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生态学》复习题园林工程技术1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5021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68.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园林生态学》复习题园林工程技术1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园林生态学》复习题园林工程技术1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园林生态学》复习题园林工程技术1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园林生态学》复习题园林工程技术1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园林生态学》复习题园林工程技术1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园林生态学》复习题园林工程技术1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园林生态学》复习题园林工程技术1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园林生态学》复习题园林工程技术1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园林生态学》复习题园林工程技术1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园林生态学》复习题园林工程技术1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园林生态学》复习题园林工程技术1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园林生态学》复习题园林工程技术1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园林生态学》复习题园林工程技术1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园林生态学》复习题园林工程技术1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园林生态学》复习题园林工程技术1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园林生态学》复习题园林工程技术1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园林生态学》复习题园林工程技术1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园林生态学》复习题园林工程技术1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园林生态学》复习题园林工程技术1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园林生态学》复习题园林工程技术1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园林生态学》复习题园林工程技术11.docx

《《园林生态学》复习题园林工程技术1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园林生态学》复习题园林工程技术11.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园林生态学》复习题园林工程技术11.docx

《园林生态学》复习题园林工程技术11

《园林生态学》复习题

第1单元绪论

1、什么是生态学?

2、什么是环境?

什么是生态因子?

根据其性质可将生态因子分哪几类?

3、生态因子作用有哪些基本特征?

城市环境因子的特点?

4、简述园林生态的内容和任务。

第2单元园林植物与光

1.简述光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

根据植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可以把植物分为哪几类?

2.城市地区光照条件的主要特点?

3.光谱成分的主要生态意义?

4.光照强度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

植物对光照强度适应的基本类型?

(1)影响园林植物的生长发育:

影响种子发芽:

不同种子其发芽需光不同。

影响植物茎干和根系生长:

充足的阳光有利茎干和根系的发育。

实践意义:

造型,全光育苗。

影响植物的开花和品质:

有的植物需用在强光下开花,如郁金香;有的需在弱光时才能开花,如牵牛花。

实践意义:

人为控制花期。

影响茎叶和开花的颜色:

色叶植物

(2)影响园林植物的光合作用:

(3)影响园林植物的观赏性:

如树木的偏冠现象

(4)影响园林植物的形态。

影响叶形态:

阳生叶、阴生叶。

影响树冠结构:

喜光树种----稀疏,耐阴树种----致密。

5.何谓植物的耐阴性?

喜光植物与耐阴植物有何区别?

6.何谓光周期现象?

根据光周期可将植物分为哪几类?

光周期现象在园林花卉生产中有什么意义?

光周期是一天内白昼和黑夜交替的时数。

光周期现象:

生物对昼夜光暗循环格局的反应所表现出的现象。

对植物开花的影响:

长日照植物其光期有一临界值(不小于2小时),加长光期,促进开花。

闪光打断暗期(640-660nm的红光最好)也促进开花。

短日照植物其暗期有一临界值,加长暗期,但小于22小时,促进开花。

闪光打断暗期,(相当于缩短了暗期)抑制短日照植物的花芽形成。

对植物休眠的影响:

一般短日照促进植物休眠,长日照打破或抑制植物休眠;夏休眠的植物需长日照才能引起休眠,短日照诱导解除。

应用:

北方植物园引种时,可利用短日照处理来促使树木提前休眠,准备御寒,增强越冬能力。

长日照促进营养生长,如对树苗进行长日照处理可大大促进树苗生长。

对其它方面的影响:

对植物生长、花色性别、地下贮藏器官的形成和发育有影响。

喜光性植物:

在强光下才能生长发育良好,而在荫蔽和弱光下生长发育不良的植物。

需光量一般为全日照的70%以上。

如杨、柳、桦等。

耐阴性植物:

需要在较弱的光照条件下生长,不能忍耐高强度光照的植物。

需光量一般为全日照的5—20%。

如云杉、海桐、杜鹃等。

喜光性植物与耐阴性植物的比较:

喜光性植物

耐阴性植物

枝叶稀疏,透光性好

枝叶茂密,透光度小

树冠伞形,枝下高长

树冠圆锥形,枝下高短

阔叶中的落叶,针叶中的针叶多

阔叶中的常绿,针叶中的扁平或鳞片状叶多

生长快,寿命短

生长缓慢,寿命较长

耐干旱瘠薄,对不良环境适应能力强

需较湿润、肥沃的土壤,对不良环境适应能力弱

长日照植物与短日照植物:

--长日照植物:

只有经过大于临界日长的光照或黑暗低于临界日长的时数才能开花。

如凤仙花、油菜、萝卜。

延长光照时间提前开花。

夏季开花。

--短日照植物:

只有经过低于临界日长的光照或黑暗大于临界日长的时数才能开花。

人工缩短光照时间可促使其开花。

如多数深秋或早春开花的植物等。

玉米、牵牛、烟草、棉、麻。

--中间型植物:

昼夜长短对该类植物影响不大。

(多数)。

如黄瓜、番茄、蒲公英等。

时令花卉的培育采用的技术之一就是人工限光、补光。

光的调控在园林中的应用

一、提高园林植物的光能利用率:

1.合理密植

提高光合能力:

光合能力高的园林植物的选用;

增大光合面积:

合理规划园林大环境;合理的植物配置

延长光合时间:

常绿阔叶树木的运用

2.科学栽培:

间作、套种、复种、立体栽培、育苗移栽、地膜覆盖

二、调整园林植物的生长发育

1.调控花期

改变休眠、促进生长:

长日照处理促进园林植物的营养生长;调节光照强度促进园林植物的生长发育。

2.引种中的应用

1.光照强度随着空间变化:

纬度:

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弱。

海拔:

随着海拔的升高,太阳辐射增强,辐射成分增多。

(1000米70%——0米50%)

大气状况:

大气成分对太阳辐射的影响较大。

潮湿、浓云、尘埃或污染物等造成空气混浊时,太阳辐射强度减小得最为显著。

光照强度随着时间变化:

季节:

夏天高强度;冬天强度低

日:

中午强度最高;早晚强度较低

日照长度的变化

北半球:

冬半年昼短夜长,以冬至的昼最短,夜最长;夏半年昼长夜短,以夏至的昼最长,夜最短。

日照长度的季节变化随纬度而不同:

在赤道附近,终年昼夜相等;在北半球随纬度增加,冬半年昼越短,夜越长;在南半球则恰相反。

2.生理辐射:

太阳辐射中能被植物色素吸收具有生理活性的波段(0.38~0.71μm)。

2.光的生理活性:

活性最大的为橙光、红光,其次为蓝光;

部分紫外光能抑制植物茎的延伸;

红外光具有增热效应。

第3单元园林植物与温度

1.何谓热岛效应?

其形成原因是什么?

城市气温高于四周郊区气温的现象。

也称“城市热岛”

城市热岛的形成原因:

第一,城市下垫面性质特殊,比郊区获得较多的太阳辐射。

城市使用的砖石、沥青、混凝土、硅酸盐建筑材料,深色的屋顶等热容量、导热率高,吸收较多的太阳辐射。

但其反射率低。

狭窄的街道、墙壁之间的多次反射和吸收,导致太阳辐射能增多。

第二,城市大气的大量污染物覆盖层,吸收和反射长波辐射,减少了热量的散失。

第三,城市中有较多的人为热量来源,特别是在冬季,高纬度地区燃烧大量化石燃料采暖.

第四,城市建筑密集,通风不良,不利热量的扩散。

第五,城市特殊的地面,植物占面积相对较少,不透水面较大。

2.解释温室效应、春化作用?

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阻止地球热量的散失,使地球气温升高,这就是有名的“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产生的和大量排放的汽车尾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

春化作用:

植物生长发育的某一阶段,需要经过一定时期的低温刺激,才能促使其开花的现象。

3.温周期现象及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昼夜变温与温周期现象

节律性变温:

温度随季节和昼夜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温周期现象:

生物适应温度的昼夜变化的现象。

温周期对植物的影响:

1促进种子萌发——变温处理难发芽种子

2促进生长

3变温对园林植物开花结实的影响表现在春化作用上

春化作用:

植物生长发育的某一阶段,需要经过一定时期的低温刺激,才能促使其开花的现象。

4提高产品的品质

4.什么是物候?

物候:

指动植物或非生物受气候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季节变化现象。

(如植物的发芽、开花、结实,动物的冬眠、始鸣、繁殖、候鸟的迁徙等。

非生物现象如初霜、始雪、初冰、解冻等)

5.植物低温危害和高温危害各有哪些表现?

(一)极端低温

1、直接伤害:

包括冷害、冻害和霜害。

冷害(又称寒害):

指零上低温对植物造成的伤害。

它是喜温植物向北方引种和扩张分布的主要障碍。

多发生在温度相对较高如我国的南方地区。

冻害:

指冰点以下低温对植物的伤害。

霜害:

由于霜的出现而使植物受害。

6.植物对低温和高温适应的方式各有哪些?

温度的三基点—最低温度、最适温度、最高温度

最低温度某一生理过程开始时的温度

最适温度该生理过程最旺盛时的温度

最高温度某一生理过程停止时的温度

不同植物生长的温度三基点不同,同一植物的温度三基点还随器官和生育期而异。

积温:

植物完成其生命活动所需的一定温度的总和称为积温。

分为有效积温和活动积温。

有效积温:

特定温度为生物学零度的积温。

活动积温:

特定温度为物理学零度(0℃)的积温。

不同的植物由于原产地的气候不同,对温度的要求不同—喜高温植物、喜低温植物、中温园林植物。

喜高温植物:

白天:

20—220C,晚上:

不低于100C。

如一品红、仙客来和多数附生兰;

喜低温植物:

一般长江流域可露地越冬。

月季、桂花、山茶花、杜鹃花等;

中温植物:

介于两者之间,在广东、广西地区可露地越冬。

米兰、荷包花等。

提高园林植物抗寒性的途径:

抗寒锻炼。

喷施化学物质,提高细胞液的浓度。

加强栽培管理。

8.园林植物对城市气温的调节作用:

1、园林植物的遮荫作用(又称减光效应)

植物的遮荫是要是通过植物的冠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使到达地面的热量有所减少。

——植物叶片对热效应最明显的红外辐射的反射率可达70%,沥青为4%,鹅卵石为3%。

植物群落的复杂程度,植物群落层次越多,所阻挡的太阳辐射也就越多,地面温度下降的越快;对于单株植物来讲,树冠越大,层次越多,遮挡的太阳辐射也越多,遮荫作用越明显。

增加群落的层次性或扩大冠层的幅度等途径来实现。

2、园林植物的蒸腾降温效应(增湿效应):

园林植物通过蒸腾作用降低环境温度,同时释放水分,增加空气湿度(18%—25%),使之产生凉爽效应。

3、改善城市小气候:

大片园林绿地能使城区环境趋于冬暖夏凉,有利于空气流动。

4、园林植物的覆盖面积效应:

解决城市的温度问题不完全取决于园林植物的覆盖面积,但它的大小却是城市环境改善与否的重要限制因子。

在良好绿化的基础上,植物覆盖面积对消除城市热岛效应有着重要的意义:

覆盖率越高,气温越低。

植物降温效应:

夜间>白天。

5、园林植物对热岛效应的消除作用:

——增加园林绿地面积能减少甚至消除热岛效应。

有人统计,lhm2的绿地,在夏季(典型的天气条件下),从环境中吸收的热量,相当于189台空调全天工作的制冷效果。

如北京市建成区的绿地,每年通过蒸腾作用释放4·39亿t水分,吸收107396亿J的热量,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城市的热岛效应,改善了人居环境。

第4单元园林植物与水

1、水分对植物的重要性。

水是植物有机体中无机成分组成之一,水是新陈代谢过程的反应物质,水是植物对物质吸收和运输的溶剂,水能保持植物体的固有状态,水能维持植物体的正常体温。

2、城市的水分特点是什么?

园林植物对城市水分是如何调节的?

(1)水污染严重、水质恶化:

中国90%以上的城市水污染严重,常见的有水体富营养、有毒物质和热污染三类。

选择耐水污染且具有净化水污染的园林植物。

(2)水资源短缺:

现有城市中有一半的城市有不同程度的缺水,其中100多座城市严重缺水。

主要北方(2/3)。

北方缺水城市主要是资源短缺型,如北京、天津、大连等;南方缺水主要属于污染短缺型,如上海因黄浦江污染严重。

(3)城市径流量大:

城市不透地面多,植物缺乏导致城市径流量高。

(4)城市降雨量高:

城市下垫面粗糙,城市上空大气污染物浓度高,人为热燃烧释放大量的水汽,城市的降雨强度和降雨频率都高于郊区。

有“城市雨岛”之称。

园林植物群落对城市水分的调节作用:

(一)园林植物群落的截留作用:

林冠截留,地被物层吸水保土作用,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土壤渗透,涵养水源;

(二)植物群落的蒸腾作用:

增加空气湿度,(三)园林植物群落增加城市水资源的作用:

增大城市自然土壤的面积,增加对自然降水的保持。

3、植物对水污染的净化作用。

(1)植物将污染物进行体内新陈代谢而利用掉。

——如慈菇和水花生对氮的净化。

——满江红净化磷效果较好。

——香根草、茭白净化富营养化的水体。

(2)植物的富集作用:

利用凤眼莲净化炼油废水。

(3)植物将其吸收的物质进行转化或转移

种养芦苇、菱、蒲草等能净化工业废水中有毒物。

如氰在芦苇体内与丝氨酸结合成丙氨酸,继而转化成天冬酰胺和天冬氨酸而失去氰的毒性;酚可在蒲草体内形成酚糖苷而失去酚的毒性;As、Hg、Cd被贮积在水草体内;呋喃丹被贮积在菱植物体内,从而降低废水有毒物浓度。

植物代谢解毒

氰:

与丝氨酸结合→丙氨酸→天冬酰胺→天冬氨酸

第5单元园林植物与大气

1.大气主要组成成分及其生态作用(O2、CO2、N2)。

(O2、CO2、N2)。

氧气是生物呼吸的必需物质。

种子萌发,参与氧化过程,与氧原子结合。

CO2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

CO2浓度高低直接影响地表温度。

在一定范围内,增施氮素能促进植物的生长。

——氮过多,大量氮沉积在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中,散失到空气中。

促进全球变暖、增加大气污染、水体富营养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2.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有哪些净化作用?

第一、维持碳氧平衡:

1、园林植物吸收CO2效应,2、城市绿化的碳氧平衡效应分析。

第二,吸收有害气体。

第三,滞尘效应。

第四,减菌效应。

第五,减噪效应。

第六,增加负离子效应。

第七,对室内空气污染的净化作用。

3.防风林的生态作用

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对植物繁殖的影响,对植物的机械损害。

第6单元园林植物与土壤

1.土壤的组成:

土壤由固体、液体、气体三种状态的物质组成的,具有通气性、持水性、湿度、热容量等物理性质。

土壤是陆生植物生长、动物栖息和活动的场所。

2.城市土壤特点:

土壤自然剖面受到严重破坏,且伴有大量的人工杂填物;土壤板结,且有地面铺装,通气透水不良;土壤养分缺乏、生物循环异常;土壤pH值变化大,通常较高。

3.城市土壤的改良:

细致整地,增施有机肥;合理处理垃圾和杜绝污染;客土改良和发展人造土;化学改良剂改良。

第7单元园林植物与生物

1.植物之间的关系

直接关系:

树冠摩擦和树干挤压、附生、寄生、共生、根系连生、缠绕作用。

间接关系:

竞争、改变环境、生化作用。

2.生物入侵?

举例说明带来的危害。

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由原生存地经自然的或人为的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的环境,对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农林牧渔业生产以及人类健康造成经济损失或生态灾难的过程。

例子:

桉树危害

(1)桉树是“抽水机”:

桉树是速生丰产林,对土壤的水分需求极大,大面积引种桉树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保持水的能力很差,时间长了,土地表面板结,还出现土地沙化现象。

(2)桉树是“抽肥机”:

桉树对土壤的肥料和养分需求极大,凡种植了桉树的,土地肥力下降乃至枯竭,原始植被因为得不到足够的肥料和养分而受到严重破坏,引发土地退化,水土保持情况恶化,土地贫瘠,到时再引种其他植物根本无法存活。

土壤强度侵蚀比例逐年升高,山体滑坡和洪涝灾害增多。

(3)桉树是“霸王树”:

桉树对当地乡土的、原产、原生的物种有极大的抑制性。

它生长了,其他物种就不能生长,而且会慢慢地退缩,最后造成桉树林都是地表光秃秃的,地被上没有草、灌木(如家乡俗称的当泥树、牛奶根、鸡屎藤、金银花等),也没有小乔木及各种中草药材等。

第8单元植物群落

1.概念:

植物种群:

植物种群是占据着一定环境空间的同一种植物的个体集群。

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

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种群又是植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换句话说,植物种群就是特定空间同种植物的集合体,其基本构成成分是有潜在互配能力的个体。

生物极少以个体形式单独存在,而以种群形式生存和繁衍,因而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具有自己独立的特征、结构和功能。

种群又是组成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

种群特征:

密度、性比、年龄结构、种群的空间格局(均匀型、随机型、集群型)

种内关系:

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种间关系:

中性作用、直接竞争、间接竞争、偏害作用、寄生作用、捕食作用、偏利作用、原始协作、互利共生。

样方法调查植物时,通常对草本:

1m×1m;灌木:

4m×4m;乔木:

10m×10m

群落:

生物群落是指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

我们把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群落的基本特征:

1.具有一定的外貌:

高度、颜色(针叶浓绿、阔叶浅绿、常绿叶等)、质地(硬叶、革质、草质的等),这些特征决定着群落的外部形态。

2.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每个植物群落都由一定的植物种群组成,种类成分多少及每个种群数量是研究群落的首要特征。

3.具有一定的种间关系及群落结构:

形态结构——生活型组成

生态结构——成层性、季相变化、物种分布格局

营养结构——寄生关系、共生关系等

群落的结构不象有机体那样清晰,而是一种相对松散的结构形式。

4.形成一定的群落内部环境:

植物群落对其居住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并形成群落环境。

如森林与其周围的裸地不同,各种生态因子都经过了森林群落的改造,即使荒漠群落,对土壤环境也有明显改造作用。

5.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

包括群落外貌、组成、结构、环境等的季节动态、年际波动、中等时间尺度的演替和大时间尺度的演化。

6.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不同群落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分布的,任何群落都分布在特定生境上,不同群落的生境和分布范围不同。

7.具有一定的边界特征:

在自然条件下,有些群落具有明显的边界,可清楚的区分;有些则不具有明显边界,而呈连续变化中。

8.组成物种之间相互作用:

群落中的物种是有规律的共处的,这种有规律的共处是在长期相互竞争、相互适应、协同进化中形成的。

不是一个简单的植物集合体,而是一个有机整体。

某一关键物种的消失常可带来整个群落的崩溃。

群落的边缘效应:

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有增大的趋势,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Edgeeffect)。

这是因为群落交错区的环境条件比较复杂,能为不同生态类型的植物定居提供条件,从而为更多的动物提供食物、营巢和隐蔽条件。

生态位:

群落中每个种群与其他种群在时间、空间和营养关系上都存在着相对位置和机能关系,这就是生态位。

生态位越相似的物种,竞争越激烈。

竞争的结果:

(1)使其中一种物种趋于灭亡,较少发生。

(2)更多的情况通过自然选择,生态位发生变化,从而减少或排除了竞争,使他们共存下来。

2.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

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

3.群落的演替:

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一个优势群落代替另一个优势群落的演变现象,称为群落的演替。

如果一块农田弃耕了,演替会如何进行?

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小灌木—灌木林----树林。

4.植被和城市植被

植被:

某一地区内全部植物群落的总称。

陆地表面分布着由许多植物组成的各种植物群落,如森林、草原、灌丛、荒漠、草甸、沼泽等,总称为该地区的植被。

分为自然植被和人工(栽培)植被。

城市植被:

包括城市内一切自然生长的和人工栽培的植被类型。

城市植被的类型,一般可划分为:

(一)自然植被——森林、灌丛、草地

(二)半自然植被——森林、灌丛、草地

(三)人工植被——农田作物、人工林、人工灌丛、人工草地

城市植被的功能:

(一)城市植被绿化美化环境的景观效益

绿色是自然界很柔和的颜色,使人感到舒适、惬意,有助于消除疲劳和精神压抑。

通过花开花谢,草木枯荣和动物的生命活动,让人们感觉自然界的美好、生命力的旺盛和生活的可爱。

对不同的植物赋予不同的含义或象征,是人们精神上的享受,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寓意正气凛然、坚贞不屈;松、柏傲立表示肃穆和庄重;垂柳依依、油橄榄伸展象征和平等等。

不同场所的科学绿化,可增加城市文化的内涵,也可为人们的游玩、休憩、锻炼等提供好的处所,给城市带来勃勃生机。

(二)城市植被保护和净化环境的生态效益

一棵树的生态价值,印度加尔各答农业大学德斯教授对一棵树的生态价值进行了计算:

一棵50年树龄的树,产生氧气的价值约31,200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约62,500美元;增加土壤肥力价值约31,200美元;涵养水源价值37,500美元;为鸟类及其他动物提供繁衍场所价值31,250美元;产生蛋白质价值2,500美元,除去花、果实和木材价值,总计创值约196,000美元。

(三)城市植被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

目前中国植物园共有110余个,属城市建设系统内的有16个。

城市植物园一般地处城郊和城市之间,是城市植被的组成之一,多是广泛收集地方特色乡土树种,引种驯化适合于本地区造林绿化的树种资源(耐寒、旱、碱、沙),为大面积造林提供种质资源。

所以,城市植物园承担着开发野生观赏植物资源、驯化和培养城市特殊生态条件下植被建设所需的植物材料等任务。

因此,城市植被的建设,特别是植物园的建设过程,亦是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过程。

(四)城市植被的经济效益

有城市园林产品等本身的收入,还有改善环境、美化城市促进其他行业,如旅游业、房产业等增值的效益。

完善的城市防护林体系,可使粮食、蔬菜增产10﹪~15﹪,降低取暖费10﹪~20﹪。

在纽约,房屋周围若有较好的植被,房价可提高15﹪左右;在公园或公共绿地附近的住宅价格高15﹪~20﹪。

5.城市植物群落的特征

生境特化、区系成分复杂、格局园林化、结构分化且单一化、演替受人为干预。

6.城市植物群落的主要组成单元:

公园和公共绿地、庭院树木、垂直绿化、行道树。

第9单元生态系统概述

1.生态系统及其特征

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特征:

①结构功能单位;

②自我调节作用;

③具有功能特征:

物质循环、能量流通、信息交流;

④营养层次;

⑤动态特征:

随时空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2.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态系统包括4种主要组成成分:

一、非生物环境

包括参加物质循环的无机元素和化合物、联系生物非生物成分的有机物质和气候或其他物理条件。

二、生产者

是能以简单的无机物制造食物的自养生物。

三、消费者

是针对生产者而言,它们不能从无机物质制造有机物质,而是直接或间接依赖于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质,属于异养生物。

四、分解者

分解者是异养生物,其作用是把动植物残体的复杂有机物分解为生产者能重新利用的简单化合物,并释放出能量,其作用正好与生产者相反。

3.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食物链彼此交错连结,形成一个网状结构,就是食物网。

生态系统中能流是单向的,通过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是逐级减少的。

4.十分之一定律:

在每一个生态系统中,从绿色植物开始,能量沿着捕食食物链或营养转移流动时,每经过一个环节或营养级数量都要大大减少,最后只有少部分能量留存下来用于生长,形成动物的组织。

美国学者林德曼在研究淡水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时发现,在次级生产过程中,后一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大约只有前一营养级能量的10%,大约90%的能量损失掉了,这就是著名的百分之十定律。

5.反馈调节

反馈(feedback):

系统的一个组分的变化,引起了另外组分的变化反过来又导致或调整前一组分的变化就是反馈。

正反馈(positivefeedback):

上述变化中,如果另外组分的变化导致前一组分变化的进一步加强就是正反馈,如麦克风对着扩音器会导致啸叫。

负反馈(negativefeedback):

上述变化中,另外组分的变化导致前一组分的变化的减弱从而调整或控制变化的幅度即负反馈,如恒温箱的控制即负反馈。

生态系统中较多表现负反馈,某些生境中有正反馈。

6.生态平衡的概念及影响平衡的因素

概念:

是指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与功能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此状态下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控恢复到原初稳定状态。

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

自然因素:

主要表现在环境突变上。

如陨石撞击、影响的局限性和广泛性火山爆发、地震、山洪、水/旱灾难、海啸、泥石流、电击火烧。

特点:

局限性。

人为因素:

特点普遍性和加剧表现。

①关键物种人为灭绝(猎捕、生境、经济原因);②引种导致食物链破坏:

物种的引入(有意、无意);③砍伐森林,破坏植被木材需求(人口增长)、战争、政治原因;范围:

水体、陆地;④污染,农业、生活、工业原因(如除草剂、化学药品、除虫剂);;⑤人类的大型工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