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公案大全一.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6256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禅宗公案大全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禅宗公案大全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禅宗公案大全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禅宗公案大全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禅宗公案大全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禅宗公案大全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禅宗公案大全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禅宗公案大全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禅宗公案大全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禅宗公案大全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禅宗公案大全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禅宗公案大全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禅宗公案大全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禅宗公案大全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禅宗公案大全一.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禅宗公案大全一.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禅宗公案大全一.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禅宗公案大全一.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禅宗公案大全一.docx

《禅宗公案大全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禅宗公案大全一.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禅宗公案大全一.docx

禅宗公案大全一

禅宗公案大全

(一)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

“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

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

“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于是,便把峨山赶出去,峨山不服,再三入室,三次都被打出来。

峨山心想:

我是被印可的人,难道白隐禅师看不出我有实悟?

或许是在考验我吧!

便再去叩禅师的门说道:

“前几次都因我的无知,而触犯了禅师,愿垂慈诲,我一定虚心纳受。

白隐禅师道:

“你虽担一肚皮禅,到生死岸头,总无着力,如果要痛快平生,须听我‘只手之声’(参一只手所发出的声音)!

因此,峨山便在白隐禅师座下,随侍四年,在峨山三十岁那年终于开悟。

峨山是白隐禅师晚年的高足,峻机妙用,大振白隐的门风。

后来年老时,在庭院外整理自己的被单,信徒看到,觉得奇怪,便问道:

“禅师!

您有那么多的弟子,这些杂事为什么要您亲自整理呢?

峨山禅师道:

“杂事,老年人不做,那要做什么?

信徒说道:

“老年人可以修行呀!

峨山禅师非常不满意,反问道:

“你以为处理杂务就不是修行吗?

那佛陀为弟子穿针,为弟子煎药,又算什么呢?

”信徒终于了解到生活中的禅。

一般人最大的错误,就是把做事与修行分开,其实,如黄檗禅师开田、种菜,沩山禅师合酱、采茶,石霜禅师磨麦、筛米,临济禅师栽松、锄地,雪峰禅师砍柴、担水,其它还有仰山的牧牛,洞山的果园等,这在在说明,禅在生活中。

断指求法

唐代仰山慧寂禅师,广州人,俗姓叶,九岁时,父母便送他到广州和安寺出家,到了十六岁时,父母又后悔不该送他出家,故又想尽方法,把他接回家来,令他还俗,准备完婚。

慧寂知道后,大惊,着急地问道:

“这是为什么呢?

慧寂的父亲回答道:

“从前我和你母亲之所以要送你到寺院里出家,是因为有一个算命先生说你命中犯凶煞,如果不投入僧门,求菩萨的庇护,便无法抚养长大。

现在你已经度过了厄运,可以还俗,继承叶家香火,我与你母亲已为你安排好一门美满姻缘,你又何必执意回到寺里过清苦的生活呢?

慧寂听后,不觉悲痛万分,一方面觉得父母用心良苦,恩情深重,一方面又觉得双亲在利用佛门,以保全儿子生命。

如今厄运一过,就要立刻背弃佛门,这种伪善伪信、自私自利的行为,实在罪过。

想来想去,慧寂决心不造孽缘,不能顺着父母心愿成婚,可是又知道语言上的争执是没有用的,于是就趁家人不注意时,将自己左手的无名指和小指,一刀斩断,鲜血淋漓地盛在盘里,捧着去见双亲,长跪不起的请求道:

“孩儿已身入佛门,为正信弟子,此生誓愿求取无上正等正觉,双亲大恩大德,孩儿当时时祈愿回向,却绝不再还俗成家。

今断二指以示决心,请双亲成全我的愿心!

做父母的看到慧寂盘里血渍斑斑的两截断指,知道其意志坚决再难更改,只好让慧寂返回佛门。

后来,慧寂十八岁时,到江西吉州,拜访耽源禅师,传授圆相九十六种;二十一岁,参访灵佑禅师,侍从十五年;三十五岁后,领众出世,成为沩山灵佑座下的大弟子,创立中国禅宗里“沩仰宗”一派;七十三岁时示寂,大家都尊称为“小释迦”。

中国人对出家为僧,一直没有正确的认识,有的人认为出家生活清苦,有的人认为必定受什么刺激,才会看破红尘。

殊不知“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所能为”,如顺治皇帝说:

“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

”仰山慧寂禅师若无大心大愿,不能入佛门为僧,怎能成为一代宗师!

大机大用

有一次,百丈怀海禅师参访马祖道一禅师时,站在他的身旁,马祖道一禅师转眼注视着绳床的角上挂着的拂子,怀海禅师顺着马祖禅师的眼光说道:

“就是这个作用,应离开这个作用!

马祖道一禅师道:

“你以后要如何接引学人?

百丈怀海禅师拿下拂子,竖了起来。

马祖道一禅师道:

“就是这个作用,应离开这个作用!

怀海禅师就把拂子挂到原来的地方。

忽然,马祖禅师振威大喝一声,震得怀海禅师的耳朵聋了三天。

后来,怀海禅师住持百丈山,因为山岩险峻高绝,所以又叫大雄山。

一天,百丈怀海禅师对弟子开示道:

“禅教大法不是微小的事,我从前被马大师一喝,耳聋了三天。

黄檗禅师听老师这么说后,不自觉地吐出舌头。

百丈禅师问道:

“你以后不是要继承马祖的禅法吗?

黄檗禅师答道:

“今天老师举出这个公案,使我们见到马祖禅师的大机大用,但是还不能了解马祖大师,假如继承他的方法,以后将会接引不到学人了。

百丈禅师说道:

“如是!

如是!

见解与老师一样,见解超过老师,才可以承当禅教大法的传授,你有些地方超过了我。

黄檗禅师听后,便恭恭敬敬地礼拜着。

后来沩山禅师问仰山禅师道:

“百丈再参马祖因缘,此二尊宿意旨如何?

仰山禅师道:

“此是显大机大用。

沩山禅师道:

“马祖座下出八十四位善知识,几人得大机?

几人得大用?

仰山禅师道:

“百丈得大机,黄檗得大用,余者皆是倡导之师。

禅门的大机大用,主要就是直指本心,见性成佛。

吾人在生活里,要能自由、自主,要能圆满、喜悦。

精神和物质要合一,内心和外境要一如,随佛道而不成佛,随众生而不入众生,只讲开悟,只讲机用,此即所谓禅!

卧如来

赵州从谂禅师,山东人,十八岁时到河南初参南泉普愿禅师时,因为年轻,南泉禅师正躺着休息,就没有起身,看见赵州时就仍睡着问道:

“你从哪里里来?

赵州:

“从瑞像院来。

南泉:

“见到瑞相了吗?

赵州:

“不见瑞相,只见卧如来。

南泉禅师于是坐起来,对赵州颇欣赏,问道:

“你是有主沙弥?

还是无主沙弥?

赵州:

“我是有主沙弥。

南泉:

“谁是你的师父呢?

此时,赵州恭敬地顶礼三拜后走到南泉的身边,非常关怀地说道:

“冬腊严寒,请师父保重!

于是南泉禅师非常器重他,因赵州是以行动来代替语言。

从此,师徒相契,佛道相投,赵州成为南泉禅师的入室弟子。

有一天,赵州禅师请示南泉禅师一个问题:

“什么是道?

南泉:

“平常心是道。

赵州:

“除了平常心之外,佛法无边,另外是否还有更高层次的趣向呢?

南泉:

“如果心中还存有什么趣向,就有了那边,没有这边;就会顾了前面,忘了后面,因此,所谓全面,被扭曲了的东西,怎会是圆融无碍的道呢?

赵州:

“如果佛法没有一个趣向,回顾茫茫,我怎么知道那就是『道』呢?

南泉:

“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

若欲真达到不疑之『道』,你应当下体悟,『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说是非耶?

赵州禅师自小就聪明颖慧,出言吐语,自有禅味,一句不见瑞相,只见卧如来,赢得了南泉普愿禅师的欣赏,即至问他是有主的沙弥还是无主的沙弥,他不用一般的语言回答,他用行动表示,顶礼、侍立,这不就是无言说的禅风吗?

赵州禅师的禅,重在自我肯定,自然随缘,所谓从平常心流露,不做斧凿,自有一番禅心慧解!

去了依赖性

德山宣鉴禅师

德山宣鉴禅师,四川剑南人氏,参龙潭崇信禅师悟道。

德山禅师初到龙潭的时候,因为受点心婆子的教训,似乎牢骚满腹,在山门外大声叫道:

“说什么圣地龙潭,既不见龙,又不见潭!

崇信禅师在山门内应道:

“你已到了龙潭!

德山禅师闻此应声,有所契悟。

从此,德山禅师随侍龙潭崇信禅师参禅。

一日夜晚,德山禅师站在崇信禅师身旁,久久不去,龙潭禅师说道:

“时间已经不早,你怎么不回去休息?

德山禅师向门外走了几步,回头说道:

“外面天黑!

龙潭禅师点了纸烛给德山禅师,德山禅师正想用手去接,龙潭禅师一口气又把纸烛吹灭,德山禅师于此大悟,立刻向龙潭禅师顶礼,良久不起,龙潭禅师便问道:

“现在一片漆黑,你见到了什么?

德山禅师说道:

“弟子心光已亮,从此不再疑天下老和尚的舌头了。

德山禅师悟道后,侍奉龙潭禅师三十余年,八十四岁圆寂!

德山禅师为了不同意禅门顿悟的说法,特地担了他的《金刚经》批注,到南方挑战,刚到南方,被点心婆子一番教训,指示他参访龙潭禅师。

德山禅师未能服膺顿悟的禅道,总因众生一向对自我的自信不够、肯定不够,而总希望诸圣加被,渐渐觉悟。

他以为不见龙不见潭,但崇信禅师告诉他,已到了龙潭,这便是给他一个当下即是的感受。

崇信禅师又把烛光吹熄,这也说明了不可依赖别人,一切要靠自己,德山禅师终于顿悟,即刻表明心迹,依赖性一除,所谓心灯亮了。

禅心经语

日本道元禅师,三岁时丧父,八岁时丧母,从小就由叔父收养,十四岁时在京都建仁寺出家。

我国宋朝时代,道元禅师来我国留学,当船在庆元港停泊时,一位年约七十多岁的老禅师上船来购买木耳。

道元禅师很亲切地跟他招呼,言谈中知道老禅师名叫有静,是浙江阿育王寺的典座(煮饭),于是就对他说道:

“禅师!

天色已暗,您就不要急着赶回去,在我们船上过一宿,明天再回去吧!

有静老禅师也非常有礼的回答道:

“谢谢您的好意,明天阿育王寺里正好煮面供养大众,今天特地出来买木耳,以便今晚带回,赶着明天应用,所以不方便在此过宿。

道元禅师道:

“就算您不在寺里,难道就没有人代理吗?

有静老禅师道:

“不,不能让人代理,我是到了现在这种年纪才领到这分职务的,怎可轻易放弃或请人代理?

何况我未曾获得外宿的同意,不能破坏僧团的清规。

道元禅师道:

“您已是年高德邵的长者,为什么还要负责典座这种职务呢?

应该安心坐禅,勤于读经呀!

有静老禅师听后,开怀大笑,说道:

“外国的青年禅者,你也许还不了解何谓修行,请莫见怪,你是一个不懂禅心经语的人。

道元禅师羞愧地问道:

“什么叫禅心经语?

有静老禅师不做思索,立刻答道:

“一二三四五。

道元禅师再问道:

“什么叫修行?

有静老禅师咬字清楚答道:

“六七八九十。

道元禅师在宋代时,到我国来学法,走遍我国名山丛林,后在浙江天台寺如净禅师处得法。

回日后,努力弘扬禅道,成为曹洞宗的开宗祖师,着有《正法眼藏》、《普劝禅仪》等禅门重要着作。

道元禅师初到我国时,即遇到有静这位老禅和子,可以让他知道中国禅林里真是藏龙卧虎,一个煮饭的老者,禅风高峻,深不可测。

什么叫禅心经语?

什么叫修行?

有静老禅师回答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当然这不一定指的什么,也可以说“一即一切”,“一二三四五”还不够包括禅心经语吗?

还重吗?

韩国镜虚禅师,带着出家不久的弟子满空出外云水行脚,满空一路上嘀咕,嫌背的行囊太重,不时地要求师父找个地方休息,镜虚禅师都不肯答应,永远都是那么精神饱满的向前走去。

有一日,经过一座村庄,一个妇女从家中走出,在前面走的师父,忽然握住那位妇女的双手,那位妇女尖叫了起来。

妇女的家人和邻居,闻声出来一看,以为一个和尚轻薄妇女,齐声喊打。

身材高大的镜虚禅师掉头不顾一切地奔逃。

徒弟满空,背着行囊也跟在师父的后面飞跑。

经过很久,跑过几条山路,村人无法追上这师徒二人。

在一条静寂的山路边,师父停下来,回头,非常关心地问徒弟道:

“还觉得重吗?

“师父!

很奇怪,刚才奔跑的时候,一点都不觉得行囊很重!

对前途目标,不够有坚毅不拔的信心,嫌远、嫌难、嫌重是必然的,如果对前程有信心、有眼光、有担当,就会感觉不远、不难了。

荣枯一如

药山禅师在庭院里打坐,身旁坐了两位弟子,一位叫云岩,一位叫道吾,他忽然指着院子里一枯一荣的两棵树,先对道吾问道:

“那两棵树是枯的好呢?

还是荣的好呢?

道吾回答道:

“荣的好。

药山再问云岩:

“枯的好呢?

荣的好呢?

云岩答道:

“枯的好!

这时,正好一位姓高的侍者经过,药山又以同样的问题问他:

“枯的好呢?

荣的好呢?

侍者回答道:

“枯者由他枯,荣者任他荣。

同一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答案,“荣的好”,这表示一个人的性格热忱进取;“枯的好”这表示清净淡泊;“枯者由他枯,荣者由他荣”,这是顺应自然,各有因缘。

所以有诗曰:

“云岩寂寂无窠臼,灿烂宗风是道吾;

深信高禅知此意,闲行闲坐任荣枯。

师姑是女人

智通禅师在归宗禅师处参禅时,有一天晚上巡堂,大叫:

“我开悟了!

我开悟了!

大众听了吓一跳,第二天上堂,归宗禅师集合大众问道:

“昨夜是谁自称已开悟了,请站出来!

智通走出来,直下承担地说道:

“是我!

归宗:

“你是悟了什么呢?

智通:

“我悟的道不能说。

归宗:

“如来降世,为示教利喜,总可方便一说。

智通禅师低声细语地说道:

“师姑原来是女人做的。

师姑,是在家学佛的女居士,师姑是女人的问题,自古就没有人怀疑过,但智通经过千辛万苦,才懂得这问题。

越是平常的道理,越是不平常,智通悟的,当然不是师姑是不是师姑,女人是不是女人,主要的是智通悟到了真如佛性不变的道理,但这种道理确实是不好说的,说了也等于白说,不如来一句“师姑原来是女人做的”,这一句话多么平凡,又多么微妙!

处事秘诀

唐代丰干禅师,住在天台山国清寺,一天,在松林漫步,山道旁忽然传来小孩啼哭声音,他寻声一看,原来是一个稚龄的小孩,衣服虽不整,但相貌奇伟,问了附近村庄人家,没有人知道这是谁家的孩子,丰干禅师不得已,只好把这男孩带回国清寺,等待人家来认领。

因他是丰干禅师捡回来的,所以大家都叫他“拾得”。

拾得在国清寺安住下来,渐渐长大以后,上座就让他担任行堂(添饭)的工作。

时间久后,拾得也交了不少道友,尤其其中一个名叫寒山的贫子,相交最为莫逆,因为寒山贫困,拾得就将斋堂里吃剩的渣滓用一个竹筒装起来,给寒山背回去用。

有一天,寒山问拾得说:

“如果世间有人无端的诽谤我、欺负我、侮辱我、耻笑我、轻视我、鄙贱我、恶厌我、欺骗我、我要怎么做才好呢?

拾得回答道:

“你匚妨忍着他、谦让他、任由他、避开他、耐烦他、尊敬他、不要理会他。

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寒山再问道: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处事秘诀,可以躲避别人恶意的纠缠呢?

拾得回答道:

“弥勒菩萨偈语说:

老拙穿破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有人唾老拙,随他自乾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

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办。

如果能够体会偈中的精神,那就是无上的处事秘诀。

有谓寒山拾得乃文殊、普贤二大士化身。

台州牧闾丘胤问丰干禅师,何方有真身菩萨?

告以寒山、拾得,胤至礼拜,二人大笑曰:

“丰干饶舌,弥陀不识。

意指丰干乃弥陀化身,惜世人不识。

说后,二人隐身岩中,人不复见。

胤遣人录其二人散题石壁间诗偈,今行于世。

寒山、拾得二大士不为世事缠缚,洒脱自在,其处世秘诀确实高人一等。

参禅法器

法远圆监禅师在未证悟前,与天衣义怀禅师听说叶县地方归省禅师有高风,同往叩参。

适逢冬寒,大雪纷飞。

同参共有八人来到归省禅师处,归省禅师一见即呵骂驱逐,众人不愿离开,归省禅师以水泼之,衣褥皆湿。

其它六人不能忍受,皆忿怒离去,唯有法远与义怀整衣敷具,长跪祈请不退。

不久,归省禅师又喝斥道:

“你们还不他去,难道待我棒打你们?

法远禅师诚恳地回答道:

“我二人千里来此参学,岂以一杓水泼之便去?

就是用棒责打,我们也不愿离开。

归省禅师不得已似地道:

“既是真来参禅,那就去挂单吧!

法远禅师挂单后,曾任典座(煮饭)之职,有一次未曾禀告,即取油面作五味粥供养大众。

当这件事被归省禅师知道后,就非常生气地训斥道:

“盗用常住之物,私供大众,除依清规责打外,并应依值偿还!

”说后,打了法远禅师三十香板,将其衣物具估价后,悉数偿还已毕,就将法远赶出寺院。

法远禅师虽被驱逐山门,但仍不肯离去,每日于寺院房廊下立卧。

归省禅师知道后,又呵斥道:

“这是院门房廊,是常住公有之所,你为何在此行卧?

请将房租钱算给常住!

”说后,就叫人追算房钱,法远禅师毫无难色,遂持到市街为人诵经,以化缘所得偿还。

事后不久,归省禅师对众教示道:

“法远是真正参禅的法器!

”并叫侍者请法远禅师进堂,当众付给法衣,号圆监禅师!

浮山法远禅师一生得力之处就是“为法忍耐”,用现代的话说,就是经得起考验。

归省禅师不接受他挂单,骂他、打他、用水泼他,甚至罚他变卖衣单,补偿公款,即使睡在走廊檐下,也要房租,这一切都无法打退他千里求法的心愿,难怪最后连归省禅师都赞他是法器了。

看今日学者青年,名曰参学,若食住待遇不好,则急急忙忙他去;若人情礼貌不够,则愤愤恨恨离开,比之法远禅师良可慨也。

一坐四十年

佛窟惟则禅师,宋朝长安人,少年出家后,在浙江天台山翠屏岩的佛窟庵修行。

他用落叶铺盖屋顶,结成草庵,以清水滋润咽喉,每天只在中午采摘山中野果以充腹饥。

一天,一个樵夫路过庵边,见到一个修道老僧,好奇地向前问道:

“你在此住多久了?

佛窟禅师回答道:

“大概已易四十寒暑。

樵夫好奇地再问道:

“你一个人在此修行吗?

佛窟禅师点头道:

“丛林深山,一个人在此都已嫌多,还要多人何为?

樵夫再问道:

“你没有朋友吗?

佛窟禅师以拍掌作声,好多虎豹由庵后而出,樵夫大惊,佛窟禅师速说莫怕,示意虎豹仍退庵后,禅师道:

“朋友很多,大地山河,树木花草,虫蛇野兽,都是法侣。

樵夫非常感动,自愿皈依作为弟子。

佛窟对樵夫扼要的指示佛法的心要道:

“汝今虽是凡夫,但非凡夫;虽非凡夫,但不坏凡夫法。

樵夫于言下契入,从此慕道者纷纷而来,翠屏岩上白云飘空,草木迎人,虎往鹿行,鸟飞虫鸣,成为佛窟学的禅派。

一坐四十年,用普通的常识看,四十年是漫长的岁月,但证悟无限时间,进入永恒生命的圣者,已融入大化之中的惟则禅师,这只不过一瞬之间而已。

在禅者的心中,一瞬间和四十年,并没有什么差距。

禅者的悟道中,他所悟的是没有时空的差距,没有人我的分别,没有动静的不同,没有生佛的观念(众生与佛)。

“虽是凡夫,但非凡夫之流”,因为人人有佛性,真理之中绝生佛之假名,哪里有是凡夫非凡夫的分别?

“虽非凡夫,但不坏凡夫法”,禅者悟道,不破坏另有建立,不坏万法,而已超越万法了。

雪霁便行

宋朝德普禅师性情天赋豪纵,幼年随富乐山静禅师出家,十八岁受具戒后,就大开讲席弘道。

两川缁素无人敢于辩难,又因其为人急公好义,时人誉称他为义虎。

宋哲宗元佑五年十月十五日,德普禅师对弟子们说:

“诸方尊宿死时,丛林必祭,我以为这是徒然虚设,因为人死之后,是否吃到,谁能知晓。

我若是死,你们应当在我死之前先祭。

从现在起,你们可以办祭了。

大众以为他说戏语,因而便也戏问道:

“禅师几时迁化呢?

德普禅师回答:

“等你们依序祭完,我就决定去了。

从这天起,真的煞有介事地假戏真做起来。

帏帐寝堂设好,禅师坐于其中,弟子们致祭如仪,上香、上食、诵读祭文,禅师也一一领受飨餮自如。

门人弟子们祭毕,各方信徒排定日期依次悼祭,并上供养,直到元佑六年正月初一日,经过四十多天,大家这才祭完。

于是德普禅师对大家说:

“明日雪霁便行。

此时,天上正在飘着鹅毛般的雪花。

到了次日清晨,雪飘忽然停止,德普禅师焚香盘坐,怡然化去。

悟道的禅师,有一些言行生活,给人一种游戏人间的感觉,其实,禅者岂单游戏人间,连生死之间都在游戏。

在禅者眼中,生固未可喜,死亦不必悲,生和死,不是两回事,生死乃一如也;因为既然有生,怎能无死?

要紧的是超越生死,不受生死轮回,如德普禅师,不但预知生死,而且在生死中,留下这一段美谈,其不勘破生死而何?

十后悔

有一学僧问云居禅师道:

“弟子每做一事,事后总不胜懊悔,请问老师,为什么我有那么多的懊悔呢?

云居禅师道:

“你且先听我的十后悔:

一、逢师不学去后悔;

二、遇贤不交别后悔;

三、事亲不孝丧后悔;

四、对主不忠退后悔;

五、见义不为过后悔;

六、见危不救陷后悔;

七、有财不施失后悔;

八、爱国不贞亡后悔;

九、因果不信报后悔;

十、佛道不修死后悔;

这以上十种后悔,你是哪里种后悔?

学僧摸摸头脑,无可奈何地说道:

“老师!

看起来这些后悔,都是我的毛病!

云居禅师道:

“你知道既是毛病,就要火速治疗呀!

学僧问道:

“我就是因为不懂得治疗,所以恳请老师慈悲开示!

云居禅师开示道:

“你只要把十后悔中的‘不’字改为‘要’字就可以了,例如:

‘逢师要学,遇贤要交,事亲要孝,对主要忠,见义要为,见危要救,得财要施,爱国要贞,因果要信,佛道要修。

’这一字的药,你好好服用!

人的恶习,往往不到黄河不死心,不见棺材不掉泪,假如能慎于始,就不会事后懊悔了。

经云: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众生总是果报现前时才会后悔,如能够事先予以肯定,即不后悔了。

对好事,太多的否定,当然就会后悔;假如对好事肯定,对坏事否定,那就不会后悔了。

十事开示

有学僧问寂室禅师道:

“请问老师!

在禅门中,应该具备些什么条件,才能进入禅道?

寂室禅师回答道:

“狮子窟中无异兽,象王行处绝狐踪。

学僧又问道:

“参禅不参禅有什么不同?

寂室禅师道:

“生死路头君自看,活人全在死人中。

学僧再问道:

“学禅究有何益?

寂室禅师道:

“勿嫌冷淡无滋味,一饱能消万劫灾。

学僧听后,对参禅生大信心,一日领学者数十人,跪求寂室禅师开示大众参禅法要,禅师因见大众心诚,故即以十事开示大众道:

“学禅者应注意如下十事:

一者、须知生死事大,无常迅速,须臾不可忘失正念。

二者、须于行住坐卧,检束身心,任何时刻不犯律仪。

三者、须能不执空见,不夸自我,精进勇敢勿堕邪战。

四者、须摄六根正念,语默动静,远离妄想抛开烦恼。

五者、须有求道热忱,灵明不昧,魔外窟中施于教化。

六者、须能废寝忘食,壁立万仞,竖起脊梁勇往向前。

七者、须究西来佛意,念佛是谁,哪里个是我本来面目。

八者、须参话头禅心,工夫绵密,不求速成任重道远。

九者、须要宁不发明,虽经万劫,不生二念绍隆如来。

十者、须能不退大心,洞然菩提,兴隆佛法续佛慧命。

以上十事,诸仁者不知能会也?

众学僧听后,欢喜踊跃,无不誓愿奉行。

寂室禅师的十事开示,岂止参禅者的座右铭,即任何修行均当如此。

存财于信徒

佛光禅师为了推动佛教的发展,创办了许多佛教的事业,弟子们为了达成禅师的理想,很努力地向信徒劝募,鼓励信徒布施做功德。

有一次佛光禅师出外弘化回来,弟子们竞相来向禅师报告个人劝募功德的成绩,弟子普道很得意地说:

“师父!

今天有一位大施主,布施了一百两银子,他说,作为我们兴建大雄宝殿的基金。

弟子普德听了,也报告说道:

“师父!

城内的陈居士来拜望您,我带他巡礼各处的殿堂,他奉献给我们全年的道粮!

寺中的香灯师、知客师等都向佛光禅师说明信徒的喜舍发心,只见佛光禅师皱起眉头,制止大家发言,并开示弟子们说道:

“你们大家都辛苦了,可惜化缘太多,没有功德!

大家不解,问道:

“为什么化缘多反而不好呢?

佛光禅师道:

“把钱财储存于信徒,让信徒富有起来,佛教才能富有!

不可经常要信徒捐献这个功德,赞助那项佛事,杀鸡取卵,何其愚痴!

等到有一天信徒们不胜负担,佛教还有什么护法长城呢?

佛光禅师这一番语重心长的言语,实在值得大家玩味与深思!

佛教所云布施,要在“不自苦,不自恼”的原则下进行,而且布施者应该细水长流,不可硬性募化。

学佛之人,如果有禅,不但为自己想,更为别人想,哪里能说禅者只重悟道,不重慈悲呢?

一得一失

南泉普愿禅师问一学僧道:

“夜来好风?

学僧:

“夜来好风。

南泉:

“吹折门前一颗松。

学僧:

“吹折门前一颗松。

南泉禅师转身又问旁边站立的侍者道:

“夜来好风。

侍者:

“是什么风?

南泉:

“吹折门前一颗松。

侍者:

“是什么松?

南泉普愿禅师听后,深有感触,不禁就慨叹道:

“一得一失!

南泉禅师说后,又再重问学僧道:

“你将来要做什么?

学僧:

“不做什么!

南泉:

“应该要为众生做马牛!

学僧:

“应该要为众生做马牛!

南泉禅师又再转身问身旁的侍者道:

“你将来要做什么?

侍者:

“要做像老师您这样的人物!

南泉:

“应该要为众生做马牛!

侍者:

“为什么要为众生做马牛?

南泉禅师看看二人,放大声音仍然慨叹道:

“一得一失!

南泉禅师的学僧,是入门的学僧,侍者是门外的侍者,俗语说:

“行家前面一开口,就知有没有。

”如这两个学僧和侍者,禅语的深浅,从回答的言论中一听即知了。

缘起性空

弥兰陀王非常尊敬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