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障碍7是什么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5322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障碍7是什么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发展障碍7是什么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发展障碍7是什么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发展障碍7是什么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发展障碍7是什么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发展障碍7是什么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发展障碍7是什么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发展障碍7是什么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发展障碍7是什么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发展障碍7是什么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发展障碍7是什么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发展障碍7是什么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展障碍7是什么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docx

《发展障碍7是什么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障碍7是什么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发展障碍7是什么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docx

发展障碍7是什么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是什么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

2006-02-12

困境重重中医不“中”

  中医药的伟大历史作用和重要现实意义不容否认,西医的科学性和普效性已成公认,两者各具比较优势。

正因如此,中国政府提出了“中西医并重”和中西医“长期并存,共同发展”的方针,并将“发展传统医药”写入了《宪法》。

但长期以来,政府的方针和宪法精神并未得到很好贯彻。

在具体的法律政策、行政管理、国家投资、科研发展和医疗实践等各个方面,普遍重西医轻中医,中医地位不断下降,发展面临困境。

最大困境是,中医日益西医化,日益不姓“中”了。

这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1.中医后继乏人。

据统计,全国中医医生1949年27.6万人,到2002年还是27万余人,53年没有增长;同期西医医生为8.7万和157万人,增长17倍;现全国共有医务工作人员520万人,中医药工作人员约50万人,不足1/10。

尤其可怕的是,许多中医基本上不会用中医思路看病,只会看化验单。

中医后继乏人。

  2.中医教育日益衰退。

近些年中医教育严重西医化。

语言上,外语要求不低,中文要求不高,古汉语训练缺乏,许多学生基本不看、也看不懂中医古籍;课程安排上,中西医课时几乎相等;西医理论学习要求不低,中医理论训练严重不足,甚至《黄帝内经》等经典也不研读;技能培养上,西医实验不少,中医望闻问切等训练不多。

毕业后,学生普遍不会用中医思维看病,多半转行西医,或名行中医实以西医为主。

上研究生深造者,大都不是在中医理论及临床上提高,而是遵循西医教育方法,要求硕士做到细胞水平、博士做到分子水平才能毕业。

不少中医硕士、博士不会用中医理论与技能临床看病,难以称为真正中医。

  3.否定师徒传承。

师徒传承是我国中医人才培养的传统方式,几千年来造就了一批批中医大夫。

中医的精髓和技能往往“只可心授、不可言传”,故自古师徒如父子,自当尽心传授。

但现行医疗制度,基本否定师徒传承,使其无立足之地。

纯正中医后继乏人,这已成中医发展的极严重问题。

现在,解放前留下来的全国著名老中医已所剩无几,均已达耄耋之年;50年代主要按传统方式培养的国内知名中医已为数不多,均已年逾古稀;其后主要按西医式教育培养的中医,在真正中医上有成就者甚少。

据统计,全国名老中医目前已不足300人。

基本能用中医思路看病的中医不过几万名。

  我国不少师徒传承的民间中医,水平高、收费低、效果好,深受群众欢迎,但大都得不到正式承认。

现行执业中医师考试制度要求考西医知识,民间医生大都因西医知识不足过不了考试关。

现行行医执照制也限制正常民间行医,民间医生多因无法领到执照不能公开行医,若行医即属非法。

现行医疗执法监督制度阻碍正常民间行医,民间行医出了哪怕是正常的事故,因无行医执照,若被提起诉讼,必受法律制裁。

医疗制度的这些限制,迫使许多真正的民间医生只得地下行医、“非法”行医。

但老百姓对民间中医的需求巨大,于是,三教九流混迹其中,良莠不齐,民间中医市场十分混乱。

  4.中医院变成二流西医院,中医已无真正的临床基地。

目前全国有2800多家等级中医院,但没有一家是真正的传统中医医院,几乎都是中西医“结合”医院。

查病,主要靠西医仪器来检测与化验;断病,主要靠化验单数据来判定;处方,主要按西医思维与理论来开方治病;抓药,则是中药西药并用、中药西药为主互见;验效,主要靠西医仪器来检验治疗效果。

据统计,2001年全国等级中医医院的药品收入中,中药只占40%,西药则占60%,甚至是三七开。

可以说,目前多数中医院已经不姓“中”了,已不具真正中医临床基地性质了。

其原因,一方面,60年代后期以来培养的多数中医已不大会望闻问切和辨证论治了,必须像西医一样借助仪器化验辨病。

另一方面,医院为了生存,大量购买西药与医疗设备。

西药进出价差大,检测化验收费高,医生创收、医院盈利、医院评等级均要靠它。

中医药虽然简便廉验,若靠它收费,医院难以存活,医生只有受穷。

  5.以西医标准评判中医,贬低甚至否认中医成果。

中西医本是两个不同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各自有一套临床方法与评判标准,两者基本无法兼容。

但在现行医疗理念与制度下,中医的诊病、治病与验效,新中药的开发、评审与推广,基本采用西医标准来判定。

贬低甚至根本就不承认中医临床“实践标准”,中医疗效和科研成果必须经西医或按西医方法认可,这在医学界早已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了。

  重庆酋阳县的农民普遍种植青蒿植物。

一种叫做青蒿素(arlemisinin)的药是用从青蒿植物中提取的物质制成的,能有资助治疗疟疾。

青蒿素在1965年首先由中国研究人员提取出来,后来发现1990年代在越南的疟疾高发期间、青蒿素成功地使当地死于疟疾的人数减少了97%。

  早的如1956年石家庄用中医治疗乙脑,疗效奇佳,且无后遗症,但卫生部不予承认。

著名中医大夫蒲辅周一人成功治疗乙脑167人,卫生部门却以其使用了98组中药处方,不具统计学意义,不承认其疗效。

近的如去年广州采用中医药治疗SARS,效果显著,但开始一段时间得不到承认。

中医认为SARS是一种瘟病,有法对治,但要经过多方呼吁后才让介入治疗。

西医认为SARS是全新疾病,无治疗先例,无可靠药物,但西医一开始就可全面进入治疗过程。

一些对温病确有疗效的中医药方剂,必须经过白鼠实验证明能够“杀死”SARS病毒才允许进入临床。

西医明知抗生素等西药既杀不死SARS病毒且副作用极大,却无须讨论即可大剂量试验。

6.片面理解中药现代化。

从中药现代化多年实践来看,基本思路是按西医科研途径,主要采取数量化、客观化办法,通过动物实验与数据统计,搞清中药的化学成分,提取有效物质,制成类似西药的专治“某种病”的“新型中药”。

采用这种方法,若是借以从中药中开发出新西药,无可非议;但若将其作为中药现代化的主要甚至唯一途径,其结果不是中药现代化,而是中药的西药化。

如被称为中药现代化“王牌”成果的“青蒿素”,虽提取自中药青蒿,但提取出的“青蒿素”已不具备中药的药性,不能参与中药处方的配伍,已不再是中药,属西药范畴。

又如,1992年比利时一诊所开出减肥“中药”“苗条丸”,患者服用一年多,一半人出现严重肾病,经研究发现是药中所含马兜铃酸成分所致。

这被西方舆论大肆宣扬为所谓中药“马兜铃酸肾病”事件,使中药形象大为受损。

其实,这是中药成分化并将中药当作保健食品长期食用的结果,它恰恰违背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根本要求。

 

  按照目前中药现代化的片面做法,根本不可能开发出像六味地黄丸那样的名方成药来。

六味地黄丸并非专为治疗某一种疾病而设,可治之病达400多种,但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针对肾阴虚证型辨证施治才有效。

中药现代化走简单模仿西药研制道路,导致中药研究日益脱离自身理体系,使中药科研走向异化。

其结果,中药不仅赶不上西药,而且将重蹈日本“废医存药”覆辙。

日本已废除中医,中药由西医视病使用,疗效普遍很差。

  妄自菲薄制约发展

  中医药陷入困境,既有观念问题,也有制度问题,还有中医自身问题。

根本问题是怀疑中医药的科学性。

  1.民族虚无主义导致人们普遍轻视中医。

西医随枪炮进入中国后,不少国人以民族虚无主义态度对待中医文化,贬低、怀疑甚至否定中医。

清末维新运动时,就有人开始否定中医。

国民党政府曾两次要消灭中医。

解放后,中央卫生部王斌等提出,中医是封建医,应随封建社会的消灭而消灭。

毛泽东对此进行了批评,撤了两位副部长的职,指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尽管国内再无人敢公开否定中医,但50多年来,中医始终处于被质疑、被验证、被改造的境地。

一些怀疑中医的权威人士,总是借“中西医结合”、“中医药科学化现代化”之名,试图将中医“提高”到西医水平。

  对东方文化颇有研究的德国慕尼黑大学东亚系波克特教授早在80年代就指出:

“中医药在中国至今没有受到文化上的虔诚对待,没有确定其科学传统地位而进行认识论的研究和合理的科学探讨,没有从对人类的福利出发给予人道主义的关注,所受到的是教条式的轻视和文化摧残。

这样做的不是外人,而是中国的医务人员。

他们不承认在中国本土上的宝藏,为了追求时髦,用西方的术语胡乱消灭和模糊中医的信息”。

  2.两法一条例阻碍中医药发展。

“发展传统医学”虽然被庄严地写进宪法,但在一些具体法律法规和医疗管理制度上,实际上一直在歧视、歪曲和限制中医药。

  《执业医师法》规定,须有4年以上医学院校学历方能参加资格考试,且考试内容近一半是西医知识。

导致学徒出身、未受过正规西医教育的民间中医拿不到行医资格。

临床自制丸散膏丹是中医师的一项基本技能,民间秘方均是自制药,但《药品管理法》严格限制使用自制配药,否则,将以非法制售药物之名受到制裁。

正在起草的医疗机构制剂审批管理办法规定:

“医疗机构的制剂可以在指定的医疗机构之间调剂使用”;但“中药制剂一般不得调剂使用”。

《中医药管理条例》也在诸多方面限制了中医药发展。

  3.中医药界的自身问题。

突出的是中医药界在许多方面丢失传统、自贬身价、屈就西医。

  一是中医传统文化继承严重不足。

中医药理论博大精深,发展中医药首先是要学习与继承,否则就成无源之水。

但几十年来,不仅业外人士轻视中医文化,中医界自身也不重视中医药基础理论的学习与掌握。

除极少数知名中医有较厚实的中医文化功底外,大多数中医的中医文化基础严重不足。

二是中医研究被动模仿西医模式。

在中医界,不少人用西医理论来修正中医理论,以为这就是创新;用植物化学方法研究中药,以为就是中药现代化;用西医理化统计指标来衡量中医临床效果,以为就是规范化。

正因如此,我国中医重大理论与药方研究没有多大进展。

  三是中医医院严重西化。

我国中医院基本上全是中西医“结合”医院。

从看病诊断、处方用药、住院治疗到疗效检验,都是以西医为主。

  最后,中医个性化治疗虽然代表着未来医学方向,但与占领市场份额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市场经济要求不相符合。

受现实利益驱使,人们往往看重西医,看轻中医。

  尊重国情谋求振兴

  充分保障13亿人民生命健康,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提,也是一个最基本目标。

但我国85%的人口(90%以上的农民、50%左右的城镇居民)无缘享受国家公共卫生保障。

目标与现实的差距非常之大。

解决的途径,或学习西方,继续在中国建立西式医疗卫生保健体系,但实践表明,此路难以持续走下去,只有从中国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廉验”比较优势,逐步建立起真正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保健体系,这才是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1.中国根本不可能走西方医疗保障模式道路。

西方医学成就之伟大不言而喻,但西医费用之昂贵也有目共睹。

西医越现代化,投资就越大,收费就越高,政府和百姓就越难承受。

10多年来,发达国家卫生保健体系普遍发生了支付危机。

80年代以来,美国医疗费用逐年大幅上升。

2000年医疗卫生支出总额达1.3万亿美元,占GDP的13%,占全球医疗卫生支出总额的43%。

即使如此,美国仍有15%人口享受不到基本医疗卫生保障。

若无政府补贴,美国多数医疗保险公司无法承担迅速上涨的医疗费用,只有关门。

  不仅如此,美国虽然拥有世界最发达的医学和最健全的医疗体系,却根本无法解决西医的两个重大局限。

一是高误诊率、西药滥用、西药毒副作用和耐药性问题。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估计,美国50%以上的抗生素使用不当,正在导致严重的公众健康危机。

美国每年有100万住院病人因药物不良反应而受害,其中18万人死亡,是车祸死亡人数的4倍。

二是西医解决不了慢性病、老年病及大量疑难杂症,而这些病症占人类疾病的70%。

面对现实,美国等西方国家一方面着手改革现行卫生保障体系,以降低成本,扩大公民受益范围。

另一方面,重新审视西医发展方向,逐步用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替代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

在这种背景下,过去被否认和禁止的针灸、中医等传统医学方法,开始得到承认和重视,被逐步纳入西方各国医疗卫生保障体系。

  我国若继续走西医为主道路,面临的最大问题是:

没有能力支付日益增大的医疗卫生成本。

我国卫生费用既不可能达到美国1.3万亿美元的水平(超过我国2001年的GDP总额),也不可能达其占GDP的13%水平(这需要1.25万亿元人民币,2001年实际为5150亿元,占GDP的5.3%,相差约60%)。

更严重的是,中国卫生总费用中政府支出的比例不到40%,是世界最低国家之一,而发达国家是70%以上,发展中国家也达60%。

再有,中国医疗价格上涨之快十分惊人,已成为严重社会问题。

据统计,90年代我国综合医院门诊病医疗费用每年递增20%,住院病人住院费用每年递增17%以上,成倍地高于GDP和居民收入增长速度。

由国情国力决定,我国不应也根本不可能采用西方医疗卫生保障模式。

  同时,西医的局限在中国也有同样表现,许多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

据统计,1999年我国西医临床诊断误诊率达27.8%,其中恶性肿瘤误诊率40%以上。

我国抗生素占西药消费总量的31%,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高达80%,世界平均为30%。

  2.中医药学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几千年来,中医药发展形成了一套现实与超前兼具、普济与深入兼备、以“简便廉验”为特点的医疗卫生办法与经验,且中医代表了未来医学发展方向。

只要认真加以学习、继承和发展,完全可以在当今社会发扬光大,真正与西医并驾齐驱。

中医在防大疫上作用巨大。

从始于战国成于西汉的《黄帝内经》,到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再到明清吴又可、叶天士的温病说,中医制服了一次次瘟疫,挽救了无数人生命。

近几十年,中医药对一些重大传染病的防治作用也十分显著。

1956年石家庄流行乙型脑炎,师仲景法用白虎汤,疗效超过世界水平;1958年广州流行乙型脑炎,邓铁涛教授当年参与救治,统计中医之疗效达90%,且无后遗症。

1990年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对1988年上海以中医药为主治疗乙肝重叠甲肝与1983-1988年美国本土以西医药治疗同类疾病的死亡率进行了统计对比,中美死亡率比例为1∶234。

抗击SARS,中医药作用得到了国内外医学界的高度评价。

中医药在防治艾滋病方面也已开始发挥作用。

  正是中医的比较优势,使得相当大部分中国人仍然钟情于中医。

尽管中医机构和力量远小于西医,但我国每年中医门诊量仍占全国医院门诊总量的1/4,民间诊所更高达63%。

  3.中国需要建立适合国情的新型医疗卫生保障体系。

70年代,我国以世界1%的卫生费用使公共卫生体系的人口覆盖率达85%,创造了发展中国家的奇迹,受到了世界高度赞扬。

一个基本原因是,中医药学和中医为主、中西医并举的农村合作医疗发挥了重大作用。

  20多年来,中国医疗事业、主要是西医取得了空前发展,但受惠者主要是城镇中享受公费医疗保障的2亿多居民。

在普遍卫生服务和人均卫生经费支出上,中国与世界的差距明显拉大了。

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对191个国家和地区的医疗卫生保障公平性进行了评价,中国被排在倒数第4位,为世界最不公平国家之一。

世界银行统计,2000年中国人均卫生经费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0,排在最落后国家之列。

中国卫生总费用中,政府与个人负担比例是39.4∶60.6,世界平均是61.8∶38.2,最不发达国家是59.3∶40.7。

为此,中国受到了国际强烈批评。

  中国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必须重新思索医学事业发展战略,建立中国特色的新型医疗卫生保健体系。

这个体系必须是普遍服务的,真正将全体中国人民作为服务对象;必须是公平公正的,真正让大多数人都能享受最基本医疗服务;必须是价格合理的,真正让大多数人都能支付得起基本医疗服务费用;必须是方便有效的,真正让大多数人能享受到方便与快捷、效率与效果兼具的基本医疗服务;必须是预防为主的,真正把“修养身心”和“治未病”放在首要位置;必须是可持续发展的,真正能够适应经济发展、政府财力、居民收入的未来变化趋势。

  中国特色新型医疗卫生保健体系应采取的基本框架是:

以预防为主,城市中西医并重,农村中医为主、中西医并行。

就是说,通过国家投入和政策扶持,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逐步使中医在城市能够与西医真正并驾齐驱,在农村则要发挥主体作用。

只有这样的体系框架,才可能实现疾病控制“重点下移战略”(面向农村面向基层)和“重点前移战略”(疾病预防和早期治疗)要求,才能够全面提升中国人民健康水平,实现“2020人人健康”的目标。

要建立这样的新型体系,必须全面振兴中医药。

  4、实施六大工程,全面振兴中医药。

重建中医药重大战略地位,以“预防为主,城市中西医并重,农村以中医药为主、中西医并行”为基本框架,是建立中国特色新型医疗卫生保健体系的最佳选择。

因此,全面振兴中医药,应当实施六大振兴工程。

  中医药人才工程:

解决中医药人才问题,最根本办法是真正按中医药自身规律特点培养人才。

必须办真正的中医药院校。

招生考试,应有严格的古汉语等传统文化知识要求;课程设置,以中医理论和经典为主;临床培训,以望闻问切技能的掌握为主;研究生深造,当以深研中医经典名著,继承和熟练掌握某方面中医传统技能为主。

只有如此,学生毕业时,才具有真正的中医思维,掌握真正的中医技能,成为真正的中医师。

  此外,承认师徒传承培养方式。

使有真本事的民间中医公开化、正常化、合法化。

同时,必须改革中医药教育体制和人才评价制度,改革中医药师资格审查制度,增加财政对中医药教育的投入,为造就千百万中医药人才创造体制和物质条件。

中医药科研工程:

中医药科研必须在传统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进行,彻底改变长期以来主要遵循西医思路和方法进行中医药科研的做法。

要重新确立中医药现代化战略方向。

中医药学是集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于一身的综合性知识体系,非单纯的医学。

中医药现代化的方向不应再遵循西医科研路线,而是要在继承传统中医药基本理论、方法和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吸收现代科学成果,加以完善和发展,建立真正独立的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和科研体系。

  此外,在传统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开发新中药。

在总结普效性中药配方的基础上开发新中成药。

把以化学生物方法为主的草药成分研究列入西药范畴。

要建立中药系列标准规范,使之逐步成为中药国际标准。

同时,建立独立的中医药科研评价体系。

建立真正的中医科研与临床基地。

  中药产业发展工程:

近年来世界草药市场销售额年均增长10-20%。

我国中药产业也发展迅速,正在成为一大新兴产业。

  素有“华佗故里、药材之乡”之称的安徽省亳州市共有药材种植专业村800多个,8个药材种植基地,药材种植面积近百万亩。

目前,正值牡丹、白芍等中药材采收的黄金季节,药农们自发组织了多支以青壮年劳力为主的专业出药队,帮助药农起收中药材。

出药队以量定价,既增加了收入,又为部分药农解决了家中劳力不足的困难,受到了广大药材种植户的欢迎。

  百年老店蔡同德国药号的中医专家义务为市民号脉、拟开膏方,吸引近百名市民排起长队会诊,从中也反映了市民追求原汁原味的一种自我保健新的理念。

  一要发展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生产;二要扶持中成药生产。

三是拓展中医药国际市场,扩大中医药的国际影响,重树我中药大国声威。

  乡村中医药工程:

一要像过去培养赤脚医生一样,为农村大量培养初级中级中医药人才。

二要在规范的基础上鼓励在农村开办中医诊所。

三要在政策上扶持乡镇卫生院,逐步提高其医疗技术与服务水平。

四要组织中医讲师团,到农村普及以中医药为主的初级医学知识。

五要建立一项制度,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大中型医院和医疗科研机构工作之前,必须先到农村服务一年。

  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工程:

中医药从基本思维、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到临床实践等各个主要方面,均与西医有很大差别,其行政管理方式方法也与西医药明显不同。

长期以来中医日益西医化,一个基本原因就是实行中西医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并基本按西医管理方式来管理中医。

这种体制必须改革。

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是,充分尊重中医药发展客观规律,完全按中医药自身特点确立行政管理方式和体制;改革的主要途径是,将中医药行政管理独立出来,从上到下建立自成系统的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

  同时,要增加国家对中医药发展的经费投入。

既要提高国家卫生行政经费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更要提高中医药行政事业经费在整个卫生行政事业经费中的比例。

否则难以体现中西医并重的宪法精神。

这是真正振兴中医药事业的条件保障。

  中医药政策法规保障工程:

政策法规往往决定一个产业或学科的存亡。

日本明治维新后从法律上否定了中医,时至今日,日本已没有中医。

这是个大教训。

我国虽将“发展传统医药”列入《宪法》,但要在具体的法律政策和行政管理上落实宪法,还须下大功夫。

  一要组织中医药专家和法律、经济及行政管理专家,对涉及中医药的所有医疗卫生法律法规、政策规章,进行重新审视和研究,凡有碍中医药正常发展之规定,或是修订,或是废止。

二要加快中医药立法步伐,尽快制定中医药法。

三要研究制定保护特种中医药的专门政策法规,像保护珍贵文化遗产和知识产权一样,保护中医药典籍、传统配方验方、中医秘术秘方和新中医药成果。

四要在医疗卫生新法律政策制定中,在贯彻中西医地位平等、一视同仁原则的同时,在一些方面应体现对中医药的鼓励和扶持。

今年2月,全国100多名著名中医师,联名上书党中央及国务院,建议将“中医药的可持续发展”作为重大科技专项列入国家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

呼吁书指出,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会出了不可磨来的贡献,是解决我国13亿人口特别是9亿农民医疗保健问题的关健。

唯有以中医为主、中西医并重的卫生保健体系,才可能解决中国特别是农民和城市贫困人口的医疗保健问题,并成为全世界医疗模式的典范。

如果无所作为,中医药如此发展下去,要不了20年,真正的中医将不复存在,如果中医药消亡在我们这代人手中,我们将成为千古罪人。

  资料链接

  中医药学发展沿革

  中医理论专著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该书系统总结前人的治疗经验和医学理论,对人体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

该书的问世,表明中国在2500多年前就初步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秦汉时期流传下来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博览前代医书,并根据自己的经验,写成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

基本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

《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辨伤寒,以脏腑辨杂病,确立了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与治疗原则,该书的问世为古代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及至唐代,医学家孙思邈以毕生精力写成《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载方数千首,对临床各科、针灸、食疗、预防、养生均有精到论述。

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遍尝百草,历时27年写就《本草纲目》,收载药物1800多种,附方10000多首,是影响最大的药物学专著。

  古代流传下来的医学著作还有《难经》、《针经》、《素问》、《诸病源侯论》、《针灸甲乙经》、《外台秘要》等等,从理论、药物、方剂到临床治疗,这些经典著作都为中华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医学理论思想

  中医学的理论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方法论,以证候为研究对象,形成了以藏象经络、病因机理为核心,包括诊法、治则及方剂、药物理论在内的独特、完整的理论体系。

它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脏腑经络、四肢百骸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中医学主张防重于治,强调养生,主张心理治疗,小病早治,强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

中医提倡养生,并形成一套完整的养生理论,还创造了各类中医气功,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民族健身方式,这是主张和方法与现代预防医学、未来医学、现代精神心理学所提倡的不谋而合。

  中医很多理论是宏观的,也是超前的。

西医知道脾有免疫功效才几十年,以前认为人成长后,其作用就不大了,脾一有损伤就切掉。

而中医在张仲景那个时代就知道脾的作用。

西医知道肺可以产生前列腺素、血管收缩素、并影响血管收缩舒张也才几十年,而我们的医书上早就说“肺主治节”、肺“通调水道”。

心脏病,中医知道和肝肾有关,治心脏需要调肝肾。

咳嗽,中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