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劳动者.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5681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2.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劳动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产业劳动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产业劳动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产业劳动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产业劳动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产业劳动者.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产业劳动者.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产业劳动者.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产业劳动者.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产业劳动者.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产业劳动者.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产业劳动者.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产业劳动者.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产业劳动者.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产业劳动者.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产业劳动者.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产业劳动者.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产业劳动者.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产业劳动者.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产业劳动者.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产业劳动者.docx

《产业劳动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劳动者.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产业劳动者.docx

产业劳动者

第四课产业和劳动者

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1,三大产业

(1)划分标准:

根据人类生产的历史顺序和行业性质。

第一产业:

农业

第二产业:

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

一、二以外的所有行业。

(2)GNP与GDP

GNP:

Gross(总的)National(国家的)Product(产品)

GDP:

Gross(总的)Domestic(本国的)Product(产品)

GNP

GDP

含义

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所有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在其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计算方法

以国民为计算范围,只要是本国居民,无论是生活在国内或国外,其经济范围都计算在内

以国土为计算范围,只要经济范围在本国领土范围内,无论是本国还是外国居民都计算在内

 

联系

统计时间都是通常为一年

统计内容都是最终产品和劳务

都是综合反映一国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

统计这两项指标,能把三大产业的水平和劳务成果反映出来,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也便于国民经济横向比较

表现形式都是货币价值形式

补:

“绿色GDP”

(1)含义:

指将资源消耗和环境损失进行价格化后在GDP总量中扣除所得到的真实GDP。

(2)意义:

解决好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问题,有利于保护环境,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提出原因:

GNP和GDP在统计方法上有缺陷,不能反映一国实际社会财富(净产值)的增长、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损失情况,也不能反映社会财富的分配状况。

因此片面追求GDP的增长速度,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4)“绿色GDP”和GDP的关系:

“绿色GDP”是GDP扣除资源耗竭的成本和环境损失的代价的净额,GDP是“绿色GDP”基础,只有将两者进行比较,才能发现经济发展过程中造成的资源耗竭的成分和环境损失的代价有多大。

因此“绿色GDP”不可能取代GDP。

思:

1,GDP和GNP是衡量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造成一国GDP大于GNP的主要原因是(B)

A该国对外进行了大量投资B该国吸引大量外国投资

C该国对外贸易出现顺差D该国对外贸易出现逆差

2,“绿色GDP”指标的提出(AC)

A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B可以提高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

C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D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性措施

3,为保护环境,“十一五”规划特别提出了两项约束性指标:

单位GDP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

这一指标的提出,有利于(BC)

A加快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B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C调整优化产业结构D增加我国能源的总量

(3)正确处理好三大产业的关系

①关系内容:

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1、2产业为3产业发展提供机器设备、原材料和消耗资料。

3产业为1、2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技术、信息等服务。

②原因:

第一,必要性:

1地位、意义和作用、2产业的地位和作用,发展3产业的必然性、意义、地位和作用。

第二,意义:

正确处理好三大产业的关系,既有利于经济协调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稳定。

③怎样处理:

农业基础薄弱:

大力加强

工业素质不高:

调整、提高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积极发展

2,农业:

“是什么”

(1)含义:

人们利用生物的生长机能,采取人工培养和养殖的办法,以取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

(2)分类:

按生产经营范围

狭义农业(种植业):

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高粱等),经济作物(棉、麻、油、糖等)

广义农业(大农业):

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相对于主业说的)

补:

1,从制度创新角度看:

我国农民在党的领导下“三大伟大创造”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村民自治)

2,党在农村的三项基本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其他:

(1)发展“两高一优农业”的关键在于:

发展农业科学技术。

(2)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是:

农民增收困难。

(3)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

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

(4)解决农民负担过重问题,从根本上说要靠发展农村经济而不是税费改革、乡镇机关改革。

(5)发展农业的根本出路是:

发展“两高一优生态安全农业”

(6)全面奔小康的重点在:

农村。

(7)我国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

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上属于低水平。

3,农业:

“为什么”

(1)地位:

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

(2)作用:

1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2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3是支撑国民经济不段发展与进步的保障。

(3)意义:

其基础地位的牢固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大问题,其兴衰成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

(4)我国农业发展现状

1成绩:

增产又增收。

农产品极大丰富,粮食产量显著增长,乡镇企业迅猛崛起,农民收入提高,生活改善。

2问题:

基础地位薄弱,发展速度滞后。

具体表现在:

A从客观生产条件看:

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比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差;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偏紧;人均资源少(这是最大的制约因素)

B从生产成果看:

农产品销售不畅(农产品结构不合理),乡镇企业效益下滑,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拉大。

(5)现实意义:

保持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有利于扩大内需,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

4,农业:

“怎样做”

(1)发展“两高一优生态安全农业”:

解决农业基础地位薄弱的现状

①前提:

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

原因:

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2关键:

发展农业科学技术

原因:

提高产量和质量,降低成本,推动农业现代化,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③基础:

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资金投入:

用于农业科技的研究和推广

物质投入:

扩大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

原因:

为农业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④重要保证:

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

A:

含义:

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经营体制。

B:

指导思想是:

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民增收为目的。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发展为动力。

C:

原因:

这是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把我国传统农业改造成现代农业的重要保证,有利于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竞争力。

(2)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解决发展速度滞缓

①范围:

集体企业、合作企业、个体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等

②作用(原因):

是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繁荣我国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肩负着农业现代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民小康的重任。

(3)进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专题:

经济结构调整

1.经济结构与经济结构调整

经济结构是指社会经济的构成及各个构成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

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城乡结构、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等。

经济结构调整是指国家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的手段,改变现有的经济结构状况,使之合理化、完善化,进一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过程。

经济结构的调整主要包括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区域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

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产业结构的调整。

经济结构调整是“十五”计划的主线,是战略性举措。

我国已经到了以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阶段。

这种调整,不是一般适应性调整,而是新技术革命带动的、对经济全局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战略性调整;不是局部的调整,而是包括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和城乡结构在内的、以提高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全面调整。

2.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是:

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逐步推进城镇化,实现城乡经济良性互动;着力改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继续完善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是:

产业结构的调整。

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是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我国三大产业的水平和效益。

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

在发展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保持快速发展。

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坚持以科技进步支撑。

3.经济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1)经济结构问题是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问题。

我国的短缺经济时代已经基本结束,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工农业产品出现阶段性和结构性过剩,重复建设严重,低劣产品过剩,有效需求不足,影响到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改革开放以来,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加快发展,人民生活迅速富裕,但中西部地区由于区域位置的劣势,人才和技术的缺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许多民族地区经济生活还处于贫困状态。

而且农业的基础地位脆弱,农民负担加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导致城乡经济发展差距扩大,从而影响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安定团结,影响共同富裕目标的最终实现。

所以,必须调整地区经济结构,促进地区经济、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3)当前国际经济发展的新特点之一就是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范围内,无论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还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正在加紧调整。

我国加入WTO后的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

所以,为了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挑战,要敏锐地把握世界科技日益进步和国际经济结构加速重组的新趋势,着眼于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

总之,要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这是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扩大国内需求,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根本性措施。

这是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扩大国内需求,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根本性措施。

4.当前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种矛盾:

(1)三大产业之间的矛盾:

第一产业基础薄弱,第二产业素质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2)城乡之间的矛盾:

城市化进程落后于工业化进程。

(3)地区之间的矛盾:

东西部发展不协调,差距拉大。

(4)产品和生产能力结构的矛盾:

产品技术含量低,过剩与供给不足。

(5)产业组织结构矛盾:

生产能力低水平过度重复、分散、规模化、社会化、专业水平低,还未形成合理的企业群体结构。

(6)消费结构矛盾:

城镇居民在向以提高生活质量的服务性消费为重点的需求结构升级中遇到了体制和政策障碍,出现了“消费断层”;在农村,某些消费难以实现。

(7)金融结构矛盾:

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不适应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的要求。

(8)所有制结构的矛盾:

国有经济战线依然过长,有效动员社会力量投资的机制尚未形成,企业财产组织形式有待规范和提高。

5.经济结构调整的原则:

(1)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努力使社会生产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满足多多层次、多方面的需要。

(2)以科技进步为支撑。

一方面要以现代先进技术改造和发展传统产业;另一方面,根据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有重点、有选择地发展高新技术,使科技发展与结构调整互相促进,取得双赢。

(3)坚持资本、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相结合。

(4)坚持以企业为主体。

(5)坚持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总之,面向市场依靠科技是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成功的关键。

经济结构调整能否取得实效,关键是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有效地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切实防止盲目重复建设。

6.经济结构调整应处理好三个关系:

经济结构调整要立足于基本国情,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注意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

二是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

三是东部、中部发展与西部开发的关系。

7.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思路和要求。

(1)加快国民经济三大产业的结构优化和升级。

第一,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依靠现代农业科技发展优质专用无公害农产品,调整农产品结构,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效益;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不断增强农民收入。

第二,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走新兴工业化道路。

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老工业基地。

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力度,压缩纺织、冶金、煤炭、石化、建材、机械、医药、制糖、烟草等行业过剩和落后的生产能力。

继续调整能源结构。

加快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

特别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第三,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

加快发展金融、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行业。

逐步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代理制、电子商务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

大力发展旅游业和文化产业。

 

(2)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冲破“一大二公”错误观点的束缚,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调整所有制结构,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

遵循社会化生产规律的要求,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如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等。

(3)调整地区经济结构,促进地区之间及城市和农村间经济协调发展。

为此,必须积极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加强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充分运用中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产业。

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在有条件的农村可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逐步发展规模经营,推动农村体制创新,增强集体经济实力。

稳步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确保农民增产增收,从而实现区域经济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4)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

要积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努力遵循经济规律,以科技进步为动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品的品种和品质结构,不断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扩大内需。

尤其是国有企业要在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上发挥关键性的作用。

8.怎样加快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1)密切跟踪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新趋势,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把握调整的方向和重点。

(2)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切实遵循经济规律。

政府应将注意力转到引导、规范、监管、服务上来,尽快形成适应市场发展要求的结构调整新机制。

(3)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农业基础地位不能动摇。

围绕发展优势农产品,调整区域布局,切实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加快城镇化进程,广开农民就业门路,拓宽增收渠道。

(4)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视发展有利于扩大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支持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5)培育和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合理调整地区经济布局,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

9.改革开放前后经济结构调整的区别。

(1)过去经济结构的调整是在市场短缺的条件下,多数商品供不应求条件下,生产供不应求的产品以满足市场的需要。

现在的经济结构调整是在产品供大于求的情况下进行的,其直接目的是为了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增强国家的经济竞争力。

(2)过去的经济结构调整侧重于产品结构的调整,现在的经济结构调整侧重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如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加快发展高科技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等等。

这种经济结构的调整是全面的现代化程度较高的调整。

(3)过去在60年、77年、78年、79年经济结构的调整是在国民经济比例关系遭到严重破坏的条件下,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比例关系的调整,降低了发展的速度。

现在的经济结构调整是

发展中的调整,是为了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而进行的调整。

(4)过去经济结构的调整是在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的条件下,单纯靠行政命令,直接指挥而进行的调整。

现在经济结构的调整依靠宏观调控,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所进行的战略性调整。

10.关于产业结构

(1)产业结构包括三大产业结构、生产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技术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等。

(2)当前产业结构不合理的主要表现是:

三大产业结构比较粗放和落后;生产供给结构不能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产品结构陈旧,多数行业中一般产品相对过剩,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产品短缺;企业组织规模小而散,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优势;主要技术装备、生产工艺落后,劳动生产率低;高素质劳动者和管理人才缺乏等。

这些状况严惩制约着我国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不能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要求。

(3)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4)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具体措施

①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是科技含量高,发展速度快,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渗透和带动作用强。

②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

(处于工业中心地位的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发动机。

国民经济各行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造业提供的技术装备的性能和水平。

③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

(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

大力发展服务业是加快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这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和效率、扩大劳动就业、加快城镇化进程、改善人民生活,都有着重大作用。

三、关于三大产业;巩固和加强第一产业,提高和改造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调整和优化三大产业结构;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建国后经济体制的三次变革:

第一次变革是1949-1966年,从新民主主义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第二次变革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向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转变;第三次变革是1992年党的十四大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国家职能、党的领导、国际竞争的实质等

(4)加强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县、乡、村向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提供资金、技术、信息、销售等分类的服务

(5)推进城镇化建设

①含义:

指人口、用地、经济、文化模式由农村型转向城市型的过度和趋势。

地理上的含义:

指人口向城镇地区聚集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②原因:

必然性:

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

必要性:

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项重要任务。

意义:

有利于转移农村人口,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小康,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

③怎样做

城市:

打开城门,改革户籍制度,培育劳动力市场

农村:

改变现存农业生产方式,理顺农村经济关系。

补充:

联系实际

1.“三农问题”

   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

(1)意义:

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2)要求:

a)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继续深化改革。

b)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培育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c)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城镇化战略。

d)加强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e)此外:

投入、科技、产业化。

2.粮食问题

(1)必要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

粮食是我国人民的主食,是关系国计民生不可替代物资。

粮食总量过剩是阶段化、地区性的,人均粮食占有量仍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将对粮食需求更大。

(2)要求

切实保护好耕地,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主产区粮食生产水平,完善粮食储备调节体系,因地制宜调整种植结构。

3.农民增收

(1)原因

1必要性:

我国农业基础脆弱影响农民增收的长期性,更本性因素尚未消除,入世使农业冲击较大,农民增收难度加大。

2意义:

它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改善、农村社会稳定而且关系到扩大内需、现代化战略目标实现,关系到现代化建设全局,是实践“三个代表”必然要求。

(2)指导思想

“多予”:

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少取”:

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

“放活”:

落实农村政策,调动农民积极性

(3)措施

1主要途径:

大力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的素质、效益。

2动力源泉:

落实党在农村的政策,保护农民的积极性。

3主要支柱:

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4更本出路:

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

5有力保障: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6有力之策:

推进农村税费改革,

7重要渠道;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搞好商品流通。

8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揽全局,加强党在农村工作的领导。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重要性: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

2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3农业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4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进步与发展的保障。

(2)必要性:

1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任务:

2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公平公正的必然要求;

3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更本途径;

4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

5是扩大内需的必然要求。

(3)紧迫性:

1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

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

 (4)可能性:

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条件

(5)意义:

3农业基础地位是否牢固,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保持独立自主的地位;

4农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

5保持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有利于扩大内需,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

(6)措施

1具体要求: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

2要抓好的重点工作:

a)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b)推进现代化建设,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c)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d)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e)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f)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g)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h)切实加强领导,动员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i)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

j)加强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k)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多渠道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思:

1,调整农业生产结构(A)

A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B能使农村第一、二、三产业均衡发展

C最终目的是增加粮食产量D能彻底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