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及答案全套.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6718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7.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及答案全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及答案全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及答案全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及答案全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及答案全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及答案全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及答案全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及答案全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及答案全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及答案全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及答案全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及答案全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及答案全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及答案全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及答案全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及答案全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及答案全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及答案全套.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及答案全套.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及答案全套.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及答案全套.docx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及答案全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及答案全套.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及答案全套.docx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及答案全套

1.简析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它是在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第一,中国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为运动的爆发准备了新的社会力量。

第二,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

受到这个潮流影响的年轻一代知识界,尤其是那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队伍和骨干力量。

第三,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第四,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强烈愤慨,成为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索。

巴黎和平上,中国政府代表提出废除外国在华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华驻军等七项希望和取消日本强加的“二十一条”及换文的陈述书,遭到拒绝。

和会竟规定德国应将在中国山东获得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

消息传到国内,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强烈愤怒。

五四运动由此爆发。

2.试比较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的不同之处

第一,从领导力量来看,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可能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他们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五四爱国运动是由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领导的,工人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显示了伟大力量,他们强烈地反对帝国主义分赃的巴黎和会,反对军阀政府卖国。

第二,从运动规模和群众发动的广泛性上看,辛亥革命虽有许多群众参加,但资产阶级由于阶级局限性不敢发动广大人民群众。

五四爱国运动的规模是空前的,遍及了中国城乡。

从卷入阶层看,工学商等都行动起来了。

其规模之大,在反帝反封建斗争方面的彻底性,是前所未有的。

第三,从结果和影响看,辛亥革命虽然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被军阀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成果,没爱莫能助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五四运动则取得了反帝反封建的初步胜利,特别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从此开始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时期。

4.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了哪些新面貌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中国革命就展现了新的面貌:

第一,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

第二,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在中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开始从事发动农民的工作,农民的运动蓬勃发展。

第三,实行国共合作,并在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掀起大革命高潮,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5.试论中国共产党对于1924至1927年大革命的重要作用。

大革命是在国共合作的条件下进行的,在这场革命中,中国共产党起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大革命是在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政治口号下进行的,而提出这个口号的正是中国共产党。

第二,大革命是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下进行的。

而中国共产党正是国共合作的倡导者和统一战线的组织者。

第三,大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空前广泛而深刻的群众运动,而中国共产党正是人民群众的主要发动者和组织者。

为国民革命的发展、广东战争和北伐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群众基础。

第四,大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革命战争。

共产党人不仅帮助和推动了国民革命军的建立,而且在军队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积极提高国民革命军的素质,增强它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共产党员在战斗中更是身先士卒,起着先锋作用和表率作用。

此外,共产党人还建立了一定数量的工农武装,配合正规军作战,而上海工人的起义武装更是充当了解放上海的主力。

中国共产党对于大革命所作出的独特的、重大的贡献,是当时人们所公认的。

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第一,斗争实践——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向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农民阶级、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努力先后失败。

第二,思想启蒙——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结果;三次大论战,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地位。

第三,阶级基础——五四前后工人阶级的壮大及其斗争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需求。

第四,外来影响——“一战”的影响:

“一战”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中国人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怀疑;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

十月革命给陷于彷徨、苦闷的中国人昭示了新的理想目标和建国方案,这就是走俄国人的路,搞社会主义。

3.试述大革命的历史意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经验教训

党的领导、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

只有正确认识和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推进革命事业的发展,并取得最后的成功。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必须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找到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指引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1)根据材料1,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态度是什么?

1.第一,由于中国共产党刚刚诞生,还缺乏革命斗争的实践,对中国社会状况和革命性质还需要有一个认识过程,所以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决义规定,中国共产党“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

这说明,其时党对统一战线策略还缺乏认识,采取了一种“关门主义”的立场。

第二,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提出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这与“一大”时的对现存各政党采取“攻击和排斥”的态度相比,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策略思想有了重大发展,对统一战线认识有了提高。

这是“二大”的重要历史功绩之一。

但中共打算与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的方针是“党外合作”,两党平等合作,这是孙中山不同意的。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革命斗争的需要,中共“三大”决定同中国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中共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使之革命化,同时保持共产党在组织上和政治上的独立性,这标志中国共产党正式决定以“党内合作”的方式来实现国共合作。

第三,无产阶级政党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为反对主要敌人,同其他革命阶级和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必须结成联盟。

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强大的、残暴的,无产阶级必须团结一切愿意反帝反封建的阶级、党派、团体和个人成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才能取得民族独立和解放。

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国共合作建立后,国共两党发展壮大,工农运动的高潮,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和巩固,北伐战争的胜利,大革命高潮的到来,都说明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完全正确的。

2.第一,“德先生”是指民主,“赛先生”指科学。

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民主,一是指资产阶级民主精神和民主思想,一是指与封建君主专制相对立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

而科学一是指与封建迷信、蒙昧无知相对立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以及认识和判断事物的科学方法;二是指具体的科学技术、科学知识。

第二,早期新文化运动倡导者的奋斗目标是在中国建立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法治国家。

第三,早期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一是早期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去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二是新文化运动的参加者基本局限在知识分子的范围。

三是离开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而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

四是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一般还是使用资产阶级的方法,片面地、形式主义地看问题,影响了这个运动后来的发展。

2.为什么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第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其内部没有民主制度,外部没有民族独立,因此,中国革命无议会可利用,无组织工人罢工的合法权利。

这种特殊的国情,决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一开始就面临着组织武装斗争的任务。

第二,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也是异常凶残的,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用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第三,敌我力量对比、帝国主义和国内各派军阀之间的矛盾、国内反动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以及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的状态,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武装斗争将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

3.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

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有:

第一,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没有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自给自足的地方性农业经济广泛存在,这为红色政权的存在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第二,近代中国政治发展不平衡,广大农村是反动统治的薄弱环节,而农民又是革命的主力军,这又使红色政权获得了浓厚的阶级基础。

第三,帝国主义国家的间接统治和相互间的斗争,造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和连绵不断的军阀混战,这使红色政权获得了存在和发展的缝隙。

第四,中国是一个大国,革命力量有广泛回旋余地。

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有:

第一,几个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第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影响,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

第四,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第五,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正确。

4.为什么说中国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

第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大国,农民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群众,是反帝反封建的主力军,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主要是落实在对广大农民的领导上。

第二,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力之一就是反封建,而反封建的核心是解决农的土地问题,因而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

5.简述土地革命的阶级路线、意义

毛泽东在革命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

经过实践中的反复摸索

土地革命,是中国农村真正的社会大变动,它要摧毁延续二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从政治经济上解放广大农民,调动了农民的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使中国共产党获得了雄厚的群众基础。

6.遵义会议的内容是什么?

内容:

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第一,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

第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第三,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进攻的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

第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是对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

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做坚决斗争基础上形成的。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第五,随着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逐步发展起来。

红军游击战争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

2.试析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基本内容及其理论和现实意义

基本内容:

以农村为工作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

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

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

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一,实现了中国革命由城市向农村的历史性转变,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

第二,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胜利。

第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解放斗争提供了重要经验。

3.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试说明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问题实际上是怎样处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者之间关系的问题。

毛泽东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个步骤:

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

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

只有认清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同时又认清二者的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

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深刻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前途,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学说。

(4)从上述土地政策的调整中可以获得什么教益?

(4)土地政策的制定义领从实际出发,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有利于团结革命力量,有利于发展农村生产力。

(1)阅读材料1和2,指出“下层统一战线”与“联合战线”相比其构成有何变化?

说明这一变化的主客观原因。

(2)比较材料2、3、4、5,指出党的策略有何变化?

(3)根据材料3、4、5,说明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发生重大转变的客观依据。

(4)结合上述材料,指出为什么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十分重视统一战线问题?

1.

(1)土地革命战争初期的下层统一战线不包括民族资产阶级。

因为大革命失败后民族资产阶级脱离了革命;党内存在“左”倾错误,把资产阶级看作了革命对象。

(2)从下层统一战线到实行上、下层结合的广泛的统一战线政策;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由逼蒋抗日到联蒋抗日。

(3)日本扩大侵华战争,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社会阶级关系发生变化,不仅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抗日,而且国民党内部发生了分化,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也有参加抗日的可能。

(4)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集中力量反对最主要的敌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策略路线。

实践证明,统一战线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法宝。

防止中国再次遭受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害?

第一,以史为鉴,面向末来,是处理中日两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要百倍珍惜和维护中日两国人民历尽艰辛共同努力建立起来的睦邻友好关系。

第二,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

第三,我们要居安思危,保持高度警惕。

记住历史的教训,警惕军国主义的残余死灰复燃,决不能让历史重演。

2.什么是全面的全民族抗战路线?

一是进行人民战争,全民战争,二是坚决抗战,反对任何妥协、投降。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第一,中国共产党实行的是全民族抗战的路线,采取的是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第二,为了贯彻执行全面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作出了开辟敌后战场的战略决策,并坚持在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

第三,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反对妥协,分裂和倒退。

第四,中国共产党积极建设抗日民主根据地。

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实行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减租减息,大力发展生产,积极进行全化建设和干部教育。

第五,在大后方开展抗日民主运动和抗战文化工作,对于激发大后方人民的爱国意识,坚持国共合作团结抗战,支援抗战前线,积蓄革命力量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六,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溶入中国国情,创立出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从思想上武装了中国共产党人,使他们极大的增强了参加和领导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自觉性。

1.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

第一,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各种救国斗争和方案都失败了。

说明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不能完成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这一任务。

第二,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实行反共反人民政策,使中国继续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被人民所抛弃。

第三,部分中间阶层幻想使中国走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在国民党的一党专制下,也根本无法实现。

第四,中国共产党坚持反帝反封建的彻底革命立场,经过三年的解放战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这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2.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1、

第一,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

第二,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他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为一切工作的指针。

第三,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始终英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

以实际行动表明了自己是最有远见,最富于牺牲精神,最坚定,而又最能虚心体察民情并依靠群众的坚强的革命者,从而赢得了广大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

第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这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所确认的客观真理。

,这是解放战争得以迅速走向全国胜利的重要保障。

2.如何认识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第一,各民主党派虽然政纲不尽相同,但都主张爱国、反对卖国,主张民主、反对独裁,在抗战中,对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特别是文化侵略,多国统区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都起了积极作用。

抗战胜利后,民主党派作为“第三方面”,主要与共产党一起,反对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政策,为和平民主而奔走呼号。

第二,各民主党派成立时,中国共产党就与他们建立了不同程度的合作关系,并在斗争实践中逐步发展了这种合作关系。

在共同繁多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不仅鼓励、支持各民主党派的斗争,而且对他们某些不妥的意见进行批评,诚恳地帮助他们进步,这是的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关系更加融洽,合作方式不断发展完善。

第三,国民党坚持一党独裁,迫害民主党派进步人士,使得民主党派人士逐步转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立场上,特别是1948年1月22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发表《对时局的意见》,表示愿意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国。

第四,中国共产党也邀请民主党派“积极参政,共同建设新中国”,1949年9月,各民主党派积极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这标志着各民主党派正式接受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人民共和国,确认了社会主义的正确性。

各民主党派也由在野党变成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参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基本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此基础上也基本形成。

1、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有哪些主要经验?

第一,改造的和平(自愿)的方式。

不仅对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是以和平的方式完成改造的,对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也成功实现了列宁曾经设想过但未能在苏联得到实现的“和平赎买”的政策。

第二,采取了逐步(稳妥)过渡的形式。

三大改造均采取了循序渐进,逐步过渡的形式。

如对个体农业的改造遵循了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经历了由互助组到初级社到高级社的逐步过渡,对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经历了由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到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逐步过渡。

从而,保证了改造和和平平稳进行。

第三,把对所有制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同时进行。

把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同时,把农民和小手工业者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集体劳动生产者,在把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同时,把资本家由剥削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第四,所有制的改造和发展生产力同时并举,发生的目的是发展生产力。

2、为什么说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现实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

第一,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第二,改造个体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经济,是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农业生产,使全体农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第三,改造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实现国家工业化,解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的必然要求。

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工业化与所有制改造的关系?

过渡时期总路线构想出了一条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新思路,这就是建设与改造并举、发展与变革同行,把国家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紧密结合起来,在变革生产关系中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思路。

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其中,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主体,是目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两翼,是不可或缺的条件和手段。

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中国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

由于我国原有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仍然是党和国家的迫切任务。

因此,在考虑中国社会如何发展的时候,毛泽东的首要着眼点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然后才考虑到与之相适应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就是要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变革生产关系,在中国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经济制度。

4、简述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外条件

从1953年开始,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始进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有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

当时中国之所以要着力进行和可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因为:

第一,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

第二,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而且,它对国家和国营经济有很大的依赖性,不可避免地要向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向发展。

第三,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第四,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新中国成立以后,长期受到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上、外交上和军事上的严密封锁和遏制。

当时只有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独立而斗争的国家同情中国。

只有苏联能够援助中国。

这种国际环境,也是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基本因素之一。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种怎样的社会?

其与社会主义社会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2、毛泽东为什么认为“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这种提法是有害的、是妨碍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的?

答案要点:

1民主主义社会是一种过渡性的社会形态,它是中国社会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阶段。

它既不同于一般的资本主义制度也不同于社会主义制度。

在政治上它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而不是单一的无产阶级专政。

在经济制度上它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成份并存,而不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社会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种过渡性的社会形态,它的政治经济、形态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状态中,其社会主义的成份在不断增长,而民主主义的成份则在不断的减少,最终将完全过渡到社会主义。

因此,毛泽东认为“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这种提法是有害的、是妨碍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的。

五、论述题

1、试述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取得的成就和探索的成果。

中国从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以来,尽管经历过严重的曲折,还是取得了重

大的显著的成就,这主要表现在:

(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一是经济发展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二是从根本上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基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中“从无到有”的问题。

(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一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二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

(3)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科技成果。

(4)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5)探索中形成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1、简述1978年开始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意义

参考答案:

1978年开始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场讨论,是继延安整风之后又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