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理工程师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96321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54 大小:397.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助理工程师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助理工程师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助理工程师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助理工程师复习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助理工程师复习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助理工程师复习资料.doc_第6页
第6页 / 共54页
助理工程师复习资料.doc_第7页
第7页 / 共54页
助理工程师复习资料.doc_第8页
第8页 / 共54页
助理工程师复习资料.doc_第9页
第9页 / 共54页
助理工程师复习资料.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54页
助理工程师复习资料.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54页
助理工程师复习资料.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54页
助理工程师复习资料.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54页
助理工程师复习资料.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54页
助理工程师复习资料.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54页
助理工程师复习资料.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54页
助理工程师复习资料.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54页
助理工程师复习资料.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54页
助理工程师复习资料.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54页
助理工程师复习资料.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助理工程师复习资料.doc

《助理工程师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助理工程师复习资料.doc(5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助理工程师复习资料.doc

第一部分地质学

一、岩石学

(一)矿物(掌握)

1、地质作用:

由地质营力引起的,造成地壳运动与变化的各种自然作用称之为地质作用。

2、矿物的分类:

矿物是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自然产物,是岩石的组成单位。

矿物按成因可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1.原生矿物由地壳深处熔融状态的岩浆冷凝固结而形成的矿物称原生矿物。

如石英、长石、云母、辉石、角闪石等。

2.次生矿物原生矿物经物理、化学风化作用,组成和性质发生化学变化,形成的新矿物称次生矿物。

如方解石、高岭石等。

固体矿物按其内部构造不同,分为结晶质和非结晶质两种。

1.结晶矿物结晶矿物指各种原子在三维空间有序地重复排列的矿物。

绝大多数矿物是结晶矿物。

2.非结晶矿物非结晶矿物又称无定形矿物。

原子作无序或短程有序排列,无法用X射线或电子衍射检测其晶体结构的矿物或其他固态物质。

如蛋白石等。

3、矿物的物理性质矿物的物理性质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具有鉴定意义的有:

颜色、条痕、光泽、解理、断口、硬度等,此外,尚有透明度、弹性、比重等。

(二)岩石(掌握)

1、岩浆岩:

它是由地壳深处或上地幔中形成的高温熔融的岩浆,在侵入地下或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岩石。

2、变质岩:

由岩浆岩、沉积岩经变质作用转化而成的岩石。

如大理岩、片麻岩等。

3、沉积岩:

它是由地壳风化产物、生物有关物质、火山碎屑物等,在外营力作用下搬运、沉积、固结而成。

如砂岩、灰岩。

4、陆源碎屑岩石及分类

陆源碎屑岩是指由母岩经物理风化作用所形成的碎屑颗粒物质,经过机械的搬运和沉积,并进一步压实和胶结而形成的沉积岩类。

陆源碎屑岩的基本组成:

1)碎屑颗粒是碎屑岩的主要组成部分,占整个岩石的50%以上,并决定岩石的基本性质。

2)填隙物:

杂基由机械沉积作用形成的细粒物质,充填在碎屑颗粒间。

胶结物是对颗粒起胶结作用的化学沉淀物。

3)孔隙是指岩石中未被固体物质所占据的部分,孔隙可以是原生的,也可以是后期形成的。

1、碎屑颗粒的成分

1)矿物碎屑成分

A石英碎屑:

是分布最广的碎屑矿物,在砂岩和粉砂岩中的平均含量达66.8%。

主要来源于花岗岩、片麻岩、片岩和先期形成的沉积岩,并常应用石英的各种特征来确定母岩的性质。

B长石碎屑:

在砂岩中含量为10-15%,以钾长石(微斜长石)为主,其次为酸性斜长石,中基性斜长石较少。

长石主要来源于花岗岩和花岗片麻岩。

根据长石的特点可推断母岩、古气候和古构造。

C、云母和绿泥石碎屑:

以白云母为主,常分布于细砂岩和粉砂岩的层面上,常与细粒的石英和长石共生。

绿泥石都是成岩作用的产物,常以填隙物的形式出现。

D、重矿物碎屑:

是次要成分,通常含量不超过1%,比重大于2.86,常见的重矿物有:

来自花岗岩的锆石、独居石、金红石、磷灰石;来自基性岩的尖晶石、铬铁矿、钛铁矿;来自变质岩的石榴子石、十字石、蓝晶石、电气石等。

2)岩石碎屑成分

简称为岩屑,是碎屑岩中的重要组分。

其成分可以是火成岩、变质岩和沉积岩。

其含量和粒度有关,泥岩中完全没有岩屑,砂岩中平均含量为10-15%,多者可达95-100%,少则完全没有。

岩屑可直接提供母岩的特征,反映沉积环境、沉积搬运的特征

2、填隙物成分

填隙物分为杂基和胶结物,二者成因不同,但成分上可以相同,也可不同。

1)杂基:

各种粘土矿物,如:

高岭石、水云母、蒙脱石和绿泥石等,还包括各种细粉砂碎屑,是机械搬运的产物。

2)胶结物:

碎屑颗粒之间孔隙内的各种化学物质,常见的有:

碳酸岩矿物、硅质矿物和少量铁质矿物,多形成于成岩作用时期。

还有一些自生矿物。

如:

海绿石、沸石、磷酸岩矿物、硫酸岩矿物、硫化物、各种自生重矿物,还有自生的粘土矿物等

3、成分成熟度

碎屑岩的成分成熟度是指碎屑沉积组分在其风化、搬运沉积作用的改造下接近最稳定的终极产物的程度。

石英抗风化能力强,在搬运和沉积过程中蚀变很小,是最稳定的组分;

长石的稳定性较石英低;

岩屑除硅质岩屑外,一般稳定性都不高。

成分成熟度一般表示为:

石英与石英、长石和岩屑之和的比值。

随着成分成熟度的增高,不稳定组分相对减少,稳定组分相对增加。

粗碎屑岩,单成分砾岩,复成分砾岩,底砾岩,层间砾岩,滨岸砾岩,河成砾岩,洪积砾岩,冰川角砾岩,滑塌角砾岩,岩溶角砾岩;砂岩;粘土岩

5、碳酸盐岩

沉积形成的碳酸盐矿物组成的岩石的总称。

主要为石灰岩和白云岩两类。

主要矿物成分是方解石、白云石、铁白云石、菱镁矿等,其次为石英、云母、长石和粘土矿物等;化学成分主要为CaO、MgO和CO2,其次为SiO2、TiO2、FeO、Fe2O3、Al2O3、K2O、Na2O、H2O以及某些微量元素。

通常为灰色、灰白色。

性脆。

具粒屑(如岩屑、生物碎屑等)、生物骨架(如珊瑚、层孔虫等)、晶粒(粗晶、中晶、细晶、微晶等)和残余(残余生物、残余鲕状)结构。

构造类型复杂、多样,有叠层构造(如常见于潮坪地区的叠层石)、乌眼构造和缝合线构造。

多呈厚层或薄层状产出。

可分为石灰岩和白云岩两大岩石类型。

①石灰岩类。

主要矿物为方解石(>50%),其次为白云石、菱镁矿、石英、长石和粘土矿物等。

常见岩石类型有内碎屑灰岩,生物碎屑灰岩、鲕粒灰岩、球粒灰岩、泥晶灰岩、石灰华和泉华等。

②白云岩类。

主要由白云石(>50%)组成,其次为方解石、菱镁矿、石英、长石、粘土矿物等。

常见岩石类型有同生白云岩、碎屑白云岩、成岩白云岩和后生白云岩等。

因受物理化学条件变化的影响,常发生白云岩化、膏化、硅化、重结晶及溶蚀等后生作用。

岩性较脆弱,易遭风化溶蚀,在碳酸盐岩发育地区常形成石林、溶洞、地下暗河等地貌景观,通称喀斯特地形。

碳酸盐岩在地壳中分布仅次于泥质岩和砂岩,约占沉积岩总面积的20%,几乎在各个地史时期都有形成。

中国各地,特别是西南地区,也广泛分布有碳酸盐岩,其成岩时代主要为震旦纪、寒武纪、奥陶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

许多金属矿产(如铜、铅、锌、汞、锑、钼、钴、银等)和非金属矿产(如重晶石、天青石、石棉、自然硫、水晶、萤石、冰洲石等)在成因上都与碳酸盐岩有关。

世界上与碳酸盐岩有关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占总储量的50%,产量约占总产量的60%。

二、地层学

(一)地层

1、掌握地层定义:

具有一定层位的一层或一组岩层,即地层具有时代与顺序的含义

2、熟悉地层划分:

是指对一个地区的地层剖面中的岩层进行划分,建立地层层序的工作。

一般对一个地区的地层剖面,首先根据岩性、岩相特征进行岩石地层划分,然后根据系统采集的化石进行生物地层划分,进而建立年代地层顺序。

在划分一个地区的地层时,必须充分参考邻区已经建立的地层划分方案,便于地层对比。

(二)地质年代

1、掌握各地质时代的年代划分

一、岩石地层单位

主要依据岩层的岩性特征来划分的地层单位。

由于地层的岩性在横向和纵向上的变化较大,因此岩石地层单位仅适用于某一地区或区域,而不能进行全球范围的地层对比,故也称之为地方性地层单位。

(一)岩石地层单位的划分

岩石地层单位划分为:

群、组、段、层四级,其中组是基本单位。

1.群:

成因上联系,由两个或以上的组组成,也可以是成分复杂、厚度巨大的岩层组成。

它是组的高一级单位,代表着沉积环境在较长时期内连续变化的过程。

群中不得包含不整合界面。

2.组:

由一种或数种岩层有规律的组合而成。

这种规律组合是指岩层中的夹层、互层及旋回等。

组是地质野外填图的基本单位,其厚度由1米到上千米不等。

3.段:

4.层:

二、年代地层单位于地质时代

(一)年代地层单位的基本特点

年代地层单位和岩性地层单位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有固定的时限长度,并且

与地质时代单位严格对应。

例如寒武系是一年代地层单位,它的含义是在寒武纪(570—500百万年)内形成的所有沉积,不管岩性和化石有何差别,是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的统称,它超越了地区性与地层岩性的具体差别。

地质时代是地球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与时限,如同现在的年、月、日等。

不同的地质时代,代表了地球发展的不同阶段。

(二)年代地层单位的划分

划分依据:

年代地层单位的划分主要依据生物演化的不同阶段来划分的。

一般低等的年代地层单位如阶,往往以属和种的更新为特点,统和系以科和目的更新为特征,系以上则以纲和目的更新为特征。

例如泥盆纪的开始以鱼纲的发展为主要特征等。

三、构造地质

(一)岩层产状及接触关系

1、掌握产状的定义及描述要素

一、产状的基本概念

产状—是指地质体在三维空间的产出状态。

通常我们可以用面状构造和线状

构造来确定地质体的空间方位或产出状态。

产状要素—用来表示面状或线状构造要素与水平参考面和地理方位之间的关系。

二、面状构造的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和倾角)

走向线—构造面与水平面的交线,AB。

走向—走向线两端所指的方向。

CA或CB。

倾斜线—构造面上垂直走向线向下所作线段,CD。

倾向线—倾斜线的水平投影CD’。

倾向—倾斜线所指的构造面倾斜方向CD’。

倾角—倾斜线与倾向线之间的夹角DCD’。

视倾角—视倾向线与视倾斜线之间的夹角(两条虚线)。

三、线状构造的产状要素(倾伏向、倾伏角、侧伏向、侧伏角)

倾伏向—构造线AB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构造线倾斜方向AB’。

2、掌握地层的接触关系:

一、地层与地层的接触关系

地层—是指具有一定层位或时代含义的一层或一组岩层,也就是说,当岩层具有了时代含义后,岩层就成了地层。

地层的接触关系——是指上下两套地层在时间上的发展状态与空间上的接触类型。

可分为整合与不整合接触两种。

二、整合与不整合接触

1.整合接触:

上下两套地层的地层层序上连续,岩性及所含化石一致或递变。

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基本一致或平行。

整合接触代表了沉积环境连续变化,以沉积为主,无间断的过程。

2.不整合接触:

不整合接触的基本特征为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的时代不连续,化石突变,缺失(缺—无沉积,失—有沉积,但被侵蚀掉)某一时代的地层及化石,不整合面下的老地层变质程度、岩浆活动一般较高,顶部常残留古风化壳,不整合面下新地层底部常有底砾岩,代表了海进序列的开始。

不整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平行与角度不整合。

平行不整合:

上下两套地层的地层层序不连续,缺失某一时代的地层,岩性及所含化石不一致或突变。

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基本一致或平行。

不整合面与新老地层层面平行。

角度不整合:

上下两套地层的地层层序不连续,缺失某一时代地层,岩性及所含化石不一致或突变。

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不一致。

不整合面与上覆新地层平行与下伏老地层斜切。

3.不整合形成的过程:

不整合的形成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平行不整合与角度不整合略有不同。

1>平行不整合的形成过程分为:

<1>地壳下降接受沉积阶段

<2>地壳水平抬升成陆,遭受风化剥蚀阶段

<3>地壳重新下降接受沉积阶段

2>角度不整合形成过程为:

<1>地壳下降接受沉积阶段

<2>地壳不均匀抬升或褶皱抬升成陆,遭受风化剥蚀阶段

<3>地壳重新下降接受沉积阶段

(二)褶皱

1、掌握褶皱的定义:

岩层的层面、变质岩的片理面、岩体的流面等,在应力作用下所发生连续弯曲变形现象。

通常我们把岩层的连续弯曲称为褶皱。

2、掌握褶皱的要素:

1.核部褶皱弯曲的中心部位。

背斜的核部地层最老,向斜的核部地层最新。

对同一褶皱而言,随着出露高度的不同,褶皱的核部地层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2.翼部褶皱核部两侧的部位。

对同一个褶皱而言,核部两侧的翼部地层以核部地层为中心镜相对称。

当两褶皱(背斜、向斜)相邻时,两核部之间的公共部分为共同的翼部,既一褶皱的核部不得包含另一褶皱的翼部。

3.转折端褶皱从一翼到另一翼的弯曲部位。

转折端在横切褶皱的剖面上可以是一点、一段曲线或一段直线。

4.枢纽褶皱同一岩层面转折端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

枢纽在空间上可以是直线、曲线、水平线、倾斜线等。

5.轴面由褶皱各岩层枢纽所构成的面称轴面。

轴面在空间上可以垂直、倾斜、水平,也可以是平面、曲面。

6.轴线轴面与水平面的交线。

它是一假象线,是平面上描述褶皱的重要要素。

7.轴迹轴面于地面或剖面的交线。

8.脊和槽,脊线与槽线

褶皱某一岩层面的最高点称脊,反之称糟。

脊的连线称脊线,糟的连线称糟线。

在空间上,脊线或槽线与枢纽可以重合,也可分离。

故脊线或槽线在空间上也可以是直线、曲线、水平线、倾斜线。

3、掌握褶皱的基本形态

一、褶皱的形态分类

(一)按褶皱顶角大小的分类

1.平缓褶皱:

顶角大于120度。

2.开阔褶皱:

顶角为120—70度。

3.中常褶皱:

顶角为70—30度。

4.紧闭褶皱:

顶角为30—5度。

5.等斜褶皱:

顶角小于5度。

(二)按褶皱转折端形态的分类

1.圆弧褶皱:

转折端呈圆弧状弯曲的褶皱。

2.尖棱褶皱:

转折端呈尖棱状,两翼平直。

3.箱状褶皱:

转折端呈箱状,两翼产状较陡。

(三)按褶皱枢纽的产状分类

1.水平褶皱:

枢纽水平的褶皱。

2.倾伏褶皱:

枢纽倾伏的褶皱。

3.直竖褶皱:

枢纽竖直的褶皱。

4.波状褶皱:

枢纽成波状的褶皱。

(四)按褶皱轴面产状的分类

1.直立褶皱:

轴面直立的褶皱。

2.斜歪褶皱:

轴面倾斜的褶皱。

3.倒转褶皱:

轴面倾斜,两翼产状一翼正常、一翼倒转的褶皱。

4.平卧褶皱:

轴面水平的褶皱。

5.翻转褶皱:

轴面水平翻转的褶皱。

二、按褶皱的位态(空间的产出状态)分类

该种分类方案主要依据褶皱的轴面产状、结合枢纽产状的分类。

由于该分类方案能较好地反映褶皱的空间形态。

此方案分为七种类型。

1.直立水平褶皱2.直立倾伏褶皱3.直竖褶皱4.斜歪水平褶皱5.斜卧褶皱6.斜歪倾伏褶皱7.平卧褶皱

三、按褶皱各岩层的厚度及相互关系的分类

1.等厚褶皱2.顶厚褶皱3.顶薄褶皱4.不协调褶皱

四、按褶皱的组合形态分类

(一)剖面上的组合形态

1.复背斜与复向斜

2.隔档式与隔槽式褶皱

宽广的向斜与紧闭的背斜组合的褶皱称为隔档式褶皱。

宽广的背斜与紧闭的向斜组合的褶皱称为隔槽式褶皱。

(二)按褶皱的平面组合类型分类

1.平行褶皱群2.雁行褶皱群3.扫状褶皱群4.弧形褶皱群

特殊褶皱类型:

一、同沉积褶皱

沉积物在沉积或成岩在过程中,因地壳的升降运动,而发生的褶皱作用,称同沉积作用。

同沉积褶皱的典型特征为:

1.褶皱形态多为开阔褶皱,两翼常发育层间小褶皱。

2.当地壳上升时,形成顶薄背斜,下降时,形成顶厚向斜。

3.背斜的中心部位物质粒度较粗,向斜中心部位物质粒度较细。

二、鞘褶皱

韧性剪切带中发育的一种形态类似刀鞘的褶皱。

韧性剪切带中的褶皱经剪切作用后造成早期褶皱的枢纽弯曲、拉长而形成鞘褶皱。

三、叠加褶皱

早期形成的褶皱因构造应力的作用再次弯曲变形后形成新的褶皱,称为叠加褶皱。

叠加褶皱经历了数次构造运动的作用,因每次构造应力的作用方向不同,故叠加褶皱具有以下类型:

1.正交型:

晚期褶皱最大应变轴平行于早期褶皱轴面,两中间应变轴近于正交。

形成“横跨褶皱”。

2.斜交型:

晚期褶皱最大应变轴与早期褶皱轴面近于正交,两中间应变轴近于正交。

3.共轴型:

晚期褶皱最大应变轴与早期褶皱轴面正交,两中间应变轴线平行。

4、熟悉研究褶皱的意义

褶皱构造不仅影响工程建设,同时对某些矿产起着较大的控制和富集作用。

一、褶皱对石油、煤的控矿作用

由于褶皱使含油层波状起伏,石油沿含油层向上运移,最终富集于背斜的转折端处。

因此在背斜的转折端处布置钻井是减少投资提高效益的最佳手段。

煤层是弱性岩层,塑性较强。

当含煤岩层发生褶皱时,因弯流作用造成煤层发生向褶皱转折端的塑性流动。

正是由于褶皱作用,使得原先较薄的不可采煤层变为较厚的可采煤层。

我国南方大部分煤层多经历了弯流褶皱作用的改造。

二、褶皱对某些金属矿产的控矿作用

由于弯滑褶皱作用,造成褶皱转折端岩层间的虚脱现象。

当岩浆侵入褶皱,这些虚脱的空间就成为了矿浆的最佳富集处。

三、褶皱构造对矿山建设的作用

大部分的矿产均位于地下,了解它们的形态与产状是矿山建设的首要工作之一。

赋存于岩层中的矿体随着岩层的褶皱变形而变形,正确地认识与了解矿体的褶皱变形,可对矿山矿体的形态与储量从新评估,从而延长矿山的开采寿命。

(三)断裂构造

1、掌握断裂构造及断层定义

断层:

是岩层或岩体顺破裂面发生明显位移和断裂构造。

2、掌握断层的几何三要素:

断层面,断盘,断层位移

3、掌握断层的基本类型:

一、按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的关系分类

1.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关系分类(重点)

1)走向断层2)倾向断层3)斜向断层4)顺层断层

2.断层走向与区域构造线方向的关系分类

1)纵断层2)横断层3)斜断层

二、按断层切割深度的分类

1.岩石圈断层切穿岩石圈达软流层。

深度>40公里。

2.地壳断层切穿地壳达M面。

深度>30公里。

3.基底断层切穿硅铝层达K氏面。

深度>15公里。

4.盖层断层切穿沉积盖层达变质基底。

深度<15公里。

5.层间滑动断层发育于盖层中。

深度一般<10公里。

三、按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的分类(重点,最为常用)

1.正断层:

断层上盘向上运动的断层,其断层面一般较陡,倾角60度左右。

2.逆断层:

断层上盘向下运动的断层。

3.平移断层:

断层两盘相对于断层走向线方向运动,断层面倾角多直立。

根据其旋向可分为:

左行平移断层,右行平移断层。

由于断层两盘有时既有水平运动、又有升降运动,此时应复合命名为右行—平移逆断层、左行—平移正断层等。

4.枢纽断层:

断层的两盘以断层面上某一点为轴作旋转运动称之为枢纽断层。

枢纽断层分两种类型:

其一,旋转轴位于断层的一端,其特点为断层各处的断距不等,近轴处短,远处大;其二,旋转轴位于断层的中间,其特点为断层的一侧如为正断层,另一侧则为逆断层。

四、断层的组合类型

1.阶梯状断层

若干条产状大致相等的正断层平行排列,在剖面上各断层的上盘成阶梯状向同一方向依次下降。

2.地堑与地垒

两条或两组断层面相向的正断层大致平行排列,中间的断盘下降,称之为地堑。

两条或两组断层面相背的正断层大致平行排列,中间的断盘上升,称之为地垒。

3.叠瓦状断层

若干条产状大致相等的低角度逆断层平行排列,在剖面上各断层的上盘成阶梯状向同一方向依次上升。

4.对冲与背冲式断层

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高角度冲断层(断层面倾角>45度的逆断层),倾向相向,中间盘下降,称之为对冲断层。

若倾向向背,称之为背冲断层。

4、了解同沉积断层及其特点

又称同沉积断层(synsedimentaryfault)或同生断层(contemporaneousfault)。

断层作用与沉积作用同时并持续进行的断层;往往是控制断陷盆地发育的边界断层,一般为正断层。

生长断层的标志有:

断层两盘的沉积厚度极不一致,下降盘沉积厚度大、层序全;边界断层的上升盘遭侵蚀破坏,成为沉积物补给区,因而在盆地边缘堆积物粗大,甚至有沿断层堆积的角砾岩和磨拉石建造分布

沉积岩中的一种断层,它与沉积岩的沉积作用同时进行。

随着沉积时间的持续,沉积层的增厚,断层的断距也就增大。

断层两盘的沉积厚度不一致,下降盘比相对上升盘的沉积厚度要大。

5、熟悉研究断层的意义

一)断层与矿床

矿床的形成、矿体产状及其分布等,常常受断层构造的控制。

岩浆、热水溶液、含矿溶液最容易循断裂带侵入或充填,形成重要成矿带。

特别是在两条断裂的交叉处;断层产状(走向或倾向)突然变化的地方,层切穿多孔隙的或化学活动性较强的岩层(如碳酸盐岩)部位等,更是成矿的良好场所。

在采矿过程中遇到断层,矿层或矿体便会突然中断,只有搞清断层的产状、性质和断距,才能求出矿层等的去向,然后决定下一步开采步骤和生产施工方案。

对于石油和天然气来说,断层是其运移的通道,例如,在一套单斜岩层中夹有厚层多孔隙含油气砂岩,油气可以通过地表逸散;若其中有断层存在,含油气层被错断,不能直接通到地表,使油气保存下来,从而构成储油气的有利条件。

(二)断层与工程建设

进行工程建筑、水利建设等,必须考虑断层构造。

例如水库、水坝不能位于断层带上,以免漏水和引起其他不良后果;大型桥梁、隧道、铁道、大型厂房等如果通过或坐落在断层上,必须考虑相应的工程措施。

因此凡是重大工程项目都必须据有所在地区的断裂构造等地质资料,以供设计者参考。

(三)断层与地下水

断层构造与地下水的运移和储集具有密切关系。

特别是在山区的基岩找水工作中,调查是否有断层存在,断层的性质和规模如何,十分重要。

如张性断层带往往构成良好的地下水通道;而压性断层带由于挤压密实,其中反倒常常无水,形成隔水墙,但断层的一盘或两盘的破碎带和裂隙带却常形成地下水的带状通道,再加上有压紧密实的断层带起到隔水作用,因而容易形成地下水的富水地带。

(四)断层与地震

断层,特别是活动性断层是导致地震活动的重要地质背景。

如汾渭地堑是历史上地震的多发地带,我国东部的郯庐大断裂,美国西部圣安德列斯大断层等也都是地震活动频繁地带。

断层构造是地震地质和地震预报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五)断层与地貌

断层和地貌发育的关系至为密切。

如块状山地、掀斜地块、断陷盆地、断层谷、飞来峰、大裂谷以及某些水文现象(如湖泊的形成,河流的发育等)都与断层有关。

研究大型断裂构造的空间展布和时间演化规律,对于认识区域构造的发育历史和进行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以及探讨全球构造的演化规律,都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如大洋中脊上的阶梯式地堑断裂、东非大断裂等,都关系到地壳和岩石圈演化以及海洋成因等重大理论问题。

(四)大地构造学说

1、了解地槽地台学说

地槽—地台说(Geosyncline—platformtheory)是关于大地构造的一种学说。

地槽的概念是由霍尔(1859)和丹纳(1873)提出的。

地台的概念是由休斯(1885)和奥格(1900)提出的。

这种学说把地壳分为活动的地槽区和稳定的地台区。

地槽区和地台区两种基本构造单元的形态特征、升降运动、沉积建造、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以及矿产资源等都有很大差异。

地槽区是巨大的狭长的拗陷地带,在其发展的前期,地壳表现为强烈的沉降作用,形成下部陆屑建造、海底火山岩建造和碳酸盐岩建造。

后期地壳表现为强烈的上升运动,形成上部陆屑建造、潟湖建造和磨拉石建造。

同时,伴随有大规模的岩浆侵入活动和火山喷发活动,以及大范围的区域变质作用。

地槽回返上升的晚期,岩层挤压褶皱隆起上升,形成褶皱带,在地貌上表现为褶皱山脉。

地台区多是具有双层结构的稳定地块,其下部为褶皱基底,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