成为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重要特色。

l4、简析五四时期新文学的文学思潮特点

l现实主义是文学主潮,文学革命倡导者们,多数是社会、思想改革的有志之士。

他们的文学思想,倾向于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苦难的现实主义。

在文学创作上,鲁迅以及新潮社的小说,《新青年》的诗,主要也都是现实主义的。

l浪漫主义也是这时期一股强大的文学思潮,代表人物是郭沫若,他的文学思想与创作都表现出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l现代主义文学还只有部分的引进和介绍,并被一些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作家吸收其某些因素于创作中,还没有产生纯粹的现代派作品。

l五、论述题

l一、分析评价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成就、历史意义和存在的某些偏颇。

l1、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

l2、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这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1917年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l3、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是文学革命的一个重要内容。

胡适不仅发表《文学改良刍议》等文章提出系统理论主张,还进行创作尝试。

出版了第一本白话诗集《尝试集》和现代最早的白话新剧《终身大事》。

l4、提倡民主与科学,宣扬人性的解放也是文学革命的一个重要内容。

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这些文章从思想内容方面推动了文学的革新。

l5、介绍、翻译外国文学也是文学革命的重要内容。

介绍、翻译的较多的是现实主义文学,俄国文学直面人生的现实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对中国新文学有很大影响。

另外浪漫主义文学也受到重视。

l6、文学革命在创作上取得重大成就。

鲁迅的小说、郭沫若的新诗,《新青年》上的白话新诗,《新潮》上的白话新小说等都产生了巨大反响。

l7、文学革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是文学观念、文学的思想内容、文学的语言形式的大解放、大革命。

文学革命批判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并具有社会主义思想因素,出现了新的主题、新的题材、新的人物。

新文学引进了话剧等新的文学体裁,进行了新诗的创建和小说形式的革新,特别是以白话代替文言,使白话文学立于正宗地位。

文学革命批判旧传统的革命精神,面向世界文学、勇于吸收的开放意识,冲破旧框框的自由创造精神,对新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l8、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也存在某些缺失。

倡导者在对待古代文学方面否定过多,而对外国文学则多加肯定,缺乏批判分析。

第二节新文学社团的涌现和多元的文学新思潮

l一、新文学社团的涌现

l1、文学研究会:

(1)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2)成立时间:

1921年1月(3)地点:

北京(4)发起人:

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王统照、叶绍钧、郭绍虞、孙伏园、许地山、朱希祖、耿济之、蒋百里、瞿世英等。

主要成员有:

朱自清、俞平伯、冰心、庐隐、鲁彦、老舍、丰子恺

l(5)文学刊物:

《小说月报》(沈雁冰主编)《文学旬刊》(后改为《文学周报》)

l(6)文学贡献:

一提倡“为人生”的文学,反对游戏的、消遣的文学观念(因此也被称为“为人生派”);二大力介绍外国文学,特别关注“被损害民族文学”;三推动写实主义的“平民文学”创作。

l2、创造社:

(1)成立时间:

1921年6月。

1925年“五卅”以后是创造社后期。

(2)地点:

日本东京。

(3)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田汉、成仿吾、张资平、穆木天、郑伯奇等。

(4)文学刊物:

《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文化批判》(5)文学主张:

前期提倡“自我表现”的文艺本质观、“为艺术而艺术”的文艺价值观、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观和“文艺是天才的创造物”的作家观。

后期具有文艺与政治紧密结合的特点,转向对革命文学的倡导和宣传。

(6)文学贡献:

(前期创造社)一是捍卫文学自身的独立品格;二是开启并推动了“向内转”的艺术方向;三是加速了新文学的现代化步伐。

l3、新月诗派:

(1)成立时间:

1923年

(2)地点:

北京(3)主要成员:

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林徽因、胡适、陈源、梁实秋(4)文学刊物:

《现代评论》、《晨报副刊·诗镌》、《新月》。

(5)文学主张:

“新格律诗派”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带有明显的唯美主义倾向。

要求创造诗的新格式、新音节以表现完美的精神。

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三美”的主张。

即音乐的美(指音节)、绘画的美(指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l4、语丝社:

(1)成立时间:

1924年

(2)地点:

北京(3)主要成员:

鲁迅、周作人、孙伏园、刘半农、钱玄同、林语堂、冯文炳等。

(4)文学刊物:

《语丝》周刊。

(5)文学贡献:

以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著称,形成“任意而谈、无所顾忌”,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

l5、湖畔诗社

(1)成立时间:

1922年

(2)地点:

杭州(3)主要成员:

汪静之、应修人、冯雪峰、潘漠华。

(4)文学主张:

该社团以专心致志写情诗而著名。

l6、春柳社:

(1)成立时间:

1907年

(2)地点:

日本东京(3)主要成员:

曾孝谷、李叔同、陆镜若、吴我尊、欧阳予倩等(4)文学主张: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话剧团体,曾排演过《黑奴吁天录》,在留日学生中引起过很大反响。

l二、其他社团

l1、未名社:

(1)主要成员:

鲁迅、韦素园、台静农。

(2)文学主张:

着重于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尤其是俄罗斯文学。

l2、莽原社——狂飙社

(1)莽原社主要成员:

鲁迅、高长虹。

(2)后高长虹从莽原社分裂出去,又组织成立了狂飙社。

l3、浅草—沉钟社:

(1)主要成员有陈翔鹤、冯至。

(2)鲁迅称为“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

l4、弥洒社:

(1)主要成员有胡山源。

(2)文艺思想强调艺术无目的论和灵感作用。

l5、民众戏剧社

(1)成立时间:

1921年

(2)主要成员:

沈雁冰、陈大悲、欧阳予倩(3)文学主张:

介绍欧美话剧理论和艺术

l6、南国社成立时间:

1923年主要成员田汉组织成立,文学主张:

浪漫主义倾向和感伤情调。

7、上海戏剧协社

(1)成立时间:

1921年

(2)主要成员欧阳予倩、洪深(3)文学主张:

坚持不演幕表戏,废除男扮女的习尚。

l8、春雷社成立时间:

1924年主要成员:

蒋光慈、沈泽民文学主张:

革命文学团体,鼓吹革命文学。

l二、多元化文学思潮1、现实主义文学主潮2、浪漫主义文学主潮3、现代主义文学思潮4、革命文学思潮

l5、资产阶级右翼的文学主张6、鸳鸯蝴蝶派7、封建复古思潮

l1、现实主义文学主潮:

这时期的文学思潮,以“为人生”现实主义文学主潮的占主导地位。

l

(1)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在这期间出版。

小说以直面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写实为主的创作方法,以深刻的思想和成熟的艺术,奠定了新文学的基础,对新文学发生重大影响。

(2)现代最早、成员最广的新文学社团文研会,其文学思想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

(3)除文研会外,当时影响很大的语丝社和鲁迅领导的莽原社、未名社等,基本倾向也是现实主义。

(4)欧美现实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在这时期得到大量翻译。

l2、浪漫主义文学主潮:

浪漫主义也是这时期主要的文学思潮。

l

(1)创造社、新月诗派、浅草社、沉钟社、弥洒社、湖畔诗社、南国社等,这些社团从理论到创作,其主导倾向大多是浪漫主义的。

浪漫主义的作品,在这时期可以说极一时之盛。

(2)欧美重要的浪漫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这时期也被大量翻译、介绍进来。

(3)五四运动后的中国,北洋军阀统治下社会黑暗,政治腐败,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正适合青年的要求,这是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产生广大影响的社会原因。

l3、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在这时也占有一席之地。

l

(1)出现了以李金发、穆木天、王独清、冯乃超为代表的,纯粹用现代主义方法创作的象征派诗人。

(2)另外一些作家也常吸收现代主义的某些因素于其创作中,或运用现代主义方法创作某一些作品。

1925年李金发的第一部诗集《微雨》问世,这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的第一部象征诗集。

李金发的《艺术之本原与其命运》、穆木天的《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是两篇重要的象征诗理论文章。

l4、革命文学思潮:

(1)早期倡导革命文学的共产党人:

邓中夏、恽代英、沈泽民等。

文学主张:

要求文学为民族民主革命助力“以文学为工具”偏颇之处:

一是对非革命工具的文学简单否定。

二是对文学的艺术特征重视不够。

(2)茅盾、郭沫若、鲁迅等作家对革命文学的探讨。

l5、资产阶级右翼的文学主张:

这是文化革命统一战线内部的公开论争。

“问题与主义”;“整理国故”;现代评论派

l

(1)“问题与主义”时间:

1919年7月代表人物:

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

l

(2)“整理国故”时间:

1919年12月代表人物:

胡适《“新思潮”的意义》、《一个最低限度的阅读书目》鲁迅、茅盾《进一步退两步》

l(3)现代评论派时间:

1924年代表人物:

胡适、陈西滢鲁迅及《语丝》同人主要内容:

在女师大学潮中,非难学生运动,偏袒北洋政府教育部和章士钊

l6、鸳鸯蝴蝶派时间:

始于20世纪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

代表作家作品:

徐枕亚《玉梨魂》、李涵秋《广陵潮》、包天笑、周瘦鹃、李定夷主要刊物:

《礼拜六》、《小说时报》其中《礼拜六》影响最大,又称“礼拜六”派。

文学主张:

把小说作为“游戏”“消遣”的工具。

主流是言情小说,还有一个坏的支流就是黑幕小说。

评价:

(1)鸳鸯蝴蝶派重视文学的娱乐作用,有其合理一面,但把“游戏”、“消遣”作为文学的唯一目的是错误的。

(2)鸳鸯蝴蝶派中一些较好的作品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不能一概否定。

(3)这一流派的出现有其社会和文学自身的原因,在从古代小说到现代小说的过渡期间,这一流派的小说在形式、技巧等方面起过一定的承前启后作用。

l7、封建复古思潮

l

(1)学衡派时间:

1922年1月地点:

南京代表人物:

吴宓、梅光迪、胡先骕主要刊物:

《学衡》文学主张:

“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l

(2)甲寅派时间:

1925年代表人物:

章士钊主要刊物:

《甲寅》周刊文学主张:

赞美文言,非难白话,攻击新文化运动

第三节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与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l一、革命文学的历史背景1、革命发展的需要2、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影响3、作家意识的变化

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和论争

l1、创造社(后期1928年)成员:

郭沫若、成仿吾、冯乃超、李初梨刊物:

《创造月刊》、《文化批判》

l代表性文章:

郭沫若《英雄树》《桌子的跳舞》成仿吾《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李初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

l2、太阳社成员:

蒋光慈、钱杏邨(阿英)、刊物:

《太阳月刊》代表性文章:

蒋光慈《关于革命文学》

l3、创造社、太阳社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要观点及其错误

l

(1)主要观点:

文学有阶级性文学是宣传的武器作家无论出身,重要的是要有阶级意识

l

(2)存在的偏颇对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对象分析不当夸大文学的作用对五四的错误批判

l4、革命文学论争

l

(1)论争双方太阳社、创造社VS鲁迅、茅盾

l

(2)鲁迅、茅盾的文章与观点鲁迅《醉眼中的朦胧》《文艺与革命》不能夸大文艺的作用,强调艺术性

l茅盾《从牯岭到东京》革命文学的题材应广泛,可描写小资产阶级生活

l(3)论争性质左翼文学内部的思想论争

l(4)论争收获扩大了革命文学的影响促进双方进一步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提高了思想。

l三、左联

l1、左联的成立时间:

1930年3月2日成立—36年春解散地点:

上海

l成员:

沈端先、冯乃超、钱杏邨、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为左联常务委员

l刊物:

《萌芽月刊》、《拓荒者》、《巴尔底山》、《世界文化》、《北斗》、《十字街头》、《文学导报》(创刊号名《前哨》)、《文学》、《文艺新闻》、《文学月报》社团性质:

党领导下的革命作家的统一组织

l2、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l

(1)内容:

左翼作家要预防变成右翼作家

l同旧做持久斗争战线应该扩大要培养新战士,要有“韧”的精神联合战线的目的在工农大众

l

(2)意义:

纲领性指导文献(思想建设、组织建设、斗争策略思想、文艺方向)对初期运动的总结对十月革命前后俄罗斯作家思想动向的分析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指导意义

l3、左联其他团体

l

(1)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剧联)时间:

1930年8月1日“爱美的”戏剧向左翼戏剧运动发展

l

(2)中国诗歌会时间:

1932年9月成员:

穆木天、杨骚、蒲风、任钧、柳倩、王亚平、田间刊物:

《新诗歌》

l社团性质:

左联领导下的群众性诗歌团体

l4、左联五烈士1932年柔石、殷夫、胡也频、冯铿、李伟森被害的还有洪灵菲、潘漠华、应修人

l5、左联的成就和贡献

(1)推动左翼文艺运动迅猛发展,密切文艺与革命的联系,对中国革命做出重大贡献

(2)粉碎国民党的文化围剿(3)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学习和运用(4)开展文艺大众化运动,(5)开展文艺思想斗争和论争

l(6)创作上的收获,新的题材、主题、人物、精神,对错误倾向的清算(7)培养青年作家张天翼、沙汀、艾芜、叶紫、萧军、萧红

l6、左联的缺失政治上,左倾盲动主义理论上,教条主义,照搬苏联组织上,关门主义,宗派主义,办成半政党式的团体

l四、两个口号的论争1、论争内容:

“国防文学”VS“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2、历史背景:

党中央要求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3、论争性质:

左翼文学内部的思想论争

第四节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自由主义文学两大文学思潮及其论争(1927—1937)

l一、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主潮的主流与缺失

l

(1)主流是以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为指导,缺失是掺杂了“左”的机械论的庸俗社会学的错误

(2)文学与革命的关系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是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组成部分,忽视文学本身特征(3)文学与群众的关系形成一股文学大众化思潮,略有“左”倾鲁迅:

普及与提高,新与旧相结合中国诗歌会的创作(4)马恩关于现实主义的许多论述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都有帮助克服左倾,克服公式化、概念化,克服把世界观与创作方法等同

l二、中国诗歌会主张:

大众化内容:

大众的生活、斗争,重大题材形式:

大众的语言,大众化的旧形式,歌谣的形式

l缺憾:

诗味不足

l三、自由主义文学思潮

l1、京派

(1)成员:

周作人、废名(冯文炳)、沈从文、萧乾、朱光潜

(2)刊物:

《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文学季刊》(3)基本特征:

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立品格,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4)文学倾向:

作品富有文化意蕴以现实主义为主,又融入主观感受,带有浪漫主义气息,使小说诗化、散文化,也有现代主义韵味

l2、论语派人物:

林语堂刊物:

《论语》、《宇宙风》、《人间世》文学主张:

闲适、幽默、性灵小品

l3、后期新月社

(1)人物:

梁实秋《文学与革命》、《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

(2)阶级性与人性的论争(3)论争性质:

无产阶级文学思想与资产阶级文学思想第一次重大论争,关系到新文学以什么思想为指导、向什么方向发展的问题

l4、“自由人”和“第三种人”人物:

“自由人”胡秋原“第三种人”苏汶内容:

文艺的阶级性,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张闻天(科德)《文艺战线上的关门主义》冯雪峰(丹仁)《关于“第三种文学”的倾向与理论》

l四、右翼文学思潮民族主义文学性质:

国民党,反动成员:

潘公展、王平陵、黄震遐《陇海线上》、《黄人之血》文学主张:

以民族意识否定阶级意识

l五、1927-1937新文学思潮的特点:

1、现实主义是主潮:

《子夜》《家》《雷雨》2、浪漫主义减弱或转化3、现代主义有所发展

(1)现代诗派成员:

戴望舒、徐迟、路易士、卞之琳特点:

纯然是现代的诗以象征主义为主,兼有浪漫主义、古典主义、意象派的特点

(2)心理分析派人物:

施蛰存《梅雨之夕》《春阳》《石秀》特点:

深入描写性心理

(3)新感觉派人物:

穆时英《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上海的狐步舞》特点:

(1)在快速节奏中表现半殖民地都市的病态生活

(2)主观感觉印象的刻意追求与小说形式技巧的花样翻新(3)潜意识、隐意识的开掘与心理分析小说的建立(4)颓废、悲观、绝望、色情倾向

第五节抗战时期的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1937——1945)

l一、抗战文学运动概况

l1、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时间:

1938年3月27日地点:

武汉刊物:

《抗战文艺》抗战时期历时最久的文艺刊物

l社团性质:

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口号:

文章下乡,文章入伍

l2、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宣传厅)人物:

郭沫若时间:

1938年4月1日地点:

武汉1940年11月郭沫若脱离第三厅,建立文化工作委员会,成为抗战后期国统区进步文化活动的中心

l3、孤岛文学时间:

1937年11月——1941年12月地点:

上海租界概况:

杂文鲁迅风的论争戏剧于伶《长夜行》阿英(钱杏邨)《碧血花》《海国英雄》《杨娥传》(南明史剧)

l二、抗战文学思潮

l1、抗战文学思潮的特点重视文学的大众化、民族化

(1)“利用旧形式”的论争对旧形式要选择、批判、改造

l

(2)民族形式论争毛泽东: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新民主主义论》向林冰:

强调民间否定五四

l葛一虹:

对旧形式全盘否定胡风:

《论民族形式问题》,把民族形式和现实主义、大众化问题联系在一起

l2、现实主义思潮

(1)七月诗派时间:

1937年10月成员:

艾青、田间、绿原、亦门(阿垅)、曾卓、鲁藜、邹荻帆、牛汉、彭燕郊刊物:

《七月》《希望》《泥土》《呼吸》特色:

以抗战现实为内容,以自由体为形式

(2)主观战斗精神说人物:

胡风《置身在为民主的斗争里面》观点:

要求主观力量的坚强,能够对血肉的对象进行批判作家向感性的对象深入,深入到和对象的感性表现结为一体评价:

克服客观主义和主观公式主义

l3、浪漫主义思潮

(1)后期浪漫派小说(郁达夫)人物:

徐訏、无名氏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