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6044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58.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2页
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2页
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2页
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2页
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2页
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2页
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2页
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2页
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2页
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2页
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2页
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2页
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2页
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2页
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docx

《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docx

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第一讲:

高考概况介绍

一、2006年古诗文阅读的高考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1.常见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理解。

2.常见文言句式的理解。

常见文言句式:

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句。

3.文章内容的理解(翻译、断句等)

(1——3)考查层级B

考查目的:

语句理解

4.文章信息的分析和筛选

5.文章内容的归纳,中心的概括

6.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和概括

(4——6)考查层级C

考查目的:

文意分析综合

命题趋势

2002——2006年北京卷中文言文的选文情况

年份选文出处主要人物主要内容

2002《三国志》孙叔敖五员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2003 邴原邴原求师

2004《隋书·循吏传》辛公义勤政爱民

2005《吕氏春秋·慎行》崔杼庆封

2006《晏子春秋》晏子乱人之动,其始相助,后必相恶。

为义者始而相与,久而相助

1.选文特点:

选材以浅易文言文为主。

从体载上看,选文均为史传作品,以叙事为主,议论较少,篇幅在500字左右,语言精练简洁.主要出自《二十四史》2005年《吕氏春秋》

正史——其它发展的趋势

从内容上看,大多为有声名的文臣武将,围绕人物叙述生平简历和突出事迹,表现人物敬业奉公的品行和卓异才能.思想性强.大多为正面人物,也有反面人物,2005年以反面人物形象为考查素材。

从风格上看,从风格上看,选取文比较典范,很少用典故。

这就是浅易文言文的要求。

2002——2006年北京卷中文言知识的考查情况

年份

考查内容

文言实词

古今异义

文言虚词

文言句式

2002年

 

宝刺受去

于因之以

省略句

2003年

哀辞识乃

具有、涕零乡里、交游

而其之以

省略句

2004年

数除市两

 

为若因乎

省略句

2005年

2006年

相扌豕诛与

致徒逮委

 

更之以相

见已之乃

省略句

省略句

2、知识贴近课本

时间

虚词考题中的涉及到的课本知识

2002年

苛政猛于虎也。

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宋何罪之有?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2003年

秦贪,负其强。

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斧斤以时人山林。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若入前为寿,请以剑舞。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3、用句式考查文意理解

文言文阅读(8小题)

[原文]后迁牟州刺史,下车,先至狱中,因露坐牢侧,亲自验问。

十余日间,决断咸尽,方还大厅。

受领新讼,皆不立文案,遣当直佐僚一人,侧坐讯问。

2004北京卷·8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氏)亲授书传

B.(辛公义)以勤苦著称

C.(遇病者)争就使君

D.(辛公义)侧坐讯问

4.用断句代替文句翻译。

2004年·北京卷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2005年·北京卷]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

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2006年·北京卷]

(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投赵。

赵人乏食,粟于齐,齐王弗许。

周子曰:

“夫越之于齐楚扦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塞今日亡越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教越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取材于《资治通鉴·周纪五》)

4.要求降低,题型稳定

(2002年《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实词和文言实词做了明确规定:

掌握课本中常见的文言虚词和文言实词

15个虚词(而、乎、其、且、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然、矣、哉)、120个实词。

(2).五道客观题(实词、虚词、句式、信息筛选、分析概括);一道主观题(翻译/断句)。

备考思想:

复习要回归课本

复习要讲求落实

复习要突破学生难点

文言选文宜易不宜难

备考中应该着力解决的问题:

1、读懂高考选文。

2、掌握阅读模式。

3、把握设题规律与解题技巧。

文言文备考策略

(一)积累基本知识,减少阅读障碍。

(二)讲好专题知识,探究记忆规律。

(三)把握阅读模式,培养阅读习惯。

(四)了解设题规律,提高解题能力。

第二讲:

积累文言知识

●      积累文言知识,减少阅读障碍

 文言实词  文言虚词

 古今异义  通假字  文言句式

1.诵读基本篇目,识记基本知识(02—06年高考涉及篇目)

高中语文教材中会考和高考中直接涉及的篇目共有14篇

第一册:

《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邹忌讽齐王纳谏》     《触龙说赵太后》《子路、曾析、冉有、公西华侍坐》《寡人之于国也》《劝学》

第二册:

《过秦论》《鸿门宴》《师说》《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

《阿房宫赋》《谏太宗十思疏》《种树郭橐传》;

第三册:

《六国论》《游褒禅山记》《伶官传序》《石钟山记》 

《项脊轩志》《登泰山记》《病梅馆记》《五人墓碑记》

第四册:

《陈情表》《祭十二郎文》《愚溪诗序》《赤壁赋》 《逍遥游》《滕王阁序》《柳毅传》《促织》

第五册:

《齐桓晋文之事》《庄暴见孟子》

第六册:

《廉颇蔺相如列传》《报任安书》

诵读的意义

1.以诵读为基础识记120个实词

反复记忆,熟悉句式,培养语感,

提高阅读速度与质量。

2.以检测为手段,一课一测突破难点

任务驱动,巩固落实

3.以熟悉课文内容为目的,整理史料知识

深入理解史料知识,多角度转化(熟读课文,用于写作)

2.识记文言常见词语(必须背下来,在阅读中灵活运用)

第一类:

表示授予、提升的词语

征:

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辟:

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荐、举:

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拜:

授予官职;

除:

任命,授予官职;

授:

给予官职;

起:

起用人任以官职;

擢:

在原官职上提拔;

拔:

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下车:

上任

召:

聘任

第二类:

调动官职的词语。

☐   迁:

调动官职,一般是提升调用;

☐   转、调、徙:

调动官职;

☐   补:

补充缺职;

☐   改:

改任官职。

☐   徙:

平职调动

☐   复:

恢复旧职

第三类:

兼职、代理的词语

☐   兼:

同时掌管,兼任;

☐   领:

兼任;

☐   署:

代理,暂时担任;

☐   权:

暂代官职。

第四类:

降职、罢免的词语

☐   贬:

降职;

☐   谪:

被罚流放或降职;

☐   出:

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

☐   左迁:

降职;

☐   罢、免:

罢黜、免去官职;

☐   黜、废:

废弃不用。

☐   放:

本意为放逐,特指京官改为外任

还有一些不表示职官的变动,但常常与职官结合在一起,可灵活翻译为执掌、主持的意思。

例如,①知:

调清河丞,寻知大谷县(1996年高考);②行:

迁左丞,行徐州事(2000年高考);③主(掌管):

“太尉绛侯勃不得入军中~兵。

”(勃:

人名。

《史记·吕太后本纪》)

需要特别提及的是选段文字一般包含有主人公行事的后果或影响(史书传记的体裁所定),而这种后果或影响很多时候在官职的升降之中可以得到直接的反映。

二、了解一些常见职官词语的含义。

在其位,谋其政,知道了某种官职的具体含义就能够推知选文中人物的适当言行。

1、武官。

一般称呼为将军、尉、将、司马、节度使、掌书记、参谋、参军等。

如:

中郎将、屯骑校尉、祁连将军等。

2、中央文官。

一般称呼为大夫、侍从、郎中、员外郎、主事等。

例如:

谏议大夫、御史大夫、侍郎、秘书郎、翰林待诏(侍从)。

3、地方文职。

太守、刺史、长史、别驾、黜陡使、知州、知府、令等。

此外,还有一个常见词:

掾(yuàn):

古代官署属员的通称。

如:

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

为临菑市掾。

(2001年高考)

文言文阅读步骤

2、常见词语:

数奇(命运坎坷曲折),驵侩(马匹交易的经纪人,后泛指经纪人),县官(指朝廷),坟策(泛指古书典籍),自居(自以为有某种身份),非礼(不合礼节),卑鄙(指地位低下,见识短浅),秩满(指官员任期期满),服阕(为父母服丧三年期满),委输(输送积聚的货物;转运),委吏(管理粮食的小官吏),自许(期望自己干什么),黔首(指百姓),耄耋(指八九十岁的老人,泛指老年人),按部(指在自己的辖区内巡视),藉田(古时帝王在春耕前亲自耕作农田以鼓励百姓的活动),下车(指官员上任),视事(官员在任内处理政事),望门投止(投靠有名望的家族),畋渔(打猎捕鱼),墨者(有贪赃行为的人),锐意(决心),属辞(撰写文辞),累官(屡次升迁),左迁(贬官),通货(通商),女弟(妹妹),反复(改变以往局面;书信往来),突出(奔突而出),具体(形体具备),三尺(指剑;法律条文),烈士(有志于建立功业的人),舅姑(公公与婆婆),风流(有功绩而又有文采;流风余韵),无赖(无所依靠;无聊),影响(影子和声音),身体(亲自实行),处分(处置安排),结束(整装,装束),放心(丧失了意志),闾左(平民),豪右(权贵),苍头(奴仆)

3.虚词的固定用法

1表示疑问何以知之

/问女何所思/

未辞也,为之奈何

/如太行王屋何/吾孰与城比徐公美

2表示反问何辞为

/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3表示感叹惟待死期耳!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鸣呼,亦盛矣哉!

/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4表示揣度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

若辈得无若贫乎?

/

其可怪也欤?

/

吾王庶几无疾病欤?

5表示选择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先生在民间,审知故扬州阁部果死耶,抑未死耶?

其真无马耶?

其真不知马也。

(二)、讲好专题知识,探究记忆规律。

1、文言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

2、文言虚词、词类活用、文言断句、文言句式、文言翻译

第三讲:

词类活用

●      词类活用判断词性变化,准确翻译

教学目标:

1、通过本专题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古汉语知识。

2、使学生的文言翻译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教学设想:

通过大量训练,加上老师讲解,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这方面知识。

名词活用——活用为一般动词、状语、使动、意动;

动词活用——活用为名词、使动;

形容词活用——活用为名词、一般动词、使动、意动

判定词性变化与语法相结合

●      .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

如: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

引申为慢慢、逐渐。

[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名词用作状语的词语,并加以解释。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云、.响、景:

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

②人皆得以隶使之隶:

像对待奴隶一样

③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

用船

④东歌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东、北:

在东边、在北边

⑤而相如廷叱之廷:

在朝廷

⑥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夜:

在夜晚

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

每天

●      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

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

1籍吏民,封府库。

2汉水又东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4今王鼓乐于此。

5置人所罾鱼腹中

6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

 7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

 8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9权,然后知轻重 

①籍吏民,封府库籍:

登记

②沛公欲王关中王:

统治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敌:

攻击

④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五人墓碑记》)函:

用匣子装

⑤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缟素:

穿孝服

⑥大楚兴,陈胜王王:

称王

⑦范增数目项王。

目:

示眼色

⑧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

游泳

⑨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

推究

⑩质于秦。

质:

做人质

●      名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

“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作动词,臣服的意思。

①生死而肉骨肉:

使……长肉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

让……称王

③汗牛充栋汗:

使……出汗

④汗马功劳

⑤齐威王欲将孙膑任命……为将

臣活之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      .名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

如: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①稍稍宾客其父宾客:

把……当作宾客。

②鱼肉百姓鱼肉:

以……为鱼肉

③孟尝君客我客:

把……当作门客

④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⑤友风而子雨

⑥幕天席地

⑦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

意动用法,以……为鉴

●      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

如:

“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

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入:

产品、收入

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收获、心得

③作有利于时,制有便于物者,可为也作、制:

措施、制度

④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谗、讥:

诬陷、嘲讽的话

⑤钩党之捕遍于天下捕:

搜捕活动

⑥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收藏、经营:

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

⑦司马子反渴而求饮饮:

饮料、汤食

⑧少仲尼之闻问:

见识

●      动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如:

“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

①外连横而斗诸侯斗:

让……争斗

②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屈:

使……弯腰

③以夭梅病梅为业夭、病:

使……弯曲,使……生病

④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

使……发出声音

⑤李牧连却之却:

使……退却

⑥中军置酒饮归客饮:

使……饮酒

⑦生死而肉骨

⑧惊天动地

⑨可烧而走也

⑩焉用亡郑以陪邻 《左传》

⑪既来之,则安之。

●      形容容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

如:

“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锐”,指的是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

①秦孝公据殽函之固固:

坚固的地势

②晓看红湿处红:

红花

③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红:

绿叶、红花。

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近”:

平坦、距离近的地方

⑤小学而大遗

⑥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远近”:

天下的人

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高:

高处

⑧问其深,则好游者……

⑨常在于险远。

⑩圣益圣

⑪亦以明死生之大

●      形容容词用作动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

如:

“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中的“穷”,是走到尽头的意思。

①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穷:

看尽

②火尚足以明也

③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美:

赞美

④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高:

升高

⑤此诚雕虫之戏,不足为多也多:

推崇,赞许

⑥高其直<促织〉抬高

⑦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偏爱

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      形容词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

如: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就是“使……变绿”的意思。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弱:

使……削弱

②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高:

使……高,抬高

③昂其直,居为奇货昂:

使……高昂

④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弱:

使……削弱

⑤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愚:

使……愚笨

⑥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战国策》

⑦富国强兵

⑧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俄其体肤……

●      形容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

特征。

如:

“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认为……小的意思。

①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小:

认为……小

②予怪而问之怪:

认为……怪

③渔人甚异之异:

认为……奇怪

④贵货而易土易:

认为……容易

⑤患志之不立患:

以……为忧患

⑥不耻下问

⑦是古非今

⑧不远万里

●      数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

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的事物。

如:

六王毕,四海一一:

统一(动词)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

背离(动词

●      数词用作形容词

①余观乎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一:

全、满(形容词)

②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一:

专一(形容词)

③二三其德二三:

不专一,不忠诚(形容词)

●      数词用作名词

1其一犬坐于前一只狼(名词)

1.名+宾

2.副作状+名

3.能愿动词+名

4.名+补

5.所+名

6.名词作联合式或连动式谓语

7.相同结构

8.名词作谓语

9.独词分句

数量词活用——活用为名词、形容词、副词

翻译方法:

体现词性特点

第四讲:

文言句式

第一课时:

文言句式————判断句式(准确翻译)

一、《考纲》要求:

掌握常见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句)

二、考题分析省略句判断句

三、学习目的:

理解句意、准确翻译

四、复习策略:

抓特征,会翻译

判断句式: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1.用“者……也”表判断

陈涉者,阳城人也。

(《史记.了涉世家》) (陈胜是阳城人)

“......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2.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资治通鉴》) 

“......,......也。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3.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

”(方柯,是中国人)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4.“者也”并用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齐策》)

“......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5.用“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不能说是设法生财)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司马光《赤壁之战》)

6.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

”(这是狼)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

”(电脑是高科技用具)

7.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8.无标志判断句。

如:

“刘备天下枭雄。

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特征:

者也表判断

翻译方法:

----是-----句式

记判断词:

乃、必、亦、即、诚、皆、则

练习:

指出句式特点和标志性词语。

1.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

3.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归有光《项脊轩志》)

5.夫战,勇气也。

(《左传·曹判论战》)

6.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

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

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

9.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

10.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苏洵《六国论》)

11.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

1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

1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14.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

15.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

16.刘备天下条雄。

(司马光《赤壁之战》)

17.刘豫州王室之胃。

(同上)(《赤壁之战》)

18、有亭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19.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20、臣本布衣。

 

第四讲:

文言句式——被动句式

教学目标:

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被动句,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什么是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史记.屈原列传》)

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2.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

”的形式表被动。

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

”(《资治通鉴》)

3.用“见”、“于”,“见......于......。

”表被动。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暴见于王。

”(《孟子.梁惠王下》)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

4.用“为”,“为......所.....。

”表被动。

兔不可得,而身为宋国笑。

《五蠹》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资治通鉴》)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苏洵《六国论》)

5用“被”表被动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张溥《五人墓碑记》)

6.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