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件文档.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95464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131.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件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件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件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件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件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件文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6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件文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6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件文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6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件文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6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件文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6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件文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6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件文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6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件文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6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件文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6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件文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6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件文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6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件文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6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件文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6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件文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6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件文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6页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件文档.docx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件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件文档.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件文档.docx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前 言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对象

具体为:

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教育等等方面的内容。

学科性质:

是历史科学。

属于中国通史中的断代史部分。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分期及阶段划分

1、1949年10月-1956年9月中共八大的召开,宣布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建立。

2、1956年9月-1966年5月“文革”爆发以前。

3、1966年5月-1976年10月,“文革”十年。

4、1976年10月-现在。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动态

(一)、国内共和国史的研究动态

(二)、台港地区与国外研究共和国史的动态

1、研究队伍庞大,发展迅速,中共及其领导的中国成为世界范围的重要研究课题。

美国 :

规模最大

(日本;前苏联;英国;台湾)

2、研究主题的选择

A、从政策分析角度考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

B、从国际因素(尤其是突出中苏、中美关系)来分析我建国后的历史。

C、是从独立、现代化和革命三者关系的角度来勾画新中国的历史。

D、是以“两种发展模式的斗争”为主线来描述共和国史。

3、新的史学研究方法得到广泛应用

A、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方法。

B、数量分析方法。

C、比较研究方法。

四、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参考书及刊物:

1、《毛泽东文集》(6-8卷)

2、《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3、薄一波著《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4、《中国反右运动始末》

5、宋莲生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始末》,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

6、李锐著《庐山会议实录》,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

7、(美)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年》

8、(美)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年》。

9、《1949-1989年的中国》四卷(《凯歌行进的时期》、《曲折发展的岁月》、《大动乱的年代》、《改革开放的时代》),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出版。

10、高皋,严家其著《“文化大革命十年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9月出版。

11、叶永烈《王洪文传》,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

12、叶永烈《江青传》,作家出版社,1996年。

13、《邓小平文选》2、3卷。

14、《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5、《百年潮》月刊。

1997年创刊。

16、《中共党史研究》双月刊。

17、《毛泽东思想研究》

18、《邓小平理论研究》

五、学习共和国史的目的和要求

1、目的:

掌握共和国史的发展规律,总结经验教训。

增强同学们对执政党的信念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2、要求:

要求同学们系统、熟练地掌握共和国史的基本史实、基本线索,共和国史的资料及研究动态,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

总结本课:

简要回顾本次课程的基本内容 ,要求同学们认真阅读《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写读

书笔记。

第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与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

第一节 新中国建立的准备一、为建立新中国进行的艰难曲折的斗争

二、人民共和国方案的形成-共和国的蓝图

1、初步勾画蓝图(1939年-1940年《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

2、全面系统绘制蓝图(1949年3月的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6月《论人民民主专政》)

《论人民民主专政》:

阐明了新中国的政治纲领。

“总结28年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3、人民共和国方案-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

(1)政治上:

实行以工人阶级领导的由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家制度。

其特点:

A、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

B、政体:

——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2)经济上:

新中国存在五种经济形态(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经济方针:

十六字。

(3)新民主主义文化:

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的文化。

(4)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

A、主要矛盾: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为什么?

B、阶级斗争的主要形式:

限制和反限制。

为什么?

C、中心任务:

恢复和发展生产。

为什么?

(5)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这种国家形式是一种过渡性质的社会,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的,时间有15——20年。

前途是社会主义。

共和国的蓝图:

建设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这就是中共所规划的蓝图,为新中国的筹建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政策基础。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满怀信心发出预言和号召:

“新中国站在每个人民的面前,我们应当欢迎它。

“新中国的航船桅顶已经冒出地平线了,我们应该鼓掌欢迎它。

”“举起你的双手吧,新中国是我们的。

三、新中国成立时的国际国内条件

1、国际条件:

(有利的,有弊的)

(1)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中苏两党关系加强。

提供了有利条件。

中苏原来的误解:

划江而治-铁托式的道路-婉拒毛泽东访苏。

误解消除:

米高杨到西柏坡-刘少奇访苏

(2)世界“冷战”局面开始出现,美国采取敌视新中国的政策。

(不利条件)

冷战含义:

(1945年至1990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即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员国)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欧集团(即华沙条约组织的成员国)之间在政治和外交上的对抗。

56

“冷战的提出”:

1946年2月,时任美国驻苏联使馆二号人物的凯南给美国国务院发回了一份长达8000

字的电报,首次提出对苏联采取“遏制”战略的构想。

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的被称为“杜鲁门主义”的演说为标志,美国统治集团内部形成了对苏联进行遏制的战略。

冷战原因:

美国观点:

斯大林违反了雅尔塔共识、苏联主宰东欧、苏联扩张。

历史学家:

美国保障全球的贸易利益。

冷战对中国的影响:

至深、至巨、至远,不仅规定了中国内政外交的基本框架,而且作用于百姓的日常生活。

美国三管齐下:

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拒不承认北京,也拒不接纳它进入联合国”,企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

2、国内条件:

(1)经济、文化极端落后;不利的方面。

(2)形成空前的大团结。

有利的方面。

本课总结

把握人民共和国方案的形成及内容;新中国成立时的国际国内条件。

第二节 新中国的诞生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1949年9月21日)

1、发出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的号召:

1948年5月1日。

(1)背景:

在1948年上半年,人民革命取得最后胜利的局势已基本确定。

一些有影响的爱国民主人士主动向中共中央提出尽快成立新的全国政权机构的建议。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节口号,提出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商讨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2)号召内容:

“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3)新政协代表:

沈钧儒(民盟);民革的谭平山、蔡廷锴;农工党的章伯钧(交通部长);郭沫若;马叙伦(教育部长,民进);许广平母子(民进,政务院副秘书长);陈其尤(致公党主席),沙千里;李济深

(民革),茅盾夫妇;章乃器(民建,粮食部长);柳亚子(民盟);马寅初(北大校长);翦伯赞;施复亮

(民建,劳动部副部长);黄炎培;蒋光鼐(纺织工业部长)。

(4)新政协的使命:

直接宣告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组成共和国的中央政府,行使人大职权。

(5)各界人民团体的建立:

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华全国学联;中华全国妇联;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华全国民主青年联合会;工商业联合会。

2、新政协筹备会议:

①筹备会一次会议:

1949年6月15日-19日,北平,由23个单位、134人参加。

②筹备会二次会议:

9月17日召开。

3、政协一届会议(7805)

1949年9月21日召开,在中南海怀仁堂。

毛泽东致开幕词,庄严宣告: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因此政治协商会议宣布自己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

会议将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占人类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

会议主要内容:

①通过了《共同纲领》、《政府组织法》、《政协组织法》;

②举行了两项选举:

A、选举了政协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80人,毛泽东为主席。

B、选举63个委员组成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共和国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谰、高岗为共和国副主席。

③、通过《国都、纪年、国徽、国旗的决议》。

会议发表宣言庄严宣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已宣告成立。

9月30日,由朱德致闭幕词。

大会结束。

二、新中国的大宪章——《共同纲领》

1、规定了新中国的性质和任务:

2、规定国家政权制度、军事、经济、文化民族外交等原则。

(1)政权制度:

属于人民。

(2)军事制度

(3)经济建设根本方针。

(4)文化教育方面的规定。

(5)民族政策:

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6)外交政策等。

3、人民权利与义务、人民与国民的区别。

《共同纲领》中未写社会主义,为什么呢?

说明我们党在立国之初,要搞一段新民主主义。

没有写入《共同纲领》的,还有“不劳动者不得食”。

因为这个原则是表明人人都应有工作,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在当时还做不到。

但是,实际情况的发展,却由于我们党对建国事业缺乏经验,又照搬了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急于迈向高级目标,忽视了当前应采取的符合中国现实情况的实际步骤,其结果使社会主义超前出生了,给中国社会的建设带来了一系列的新的问题。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1、开国大典

2、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第三节 新中国的初步巩固一、祖国大陆的统一,各级地方人民政权的建立

1、继续向西南、中南进军

(1)解放大西南战役

A、解放重庆:

11月30日,解放重庆。

B、云南和平解放:

12月18日。

C、西康省和平解放:

12月9日

D、解放成都:

1949年12月20日,解放泸州、宜宾。

12月27日解放成都。

(2)中南战场:

10月14日解放广州;11月22日解放桂林;12月4日解放南宁。

白崇禧桂系多数歼灭,少数逃到越南。

2、西藏回到祖国怀抱

(1)中国政府和平解决西藏问题的方针:

西藏当局在《共同纲领》的民族政策原则下派代表到北京谈判

(2)西藏地方政府的态度:

进行“西藏独立”的分裂活动。

(3)和平解放西藏:

1950年10月昌都战役;1951年4月14达赖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五人代表团到达北京,同中央人民政府首席代表李维汉等举行谈判;1951年5月23日达成《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1951年10月26日,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

西藏和平解放后,全国除台湾和澎湖等几个海岛外都已解放,实现了完全的统一。

3、遗留的台湾、香港、澳门问题

(1)台湾为何未解放?

(2)香港当时为何未收回?

A、港英当局的对策:

民主拒共;武装保卫香港。

B、中共的决策:

“长期打算,充分利用”八字方针

(3)澳门问题如香港也样。

4、地方各级政权的建立——按照《共同纲领》的规定进行

步骤是:

建立具有过渡性质的政权——军事管制委员会——同时,由上而下地委任人员组成地方人民政

府——条件许可后,民主选举建立各级地方人民政府。

少数民族区域实行自治。

大区名称

东北人民政府

华东军政委员会

中南军政委员会

西北军政委员会

西南军政委员会

政府驻地

沈阳市

上海市

武汉市

西安市

重庆市

主席姓名

高岗

饶漱石

林彪

彭德怀

刘伯承

所辖省市

沈阳市哈尔滨市长春市旅大市鞍山市抚顺市本溪市

辽西省辽东省吉林省松江省黑龙江省热河省

上海市

南京市苏北区苏南区

皖南区皖北区山东省福建省

浙江省

武汉市广州市湖北省湖南省河南省

江西省广东省广西省

西安市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省新疆省

重庆市川东区川西区川南区川北区西康省云南省贵州省

西藏地方

新中国成立初期个大行政区划分表(1949年12月)

各级人民政权建立的意义:

改变了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和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召开,是人民行使权利管理国家政权的重要步骤,人民成为主人。

为建设的开展和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础。

二、新中国经济基础的建立

1、没收官僚资本:

三原政策(原职、原薪、原制度)

2、肃清帝国主义在华经济侵略势力:

设海关总署(1949年10月);对外贸实行管制;外资在华企业(监督、管制、收购)

3、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

通过没收官僚资本、根据地公有经济、转让的外资企业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意义:

A、掌握了经济命脉,决定了经济发展方向;B、为经济恢复、建设、改造创造了物质基础。

三、整顿经济秩序,财政经济状况开始好转

1、与投机资本的一场较量(措施)

(1)物价上涨原因:

物资缺乏;投机资本操纵;庞大的财政赤字的存在

(2)措施:

A、银圆之战:

人民币唯一合法的货币。

B、米棉之战。

C、加强市场管理。

2、统一财经管理

(1)原因:

A、消除赤字,从根本上稳定物价;B、财政收支脱节。

(2)统一措施:

1950年2月,陈云起草《统一国家财经工作的决定》,主要内容三点:

A、统一财政收支;

B、统一全国物资调度于中央贸易部,统一调度使用;C、统一全国现金管理。

统一财经管理的作用:

A、财政收支接近平衡,通涨停止,物价稳定;

B、标志着国营经济取得了市场上的领导权和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开始好转。

(何时根本好转?

长期统下去行不?

四、剿匪反霸,清除旧社会遗毒

1、剿匪反霸

2、清除旧社会遗毒的举措

第四节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新中国外交方针、政策的制定(49年1-3月)

1、“另起炉灶”:

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

交关系。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不急于同他们建立外交关系,而在同他们建立外交关系前先把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清除干净,使他们丢掉幻想以后,再同他们建交。

3、“一边倒”的方针:

(1)“一边倒”外交方针的提出:

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公开宣布“一边倒”;

(2)“一边倒”的方针的内容:

倒向社会主义一边。

(3)“一边到”的形成的历史和现实原因是什么?

首先,从革命任务来看实现民族独立,恢复主权完整和民族尊严。

其次,从国际关系看美苏两国的冷战方兴未艾。

再次,从内政方面看新中国将走什么道路。

最后,建国前夕,中共领导人在外交方面还面临着一些急需解决的具体问题:

其一是得到国际上对新国家的承认,其二是为恢复经济取得外国的必要援助,其三是保障新生国家的安全。

二、对外关系的初步展开

1、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2、《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50年2月14日,有效期30年。

(1)中苏签订新约的提出:

建国后

(2)1949年12月毛泽东访苏,目的:

A、签署新的中苏条约;B、东欧访问;C、苏联南方疗养。

但斯大林不急于同中国签订新约,原因是什么?

①美苏冷战;②雅尔塔协定;③斯大林对毛泽东不了解、不放心,担心毛泽东的强硬会损害苏联在华利益。

1950年1月2日,斯大林一改前态,同意与毛泽东商谈“中苏友好同盟条约问题”。

为什么斯大林改变态度?

①毛泽东的态度;②英、印对中国的承认;③在华利益得到保障。

(3)新条约的签订:

①时间:

1950年2月14日。

②条约协定的名称: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两个协定(《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

《关于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

③主要内容:

“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

”一旦一方受到日本或日本同盟国之侵袭而处于战争状态时,“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双方根据巩固和平与普遍安全的利益,对有关中苏两国共同利益的一切重大国际问题,均将进行彼此协商”。

④意义:

两国友谊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各资本主义国家不敢妄动,对新中国、对世界和平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3、亚洲太平洋地区和平会议(52年10月);主题:

反对美国战争政策,保卫世界和平。

本次课小结

着重了解中国的外交方针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思考:

怎样看待新中国政府“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第二章 共和国民主改革的全面展开与国民经济的恢复

第一节 抗美援朝与各项民主改革

一、建国初期战略策略方针的确定

1、实现财经好转的纲领的制定:

(1)存在的问题:

①出现了新的经济困难;②“左”的思想、“左”的倾向有新的滋长,导致了国内关系的紧张。

(2)纲领的制定:

1950年6月,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

(3)纲领的内容:

三个条件:

A、土地改革的完成;B、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C、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

八项工作:

土地改革、镇反、整风、稳定物价、精兵简政、文化教育事业改革、救济失业者和灾民、团结各界民主人士。

2、1950年6月,毛泽东在七届三中全会上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报告和

《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

不要四面出击的策略方针:

(1)为什么不能四面出击?

当时存在的问题种种:

A、民族资产阶级经营困难。

B、失业的工人、知识分子、农民有意见。

C、干部中的问题:

“左”的情绪。

这些问题的存在加剧了各阶级的紧张关系,妨碍了共同争取财经好转的工作。

(2)不要四面出击的策略方针内容:

A、我们的敌人是够大的(帝国主义、台湾反动派、国民党残余、地主),不可树敌过多,必须在一个方面有所让步,有所缓和;

B、要进行六个方面的工作。

中心是解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关系,纠正急于消灭资产阶级的“左”的思想。

(3)七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制定正确路线和方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正当我们为争取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而斗争的时候,朝鲜内战爆发。

怎样应对这种突发的又与我国安全有密切相关的事件呢?

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一)朝鲜战争与美国的侵略(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必要性)

1、朝鲜内战爆发:

(1)南北朝鲜的形成

(2)内战的爆发和战争的扩大:

1950年6月25日~1953年7月27日

2、美国武装干涉:

1950年9月15日,美军4万余人从朝鲜中部仁川登陆。

3、中国台湾被占

4、发扬国际主义,捍卫领土主权

讨论:

1、朝鲜战争是真的无法避免吗?

2、到底谁先发动了这场战争?

(二)富有远见的决策(打败侵略者的可能性)

1、战争的正义性

2、巩固的后方,兵源充足

3、国际社会的支持

4、丰富的实战经验、灵活的战略战术和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5、侵略者必败:

①战争的侵略性、士气不高;②战线太长、兵力分散;③后方太远、运输不便。

思考:

抗美援朝是中国唯一正确的选择吗?

(三)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1950年10月19日安东、辑安渡过鸭绿江)——两年零九个月

1、第一阶段(1950年10月—1951年6月),主要是进行战略反攻的作战。

2、第二阶段(1951年6月中旬—1953年7月)坚持“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方针,粉碎敌人的多次进攻。

“上甘岭战役”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1952年10月,美伪军投入6万人的兵力,出动了3000架飞机,170辆坦克,动用了18个炮兵营,进攻我方只有两个连把守的不到3.7平方公里的狭小地区—上甘岭。

但英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坚守阵地,以歼敌2.7万余人而告终。

(四)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

思想教育;爱国增产节约运动

(五)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抗美援朝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保卫了中朝两国的独立和安全,为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对国际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战争的结局:

美国在朝鲜战争期间,共投入1/3的陆军、1/5的空军和1/2以上的海军,支出200亿美元的直接战费,消耗7300万吨作战物资,使用了除原子弹以外的一切现代化武器,还拼凑了15个国家的兵力,仍以失败而告终。

朝中人民军队共歼敌109万人,其中包括美军39万人,击落击伤敌机1.2万多架,击毁和缴获坦克

3000多辆,把侵略者赶回到原来发动战争的地区附近。

衡量朝鲜战争胜负的政治标准:

美国声威大减,我国震惊世界。

朝鲜战争留下的悬念:

1、中美在朝鲜战场打了三年,为什么美国最终未把战火烧到中国大陆?

2、美国为何未在朝鲜使用原子弹?

3、为什么朝鲜战争打了3年,停战50年?

4、停战协定固化了朝鲜分裂状态吗?

5、朝鲜战争影响解放了台湾吗?

不抗美援朝直接打台湾能否打下来?

朝鲜战争是长期不断武装冲突基础之上爆发的以统一为目标的内战。

这场战争在当时对南北双方是不可避免的。

当然美军不过三八线,志愿军都不会过鸭绿江。

但美军绝不会不过三八线。

早在1948年,《韩美同盟条约》草案,即把中国东北纳入解放北朝鲜战争的作战区域。

朝鲜战争爆发推迟了我们解放台湾。

但中国不出兵朝鲜未必能解放台湾。

控制台湾,是美国的既定政策。

三、土地改革运动

(一)必要性

1、封建的土地制度,是中国被侵略、受压迫、贫穷落后的根源。

2、封建的土地制度,是实现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的主要障碍。

3、完成土地制度改革,是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的重要条件。

4、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中央人民政府对新区土地改革作了一些新的规定:

(1)将消灭富农经济的政策改为保护富农经济。

战争年代平分富农的土地和其他财产,实际上就是对富农经济采取了消灭的政策。

为什么对富农实行中立保护的政策?

A、解放战争时,为满足70%贫雇农的土地要求,对富农采取征收多余的土地财产的政策是必要的。

B、符合不要四面出击的策略。

C、中立富农可以更好地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扩大反封建统一战线。

D、中立富农可以稳定民族资产阶级,从而有利于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2)把没收地主全部财产的政策改为仅仅没收地主的土地。

(3)注意团结和保护中农。

组成统一战线。

(二)土地改革总路线:

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三)土地改革步骤:

首先派工作组深入农村;其次划分阶级;最后平凡土地。

(四)土地改革的特点:

1、这次土改是在革命战争已经取得全国胜利、新中国已经建立的新的社会政治环境中进行的;

2、在政策上把过去征收富农的多余土地和财产的规定,改为保存富农经济,使富农在土改中处于中立的地位,保证土改的顺利进行。

3、在人民政权已经在全国建立的条件下,强调土改要有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