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课件】西方哲学史.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95251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PPT 页数:191 大小:2.4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课件】西方哲学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91页
【哲学课件】西方哲学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91页
【哲学课件】西方哲学史.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91页
【哲学课件】西方哲学史.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91页
【哲学课件】西方哲学史.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91页
【哲学课件】西方哲学史.ppt_第6页
第6页 / 共191页
【哲学课件】西方哲学史.ppt_第7页
第7页 / 共191页
【哲学课件】西方哲学史.ppt_第8页
第8页 / 共191页
【哲学课件】西方哲学史.ppt_第9页
第9页 / 共191页
【哲学课件】西方哲学史.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1页
【哲学课件】西方哲学史.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1页
【哲学课件】西方哲学史.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1页
【哲学课件】西方哲学史.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1页
【哲学课件】西方哲学史.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1页
【哲学课件】西方哲学史.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1页
【哲学课件】西方哲学史.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1页
【哲学课件】西方哲学史.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1页
【哲学课件】西方哲学史.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1页
【哲学课件】西方哲学史.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1页
【哲学课件】西方哲学史.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191页
亲,该文档总共19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哲学课件】西方哲学史.ppt

《【哲学课件】西方哲学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课件】西方哲学史.ppt(19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哲学课件】西方哲学史.ppt

欧洲哲学史,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二、学习重点,三、基本内容,导论,教学目的与要求,明确西方哲学史的研究对象,懂得学习西方哲学史的意义,掌握学习西方哲学史的方法。

(一)西方哲学史的研究对象

(二)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阶段,学习重点,一、西方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二、西方哲学史发展阶段及其特点,三、学习西方哲学史的目的和意义,四、学习西方哲学史的方法,基本内容,

(一)以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为研究对象按照我们约定俗成的划分方式,讲述的是从公元前6世纪以后到公元20世纪之前的2500多年间,西方哲学产生、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

至于20世纪的西方哲学,学术界将其界定为“现代西方哲学”。

通常与现代西方哲学相区别,这一历史过程中的西方哲学也被称为“古典哲学”。

一、研究对象,

(二)“西方哲学”主要指的是一种区别于印度哲学和中国哲学的独特哲学形态。

所谓“西方哲学史”中的“西方”,或“欧洲哲学史”中的“欧洲”,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地理学概念。

哲学之为哲学乃是希腊人的创造,它后来源远流长,形成了蔚然大观的西方哲学,而印度或中国并没有这样的哲学。

然而,这并不是说印度或中国的思想家没有思考过类似的哲学问题,只是说在它们那里不存在西方哲学形态那样的哲学。

“西方哲学”主要指的是一种区别于印度哲学和中国哲学的独特哲学形态。

(三)哲学史就是哲学问题史(四)哲学问题的特征,

(一)哲学问题的终极性和结果的不确定性哲学,它一方面象自然科学一样诉诸于理性,但又象宗教一样,以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

哲学以理性为基础,但是却由于其对象的缘故而不具备科学的确定性即所谓的“科学性”;哲学以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为对象,但是由于它主要以理性的方法为认识手段,而这种手段难以通达终极关怀的境界,所以又不如宗教信仰那样自有其方便的法门。

2、哲学问题的“求知性”从词源上看,哲学在古希腊语中是philosophia,本义是“对智慧的爱”或“爱智慧”。

就此而言,哲学家应该是最谦虚的人,他们主张“爱智慧”而不自诩为“有智慧”。

求知、知识或科学在希腊人心目中的含义与后世的含义是有所不同的,例如希腊人追求知识并没有实用的目的,科学改造自然的功能则是近代以来才有的。

(三)哲学问题的终极性和人文性,哲学问题,我们称为“难题”。

实际上,哲学问题都是一些永恒无解、万古常新的难题。

在人的面前就出现了有限与无限、相对与绝对、暂时与永恒、现实与理想、此岸与彼岸之间的巨大矛盾,哲学问题便油然而生。

比如说:

“我们是如何来的,最终又会到何处去”、“我们应当如何生活”等等。

(一)第一阶段:

古希腊罗马哲学,

(二)第二阶段: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三)“以文艺复兴为开端的近代哲学”,二、西方哲学史发展阶段:

(一)第一阶段:

古希腊罗马哲学(关于客观世界的哲学:

“早期希腊哲学”、“鼎盛时期的希腊哲学”和“晚期希腊哲学的衰退”),亚里士多德的父亲是个医生,他自己的书象各个器官一样有各自功能,追求真理的理性,终结了智慧爱好的丰富感情,使得自然(物理)哲学和伦理(道德)哲学、政治哲学分道扬镳,把哲学从综合学问分为专门学问。

探讨客观世界是什么的问题。

将主体与客体分离开来,间接地把握客观世界规律,创造了数学方法、辩证方法、逻辑方法等理性方法。

柏拉图的思想是对以前的希腊哲学,包括早期自然科学,智者的思想和方法以及苏格拉底的原则和方法,所做的创造性综合。

亚里士多德使自然(物理)哲学和伦理(道德)哲学分道扬镳。

第二阶段:

“中世界基督教哲学”主要是关于主观世界的哲学:

包括“教父哲学”、“经院哲学”,人和神的第一共有就是理性。

运用逻辑理性方法探索心灵世界。

将东方人不可言说的内心体验,试图获得步步为营的结果。

理性与信仰的问题,成为这一时期的核心命题。

第三阶段:

“以文艺复兴为开端的近代哲学”,以一种反思、独立化了的主体性精神探讨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关系的哲学,包括“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期哲学”;“经验论和唯理论哲学”、“法国启蒙哲学”、“德国古典哲学”。

第一阶段,尊重人自然本性、弘扬人的主体性,第二阶段,重新审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第三阶段,调和主体能动性与客观制约性的关系,第四阶段:

黑格尔以后到二战前期的主要哲学,

(一)学习西方哲学最好学习西方哲学史,

(二)学习西方哲学是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环节,(三)可以帮助我们深化知识、开阔眼界、锻炼独立思考问题能力,三、学习西方哲学史的目的和意义,四、学习西方哲学史的方法,

(一)学习西方哲学史原则1、坚持哲学的党性原则2、坚持阶级分析、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3、坚持逻辑和历史的统一原则4、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二)学习西方哲学史的方法,“入乎其里,出乎其外”1、“入乎其里”:

“哲学家眼光看世界方法”2、“出乎其外”:

审慎反思与批判方法,导论结束,第一章古希腊罗马哲学,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古希腊罗马哲学形成、繁荣和走向衰落的过程,掌握这一时期哲学发展童年时期的基本特点;2、了解智者派的主要代表及其主要思想;3、理解苏格拉底关于“美德即知识”的伦理观及其“辨证”的方法;4、掌握柏拉图理念论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回忆说”的实质;5、了解亚里斯多德“第一哲学”的重要思想、认识论以及伦理学的主要贡献;6、了解伊壁鸠鲁原子论唯物主义对德谟克利特原子论思想的发展。

教学重点:

古代哲学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概貌。

德谟克利特原子论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苏格拉底关于“美德即知识”的伦理观、柏拉图理念论及其“回忆说”、“哲学王”的实质、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四因说”、伦理学等思想。

教学难点:

爱利亚学派、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有关哲学思想及其联系,第一节希腊哲学产生的背景及发展梗概,一、希腊哲学在西方哲学史的地位

(一)希腊哲学奠定了一切后来的西方思想体系的基础

(二)希腊哲学几乎提出和提供了两千年来欧洲文明所探索的所有问题和答案(三)希腊哲学提供了人类思想从神话式的原始形式演进到复杂多样的体系一个最好的例证,二、希腊哲学产生,

(一)外部条件1、人类活动经验的积累和生产技术的发展为条件2、东方民族文化产生的影响

(二)内在原因1、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文明条件2、政治制度的特性有助于理性的发展(三)哲学产生的自身条件惊异、“闲暇”、思想自由,三、希腊哲学的特点与发展梗概,

(一)特点:

1、爱智慧,重思辨和探索;2、探讨自然,本性phusis是希腊哲学的基本内容;3、朴素直观的辩证性;4、研究问题的发展趋势:

由外在的自然向内在的人类本身转移。

(二)发展梗概,1、自然哲学阶段:

从米利都学派到爱利亚学派2、形而上学(本体论哲学)阶段3、伦理学和人生哲学阶段(教材第12页),思考题,2.学习西方哲学史的方法是什么?

3.西方哲学史发展阶段有哪些?

4.如何理解古希腊哲学产生的条件及其发展阶段?

1.学习西方哲学史的意义是什么?

五、阅读书目:

1、邓晓芒等著.西方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苗力田主编.西方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90.3、赵敦华著.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4、张志伟主编.西方哲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5、(美)梯利著.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95.6、(英)罗素著.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63.,第二节早期希腊哲学,一、米利都学派

(一)泰利斯(泰利斯,鼎盛年为公元前585/584年)古希腊七贤之一,“哲学之父”。

“盛年”是希腊语akm的意译,原义为顶点、极盛期、成熟期等。

由于年代久远,古人的生卒年月不详,故以此来估算他们的年龄。

希腊人认为40岁是一个人出成就的极盛期,因而以此为“盛年”。

泰勒斯的盛年之所以被定为公元前585年,是因为据说他预测到了这一年的日食。

1、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

泰勒斯宣称“大地浮在水上”。

他首次突破神话宇宙论,以哲学方式表述宇宙本原思想。

泰勒斯的“水”体现了早期希腊自然哲学朴素、直观、辩证的有机自然观。

2、万物都充满着神灵。

认为灵魂弥漫在整个宇宙中,例如磁石能使铁移动是因为磁石有灵魂,因而万物都充满了神。

灵魂不是精神东西,而是水的湿气。

(二)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鼎盛年为公元前570年),1、万物的本原是“无定”(无限者);2、万物的生成是的“无定”分化,万物的消亡则是万物归复于“无定”;3、为事物的生成必然伴随着另一些事物的消亡。

“一切存在着的东西都由此生成的也是它们灭亡后的归宿,这是命运注定的。

根据时间的安排,它们要为各自对他物的损害而互相补偿,得到报应”。

关于“命运”的思想已经涉及到了必然性或规律的问题。

(三)阿那克西美尼(Anaximenes,鼎盛年为公元前546/545年),1、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2、气有冷和热两种性质,以及与之对应的浓聚和稀疏两种运动,万物就是根据这两种运动由气转化而成;“气”作为万物的本原时候,他不仅以气的凝聚与疏散说明宇宙万物的生成,从本原自身内部寻找运动变化的原因,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将泰勒斯的两个命题合而为一了:

“气”是维持生命存在的因素,而“灵魂”的原义就是气,气息或呼吸,这就使本原与灵魂统一起来了。

物质与精神还未分化,到了阿那克萨戈拉才提出独立的精神实体概念。

小结,以上米利都派三个代表人物的哲学观点的联系:

从他们的各自观点看,他们都认为万物产生于一个本原,或者说万物可用一个原因来说明,而且都承认万物的运动变化。

但是,在对本原进行说明和规定上,在对本原与万物之间的生成与被生成的关系说明上,他们之间存在着差别,而且这种差别体现了对一与多的关系认识在不断扩大和丰富。

然而,随着米利都城被波斯军队攻破焚毁,米利都学派在阿那克西美尼死后30年左右即不复存在,但是他们开创的哲学事业并未中断,其原则和精神在邻近的爱非斯城的伟大哲学家赫拉克利特那里得到了发扬光大。

二、毕达哥拉斯学派毕达哥拉斯(盛年为公元前532/531年),毕达哥拉斯学派:

哲学学派、宗教团体数学和哲学没有分开财产公有许多神秘教规(绝不可以吃豆子、不朝太阳大小便、不准走大路、不准碰白公鸡、房间不准有燕子、不准用刀子将面包砍开、不准吃掉整块面包)毕达哥拉斯:

神化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定律,

(一)数是万物的本原从某一方面看,数的属性是公正,从另一方面看,数目的属性是灵魂、理智,或者机遇,其他事物也都能用数来表示;而且,他们还看到,音阶(和谐)的特点和比率也在数之中;并且,一切其他事物都表明,其整个的本性乃是对数的模仿。

在整个自然界,数是第一位的。

黑格尔说:

“这个数不是感性的,但也还不是思想”。

(二)宇宙是天体的和谐“秩序”,后来逐渐从“秩序”转变为“世界秩序”或“有秩序的世界”即“宇宙”。

在他们看来,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和谐,或产生于和谐。

美是和谐,友爱是和谐,音乐是和谐,天体是和谐,灵魂也是和谐。

(三)灵魂学说,毕达戈拉斯学派不仅把灵魂不朽、灵魂轮回等宗教观念引入哲学,而且在学派内部严格制定和遵循若干宗教禁忌。

同时,他们也从哲学上对灵魂是什么和如何净化灵魂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音乐和哲学是净化灵魂的手段,通过音乐熏陶和哲学思考,可以使灵魂处于和谐状态。

小结:

毕达戈拉斯学派的思想对于后来哲学的发展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他们的数本原论虽然还没有摆脱开感性经验的限制,但是与米利都学派相比更加抽象并且更具有普遍性的意义,体现了与之不同的另一种哲学倾向,可以看作是米利都学派与爱利亚学派之间的中间环节。

抛开米利都学派事物本原“无定形”原则,确立“数”定形原则,对后来定量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灵魂与肉体分离,灵魂不死、轮回转世对苏格拉底、柏拉图、基督教理论产生重要影响。

三、赫拉克利特学派,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鼎盛年为公元前504-501年)赫拉克利特(Herakleitos),盛年约在公元前504501年)出生于米利都以北的另一座商业城邦爱非斯的一个贵族之家。

据传他因为不满于社会现实而愤世嫉俗,放弃王位,隐居山林。

他性格内向、语言晦涩、思想深邃,当时就有“晦涩哲学家”之称。

他的哲学观点要比米利都派更丰富,尤其是在关于运动和变化问题的认识上。

(一)火本原说,“这个万物自同的宇宙,既不是任何神,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一团永恒的活生生的火,按照一定的分寸燃烧,按照一定分寸熄灭”。

1、从外在形态来看,火是万物的本原,万物是火转化而成。

2、从内在本性来看,万物与火一样,有着同样永恒不变的原则。

(二)逻各斯学说,“逻各斯”(logos)在古希腊语中本是一个源于动词lego(说)的普通名词,基本含义是言说、话语,据此而派生出道理、理由、理性、考虑、比例、规则等许多其他的含义。

中文由于难以找到与之相应的概念,因而通常音译为“逻各斯”,有时亦以老子的“道”译之。

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把逻各斯作为重要概念引入哲学,并赋予了它新的意义。

在赫拉克利特那里,逻各斯的含义很多,如何认定和理解,学术界的看法不一。

老子的“道”,“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四章)这里老子虽然都是用“好像”(“似”)的字眼,其实是肯定了道是万事万物的根本(“宗”)。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四十二章)“一”在这里是指具体万物形成之前的一种统一状态。

但在老子体系中,他把这种具体万物形成前的统一状态推崇为一种抽象的最高的“自然”原则,或“无为”原则,这样的“一”也就成为“道”的同义语。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正)。

”(39章)“一”是形成和产生万事万物的根本原则老子这里讲“道生一”,既有指具体万物形成前的统一状态的意思,又有道使万物获得统一原则的意思。

有了这一统一的状态和原则,然后分化为天、地(阴、阳),通过阴阳变化又产生和气,阴、阳、和三气化合再产生出万物来。

道与逻各斯比较:

相同点:

“道”与“逻各斯”的哲学意义主要表现为“杀神”。

老子的“道”论中,“道”显然是比“天帝”或“鬼神”更具本原的东西。

他说: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意思是说,“道”像一个虚无、没有形体的东西,宇宙万物都在用它,而它或者不会穷尽,源远流长,像是万物的始祖。

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儿子,好像是“天帝”的祖先。

他还说过:

“以道莅临天下,其鬼不神。

”其意是指,用理性之道来治理天下,使社会顺应自然发展,那就连鬼神也不灵了。

此外,他还用“道”的“自然无为”来否定“天帝”、“鬼神”的权威。

赫拉克利特:

“这个有秩序的宇宙(科斯摩斯)对万物都是同一的,它既不是神也不是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按一定尺度燃烧,一定尺度熄灭。

他将世界的本原定义为“一团永恒的活火”,并且这团“永恒的活火”必须“按一定尺度燃烧,一定尺度熄灭”,而这“尺度”或“尺寸”正是“逻各斯”。

赫拉克利特的“火”就几于“逻各斯”。

但是,正如老子的“水”还不是“道”本身一样,赫拉克利特的“火”也不可能是“逻各斯”本身。

“浅薄的人听了无论什么逻各斯,都大惊小怪”;“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弗笑,不足以为道。

”从赫拉克利特开始,哲学更为关心宇宙的秩序和规律性问题。

这样一来,希腊哲学就迈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即:

哲学不仅要说明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而且还要说明世界变化的秩序和规律是怎样的。

在这个意义上,赫拉克利特提出的“逻各斯”与老子提出的“道”一样,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们代表了当时中西哲学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

不同点:

1、“尚言”与“尚象”。

赫拉克利特所要强调的,正是“逻各斯”通过“话语”加以表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可以用“话语和事实”加以说明的。

对于“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

”老子一向主张“非言”与“不言”。

在老子书中有物象、意象、形而上的无形之象。

“象”有描述、隐喻、象征的意思,也含有体悟、领会的意思。

2、“直观”与“思辨”。

老子侧重于直观,通过“言象互动”而进入形而上的境界;赫拉克利特侧重于认知,通过“言说”而进入形而上的境界。

3、“无为”与“有为”。

老子在此明确规定了“道”作为宇宙本体有超越经验世界的形而上性质,而且指出“道”本身就具有化生天地万物的功能,这就为“道”之“无名”、“无形”奠定了基础;常道”的“道”,不是我们的日常语言可以言表的,即使对于“圣人”来说,在“常道”面前,也只能“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认识逻各斯便是一场通过批判主观意见而寻求客观真理的斗争。

1、逻各斯的含义:

其主要地理解为万物必须依据和遵守的尺度或比例、普遍原则或必然性,相当于我们所说的“规律”。

虽然有时它也指普遍理性,不过这两个方面或许亦有其一致性。

因为他指出,这个逻各斯不仅永恒存在着,而且“万物都根据这个逻各斯生成”,“逻各斯乃是共同的”。

谁不认识并进而服从逻各斯,谁就无法获得智慧,把握真理,相反,“如果不听从我而听从这个逻各斯,就会一致说万物是一,就是智慧”。

2、逻各斯在“火”中是直接表现的,但在其他万物中则是内在的,要靠理性才能发现它。

逻各斯使知识有了可能性。

早期希腊自然哲学从朴素的辩证法出发,断定自然万物均处在运动变化之中。

然而,如果一切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知识就没有立足的依据。

因此,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作为运动变化的尺度,亦即我们所说的规律,就使知识有了确定性。

由于逻各斯的介入,亦使赫拉克利特的哲学具有了某种二元式的结构:

始终处于生灭变化之中的自然万物,和永恒不变的逻各斯。

这些在后来的巴门尼德、阿那克萨戈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哲学中,都有或明或暗的反映。

更重要的是,在后来西方哲学,神学和科学的发展过程中,逻各斯概念及其衍生的逻辑(逻辑)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生成辩证法,1、向对立面转化、同一的关系;2、对立和谐的关系;3、对立是相对的关系。

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思想毕竟是朴素的、直观的和单纯论断性的,还没有上升到自觉的概念高度。

不仅如此,从总体上看,他的思想亦具有相对主义因素和循环论的色彩,这就为他的弟子克拉底鲁对其思想的片面发挥留下了余地,据说克拉底鲁宣称“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

另外,就“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一命题而论,赫拉克利特似乎主要关注的是河流的变化,然而实际上踏入流动的河流人也一样处在运动变化之中,而这正是后来智者的思路。

(四)自然惯于掩盖自己,一方面,他充分肯定了通过感官得到认识的必要性,宣称热爱智慧的人必须熟悉很多的事物,因而他更为喜欢那些可以看见、可以听见和可以学习的东西;另一方面他又强调说,自然惯于掩盖自己,本性隐于深处,逻各斯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假如人们的灵魂是表浮的话,眼睛和耳朵就是最坏的见证”。

所以,他主张要正确理解感觉和语言材料,把握自然或本性,即他所说的逻各斯。

小结,1、赫拉克利特对后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之中,他将米利都学派关于本原的无定形性质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合乎逻辑地得出了“一切皆流,无物常住”的结论。

就此而言,火作为万物的本原,或许更多地是以其富于变化的特点而具有象征性的意义。

不过另一方面他也认识到,由于自然万物始终处在运动变化之中,因而真正不变的东西唯有变化本身,但是变化亦是有规律可寻的(逻各斯),这就为关于自然的认识提供了根据。

然而,由于自然惯于掩盖自己,所以在如何使人们认识逻各斯的问题上,赫拉克利特似乎没有多大的把握,这就使他的辩证法思想潜藏着相对主义和怀疑论的因素。

2、赫拉克利特的哲学在希腊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他对逻各斯和运动绝对性的强调,对认识论的探讨,从正反两方面深深地影响了巴门尼德、柏拉图等人;他的火与逻各斯学说直接为斯多亚学派所继承和发挥;黑格尔则根据他的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而称之为辩证法的奠基人。

黑格尔曾经不无夸张地说:

“没有一个赫拉克利特的命题,我没有纳入我的逻辑学中。

”,四、爱利亚学派,爱利亚派产生于意大利南部的“爱利亚”城,流行于公元前6世纪与公元前5世纪之间,实际创始人和主要代表是巴门尼德,其他代表人物有克塞诺芬尼、芝诺。

(一)克塞诺芬尼(Xenophanes,鼎盛年为公元前540年),1、他的理论表现为一种“神学”,主张“一神论”,反对多神论;2、他的神学观点的哲学意义在于他讲的“神”所具有的唯一性、绝对性、普遍性、全能性和不变性,具有对世界的根本和最高存在原则的规定性质,这一点是后来爱利亚派的哲学中心思想;3、归谬法经过智者发挥、到苏格拉底形成古希腊辩证法。

这些内容,被他的学生巴门尼德接受和改造,从而创立了著名的存在论。

(二)巴门尼德(Parmenides,鼎盛年为公元前500年)是爱利亚人。

1、提出“是者”(存在)是世界的本原,认为它最具对世界的概括性和统一性。

相当于克塞诺芬的“神”Tobeornottobe这个be、being它既有“存在”的意思,还有“是”的意思。

不同于存在主义的existence或toexist亚里士多德曾经对哲学下过这样的定义,他说“什么是哲学呀?

哲学就是研究作为存在的这样的一个学科,这样一门学问”“存在”万物的共性,相当于“道”,2、“是者”的认识有如下两点是重要的:

(1)“所是的东西不能不是”,“不是的东西必定不是”(存在者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它不可能存在)。

A、揭示了概念、本质的同一性,逻辑的同一律。

存在具有必然性B、表明“不是的东西”,是因为不能用思想表达C、是针对赫拉克利特对立转化辩证法思想的,存在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

它有什么性质呢?

我们姑且把它叫做“它”,我们发现了一个最大的特点,它是什么?

说来说去,它就是使得万物存在的那个东西,它就是中国人讲的那个“道”。

它在做什么呢?

它在做的就是使万物存在,用中国古人的说法就是“化生万物,创生万物,大化流行”,就是这样一种动态的东西。

它是一种动态的东西。

如果它是静态的,它不产生出万物我们不会想到它,不会谈到它,因为没有万物嘛,万物根本就没有,甚至没有我们自己,我们自己都不存在,我们讲什么呢?

所以它的最本质的东西千言万语一句话,它使万物存在。

使万物存在,用一个象征的说法就是创造、创生。

西方人叫创造,我们中国人叫化生、叫创生、叫“生生不已、生生不息”。

与中国哲学“道”的主要区别:

“一条是:

所是的东西不能不是,这是确信的途径,与真理同行;另一条是:

不是的东西必定不是,我要告诉你,此路不通。

”巴门尼德:

西方哲学名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31页,

(2)“能够被说和被想的与是者是同一个东西”(能被思维者和存在者是同一的)。

存在是思想的对象,而不是感官的对象。

如果没有存在作为对象,思想是不可能的。

先有存在,后有思想,思想以存在为对象。

能思想的对象和能成为存在的对象的同一的。

3、他认为“是者”有如下的性质,并进行论证:

(1)存在是不生不灭的。

“存在是永恒的,不生也不灭”。

(2)存在是连续性。

“存在不可分”。

“存在”是“一”,是连续的、不可分的。

在他之前的哲学家还没有人把始基看成是多,“四根说”的出现也只是在他之后的事情。

即使与巴门尼德对立的赫拉克利特也认为万物的始基是“一”(即“火”),世界遵循着“同一个道”、“一切都遵循着道”。

更不用说毕达哥拉斯学派曾明确主张过“万物的本原是”一”。

在他们看来,与那唯一的本体相对立的是间断的、可分的“多”,那个唯一的本体驾驭万物即多,因为它是连续的、不可分的。

(3)存在是不动的。

“存在被局限在巨大的锁链里静止不动”。

(4)存在是完满性的。

“存在有如一个滚圆的球体”。

虽然巴门尼德力图使他的“存在”摆脱感性事物的纠缠,但他最终还是没有让他的“存在”摆脱感性的性质,因为他往往又把存在说成是有形体的。

(5)存在是思想的对象。

“作为思想和作为存在是一回事情”。

存在不能靠感性经验把握。

4、区分了“真理”和“意见”两种认识对象以及相对应的两种认识能力,真理之路:

理智进行辩论,获得世界的本质;意见之路:

按众人的习惯认识感觉对象,“以茫然的眼睛、轰鸣的耳朵和舌头为准绳。

”前者,“圆满的”、“不动摇的中心”,其认识对象是光明的领域,是存在、“是者”。

而后者却是“不可靠的”,其认识对象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