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老应用真武汤医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5992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6.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陈老应用真武汤医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陈老应用真武汤医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陈老应用真武汤医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陈老应用真武汤医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陈老应用真武汤医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陈老应用真武汤医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陈老应用真武汤医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陈老应用真武汤医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陈老应用真武汤医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陈老应用真武汤医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陈老应用真武汤医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陈老应用真武汤医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陈老应用真武汤医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陈老应用真武汤医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陈老应用真武汤医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陈老应用真武汤医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陈老应用真武汤医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陈老应用真武汤医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陈老应用真武汤医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陈老应用真武汤医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陈老应用真武汤医案.docx

《陈老应用真武汤医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老应用真武汤医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陈老应用真武汤医案.docx

陈老应用真武汤医案

陈老应用貞武汤

1、阳虚湿滞肥胖案

周某,女,26岁。

1993年5月14日,以形体发胖年余,前来吾师(陈老)处就诊。

白述:

婚前形体苗条,重47公斤,今结婚不到三年,身体逐渐发胖,初不以为意。

近半年来,动则心累气短,步履艰难,称量体重,竟达78公斤,服减肥茶月余,体重不减,症状无改善。

问诊:

食量并未伴同体重•起增长,且长年肢冷便澹;望诊:

面色咙口,舌淡胖,苔滑;切诊:

六脉沉细。

诊断:

肥胖。

辨证:

阳虚湿滞。

治法:

温阳利湿。

方药:

真武汤加泽泻。

干姜15g伏苓30g泽泻30g炒白术15g白芍15g制附子30g先煎1小时

上方水煎服,1日1剂。

连服30余剂后,体重降至63公斤。

服药期间,小便增加,食欲亦较前旺盛。

讨论:

[1]此妇体增而食量不增,且长年肢冷便涌,又诊得舌淡胖,苔润,脉沉细,就是肾阳虚衰,水不化气,气不化精、浊阴堆积之明证。

⑵真武汤加泽泻,溫阳利水,力最雄峻,用治阳虚虚胖,最能促进气化,扌II:

废汛浊,推陈致新。

2、阳虚湿郁癡闭案

肖某,男,56岁。

1991年10月5日,以小便排泄困难,前

来吾师(陈老)处就诊。

自述:

4年前即出现小便排解不利,小腹膨胀而排解细小,冲击无力,每次小解需费时数分钟,且有逐渐加重之趋势。

曾投某中医师处求治,连续服用木通、前仁、茯苓、译泻类药数十剂,初服尚有•定疗效,久则效果不显,且停药即发。

近月来症状加重尤为迅速,时有点滴不下之症情发生,每发必导尿而后安。

问诊:

小便不利时即手脚发胀,自觉皮肤绷紧,关节屈伸不利,余无所苦;望诊:

眼脸浮肿,目下隆起如卧蚕,舌胖淡有齿痕;切诊:

六脉细缓无力。

诊断:

瘙闭。

辨证:

肾阳虚衰,水湿郁滞。

治法:

温阳利水。

方药:

真武汤。

熟附片30g先煎60分钟炒白术20g茯苓30g生姜30g白芍30g

上方水煎服,1日1剂,连服3剂。

二诊:

前方1剂未尽,尿量人增,服3剂,精神、脉象好转,小便通畅,但仍觉扌II:

尿乏力。

原方生姜易干姜15g,白芍减至I5g,加红参10g、川牛膝10g、台乌5g,连服10余剂,精神倍增,排尿正常。

讨论:

[1]本案前期治疗就是典型的阳虚而纯用通利,虽可取快•时,久则有愈利阳气愈伤之嗓。

⑵治水之法,当发汗与利小便并重,故初诊重用生姜,欲借其辛散以开宣肺气。

二诊时肺气已宣,小便已畅,但元气未复,故加人参以补益元气。

本病大多病程较长,阳虚水停、水停气滯,气滞血瘀,就是本病基本病理过程,故加牛膝、台乌行气活血,去旧生新,以助其康复。

3、阳虚湿阻高血压案

刘某,女,56岁,宜宾人。

1976年2月,因患高血压,头昏不能站立,时吾师回乡省亲,巧遇应诊。

向述:

半年前因头晕就诊西医,查为高血压,具体数据不详,后病状持续,又多次检査,仍定性为烏血压,便•直服用降压西药,服药时血压可控制在正常范圉内,症状亦较轻,但不能停药,停药则头晕欲倒,心理压力极大。

问诊:

无家族高血压病史,半年前未发头晕时亦不知自己血压就是否正常,便澹,膝以下怕冷;望诊:

观其体胖舌淡,苔润;切诊:

六脉沉缓细涩。

诊断:

眩晕。

辨证:

阳虚湿阻,浊阴上逆。

治法:

温阳利水,洁血通络。

方药:

真武汤加味

制附了30g先煎60分钟苍术15g白芍10g生姜20g伏苓30g牛膝20g泽泻10g桂枝15g

上方水煎服,1日1剂,服中药期间停服降压西药。

连服10余剂后,血压下降至正常范围。

为固成功,嘱原方两卜I1剂,续服10剂。

1984年吾师回宜宾老家省亲时,专访该患者,得知自1976年服吾师中药治愈后,病情一直未再复发。

讨论(宋兴老师):

[1]本案辨证要点在舌淡、脉沉细而涩。

血压指标不能作为辨证依据<=若舍脉证而反求之于血压,正好犯了以西说导中用的原则错误。

⑵温阳法治高血压,医者最畏惧的无非就是血压既高,还用桂、附、姜类温热之品,就是否会加重病情?

此种忧虑,实则就是只见血压升高,不明中医病机病理,不明中医治疗之理。

此种高血压,不溫阳化气,就不能排出体内番积的浊水废液,浊水废液壅阻经脉之中,妄用滋阴,反助其壅,妄用镇敛,反增其滞,就是必降而复升,日益加重。

4、阳虚耳聋案

刘某,男,47岁。

1991年11月23日,以两耳听力下降进行性加重2个月,前来本书作者处就诊。

自述:

两耳听力逐渐下降,呈进行性加重,原因不明。

经西医专科检査无特殊发现,逐投中医治疗。

先后更医数人,服蒿苓淸胆汤、黄连温胆汤、龙胆泻肝汤若干无效,且有愈治愈

遵之势,心甚惶恐。

问诊:

素无人病,唯长期腰膝乏力,劳则遗酬,人便球解如羊屎状;望诊:

貌清耀而目黯,神委顿而言怯;舌淡胖,苔厚腻而黄;切诊:

六脉细数,余无特殊。

诊断洱聋。

辨证:

阳虚窍闭。

治法:

温阳益气开窍。

方药:

真武汤化裁。

白芍20g伏苓20g干姜15g人参15g北细辛3g炒白术15g制附片30g先煎1小时

上方水煎服,1日1剂,连服5剂。

服1剂,舌苔减退十之六七,人便颗粒增人如鸽卵,腰软顿除。

2剂未尽,至午,耳内“噗”然声动,听力恢复,人便球解如驴粪。

服至5剂尽,自觉听力恢复正常,二便•如常人。

宋兴老师按:

本病属肾阳虚衰之证,其人貌清目黯,神菱言怯俱就是本元亏虚之象;舌淡胖、脉细数,皆为阳气不足之本质衣现;舌苔厚.腻而黄,就是阳虚运化不力,内生湿浊蕴结,久郁化生浮热之征,而非六淫之邪所致;腰为肾府,以其强弱,可测肾之盈亏,长期乏力,正就是衰怯之象;“肾者作强之官”,劳则遗池,更证其虚不耐劳,封藏职能脆弱;人便球解,就是阳虚水凝不化,水冻舟停所致。

本病大虚而有实状,稍有疏忽,便真相迷失,故前医•谋再谋,使正气愈益耗损,越治越含。

肾开窍于耳,邪阻机窍,肾气欲通无由,可致耳笹;肾气虚衰,上达无力,亦可致耳僵;实则当以开泄为治,虚则当以补益建功,就是不用通而通意存焉。

5、阳虚产后自汗案

吴某,女,28岁,中医师。

署天产后自汗不止,自拟桂枝汤无效,求治于吾师。

自述:

两日前自然分娩,顺产•男婴,当晚即发热汗出,至半夜汗出湿衣,越来越多,展起微觉恶风,自忖系产后血虚,风邪茨虚,营卫失与所致,因自拟桂枝汤1剂,服后病情仍无大改善。

问诊:

未婚时即长期畏寒肢冷,便漁易泻,因体弱多病才选择学习中医;望诊:

舌体淡胖,苔薄黄而水滑;切诊:

六脉浮而略人,空虚无力。

诊断:

阳虚自汗。

辨证:

阳虚不固,营卫失与刖气外越。

治疗:

温阳固农,调与营卫。

方药:

真武汤加桂枝汤。

制附f10g先煎60分钟白术20g白苟20g茯苓10g生姜15g桂枝10g人枣30g炙甘草10g上方水煎服,1131剂,连服两剂。

热退汗止。

讨论:

⑴本案患者自身即就是中医师,其向拟桂枝汤在辨证立法选方上基本正确,并无原则性失误,然而却未能取效的根本原因何在?

细细推究,可能主要在于把产后生理变化瞧得太重,以致思路完全为产后失血所束缚,忽视了结合体质特点进行综合分析。

[2]产后以阴虚于下,阳无所附而发热者为参见,本案产妇素体阳虚,生产时气随血耗,阳随阴脱,进-步加重J'阳熄病机的发展,阳气内虚,机体调节能力低下,此际单纯调与营卫,虽基本原则无误,但无脏腑生机为内应,故仍疗效不显。

为鼓舞元气,调动生机,虽产后亡血,不宜温燥,但温阳之法仍势在必行。

同时应当虑及的就是,新产之体,毕竟失血量多,温阳药的用量又不宜过人,这就是此证用药的关键技术点,非久经历练,难以精当把握。

6、真武汤治疗脉结代

刘某某,女,77岁,已婚。

2001年11月26日初诊。

患肺气肿、冠心病廿余年。

现证见咳嗽,痰白虽多,胸闷气短,已20天。

动则心累,气紧,气喘不能平卧,下肢肿,按之凹陷,纳少,人便稀,小便量少。

舌淡胖、苔薄白润,脉缓结代。

处以真武汤合苓甘五味姜辛夏汤加味:

制附片(另包,先煎1小时)15g,茯苓、生姜、白术、黄罠各20g,白芍、五味子、红参、桂枝、炙甘草各10g,北细辛6g,法半夏16g.水煎服,日1剂。

上方连续服15剂后,诸症平息,整个冬天未再复发。

按:

学习《伤寒论》于“脉结代”,•般皆知炙甘草汤可以治疗,但知道真武汤也可以治疗者则不多。

炙甘草汤证属阴阳两虚而偏于阴虚,故重用生地滋阴。

然脉结代之证并非仅由阴虚。

陈师认为:

究脉结代之根,为脉管时有痉挛,气血失于通利,不能相续所致,而脉管痉挛除有阴血不足不能濡养外,阳虚饮停也常可致此,则非炙甘草汤所可缓解。

故宗“治病求本”的原则,用真武汤温阳利水,阳复水去,脉道无饮内阻启然血行通畅;再加炙甘草与芍药合用,甘以缓急,使脉管恢复正常,不呈痉拿,则气血通利,脉来连续,结代可愈。

而咳嗽痰多色白,提示肺寒有饮,故用苓甘五味姜辛夏汤温肺化饮。

患者年事己高,动则气紧气喘,捉示心气亏虚,故加人参、黄罠益气补虚。

陈师反复教导我们,临床思维应当“面面俱到”,考虑周全。

患者的年龄也就是临证不可忽略的•个方血•,如若不辨,则有顾此失彼之嫌。

7、阳虚慢性肾炎肾功衰案

陈某,男,58岁,重庆某军工单位干部。

1985年患肾炎,1986年因肾功衰竭住入成都某医院,医治数月收效甚微,求治于吾师。

P1述:

1985年秋,因精神疲惫,全身乏力,继而渐见汝下肢水肿,始惊惧而就医,经西医检查确诊为慢性肾炎,此后四处求医,中西两法并用,水肿时轻时重,没有收到稳定性疗效。

问诊:

小便量少,人便瀟薄,口淡口奥纳呆,腰膝软弱,时隐隐作瓶遇阴雨加重;望诊活体淡胖,苔中等厚度,中心微黄,周边泛白;切诊:

脉沉迟无力。

诊断:

水肿。

辨证:

阳虚水停。

治法:

温阳行水。

方药:

真武汤化裁。

制附片30g先颠60分钟白术15g生茯苓15g白芍15g生姜15g人参15g桂枝15g桃仁15g丹皮15g上方水煎服,连服3月,肾功基本恢复,于1987年2月出院,后连续4年3次检査肾功,均属正常。

讨论:

⑴本案辨证要点在舌胖淡,脉沉迟而微。

若舍此不究,而见水肿即利尿,见腔痞即消食,见口臭即清胃,就是见标不见本,治必无功。

须知水肿有上焦肺气郁闭,中焦枢机不利,下焦气化不行之别;脱痞有食积、湿滞、痰阻、血瘀之异;口臭有肺热、胃热、肾虚之殊。

治法亦因证性不同而人相径庭,非追本穷源莫能识见幽微,治得根本。

[2]本案患者元阳久虚,元阳久虚除影响水液气化外,还直接耗损五脏元气,且阳虚日久,浊液壅遏,障碍气血运行而最终导致络脉瘀阻的潜在病机形成,故治疗时除以真武汤温阳化气行水外,还加人参以大补五脏元气;加桂枝、桃仁、丹皮以化瘀通络,以求更完美地解决问题。

8、阳虚风丹案

袁某,女,43岁,四川宜宾人。

1980年春,因患风丹,每发即昏倒,两度住院,仍未根治,时吾师正在宜宾带学生毕业实习,患者乃登门求治。

向述:

23岁结婚,共顾产3胎,自生第•个小孩后不久,即断续散发风丹,开始发作虽少,丹块稀疏,间隔时间也较长,用民间新省帚烘热后在丹出局部刷扫数次即愈。

生第二胎后,发作次数增加,丹块也较前增多,民间疗法效果不佳。

生第三胎后,丹发越来越频繁,丹块成片相连,心中嘈杂慌乱,继而昏倒,不省人事。

经中西医内外科治疗,效果不佳。

问诊:

此次发作始于今日晨起,只觉心中慌乱不适,尚未昏倒。

长期人便滤薄,食生冷易腹泻;望诊:

精神尚可,形体略胖,面白不泽;切诊:

六脉细缓,沉取略弦。

诊断:

风丹。

辨证:

阳虚气郁。

治疗:

温阳益气。

方药:

真武汤加味。

制附了30g先额60分钟白术15g白芍10g生姜20g茯苓30g当归10g黄罠50g炙甘草10g人参10g上方水煎服,1日1剂,连服3剂。

1剂未尽,风丹完全消散,3剂尽而楕神转佳,饮食倍增,人便畅解成形。

为求其长治久安,嘱2日1剂,续服15剂,此后病情从未复发。

讨论:

⑴导致风丹发生的原因十分复杂,有外感,有内伤,外感中又有风寒、风热、风湿、湿热,内伤中又有血虚、血热、气虚、阳虚等种种不•,单纯外感者少,内伤而兼外感者最为多见。

诊断时当详审细察,以明辨其性质,然后对证施治。

绝不可以某一法-方通治之!

⑵今日之时嗓,在于•见发疹、发丹、发斑,人多不详加辨证,便主观臆断为火热内炽,輦率运用凉血解毒甚至泻下之剂,寒证、虚证误用,或致邪机内陷,或致阴阳两伤,病情加重。

⑶阳虚发丹相对较少,难辨而又难治,非温阳不能内固元气,非益气不能外固薔篱,非养血洁血不能交通营卫,沟通农里,故三法并用,共奏殊功。

9、阳虚反复感冒案

某七旬翁,1999年6月22日,因患反复感冒前来吾师处就诊。

自述:

历来形寒怕冷,炎署亦衣不可单,夜仍复被,严冬更就是重裘加身,炉火相向,足不出户。

纵然如此,仍稍有不慎,即喷嚏不断,淸涕流涟。

昨日晨起即觉头身沉重,涕流如注,自服参苏丸3次,汗出身重稍减而恶寒反加重。

问诊:

微纳呆厌汕,肢体略感沉重疼痛,小便清长,人便瀟薄;望诊:

形体偏瘦,而色青灰,舌略胖稍淡;切诊:

六脉细缓无力。

诊断:

风寒感冒。

辨证:

阳虚气弱,农卫不固。

治疗:

温阳益气,实卫固衣。

方药:

真武汤合当归补血汤。

制附r60g先煎60分钟白术20g白芍15g茯苓30g生姜40g黄罠25g当归5g上方水煎服,101剂,连服两天。

二诊时诸症痊愈。

讨论:

⑴本案辨证要点在脉微细,舌胖淡,感冒反复发作。

治疗要点在温里固本,实卫固衣,切切不可专事发散!

专事发散则易生脱越之变。

⑵本案患者既肾阳不足,又肺气人熄,肾阳不足则浊阴内聚;肺气人虚则薔篱不固,故常在不知不觉中即外邪加身,•年四季感冒不能脱体。

此类体质的患者,纵就是新感,只要不属重证,解农仍在其次,温阳固本才就是当务之急!

且须重用附了、生姜始能见效,用量太少,则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生姜温里发农化饮厂•药三用,非单--走散发越所能替代。

⑶伤风感冒,瞧似寻常微恙,但凡有临床体验者无不知晓,对于感冒反复发作,数年乃至数十年不愈者,要想收到良好效果,绝非易事!

君(汤、玉屏风散、补中益气汤类处方,无异隔山吹火!

本案所以能收到较好效果,奇在人用寻常之兵,我用骁勇之将。

附:

此案前文(强调顽症当出奇制胜)

吾师指出:

治疗顽症,不能循守常规常法,而应当选择新的视角去寻找新的突破口,才能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觅得

“柳暗花明又•村”。

此所谓顽症,特指除不治之证与特异性慢性病外,那些经年累月、久治不愈的病证。

这类患者,人多有过八方求医、四处觅药的复杂经历,•般常规辨证方法与常用方药以及常用剂量都反复运用过了,不能再以常法、常方、常量敷衍塞责,而应当考虑出奇制胜。

出奇制胜不等于为出奇而出奇,更不等于疔目标新立异。

“奇”,也必须有自己的理论支撑点,这个支撑点的获得,很可能就就是在对前期治疗的深入考査中。

如前期辨证大方向无误,则应考虑治疗层次就是否准确?

同样就是气虚,肾病治腺,则药力不达病所,无异隔樂搔痒;脾病治肾,又药力已过病所,同样搔不着痒处。

当易位而治,此奇在人求于此,我循此以求其彼;思之于细,求之于微,以得其真。

如前期治疗层次无谋,则应考虑选方就是否最优?

同样就是治气虚易于感冒,玉屏风散自不如补中益气汤效验卓著,此奇在人求其守通世之常法,我求其择用宏之良方。

同样就是益气敛汗,补中益气汤自不如浓煎独参汤功效强人,此奇在人求其泛泛,我求其力专。

如前期选方无谋,则应考虑选药就是否最良?

同样就是用四君/汤,泡参、党参,自不如人参之效用卓著,此奇在人用寻常之兵,我用骁勇之将。

如前期选药无误,则应考虑药物间用量比例就是否最佳?

仲景用大黄、厚朴、枳实三药时,各药用量不同,主治也不尽相同,甚至连方名都迥然不同了。

大黄4两、厚朴3两(炙)、枳实大者3枚(炙)时,名小承气汤,主治“下利诲语”;大黄4两、厚朴8两、枳实5枚时,名厚朴三物汤,主治“痛而闭”;人黄6两、厚朴1两、枳实4枚时,名厚朴人黄汤,主治“支饮胸满”。

由此可见,药物间的比例关系就是至关重要的。

各药用量就是根据矛盾主从、标本缓急来确定的。

用药不知因证定量,则治失标本,方乱君臣,效何由生?

故当仔细斟酌,反复权衡。

此奇在人失之粗疏草率,我得之精益求精。

如前期之治,辨证、选方、用药、配伍比例均似允当,但却久治无功,则应考虑或病重药轻,尚需继续坚持守法守方治疗,以待功行圆满,转机自现;或病有隐曲,辨证、治疗均当另辟膜径,而隐曲所在又•时难辨,如病非危急,亦可反其道而行之,以冀矛厉激化,真相显露。

此奇在人寻其常,我通其变。

总之,对于顽固性病证的诊治,贵在知常达变。

倘不知变通,继续重复别人已经走过的道路,多半只会越走偏离真理越远,就是永远找不到光明的。

10、阳虚呃逆案

唐某,男,34岁。

1975年7月18日,以呃逆甚剧,前来吾师处就诊。

自述:

两周前回家探亲途中,骤发呃逆,断续不止,三五分钟咂,服中西药10余日不效。

问诊:

纳呆便澹,气短心悸;望诊:

精神疲惫,面色苍白,舌体淡胖;切诊:

六脉皆弱。

诊断:

呃逆。

辨证:

阳气虚衰,寒滞筋膜。

治法:

温阳益气解痉。

方药:

真武汤化裁。

茯苓15g白芍20g人参10g干姜15g白术20g制附片30g先煎60分钟

上方水煎服,每日1剂。

2剂尽,呃止纳增,精神好转。

嘱2S1剂,续服3剂,以固前功。

讨论:

⑴本案以舌体胖淡、六脉皆弱为辨证要点,而不可以壮年、盛署为立法依据。

因时,因人制宜固属中医治疗学的重要原则,但最终都要落实到证上,这些原则才能得到正确体现,所以因证制宜才就是核心。

若舍证而顺时就人,就是弃实而求形,则形无所附。

⑵治呃当分寒热虚实,呃声连续不上属实,断续而作属虚。

中焦虚寒可用丁香柿蒂汤温中止呃,此属下焦阳虚,古法多用参附汤治之,今用真武汤加人参,参附汤已在其中,且真武汤中的芍药有柔肝解痉作用,以此方为基础既可补阳虚之本,又可缓膈肌痉挛之标,较单用参附立意更为周详。

⑶患者年华方壮,又当盛暑•,吾师却能通过四诊,抓住阳损气耗本质,以温阳益气为治则,立定脚跟用药,确非历练深厚、学验俱丰者莫能为。

论阳虚呃逆并非自吾师始,而以真武汤治阳虚,却属吾师之首创,且说理透辟,化裁精妙,于人启发良多。

11、眩晕案

刘某,女,44岁。

1993年2月27日,以患高血压6年,就诊于吾师。

自述:

家族并无高血压病史,六年前夏天,自觉头昏脑胀,初以为感受署热所致,未十分留心,自购桑叶、菊花泡水喝,不仅毫无好转,且日渐加重,竟至头胀而痛,举止漂浮,急去区医院诊治,门诊病历记录血压:

190/135mmHg,诊为高血压,从此长期服用罗布麻叶片、天麻定眩丸等药,无法中断,停药即血压升高,1口病复发。

问诊:

口淡,便瀟,长期腰部软胀而痛,耳鸣心悸;望诊:

形丰面口,舌胖苔润;切诊:

六脉弦缓。

诊断:

眩晕。

辨证:

阳虚湿阻。

治法:

温阳利湿。

方药:

真武汤加味。

干姜15g白术15g白芍15g伏苓30g川牛膝20g泽泻20g桂枝10g制附了30g先煎60分钟上方水煎服,1日1剂,服2剂,任尿人增,夜尿反减少,眩晕消除,测得血压150/90mmHg,而且向觉精神清爽,四肢轻健有力。

吾师嘱其2日1剂,再进10剂。

追访半年,未再复发。

讨论:

⑴本病初发之时,患者已年近六七,阳气衰于内而膜膝注气不化,又时当夏令,暑热逼蒸于外而膜膝洋气膨胀,压迫脉管,发为高血压。

阳虚就是本,署热就是标。

治当温阳行水,解署化浊,而非单纯血管扩张类降压药所能根治,今虽岁历六载,其阳虚的基本病理只有加重而无改变,故治疗仍当以温阳化气行水为主,非真武汤难以胜任。

方中加桂枝以通阳化气,加泽泻以助利水之功,加川牛膝以导其血气下行,故收效更著。

⑵以膜膝沖气不化,脉管壁夹层浊阴潴留,压迫脉管而释阳虚型高血压之病理。

实吾师之首创,形象、深刻,很有说服力。

⑶血压升高,就是现象而不就是本质,更不完全就是阳气亢盛,不得•味淸降潜镇。

火热逼迫者有之,阴虚阳亢者有之,阳虚湿遏者亦有之。

当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吾师以膜膜三焦说为指导,解说病机,拟订治法,遣方用药,为许多疑难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颖、深刻、具体的理论依据,捉崗了辨证的.楕确度与用药的针对性,但膜滕病理改变就是果不就是因,即便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也可反果为因,派生出别的病理结果来,但它仍然只就是疾病过程中连锁病理反应的•个中间环节,其本仍在脏.腑,故吾师深刻指出的“治内伤所致膜膝病变,当以治杂病法为真诀”确就是至理名言。

12、陈老真武汤-心悸

刘某,女,77岁,2001年11月26日初诊。

患肺气肿、冠心病20多年,去年由某省级医院诊断为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20多天前感心中悸动,动则心累,咳嗽气紧,痰口量多,胸闷气喘,不能平卧,下肢肿,按之凹陷,曾服西药(药名不详)治疗,未获寸功。

询知除上症外,尚伴纳少,人便稀,小便量少,舌淡胖,苔薄亡I润,脉结代。

陈老谓:

此阳虚饮停,治以温补肾阳,温肺化饮,以真武汤合苓甘五味姜辛夏汤加味:

茯苓20g白芍10g法半夏15g五味f10g桂枝10g北细辛6g生姜20g白术20g红参10g炙甘草10g黄罠20g制附片15g(先煎40分钟)上方连续服15剂后,诸症平息,整个冬天未再复发。

【侍诊心得】本案以心悸、脉结代为主症,诸中医学了皆知《伤寒论》中有炙甘草汤可以治疗“脉结代,心动悸”,不知真武汤亦可以治之。

炙甘卓汤证阴阳两虚而偏于阴虚,故重用生地滋阴,然动悸脉结之症并非仅独阴虚也。

陈老认为:

究心悸脉结之根,为心系血脉时有痉挛,气血失于通利,不能相续所致,而血脉痉挛除有阴血不足,不能濡养外,阳虚饮停也常可见。

此证•派肺肾阳虚,水饮停滞之征,确非炙甘草汤可缓解也。

故宗“治病求本”的原则,用真武汤温阳强心,化气利水,心阳得助,阳复水去,血脉无饮内阻,自然血行畅通;再加炙甘草与芍药合用,甘以缓急,使血脉恢复正常,不呈痉挛,则心血通利,脉来连续,心悸结代可愈。

而咳嗽痰多色白,捉示肺寒有饮,故用苓甘五味姜辛夏汤温肺化饮。

患者年事己高,动则气紧气喘,捉示心气亏虚,故加人参、黄罠益气补虚。

陈老反复教导我们,临床思维应当考虑周全,患者的年龄也就是我们临证不可忽略的•个方面,如若不辨,则有顾此失彼之嫌。

【按语】陈老本身阳虚体质,早年时常抱恙在片,常拟真武汤自服,故有“陈真武”之称,因此陈老在临床运用真武汤治疗很多阳虚之证,药虽平常,却很持彩,此案即就是代农。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常见致病因素,多见于冠心病、风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心肌炎、心包炎等因素造成窦房结供血不足或纤维化,以致窦房结功能减退,临床以缓慢性心律失常为主要特征。

中医认为本证多为阳气亏虚,痰饮或瘀血内阻所致。

治疗以“温阳益气,活血通络”为主,每以麻黄附了细辛汤加味。

“麻黄附(细辛汤”出于《伤寒论•少阴病脉证并治》,具助阳解农之功。

方中麻黄发农散寒,附(温肾壮阳,祛除里寒,配伍归肺、肾经的细辛祛风散寒。

在本方基础上配伍肉桂以温肾助阳,黄罠补气升阳;葛根升发清阳,增强补气温阳作用;枳实行痰除痞;丹参、焦山楂,括血化瘀。

现在中医药理研究认为温阳益气,沾血通络的中药可以明显改善窦房结功能,提高心率,对降低病窦患者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有很人帮助(沈映君主编、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药药理学、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本案所用药物虽然有所不同,却能殊途同归,其理何在?

在于心脉传导阻滞机制相同故耳。

13、陈老治胸痹

陈某,女,62岁,2006年10月4日初诊。

病者患“冠心病”10余年,平素自服“稳心颗粒”、“丹参滴丸”等,控制甚佳。

1周前因婆媳关系不与而争吵,自觉心前区憋闷疼痛,心悸,心电图示心率110次/分、50次/分,不等。

服前药而症状未见明显缓解,遂到门诊求治。

诊时除上述见症外,尚见气短,时自汗出,虽厚衣厚被而手足仍感不温,双下肢浮肿,便秘,舌质淡胖,苔水滑,脉沉而无力。

陈老卜I:

此阳虚之体,复因情志之变而诱发,以温阳大法,稍加疏解,取惫仪附子散合真武汤加减:

惫歧仁20g茯苓20g白术20g亡内10g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其它语言学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