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泰山文化的形成及现实意义.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5117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泰山文化的形成及现实意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关于泰山文化的形成及现实意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关于泰山文化的形成及现实意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关于泰山文化的形成及现实意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关于泰山文化的形成及现实意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关于泰山文化的形成及现实意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关于泰山文化的形成及现实意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关于泰山文化的形成及现实意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关于泰山文化的形成及现实意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关于泰山文化的形成及现实意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关于泰山文化的形成及现实意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关于泰山文化的形成及现实意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关于泰山文化的形成及现实意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泰山文化的形成及现实意义.docx

《关于泰山文化的形成及现实意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泰山文化的形成及现实意义.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泰山文化的形成及现实意义.docx

关于泰山文化的形成及现实意义

关于泰山文化的形成及现实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现代性。

泰山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长期积累形成的传统文化,也有部分近现代文化。

泰山每年有上百万人来游览,他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

泰山太好了,太美了!

泰山好在哪里,美在哪里,它的精华是什么?

有没有糟粕?

泰山已被公认为是成功的,在许多方面获得了崇高的荣誉,它成功的经验是什么,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借鉴意义?

本文就这几方面做些探讨。

一、泰山文化的形成及特点

泰山文化的特点是:

连续不断,悠古弥新,丰富多样。

据地质学家考证,泰山杂岩大约出现于30亿年以前,基本形成泰山轮廓,距今约3000万年。

泰山文化始于远古,一直连续不断,而今越发娇艳。

被誉为岱顶奇观“黄河金带”的祖国母亲河黄河从泰山西侧流过,祖国少有的由东而西的大汶河则流经泰山之阳,泰山周围雨水充沛。

水丰方有米粮香,粮茂人兴旺,1959年出土的大汶口文化说明,早在公元6000多年以前,泰山周围已经粮茂人旺,成为华夏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被史家认为是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期间形成的文化成为祖国原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记载,史前有72君王封禅泰山。

如周成王于公元前1000多年封泰山,建明堂,至今遗址尚存。

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时代,几乎每朝每代都有皇帝亲自或遣使来泰山封禅祭祀,给泰山留下了许多形色各异的文物古迹。

秦始皇是始皇帝,也是封禅泰山的始皇帝。

他于公元前219年封禅泰山,中途遇暴风雨,休于大树下,树因护驾有功被封九等官爵“五大夫”,成为饶有风趣的景点。

记其功德的秦刻石,原立于岱顶,后移至岱庙,是泰山现存最早最珍贵的碑刻。

汉武帝8次登封泰山,在山下修明堂,今遗址尚存;在岱庙植柏千株,存柏至今苍劲繁茂;在岱顶立石,即无字碑,成为千古佳话。

公元725年唐玄宗封泰山,他亲自撰文并书写的《纪泰山铭》刻石,是汉以来碑刻之最,可谓“天下大观”。

秦皇汉武封禅玉册密不宣,唐玄宗却“铭心绝岩,播告群岳”。

他认为“道在观政,名非从欲”。

在位期间实行兴利除弊、发展经济的政策,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局面。

宋真宗封泰山,修建了天贶殿,为我国著名的“三大宫殿”之一;宋徽宗诏修岱庙,“凡为殿、寝、堂、阁、门、亭、库、馆、楼、观、廊、庭,合813楹”,几近现在的规模。

明朝不再封禅,改派官员前来祭祀,计有40余次。

期间连续修建了“孔子登临处坊”、“岱宗坊”、“天阶坊”、“一天门坊”、“孔子庙”、“青帝宫”、“蒿里山神祠”、“万仙楼”等许多宫坊楼庙;编撰了现存最早的一部《泰山志》书(1555年成书)。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隆庆6年(公元1572年)河道总督万恭将玉皇庙北移,使埋在殿下的“极顶石”显露而出,永久为标志,一举垂千古。

清朝也不封禅。

清乾隆11次来泰,6次登山,写诗140多首,制碑130多座,赐给岱庙各种祭器344件,其中温凉玉圭、黄釉青花葫芦瓶、沉香狮子被誉为“泰山三宝”。

新中国成立前的一段时间,泰山的林木和文物遭到了严重破坏。

解放后,连续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对古建筑全面进行了维修和复建。

改革开放后,又建设了部分新景点,新上了现代化通讯设施、环保设施、防火设施、卫生设施等,使泰山旧貌换新颜。

一本《泰山百年》画册真实地记录了这段历史。

老照片,看历史泰山,古迹赫赫,也有伤痕斑斑;新照片,现今朝岱岳,美容丽姿,越发清秀娇艳。

《中国大百科全书》汇编的学科和领域共66个,泰山即有其中的历史、地理、地质、文物、建筑、园林、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美学、大气、水文、生物、环境等近20个门类及其许多分支学科。

如历史文化,既有远古的、封建时代的,又有近现代的;文学艺术既有诗歌、散文、小说、传说故事,又有书法、石刻、绘画、雕塑、音乐、戏曲、电影;生物有植物、动物,植物又有花草、树木、药材等。

泰山地质资源丰富,是一部地质科学的万卷丛书。

对于岩石学、地质学、古生物学、沉积学、构造学、地貌学以及地球历史等地质科学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泰山现有古遗址42处,古建筑58处,石刻2500多处,还有大量的陶器、瓷器、石器、玉器等藏品。

共有鸟类150多种,植物1100多种,植被覆盖率达90%以上。

其中,有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1万多棵,野生花卉200多种,药物140余科900多种。

研究泰山的志书、文论及其各门类的书籍、文集,描写泰山的文学艺术作品林林总总,卷帙浩繁。

从古至今,各方面的专家学者、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不朽之篇,仅成书目录即可编辑多卷。

泰山既有封禅文化,又有宗教文化,既有民俗文化,又有现代节日文化等。

儒家思想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传入泰山。

孔子登泰山,在山侧发出“苛政猛于虎”的感慨,此话至今经常被世人引用。

明万历14年(公元1586)创建了孔子庙,奉祀孔子及其弟子,儒家学说更得宣扬。

泰山书院有四处。

上书院北宋初创建,宋、明、清三朝有5位学者先后在此读书讲学,皆以儒家的“仁义礼乐”为学。

道佛两教,两汉时期传入泰山,唐宋进入鼎盛时期。

清《泰山志》记载,泰山有道观80多处,金元时期有佛寺40多处。

泰山还有很多民间信仰如石敢当、民俗文化如东岳庙会等。

东岳庙会始于北宋时期,每年春天举办,以后逐渐推及全国许多省市。

泰山国际登山节自1987年开始举办,现已举办21届,期间举办登山比赛、文娱、经贸等活动。

综上所述,泰山文化是几千年来人类创建于斯山、成于斯山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建在山上、刻在石上、印在书上的一切风景名胜、规章及其蕴涵意义、象征意义。

二、泰山文化的本质特征

泰山文化的精华可谓“泰山精神”,其本质特征可概括为:

崇高求美、厚德尚法、艰苦奋斗、端庄稳重、和谐本真。

国泰民安、重于泰山是其象征意义。

(一)崇高求美

崇高,是美的属性,是人类审美的最高范畴。

早在公元前14年,罗马人即写过一本《论崇高》的书,以后希腊人又写了一本同名的书。

到18世纪,人们即把它列为美学的范畴。

崇高,包括积极向上的攀登精神和创新精神,是泰山最重要的特征,也是泰山已经达到的审美高度。

泰山景观,不论其形还是其质都是美的。

说它形美,是由于它的形体、形象、形式美,使人赏心悦目。

说它质美,是因为它的蕴涵和象征意义丰富而深刻,使人受到启发和教育。

登泰山,首先迎面而来的被人们直观到的就是它的形式美或自然美,进而人们触景生情,便会感受、领悟到它的意涵,看到它的崇高。

泰山文化境界高、标准高、审美价值高。

泰山自古被称为“天下第一山”,泰山有许多堪称“天下第一”、国内独一无二、世上稀有珍奇的景和物,光前裕后,辉煌永耀!

古建筑泰山现有58处古建筑,体现着各个时代建筑艺术的高水平,无论从它的选址环境,还是从它的形体、空间、色彩、质料、光线等方面来看,都是尽善尽美、恰当适宜的。

如天贶殿以帝制而建,已1000多年,至今卓尔不凡、卓尔不群。

其规模之宏伟、修饰之辉煌几可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相媲美,是全国现有三大宫殿之一。

碑碣刻石泰山石刻从古到今、从山脚到山顶,比比皆是,其规模之大、品位之高、精品之多,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之高都是国内大山无可比的。

2007年12月被命名为第一座中国书法名山。

其名刻有:

秦刻石为“天下第一名碑”,经石峪大字被誉为“大字鼻祖”,唐摩崖刻石为汉以来碑刻之最,张迁碑、衡方碑、晋孙夫人碑至今为书法典范。

山顶还有一座形制独特的无字碑,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究竟是秦始皇所立,还是汉武帝或武则天所立,至今未可定论。

文学作品著名的诗歌有:

《望岳》、《泰山吟六首》、《泰山历代诗选》等。

《望岳》入选中学语文课本,成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最早的诗句是“泰山岩岩,鲁邦所詹”,载孔子删定的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著名的散文有:

《苛政猛于虎》、《登泰山记》、《泰山极顶》、《雨中登泰山》等,皆入选中学语文教材。

有这么多诗文入选语文教材,这在中国也没有第二座山。

《泰山神启跸回銮图》,仿宋真宗封禅泰山的情景而作,画长62米,宽3.3米,画幅巨大,色彩绚丽,是绝无仅有的。

不断创新从上所述,可以看到,各朝各代几乎都有新创新设。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规模植树造林和现代化设施的建制,使泰山出现了全新的面貌。

去年以来,岱庙创建了世界地质公园展室和石刻园,丰富了泰山文化的内容。

现在的岱庙成了泰山文化的展示中心。

攀登精神杜甫诗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泰山极顶自古至今被人们公认为是妙区,是泰山最美、最具魅力的地方,也是人们最向往、志在必到的地方。

千百年来,它激励人们登上一个高峰,再登另一个高峰,永远攀登,永不停步,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二)厚德尚法

整个封建社会注重德治,尊崇儒道,因之,泰山上下也充满道德的内容。

从泰山的总体架构看 三重空间是一个崇德、美德、立言布德、颂贤彰德的完整体系。

天堂,是人们认为最理想、最美好的地方。

在这里,竖立着两杆大旗,一个是道教的重要女神碧霞元君,即民间信仰的泰山奶奶,她集美德于一身而布施众民;一个是儒学的创始人孔子,他举道德之要而传授于民。

孔子思想在泰山的影响广泛而深远。

在人间,也是彰善憎恶的。

清顺治年间泰安知州张廷芳公正廉明,人民即为他塑像一尊,安放在泰城西门包公祠内包公像侧。

民国初泰安县长冯汝骥“贪酷无所不至”,民众则给他铸一生铁跪像于秦桧旁,千秋遭人唾骂。

在天堂和人间,是从正面宣德扬善,在地府则是从反面告诫人们要弃恶行善。

据传,人死后魂归地府,有75司审其阳间行为,行善者过银桥、得善报,行恶者受锯顶、下油锅、炮烙身。

当年长安人前来观看,皆惧罪而行善。

也许,这正是建造者的本意。

从碑碣看泰山现有的200多座碑碣,不论是皇帝、官吏还是教门主持、门生、信众所立,大都有记功颂德的内容,“琬琰之刻,载扬芬德”,或言道德之重要,或述道德的内容,或褒道德模范。

《大观圣作之碑》、《帝君像赞碑》、《大定重修宣圣庙记碑》等,对道德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许多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崇德胜迹、故事遍布全山泰山上下,爱国、爱民、勤劳、节俭、勤奋、好学、公平、正义、诚实守信、清正廉洁等方面的内容到处可见。

爱国方面的有革命烈士纪念碑、烈士陵园、烈士祠、爱国抗日人士墓,有总理奉安纪念碑、冯玉祥纪念馆等。

“总理奉安纪念碑”为纪念孙中山而建。

帝王将相两千年,倾覆改天一夕间。

盖世功勋大总统,高山仰止伴长安。

爱国将领冯玉祥因不满蒋介石不抵抗日本侵略而两次隐居泰山,“只求为民,只求为国……此志不移,誓死抗倭”。

泰山南麓的革命烈士陵园安葬着600多位革命烈士,被民政部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爱民方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清康熙59年(公元1720年)所立《禁止舍身碑》。

泰山极顶东南有一悬崖,名“舍身崖”,常有人跳崖舍身。

时任知州指出,舍身“可以成仙,可以报亲”是诬妄、迷信,遂捐俸筑墙,以阻其径,同时立碑晓谕民众,禁止舍身,并派夫轮流看守救免。

此后三年,“欲投崖者不胜其人,而竟无一人损命”。

阖州人民立碑记其功德。

围墙后圮,解放后立石栏杆以护。

近些年,泰山管理人员、公安、消防官兵多次挽救欲投崖自杀人员。

改革开放以来,连续多年开展了“笑迎天下客,满意在泰山”的活动,全面整修了登山盘道,增添了现代化通讯设施、卫生医疗设施、交通标志、景观介绍图片、标牌,培训了上千名导游员等,大大方便了游人的活动。

被后人称为“三贤”的宋代学者孙复、石介、胡瑗当属刻苦自励、勤奋好学的典范。

孙复“笃学,不舍昼夜”,胡瑗卧石攻读,十年不归,见家书有“平安”二字,不予展读即弃涧内,可谓专心致志。

冯玉祥将军在普照寺隐居期间,不仅刻苦读书,还捐资兴办小学,招收山村穷人家的孩子“为救国救民而读书”。

他当年创办的小学今更名为“冯玉祥小学”。

石敢当精神是正义的代表。

他见义勇为,捉妖驱邪,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

晋人把“泰山石敢当”刻石立于宅基、桥头,以避邪镇鬼。

以后渐成习俗,不仅传遍祖国各地,而且传至东南亚各国,乃至日本及欧洲的一些国家。

另外,还有许多民间传说,如“姊妹松”、“泰山奶奶赠孝匾”、“惩逆子”、“紫草的故事”等,讲述了发生在泰山及周围孝敬父母、夫妻恩爱、抗婚、勤俭节约等方面的故事。

水也是泰山美德的象征,因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据有关部门勘察统计,泰山有溪流102条,池潭瀑布58处,泉水64眼。

它们滋养万物,使泰山充满生机;它们或自成景观,或点缀其他景观之间共为美景,令人赏心悦目。

水是泰山的血脉,没有水,泰山就没有生命力!

虽然封建时代不注重法制,但对泰山却常有诏颁令下。

如公元600年12月,隋文帝下诏保护泰山等神造像,公元937年后晋高祖下令“近庙山林,禁止樵采、放牧”,1292年9月,泰安州吏在王母池立禁约碑,禁止诸人在池下污染池水。

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提出了以法治国,各级政府连续制定发布了“保护古迹名胜”、“护山护林条约”、“游览规约”、“卫生管理办法”、“鸟类保护布告”、“森林防火细则”、“古树名木管理办法”等许多条规,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

(三)艰苦奋斗

艰苦奋斗,即人们常说的挑夫精神,也属于道德的范畴,因为它在泰山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无法替代的作用,所以单独列出。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强调:

“只有艰苦奋斗才能成就伟业”。

泰山的事业从来没有离开过艰苦奋斗,即使已经现代化程度大大提高了的今天,泰山上下看到的还是挑夫的铁肩,还是林场工人日夜守候在林区,还是管理人员节假日忙碌坚守岗位的身影,还是消防人员、山林管护人员披荆斩棘奋勇灭火的艰难困苦,还是泰山工作人员夜以继日刻苦钻研、灯光伴亮晨曦的情景,还有那成千上万的游人,不畏山高路险,气喘吁吁坚持徒步攀登的情形……

泰山挑夫泰山挑夫,铁骨好汉。

负重踏险,汗滴满山。

泰山挑夫祖祖辈辈挑山不止,从春挑到冬,从古挑到今,山上人吃的、用的是他们挑上去的,山上建筑用的物料小到一片瓦、一颗钉,大到几吨重的器物,也是他们挑上去的。

烈日炎炎的夏天自不必说,即使冰封雪飘的冬天,也是挥汗如雨,他们是吃苦耐劳的典型。

看到挑夫的辛劳,就会想到高山建筑的艰难。

艰难的植树造林解放前一个时期,泰山林木遭到严重破坏,森林几乎荡然无存。

据专业调查,1949年仅有残林3000亩。

1953年始,数千名林业工人,上万名解放军官兵、机关干部、青年学生开进泰山,翻崖越岭、风餐露宿,挖穴、植苗、播种,连续几十年,绿化荒山18万亩,使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

寻找繁育四大名药上世纪80年代,泰山四大名药四叶参、黄精、紫草、何首乌已属古有今无了。

幸有山民张玉清自1987年始坚持二十年如一日,请教专家,走访林场职工,攀悬崖、登峭壁,不知吃了多少苦,终于逐个找到了个株,并进行了极为艰难的由野生变人工栽植的研究试验,到2001年终于培育出了种子,接着又连续几年将种子撒播泰山。

几灭踪,今重茂。

现在他们的名药基地成了一个新的风景点,人们可以在这里赏名药、品药膳。

徒步攀登唯是步行好看景,一路斗劲勇攀登。

七千台阶入云端,陡峭险曲步步汗。

这就是不畏艰苦、坚韧不拔的攀登精神。

坐汽车、乘缆车快则快矣,但看到的不过泰山风景的十之一、百之一。

只有经过斗苦斗累的徒步攀登,才能饱览泰山风光,才能体验攀登高峰的艰辛和取得成功的喜悦。

爱因斯坦说:

“任何一座高峰都是可以征服的”,登上泰山极顶,更能体会巨人的正确,因而也会增强面对任何艰难险阻都无所畏惧并战而胜之的决心和信心。

(四)端庄稳重

端庄稳重,礼貌待客,是泰山的一个明显特征。

泰山整体雄伟端庄稳重,山上的许多古建筑、石刻和自然景观,如岱庙、普照寺、碧霞祠;经石峪大字、唐摩崖、岱顶刻石群;汉柏、唐槐、六朝松等,也都是端庄、稳重,气宇轩昂、仪表堂堂的。

如南天门,建在飞龙岩和翔凤岭两座山峰峰顶中间,高接蓝天,巍峨端庄,是中国高山建筑的精华。

“望人松”,风度翩翩,伸臂频频招手,年复又一年,迎送四海朋友。

孔子认为庄重是最重要的礼仪,所以,反复强调待人态度要恭敬庄重。

泰山向以最好的仪表、仪态礼貌待客。

(五)和谐本真

和谐本真也属于美的范畴,是美的原则标准之一。

和谐,即多样统一;真,即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是道德的最高要求。

天人合一即自然与人为的合一,比如林业,既是自然的,更是人工的。

泰山林木,从汉武帝在岱庙植柏千株到现在,大部分都是人工营造的,天然林木极为稀少。

即使天然林也同人工林一样,都是在人的呵护下成长的。

泰山的古建筑和石刻也是天人合一的。

古建筑与周围的山水环境和点缀其间的花草树木于一体,成为美的景观。

山石的自然形态与字的大小、书体的样式、风格,搭配相宜。

山与城协调统一泰城与泰山山城一体,从形式上看,山不压城,城不挡山;从功能上看,山是城址的最佳选择,城是山的后勤保障,二者互为依靠,相辅相成。

对立统一杜甫《望岳》诗曰:

“阴阳割昏晓”。

阴阳、刚柔等是对立的,又是互相融合统一的。

比如,青松,遍布全山,既有柔美的丰姿,更有坚强的品格。

京剧《沙家浜》唱道:

“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挺然屹立傲苍穹。

八千里风暴吹不倒,九千个雷霆也难轰。

烈日喷炎晒不死,严寒冰雪郁郁葱葱。

逢灾受难,经磨砺劫,伤痕累累,瘢迹重重,更显得枝如铁,干如铜,蓬勃旺盛,倔强峥嵘”。

再如,水是至柔的,但它却能穿山透地,滴水穿石。

泰山山有多高水有多高。

水从一个个山峰流出,便一往无前,不知越过多少悬崖峭壁,钻入多少山洞缝隙,经百曲而不回。

人的创造在于使其遵循规律,趋利而避害。

比如,为了防治其横冲直撞、满溢为患,修了许多水库塘坝进行拦蓄,等遇干旱再将其放出以浇灌万物。

为了使其流畅,则经常清理河道淤泥杂物。

中轴线的曲与直、陡峭与平坦,一路景观的宏伟与精巧、旷与幽、动与静、紧与舒缓、前建与后筑,皆协调统一。

仅举刻石为例,云步桥、玉皇顶等处,碑石密集,其他地方则比较稀疏,可谓疏密相间;“经石峪”大字、大观峰摩崖石刻群为宏幅巨制,“天阶坊”联“人间灵应无双境,天下巍岩第一山”、中天门的“虎”字等,则精巧雅致;“登山必自”、“还我河山”为动,“东天一柱”、“小洞天”则为静。

各种文化共处道佛儒共存共处,古文化与近现代文化和谐统一。

最集中的代表当属普照寺周围的文化,寺内僧侣念佛法,庙外儒生诵五经,西院将军(冯玉祥)读马列,东临道士敲日钟。

在高山之巅,孔子庙与碧霞祠相挨为邻,儒也,道也;圣也,神也;何尊,何卑?

父权社会取代母权社会后,男性即居于统治地位,而碧霞元君却成了这样一座名山大山的统帅,成了泰山地位最高的神,而孔子是天下圣人,在泰山享有崇高的地位,山顶孔子崖有清人刻石云:

“孔子圣中之泰山,泰山岳中之孔子”。

这种协调统一的安排,是何等的一种匠心啊!

可谓如天之举!

(六)国泰民安

“国泰民安”,是封建朝廷和广大民众都认可的、最具象征意义的一句话,它充分表达了世代人民的愿望。

泰山背北面南,凛然横亘东西,稳矣,安矣,所以自古即有“泰山如座”之说。

世代人民都希望国家、希望自己的生活像泰山一样稳定太平,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为了防御邻国入侵,修筑长城600多公里,今尚存雄姿四百程。

1999年底,在“万仙楼”前新立“千年和平钟”一座,充分表达了人们热爱和平的愿望。

成语“安如泰山”、“稳如泰山”常被用来比喻社会的稳定和安宁。

公元1130年,金初置“泰安郡”,泰城始名“泰安”,即蕴涵此义。

泰山现存四座明代的铁钟,都铸有“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八个大字,民众时常来敲钟祈愿,风调雨顺求切切,国泰民安盼殷殷。

国泰—民安—业兴,纵观泰山几千年的兴衰史,正是这样。

1930年蒋、冯、阎大战,毁坏古迹、风景不计其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法规,修复保护泰山文物和林木,一直把安全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已连续多年森林无火灾、无虫灾,文物保护完好,索道运营安全……

(七)重于泰山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是另一句最具象征意义的话。

2000年前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说: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2000年后,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引用了这句话,指出: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泰山之重是无量的,可见人生意义的重大。

“革命烈士纪念碑”、“烈士陵园”记载着许许多多为革命牺牲的烈士,他们的死比泰山还重,他们的英名与泰山并寿。

“为人民利益而死”,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最高要求。

古人云:

泰山“无处无美”,杜甫诗曰:

“造化钟神秀”。

天地万物的主宰者,把神奇和秀美都聚集到泰山了!

人云诗美,泰山如诗。

三、泰山文化的现实意义

泰山,赢得万代瞻仰,普天同览。

泰山成功的经验是什么?

泰山建设连续几千年,没有也不可能有一张统一的图纸,它遵循的是什么?

马克思指出:

“人是依照美的尺度来生产的”。

从上所述,可以看出泰山是以崇高求美为指导,以人、以真为根本,以艰苦奋斗、崇德尚法、端重稳定、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兼容并蓄、长期积累为原则和方法。

这是一套比较完整的基本经验,基本符合科学发展观,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崇高求美,是不论个人还是单位首先应当确立和追求的奋斗目标,在本单位、本系统、本行业,在全县、全市、全省、全国的位次要前移,要争当第一,争创一流,一流的企业,一流的产品,一流的品牌,一流的服务;要不断创新,不断攀登高峰,创造登上“玉皇顶”的业绩。

其他几个方面属于道德的范畴。

明朝兵刑两部尚书泰安人萧大亨在他撰写的《三阳庵新建门阁记碑》中说:

“道德者,天下古今所共。

”泰山崇德、厚德的精神做法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是可以借鉴和发扬的。

有人说,泰山是神山,是有神灵的,一面又说信则灵,不信则无;一面说神是“岳府统帅”,一面又从始皇帝开始置泰山司空到现在,一直都设专门机构、专业人员管理泰山;一面说是神创造了泰山的一切,一面又几千年连续不断地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建设泰山,就连神仙的房子都要人建筑好……

古代思想家、先秦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早就提出了无神的思想,他认为支配万物的是道,即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而不是天帝,不是神。

共产党人是无神论者,从诞生的那天起,即一直坚持反对迷信,反对宿命论,尊重宗教信仰自由,相信劳动创造世界,科学使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相信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

有人说,泰山文化是长达两千年的封建文化,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

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

泰山文化同中华文化一样,是上下五千年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它的主体是带有古今人类普遍价值的真善美。

今日看泰山,应既见物又见人,着重看它的精华,看它的积极意义。

比如我们了解封禅文化,对大多数人来讲,主要是增加历史知识。

当然,也可以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其铺张劳民伤财及其祈求“长生不老”的迷信思想。

秦始皇、武则天封禅泰山,即给泰山留下了许多积极的方面。

“忆昔秦始皇,一统破天荒。

九州书同文,斯篆世为榜。

山高客来多,驰道修山旁。

首开封禅事,源起而流长。

永续两千年,达成万世光”。

秦始皇做了许多前人没有做甚至连想也想不到却影响了全国乃至世代的事情。

他第一个统一了中国,第一个称皇帝。

以前,人们称一国之君为帝、为王,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泛指远古时代的帝王。

秦嬴政自以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便把二者的尊称合起来称“皇帝”,并决定自己为“始皇帝”。

这就是“皇帝”和“始皇帝”的来历。

他第一个在全国实行郡县制,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

“六统一”对泰山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第一个封禅泰山,带起了两千年连续不断的封禅祭祀之事,形成了为泰山所独有的封禅文化。

武则天入宫后,练字吟诗,潜心学问,文修武备,胆略过人,所以常可别出心裁,标新立异。

在大唐盛世自称皇帝,并改号为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她同高宗皇帝同来泰山封禅并行亚献礼,这在前朝是没有的,她遣使建造的“双束碑”,“双束共一基”,也是独一无二的。

称帝后,取得了与其他皇帝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权利,可谓封建时代男女平等之一例。

尽管是狭隘的一己之利,但也明白地昭示了妇女要求男女平等的愿望。

在位期间,她开创殿试和科举,破格选用人才,劝农桑,减赋徭,使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