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耀华实验学校届高三上学期月考港澳台班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5800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6.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深圳市耀华实验学校届高三上学期月考港澳台班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广东省深圳市耀华实验学校届高三上学期月考港澳台班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广东省深圳市耀华实验学校届高三上学期月考港澳台班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广东省深圳市耀华实验学校届高三上学期月考港澳台班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广东省深圳市耀华实验学校届高三上学期月考港澳台班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广东省深圳市耀华实验学校届高三上学期月考港澳台班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广东省深圳市耀华实验学校届高三上学期月考港澳台班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广东省深圳市耀华实验学校届高三上学期月考港澳台班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广东省深圳市耀华实验学校届高三上学期月考港澳台班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广东省深圳市耀华实验学校届高三上学期月考港澳台班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广东省深圳市耀华实验学校届高三上学期月考港澳台班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广东省深圳市耀华实验学校届高三上学期月考港澳台班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广东省深圳市耀华实验学校届高三上学期月考港澳台班历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广东省深圳市耀华实验学校届高三上学期月考港澳台班历史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广东省深圳市耀华实验学校届高三上学期月考港澳台班历史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广东省深圳市耀华实验学校届高三上学期月考港澳台班历史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广东省深圳市耀华实验学校届高三上学期月考港澳台班历史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广东省深圳市耀华实验学校届高三上学期月考港澳台班历史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广东省深圳市耀华实验学校届高三上学期月考港澳台班历史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深圳市耀华实验学校届高三上学期月考港澳台班历史试题.docx

《广东省深圳市耀华实验学校届高三上学期月考港澳台班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深圳市耀华实验学校届高三上学期月考港澳台班历史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省深圳市耀华实验学校届高三上学期月考港澳台班历史试题.docx

广东省深圳市耀华实验学校届高三上学期月考港澳台班历史试题

2018—2019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三港澳台历史试卷

时量120分钟满分150分。

注:

请考生规范书写!

阅卷结束后,对不规范的试卷,作归零处理。

一、选择题(答案填在答题卡上,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已知我国最早的铁器的人工制品是

A.商朝刻划甲骨文的用具

B.西周晚期的兵器

C.春秋时出现的铁农具

D.战国时期的铁口犁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晚期我国已有铁器,故B正确;商朝时期是我国青铜铸造业的繁荣时期,且那时无铁器,故A说法错误;CD时间晚于西周,故CD错误。

【点睛】本题抓住材料重点“最早的铁器人工制品”,再结合课本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即可选出答案。

2.春秋时期历史发展的特点,可以从哪一现象中集中体现出来

A.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B.公田转化为私田

C.周天子势力衰微

D.诸候争霸

【答案】B

【解析】

【详解】春秋战国时期最本质的特征就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公田转化为私田的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变化,其核心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由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开始转变为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故B正确;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只是生产工具进步的体现,不能代表整个社会的特点,故A错误;周天子势力衰微是社会变革的一部分,是生产力变革导致的,不能代表整个社会的特点,故C错误;诸侯争霸也只是社会变革的一部分,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特点。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广泛使用,引起生产关系的革命性变化,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确立。

3.下列关于《黄帝内经》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

B.记载了中华民族早期形成的过程

C.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D.是我国道教的主要经典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课本知识可知《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书,奠定了中国医学理论的基础,故C正确;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是《神农本草经》,故A错误;《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与“记载了中华民族早期形成的过程”无关,故B错误;《黄帝内经》不是道教的主要经典,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黄帝内经》,结合课本知识可知,《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4.顾恺之是东晋最著名的画家,其作品《洛神赋图》属于

A.山水画

B.人物画

C.风俗画

D.花鸟画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课本知识可知《洛神赋图》是人物画,画人物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故B正确;山水画以山水为主,与题意无关,故A错误;风俗画描绘的是社会生活中的场景,如《清明上河图》,与材料无关,故C错误;花鸟画以花鸟为主,与题意无关,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洛神赋图》,结合课本知识可知东晋顾恺之留下了《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而且潜心研究绘画理论,提出“以形写神”,画人物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

5.唐太宗认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下列施政措施中体现了这一思想的是

①令臣下“广开耳目,求访贤哲”

②用人不避仇怨,不拘门第、民族

③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④实行“量才受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可知,唐太宗施政重视人才,①令臣下“广开耳目,求访贤哲”、②用人不避仇怨,不拘门第、民族、④实行“量才受职”都是他重视人才的表现,故B正确;③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是唐太宗对农业的措施,没有体现人才的重要性,故③错误,所以ACD错误。

【点睛】本题注意唐太宗“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这句话体现的是人才的重要性,所以他施政的时候重视人才,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是对农业的措施。

6.下列少数民族政权中,与南宋对峙并接壤的是

A.辽

B.西夏

C.金

D.西辽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课本知识可知,南宋存在于1127年―1279年,南宋和金国形成对峙局面,与金朝东沿淮水(今淮河),西以大散关为界,故C正确;辽存在于907年-1125年,在南宋建立前,故A错误;西夏不与南宋接壤,故B错误;西辽是1124年~1218年由契丹族在中国新疆和中亚地区建立的政权,与南宋不接壤,故D错误。

7.南宋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明朝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两者的共同之处是

①都属于唯心主义

②都带有民主性的色彩

③都企图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④都成为当时居统治地位的思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阳明心学是宋明理学的一部分,两者都是唯心主义思想,企图通过强调道德来教导民众服从统治,忽视人的基本欲求,为封建统治者所提倡,所以朱熹的理学和阳明心学都曾成为当时居统治地位的思想,故①③④正确,所以选D;封建社会是君主专制社会,两者思想为统治者服务,没有民主色彩,故②错误,所以ABC错误。

8.我国资本主义萌芽自产生后发展十分缓慢。

究其原因,从市场的角度看,主要包括

①农民遭受残酷的封建剥削

②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

③封建国家设立众多关卡

④封建政府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的规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强调的是从市场角度分析,①农民遭受残酷的封建剥削导致市场购买力底下,②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市场的进一步扩大,③众多关卡阻碍了商品在市场上的自由流通,故①②③正确,选A;封建政府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是从生产的角度分析的,与材料“市场角度”不符,故④错误,所以BCD错误。

【点睛】本题注意审题,“从市场的角度”,紧扣“市场”二字即可,而封建政府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是从生产的角度分析的。

9.下列人物,主张向西方学习并最早付诸实践的是

A.魏源

B.洪仁玕

C.曾国藩

D.郑观应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主张向西方学习并最早付诸实践”和所学知识可知是洋务运动,故C正确;魏源、洪仁轩的思想未实践,不符合“付诸实践”,故AB错误;郑观应是维新思想代表人物,不是“最早付诸实践”,故D错误。

【点睛】本题四位人物都主张向西方学习,所以做题的时候需要注意两个词“最早”“付诸实践”,魏源、洪仁轩的思想未实践,曾国藩是洋务运动代表人物,郑观应是维新思想代表人物,付诸实践是在维新变法时期。

10.中国无产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相比,突出的特点是

A.与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

B.和农民阶级有着天然联系

C.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

D.集中程度高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无产阶级出现于19世纪40年代的外国资本主义企业,这些外商企业的工人,都是从中国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里雇来的,民族资产阶级是19世纪60-70年代洋务运动后期产生的,所以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有着天然联系,故B正确;两者都与先进的经济形式即资本主义经济相联系,所以A与题干不符,故A错误;两者都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所以C与题干不符,故C错误;两者都集中在沿海、沿江大中城市,所以D与题干不符,故D错误。

11.与《南京条约》相比较,《马关条约》的最大特点是

A.割占更多土地

B.勒索更多赔款

C.增开新的通商口岸

D.允许列强在华开设工厂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签订的时候是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列强对外侵略的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表现此变化的正是允许日本在华开设工厂,故D正确;ABC都是两者的共同点,不是《马关条约》的最大特点。

【点睛】本题考查《马关条约》的特点,《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华开设工厂,标志着列强对外侵略的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

12.“百日维新”的内容中,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的是

A.准许官民上书言事

B.开办京师大学堂

C.废除旗人寄生的特权

D.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参与政权”可知是准许官民上书言事,故A正确;开办京师大学堂是为了培养人才,与题意无关,故B错误;废除旗人寄生的特权是取消满清八旗子弟的特权,与题意无关,故C错误;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与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无关,故D错误。

【点睛】本题注意审题即可,强调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与参政有关。

13.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发生在中国的

A.清朝统治时期

B.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C.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D.过渡时期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的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1912-1928年,故C正确;清政府统治结束于1912年,时间不符,故A错误;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是1927-1949年,时间不符,故B错误;过渡时期是1949-1956年,时间不符,故D错误。

14.“一二·九”运动的口号“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A.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C.美蒋大举进攻中原等解放区

D.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一二·九”发生在1935年,此时日本侵华形势日益严峻,故D正确;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是1919年,时间不符,故A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是1937年,时间不符,故B错误;美蒋大举进攻中原等解放区是1946年6月,时间不符,故C错误。

15.1945年9月3日发表的《中国国民党告全国同胞书》中说到:

“富强康乐的国家,自由和平的世界,正照耀在我们的眼前。

”这段话主要针对的事件是

A.国共双方代表签署《双十协定》

B.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

C.蒋介石召开“制宪国大”

D.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1945年9月3日”可知是抗日战争取得最后的胜利,故B正确;国共双方代表签署《双十协定》是1945年10月10日,时间不符,故A错误;蒋介石召开“制宪国大”是1946年11月15日,时间不符,故C错误;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是1946年初,时间不符,故D错误。

16.毛泽东在1949年新年献词中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伟大号召。

这里的革命是指

A.旧民主主义革命

B.新民主主义革命

C.社会主义革命

D.农村土地革命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初处于解放战争时期,所以材料“1949年初”这里的革命指新民主主义革命,故B正确;旧民主主义革命是1840-1919年,时间不符,故A错误;社会主义革命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材料“1949年初”新中国还未成立,故C错误;农村土地革命是1927-1937年,时间不符,故D错误。

17.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采取了合理调整工商业的政策,其直接目的是

A.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

B.发展国营企业

C.恢复和发展私营工商业

D.促使国家财政根本好转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国民经济,所以当时采取的合理调整工商业的政策直接目的是恢复和发展私营工商业,故C正确;新中国成立初期,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使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与题干不符,故AB错误;稳定物价,统一财经,使国家财政开始好转,合理调整工商业对争取国家财政的根本好转起到了重要作用,不是直接目的,故D错误。

18.下列选项中,与八大所确定的经济建设方针相违背的是

A.大跃进运动

B.整风运动

C.反右倾斗争

D.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题干要求选择“相违背的”,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八大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在经济建设上,八大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大跃进是片面的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是一种冒进,故选A;整风运动、反右倾斗争和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是思想、政治上的方针,不是经济建设,与题干不符,故BCD错误。

19.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文化大革命性质的界定是

A.反革命集团阴谋发动的一场浩劫

B.领导者错误发动的一场内乱

C.过于激化的文化界整风运动

D.全国性无产阶级思想教育运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认为文化大革命是领导者错误发动的一场内乱,故B正确;文化大革命不是反革命集团阴谋发动的,故A错误;文化大革命不仅仅是文化界整风运动,故C错误;文化大革命不是思想教育运动,故D错误。

20.1982年9月,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的开幕词中提出了整个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其核心内容是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C.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D.实行“一国两制”,完成祖国统一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课本知识可知中共十二大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命题,成为了整个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故C正确;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A错误;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故B错误;1981年8月26日,邓小平在北京会见港台知名人士傅朝枢时,首次公开提出解决台湾、香港问题的“一国两制”构想,故D错误。

二、材料解析题:

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请将解答写在题后空白处。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吕留良是清初有名的思想家,……他主张君臣的关系应如朋友,又主张严“华夷”之别,认为孔子赞扬管仲的“攘夷狄”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据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雍正……多次发布谕旨,并把这些谕旨刊刻公布,称《大义觉迷录》。

其中极力驳斥传统的华夷之辨,认为……华夷都是一家人,“三代以上之有苗、荆楚、猃狁,即今湖南、湖北、山西,在今日而目为夷狄可乎?

”舜为东夷之人,周文王为西夷之人,“本朝之为满洲,犹中国之有籍贯,”满汉是一体的。

对人的看法、评价应以五伦为准则,而不应该以民族来区分。

“惟有德者可为天下君。

我朝肇基东土,德教宏敷,仰承天命,为中外生民之主,为臣民者不得以华夏而有异心。

——据戴逸主编《简明清史》

材料三案发,吕(留良)被戮尸示众。

族人、门生被斩首、流放,或为奴婢。

——据李洵等主编《明清史》

回答:

(1)析材料一,说明吕留良的主张所包含的基本思想。

(2)根据材料二,指出雍正的主要观点及其实质。

其主张有一定积极意义的是哪一点?

为什么?

(3)上述材料反映了清初社会存在着什么突出问题?

清政府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答案】

(1)基本思想:

反对专制统治;反清

(2)主要观点:

华夷一家、满汉一体;评价人的标准是五伦而非民族;满人应为天下君。

实质:

维护清朝统治。

积极意义的主张:

华夷一家。

原因:

清朝时期我国国内各民族融合程度的进一步加深,满族已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成员。

(3)突出问题:

民族矛盾尖锐,反清思想流行。

解决:

刊布谕旨,强化思想控制;制造大狱,血腥镇压异己。

【解析】

【详解】

(1)结合材料“他主张君臣的关系应如朋友”可知他发对专制统治,“‘攘夷狄’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他还主张反对清朝的统治。

(2)观点:

由材料“华夷都是一家人……满汉是一体的”可知华夷一家、满汉一体;由材料“对人的看法、评价应以五伦为准则,而不应该以民族来区分”可知评价人的标准是五伦而非民族;由材料“惟有德者可为天下君。

我朝肇基东土,德教宏敷,仰承天命,为中外生民之主”可知满人应为天下君主。

实质:

结合材料“我朝肇基东土,德教宏敷,仰承天命,为中外生民之主,为臣民者不得以华夏而有异心”和所学知识可知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

积极意义:

结合材料“满汉是一体的,对人的看法、评价应以五伦为准则,而不应该以民族来区分”可知,其华夷一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有利于民族融合。

原因是满汉民族矛盾已经不是社会主要矛盾,此时我国国内民族融合进一步加深,满族已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成员。

(3)问题:

由材料“吕(留良)被戮尸示众。

族人、门生被斩首、流放,或为奴婢”可知清初民族矛盾尖锐,反清思想流行。

解决:

结合材料可知为缓和满汉矛盾,清政府刊布谕旨,强化思想控制;制造大狱,血腥镇压异己。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党纲领如下:

1、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2、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3、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如机器、土地、厂房、半成品等,归社会所有;4、联合第三国际。

……

——据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英文译稿〉(1921年7月)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政党。

他的目的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

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目前利益计,引导工人们帮助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使工人和贫农与小资产阶级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

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利益在这个联合战线里奋斗的目标是:

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

(二)推翻国家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三)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据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2年7月)

回答:

(1)评述材料一的主要内容。

(2)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一,分别说明中共“二大”对于“一大”的继承性和发展性,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

(1)评述:

主张用无产阶级军队推翻资产阶级,建立劳动阶级国家,实现共产主义。

这表明中国共产党是新型的无产阶级的革命政党,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它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还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

同时它也表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始,对中国国情还缺乏了解,制定的纲领不符合中国国情。

(2)继承性:

仍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最高纲领。

原因:

由中国共产党的阶级本质所决定。

发展性:

A.明确了当前革命的性质和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战略;B.提出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思想。

C、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原因:

中国共产党得到共产国际和列宁的指导,初步掌握了中国国情,并努力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解析】

【详解】

(1)关于评述,要结合所学只是先述后评,一分为二,全面地看问题。

由材料“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是代表工人阶级利益和人民利益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阶级理论和革命目标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致,所以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但材料一丝毫未提当时中国的具体国情,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没有赶走列强,任何的阶级斗争都是徒劳的,所以说制定的纲领不符合中国国情。

(2)继承性:

由材料“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可知中国共产党仍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最高纲领。

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从共产党的阶级本质入手回答。

发展性:

结合材料“他的目的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和课本知识可知,中共二大上明确了当前革命的性质和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战略;由材料“使工人和贫农与小资产阶级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可知中共二大提出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思想;由材料“奋斗的目标是:

(一)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

(二)推翻国家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可知中共二大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原因:

结合课本知识可知,1922年,中共二大时期中国共产党得到共产国际和列宁的指导,初步分析了中国国情,即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继承和发展了中共一大的纲领,制定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纲领。

三、问答题:

本大题共3小题,任选2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23.比较近代以来在两次中日战争中,影响中国胜败的主要因素。

并以恩格斯“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观点,指出两次中日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答案】

(1)领导因素。

甲午战争时清政府腐败无能,指导思想是消极避战、积极求和。

抗日战争中,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八年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民族利益为第一,成为统一战线的领导核心,从而保证了抗战胜利。

(2)民众因素。

甲午战争时,中国民众尚未觉醒。

抗日战争时,中华民族已经觉醒。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包括各爱国阶层、各党派、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

抗日战争是一场真正的民族解放战争。

(3)战略战术因素。

甲午战争中,清军陆军先定守局,坐失战机。

北洋舰队避战保船,放弃制海权,最后全军覆没。

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持久战的战略方针,把抗日游击战争提高到战略地位,敌后战场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最后赢得战争胜利。

(4)国际因素。

甲午战争时,中国处于任人宰割的地位。

抗日战争在1939年以后,国际环境有所改变。

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国发表宣言,组成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中国的抗日战争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同情和支持。

(5)两次战争都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空前的历史灾难。

但是甲午战败强烈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加速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

抗日战争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进步,壮大了人民的力量,增强了全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解析】

【详解】第一问,两次中日战争分别是1894-1895年清政府统治时期的甲午中日战争、1931-1945年的抗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失败而告终,抗日战争以中国胜利而结束。

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领导方面:

清政府消极避战;民众方面:

中国民众尚未觉醒;战略战术上:

避战求和,错失战机;国际上:

中国处于任人宰割的地位。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领导方面:

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民众方面:

民族精神觉醒,侵华日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之中;战略战术上:

持久战方针和正面战场、敌后战场互相配合;国际上:

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同情和支持,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二问,影响:

两次战争都是灾难,但是甲午战败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加速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抗日战争壮大了人民的力量,增强了全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4.试述中国共产党内的“左”倾路线在国共十年对峙期间的主要表现。

分析这一时期“左”倾路线形成的原因及其对革命事业的影响。

【答案】表现:

在“八七会议”上,“左”倾情绪开始滋长起来,给以后的中国革命带来极大的危害。

王明掌握中央领导权后,“左”倾错误在中国共产党内占据统治地位。

剥夺毛泽东对党和红军的领导权;强令红军进攻敌人重兵布防的地区;在反“围剿”中实行冒险主义的战略战术;在国统区普遍组织罢工、示威,甚至武装暴动。

形成的原因:

党处于幼年时期理论和实践上都不够成熟,没有正确地接受陈独秀右倾错误的教训,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影响: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遭受重大损失,不得不放弃中央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

【解析】

【详解】第一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