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市学年高三摸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5800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212.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贵阳市学年高三摸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贵州省贵阳市学年高三摸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贵州省贵阳市学年高三摸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贵州省贵阳市学年高三摸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贵州省贵阳市学年高三摸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贵州省贵阳市学年高三摸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贵州省贵阳市学年高三摸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贵州省贵阳市学年高三摸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贵州省贵阳市学年高三摸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贵州省贵阳市学年高三摸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贵州省贵阳市学年高三摸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贵州省贵阳市学年高三摸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贵州省贵阳市学年高三摸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贵州省贵阳市学年高三摸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贵州省贵阳市学年高三摸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贵州省贵阳市学年高三摸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贵州省贵阳市学年高三摸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贵州省贵阳市学年高三摸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贵州省贵阳市学年高三摸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贵州省贵阳市学年高三摸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贵州省贵阳市学年高三摸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贵州省贵阳市学年高三摸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贵阳市学年高三摸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贵州省贵阳市学年高三摸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贵州省贵阳市学年高三摸底生物试题解析版

贵阳市普通高中2020届高三年级8月摸底考试

生物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细胞内蛋白质和核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核酸和蛋白质的组成元素相同

B.核酸的合成需要相应蛋白质的参与

C.蛋白质的分解都需要核酸的直接参与

D.高温会破坏蛋白质和核酸分子中肽键

【答案】B

【解析】

【分析】

蛋白质和核酸是细胞内的两种生物大分子有机物,其中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有20种,主要由C、H、O、N元素组成;核酸分DNA和RNA,DNA分子的碱基有A、G、C、T四种,RNA分子的碱基有A、G、C、U四种,由C、H、O、N、P元素组成;DNA的多样性决定了蛋白质的多样性。

【详解】核酸的组成元素是C、H、O、N、P,而蛋白质的主要组成元素是C、H、O、N,故核酸和蛋白质的组成元素不完全相同,A错误;核酸包括DNA和RNA,两者的合成都需要相关酶的催化,而这些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B正确;蛋白质的分解需要蛋白酶的参与,而蛋白酶的本质是蛋白质,因此蛋白质的分解不需要核酸的直接参与,C错误;高温会破坏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但是不会破坏肽键,且核酸分子中不含肽键,D错误。

2.下列有关真核细胞中物质运输途径的叙述,错误的是

A.转录形成的mRNA:

细胞核→细胞质基质→高尔基体

B.从内环境吸收氨基酸:

细胞膜→细胞质基质→核糖体

C.合成的细胞膜蛋白: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

D.合成的DNA聚合酶:

核糖体→细胞质基质→细胞核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

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DNA复制和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内,转录形成的mRNA与细胞质中核糖体结合,进行肽链的合成。

【详解】A、转录

mRNA在细胞核中合成后,进入细胞质与核糖体结合后进行蛋白质的合成,不会进入高尔基体,A错误;

B、细胞膜上的运输氨基酸的载体将氨基酸从内环境运进细胞内,经过细胞质基质的运输到核糖体上合成蛋白质,B正确;

C、细胞膜上的蛋白质首先经过核糖体的合成,然后进入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加工,最后由高尔基体分泌的囊泡包裹与细胞膜融合,C正确;

D、DNA聚合酶主要在细胞核中发挥作用,合成场所是核糖体中,经过细胞质基质,进入细胞核参与DNA的复制,D正确。

故选A。

3.如图为叶肉细胞内发生的部分反应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过程①发生在叶绿体,过程②发生在线粒体

B.图中ATP还可以用于主动运输等生命活动

C.实际光合作用强度就是单位时间内(CH2O)的积累量

D.图中的“能量”只能是绿叶中色素吸收转化来的光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①过程是光反应合成ATP的过程,②过程是将ATP中的能量转移到有机物中形成稳定的化学能,可表示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

【详解】A、过程①为光反应合成ATP的过程,发生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过程②是合成有机物的过程,为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的基质中,A错误;

B、图中ATP是光反应产生的ATP,只能用于暗反应,B错误;

C、实际光合作用强度就是单位时间内(CH2O)的积累量与细胞呼吸消耗有机物的量之和,C错误;

D、①过程为光反应合成ATP的过程,其中的“能量”只能是绿叶中色素吸收转化来的光能,D正确。

故选D。

4.为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在连通CO2和O2传感器的100mL锥形瓶中,加入40mL活化酵母菌和60mL葡萄糖培养液,密封后在最适温度下培养。

培养液中O2和CO2相对含量变化见下图。

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t1→t2,酵母菌的有氧呼吸速率不断加快

B.t2时,培养液中葡萄糖的消耗速率比t1时慢

C.若降低10℃培养,O2相对含量达到稳定所需时间会缩短

D.t2后向培养液滤液加入适量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将呈灰绿色

【答案】D

【解析】

【分析】

酵母菌既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又可以进行无氧呼吸,属于兼性厌氧型生物。

有氧呼吸总反应式:

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无氧呼吸的反应式:

C6H12O6→2C2H5OH+2CO2+能量。

在探究有氧呼吸的实验中,可以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的产生,因此实验之前必须用NaOH溶液吸收空气中原有的二氧化碳;在探究无氧呼吸的实验中,产生的酒精可以用酸性条件下的重铬酸钾溶液进行鉴定,而二氧化碳也可以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与有氧呼吸的区别是观察两者的浑浊程度。

【详解】A、t1→t2,培养液中氧气含量已明显降低,减少速率也降低,说明酵母菌的有氧呼吸速率不断下降,A错误;

B、t2时,酵母菌主要进行无氧呼吸,培养液中葡萄糖的消耗速率比t1时快,B错误;

C、图中曲线表示的是最适温度下的反应,若降低10℃培养,有关酶的活性降低,O2相对含量达到稳定所需时间会延长,C错误;

D、酵母菌无氧呼吸时产生酒精,t2后的培养液滤液含有酒精,故加入适量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后变成灰绿色,D正确。

故选D。

5.如图表示酶活性(用单位时间酶促反应速率表示)与温度的关系。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当温度为t2时,该反应的活化能最高

B.当反应物浓度增大时,t2对应的数值可能会增加

C.温度在t2时比t1时更适合酶的保存

D.酶的空间结构在t1时比t2时破坏更严重

【答案】B

【解析】

【分析】

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是最高的,低温可以抑制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可以逐渐恢复,高温、过酸、过碱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酶永久性的失活),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当温度为t2时,酶的活性最强,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最明显,而不是反应的活化能最高,A错误;

B、因为酶活性可用单位时间酶促反应速率表示,当反应物浓度增大时,反应物与酶接触

几率增大,反应速率可能增加,故t2对应的数值可能会增加,B正确;

C、低温条件下,酶的分子结构稳定,故酶适合在低温条件下保存,C错误;

D、低温不破坏酶的空间结构,D错误。

故选B。

6.下列关于真核生物新细胞产生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产生新细胞,使生物体生长

B.产生新细胞,替换死亡的细胞

C.新细胞是从老细胞核中长出的

D.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多细胞生物体的生长表现为细胞数量的增多和细胞体积的增大,但细胞体积受到细胞相对表面积和核质比的影响不能无限制增大,因此细胞数量的增多是使生物体生长的主要原因;真核细胞产生新细胞的方式有:

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无丝分裂。

【详解】A、有丝分裂可产生新细胞,使生物体生长,A正确;

B、有丝分裂可产生新细胞,替换死亡的细胞,B正确; 

CD、细胞学说提出,新细胞从老细胞中产生,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C错误;D正确。

 

故选C。

7.细胞死亡包括凋亡和坏死等方式。

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的叙述,正确的是

A.清除被病原体感染细胞

过程中不存在细胞凋亡现象

B.细胞凋亡是基因决定的细胞死亡过程,属于细胞坏死

C.凋亡基因的表达过程中,mRNA沿核糖体移动

D.人在胚胎时期尾部细胞自动死亡属于细胞凋亡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凋亡是基因控制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常见的类型有:

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的编程性死亡;成熟个体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清除。

细胞凋亡的意义:

可以保证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环境的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

【详解】A、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属于靶细胞,机体通过细胞免疫将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抗原,属于细胞凋亡,A错误;

B.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导致的细胞非正常死亡,B错误;

C、凋亡基因的表达过程中,核糖体沿mRNA移动,C错误;

D、人在胚胎时期尾部细胞自动死亡属于细胞的编程性死亡,为细胞凋亡,D正确。

故选D。

8.下列实验及结果中,能作为直接证据说明“核糖核酸是遗传物质”的是()

A.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杂交,F1为红花,F2中红花:

白花=3:

1

B.病毒甲的RNA与病毒乙的蛋白质混合后感染烟草只能得到病毒甲

C.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与R型活菌混合培养后可分离出S型活菌

D.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T2噬菌体外壳蛋白,在子代噬菌体中检测不到放射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的结论:

DNA是遗传物质,其他物质不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结论:

DNA是遗传物质。

DNA的全称是脱氧核糖核酸,RNA的全称是核糖核酸。

【详解】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杂交,F1为红花,F2中红花:

白花=3:

1,属于性状分离现象,不能说明RNA是遗传物质,A错误;病毒甲的RNA与病毒乙的蛋白质混合后感染烟草只能得到病毒甲,说明病毒甲的RNA是遗传物质,B正确;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与R型活菌混合培养后可分离出S型活菌,只能说明加入杀死的S型菌存在转化因子,不能说明RNA是遗传物质,C错误;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T2噬菌体外壳蛋白,在子代噬菌体中检测不到放射性,说明蛋白质未进入大肠杆菌,不能证明RNA是遗传物质,D错误。

故选B。

9.若要表示某动物细胞(2n=4)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时形成的细胞,下列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

①前期:

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

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

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

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

①前期:

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

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

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

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排列在赤道板两侧的染色体在末期分别移向两极,所以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子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但由于着丝点还没有分裂,所以形成的子细胞含有姐妹染色单体,A中含有同源染色体,C和D中不含姐妹染色单体,而B中不含同源染色体,含有姐妹染色单体,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子细胞,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0.用某种高等植物的纯合红花植株与纯合白花植株为亲本进行杂交,F1全部表现为红花。

人们继续进行如下杂交实验:

①若F1自交,得到的F2植株中,红花为272株,白花为212株;②若用纯合白花植株的花粉给F1红花植株授粉,得到的子代植株中,红花为101株,白花为302株。

根据上述杂交实验结果推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若用F2中纯合白花相互杂交,结果可能与实验①相同

B.②中纯合白花植株的花粉给F1红花植株授粉为测交实验

C.控制红花与白花的基因互为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D.F2中白花植株的基因类型有5种,红花植株基因型有4种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意:

F1自交,得到的F2植株中,红花为272株,白花为212株,即红花:

白花接近9:

7;又由于“用纯合白花植株的花粉给F1红花植株授粉”,该杂交相当于测交,得到的子代植株中,红花为101株,白花为302株,由此可以确定该对表现型由两对基因共同控制,并且A_B_表现为红花,其余全部表现为白花。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F2中纯合白花存在AAbb和aaBB基因型的个体,二者杂交的后代为AaBb,AaBb自交的结果与实验①相同,也为红花:

白花=9:

7,A正确;

B、②中纯合白花植株的花粉给F1红花植株授粉,得到的子代植株中,红花为101株,白花为302株,说明纯合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F1红花的基因型为AaBb,二者杂交为测交实验,B正确;

C、杂交实验1的F2植株中,红花:

白花接近9:

7,是9:

3:

3:

1的变式,说明控制红花与白花的基因为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

D、F2中红花:

白花接近9:

7,说明F1红花的基因型为AaBb,故F1自交形成F2中白花植株的基因类型有AAbb、Aabb、aaBB、aaBb、aabb共5种,红花植株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共4种,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要求考生能够根据题干中比例确定该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并且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同时确定不同表现型的基因型,再结合选项准确判断。

11.如图为细胞癌变过程中细胞形态和部分染色体上基因变化示意图。

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A.图示中与细胞癌变有关的基因互为等位基因

B.图中染色体上的基因变化说明基因突变是随机和定向的

C.癌细胞的产生涉及多个基因突变,是一种累积效应

D.上述基因突变可传递给子代细胞从而一定传给子代个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四个突变的基因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上,说明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和不定向性,而癌变的发生是多个基因突变累积的结果。

【详解】A、等位基因是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图示中与癌变有关的基因位于一组非同源染色体上,不是等位基因,A错误;

B、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和不定向性,B错误;

C、由图可知,当4处基因突变累积后,正常细胞成为癌细胞,C正确;

D、上述基因突变若发生在体细胞,一般不会传递给子代,若发生在生殖细胞可传递给子代,但不是一定传给子代,D错误。

 

故选C。

12.下列叙述中,不能说明真核生物中“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平行关系”的是

A.基因发生突变而染色体没有发生变化

B.非等位基因随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组合

C.二倍体生物形成配子时基因和染色体数目均减半

D.等位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如此

【答案】A

【解析】

【分析】

基因和染色体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1、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

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

 

2、体细胞中基因、染色体成对存在,配子中成对的基因只有一个,同样,也只有成对的染色体中的一条。

 

3、基因、染色体来源相同,均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4、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和染色体行为相同。

【详解】A、基因发生突变而染色体没有发生变化,这说明两者之间没有平行关系,即不能体现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平行关系,A符合题意;

B、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能体现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平行关系,B不符合题意;

C、生物在形成配子时基因和染色体数目均减半,这说明“核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平行关系”,C不符合题意;

D、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这体现了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平行关系,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3.下列关于生物体内基因表达、基因与性状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与性状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B.HIV的遗传物质可以作为合成DNA的模板

C.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体的所有性状

D.一个基因的两条DNA链可转录出两条相同的RNA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主要阶段:

 

(1)转录:

是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

(2)翻译:

是指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2、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

①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白化病、豌豆的粒形;②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如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囊性纤维病。

【详解】A、一个基因可控制多个性状,一个性状也可受多个基因的控制,基因与性状之间并不都是一一对应的关系,A错误;

B、HIV的遗传物质为RNA,可以作为逆转录过程的模板合成DNA,B正确; 

C、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体的部分性状,也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性状,C错误; 

D、一个基因的两条DNA链可转录出两条互补的RNA,而不是相同的RNA。

且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而不是两条链都作为转录的模板,D错误。

故选B。

14.某昆虫种群中决定翅色为绿色的基因为A,决定翅色为褐色的基因为a。

假设该昆虫种群非常大,所有雌雄个体都能自由交配并产生后代,没有迁入和迁出,自然选择对翅色这一相对性状没有作用,基因A和a都不产生突变。

在随机抽取的100个个体中,测得AA、Aa、aa个体分别是10、60、30个。

则理论上其子代中AA、Aa、aa的基因型频率依次是

A.16%、48%、36%B.10%、60%、30%

C.25%、50%、25%D.10%、30%、60%

【答案】A

【解析】

【分析】

​基因频率是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与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频率之和为1。

【详解】由于在随机抽取的该种群的100个个体中,测得AA、Aa、aa个体分别是10、60、30个,则A的基因频率为:

(10×2+60)÷(100×2)=40%,a基因频率为:

1-40%=60%,假设该昆虫种群非常大,所有雌雄个体都能自由交配并产生后代,没有迁入和迁出,自然选择对翅色这一相对性状没有作用,基因A和a都不产生突变,则理论上根据哈代温伯格遗传平衡定律得其子代中aa、Aa、AA的基因型频率依次60%×60%=36%,2×60%×40%=48%,40%×40%=16%。

综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相关计算,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5.下列关于人体的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浆pH保持相对稳定主要与HCO2-、HPO42-等离子有关

B.血浆中的许多营养物质会通过毛细血管的动脉端进入组织液

C.健康人

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D.只要血液中含氧量保持在正常范围内,就能为细胞代谢提供能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体内环境即细胞外液,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构成,是人体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桥梁。

内环境稳态的就是使内环境中各种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是一个动态平衡,不是成分不变。

稳态的维持有利于人体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

【详解】A、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HCO3-、HPO42-等离子有关,A正确; 

B、血浆中的许多营养物质可经毛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然后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B正确; 

C、健康人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C正确; 

D、细胞呼吸消耗的反应物有葡萄糖、氧气,同时还需要适宜的PH、温度等保证酶促反应的顺利进行,所以血液中含氧量保持在正常范围内,不一定使细胞呼吸正常进行从而为细胞提供能量,D错误。

故选D。

16.健康人在饥饿时遇寒冷刺激,不会发生的生理变化是

A.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

B.肝糖原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加快

C.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

D.皮肤血管舒张减少散热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详解】AB、饥饿时,血糖浓度降低,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以及非糖物质转化形成葡萄糖,AB正确;

C、寒冷刺激时冷觉感受器兴奋,通过传入神经将兴奋传至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其兴奋,调节机体增加产热,减少散热,C正确;

D、寒冷刺激时,机体通过传出神经支配皮肤血管使其收缩,减少散热,D错误。

故选D。

17.下列对免疫的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浆细胞的特征之一是内质网上的核糖体数量较多

B.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

C.分泌溶菌酶杀灭病原体是特异性免疫的重要功能

D.T淋巴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可以增强免疫效应

【答案】C

【解析】

【分析】

记忆B细胞能很长时间保持对抗原的记忆,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并产生大量的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参与免疫。

抗体属于分泌蛋白,故合成和分泌抗体的浆细胞中核糖体、高尔基体都相对较发达。

【详解】A、浆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抗体,抗体是在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上合成的,所以浆细胞的特征之一是内质网上的核糖体数量较多,A正确;

B、二次免疫过程中,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B正确;

C、体液中的溶菌酶属于第二道防线,所以分泌溶菌酶杀灭病原体是非特异性免疫的重要功能,C错误;

D、T淋巴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可以增强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等免疫效应,D正确。

故选C。

18.如图为燕麦胚芽鞘经过单侧光照射后,甲、乙两侧的生长情况,对照组未经单侧光处理。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为背光侧,IAA含量高于乙侧和对照组

B.对照组的燕麦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C.若光照前去除胚芽鞘尖端,甲、乙曲线重叠

D.甲生长速度更快是IAA在尖端下部发生了横向运输

【答案】A

【解析】

【分析】

在单侧光的照射下,胚芽鞘产生的生长素在尖端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尖端的再长素在向下进行极性运输,导致胚芽鞘下面一段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背光侧细胞生长比向光侧快,进而导致胚芽鞘向光生长。

据图分析,与对照组相比,随着单侧光处理时间的延长,甲侧的细胞生长比对照组和乙侧快,说明甲侧的生长素浓度比对照组和乙侧高,促进生长的作用比对照组和乙侧大,因此甲侧表示背光侧,乙侧表示向光侧。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甲侧为背光侧,其生长素(IAA)的含量高于乙侧和对照组,A正确; 

B、对照组的燕麦胚芽鞘没有受到单侧光的照射,因此不弯曲,但是其尖端可以产生生长素,因此其应该直立生长,B错误; 

C、若光照前去除尖端,则胚芽鞘不在产生生长素,且没有尖端感受单侧光刺激,所以甲、乙两侧都应该基本不生长,C错误; 

D、单侧光下生长素先在尖端进行横向运输,再向下进行极性运输,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调节,解决此题的关键在于分析图中所给的信息,本题意在考查学生识图能力和理解能力。

19.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食物和空间充裕、无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数量呈“J”型增长

B.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

C.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

D.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

【答案】A

【解析】

【分析】

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