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二所有考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5579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99 大小:90.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二所有考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9页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二所有考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9页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二所有考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9页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二所有考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9页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二所有考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9页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二所有考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9页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二所有考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9页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二所有考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9页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二所有考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9页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二所有考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9页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二所有考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9页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二所有考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9页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二所有考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9页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二所有考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9页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二所有考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9页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二所有考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9页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二所有考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9页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二所有考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9页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二所有考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9页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二所有考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9页
亲,该文档总共9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二所有考点.docx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二所有考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二所有考点.docx(9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二所有考点.docx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二所有考点

宋代文学

第一章北宋初期的文风与诗风

宋初文坛的复古倾向——柳开、田锡、穆修

1.柳开——先驱,宋代为古文者实自柳开始,最初觉醒的儒者代表。

最早起来反对五代体,标举文统和道统,主张问道合一,有鼓吹复古、倡导质朴文风的筚路蓝缕之功。

一定程度上大几宋初华而不实的文风。

主要从明道、致用角度看待文章社会功利价值。

作品:

应用文居多。

《河东先生集》

2.田锡——过渡性作家,文人气质,改革自觉。

诗文理论方面颇有建树.论诗,主性情、意,强调自然生气,豪健雅丽。

散文崇尚韩、柳,从创作角度提倡道统、文统。

作品《贻宋小著书》

意味着道体就在心体之中,并用道家“任运用而且自然”的观点解释心体。

任运用:

性情自由抒发;自然:

不知其所以然而然

3.穆修——响应者,积极传承。

曾校刻韩柳文集。

文章力求结构章法的变化,不求华靡艳丽。

王禹偁与宋初诗风和文风

1.王禹偁:

促进宋初诗风、文风的变革

宋初“三体”诗:

白体、昆体、晚唐体

王禹偁归入宋初“白体”诗派:

在西昆体流行之前,王禹偁早已成为名家。

创作大量反映社会现实、民间疾苦的作品,学习白居易“惟歌生民病”的讽喻诗。

小法白居易平易诗风,格调平淡清远。

王禹偁:

《村行》——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2.西昆体和晚唐体在真宗一朝繁盛。

晚唐体诗派中,林逋最受时人推崇。

林逋——梅妻鹤子。

笔法流露晚唐诗人贾岛、姚合影响,孤澹清逸。

《山园小梅》: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3.王禹偁的散文与文论:

王禹偁《小畜集》

致力倡导古文,古雅简淡。

多有现实内容,鲜明思想倾向。

继承韩愈“文从字顺”,表达恰当明白。

在追求平易自然的文风方面有开创之功,成为欧阳修改革文风的先声。

文论:

在文以传道外,又要求文以明心,即可在传道之文里抒发自己的政见和心声,做到叙事言理和抒情结合。

于“有言”外,提出“有文”。

明心:

自己的内心世界臻于高尚,立身无愧,要求文道合一、文行合一。

杨亿与西昆体:

以杨亿为代表的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

狭义的西昆体单指其近体律诗

广义的西昆体兼指其四六文

西昆:

因创始人在秘阁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取玉山、册府之意。

以杨亿、钱淮演、刘筠为魁首。

杨亿《南朝》,写法效仿李商隐,最大特点是精于用典,加之音节流传、辞采华丽,体现西昆体“取材博赡,练词精整”的特色。

西昆诗派和昆体功夫:

西昆体形成是个流派的标志——《西昆酬唱集》的编撰结集

创作特色:

学李商隐的近体律诗,讲究声律文采,修辞重用典。

长处:

文辞密丽,气象雅典,创造纯宋人诗歌

短处:

太雕琢、不自然,太堆砌、少意味

昆体功夫:

讲究修辞对宋诗发展影响很大。

注意修辞,重格律、借代,颇具李商隐的“沉博绝丽”之风。

资书以为诗,大量用典。

以学问为诗,是宋诗形成自身特色的第一步。

第二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

诗文革新运动:

北宋中叶兴起的古文运动,确立古文在散文领域的正宗地位,且影响到诗歌创作,作诗也讲究“气格”,产生以“以文为诗”的现象。

欧阳修——文坛盟主的领袖

推动北宋文学发展,使宋文、宋诗能够自具面目而独树一帜。

宋代士风和文风的根本转变,自欧阳修始。

欧阳修:

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

他“蓄道德而能文章”的行为方式从根本上决定了宋代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淑世精神。

欧阳修在诗文革新运动中的领袖地位:

三苏皆出欧阳门下

纠正雕刻过甚的昆体流弊。

实践自己“其道易知而可法,其言易明而可行”的创作主张。

撰写平易生动的古文。

利用政治手段,排抑“太学体”。

建立流畅自然的风格作为宋代古文运动的基本目标。

扭转古文复兴之后脱离社会现实的倾向。

确立散文体的正宗地位。

不少诗人团结在欧阳修周围,树立一代新风。

欧阳修写诗重气格、好议论。

欧阳修的散文及其六一风神

欧阳修文学创作以散文成就最大、影响最大

欧阳修散文:

发展“文从字顺”,建立起平易流畅、委屈婉转的文章风格——对宋代散文发展的最大贡献

叙事简括有法,议论纡徐有致,多用语助词,大量化用骈文语句

注意语气的轻重、声调的和谐,善于文句的长短变化、语气停顿转换

语句圆融轻快,文气流转

散文基本风格——平易流畅中富于曲折变化

佳处:

从平易近人处出发,从入情入理的具体事物出发,从极平凡的道理出发。

六一风神:

欧阳修散文的美学风格,散文措辞平易,用当时通行语言写成。

自然地叙事、抒怀,看似散漫不经中体悟出难以言传的高远境界。

本质是散文的诗化和情感的外显。

笔触多情,文章结构吞吐往复、参差离合,语言平易自然。

六一风神特点:

偏于阴柔之美,纡徐委备而婉曲有致,诗味醇浓,含蓄蕴藉。

欧阳修的诗:

自成一家,平易,宋诗创始者。

提出“诗穷而后工”

学韩愈“以文为诗”,最长于——七言古体

《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

用类于散文语句,笔势矫健。

学韩愈诗,主气格而贱丽藻。

多以古文句法、气势入诗,可称为——古文诗体,是宋诗中最富权威的一体。

作诗以气格为主,宋诗风气为之一变。

欧阳修诗歌创作的散文化倾向主要表现为:

用古文的章法写诗,讲究转折顿挫、虚实正反。

句子散行,长短杂出,造成散文调。

常用语助词,或散文式介词。

命意上追求深刻创新。

欧阳修——开创了取材广泛、命意新颖、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的一代诗风。

诗在由唐而宋的转变中,欧诗实为枢纽。

建立了一种不讲究均衡而以古拙取胜的宋诗格调。

律诗《戏答元珍》: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借景抒发寂寞愁闷,伴以感慨议论,平易风格的核心是追求表达上的深入浅出和明白易懂。

思致通达,融入说理,创造诗歌新的表现方式。

梅尧臣、苏舜钦是开创宋代诗风的重要作家。

欧阳修诗文革新的先锋。

梅诗覃思精微,苏诗超迈横奇。

叶燮《原诗》认为,开宋诗一代之面目者,梅尧臣、苏舜钦二人。

梅尧臣:

《宛陵先生集》

梅诗题材可分两类:

干预政治、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的作品:

《陶者》《小村》《汝坟贫女》

个人日常生活的琐碎事物:

《愿嚏》《扪虱得蚤》

梅尧臣聚焦日常生活细节,开拓寻找前人未注意题材,或在前人题材上翻新,开宋诗好为新奇、力避陈熟的风气。

以琐碎日常生活题材入诗,以哲理性思考贯穿其中,耐人咀嚼。

作为“宋调”的开创者之一,梅尧臣诗歌经历转变:

前期“本人情、状风物”的清理平淡——后期追求古朴审深远。

梅诗的平淡——古淡,老树著花的美。

《东溪》:

语言朴素,感情真实,深刻隽永,耐人咀嚼。

梅尧臣作诗追求:

苦硬、瘦劲,喜欢平淡

内核:

深远,淡而屡深。

平淡特点:

取材平平,用意深远,感情深厚,语句淡而有味。

苏舜钦:

《沧浪亭记》为宋代古文名篇,情感真切,语言简洁流畅。

早期诗歌:

重视现实,揭露社会黑暗,大胆直言,充满激情,语言明快豪迈。

风格特色——豪犷雄放而超迈横绝《淮中晚泊犊牛》《奉酬公素学士见招之作》

王安石:

号半山,进行“熙宁变法”。

提出“继天道而成性”的命题。

诗文集有两个系统:

临川本、龙舒本。

《临川集拾遗》是现有王安石文集中最完备的版本。

王安石的文论与散文

以政治改革家的眼光论文,主张“以适用为本”,“务为有补于世”。

属于经世派的政教文学说,强调文章现实功能和社会功效,经世致用,主张文道合一。

把文章内容等同于“礼教治政”,把表达形式称之为“辞”,比之为“器之有刻镂绘画”

明确把文章看作“器”,即为政治服务的工具。

推崇朴实自然、简洁明快、不加雕饰的文风。

散文特点:

议论说理《游褒禅山记》《伤仲永》

多为政令教化、适于世用之作。

政论文在唐苏八大家中突出,结构严谨,语言朴素,说理透彻,概括性强。

形象不够,艺术感染力较弱。

倾向于把文章写成文件布告。

叙事抒情之作,随笔挥洒、曲尽其妙。

王安石的诗歌艺术:

分为早期和晚期,诗风不同

早期直道其胸中事,意味较薄。

寄托政治抱负和批判精神。

打破常规,诗句求工:

《登飞来峰》: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反映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险

晚年感慨怀抱趋于冷淡,艺术修养进步,多写山水自然:

《泊船瓜洲》: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江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新颖别致、雅丽精绝,形成“深婉不迫”的风格

《题金陵此君亭诗》:

谁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王安石自赞

诗歌艺术的评价:

《题张司业诗》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奇崛,以瘦劲刚健为特征,是王安石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

早年奇险劲峭,晚年化奇崛于寻常中,被称为“半山诗”,主要体裁是绝句。

王荆公体、半山诗、半山绝句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

重炼意、重修辞,新奇工巧、含蓄深婉。

主要载体是其晚期雅丽精绝的绝句。

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

生硬奇崛处,实为江西派先驱。

王安石是宋代诗人中较早学习杜甫而有成就的一个。

王安石的词:

把政治上的革新精神引入词的创作中,开拓词的题材内容和表现范围。

多写景抒怀和怀古之作——《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赏识的诗人——王令。

被王安石称之为“奇才”

《假山》:

旧山风老狂云根,重湖冻脱秋波骨。

《感愤》:

二十男儿面似冰,出门嘘气玉蜺横。

诗歌特点:

气势雄壮、粗犷豪迈,采用铺陈手法,多用虚字,别开生面

曾巩、苏洵、苏辙

唐宋八大家中宋代占了六家,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曾巩、苏洵、苏辙。

曾巩:

南丰先生《元丰类稿》。

《寄欧阳舍人书》中讲“蓄道德而能文章”

比韩愈、欧阳修更强调“贯道”与“振文”、“经世”的关系

曾巩与欧阳修一道是开文章“义法”的人物。

作文多引经据古、明白详尽,以“古雅平正”见称。

强调六经为本源,追求雍容典雅。

平淡冲和、委屈周详、布局严谨、语言干净、思致明晰。

文章有“醇于儒”的守正特色,属于“文以载道”的“杂”文学。

《先大夫集后序》《墨池记》《寄欧阳舍人书》

曾巩的文章在唐宋八大家中是最便于学习的。

明清唐宋文派和桐城派散文作者,学古文多由摹仿曾巩入手。

苏洵:

《嘉佑集》文章以议论为主,舒以纵横家之捭阖,切事理、明是非,笔锋老辣

《六国论》《几策》《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苏辙:

《栾城集》把委婉纡徐、一唱三叹的艺术情趣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

文风淡泊平和、稳健秀杰

第三章苏轼

宋文学发展到巅峰时期的伟大代表作家——东坡居士《东坡乐府》《苏轼诗集》《苏轼文集》

写诗对新法实施过程中暴露的弊端进行讽谏,遭新党中小人陷害,引发“乌台诗案”。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不系之舟:

对自己无所系念、随缘自适的生活态度的比喻,含有随波漂泊于生灭流转的人生苦海而毫不在乎的意思。

贬谪黄州——苏轼思想和创作的重要转折点

前期:

以儒家思想为主,充满积极入世精神和社会历史责任感。

行文讲究引物连类和酝酿气氛,形成纵横磅礴气势、委曲必尽。

后期:

参入佛、道思想,外儒内佛,以求身处逆境时的精神解脱,入世而超世,清旷达观。

能以出世的态度做入世的事业。

苏轼以苏东坡的文名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主要是由其后期的思想、创作奠定的。

自号“东坡居士”后,创作大量优秀作品,形成他文学创作的一个高峰。

苏轼的思想:

主要是儒家思想,兼纳道家、佛家学说。

外儒内佛。

显著特点是“杂”,他倡导的蜀学就是融合佛、道、儒三家的杂学。

以佛老庄禅空无思想化解人生忧患,也含有儒家士大夫追求到的人格挺立的意味。

援佛道入儒,成就虚静高洁心境和淡泊超逸人格。

苏轼的散文成就

在宋代古文家里,苏轼是最重视“文”的一位。

主张创作要“求物之妙”,标准是“随物赋形”。

散文分为:

议论文、记叙文、小品文等

苏轼散文作品的出现,标志着宋代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和完全胜利,开辟了文学散文发展的广阔道路。

苏轼的议论文:

在早期占比重较大。

雄辩滔滔、气势纵横,文采、议论交融,感情理智并注,语言明快畅达,长于形象说理,颇具文学价值。

以政论、史论为突出

政论文:

《思治论》《策略》《策别》《策断》

精神上继承贾谊、陆贽传统,文笔纵横恣肆,显见《战国策》影响

史论:

《留侯论》《贾谊论》《晁错论》《论封建》

深入浅出、通俗明晓、说理透辟。

苏轼的记叙文:

以山水游记和亭台堂阁记为代表,是苏轼散文中文学价值最高、最具独创性的作品。

苏轼是继柳宗元之后大量创作山水游记的作家,他的游记记叙、描写、议论并重。

凭借议论给文章辟出新境界:

《赤壁赋》《石钟山记》:

月夜乘舟至绝壁探索自然奥秘

亭台记

《喜雨亭记》:

把喜雨亭三字拆开,先叙为亭作序之由,次则记雨,再渲染人之喜乐。

《放鹤亭记》《醉白堂记》《凌虚台记》《超然台记》

记叙文最能展示苏轼随物赋形的作文本领。

多是文学性散文,随意挥洒、笔墨酣畅,诗情画意,简练平易,覃思妙理,出于自然。

苏轼的小品文:

饶有趣味,篇幅短小,大都作于贬谪黄州、惠州、儋州时期。

最能反映作者的真性情、真思想《记承天寺夜游》《书临皋亭》

不拘格套、独抒性灵,寓有旷观达识、至理深情。

信手拈来、漫笔写成。

苏轼散文总的艺术特色:

辞达、通脱,有圆活流转、错综变化和自然真率之美。

善于用比喻,多形象思维。

议论妙趣横生。

有诗化倾向,以情感和才气为文,富于想象。

翻空出奇。

苏轼的诗歌创作:

宋诗能于唐诗之后别开生面,苏轼起关键作用

苏轼诗有“东坡体”之称:

于情无所不畅,于景无所不取,加之议论博辨,才气纵横。

比喻新鲜、风格多样。

苏轼是个现存二千七百余首,可以贬谪黄州为界。

前期:

富有批判精神的社会政事诗,针砭时弊、讽刺新法。

昂扬乐观、动感强烈。

后期:

变化期、丰收期,抒写人生感慨,以佛老思想为基础。

创作风格:

由豪健清雄向平淡自然转变

苏轼诗大体分为:

社会政事诗、山水景物诗、和陶诗、题画诗

前期:

《夜泊牛口》《荔枝叹》《吴中田妇叹》《山村五绝》

山水景物诗:

《江上看山》:

江岸流动景色《登州海市》:

东海奇幻烟云《新城道中》:

江南秀美村景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有美堂暴雨》: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题西林壁》:

不识庐山真面目,自缘身在最高层。

苏轼酷爱和陶诗,有一百二十多首和陶诗,是苏轼诗歌风格转变的标志,是探讨其晚年风格的线索:

《和陶归园田居六首》

《书摩诘兰田烟雨图》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诗画相通的看法。

《惠崇春江晓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题画诗:

善于化静为动,寄寓主观情思,展开联想,写出象外之象。

题画作品中最杰出——《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

苏诗的艺术特色:

开拓诗境和诗的表现手法,造就宋诗的新生命。

以文为诗:

多用散文句法,以气格贯穿。

诗的散文化。

《百步洪》

以才气为诗:

博喻体现丰富想象力。

《汲江煎茶》

以才学为诗:

好议论、善用典,以理趣见胜。

多具哲理,尤其是他的七古长篇。

融合禅机诗意。

《琴诗》

以文字、议论为诗。

东坡体成为宋诗的风格范式,以七言为擅长,七绝吐语清丽精美,七古气格雄健豪放。

苏诗基本风格:

刚健含婀娜的清丽雄健;豪放加平淡的清旷闲逸

诗风主导倾向:

高风绝尘《独觉》: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词的革新意义:

突破传统词作的题材限制,扩大词境,以诗为词。

对词境的开拓:

词至苏轼为一大变。

抒发磊落纵横豪放襟怀,充分表现人格个性

《江城子猎词》: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词的题材取向从应歌回归到表现自我,多为感事之作。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的创作正视现实、面向社会和真是人生。

苏轼用词展示政治抱负,吐诉人生感慨,抒写生活情趣和感受。

把词家“缘情”与诗人“言志”结合起来。

苏轼的“以诗为词”:

将作诗的本领用于作词,是苏轼革新词体的关键。

词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扩大。

突破“词为艳科”的传统体制,把词影响正统诗文道路,向“士大夫化”发展。

词中大量用经、子典故,把词与诗看成是同等地位的文学样式。

有意识以诗的意境、创作方法入词,促成词体的解放。

侧重表现作者襟怀和态度,深入反映士大夫文人的精神风貌。

《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积极意义:

增加词的内容,丰富词的体式,促使词发展成为独立的抒情诗样式。

以词还词,完其本色。

苏词的风格:

宋词豪放派代表《江城子》悼亡之作

苏轼词的豪放与法度对举,是要打破法度陈规。

缠绵清婉:

《蝶恋花春景》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消。

多情却被无情恼。

苏词的影响:

词史上一个词派的开创者,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揭幕人。

苏词创作最主要的是为词的品味的提高开辟道路

苏轼词分为南、北两个支派:

北:

蔡松年、吴激

南:

叶梦得、陈与义、张元幹、张孝祥、陆游、辛弃疾、陈亮

辛弃疾稼轩词成就最高,于南宋别开宗派,与苏轼并称苏、辛词派

第四章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黄庭坚与苏轼并称苏、黄。

宋诗代表人物。

以黄庭坚为宗主的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

江西诗派中坚力量:

陈师道、陈与义、吕本中

黄庭坚:

山谷道人,擅长书法,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朝四大书家。

《山谷内集》《山谷外集》《山谷别集》

黄庭坚“山谷体”:

认为“诗词高胜,要从学问中来”,作诗重视句法,强调脱俗。

“宁律不谐而不使句弱;用字不工,不使语俗”的创作追求为江西诗派作诗的纲领。

提倡多读书,学韩杜,以学问为诗。

以故变新、变俗为雅,点铁成金、夺胎换骨。

造语好奇尚硬,出人意表,创制拗句、拗律。

黄庭坚的山谷体诗歌是元祐时期宋诗发展的高峰期产物。

元祐诗人以苏轼享名最盛,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均出其门——“苏门四学士”

四学士工于炼字用典,讲究语意老重、规模宏大,笔势奇纵,句法尤高。

宋诗至山谷体,用功最为深刻,能整旧为新。

山谷诗的题材内容:

黄庭坚现存是个约一千九百余首

分为三类:

1.赠答诗、次韵诗、咏物诗

2.反映民生疾苦和时事政治的诗,为数不多

3.最出色、最有个性:

表现自我人格和襟怀的写意作品(思亲怀友、感时抒怀、羁旅行役),代表山谷体主流

《次元明韵寄子由》:

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

《寄黄几复》: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黄庭坚奉行“和光同尘”的处世哲学。

大部分诗歌是靠“搜猎奇书,穿穴异闻”写成的

山谷体的艺术特点

以学杜为宗旨,喜欢用拗句

拗句:

将律诗的句式和平仄加以改变,打破平衡和谐效果,给人奇峭倔强之感

超迈流俗,刻意求奇,造拗句、作硬语

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脱胎换骨——用典

脱胎换骨是点铁成金的具体化,使古人的意向和用于产生质的变化,化平凡为奇趣,目的在于“以故为新”——援用前人之语而另立新意,注重对典故的改造发挥

《登快阁》: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山谷体的风格特征——生新瘦硬

追求诗境的生新美,诗语峭拔美、诗韵兀拗美。

瘦硬是黄庭坚诗风脱俗的表现。

工于炼字,善用动词、形容词和语助虚词。

追求无意为文而文已至,强调自然平淡,无斧凿痕迹。

晚年诗作趋于“平淡而山高水深”的老成境界。

基本特征:

求生避熟、求雅脱俗。

艺术特点:

1.以学杜为宗旨,重句法,发展拗句、拗律体制

2.强调无一字无来处,用典以故为新、变俗为雅

3.好奇尚硬,风格生新瘦硬峭拔,浏亮芊绵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塘滟预关。

山谷词:

黄庭坚与秦观并称——秦七、黄九。

晚年词风近于苏轼。

两种风貌:

青年时代的“淫词艳曲”;晚年严肃的“言志”之作

词风前后如此迥异莫过于黄庭坚《定风波次高做藏使君韵》

陈师道、陈与义

江西诗的鼓吹者方回,在《瀛奎律髓》中倡导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

一祖为杜甫,三宗是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陈师道——后山体,苏门六君子之一

后山体:

讲苦吟、求奇拙,与山谷体并称,是典型的宋诗。

标举“宁拙勿巧,宁朴勿华”。

力求减省字句,比黄庭坚深刻。

用最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

后山体的五言之佳者,以拙为工、简妙雅淡、瘦而有骨、尽力无痕。

《春怀示邻里》《夏日书事》《示三子》

陈与义——简斋体

诗歌创作以南渡为界:

前期多抒怀、咏物、唱和之类,风格清新可喜。

后期寄托遥深,趋于沉郁悲壮、胸阔慷慨。

《墨梅》鉴赏于宋徽宗。

宋高宗最爱他《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陈与义在南渡诗人中最为显达。

《春日二首》《中牟道中二首》:

简洁白描描绘景物,少用典故、比喻、想象。

学杜诗那种直面社会现实的感慨遥深,能“以雄浑代尖巧”:

《登岳阳楼》《伤春》

写景咏物,国家之思:

《牡丹》。

后期创作着重于上下句气脉联系,意境圆融,雄浑沉郁。

简斋体与江西诗派

严羽《沧浪诗话》认为简斋体“亦江西之派而小异”

陈与义与陈师道师承黄庭坚有所不同,陈与义主张“不可有意于用事”,直致、浅语入诗

江西派重修辞,重用典;简斋体重意境,重白描。

吕本中、韩驹、曾几:

当时主盟文坛的领袖人物

吕本中:

号紫微,作为南渡前后一位重要作家,他的重要性首先在于第一个用宗派观念论诗人群体,作《江西诗社宗派图》。

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

江西诗派之名起因

主要是黄庭坚的追随者和与吕本中关系密切的人。

显示江西诗派的性质特色:

江西诗派为观念性的社集,非实际聚会。

以风格和师承为判断的根据,非地域划分。

江西诗派是元祐学术的一部分,作为绍述政治的对立物发展起来的,其盛衰与政局密切相关。

宗派图将江西诗派的发展分为三期:

发展期:

北宋后期,黄庭坚和追随者

全盛期:

南宋初期,最高统治者提倡,出现“学者率宗江西”的局面

衰落期:

南宋中期以后,陆游、杨万里等人先后突破江西诗派范围

吕本中的诗歌创作:

学黄、陈瘦硬风格,才力不如,妥帖过之:

《夜雨》。

方回《瀛奎律髓》中说吕本中“其诗学江西而主于自然”。

反映现实,感情沉痛深切,气机流走,浑厚平易,透露南宋诗风转变的消息:

《兵乱后杂诗》《避寇南行》

吕本中主张作诗学李白、苏轼,以苏诗的意思宽大和流畅自然补救江西末流的拘束苦涩。

讲究“活法”、“悟入”,提倡好诗“流转圆美如弹丸”:

《夏均父集序》

活法:

以苏济黄,将江西诗派的“有意于文者之法”和东坡体的“无意于文者之法”辩证统一,较全面反映以苏、黄为代表的宋代诗学精神,为宋诗发展开拓出新途径

韩驹:

作诗讲究“字字有来历”,锤字炼字,近于黄庭坚

《夜泊宁陵》:

注重典故成语的点化运用,通体贯串,语气顺畅。

曾几:

茶山居士,推崇黄庭坚,陆游老师。

讲究用字炼句,清劲雅洁:

《夜雨》。

南宋“中兴四大家”里,有三家与曾几有关。

第五章北宋词与南渡词

前人有“词至北宋而大,至南宋而深”之说

北宋词分为三期:

初期:

晏殊、欧阳修,承续《花间》派和南唐词风而有变化

创造时期:

柳永、苏轼、秦观,推动宋词发展

总结期:

集大成词人——周邦彦

晏殊、欧阳修

晏殊:

宋初词坛影响最大,是词从晚唐五代过渡到北宋的关键人物

开拓宋词婉约派的正宗风格

世称——晏元献,太平宰相、富贵词人。

北宋专攻令词而且以词名世的第一人。

北宋初期词家的始祖,是最先走入宋词领域的作家。

《诉衷情》很受冯延巳的影响。

《清平乐》舒缓轻盈。

晏殊词有情语、有妇人语,描写女性的作品最多,柔婉富有诗意。

晏殊《珠玉词》艺术特色:

今存一百三十余首,以唐圭璋《全宋词》所收最为完备

感伤之作,表现人生哲理:

《采桑子》《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充分发挥令词收敛浓缩的抒情形式的优长。

语言高度提炼,平淡而富有韵文。

体验深刻纤细。

精美圆熟,雅致含蓄,展示宋词风格的新特色。

欧阳修的词:

上乘五代南唐词的情韵,下启东坡词的疏隽与少游词的深婉。

只有欧阳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