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实习报告(精选3篇).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195114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2.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野外实习报告(精选3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野外实习报告(精选3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野外实习报告(精选3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野外实习报告(精选3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野外实习报告(精选3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野外实习报告(精选3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野外实习报告(精选3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野外实习报告(精选3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野外实习报告(精选3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野外实习报告(精选3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野外实习报告(精选3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野外实习报告(精选3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野外实习报告(精选3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野外实习报告(精选3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野外实习报告(精选3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野外实习报告(精选3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野外实习报告(精选3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野外实习报告(精选3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野外实习报告(精选3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野外实习报告(精选3篇).docx

《野外实习报告(精选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野外实习报告(精选3篇).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野外实习报告(精选3篇).docx

野外实习报告(精选3篇)

  野外实习报告

  辛苦的实习生活在不经意间已告一段落了,回顾这段时间的实习,知识和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高,这时候就十分有必须要写一份实习报告了!

在写实习报告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以下是精心整理的野外实习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野外实习报告1

  一、实习目的意义野外实习是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地理学是一门与自然和社会密切想关的科学,资源专业所涉及到的内容也有很多是以地理学为基础的,所以,不论是地理专业还是资源专业的学生,都需要进行一定的实地考察与研究。

从学科的角度,要求学生能将学到的理论和知识应用于实践,要求学生掌握地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掌握区域考察与研究的技能和技巧。

因此,野外实习是地理专业教学计划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野外实习,可以加深对地理学基本原理和实际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地理学的空间观点和综合分析能力,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野外考察是获取科学研究资料的重要途径所谓科学研究,简言之就是有目的的探究,通常是以用发现的事实修正现有结论为目的而进行的大量调查和实验。

因此,收集和占有资料、特别是第一手科学资料的丰富程度,直接关系到研究者学术水平的提高,只有资料丰富才能提高科学的生产能力。

地理资料包括的方面很多,除了文字资料外,地图、航空照片、卫星照片、幻灯片、录像磁带等也是地理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

搜集资料有很多方面,诸如教师讲课、学术报告、专题讲座、文献阅读等。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既要收集室内文字图件资料,博览群书,选读文献,尤其是外国文献原著,经常做笔记、卡片,充分利用前人的劳动成果,作为我们从事研究的基础,又要有拓宽和纵深,学会从实践中获得资料的基本技能。

因此,坚持做科学的野外考察去收集第一手资料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野外实习是提高综合素质的教育环节之一大自然是地理学广阔而富有生机的实验室,是内容最为生动最为丰富的教育环节之一。

野外实习是学生接触大自然和社会的不可多得的机会,面对大自然和社会的诸多地学和现实问题,将促使大家去思考和探索。

地理学野外实习,或是烈日炎炎下的沙漠戈壁,或是森林蔽日的深山峡谷,或是寒风凛冽的高山冰川,在这种严酷环境下要测量准确的地理数据,取得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往往需要经历艰苦的劳动,付出巨大的代价。

这无论是对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还是综合素能的提高,均会起到非凡的作用。

  总之,野外实习是地理工作者的基本功训练,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技能,为以后独立工作奠定基础。

参加实习的教师和同学必须认真对待,高度重视。

  二、野外实习的主要阶段地理学的野外考察工作,根据时间的顺序,一般可划分为准备阶段、野外工作阶段和总结阶段。

其中虽以野外工作为重点,但准备阶段和总结阶段也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由于受时间的限制,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实习时间,大部分是用于野外工作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不重视准备工作或不进行野外工作的总结。

相反地,只有充分地重视了这两个环节,实习才能得到圆满的效果。

  为了使野外实习取得预期效果,出发实习之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十分必要。

  野外实习的准备工作,一般要求在实习前的几个月内进行,主要工作包括下列几方面:

确定野外实习的地区、路线和主要实习点。

指定实习队负责人,负责实习的准备工作。

初步确定实习的时间、地点、主要路线和主要实习内容,初步做出经费预算。

  收集有关实习地区的文献资料,包括大、中比例尺地形图和有关专业图件。

了解前人研究的成果,分析区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要特别注意了解实习区资源开发和经济建设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尽量将实习内容与生产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进行野外预查。

通过预查进一步确定实习地区和实习路线。

专业指导教师要通过预查进行备课,选择的实习方案,确定观察路线和实习点上的实习内容,包括教师讲授的内容和学生观察与操作的内容。

预查中要尽量与当地政府部门和有关单位取得联系,一方面通过他们了解区域的实际情况,一方面可以求得他们对野外实习的支持。

  通过预查,还要落实实习队的野外后勤工作,包括落实实习队

  的食宿地点、交通工具等。

注意了解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给养条件、气候条件、卫生条件及安全保证情况等。

  野外实习计划。

根据教学实习目的,确定详细的实习日程,写出每一天的实习路线、地点及主要内容。

日程的安排,既要考虑实习内容的合理顺序,又要考虑交通和路线的条件,尽量做到经济、合理。

  实习中要保留适当的休息时间,特别是在野外工作量大,学生容易疲劳的情况下,休息之后可以收到更好的实习效果。

实习计划应写明各阶段对学生的主要要求。

  向学生介绍实习地区的基本状况和主要实习内容。

首先让学生对实习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以便在野外实习和独立观察判断。

实习教师指导学生收集、查阅实习地区的有关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物、动物以及人类社会生活活动状况的历史和现状等有关文献资料和图件,包括前人的调查报告、论文、专著、地形图、各种专业地图、航片、卫片、tm磁带等。

  其它准备。

  1、体能准备。

  野外实习经常需要连续地坐车、大剂量的运动,对参加的每个人都是体能和精神上的考验,所以,保质充沛的体能和精力是圆满完成实习的基本保证。

  2、物质准备第一,实习过程中所使用交通工具的安排、落实。

  第二,实习中所需的设备、器材等的准备,如照相机、摄像机、罗盘等。

  第三,常用医疗用品和药品准备。

  第四,个人生活用品以及与野外实习相适宜的着装准备。

  第五,为预防突发事件,请遵循前人从实践中总结而来的两条训诫“穷家富路”和“冬天出门带干粮,夏天出门带衣裳”,后者对干旱区域更具现实意义。

  野外工作阶段野外阶段是实习过程的主体部分,野外工作的时间、地点、内容和方式要按实习计划进行。

在路线调查或沿途观察中,要随时对照地形图,在图上确定自己的位置,并把观察到的特殊现象和地理界限等标记在地图上。

在途中停歇或到达观察点时,要将沿途看到的主要现象、主要认识和主要问题记在野外记录薄上。

  实习记录。

它是实习的最基础成果,是编写实习报告与习作论文的基本依据,因此要及时真实地记录下来。

记录内容包括沿途观察和实习点的观察与描述。

  照相与素描。

照相已成为野外实习必不可少的手段,可全面、记录自然环境特征。

素描是自然地理实习的重要补充,它可有意识地取舍,突出重点,达到照片无法表现的效果,尤其是对地貌和植物的描述,有条件的同学可充分发挥特长。

  综合分析。

自然地理实习,是从要素观察描述开始到综合分析归纳结束。

因此,野外实习要注意每一个实习点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所发生的各种相互作用的性质、过程、方向和发展规律。

  互相帮助,安全第一。

野外情况复杂,要时刻注意安全,不在有危险的地段活动,登山涉水,要注意上下游的变化,任何情况下不能一人单独进行野外活动,以防不测。

大家除了学习上互相切磋之外,生活上也要互相关心、互相照顾。

实习队是一个整体,要防止掉队发生。

  总结阶段野外实习的总结,一般在野外工作结束返校后进行。

首先要对野外记录及搜集到的文字资料等进行认真地整理和分析;对野外搜集到的大量数据资料,进行清理、统计和分析;对野外摄影进行洗印与扩印;对采集的样品进行整理,并抓紧进行必要的室内分析与测试。

  在上述工作基础上,要对实习地区进行系统的区域综合分析。

  主要包括:

实习区地理位置的分析,实习区地理现象的描述,对类型、区域分异及其内部联系的描述和分析,对自然环境和地理现象的形成因素、动态过程及发展历史的描述和分析,对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分析等等。

明确实习取得的主要结论和存在的问题。

  最后,学生应根据实习计划的要求,在规定期限内提交实习报告作为野外工作的主要成果。

  野外实习报告2实习概况本次的韶关野外实习是在大学学习了《地质学》与《地貌学基础》课程,对各种地质构造,包括褶皱构造、断裂构造等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且对不同时代地层的岩性、化石特征、岩层接触关系等了初步的知识储备,以及学会如何使用地质罗盘、作信手剖面图、素描图、标本采集后,在唐晓春院长、李春生教授、叶浩老师和王芳老师等的带领下,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两个班的本科同学,在丹霞山、大峡谷、芙蓉山等地方,进行主要针对各种地质构造和不同时代地层的岩性、化石特征、岩层接触关系等的实习活动。

  实习目的野外实习是我们自然地理专业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在韶关地区进行对于地质和地貌的野外实习是学习自然地理学及地质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一方面可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实习,初步掌握野外工作方法和相关技能,并在实习中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和分析地貌现象的初步能力和严肃、严格、严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修养,为将来参加地理调查或科研奠定基础,也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提供实践动力。

  实习内容之一芙蓉山矿山公园芙蓉山矿山公园是第一批二十八家国家矿山公园,其目的为了恢复原来开矿留下的矿业遗迹恢复破坏的生态,是具有矿山文化的矿山博物馆。

  矿山公园属向斜下部一翼,此向斜形成于晚古生代石炭纪下统的石磴子组,是原本水平的地层由于褶皱导致层面向上倾斜形成,岩性为灰黑色中层石灰岩浅海相。

用罗盘在出露岩层测产状,测得该岩层倾向为北东37度,倾角20度在矿山公园内向斜剖面的矿层断层中,从断层面两侧,通过断

  层面两侧岩层是否延续性判断断层上下盘,断层面上部为上盘,断层面下部为下盘,正断层是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逆断层是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

在该断层中找一个标准层,发现断层面两侧上盘上升,下盘下降,所以为逆断层。

剖面上还有些裂缝,不过由于有些裂面两端没有发生错动,因而不能是断层,只能称为节理。

  在向斜核部的芙蓉湖区域,由于岩性变为白云岩和石灰岩,抗侵蚀能力下降,发育了地表和地下的喀斯特地貌,而芙蓉湖实际上就是一个受喀斯特溶蚀和侵蚀形成的洼地。

  喀斯特地貌有三种组合,分别是峰林谷地,孤峰盆地和峰丛洼地,而芙蓉湖就是一个典型的峰丛洼地。

在地表,湖对面有峰丛地貌,两侧还分布着不少石灰岩孤峰;在地下,有许多溶蚀而成的喀斯特洞穴,有些洞穴被人工开挖成机耕道,而其中著名的芙蓉仙洞有三层结构,是喀斯特溶蚀洞穴的典型。

  实习内容之二丹霞山丹霞山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仁华县和浈江区交界地带,总面积约180km?

由680多座顶平、身陡、麓缓的红色砂砾岩构成。

早第三纪以后的喜山运动期中,丹霞盆地基本上继承了燕山晚期构造运动的特征,仍以较大规模的断块抬升为特征,而无明显的褶皱运动,因而丹霞组地层得以保持水平或近水平的产状,在地块抬升过程中,相对脆性的,主要由较坚硬的砾岩和砂砾岩组成的丹霞组形成了大量呈菱形的垂直节理。

水流的不断切割侵蚀使节理深度加大,同时,在悬崖峭壁的底部由堆积着许多由崩积物组成的山麓堆积物,形成了典型的丹霞地貌。

  丹霞山的丹霞组按岩性可划分为三个岩性段,从山下到山顶岩性由粗到细再到粗,分下、中、上三段。

下段为下景观层,半山亭锦石岩为主要景点,也是观察丹霞组下段粗碎屑岩组成的岩溶及悬崖峭壁等地貌景观的典型地点。

上段为上景观层,在长老峰的观日亭不仅可以观赏日出和晚霞,还可以观赏丹霞组上段的砂砾岩。

  实习内容之三乳源大峡谷乳源大峡谷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乳源县城西南68km处的大布镇。

峡谷长约15km,深约300m.峡谷宽度介于100-1000m之间。

该区域出露的岩层主要为泥盆系中下统的含砾砂岩、石英砂岩、石英岩、和第四系砾岩及砂质粘土层,另有少量泥盆系中统的片岩、页岩、灰岩和泥盆系下统的生物灰岩,地层倾角约为5度。

  峡谷顶部地形平缓,为粤北地区古夷平面的一部分。

峡谷由两组断层形成,随着河流侵蚀与新构造运动,属于地堑式峡谷,在观测点近处山顶为大峡谷顶面,属于剥削面,因构造陷落、地壳开裂、河流下切形成,大约300万年左右,远处山顶主要由砂岩、砾岩组成,受现代地质构造运动强烈抬升而成,海拔约1296.7m,峡谷附近海拔平均约1000m,至少有2-3级剥蚀面,是由于地壳阶段性抬升及阶段性稳定的隆起与夷平。

大峡谷发育有多级裂点,形成裂点带,说明该地壳有多次抬升或侵蚀基准面多次下降。

垂直落差200余m的埕头瀑布就是大布河从大峡谷谷口沿梯级河床裂点坠下形成。

  实习内容之四马坝人遗址马坝人博物馆马坝人为早期智人,马坝人的化石是在狮子山发现的。

狮子岩为可溶性,巨厚层,属于发育在水平流动带的大型溶洞。

洞内含有的石钟乳、石笋、石柱都比较少,石钟乳少也许是因为洞顶层薄,水里碳酸钙的含量少。

狮子岩有3层溶洞,说明地壳阶段性抬升。

第一层溶洞有地下暗河,第二层溶洞有13万年前的马坝人头骨化石及动物化石,第三层溶洞里有生物化石。

从狮子岩往下看,有喀斯特的地貌组合:

孤峰和盆地。

  马坝人博物馆的内容主要有两部分:

一楼为马坝人遗址及附近同期化石地点出土的人类化石、文化遗物和动物化石;二楼为石峡遗址出土的各类人类文化遗存。

  实习心得在学完了大一的相应地貌地质基础知识,我终于有机会把它应用于实习中,但是在实际情况中,我们看到的地质地貌基本都不是它的原始样貌。

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干扰,特别是人工开凿挖取山体,导致其受到了破坏。

所以我们在鉴定考证某种地质地貌时,要谨慎细微的从多方面观察,才有可能判断正确。

理论知识是进行户外拓展的前提,但是不可生抄照搬,需结合具体场景综合考虑。

而且,野外实习是一种苦力活,考验的不单单是应用实践的能力,更是对意志信念力的磨练。

至今在乳源大峡谷爬的那个1368级阶梯攀爬过程仍历历在目,虽然中途真的筋疲力尽,但是登到了最顶级,那种喜悦那种快感难以言语。

那是意志力的胜利勋章。

  野外实习报告3

  一、实习目的

  1、为了熟悉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各种结构、构造特征,以及当地地质构造、河流地貌、岩溶地质作用等各种地质地貌,比如:

片麻岩、鲕状灰岩、竹叶状灰岩等岩石的熟悉,识别节理、断层,层理、层面构造,河谷发育及形成等。

以及去武安的沿途出现的地质构造、河流地貌、岩溶地质作用、沉积岩构造等。

  2、通过野外实习,进一步了解地质学的基本内容,掌握地质学的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了解和掌握地表形态及其发生、发展、结构和分布规律。

  3、通过对各种地质地貌的观察,认知并了解典型的地质地貌特征,能对野外的地质地貌构象作出基本的解释,并能正确地推算当地的地质演变历史。

  二、实习概况实习目的以及实习时应该注意事项,例如注意安全,带够足够食物和水,并概况性地介绍京娘湖地区和莲花洞地区的地质情况,让我们对本次实习之地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以便在实习中留心观察;

  讲解完毕后我们搜索实习地点地质资料及图片以便更好完成实习。

  6月10号为野外实习期,我们在古武当山地区和莲花洞地区的天乳山中实习。

  6月20号为资料整理期,把自己记录内容整理成为实习报告。

  三、实习内容实习地区的地形地貌本次实习区域位于太行山东麓南段,西连太行山地,东接华北

  平原,为太行山与华北平原过渡带。

西部、西北部和中部鼓山为陡峻的断块山地,山峦起伏,向东逐渐过渡为丘陵、平原。

总的地势是西北、西部高,东南、东部低。

  1.古武当山古武当山位于河北武安市西北处,距邯郸市70公里,是一座道教历史名山。

山顶一唐代古碑上记载有“古武当山”字样,经专家考证认定是久为国内道教界寻找的著名的北方武当山,其历史早于国内其他武当山。

  古武当山自然风光秀美,文物古迹众多,山势奇特,五峰相望,顶顶有庙,峰峰插天,杆被繁茂,满山葱郁。

进入景区,您可先乘缆车直达山顶,上庙主峰海拔1437.7米,真武庙建在山顶处,庙内供着道大神真武大帝和太极宗师张三丰。

北顶老爷顶,南顶奶奶顶,中间有一天桥连接。

置身山顶,极目远望,遍山水云水,如入仙境,真是“神在庙中坐,庙在云中行”。

  2.京娘湖京娘湖位于河北武安市西北部,距邯郸约60公里,现为AAAA级风景区。

因宋太祖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的故事发生在这一带,故得此名。

京娘湖亦称口上水库,位于武安市西北部山区的口上村北,距武安城30公里,现凭借其中山川水色开辟成为旅游风景区和避暑胜地。

  这里层峦叠嶂,川谷深幽,其风景各具特色。

有的为人工造就,气魄雄伟,巧夺天工;有的受自然造化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有的同神话故事和历史故事相交融,赋情于景,使人触景生情。

据史料记载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此外,京娘湖水库大坝,大坝横阻于门道川与常社川入口处。

  为浆砌石重力坝,高81米,长185米,坝顶宽10.5米,水库容量3200万立方米,在溢流段上建有交通桥。

一坝雄踞,宛如银壁,雄伟壮观。

还有京娘峡,原名三层门,后因此处所传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的故事而改称现名。

这里峭壁高悬,若乘舟入谷,仰望蓝天一线,俯视碧水一带,大有“峰与天关接,舟从地窟行“之感。

  3.天乳山美丽的天乳山位于武安市活水白云川井峪和宅清沟村之间,距离武安25多公里,该山雄伟壮丽,钟乳满山,森林茂密,天下奇景,这里的钟乳大约在一亿万千万年左右,形成了独特的钟乳奇观,这些钟乳石在人迹罕至的深山陡崖上,发现了大-片裸露在外的钟乳石,全国少有。

它们漫山遍野,成群成堆,形状各异,有的像佛,有的像人,有的似动物,有的似植物,天然形成,巧夺天工,从山脚至山顶分成三层,一层比一层精彩。

  京娘湖的实习10月20号早上7点,在xx等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前往武安京娘湖进行实习。

沿途观察到京娘湖的岩性和节理裂隙,层理等地质结构,并注意到沿途山脚下有大量的坡积物。

  1.京娘湖附近的主要岩性系震旦长城群大红峪组:

为本次实习见到的最古老的地层。

  性为紫红或粉红色中厚层中粗粒石英砂岩及长石英砂岩,含铁质及海绿石。

层面清楚,交错层里和波痕发育,与上覆寒武系地层为假整合接触,平均厚度为18m。

  2.节理裂隙在京娘湖地区的道路两边垂直的峭壁上,可以看到由于岩石上部拉应力作用,产生的节理裂隙,裂隙有大有小,有些相互交错。

  节理裂隙是断裂构造的一类,指岩石裂开而裂面两侧无明显相对位移者。

节理是很常见的一种构造地质现象,就是我们在岩石露头上所见的裂缝,或称岩石的裂缝。

  这是由于岩石受力而出现的裂隙,但裂开面的两侧没有发生明显的位移,地质学上将这类裂缝称为节理,在岩石露头上,到处都能见到节理。

  以节理与岩层的产状要素的关系而划分为四种节理:

走向节理:

节理的走向与岩层的走向一致或大体一致。

  倾向节理:

节理的走向大致与岩层的走向垂直,即与岩层的倾向一致。

  斜向节理:

节理的走向与岩层的走向既非平行,亦非垂直,而是斜交。

顺层节理:

节理面大致平行于岩层层面。

  3.沉积岩层理构造及层面构造:

在道路两边随处可见由沉积岩形成的层理结构,层理分明,大部分有一定的倾斜度。

层理是沉积岩在形成过程中,由于沉积环境的改变所引起的沉积物质的成分,颗粒大小、形状或颜色在垂直方向发生变化而显示成层的现象。

层理是沉积岩中最重要的一种构造特征,是沉积岩区别于岩浆岩和变质岩的最主要标志。

  水平层理:

是由平直且与层面平行的一系列细层组成的层理。

  它是在比较稳定的水动力条件下,从悬浮或溶液中缓慢沉积而成的。

  单斜层理:

是由一系列与层面斜交的细层组成的层理。

细层的层理向同一方向倾斜并大致平行。

它与上下层面斜交,上下层面互相平行。

它是由单向水流所造成的,多见于河床或滨海三角洲沉积中。

  交错层理:

是由多组不同方向的斜层理互相交错重叠而成的,是由水流的运动方向频繁发生变化所造成的,多见于河流沉积层中。

  层面构造:

指岩层层面上由于水流、风、生物活动等留下的痕迹,如波痕、泥裂、雨痕、流痕等。

  4.河流地质作用在去京娘湖的路上可见道路多数沿着河流方向而建,在路上随处可见河床中的由于搬运作用形成的较为大小均匀的鹅卵石,不过有的已经干涸,有的断断续续有些娟娟溪流。

  河流地质作用分为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

河流沉积作用主要发生在河流入海、入湖和支流入干流处,或在河流的中下游,以及河曲的凸岸。

但大部分都沉积在海洋和湖泊里。

河谷沉积只占搬运物质的少部分,而且多是暂时性沉积,很容易被再次侵蚀和搬运。

  ①侵蚀作用:

河流的侵蚀作用包括机械侵蚀和化学侵蚀两种。

河流侵蚀一方面向下冲刷切割河床,称为下蚀作用。

另一方面,河水以自身动力以及挟带的砂石对河床两侧的谷坡进行破坏的作用称为侧向侵蚀,而河流化学侵蚀只是在可溶岩地区比较明显,没有机械侵蚀那么普遍。

  ②搬运作用:

河水在流动过程中,搬运着河流自身侵蚀的和谷坡上崩塌、冲刷下来的物质。

其中,大部分是机械碎屑物,少部分为溶解于水中的各种化合物。

前者称为机械搬运,后者称为化学搬运。

  河流机械搬运量与河流的流量、流速有关,还与流域内自然地理——地质条件有关。

  ③沉积作用:

当河床的坡度减小,或搬运物质增加,而引起流速变慢时,则使河流的搬运能力降低,河水挟带的碎屑物便逐渐沉积下来,形成层状的冲积物,称为沉积作用。

  古武当山地区实习我们实习的第一站来到古武当山地区,我们看到的岩层属于震旦纪的阜平群,为邯郸地区最古老地层,也是本次实习见到的最古老的地层,岩性为具有片麻状构造或条带状构造,有鳞片粒状变晶的变质岩片麻岩,它主要由长石、石英和各种暗色矿物组成。

根据岩石的物质成分可分为富铝片麻岩、斜长片麻岩、碱长片麻岩和钙质片麻岩等。

还可依所含矿物种类进一步分为角闪石斜长片麻岩、石榴子石斜长片麻岩、黑云母斜长片麻岩等。

其原岩类型比较复杂,可以是正常沉积岩,也可以是火山岩、火山碎屑岩或各种侵入岩。

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可由区域变质作用或接触变质作用形成。

天乳山实习本次实习的第二站来到美丽的天乳山,在这里认识和了解这里的.岩性和相关的地质构造,在爬山的过程中,在山下随处可见大面积的石英状砂岩和层理结构,等到山腰上的平台上后出现了寒武纪馒头组的紫红色页岩,崮山组的竹叶状灰岩;沿途可以看到褶皱构造,路边岩石的溶蚀沟槽等现象。

等爬到牙口后我们下山休息时,在休息的地方的石块砌的墙体上可以看到毛庄组的豹皮灰岩,等休息完毕后,下午1:

30我们继续向上爬,这时会看到大面积的张夏组的鲕粒灰岩,页岩等岩石以及由于岩溶作用形成的小型溶洞和罕见的裸露在外的钟乳石,甚至还可有水滴不断从岩壁上滴落。

  1.天乳山的主要岩性震旦纪长城群中大红峪组:

为莲花洞地区的天乳山最古老的地层。

岩性为紫红或粉红色中厚层中粗粒石英砂岩及长石砂岩,含铁质及海绿石。

层面清楚,交错层理。

  寒武系下统馒头组:

上部泥岩;下部薄层泥质灰岩与微晶白云岩互层,含燧石结核;

  毛庄组:

主要为紫、暗紫色泥岩,顶部及中部夹有薄层鲕状灰岩及中厚层状含泥质白云岩。

  寒武系中统徐庄组:

上部泥岩夹钙质粉砂岩,含砂碎屑灰岩;

  中下部含绢云母泥岩,夹海绿石石英砂岩、含砂泥灰岩。

  寒武系中统张夏组:

上中部厚、中厚层鲕状灰岩,豆状灰岩夹厚层灰岩;下部厚层花斑灰岩,底部薄板状泥质条带灰岩夹泥灰岩。

  寒武系上统崮山组:

下、中部薄板状,中厚层灰岩夹泥岩,竹叶状灰岩,泥质条带灰岩和鲕状灰岩;上部厚层泥质条带灰岩;顶部中厚层灰岩夹泥岩。

  2.看到的岩石①鲕状灰岩,又称鲕粒灰岩,是一种以鲕粒为主要组分的石灰岩,它是一种良好的储油岩.它是兼具化学和机械成因的石灰岩,形成于碳酸钙处于过饱和状态的海、湖波浪活动地带或潮汐通道水流活动地带。

  其成因为波浪和潮汐的作用引起水介质的搅动,每搅动一次,生物碎屑、球粒、内碎屑、陆源碎屑等便处于悬浮状态,同时促使二氧化碳从水体中逸出,过饱和的碳酸钙围绕碎屑颗粒沉淀一圈包壳,这样周而复始的搅动,便形成具有一圈圈同心纹包壳的鲕粒。

当鲕粒达到一定大小,其质量超过波浪、水流搅动的能量,便堆积在海底,不再被搅动,并为亮晶方解石胶结,形成亮晶鲕粒灰岩,若鲕粒被带到低能环境,则形成泥晶鲕粒灰岩。

  ②竹叶状灰岩,石灰岩的一种,其特点为截面有砾石呈竹叶状。

在我国华北地台上寒武统崮山组曾出现过大量的竹叶状灰岩现象。

  属寒武系碳酸盐类的沉积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