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郓城第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学情检测一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6810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郓城第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学情检测一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山东省郓城第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学情检测一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山东省郓城第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学情检测一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山东省郓城第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学情检测一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山东省郓城第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学情检测一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山东省郓城第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学情检测一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山东省郓城第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学情检测一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山东省郓城第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学情检测一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山东省郓城第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学情检测一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山东省郓城第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学情检测一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山东省郓城第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学情检测一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山东省郓城第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学情检测一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山东省郓城第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学情检测一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郓城第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学情检测一语文试题.docx

《山东省郓城第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学情检测一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郓城第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学情检测一语文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郓城第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学情检测一语文试题.docx

山东省郓城第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学情检测一语文试题

山东省郓城第二中学2016届高三年级学情检测一

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绘画成熟在什么时代?

我们的估计往往是不对的。

从近代科学考古发掘出的成果看,画成熟的时代应该很早。

古代的文化,从商周以来,不知经过多少次毁灭性的破坏,使后世无法看到。

古代的绘画十分脆弱。

一种是画在墙上,以为墙是结实的,但随着墙的毁坏,画也没有了。

画在帛上的也不延年。

唐宋人没见过古代的绘画,只看过武梁祠画像,根据这些推测判断汉朝绘画,以为汉朝绘画就是这样的。

近代发现了汉朝墓壁里的壁画,大家的看法才有所改观,觉得从前的推测是错的。

近年长沙马王堆出土了帛画,使人看到出丧幡上的帛画,精致极了,比武梁祠的画不知高出多少倍。

人们看到马王堆的帛画,无不惊诧变色,这才知道古代绘画水平已达到什么地步。

我们应该以这(西汉初年)作为起点,往上推溯商周绘画应该有什么样的成就。

看到了马王堆出土的帛画以后,有人说,我们的绘画史应重新写,已写出的全错了。

唐以前和唐人的好画,多画在墙壁上,大多数已随着建筑物的毁坏而无存了。

幸亏西北有许多干燥的洞窟壁画。

首先是敦煌,敦煌壁画给我们提供了极丰富的宝贵的材料。

敦煌许多画在绸帛上的画被外国人掠夺走了。

国内流传下来的只是一部分。

现在西北出土的一些残缺的绢画,即使是零块,都是非常精美的。

这些东西的保存,对今天探讨古代绘画的源流有很大的作用。

现在有没有流传下来的古画算是唐代或唐以前的呢?

有。

但这些画事实上都是经过第二手摹下来的,很少有真正的唐朝人直接画了留下来的。

即使画稿、形象是某名家的作品,但画上的墨迹也不是作者本人的。

古代没有别的办法,幸亏摹下副本,否则今天一点影子也看不到了。

宋朝人的画,多半是室内装饰品,很大的大张挂在屋里,比画在墙上进了一步。

元朝才多卷册小品,在桌上摆着,作为案头玩赏的东西。

这如同戏剧底本由舞台到案头一样。

原来剧本是舞台唱的,实用的,后来成为文人创作后摆在案头欣赏,并不是在舞台上演的。

有许多只能在案头看,是舞台上唱不了的。

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知道哪是墙壁上的画,哪是案头上的画,这样才能探索宋元以来的画派、画风。

墙壁上的画,实际上和装饰画是一派。

文人案头画是一派,对这一派也有许多争论,但它也有它的新趣味,不能一笔抹杀。

这一种风格的影响有几百年。

宋朝已经开始了,如苏东坡喜欢随便画点竹子,画树、画块石头。

现在还有一件真迹,树画一个圈儿,底下是石头。

按照画家的要求,这画画得非常外行。

米芾画的《珊瑚笔架图》,笔道七扭八歪。

这是文人游戏的笔墨。

到了元朝才逐渐出现精美的文人画,影响一直到现在。

(摘编自启功《金石书画漫谈》)

1.下列关于“古代绘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近代考古发掘成果说明,我们所估计的绘画成熟的时代太早了,这主要是因为古代的文化经过了

严重的破坏。

B.古代画在墙上与帛上的画,因其载体的脆弱易毁,很多没能得以长时间保存,这也导致后人产生

了一些误解。

C.唐宋人据其所看到的武梁祠画像来推测汉代的绘画情况,认为两者一样,这种看法与汉代绘画的

实际不符。

D.唐宋人低估了汉代的画的水平。

汉朝墓壁里的壁画、马王堆的帛画,说明古代绘画已达到相当高

的水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西北许多干燥的洞窟壁画得以留存,为后人学习和研究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材料,这是我们的莫大

幸运。

B.研究古代绘画的起源和发展,还有赖于西北出土的一些残缺的绢画,尽管这些绢画只是一些零块。

C.真正的唐朝人画的留下来的已很少,现在流传下来的,即使画稿是某名家的,画上的墨迹也不是

其本人的。

D.古代二手描摹下来的古画副本水平很高,其绘画水平已非常接近原画,藉此我们可以一睹原画风

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朝人所画的室内装饰画,比画在墙上进了一步。

但真正精美的文人画,却是在元朝才出现且一

直影响到后代的。

B.作为案头玩赏之物的卷册小品,就像戏剧底本由舞台到案头一样,原本是舞台唱的剧本,后来有

许多却只在案头看。

C.文人案头画和墙壁上的画一样,有它的新趣味,其风格的影响有几百年,从宋朝就已开始了,不

能一笔抹杀。

D.苏轼画的竹子、树,米芾画的《珊瑚笔架图》,都不真正符合画家的要求,作画态度不很严肃,

画也不精美。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高进之,沛国人。

父瓒,有拳勇,尝送友人之丧,丧反,友妻为士宦所掠,瓒救之,杀七人,而友妻亦刎颈死,遂亡命江湖。

进之生十三年,母刘死,葬毕,走四方,求父不得。

乃谒征北将军刘牢之。

牢之高会,进之入幕,推上客而踞其坐,大饮嚼,一坐大惊。

牢之揖客,问所长,进之曰:

“善以计数中密事。

”牢之问甲兵刍粮,进之布指算,不爽,乃辟行军司马。

居五日,进之曰:

“刘公猜而不忍,怨而好叛,不去,必及祸。

”遂去之。

与下沛薛彤为友,因薛交檀道济,三人者,志义相合,刑牲盟生死。

从道济征桓玄败桓兵于奔牛塘事平以功让道济及围广固进之作攻具甚精巧事平授广固相。

徐羡之、傅亮等谋废立,招道济,道济谋于进之,进之曰:

“公欲为霍光乎?

为曹操乎?

为霍,则废;为曹,则否。

”进之此时案腰间刀伺道济,有异言,则杀之。

道济趋下阶,叩头曰:

“武皇帝在上,臣道济如有异心,速殛之。

”乃与进之定议,不为戎首,亦不相阻也。

及谢晦反,兵锐,道济忧之,进之诈道济书致晦,与之连,晦喜,不设备,悉精锐蔽江下。

进之遂间道入江陵,扬言曰:

“檀江州率重兵败谢晦于江中,斩其首以徇。

”故晦党闻之解体,部下闭门拒之,事平,为司空参军。

后到彦之伐魏,知其名,乞与同行,进之告仆曰:

“到公必败,吾言则惑军,否则及难。

”遂请护粮,乃免。

道济晚年惧祸,其夫人刘遣婢问进之,进之曰:

“道家戒盈满,祸或不免。

然司空功名盖世,如死得所。

亦不相负。

”夫人泣语道济,道济意狐疑,亡何,被收。

道济目光如炬,脱帻投地曰:

“坏汝万里长城!

”薛彤曰:

“身经百战,死非意外事。

”进之掀髯笑曰:

“累世农夫,父以义死友,子以忠死君,此大宋之光。

”坐地就刑,神色不变。

进之无眷属,仆鲁健从进之死,故无收其尸者。

薛彤死后,其子负骨归葬。

选自《三十国春秋》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薛交檀道济因:

通过

B.进之此时案腰间刀伺道济伺:

窥探

C.刑牲盟生死刑:

处罚

D.道济趋下阶趋:

快步走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道济征/桓玄败/桓兵于奔牛塘/事平/以功让道济及围广固/进之作攻具/甚精巧/事平/授广固相

B.从道济征桓玄/败桓兵于奔牛塘/事平/以功让道济及围广固/进之作攻具/甚精巧/事平/授广固相

C.从道济征/桓玄败/桓兵于奔牛塘/事平/以功让道济/及围广固/进之作攻具/甚精巧/事平/授广固相

D.从道济征桓玄/败桓兵于奔牛塘/事平/以功让道济/及围广固/进之作攻具/甚精巧/事平/授广固相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进之十三岁母亲去世,后来父亲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杀人,亡命江湖,进之四处寻父不得,便投奔征北将军刘牢之。

B.高进之初次拜谒刘牢之,态度倨傲,但刘牢之仍然以礼相待;过了几天,高进之认为不离开刘牢之一定会遭遇灾祸,就离开了他。

C.檀道济自称为朝廷的“万里长城”,他忠于朝庭,曾经平定桓玄的叛乱,拒绝参与徐羡之、傅亮等废立宋帝的阴谋。

D.高进之、薛彤、檀道济三人志义相合,结为生死之交,最终檀道济为朝廷所收。

高、薛二人也慷慨赴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牢之问甲兵刍粮,进之布指算,不爽,乃辟行军司马。

(5分)

(2)进之诈道济书致晦,与之连,晦喜,不设备,悉精锐蔽江下。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明月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①,风吹一夜满关山。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①梅花落:

乐曲名。

8.两首诗都写月夜闻笛,感情基调有何异同?

(5分)

答:

9.两首诗的结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鸟倦飞而知还。

____,抚孤松而盘桓。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____,。

(3)古代诗文中,有许多描绘音乐的名句,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____”;苏轼《赤壁赋》中的“其声呜

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不绝如缕”。

三、现代文阅读

(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清粥

王岫榕

⑴清粥是最家常的饭食,自然也不需要高贵的香米,普通的新鲜白米即可,洗过,泡过。

傍晚,几朵夕阳的余晖打在灶台上,开始煮一锅清粥,只米和水,还有一颗悠闲的心,简单明了。

⑵煮粥过程很悠长,却并不枯燥。

眼见着米和水,陷入纠缠,米会一下子感知到水的温暖,开始会觉得有点不适应,躲躲闪闪的。

随着水一点点的沸腾翻滚,不停示好,米粒终于欢快起来,在水一波一浪的推动下,咕嘟咕嘟地跳着舞,随着热气徐徐上升,开出乳白的花朵。

厨房里就会弥漫起淡淡的甜香,热乎乎的。

这是米在慢慢地释放着自己,也是水,在慢慢的融入米的世界。

这时候,就要把火关到最小,小到可以让锅保持着咕嘟的状态,又不会让刚氤氲出来的热气散掉。

⑶之后,米和水的生命进入另一状态,行动开始迟缓,安静,当米与水之间没有一丝的缝隙,稠且润泽,咕嘟声均匀如尘世的喧嚣,香气,便徐徐的氤氲,是人间烟火的香气,也是幸福的香气。

⑷煮粥的时候,心是静的,手却很少闲着,随便拿一本闲书,看两页,照顾一下粥,再返回来看,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随便从哪里看起,只是一种消磨,洗衣机里转动着衣服;或者摘一篮子青菜,是晚上的小菜,菜叶子油绿油绿的,用清水泡进红色的小框子里。

为了配菜,再切了一盘雪白的豆腐,此时,孩子回来了,奔跑着去开了门,顺手将垃圾搁门口……忙乱,却有序,琐碎也掺和着静好。

⑸朋友老是觉得我为一锅粥浪费了太多时间,她煮粥和许多人一样,放点米进去,加上水,调好电饭锅的火候,盖上盖子就可以了。

吃饭的时候盛在碗里,有稀薄的米汤浮在上面,而米粒,却仿佛是受了什么委屈似的,悄悄地沉到了碗的最底下。

事实上,米真的是委屈的啊!

在这样的不受关注与注视下熬成的粥,只不过是添肚子的食物而已,米粒根本不肯释放香气。

⑹米也会分享主人的好心情,然后变成自己的好味道来报答你。

⑺粥快熬好的时候,锅里的米,早就变的懒懒的,躺在水的怀抱,惬意舒心的样子。

而水,早就化成袅袅蒸汽,缭绕四散,也有调皮的,钻到了米的身体里躲起来了。

锅还是那只锅,可是,锅里的水和米,却不想隐入,水中有米,米中也有水,再也分不开了,如生命和经历,总会有抗争和激烈,慢慢变进入一种状态——互相依存,又并不干扰。

⑻我是极爱喝粥的人,白瓷碗,小咸菜,或者一只腌出油的鸭蛋,是清粥的绝配。

喝一口,黏稠润泽,牙还没有感知到,就滑到了身体里,唇齿留香,紧接着,是身体里的温暖与熨帖,心,一下子就松弛下来,世事都远了,只愿此刻,专心感知粥的美味,体味生活的眷顾,感知安静的,有粥可食的人生。

⑼青春飞扬的年纪,处处都是好风景,很难将自己关在厨房里为自己,为家人煮一锅真正的清粥。

便常常用稀饭代替,哄骗的,终究是自己的身体和心。

⑽不知从何时起,开始有心思慢慢熬一锅清粥,好像没有着急要做的事,吃了亏,煮粥的过程便慢慢平复了心境。

躲在厨房里,少了一些灯红酒绿,却多了许多闲适,心和味蕾都更敏感,对幸福有了更清醒的感知。

房子车子票子,盈余就好,不求太多。

身体的熨帖和糯滑的口感,成了第一需求。

⑾清粥为伴,滋润身心,给予生命营养,便不惧流年。

⑿愿为自己慢慢煮一锅白米清粥的人,也在生活的大命题中将自己慢慢的熬煮着,不激烈,不偏执,不放弃,一点点让灵魂散发出香气。

(摘自《文苑经典美文》2014.8)

11.文章详细描写了煮粥这个富有情趣的过程,请简单概括这个过程。

(6分)

12.请结合全文分析第⑸段划横线语句的作用。

(4分)

13.请修辞角度赏析第⑿段画线语句的表达效果。

(4分)

14.请结合文本探究“煮一锅清粥”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

(6分)

现代文阅读

(二)(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

(18分)

探索与美

冼鼎昌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科学与艺术是很不相干的,二者南辕北辙。

其实艺术创作和科学创造是有共性的,有共性就可以来比较。

比较科学的美和艺术的美,就是科学和艺术的比较美学。

科学和艺术都需要探索,探索与美也有密切关系。

在科学领域里,人们越来越多地听到了大爆炸、混沌等新的词句。

直到不久前,讨论宇宙的起源和大小似乎还只是哲学家的专利,但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出现了宇宙起源的大爆炸理论,到了六十年代,科学家直接得到支持大爆炸理论的观察证据。

澄明的夜空给予人们宇宙的宁静感是一个错觉,宇宙本身就是从大混乱中诞生,也可能最终走向大混乱的结局。

虽然这个理论从根本上背离从古典时期到浪漫主义时期关于宇宙是最完美的艺术作品的概念,要接受它有一定的难度,但这毕竟是客观实在。

二十世纪物理学大师劳厄说过一番话,对于如何看待物理学中美的观念的发展和变迁是很有见地的。

他说:

“物理学从来不具有一种对一切时代都是完美的、完满的形式;而且它也不可能具有完美的、完满的形式,因为它的内容的有限性总是和观察量的无限丰富的多样性相对立的。

如果把劳厄话中“物理学”这个词儿改成“艺术”,把“观察量”这个词儿改成“艺术对象”,这番话对于如何看待艺术中美的观念不是同样很有见地的吗?

是不是一切新的探索最终都归结到美呢?

不一定。

在艺术上如此,在科学上也如此。

在科学上一切探索都最终要经受实验的考验,而在艺术上则是时间的考验。

如果它们确是被挖掘到的世界的一个新的方面,那它们是美的。

美不能先验地规定,就像毕达哥拉斯和开普勒那样。

在回顾刚刚过去的二十世纪时,人类有理由为文明在这一百年里的突飞猛进感到自豪,但是也应当充分地认识到一个事实,就是我们解决的问题远没有我们发现的问题多,我们驰骋过的领域远没有我们未曾涉足的领域大,这就是今后艺术和科学继续发展的根据,也是今后人们美学观要继续发展的道理。

也许科学和艺术在这一点上有很大的差异,那就是,重大的艺术成就总是给人们带来慰藉,而重大的科学成就则并非必定如此。

无怪乎在深入研究宇宙的起源之后,对于眼前的世界,诺贝尔奖得主温伯格这样写道:

“很难理解这只不过是一个充满敌意的宇宙中的一小部分,更无法想象到现在的宇宙是从一个难以言传的陌生的早期状态演化而来,而又面临着无限冰冷的,或是炽热难耐的末日。

宇宙越可理解,也就越索然无味。

不过从美的观点来看,怡人的美和悲怆的美同样动人,同样有追求的价值。

(选自《门外谈美》,有删改)

15.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6分)

▲▲

15.文章引用物理学大师劳厄的话,有何作用?

(6分)

▲▲

17.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文末画线句的内涵。

(6分)

▲▲

七、作文(70分)

18.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心睛的时候,雨也是睛;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

——汪国真

 

山东省郓城第二中学2016届高三年级学情检测一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3分)答案A

2.(3分)答案D

3.(3分)答案C

4.C刑:

宰杀

5.D答题时要还原原文,推敲句意,然后根据句意断句,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虚词位置和句尾的语气词。

句意为:

高进之跟从檀道济征讨桓玄,在奔牛塘打败了桓玄的军队。

战事平定后,把战功让给了檀道济。

等到围攻广固的时候,高进之制作了攻城用的器械,很精致巧妙。

事情平定后,被朝廷任命为广固相。

同时要特别关注“以”。

6.A所叙述的事件时间颠倒了。

高进之父亲“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杀人,亡命江湖”具体时间文中并未涉及。

应表述为“高进之父亲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杀人,后来亡命江湖;高进之十三岁时母亲去世,进之安葬母亲之后,四处寻父不得,便投奔征北将军刘牢之。

7.

(1)刘牢之问军队和粮草方面的事情,高进之曲指一算,没有一点差错,刘牢之就征召他为行军司马。

(“甲兵”军队,“刍”草料,“爽”差错,“辟”征召,各1分,句意1分。

(2)高进之伪造檀道济的书信给谢晦,与他联合,谢晦很高兴,不再设置防备,全部精锐部队遍布(遮蔽)江面,顺流而下。

(“诈”伪造,“设备”设置防备,“精锐”精锐部队,“下”顺流而下,各1分,句意1分。

8.两首诗都表达了征人思乡的感情。

(1分)高诗写冰雪消融,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风传笛曲,一夜之间声满关山,意境澄澈壮阔,感情哀而不伤(乐观开朗);(2分)李诗写月如秋霜,充满寒意,夜风送来呜咽的芦笛声,意境寒冷凄清(愁惨),感情悲凉哀怨。

(2分)

9.高诗寓情于景,(1分)由听到的《梅花落》的乐曲想象故乡的梅花四处飘散,一夜之中洒满关山的情景,从而让读者感受到诗中寄寓的思乡的感情;(2分)李诗直接抒情,(1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望乡”直接点明思乡之情。

(2分)

lO.

(1)云无心以出岫景翳翳以将入

(2)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3)大珠小珠落玉盘余音袅袅

五、11.开始时水米磨合(躲躲闪闪)——沸腾后水米相互渗透——熬好前水米融合(胶着)(每点2分,时间和水米的状态各1分)

12.内容上,写了朋友煮粥的过程(方法)与煮出的粥的状态(1分),与作者所写的煮粥方法进行对比(1分),突出精心煮粥能让粥回报煮粥人,(1分),也为下文作者抒发感慨做铺垫。

(1分)

13.运用比喻,(1分)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状态比喻成熬煮粥一样,(1分)形象地表明人在生活中要学会和缓地接受,慢慢体味,感知安静。

(2分)

14.①平凡漫长看似枯燥的过程,也能感受到幸福;②忙乱琐碎中,只要心静就能感受美好;③认真对待生活,生活必将善待你;④我们追求简单的生活,不去追求过多的物质;⑤做人只有沉稳、和缓,才能让灵魂变得美好。

(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共6分。

六、15.首先,指出科学和艺术有相通之处,引出科学和艺术探索之美的话题。

(2分)其次,由物理学的探索联系到艺术的探索,指出并非一切新的探索最终都归结到美。

(2分)最后,指出科学和艺术在美学探究上的差异,并倡导继续探索和追求科学和艺术领域的美。

(2分)

评分建议:

共6分。

每层2分,意思对即可。

16.引用劳厄的话来论证应以发展和变迁的眼光看待物理学中的美的观念。

(2分)为下文以科学的探索来类比艺术的探索做铺垫。

(2分)引发人们对探索与美的思考,使文章论述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2分)

评分建议:

共6分。

每层2分,意思对即可。

17.“怡人的美”指人们探究艺术美和创造艺术成就时产生的精神愉悦。

(2分)“悲怆的美”指科学探究和重大科学成就常给人难以理解、痛苦和索然无味的感觉。

(2分)作者认为艺术成就和科学成就都有价值,都值得人们追求。

(2分)

评分建议:

共6分。

每层2分。

论述类文本,16题论证思路,常考题型,考生不会感到陌生,17题引用名人名言的作用,结合内容、结构两方面具体分析,难度中等,18题重要句子的含义,本题与2015年18题类似,难度较大。

七、作文分析

本次作文请同学自行立意,紧扣材料内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