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5214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81 大小:78.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1页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1页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1页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1页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1页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1页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1页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1页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1页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1页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1页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1页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1页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1页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1页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1页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1页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1页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81页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81页
亲,该文档总共18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docx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docx(18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docx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课题: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学期(第十一册)教学计划

教材类型:

苏教版    所属学科:

数学>>第十一册    

主备教师:

王小云   备课时间:

201391    

教案内容:

一、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名学生,从前任老师处了解上学期学习情况来看,本班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风气上进步还是比较明显的。

但是成绩出众者不多,高分比较少,即使是达到优秀率的同学在同年级中所占比例较少,个别男生学生学习态度较差,对提高全班整体成绩有比较大的难度。

今后打算如下:

首先,还是加强学习习惯培养,如学前的自习、课后的复习等。

其次,这学期分数的计算占了极大一块内容,所以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是关键,可以有目的的进行计算练习。

一要求计算仔细。

二是加强计算的基础练习。

三是加强口算训练。

四是引导学生使用简便方法。

在教学中加强数学数量关系的分析。

让学生学会分析,学会审题,提高解题能力。

最后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多寻找方法,使他们乐学,愿学。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数与代数数的认识——认识百分数;数的运算——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策略;式与方程——方程;比和比例——认识比。

二、空间与图形——长方体与正方体

三、统计与概率——可能性

四、实践与综合应用——表面积的变化;——大树有多高;——算出他们的普及率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同时会列方程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积累经验,发展抽象能力和符号感。

2.通过学生的操作、观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和展开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体积、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进率,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让学生体会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运用简单的分数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学会分数连乘连除认识倒数,以及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运用价值,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4.使学生在现实中理解比的意义及比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求比值及比的基本性质和化简比,能解决有关比的实际问题(按比例分配)。

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以及合情推理的能力。

5.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包括简便计算)并能解决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数学学习兴趣和信心。

6.初步学会用替换(置换)、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7.初步掌握用分数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根据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设计相应的活动方案进一步体会数学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发展和增强数感。

9.在情境中体会百分数的意义,学会百分数与小数、分数的互相改写,并运用百分数的知识实际问题。

四、具体措施:

1 充分利用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和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吸引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各种数学活动中来,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

2 认真研读教材,明确本册课本的编写意图,注意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与切磋,循序渐进地采取有效、易懂教学策略,让每个学生有所发展。

3 切实使用好与课本配套的教学辅助用书、教具、学具。

4 加强计算教学,计算是本册教材的重点,一方面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基本的计算方法,另一方面也通过相应的练习,帮助学生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同时注意教材之间的衔接,对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开展帮教结对活动,对后进生建立家校联系卡,及时反映学校里的学习情况,促使其提高成绩,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与决心。

6 介绍课外数学知识与方法,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五、教学进度:

周次

起讫时间

单元内容

教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辅助措施

实施情况

1

3

9.1

9.11

第一单元、方程

9

1、解稍复杂方程的策略

——转化成简单的方程

2、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

——找出相等关系。

3、突出实际问题的等量关系。

4、重视培养自觉检验的意识和习惯。

3

6

9.12

10.30

第二单元、长方体与正方体

15

1、做好课前准备。

2、突出实物和展开图中面的对应关系。

3、变中求同,感悟规律。

4、实践活动“表面积的变化”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表面积的变化规律。

6

8

10.8

10.19

第三单元、分数乘法

10

1、把计算学习与解决问题有机结合。

2、注重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

3、注意让学生通过比较理解数量关系,完善知识结构。

8

9

10.22

11.2

第四单元、分数除法

10

1、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学内容。

2、借助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探索算法。

3、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4、适当安排对比性练习,促进学生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

11

11.5

11.9

期中复习考试

5

根据上半学期的学习进行认真复习,反思和总结,为下学期打好基础。

12

13

11.12

11.20

第五单元、认识比

7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2、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3、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

13

14

11.21

11.30

第六单元、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8

1、留出足够的空间。

2、把解决实际问题和计算

教学结合起来。

3、适当安排对比性练习

14

15

12.3

12.6

第七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4

1、选择较为典型的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替换和假设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学过的画图和列表的策略,体会不同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不同价值。

3、适当控制实际问题的数量和难度,突出对策略本身的认识和体验。

15

16

12.7

12.11

第八单元、可能性

3

1、循序渐进地教学用分数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在游戏活动中引导学生探索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16

18

12.12

12.28

第九单元、认识百分数

4

1、提供学生熟悉的、现实的学习素材。

2、给学生留给足够的自主探索空间。

3、把百分数的学习与统计有机结合

4、突出百分数与分数、比之间的联系。

19

12.31

整理知识

期末复习

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方程及基本性质,利用数量关系,会列方程解答需要两三步实际应用题。

2、掌握分数乘除法意义和计算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3、理解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求比值、化简比能正确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应用题。

4、进一步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体积及常用计量单位的意义及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

5、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进行分数、小数的互化。

6、进一步掌握分数表示(百分数)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会根据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的要求设计相应的活动方案。

7、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能综合应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感、空间观念,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反思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8、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评价和反思自己在本学期的整体学习情况,体验与同学们交流和获取知识的乐趣,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调整☆

课题: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1)

教材类型:

苏教版    所属学科:

数学>>第十一册    

主备教师:

王小云    授课时间:

201391    

教案内容: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_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  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3、  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

让学生经历寻找实际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并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过程中自主理解并掌握有关方程的解法,加深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  谈话导入:

西安是我国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很多著名的古代建筑,其中就包括闻名遐迩的大雁塔和小雁塔。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一个与这两处建筑有关的数学问题。

2、  提问:

题目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

要我们求什么问题?

启发:

你能从中找出它们高度之间的关系吗?

题目中的哪句话能清楚地表明它们之间高度的关系?

提出要求:

你能不能用一个等量关系将它们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表示出来?

板书学生交流中可能想到的数量关系式:

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3、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等量关系式,提问:

在这个等量关系式中,哪个数量是已知的?

哪个数量是要我们去求的?

追问:

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明确方法,并提示课题:

这样的问题可以列方程来解答。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

4、  谈话:

我们已经学过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列方程解决问题一般要经过哪几个步骤?

让学生先自主尝试设未知数,并根据第一个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5、  提问:

这样的方程,你以前解过没有?

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你能解出这个方程吗?

交流中明确:

首先要应用等式的性质将方程两边同时加上22,使方程变形为“2x=?

”,再用以前学过的方法继续求解。

要求学生接着例题呈现的第一步继续解出这个方程。

学生完成后,组织交流解方程的完整过程,核对求出的解,并提示学生进行检验,最后让学生写出答句。

6、  提问:

还可以怎样列方程?

学生列出方程后,要求他们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列出的方程,并说说列方程的根据,以及可以怎样解列出的方程。

7、  小结:

刚才我们通过列方程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

你能说说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大致步骤吗?

其中哪些环节很重要?

引导学生关注:

1)要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寻找等量关系,而且一般要找出最容易发现的等量关系;2)分清等量关系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用字母表示未知量并列方程;3)解出方程后,要及时进行检验。

二、巩固练习

1、  做练一练:

读题,并设想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找出了怎样的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列出了怎样的方程,是怎样解列出的方程的,对求出的解有没有检验等。

再让学生核对自己的答案,检查自己的解题过程。

启发思考:

这个问题与例1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  做练习一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解这些方程时,第一步要怎么做,依据是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反馈时,要在关注结果是否正确的同时,了解学生是否进行了检验。

3、  做练习一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要求说说写出的每个含有字母的式子分别表示哪个数量,是怎样想到写这样的式子的。

4、  做练习一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进一步突出根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的。

三、作业

做练习一的第4、5题

四:

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没有疑惑的地方?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题: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1)练习

教材类型:

苏教版    所属学科:

数学>>第十一册    

主备教师:

王小云   授课时间:

教案内容: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形如ax+_b=c的方程的解法,同时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 提高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  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解方程

4x+12=50    2.3x-1.02=0.36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二、尝试练习

师:

刚才的两道题同学们完成得很好,这道题你们还能自己解决吗?

试试看。

30x2=360

学生独立尝试完成,全班交流。

指名学生说一说,解这个方程是第一步需要做什么?

这样做依据了等式的什么性质?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练习一第7题

(1)师:

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你能根据这个公式列出方程吗?

指名列方程,全体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2)学生自己列方程解答,全班交流订正。

2、练习一第8题

引导学生把杨树与松树有关的信息分别列表整理,再结合列表找出数量关系。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分析熟量关系,是结合学生回答画出线段图。

生独立解答,订正。

4、练习一第10题

师学生简单介绍相关天文知识后,学生独立解答。

5、练习一第11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提示学生用不同的字母分别表示晓玲出生时的身高与体重。

6、练习一第12、13题

学生独立列方程解答,同桌同学互相检查,再集体订正.

四、全课小结

说一说你这一节课的学习收获。

五、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相关习题

☆教学调整☆

课题: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

教材类型:

苏教版    所属学科:

数学>>第十一册    

主备教师:

王小云   授课时间:

  

教案内容: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_bx=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  掌握根据题意找出数量间相等关系的方法,养成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的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

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方法,在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正确找出应用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知道北京的颐和园吗?

那里有着迷人的风景,特别是昆明湖的美更是让人难以忘怀,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一个与颐和园有关的数学问题。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2

指名读题

2、   提问:

题目中告诉了我们哪些?

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

师:

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题目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尝试画图,集体交流。

得到:

水面面积+陆地面积=颐和园的占地面积

启发:

这大题目中有两个未知数,我们设谁为x号呢?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

师:

如果用x表示陆地面积,那么可以怎样表示水面面积呢?

指名学生了出方程,鼓励学生独立求解。

集体交流解答方法。

追问:

这道题可以怎样检验?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

3、师:

观察我们今天学习的方程,与前面的有什么不同?

小结:

像这样含有两个未知数的问题我们也可以列方程来解答。

4、学生独立完成为能够第4页练一练。

三、巩固练习

1、解方程

2x+3x=60  3.6x-2.8x=12  100x-x=198

师:

这几道方程以例题中的方程有什么共同特点,解这一类方程时要先做什么?

依据是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后,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二第2题

提示学生要对结果进行化简。

3、完成练习二第3-5题

学生独立解答。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依据了怎样等量关系列出的方程。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怎样的方程解决问题?

在解答这一类应用题时应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交流小结。

五、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相关练习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题: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练习

教材类型:

苏教版    所属学科:

数学>>第十一册    

主备教师:

王小云  授课时间:

  

教案内容: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形如ax+_b=c的方程的解法,同时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 提高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  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解方程

18x+2x=60    5x+6x=12.1  6.6x-5x=8

4x-x=24       1.5x-x=1    1.9x+0.4x=9.2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选择一题指名说说怎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二、提高练习

1、练习二第7题

出示题目:

指名读题

师:

这是一道什么问题的应用题?

(相遇问题)

你知道小明和小丽各自所走的路程与总路程有什么关系吗?

指名说一说等量关系式。

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式独立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2、练习二第8题

师:

相距182千米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这道题与第7题有什么异同?

引导学生思考后列出等量关系式并解答。

集体订正。

3、练习二第9、10题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说说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以及等量关系。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5、练习一第1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订正时说一说是根据那个条件列出等量关系式的。

6、完成思考题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意见并列式解答。

可提示:

甲比乙多跑了一圈说明了什么?

四、全课小结

说一说你这一节课的学习收获。

五、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相关习题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题:

整理与练习

(1)

教材类型:

苏教版    所属学科:

数学>>第十一册    

主备教师:

王小云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与整理,引导学生梳理本单元所学知识,进一步体会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

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使学生学会对问题进行分类整理,理清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组织小组讨论:

实物投影出示小组讨论内容

1、像3.4X+1.8=8.6、5X-X=24这样的方程各应怎样解?

2、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怎样找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举例说明。

小组自由讨论,师参与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

二、练习与应用

1、解方程

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集体核对。

追问:

在解“180+6X=330”这样的方程时,我们首先要做什么?

在解“27X+31X=145”这样的方程时,我们首先要做什么?

在得出方程的解后,我们还需要做什么?

(要求学生选其中一题进行检验)

2、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指名读题

提问:

武汉长江大桥铁路桥的长度与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

武汉长江大桥公路桥的长度与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的长度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要求学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提醒学生用不同的字母分别表示题中的两未知量)

全班交流。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第三题图。

说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提问:

小树从3月1日到9月1日共经过了几个月?

长高了多少?

启发:

你能找出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吗?

(先小组内交流再指名口答)

板书:

小树原来的高度+6个月长的高度=现在的高度

       (平均每月长的高度6个月)

要求学生列出方程并解答,检验。

全班核对。

4、列方程解实际问题

指名读题,说说题中的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

提问:

印制画册用去的总钱数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板书:

制版费、印刷费

提问:

其中印刷费是怎样得到的?

(板书:

每本印刷费本数)

完成板书:

制版费+每本印刷费本数=印制画册的总费用

要求学生独立解决,全班核对。

三、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没有疑惑的地方?

四、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相关习题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题:

整理与练习

(2)

教材类型:

苏教版    所属学科:

数学>>第十一册    

主备教师:

王小云    授课时间:

  

教案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

2、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找到问题的关键。

3、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方程和应用方程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启发学生寻找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巩固练习

1、练习二、5

启发学生回忆三角形和长方形面积以及周长公式。

小组讨论:

说说题目中数量的相等关系。

要求学生独立解决,集体核对。

(第二题根据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列出“2X+1.52=9”,也可以列出“X+1.5=92”)

2、练习二、6

指名读题

小组讨论题目中数量的相等关系。

指名口答。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地铁一号线地上部分长度2-0.7千米=地下部分的长度)

学生独立列出方程出解决,要求学生写出检验过程。

集体核对。

3、练习二、7

指名读题

生独立解决,集体核对时让学生说一说题目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并请学生口答检验过程。

4、练习二、8

先让学生独立算算自己在体育上测试百米跑步时的速度大约每秒是多少米。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题:

整理与练习(3)

教材类型:

苏教版    所属学科:

数学>>第十一册    

主备教师:

王小云    授课时间:

 

教案内容:

教材简析完成教材第9页“探索与实践”,“评价与反思”,完成第11~14题。

教学目标

1、 在探究过程中锻炼思维,提高能力。

2、使引导学生围绕评价指标客观评价自己。

找出学习中的问题与不足。

3、 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引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探索与实践

组织学生小组活动的形式开展“探索与实践”

第11题

先让学生思考三角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

要画出符合题意的三角形,必须先求出什么?

小组讨论解决后操作。

小组成员交流成果。

课件出示。

第12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分割的方法,再动手分一分。

操作完成后让同组同学互相测量分成的两段的长度,并交流方法。

全班交流。

第13题(课前要求学生课前进行测量活动)

首先交流学生课前准备情况。

重点考查数据的合理性。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1)

教材类型:

苏教版    所属学科:

数学>>第十一册    

主备教师:

王小云   备课时间:

教案内容:

教材简析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成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第10-11页的例1、例2,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及练习三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与难点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具长方体模型、框架,课件、长方体形状的纸盒等

板书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6个面     12条棱        8个顶点

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它的长、宽、高。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平面图形、长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