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行业循环经济实践技术指南.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6756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00.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钢铁行业循环经济实践技术指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钢铁行业循环经济实践技术指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钢铁行业循环经济实践技术指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钢铁行业循环经济实践技术指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钢铁行业循环经济实践技术指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钢铁行业循环经济实践技术指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钢铁行业循环经济实践技术指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钢铁行业循环经济实践技术指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钢铁行业循环经济实践技术指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钢铁行业循环经济实践技术指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钢铁行业循环经济实践技术指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钢铁行业循环经济实践技术指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钢铁行业循环经济实践技术指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钢铁行业循环经济实践技术指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钢铁行业循环经济实践技术指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钢铁行业循环经济实践技术指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钢铁行业循环经济实践技术指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钢铁行业循环经济实践技术指南.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钢铁行业循环经济实践技术指南.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钢铁行业循环经济实践技术指南.docx

《钢铁行业循环经济实践技术指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钢铁行业循环经济实践技术指南.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钢铁行业循环经济实践技术指南.docx

钢铁行业循环经济实践技术指南

 

《钢铁行业循环经济实践技术指南》

国家标准编制说明

 

标准编制组

2018年10月

国家标准《钢铁行业循环经济实践技术指南》

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

根据2016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以下简称“NQI专项”)“典型产业链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标准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6YFF0201600)之课题“重点行业循环链接关键技术标准研究”(课题编号2016YFF0201602)的研究任务安排,由任务承担单位山东省标准化研究院联合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全国产品回收利用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15)组织有关单位和钢铁行业企业共同参与《钢铁行业循环经济实践技术指南》国家标准的起草编制工作。

二、起草目的及意义

循环经济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其核心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目标,构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路循环,有效利用资源和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彻底转变。

钢铁作为高耗能、高污染行业,长期以来,铁矿资源、煤炭资源和能源一直是制约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为克服钢铁工业发展面临的经济与环境的双重压力,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行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当前我国钢铁工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资源利用率低、能源消耗大、污染较严重,受资源、能源、环境的制约越来越明显,因此,必须建立一种发展钢铁工业的新模式,实现资源与环境协调友好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可以缓解铁矿资源的紧张,降低钢铁行业企业产品成本,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可以使钢铁行业企业实行资源减量化、再循环与回收利用、废物资源化,能大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的使用量;可以改变钢铁工业企业传统的污染处理方式,从末端治理为主向全过程预防与控制为主转变,再辅以末端的污染治理方式,能最大限度的减少污染产生,有效保护和改善区域环境质量,解决资源与环境的约束矛盾,提高企业的整体的生存与发展水平。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发展的主要依靠路径。

围绕废弃物综合利用及行业循环链接发展,国家及各地方政府先后出台了《“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工信部规[2011]600号)、《关于印发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3〕5号)、《2015年循环经济推进计划》、《关于印发<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2017年版)>的通知》(发改环资[2016]2749号)…等等循环经济法律法规和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系列政策文件,初步形成了由国家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法规构成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提出了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在工业领域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推进企业间、行业间、产业间共生耦合,形成循环链接的产业体系的具体要求,并确定了钢铁、有色、煤炭、电力、石油石化等十个开展固废资源化利用的重点行业。

《循环经济促进法》明确要求,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和环境保护等有关主管部门建立健全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制定和完善节能、节水、节材和废物再利用、资源化等标准。

党的十八大做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要求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的产业体系”。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也提出“建立循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等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发展循环经济涉及面广、综合性强。

因此,为了科学评价循环经济发展进展和成效,加快循环经济实践技术大范围推广,建立一套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非常必要,编制形成钢铁行业循环经济实践技术指南是非常迫切的。

当前,我国钢铁行业面临产业聚而不连、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低、生态环境压力大、资源循环利用产品公众认知度低、标准体系不健全等产业发展的诸多问题。

标准化已然成为规范和固化资源循环利用先进工业技术的重要手段,作为固化典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全行业大范围快速推广的有效工具,已经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但是,目前有关钢铁行业循环经济绩效评价、循环经济先进工艺和技术推广的国家标准较少,甚至处于空白,严重影响了新工艺新技术的大范围推广,因此亟需加快相关标准的制定实现新技术成果向标准的转化。

该项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对实现行业生产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补全产业循环经济链条、促进钢铁行业转型升级,引导钢铁产业实现有序、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解决产业链资源循环利用及行业循环链接关键瓶颈技术问题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三、钢铁行业产业、标准现状

(一)产业现状

我国粗钢产量常年位居世界第一,2014 年我国粗钢产量达 8.23 亿吨,约占世界粗钢产量的 49.5%。

虽然自 2016 年以来,我国钢铁工业去产能加速,但产量仍然保持在 8 亿吨左右。

我国也是钢铁出口大国,2016 年我国累计出口钢材 1.08 亿吨,连续两年突破一亿吨,出口地区遍布东盟、中东、韩国、美国等地区与国家。

 

图1 我国过去十年粗钢年产量(亿吨)

1.工业体系相对完善。

 

目前全国共有钢铁企业 1400 余家,包括钢铁联合企业约 650 家,独立球团厂约 53 家,独立轧钢厂约 700 家。

但是,钢铁工业也是我国工业领域主要排污大户之一,根据 2015 年环境统计年报,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排放量分别为 173.6 万吨、104.3 万吨、357.2 万吨,占重点调查工业企业排放量的比例分别为 12.4%、9.6%、32.2%。

2015 年焦化行业主要污染物烟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为 28.3 万吨/年、36.5 万吨/年、24.6 万吨/ 年,占全国工业烟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比例分别为 1.9%、2.1%、1.7%。

 

2.行业供需矛盾显著改善。

据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钢铁行业发展前景分析与投资战略规划报告》统计数据显示:

2016、2017年去产能达到1.15亿吨,钢铁产能利用率基本达到80%,产能过剩局面明显改善,去产能占“十三五”整体计划上限目标的80%。

2017年民营企业中的重点企业粗钢产量2.99亿吨,同比增长7.45%;钢材产量2.9亿吨,同比增长7.96%。

其他小企业粗钢产量1.71亿吨,同比增长1.26%;钢材产量4.14亿吨,减少2811万吨,同比下降6.36%。

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再退出钢铁产能3000万吨左右。

目前我国钢铁行业已从过去产能严重过剩,向部分地区产能过大、钢铁产能集中度低、环境能耗难以承受三方面问题转化。

2018年我国钢铁业仍面临产能薄弱,平衡环保压力加大和转型升级的三大压力。

3.钢铁行业盈利大幅提升

2017年钢企迎来了利润的大幅增长。

民营钢铁企业劳动生产率、生产成本和利润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据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发布数据显示:

人均年产钢比行业平均水平高出400多吨,最高的沙钢已经达到1400吨。

吨钢人工成本比行业平均水平低200元左右。

民营企业销售利润率6.32%,比2016年的2.7%高出3.62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平均吨钢利润430元,比2016年的94元提高336元。

其中,沙钢集团实现利润192亿元,成为钢铁行业的排头兵。

宝武钢铁业2017年净利润至少将达到190.66亿,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101亿-108亿,同比增幅113%-121%;韶钢松山2017年总营收为260.38亿,同比增长86.35%,净利润为25.17亿,同比增长23.81倍,创下自1997年上市以来的最高水平。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分析图显示,全行业迎来盈利见好阶段。

图22012-2017年钢铁行业利润总额分析图  

4. 企业重组成为大趋势

2017年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进一步回升:

粗钢产量排名前四家的企业合计产量占全国比重为21.9%,较2016年回升0.2个百分点;排名前十家企业合计产量占全国比重为36.9%,较2016年回升1个百分点。

表明,钢铁产量向优势企业集中。

钢铁企业将迎来大规模的重组计划。

民营企业在积极开始重组和已经取得重大进展的企业,占民营企业的比例总数超过了1/3。

同时,有明显的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迹象。

例如,江西方大集团重组西宁特钢;沙钢参与东北特钢的重组,发挥了国有和民营两种企业制度的优势;建龙集团开展了资源优化为核心的重组整合,整合原海鑫钢铁、北满特钢。

钢铁企业兼并重组还在深入发展。

以实现2025年钢铁产业集中度达到60%为目标,正在筹划更大规模重组。

如河北省计划以迁安、丰南、武安地方钢铁集团为支撑,通过联合重组形成三家具有区域市场主导能力的以民营钢企为主的大型钢铁集团;山西省也拟通过兼并整合,从27家钢铁企业降至10家。

因此,钢铁行业是一个材料与能源高度密集型的行业,原料、能源消耗量大,污染物排放量大,近一半以上的物料投入以废气、固体废弃物或副产品的形式产出。

而且每产生亿吨粗钢要消耗大量的资源、能源和新水,由此可见,发展循环经济对钢铁行业的节能减排影响非常巨大。

为克服钢铁工业发展面临的环保、去产能双重压力,发展钢铁产业生态圈,激发新旧动能转换,实现行业供给侧改革和绿色发展,必须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行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标准现状

目前在国内与钢铁循环经济实践技术相关的标准主要有《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钢铁工业资源综合利用设计规范》(GB50405-2017)、《钢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导则》(HJ465-2009)、《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 钢铁工业》(HJ846-2017)、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标准(HJ/T274)等。

此外,还有环境保护技术文件《钢铁行业焦化工艺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指南(试行)》(HJ-BAT-004)、《钢铁行业炼钢工艺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指南(试行)》(HJ-BAT-005)、《钢铁行业轧钢工艺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指南(试行)》(HJ-BAT-006)。

钢铁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公告2013年第31号)。

但尚缺少钢铁行业循环经济实践技术指南方面的标准文献。

四、与有关法律法规的关系

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关系:

该法明确要求,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和环境保护等有关主管部门建立健全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制定和完善节能、节水、节材和废物再利用、资源化等标准。

五、主要起草工作过程

本标准制定过程按照《国家标准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和课题任务研究要求开展,整个编写过程经历了前期准备、行业现状调研与数据采集、行业咨询论证、专家研讨等阶段。

编制工作由山东省标准化研究院、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承担。

(一)成立标准起草小组

2016年底,项目立项获批后,随即成立了标准起草工作组,启动了标准研制工作,并明确工作组成员分工及计划安排,制定了工作计划和工作方案,编写标准草案和标准立项建议书,确定工作技术线路,制定行业现状调查问卷。

工作组充分利用国家标准数据库、国内外文献数据库、专利数据库等检索库,收集和整理了国内外有关钢铁行业循环经济研究进展和相关法规、标准、论文、专著等资料文献,掌握了钢铁行业有关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及其标准化的工作现状;系统梳理了钢铁生产循环链条的关键节点、进行了污染物产污分析,收集了典型废弃物、余热余能等资源化、再利用技术以及减量化技术的应用途径;对我国钢铁企业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等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为标准文本的编制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保障了标准立项。

(二)确定标准制定原则

为保证标准的先进性和适用性,标准起草工作组在充分讨论和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以下编制原则:

1.规范性原则

本标准依据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

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要求和规定编写本标准的内容。

2.实用性原则

结合我国钢铁行业主要生产工艺,进行了钢铁工业循环经济要素分析,明确了钢铁生产的主要产污排污环节,以及主要污染物及特征污染物。

本着循环经济减量化、资源化的原则,总结了可在钢铁冶金生产中得以应用的废水、废热、固废综合利用途径,并筛选了一批钢铁冶金循环经济可行技术,使指南具有较强的科学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3.基于国家环保技术政策

在污染物治理、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实施中,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等各行业主管部门均制订出台了一系列技术政策,形成了具有权威性、科学性和先进适用性的一系列循环经济实践技术,是制定钢铁行业循环经济实践技术指南的重要参考和依据。

(三)明确标准编制依据

标准内容设计:

以突出和体现钢铁工业生产废弃物、副产品及余热余能的资源化、再利用为侧重,先进的生产工艺、污染物防治技术暂不作为标准的主要内容。

本标准的结构框架设计与《行业循环经济实践技术指南编制导则》(工作组讨论稿)保持一致,保证了系列标准的结构形式统一、内容科学适用。

《钢铁行业循环经济实践技术指南》标准草案的结构框架,参照了生态环境部发布的“钢铁行业焦化、炼钢、轧钢工艺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指南(试行)”,同时借鉴了《钢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导则》(HJ465-2009),并与课题同系列标准《循环经济实践技术指南铜冶炼行业》、《循环经济实践技术指南火电行业》的标准草案进行了相互借鉴,整体保持了一致。

本指南同时依据了下列有关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政策等文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

3.《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工信部规〔2016〕358号)

4.《钢铁行业规范条件(2015年修订)》(工信部2015年第35号公告)

5.《钢铁行业规范企业管理办法》(工信部2015年第35号公告)

6.《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3年修正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3年第21号令)

7.《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7年)

8.《2017年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目录(固体废物处理处置领域)》

9.《2014年国家鼓励发展的环境保护技术目录(工业烟气治理领域)》

10.《2015年国家鼓励发展的环境保护技术目录(水污染治理领域)》

11.《2015年国家先进污染防治示范技术名录(水污染治理领域)》

12.《国家工业节能技术应用指南与案例(2017)》

13.《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2017年版)》

14.《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

15.《国家重点节能低碳技术推广目录(2017年本,低碳部分)》

16.《国家重点节能低碳技术推广目录(2017年本,节能部分)》

(四)资料收集及整理

广泛收集收集了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标准规范,主要内容包括:

国内环境政策和方针、主导工艺流程、产污排污、先进生产技术装备、先进污染防治技术、先进节能环保技术等相关文献资料。

(五)起草标准初稿

2017年8月,完成了《钢铁行业循环经济实践技术指南》(草案)的编写,期间所做工作主要有:

(1)整理、提取材料相关内容,设计企业调查问卷,开展部分钢铁企业问卷调查,组织编写指南初稿;

(2)组织起草组内部讨论;

(3)根据小组讨论意见、企业问卷反馈情况,修改完善了草案。

(六)企业实地调研与数据采集

标准编制工作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全国钢铁行业先进实践技术的收集工作。

编制组于2017年重点针对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济钢分公司、莱钢分公司、石横特钢有限公司、日照钢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潍坊特钢等省内重点钢铁企业以及唐山钢铁、邯郸钢铁等省外的重点钢铁企业进行了实地调研,并与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了交流,针对标准编写的素材和关键问题进行了调查与咨询,为标准研制搜集了详实的资料,征集了宝贵意见和建议,并对各企业相关的循环经济先进实践技术进行了收集、整理。

为使标准更加科学适用,标准编制组针对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工信部等行业主管部门印发的关于循环经济先进适用技术推荐名录等文件进行了收集汇总,确保了先进适用技术的权威性、先进性。

(七)企业座谈咨询论证

课题小组分别于2017年1月、3月和7月的3次课题内部讨论会上,针对系列该标准的编制思路、标准结构设计和内容框架、实践技术选取依据等内容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为标准研制的整体设计提供了重要指导。

编制组于2017年6月份组织省内钢铁行业重点企业召开了标准编制的关键问题的论证交流座谈会,邀请了来自行业代表企业的相关专家和企业技术代表,共同研讨了标准初稿内容,听取了专家和企业代表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并对标准草案进行修改完善。

编制组对回收的调查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分析,并多次与重点企业和有关行业协会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意见征求,经过多次咨询修改,完善了标准建议稿。

(八)行业专家研讨论证

编制组于2018年4月份召开了钢铁行业的国家标准制定研讨会,邀请了来自科研机构、行业协会、代表企业的相关专家和企业技术代表,与会专家和企业技术代表进行了激烈研讨,提出了大量宝贵意见和建议,根据研讨会议意见和建议修改完善了标准文本。

(九)数据验证专题调研

编制组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标准征求意见稿的核心指标、关键数据和先进实践技术的获取、验证以及典型循环经济产业模式提炼等问题,进行了全国重点企业调研,进一步获取了详实的企业统计数据和先进实践技术,为标准文本修改提供了丰富的企业数据和资料。

(十)形成标准征求意见稿和编制说明

2018年6月,编制组根据企业技术代表、行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结合获取的全国重点企业数据进行了充分修改,并于6月21日在北京召开了该标准的专家研讨会,邀请了来自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冶金清洁生产中心、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首钢、唐钢等行业机构和重点企业的技术专家进行了充分研讨,围绕行业循环经济实践技术的筛选、循环经济途径要求等内容进行了激烈研讨,会上进一步收集汇总了有关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代表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

六、标准的主要内容和范围

该标准共包括六个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为标准的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钢铁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要求、生产工艺、循环经济要素、循环利用途径以及先进实践技术等,本指南适用于钢铁联合企业发展循环经济。

本标准中钢铁联合企业指包括烧结(球团)、焦化、炼铁、炼钢、轧钢等工序的长流程炼钢生产企业,但不包括采矿、选矿、铁合金工序。

第二部分为规范性引用文件。

主要引用对本国家标准的引用必不可少的文件,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包括:

钢铁工业资源综合利用设计规范(GB50405)、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标准(HJ/T274)、《排污许可证申请与合法技术规范钢铁工业》(HJ846-2017)、《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高炉炼铁工艺设计规范(GB50427)、炼钢工艺设计规范(GB50439)、炼焦工艺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GB50432)、钢铁企业原料场工艺设计规范(GB50541)、板带轧钢工艺设计规范(GB50629)、钢铁企业综合污水处理厂工艺设计规范(GB50672)。

第三部分为术语和定义。

该标准给出了循环经济实践技术、二次能源的定义。

第四部分为基本要求。

本部分从国家法律法规、循环经济原则、清洁生产、工艺流程优化、能源资源管控、区域影响等方面对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出了基本要求。

第五部分为生产工艺及循环经济要素分析。

该部分明确了目前我国钢铁企业生产的主要工序状况,以及主要工业废弃物的类别和产生来源。

第六部分为钢铁行业的循环经济途径。

本标准同时注重源头削减和过程控制,对余热余能、废水与固体废物实施资源利用。

在明确了主要污染物种类及产生机理的前提下,结合循环经济减量化、资源化的原则,给出了减量化途径、资源化和再利用途径两大循环经济提升途径。

附录部分为主要的钢铁行业循环经济实践技术。

该部分主要依据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科技部、财政部印发了的《钢铁行业节能减排先进适用技术应用案例》。

技术涵盖了焦化、烧结、球团、炼铁、炼钢、轧钢工序以及企业生产及综合管理领域。

七、主要能源资源循环利用途径

1.减量化途径

1)铁元素

a)从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分析生产过程,宜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减少进入生产过程的物流资源消耗,采取多用废钢和提高各生产环节金属回收率的措施,降低企业铁钢比和吨钢矿石消耗量。

b)应优化生产工艺流程和工序间的衔接配合,合理降低铁钢比,淘汰高耗能工序,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环境排放。

c)应采取优化炉料结构、提高入炉矿品位、实行铁水全预处理等方式,达到以合理配比的烧结矿和球团矿为主、以副产品和废弃物产品化为辅的炉料结构。

d)应最大限度利用废弃物,包括废钢、渣钢和含铁尘泥等,减少铁矿石及其它天然矿物资源的使用,实现废弃物资源化。

e)应采用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工业废物利用升值化、“三废”产生最小化的清洁生产措施,实现废弃物减量化和无害化。

2)水资源

a)生产环节应采用不用水或少用水的节水工艺、技术设备,实现源头用水减量化。

b)应采取措施对设备冷却用水循环使用或梯级利用。

c)应采用高效、安全可靠的先进水处理技术,采用清污分流、循环供水、串级供水等技术,提高水的重复利用效率。

d)应采用节水冷却技术与设备,如蒸汽冷却、蒸发冷却、管式强制吹风冷却等。

e)应配套循环用水技术所必须的计量、监控等技术与设备。

3)能源

a)大、中型钢铁联合企业应建立能源管理中心。

b)钢铁生产全过程应通过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减少进入生产过程的能源消耗。

c)新建焦炉必须同步建设干熄焦装置,最大程度回收红焦显热。

d)新建型材、线材、薄板坯轧制生产线应采用连铸坯热送热装技术,并应提高热装率和热装温度,新建中厚板生产线宜采用连铸坯热送热装技术。

2.资源化及再利用途径

1)固体废弃物

表1 可回收利用固体废弃物种类及来源

序号

工序

固体废弃物种类

去向

1

原料场

含铁尘泥、含煤尘泥、石灰石粉尘

分类回收利用

2

烧结(球团)

烧结除尘灰

综合利用

3

焦化

煤粉尘、除尘地面站捕集粉尘、湿法熄焦焦粉、焦油渣、再生及蒸馏残渣

返回上煤系统、作为燃料返回烧结厂、混入焦油回收利用

4

炼铁

高炉渣、瓦斯灰、瓦斯泥、除尘灰(泥)、废耐火材料、废水污泥

回收提炼铁、锌、铅、钾、钠元素后作为原料回收利用或作为建材掺合料等进行综合利用。

5

炼钢

钢渣、除尘灰(泥)、氧化铁皮、废钢、废耐火材料、脱硫渣等

分选出金属后返回生产利用或进行资源化利用

6

轧钢

除尘灰、水处理污泥、氧化铁皮、锌渣(尘)

返回炼铁、炼钢进行综合利用或送至其他行业作为原料综合利用

固体废弃物主要的资源循环利用途径:

a)烧结、球团焙烧烟气应采用副产物能综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