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奇峰精神分析初级50讲讲义.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95924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95 大小:176.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曾奇峰精神分析初级50讲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曾奇峰精神分析初级50讲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曾奇峰精神分析初级50讲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曾奇峰精神分析初级50讲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5页
曾奇峰精神分析初级50讲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5页
曾奇峰精神分析初级50讲讲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5页
曾奇峰精神分析初级50讲讲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5页
曾奇峰精神分析初级50讲讲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5页
曾奇峰精神分析初级50讲讲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5页
曾奇峰精神分析初级50讲讲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5页
曾奇峰精神分析初级50讲讲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5页
曾奇峰精神分析初级50讲讲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5页
曾奇峰精神分析初级50讲讲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5页
曾奇峰精神分析初级50讲讲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5页
曾奇峰精神分析初级50讲讲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5页
曾奇峰精神分析初级50讲讲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5页
曾奇峰精神分析初级50讲讲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5页
曾奇峰精神分析初级50讲讲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5页
曾奇峰精神分析初级50讲讲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5页
曾奇峰精神分析初级50讲讲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5页
亲,该文档总共9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曾奇峰精神分析初级50讲讲义.docx

《曾奇峰精神分析初级50讲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曾奇峰精神分析初级50讲讲义.docx(9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曾奇峰精神分析初级50讲讲义.docx

精神分析初级50讲

主讲曾奇峰

第一讲:

精神分析是什么

曾氏语录:

1.学精神分析不要用脑子而是要用身体;

2.精神分析是人格理论,是探索工具,是治疗方法;

3.经典精分与新精分是平行的,两者可整合为精分理论的整体,而不是互为表里,一深一浅;或者说“力比多和攻击性的指向是关系”;

4.精神分析的价值:

育儿学&人格鉴赏学;

5.老天对人是不公平的,它给我们的时间,不够我们了解我们自己到底是怎么回事,不管是从生物学角度还是从心理学角度。

但是有一点好的地方,就是我们活在21世纪初叶,在这之前,已经有无数的勇敢的和智慧的人,他们已经为我们了解更多的人性做了一些准备工作,所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知道他们为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遗产,然后我们自己也保留一些探索的好奇心和能量;

Note:

1:

精神分析是一门怎样的学问:

1.1它研究一个人在早年跟父母亲的关系之间是怎样形成自己的人格,以及这个人格对他成年以后有什么影响;——关于移情

1.2在两个人的关系之间,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态度部分是由那另一个人教会的;——关于反移情

1.3我们每个人从出生以后,都需要学会很多自我保护机制;关于阻抗

1.4与其他心理学派相比,精神分析的特点:

1.4.1决定论的观点;——移情、强迫性重复;早年的经历和关系决定了潜意识的活动方式,潜意识决定了人的绝大部分行为方式;

1.4.2意识“三分法”——意识、前意识(preconsiousness)、潜意识(unconsciousness);——三者相互渐变,界限模糊,不截然可分——精分是唯一研究潜意识的学问;

前意识——活动时不为人所意识到,在稍加思考后可意识到;

潜意识——活动时和思考时都不为人所意识到,在精神分析方法引导下可被意识到;

1.5与进化论及有关演化的理论相比

进化论、进化心理学:

时间跨度——数量级大(万年或百万年);关注群体;

精分:

时间跨度——人的一生(几十年);关注个体;涉及治疗方法;也涉及进化心理学理论;

2:

流派:

2.1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奥地利):

经典精分创始人和初学者;生物还原论倾向较强;

贡献:

内驱力理论(力比多&攻击性);

SpecialNote:

力比多:

即性欲或性驱力,这里的“性”不是指(或不仅指)生殖意义的“性”,而是泛指创造、愉快、亲密、温暖等等美好“感受”。

攻击性:

即攻击驱力或攻击欲望,指具有对他人有意挑衅、侵犯,对事物的有意损毁、破坏等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泛指竞争、追求卓越、自我攻击、攻击他人、破坏社会等等。

2.2新精神分析:

2.1.1霍尼(卡伦•霍妮KarenDanielsenHorney,1885-1952,德国)

2.1.2弗洛姆(ErichFromm,1900年3月23日-1980年3月18日,美国):

倾向于对精分与马克思的理论整合;

2.1.3沙利文(哈里•斯塔克•沙利文HarryStackSullivan,1892-1949,美国):

贡献:

将精分社会化;

2.1.4克莱因(MelanieKlein,1882.3.30-1960.9.22,奥地利)

经典精分与新精分的分水岭;

贡献:

儿童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关系”是人的驱力)——“使精神分析真正地成为了心理学”(曾奇峰评);

第二讲:

核心人格的形成

曾氏语录:

1.精神分析是研究关系的学问,研究的对象是爱恨情仇,如果说它不是科学,那么它一定高于科学;

2.一切记忆都会寻求表达,哪怕是被深埋、被压抑的;

Note:

1.核心人格形成的时间段

1.1弗洛伊德:

6岁,这个年龄段大脑基本发育成熟;——“六岁以后没有新鲜事”;

1.2克莱因、科胡特等:

前语言期(2岁以前);

1.3克莱因:

18个月(出生后4-6个月)——已完成某些重要的心理整合;

P.S.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基于临床成人病人的治疗;

现代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基于对众多婴幼儿的观察;

2.(现代)精神分析的四个理论基础:

力比多、攻击性、关系、自恋;——人活着的驱力;

3.克莱因“客体关系理论”——人的动力=寻求关系——人际关系;

弗洛伊德——人的动力=寻求快乐——力比多和攻击性的满足

3.1自闭状态:

【出生,一个月】;多数时间段处于睡眠;原始的、虚幻的无客体指向状态;——即原始的自恋状态——发育受损→儿童孤独症=一直的自恋状态;——如果下一阶段发展受阻,没有和母亲或他人形成共生圈,→病理性自闭=孤独症;

4.核心人格的影响:

早年良好的亲子关系→健康的核心人格;之后的重大心理创伤→退行到早年的状态;

P.S.精神分析师眼里,世界上只有三类人,精神病(e.g.精神分裂、躁郁症)、人格障碍(前俄狄浦斯期出问题)、神经症(“正常人”)——指神经质性的冲突的状态——即俄狄浦斯冲突:

生与死、男与女、成功与惩罚。

俄狄浦斯冲突主要是:

对成功的渴望,以及潜意识里面对成功以后所可能受到的惩罚的恐惧;

5.攻击性的表现:

攻击性的发展为早年阶段的亲子关系和经历决定的,然后通过移情等方式持续存在;

5.1安全感源自攻击性:

一个人没有安全感,是潜意识中对他人有敌意,把攻击性投射成环境对他的威胁;——即个体对他人或环境的敌意的投射;

5.2自卑的来源:

把应该朝向别人的攻击,朝向了自己;

5.3成长≈不断把力比多和攻击性象征化和向外的过程;

象征化≈非原始的直接的满足方式;

升华≈将这种能愉悦自己的方式用来愉悦他人;

P.S.游戏也是象征化的一种方式;

游戏成瘾则是成瘾者在现实生活中被过度攻击后,把游戏当成了自己的精神避难所的表现;

6.从心理治疗或心理咨询的角度,可以避免谈论先天或遗传,原因有:

6.1避免对精神类疾病患者的种族主义迫害;

6.2避免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或贬低以及带来绝望;

6.3目前科学无法确定遗传在何种比例或程度上起作用,即精神类的家族聚集倾向和无家族病史的患者均存在;遗传学上未能确定精神病的致病基因;

第三讲:

从精神分析谈抑郁症

曾氏语录:

1.心灵的成长意味着孩子和父母的空间距离是在扯远的;

2.越是本能的越可靠;

3.攻击是用来掩盖亲密的,我害怕和你太近,如此的近可能会让我们彼此都消失自我的边界,所以需要攻击;

4.曾氏“爱情定律”:

想念某人仅仅是感到快乐,只不过是喜欢而已;想念一个人感到抑郁的话,你肯定爱上了TA。

Note:

1.双亲对孩子核心人格的影响:

科胡特:

父母亲是什么人比他们做什么要重要。

父母亲人格基本健康,如果发生单个创伤性事件,不至于对孩子的核心人格产生太大的影响;

2.哪怕有一个坏的关系,也比没有关系要好;

3.抑郁症的特点

3.1向外的攻击转向自身;

3.2过于强大的超我,恶性自恋;(最高级别的自恋是自杀)

3.3自我边界不清楚;——无法使用防御来保护自己;“边界”就是自我防御机制;

P.S.两个人恋爱状态时边界最为模糊,“爱让人没有边界”;“抑郁症是处于对自己的爱中,即自恋的典型表现”;

4.本我、自我、超我——弗洛伊德的“第二理论”,但现代精分学者有的少用此组概念(比昂);

5.精神分析的发展:

5.1弗洛伊德——关于父亲、母亲、孩子——经典精分理论——“三个人的心理学”;

5.2克莱因、现代精分——关于母亲、孩子,父亲作为母婴关系的“背景”——客体关系理论——“两个人的心理学”;

5.3科胡特——关于自恋——自体心理学——“一个人的心理学”;

6.精神分析的(治疗)目标:

使潜意识意识化;

7.(现代)精神分析方法不一定要使来访者“回到童年”或呈现创伤,通过移情,使来访者的过去及关系转移到与分析师的关系,来访者本来就活在“过去”;

即:

精神分析对移情的分析,就是要消除过去对来访者的限定,要来访者“背叛”自己的过去,使其更充分地活在当下

8.关于“梦”:

8.1弗洛伊德:

梦是愿望的达成;

8.2比昂:

梦是我们试图整合我们各种心理碎片的努力;

9.埃里克•坎德尔(脑神经科学家,2000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

精神分析仍然是到目前为止关于人类心智的最好的模型;

第四讲:

精神分析的心理治疗

曾氏语录:

1.安慰一个哭泣的人,不是说“不要哭”,而是说“你一定很痛苦想哭就哭吧”或“我陪你一起哭”,这就是共情;

2.所谓的童年经历,就是你曾经住过的旅馆和吃过的菜,那些旅馆的服务质量和菜的口味决定了你现在愿意去哪些地方和不愿意去哪些地方;

Note:

1.经典精神分析认为:

一个人的疾病来自他的力比多和攻击性投注和投注的方向出现问题;

2.母亲对婴儿的回应不恰当:

2.1投注到代替物-恋物癖;

2.2投注到自己-病理性自恋;

P.S.母亲不应成为“第二抚养着”,她本来就是第一位的;隔代抚养的关系本身就是一种创伤;

3.两个(同一家庭内)成年人之间的冲突会内化成孩子的心理冲突,e.g.孩子不知道自己需要谁;

4.成年时的首次发病——童年创伤的延迟性反应,创伤性事件即诱因;

5.双亲会内化为孩子心理中“内在客体”:

5.1一种为内在的帮助者——支持、赞美、帮助自己的;

5.2一种为内在的迫害者——反对、与自己冲突的;

5.3精分心理治疗——把内在迫害者转化为帮助者;——重构的不是现实中的亲子关系,而是自己与由双亲内化的“内在客体”的关系;

5.4基于移情、客体关系的治疗——以新的客体关系代替旧的——即寻求被“恰当的对待”,治疗师的任务就是对来访者“恰当的对待”以重构客体关系;

6.退行是一切心理治疗的基础;治疗师和医师的人本主义关怀和共情,能促使来访者有限退行;

7.从人格理论看病因与治疗:

7.1超我与本我是永远处于冲突的;

7.2心理疾病的产生不是超我与自我的持续冲突,而是自我在调和冲突时的无力;

7.3心理治疗目的——使自我强大到应对超我与本我的夹击和外界的变化;在有限退行状态下借助治疗师的帮助增加自我的功能,自我的不够强大源自早年的发育不良;

8.神经症(正常人)-人格障碍-边缘性人格障碍-精神分裂是“连续谱”,界限模糊,

8.1精神病学或心理学里带“症”字的诊断都是不科学的诊断,精神病大多数“症”字诊断亦如是;“症”仅仅是为医学上分类的方便;

8.2“去诊断”;

8.3现实检验-人格障碍与精神分裂的最大区别:

能否分清现实事件与幻想,是否出现幻想、妄想,所知道的周围的日常是真的或假的;即是否知道自己患病;

第五讲:

父母与孩子的冲突

曾氏语录:

1.一切心理问题都是关系的问题;

2.享受自由的代价是忍受孤独;

3.我不指望在跟来访者做出某种解释的时候对方立即接受,如果我有这样的希望的话,这是我过度自恋;

4.早年的时候婴儿会通过无助感来强大的控制母亲,••••••,在一个没有成长好的人格里面会藏着这些婴儿般的(心理)东西,这样的人在与别人打交道时需要控制,需要控制周围所有人,这种现象在每个人心里都有残留;

5.从经济学角度讲,把自己塑造得很完美是划不来的事情,因为我们迟早都要死;

6.中年危机-“第二次青春期”,与青春期危机都是寻求另外的(认知)整合的时期,而中年危机之后面对的是健康水平下降,下半生-面对死亡的危机;-“我开始变得不像我了”;

7.精神分析像一门外语,让我们理解身体在如何言说我们的内心;

Note:

1.强迫症:

1.1源自力比多和攻击性的压抑;

1.2强迫行为是一种隔离的行为,具有仪式性,仪式是用来隔离情感的;

e.g.强迫性的洗手,想洗掉的不是脏,是道德上的堕落,因此洗手是一种象征;一种超我的在潜意识的惩罚;

1.3强迫症是性冲动跟道德之间的冲突的表现;

2.各种恐怖症:

2.1恐怖是对热爱的掩饰;

3.婴儿般的无所不能:

通过控制他人来缓解自己的恐惧;

4.焦虑症:

4.1原始焦虑:

害怕自身破碎,担心边界被打破;如疑病症;婴儿幻想自己消失或母亲突然消失带来的心理残影而没有得到与母亲良好的关系支持,而停留在这种原始焦虑;

4.2成熟的焦虑:

害怕丧失客体或客体的爱;如考试焦虑;神经症水平;

5.从精神分析角度讲:

每一步成长都跟哀伤在一起,成长的力量或能力直接等于哀伤的能力;“越哀伤,越成长”;

6.情感分三种:

抑郁、焦虑、恐惧;两部分:

感受,及跟这个感受捆绑的认知;情感≠情绪;

6.1抑郁:

感到糟糕+糟糕的事已经发生;

6.2焦虑:

感到糟糕+糟糕的事正在发生;

6.3恐惧:

感到糟糕+糟糕的事将要发生;

6.4极端情况:

有感觉,但无认知伴随,认知被潜意识压抑;引导词:

“能不能描述一下你的那种感觉,然后给他取一个名字”;

6.5特殊情况:

无感觉,有认知;高度合理化、情感隔离;引导词:

“你说这个话的时候有什么感觉;

6.6健康的状态:

感觉和认知同步出现,处于整合状态,没有过多压抑;

6.7纯生理反应:

能感觉身体部位反应,但无伴随的情绪,也无伴随的认知;如:

感到头疼,但没有情绪变化和认知变化(e.g.对头疼的归因,情绪和认知均未被察觉,并非没有),隐匿性抑郁症;

7.所谓不恰当的情绪:

7.1过渡反应(的情绪);

7.2对情绪的情绪;

7.3对自己的即使是最糟糕的情绪的接纳本身,就是人格成长的标志;(不要人为地阻止情绪正常表达)

第六讲:

神经症的动力性解释

曾氏语录:

1.所谓个性就是,总是犯同样的错误,直到别人不再认为那是错误的一种境界;

2.一个人早年的时候被不喜欢,成年后就勾引别人不喜欢;

Note:

1.“青少年”:

某香港心理学家:

“青少年是工业社会制造的怪物,古代没有青少年这个说法”;

2.曾奇峰:

学习中能够享受攻击性和性驱力的满足,学习对个人来说就不是一种虐待;

3.肥胖既是力比多的压抑,也是攻击性的压抑的后果;

4.对只跟女孩玩的男孩的分析:

这也是性压抑;也只有在精神上把自己完全阉割的人才可以出入女孩堆里面而没有焦虑;也是攻击性的压抑,刻意回避与男孩相处时不可避免的一些竞争;但一个正常的男孩,因为对自己的性的欲望的焦虑,而会有意回避女孩;(关于性别认同)

5.(关于身体认同)青少年因身体发育而产生“我不是以前那个我了”的感觉时,双亲向孩子传递的信息是矛盾的,因为这不能让孩子知道父母是希望他们长大还是长不大;

6.孩子的社会化表现:

父母的话不再是权威,老师的话可以是“圣旨”;

7.不一致也可以制造和谐;观点的冲突从来不会导致伤害,导致伤害的是感情或情感的冲突;“差异从来都是制造和谐的”;差异所以制造冲突,是因为原来存在的冲突,放大甚至扭曲了差异;

8.我们应该中立地对待孩子的所有表现;(成人世界的价值标准往往该孩子造成一些暗示),即“不该孩子任何好的或者不好的意见或意义”;父母的任务是给孩子“抱持性环境”(holdingenvironment),即“给孩子穿‘大鞋’,让孩子在这个范围里尽可能多的不被评论”;(被评论就是被限制)

9.“抱持”(holding):

即在孩子的发展的过程中间给他肯定,如果他搞不定的话就给他帮忙;(给予认同和支持,而不是判断、评价)

10.催眠(暗示)与精神分析的区别:

催眠:

内心没有的,催眠师把它丢进来访者内心,引起来访者变化;

精神分析:

来访者内心本来有的但没“看见”,分析师引导来访者看见,引起来访者变化;

11.精神分析与佛教的共同点:

让人超越自己的过去,过没有被过去限定的生活,享受活在当下的状态;(理解过去就是告别过去,理解戏剧就是杀死戏剧)

12.背叛就是成长:

一个人越是能够充分地理解早年是怎么样限定他的,越不会被早年所限定;

第七讲:

移情与反移情

曾氏语录:

1.移情即人类唯一的情感,因为人类的一切情感均可以归结为它;

2.我们对一个人的态度、看法、情感和行为,部分地是被这个人教会的;

3.精神分析不是一个智力游戏,越是勇敢地接受自己情感的人,越是和搞精神分析;如果一个人过于聪明,逻辑思维很发达,这本身就表明这个人更倾向于隔离自己的情感;

4.作为一个好的治疗师,就越应该是一个真实的自己;即有专业的之态,更是一个充分感受生活和他人的人;

Note:

1.学不好外语是因为移情,忠诚于(自己的)过去,通过对自己早期学习语言环境的忠诚,让自己跟早年的关系抱持链接;

2.精神分析的目的就是打破自己的过去对自己的限制(“切断跟过去的链接”);

3.移情(transference):

即“过去在现在的重现”;潜意识里伴随对背叛自己的过去之后所可能有的惩罚的恐惧;台湾译作“转移关系”;狭义:

来访者在童年时对一个客体(特指则是父母)的情感,在治疗过程中转移给了治疗师;

4.因为transference有时间上的跨越,所以精神分析好比一门关于时间的学问;移情等于时间的错误;

5.心理学的曾经的三大思潮:

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文主义;现存的心理学治疗有约250种学派;

6.理智是对情感的防御,就是说一个人内心情感过于丰富的人,因他害怕这类情感,所以把自己搞的很理智;如果内心情感上就是迟钝的,那么也就不许要理智的防御了;

7.反移情(counter-transference):

即“逆转移”;

8.精神分析作为探索另一个人内心世界的最好的工具:

治疗师能够非常充分地利用自己跟来访者在一起的感受,这本身就是反移情;

9.治疗师或分析师对来访者的全部情感:

9.1反移情:

即被来访者“勾引”起来的部分;

9.2治疗师的移情:

自身未解决的内心冲突;治疗师本身固有的;

9.3治疗师的移情的解决:

需要在系统的培训中解决,解决的自己的问题的部分越多,“反射”病人的部分就越多,就越像一面好“镜子”;

10.共情:

即“一致性的反移情”达到的高水平状态,痛着你的痛、爱着你的爱、悲伤着你的悲伤的感觉,但这些痛、爱和悲伤始终是来访者的,而不是治疗师原来就有而被来访者诱导出来的;来访者痛苦时,治疗师要么出现一种从没有体验过的痛苦-共情作用;要么平静如水;

11.用反移情来理解来访者:

来访者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痛苦,在潜意识里知道怎么表达-让治疗师跟他一样痛苦;-精神分析永远都涉及退行到早年的关系中,来访者所“勾引”治疗师的感受的方式,相当于婴儿对母亲的行为方式,类似本能的方式,也是移情的手段和表现;而成年人的方式-直接言说是婴儿还不会的;

第八讲:

反移情-治疗的关键

曾氏语录:

1.移情就是一个人把他早年与父母的关系转移到与咨询师的关系上来;

2.反移情是探测病人内心世界的最好工具;

3.(某案例分享)在某些情况下,过多的提问对对方意味着攻击,或者导致对方慌乱,取而代之的是,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抱持性环境,让对方来试探地与自己产生链接,知道对方信任这个环境与自己;

Note:

1.Transference-转移关系-移情:

一个人在跟治疗师的关系中间,会把他早年时对他的人格形成有重要影响的人际关系,通常是与父母的关系,以潜意识的途径,转移到与治疗师的关系上;

2.从移情的角度讲心灵的深度:

2.1心灵的深度=时间的深度,好比滚雪球时越早滚进雪球的那一层雪,就是雪球越深的地方;

2.2日常生活中,当两个人谈到有关性的内容时,则说明两人的关系达到更深一层;但在心理治疗中就治疗师与来访者的关系来说,这还是处于意识层面的较浅的关系水平;

2.3与性有关的内容,不一定就是内心深层的内容;

3.治疗师的作用--心灵的镜子:

在治疗师与来访者的关系中,基于来访者的人格所产生的信息,都会对治疗师产生影响;治疗师感受后,把自己感受到的东西返还给来访者;

4.反移情≠(治疗师)反对(来访者)移情;

反移情=在受到来访者的移情的刺激时,治疗师所产生的反应;

5.在专业心理治疗中的关系:

治疗师先感受自己跟来访者交流时的感受,然后再推导导致自己如此感受的来访者的原因;

6.反移情的重要性—治疗师永远的首要考虑:

自己在来访者面前是什么感觉?

有什么想法?

犯了什么所谓的错误?

(即对心理工作者的督导)然后可通过这些考虑来了解来访者的人格特点;

P.S.有道是“我爱你,不是因为你是谁,而是因为在你面前(我知道了)我是谁”;从反移情的角度说,我不管你是谁,我首先在乎我在你面前我是谁,我通过在你面前我是谁的这种感觉,我就知道了你是谁;即通过反移情来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

7.综上,治疗师应该:

7.1对自己的心理发展和生活事件保持清醒头脑;

7.2不要把来访者的感情往自身上推;

7.3不让反移情见诸行动;

7.4运用反移情帮助理解;

7.5运用反移情的愤怒去理解来访者的敌意;

7.6检查自己的情感反应,作为了解来访者的动力学线索;

7.7当体验到互补性的反移情时,要寻找一致性的反移情;

第九讲:

再谈移情反移情

曾氏语录:

1.移情是过去的重复,是时间上的错误;

2.每个人都倾向于活在过去,精神分析是要人们活在当下;

3.令狐冲于丹青生酒窖里品酒与精神分析的很相似;精神分析师是“品人”,察觉对方的人格停留在哪种发展水平;

4.(来自案例分享)我们可以勇敢地过自己的生活;作为我的父亲我可以爱你,但是我没有必要保持以前那种你制造的糟糕的状态来爱你;--精神分析的目的:

让我们过一种不被我们的过去所限定的生活;过去的限定是处在潜意识层面的;

Note:

1.看心理医生的四个过程--“移情与反移情”:

1.1来访者以前曾被不恰当地对待,形成有问题的人格;

1.2试图改变而求助于心理医生,希望被恰当地对待;

1.3在治疗的关系中;潜意识会不知不觉地诱导心理医生像自己的父母或其他人一样不恰当地对待自己;

1.4心理医生要顶住被勾引不恰当地对待来访者的压力,坚决以恰当的方式对待来访者;

2.反移情的两种:

2.1互补性反移情:

治疗师与来访者的关系中,治疗师感受到来访者的原始客体对来访者的感受,并像来访者的原始客体一样的不恰当地对待来访者;即治疗师受到“勾引”,“补充”到来访者不被恰当对待的早年关系当中;

2.2一致性反移情;“共情”是最高水平的一致性反移情,一致性是指治疗师与来访者对那个不被恰当对待的关系有相似的或一致的情感反应;

2.3处理两者的原则:

当治疗师发现自己有互补性的反移情时,要试图寻找一致性的反移情;

3.治疗师对来访者的全部反应=反移情+治疗师的移情;治疗师的移情:

治疗师自己没有解决的内心冲突,被投射到与来访者的关系中间;(十多年以前国内对“反移情”没作区分,相当“全部反应”)反移情特指“治疗师被来访者诱导出来的反应”;治疗师的移情是治疗师基于自身的反应,可能会掩盖来访者潜意识“诱导”的作用;--所以一个优秀的分析师应该对自己足够了解,足够多地解决自己的移情;

4.镜子比喻:

4.1治疗师—镜子、来访者—照镜子的人;

4.2来访者所反射的到镜子的光线=移情;

4.3镜子所成的像=反移情;

4.4镜子的材质、镜面的水汽、瑕疵=治疗师的移情;

5.案例督导的工作范围:

5.1仅仅指来访者的移情,及其所诱导的反移情,还包括来访者对治疗的阻抗;而治疗师的移情是为治疗师的自我体验所涉及,而不是案例督导的干预;

5.2治疗师的自我体验是治疗师完全地作为来访者,去另一位资深的治疗师那里做治疗和分析,以解决自己的人格在成长中的问题;所以治疗师的自我体验和案例督导是泾渭分明不可混淆的;

5.3案例督导讨论的是来访者做了什么,诱导了治疗师的什么反应—反移情,来访者的阻抗,但不能讨论治疗师的早年关系、创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