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达慕之歌》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5591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那达慕之歌》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那达慕之歌》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那达慕之歌》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那达慕之歌》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那达慕之歌》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那达慕之歌》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那达慕之歌》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那达慕之歌》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那达慕之歌》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那达慕之歌》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那达慕之歌》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那达慕之歌》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那达慕之歌》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那达慕之歌》教学设计.docx

《《那达慕之歌》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那达慕之歌》教学设计.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那达慕之歌》教学设计.docx

《那达慕之歌》教学设计

《那达慕之歌》教学设计

府谷四小高军

教学目标:

1、了解蒙古族的节日那达慕。

2、初步接触歌曲。

吐字清楚、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并能唱出气势。

3、能为结束句设计不同的力度变化。

教学重、难点:

相关文化的渗透以及情感的启发。

吐字清楚、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学生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音乐进入教室。

2、师生问好。

二、新授导入  

1、美丽的内蒙草原

师:

“风吹绿草遍地花、彩蝶纷飞白鸟儿唱、一弯碧水映晚霞、骏马好似草一朵、牛羊好似珍珠洒,啊!

牧羊姑娘放声唱,愉快的歌声满天涯。

”(以《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为背景音乐)刚才我们听到的音乐描写的是哪里?

生:

内蒙古大草原!

师:

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绿色的草、五彩的繁花、白色的羊群、枣红的马,还有远处缓缓起伏的丘陵和挺拔的白桦林。

这就是盛夏的内蒙草原,从广袤的内蒙古大草原,到空灵的藏北大草原,从绚丽的木兰围场,到优雅的巴音布鲁克。

然而,柔美的漂亮并不是草原的唯一,它还有阳刚的豪放。

让我们一同走进蒙古大草原领略他的美丽与豪放……(播放课件,随课件带领学生观赏草原美景,并由学生汇报交流相关的民族文化。

如:

地理位置、生活习惯、服饰、节日等等)

通过学生的汇报、教师的及时补充,结合课件给学生听觉和视觉的刺激,带领学生了解蒙古族,引发学习兴趣后引导到蒙古的节日。

2、热闹的那达慕

师:

你们知道蒙古最盛大的节日是什么吗?

生:

那达慕!

师:

知道蒙语“那达慕”汉语的意思吗?

(游戏或娱乐)。

你们了解“那达慕”吗?

我们来听一首歌曲《那达慕之歌》。

听听歌中传递给我们哪些有关“那达慕”的信息?

初听环节,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认真的聆听《那达慕之歌》,了解旋律理解歌词内容。

师:

歌中写了什么?

(请同学读词)

师:

从中你了解了哪些“那达慕”的情况?

生:

人们要穿好节日的服装!

有骑马比赛!

参加那达慕的人很多很多,节日的场面很热闹!

晚上人们载歌载舞、拉马头琴庆祝节日……。

师:

同学们说得真好,除了这些你们对这个盛大的节日还有更深的了解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查找到的相关资料,并以小组为单位作汇报。

(播放课件,《那达慕之歌》作背景音乐)学生进行小组汇报,进行信息交流。

教师结合课件作补充,让学生了解“那达慕”的来历、节日活动内容、现在的“那达慕”等信息。

那达慕,蒙语,意为游戏或娱乐。

是集祭祀、竞技、娱乐和祝福于一体的民族体育盛会。

那达慕大会一般在夏季7、8月份举行,届时四面八方的蒙古族牧民穿着节日的盛装纷纷来参赛或观摩。

同时商业部门还把大批商品运到大会所在地,搭起帐篷作为临时商店,供牧民们选购商品。

文工团、剧团、乌兰木旗演出队、电影放映队、科技展览部门也赶到大会为牧民们演出,使“那达慕”更丰富多彩。

那达慕具有悠久的历史。

古时的那达慕主要进行男子三项竞技赛,即赛马、射箭和摔跤。

相传,1206年,在蒙古高原上举行了一次前所未有的牧民盛会──对于蒙古部落乃至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性事件: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万人欢呼下,走上蒙古可汗宝座,完成了他的统一大业。

而那次内容丰富、隆重非凡的盛会,一连热闹了好几天,其形式、内容与那达慕大会毫无二致。

而且,从此以后,历代蒙古可汗都十分重视和喜欢那达慕,蒙古族百姓也对那达慕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近代的那达慕大会又增加了读书、唱歌、跳舞、下棋、射击、马球、马术、田径等活动项目,而且成了男女老少共同参加的群众性文艺体育活动,男女青年还可以借机谈情说爱,即所谓的“敖包相会”。

现在那达慕已成为集民族体育、文化艺术、集市贸易、产品展销、招商引资、旅游观光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节庆活动。

现在,那达慕大会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赛布鲁、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排球、篮球等体育竞赛项目。

此外,那达慕大会上还有武术、马球、骑马射箭、乘马斩劈、马竞走、骑马技巧运动、摩托车等精彩表演。

参加马竞走的马,必须受过特殊训练,四脚不能同时离地,只能走得快,不能跑得快。

现在,你在草原或许会看到潇洒的牧马人胯下不再是马,而是摩托车了。

但对于草原民族来说,一个男人就要像一匹好马,不仅精于“男儿三艺”,还要会拉马头琴,会唱草原情歌。

夜幕降临,草原上飘荡着悠扬激昂的马头琴声,篝火旁男女青年轻歌曼舞,人们沉浸在节日的欢快之中。

每年7、8月间,内蒙古大草原是歌舞的海洋、花的海洋,人们用“那达慕”形式庆贺风调雨顺的丰收年,赞颂美好的生活。

3、欢快的那达慕之歌

学生复听歌曲

师:

同学们对“那达慕”这个盛大的节日的了解还真不少呢!

当你对“那达慕”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再次来聆听这首歌曲,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呢?

生:

感觉很快乐。

听到歌曲感觉浑身充满了力量。

感觉很激动……。

师:

“那达慕”可以说是这个马背上的民族里男人的节日,充分体现了蒙古草原的阳刚之美,让我们再次来聆听这首《那达慕之歌》,体会一下应该用怎样的情绪、力度、速度来演唱?

生:

用热烈的情绪、欢快的情绪来演唱。

速度要稍快,表现出骑马比赛的速度。

力度要强,体现出男子汉的力度。

师:

同学们理解的相当到位,我们就带着这种感觉来学唱这首欢快的《那达慕之歌》。

用听唱法学习歌曲,引导学生注意其中相同的部分。

歌曲中有两处附点的节奏要特别的注意。

学生在经过多次聆听(播放课件时同时播放歌曲作背景音乐)后对歌曲的旋律已经比较熟悉了。

重点在节奏和情绪的把握。

歌曲基本唱好后,对最后的结束句变换不同的力度。

师:

你认为最后的结束句要变成怎样的场景和情绪呢?

不同的表现应该用怎样的力度来表现呢?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不同的方案。

讨论后汇报表演。

(鼓励学生除了设计力度方案最好能加上相应的动作来表演。

生:

我们小组认为最后的结束句表现骑马比赛进行到了高潮,马上要分出胜负,人们在欢呼,在拭目以待冠军的出现。

所以力度应该是渐强的。

表现越来越热烈的场面。

(并以小组为单位加上创编动作的演唱)。

生:

我们认为最后的音乐应该是表现快乐的节日接近尾声了,欢聚的人们渐渐离开了会场,欢歌笑语逐渐远去。

所以力度表现应该是减弱的。

(汇报组演唱本组方案)

师:

同学们的设计都很有创意,正如你们所设计那样渐强的音乐通常会把音乐推向高潮,而减弱的处理将音乐引向尾声有明显的结束感。

让我们共同来体会一下两种不同风格的力度设计。

小组汇报完毕,全班同学分别演唱感受两种不同的力度设计。

第一段先由p~f第二段由f~p,完整演唱结束本课学习。

随着欢快的《那达慕之歌》结束课程,并鼓励学生查找并积累更多有关蒙古族的文化资料以及相关歌曲。

 

相关文化简介: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当你在中学语文课本上读到这首从北朝时就流传下来的古老的歌谣时,你是否会联想到那绵亘千里、牛羊遍地的内蒙古大草原,联想到世世代代生活在草原上的一个勤劳勇敢、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蒙古族。

我国蒙古族有480.7万多人。

他们的分布几乎遍及全国各地,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少数聚居或散居在新疆、辽宁、吉林、黑龙江、青海、甘肃、宁夏、河南、河北、北京等北方地区,西南地区的四川、云南等地也有少量的蒙古族居住。

“蒙古”是蒙古人的自称。

蒙古本来只是众多游牧部落中一个部落的名称,在唐代称为蒙兀室韦“蒙兀”,即“蒙古”的谐音,后来演变成了整个民族的称呼。

公元12世纪末13世纪初,蒙古部落出了一个有名的首领叫铁木真,他就是毛泽东同志称为“一代天骄”的成吉思汗。

铁木真在各家族的支持下,发展生产,扩充武力,逐渐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汗国。

他带领着蒙古骑兵东征西讨,把蒙古汗国的疆界不断扩大,发展成一个跨越亚欧两洲的大帝国。

他的孙子忽必烈还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王朝──元朝。

这是蒙古族历史上最兴盛的时期。

蒙古族有一个特点,就是离不开马。

他们的祖先曾骑着马四处征战,创造了英雄的业绩。

他们劳动生产离不开马,行路离不开马,就连吃、住、娱乐都离不开马。

蒙古族盛行的体育运动之一是赛马,歌唱的是骏马,跳的舞是《牧马舞》、《马刀舞》,连最有名的乐器也叫马头琴。

因此,人们把蒙古族称为“马背上的民族”。

蒙古族住的房子叫蒙古包,汉文古籍称为“穹庐”、“毡帐”,也叫“帐幕”。

走进蒙古包,好客的蒙古族牧民就会端上醇香可口的奶茶、奶酪和奶豆腐,热情地招待你。

奶茶是蒙古族牧民最喜欢的饮料,一日三餐都要喝。

沏奶茶的方法非常独特,先要把茶块捣碎,装进布袋,然后放在锅里加水煮一会儿,再加上新鲜的牛奶煮沸。

喝的时候,可以放糖,也可以放盐。

喝完奶茶,主人又会端上手扒羊肉。

“手扒肉”是把带骨的羊肉切成块,白水下锅,不加任何作料,煮沸片刻就出锅、别看肉里还带有血丝,吃起来可鲜嫩了。

蒙古族喜欢穿斜襟、高领、长袖、宽大、镶边、下摆不开叉的长袍。

平时穿布料衣服,逢年过节或喜庆外出一般都穿织锦镶边的绸缎衣服。

脚上爱穿高筒皮靴或高筒马靴。

妇女喜欢用布包头,并插戴一些精巧漂亮的装饰物。

蒙古族最盛大的节日,是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是蒙古语的音译,是游戏娱乐的意思。

“那达慕”大会一般在农历七八月举行。

每到这个时候,牧民们不分男女老幼,都穿上节日的盛装,骑马坐车从四面八方赶来。

大会上,有既惊险又精彩的赛马、射箭,还有各种棋艺比赛和各式各样的歌舞表演。

最精彩的可以说是蒙古式摔跤了。

摔跤场上,两队挑选出来的摔跤手依次站好。

他们穿着镶有闪闪发光的铜钉的黑色摔跤衣和肥大的摔跤裤,脚穿长筒皮靴,一个个威风凛凛,强壮有力。

这时,在一个人的指挥下,摔跤手们唱起歌来:

啊……

台勒拜,台勒拜(“快出来”的意思),

放出你的摔跤手,

放出你的勇士来。

伴着雄壮粗犷的歌声,两队各出一名摔跤手摔起跤来。

这时,摔跤场沸腾了。

人们各自为自己的选手加油、叫好,掌声、笑声、喝彩声、欢呼声震耳欲聋,回荡在节日的草原上……。

蒙古族信仰喇嘛教。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和优秀的文学艺术传统。

早在12世纪以前,蒙古族就产生了史诗《格斯尔的故事》。

现在,《蒙古秘史》、《一层楼》等蒙古族古典文学著作已整理出版,还涌现了马拉沁夫和他的小说《在茫茫的草原上》等一大批全国著名的作家和作品。

蒙古族是一个酷爱音乐的能歌善舞的民族。

传统的“马刀舞”、“盅碗舞”、“鄂尔多斯舞”等热情欢快、粗犷奔放,是广受赞誊的代表性舞蹈;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赞歌》、《敖包相会》、《草原之夜》等更是被全国人民广为传唱。

在创造祖国光辉历史的进程中,蒙古族涌现了不少著名的人物。

除了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等历史人物外,还有带领蒙古族人民反抗王公贵族和东北军阀的英雄嘎达梅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乌兰夫等。

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蒙古族早已不再是单纯以游牧为生的“马背上的民族”了。

农业、工业、林业、交通、商业和文化、科技、艺术、体育、教育等各项事业,都已获得了全面的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呼和浩特已建设成一座现代化的城市。

勤劳勇敢的蒙古族人民,正在祖国的大家庭里谱写着新的更壮丽的诗篇。

 

我说课的内容是: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那达慕之歌》。

一、教材分析:

《那达慕之歌》表现了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热闹、欢腾的场面。

歌曲充满了欢乐的气氛,同一旋律连续反复是它的主要特点之一。

二、教学目标:

根椐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新课标,本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学唱歌曲,使学生了解蒙古的节日——那达慕。

2、情感目标:

通过学唱歌曲,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3、能力目标:

让学生为结束句设计不同的力度变化,培养学生在音乐活动中的交流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重、难点:

1、能够理解和掌握力度的变化,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相关文化的渗透以及情感的启发.

四、教学过程

本课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组织教学、导入新课、新歌教学、歌表演、小结五个环节。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师:

今天这节课,首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音乐,请大家轻轻地闭上眼睛,聆听音乐,听到音乐的时候,联想一下,在音乐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场景?

(播放《那达慕之歌》伴奏音乐)

生:

聆听音乐。

师:

睁开眼睛,谁来告诉大家,刚才在音乐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场景?

生:

热闹、欢快、热烈等等。

师:

老师非常佩服同学们的音乐想像力,这段音乐确实表现了热烈欢腾的场面,这个场面是什么呢?

就是内蒙古大草原上最盛大的节日群众聚会——那达慕大会。

(课件展示)

师:

刚才我们听到的这段音乐就是这节课要学唱的歌曲《那达慕之歌》(板书)。

师:

“那达慕”是什么意思?

有同学知道吗?

生回答。

师:

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段录像,请同学们仔细欣赏。

(播放课件)

生:

欣赏录像。

师:

谁来说一说“那达慕”是什么意思?

生回答。

师补充总结:

通过看录像,我们知道了“那达慕”蒙语的意思是游戏或娱乐。

是集祭祀、竞技、娱乐和祝福于一体的民族体育盛会。

通过看录像,我们还知道了,“那达慕”大会是哪个民族的大会?

生:

蒙古族。

师:

对,蒙古族一个盛大的集会,而且在“那达慕”大会上,有三项最著名的比赛项目是什么?

生:

摔跤、射箭、赛马。

(设计意图: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课应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的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基于这种理念,在上课伊始,我有意营造一种非常宽松、活泼的氛围,以《那达慕之歌》为背景音乐,并结合课件给学生听觉和视觉的刺激,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充分给学生以想像、讨论、探索的空间。

引发学习兴趣后引导到蒙古的节日,带领学生了解蒙古族,既促进了师生关系,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时为新歌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新歌教学

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设计不同的力度变化,让学生来表现歌曲的情感。

我主要分三部分来完成:

一是范唱歌曲,二是学唱歌曲,三是歌曲处理。

1、范唱歌曲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一定的情境,给学生直观的画面,视听结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望,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

师:

“那达慕”可以说是这个马背上的民族里男人的节日,充分体现了蒙古草原的阳刚之美,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这首《那达慕之歌》,听听歌中传递给我们哪些有关“那达慕”的信息?

体会一下歌曲的情绪、力度和速度是怎样的?

(播放课件)。

生1:

人们要穿好节日的服装,有骑马比赛,参加那达慕的人很多很多,节日的场面很热闹!

人们载歌载舞、拉马头琴庆祝节日……

生2:

歌曲的情绪是欢快的,速度稍快,力度稍强。

师:

同学们说得真好,歌中唱到了“马头琴”,“马头琴”大家知道吗?

生回答。

师:

“马头琴”是蒙古族特有的一种乐器,因为它的琴身最上方是马头的形状,所以称为“马头琴”。

歌词中还唱到了什么?

生:

好来宝。

师:

“好来宝”是什么意思,有同学知道吗?

师:

老师来告诉你们,“好来宝”是蒙古族的一种联词,就是由民间艺人即兴编词演唱,大多是各种赞美或讽刺的诗词,这个就叫“好来宝”。

就是看到什么,就给它编上词,然后用来演唱,是非常有才华的一种表现。

(设计意图:

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范唱,充分表述自己的审美体验,帮助学生进一步完整地感受和理解歌曲,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提高音乐鉴赏力。

通过对学生介绍“马头琴”和“好来宝”,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喜爱中国的民族文化,大大拓宽了学生的音乐视野。

2、学唱歌曲

(1)学唱歌谱

师:

请同学们打开书,一起来看歌谱,找一下谱子当中有两个乐句的节奏很相似,谁来说一说是哪两句?

生:

第一句和结束句相似。

师:

我们一起唱一唱,这两句是不是一样的。

生:

学生一起演唱这两句。

结论:

一样

师:

同学们理解得很正确。

在这首歌曲当中我们把它分成三个不同的段落,谁来说一下这几个段落?

生:

第一个段落是从开头到“飞也似的奔跑”;第二个段落是到“赛马场上到真热闹”;结束句是第三个段落。

师:

我们分段学习这首歌曲。

师:

谱子当中的第二句1.3(板书)附点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组合在一起,十六音符的3音要轻轻带过,不要唱得太强,教师范唱。

生学唱这一句。

师:

歌曲当中还有一处这样的节奏,你们找找看。

生:

第四句5.6

 教师板书5.6

师范唱。

生:

随琴一起来演唱这一句。

完整地演唱歌谱两——三遍,教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学唱歌词

 (a)教师先强调歌中“奔跑”的“跑”字和“那达慕”的“达”字(板书)不要唱得太重,要轻轻地带过去。

教师范唱,然后学生随琴一起唱这两句。

 (b)学生随琴填唱第一段歌词两遍,教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c)学生随琴填唱第二段歌词两遍,教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歌曲处理:

 师:

歌曲的第一句有两种唱法,一种比较连贯,一种比较轻快,老师分别唱一唱,你觉得哪种唱法好听?

 生:

轻快的好听

 师:

第二种唱法声音是有弹性的,感觉那种气氛是活灵活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第一种唱法没有生命力。

大家一起用轻快有弹性的声音来演唱第一句。

 生:

学生用轻快的声音演唱第一句

 师:

歌曲的第二句应该用怎样的力度来演唱?

 生:

强。

 师:

第二句要唱得渐强,刚开始枪声没响要做好准备,枪声响了得像离弦的箭向前冲出去,所以声音要越来越强。

(教师范唱第二句)

 生:

学生演唱第二句。

 师:

下一句,到了赛马场上了,万人都在齐欢呼,这时候声音应该是强还是弱?

 生:

强。

 师:

教师范唱。

 生:

学生演唱。

 师:

你认为最后的结束句应该变成怎样的场景呢?

不同的场景应该用怎样的力度来表现呢?

 生1:

认为最后的结束句表现骑马比赛进行到了高潮,马上要分出胜负,人们在欢呼,在拭目以待冠军的出现,所以力度应该是渐强的。

表现越来越热烈的场面。

 生2:

认为最后的音乐应该是表现快乐的节日接近尾声了,欢聚的人们渐渐离开了会场,欢歌笑语逐渐远去,所以力度表现应该是减弱的。

 师:

同学们的设计都很有创意,正如你们所设计的那样,渐强的音乐通常会把音乐推向高潮,而渐弱的处理将音乐引向尾声有明显的结束感。

让我们共同来体会一下两种不同风格的力度设计。

 a、全班同学分别演唱感受两种不同的力度设计。

第一遍先由p---f,第二遍由f---p。

 b、用欢快的情绪完整地演唱歌曲。

(结束句按自己设计的力度演唱)

 c、男女生分段演唱,结束句齐唱。

(结束句按自己设计的力度演唱)

 d、提问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四人)。

  (设计意图:

在本首歌曲的结束部分——“设计不同力度演唱歌曲的结束句,感受力度的变化给歌曲带来不同的艺术效果”处,学生能亲自尝试和感受,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理解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力。

 四、歌舞表演

 师:

同学们会做骑马的动作吗?

 学生如果会做,可以让学生做一做,如果不会做,教师教给学生。

(教师示范骑马和动肩的动作)学生学会后随着音乐一起进行表演。

  (设计意图:

通过歌表演可以使学生在音乐的氛围里发挥出潜能,用形体动作对音乐作出反应,表达内心对音乐的感受,使学生享受学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

 五、课堂小结

 师:

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

 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那达慕”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浓郁地区特点的传统活动,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传统盛会,也是蒙古族人民欢乐的节日。

同学们有兴趣的话课后可以查找更多有关蒙古族的文化资料。

 学生随着欢快的《那达慕之歌》的音乐走出教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