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6讲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学案 鲁教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6837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764.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6讲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学案 鲁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6讲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学案 鲁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6讲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学案 鲁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6讲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学案 鲁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6讲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学案 鲁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6讲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学案 鲁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6讲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学案 鲁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6讲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学案 鲁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6讲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学案 鲁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6讲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学案 鲁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6讲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学案 鲁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6讲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学案 鲁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6讲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学案 鲁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6讲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学案 鲁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6讲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学案 鲁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6讲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学案 鲁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6讲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学案 鲁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6讲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学案 鲁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6讲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学案 鲁教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6讲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学案 鲁教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6讲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学案 鲁教版.docx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6讲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学案 鲁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6讲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学案 鲁教版.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6讲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学案 鲁教版.docx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6讲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学案鲁教版

第6讲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知考纲

明考情

理线索

1.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地壳物质循环

1.以景观图、剖面图、区域图等为载体,考查内、外力因素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考查频度高,考查形式主要为选择题

2.以循环图、示意图等为载体,考查地壳物质循环及岩石类型与特征,考查频度低,考查形式主要为选择题

一、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

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2)两类地震波:

类型

传播速度

能通过的介质

共性

A表示横波

较慢

固体

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B表示纵波

较快

固体、液体和气体

(3)两个不连续界面:

①C界面——莫霍界面,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②D界面——古登堡界面,横波完全消失,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

(4)三大圈层:

圈层

地壳

地幔

地核

图中范围

C界面以上部分

C、D两界面之间的部分

D界面以下部分,内部分为E外核和F内核

(5)岩石圈的构成:

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两部分。

2.地球的外部圈层

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的分类

A为侵入型岩浆岩,B为喷出型岩浆岩,C为沉积岩,D为变质岩。

2.主要的地质作用

①代表冷却凝固,②代表固结成岩,③代表变质作用,④代表重熔再生作用。

3.岩石圈物质循环

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深度思考1】 岩石圈的三类岩石都能直接相互转化吗?

提示 不能。

岩浆岩只能由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

三、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

内力作用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及作用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壳

运动

水平运动

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

垂直运动

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岩浆活动

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变质作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深度思考2】 喜马拉雅山脉和东非大裂谷都是主要由地壳水平运动形成的,你知道二者的形成有何不同吗?

提示 喜马拉雅山脉由板块碰撞挤压形成,而东非大裂谷则是由板块张裂形成的。

四、外力作用

读下图,回答问题。

1.能量来源

外力作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表现形式及作用

表现

因素

作用

风化作用

温度、水、生物

使岩石发生崩解;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

侵蚀作用

流水、冰川、风等

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搬运作用

风、流水、冰川等

移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

堆积作用

外力减弱或

遇到障碍物

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

特别提醒 内、外力作用共同影响地表

(1)内力作用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总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坦。

(2)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的形成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但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外力作用也可能占优势,如河流或风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深度思考3】 形成长江三峡和长江三角洲的外力作用有何异同?

提示 均为流水作用,前者为流水侵蚀而成,后者以流水堆积为主。

考点一 岩石圈物质循环

1.岩石圈物质循环

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可归纳为下面的模式图:

号码

原物质

地质作用

生成物质

岩浆

冷却凝固作用

岩浆岩

岩浆岩、变质岩和

已生成的沉积岩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沉积岩

岩浆岩、沉积岩和

已生成的变质岩

变质作用(温度、压力)

变质岩

各类岩石

重熔再生作用

岩浆

2.三大类岩石的特点和用途

类型

代表岩石

特点

用途举例

岩浆岩

侵入岩

花岗岩

矿物结晶颗粒较大

花岗岩是坚固、美观的建筑材料

喷出岩

玄武岩

矿物结晶颗粒细小,有的有流纹或气孔

沉积岩

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

石灰岩是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钾盐是化工原料;煤、石油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能源

变质岩

大理岩、板岩

片理构造

大理岩是建筑材料

(2018·雅安模拟)下图中①、②、③、④为沉积岩,⑤、⑥为岩浆岩。

读图,完成

(1)~

(2)题。

(1)上图中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最可能为(  )

A.①②③④⑤⑥B.⑤⑥④③②①

C.④③②①⑤⑥D.④③②①⑥⑤

(2)若①为石灰岩,则①与⑤接触地带易形成(  )

A.花岗岩B.大理岩C.页岩D.砾岩

解析 第

(1)题,一般下面的沉积岩先沉积、上面的后沉积,则①、②、③、④形成的先后顺序为④③②①;⑤岩浆岩穿过了④③②①岩层,则⑤形成年代更晚;⑥岩浆岩穿过了⑤岩层,说明⑥形成年代晚于⑤。

故C项正确。

(2)题,岩浆具有很高的温度,故岩浆运动过程中,会使接触处的岩石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石灰岩会变质形成大理岩。

答案 

(1)C 

(2)B

四个关系判断岩层新老关系

(1)岩层上下关系。

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

(2)岩浆岩与沉积岩的关系。

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侵入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

(3)变质岩与周围岩石的关系。

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多受岩浆活动的影响,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

(4)与海岭的远近关系。

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

注意进行上述判断时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

考法一 岩石圈物质运动过程分析

1.(2017·天津文综,3)读下图,回答下题。

上图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和主要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  )

A.岩浆岩、褶皱B.沉积岩、褶皱

C.岩浆岩、断层D.沉积岩、断层

解析 由图可知,该地岩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应该属于沉积岩。

图中岩层向同一个方向倾斜,应该是岩层受力挤压所致,因此,其地质构造应该为褶皱。

故本题选B。

答案 B

2.(2015·天津文综,3)某矿物形成于上地幔软流层,后随岩浆活动到达地表。

人们在下图所示古火山的岩浆岩及河滩泥沙中均发现了该矿物。

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使该矿物从上地幔软流层到达河滩泥沙中的地质作用,依次应为(  )

A.岩浆喷发 岩层断裂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

B.岩浆喷发 岩层断裂 搬运、沉积 风化、侵蚀

C.岩层断裂 岩浆喷发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

D.岩层断裂 岩浆喷发 搬运、沉积 风化、侵蚀

解析 本题考查影响地表形态的内、外力作用。

该矿物形成于上地幔,然后经过地质作用而到达河滩泥沙中。

那么,应该是岩层断裂,岩浆喷发而出露地表,然后经外力的风化、侵蚀作用,再经过搬运在河滩泥沙中沉积,故C项正确。

答案 C

考法二 岩石特征分析

3.(2015·上海地理,13~14)根据岩石的质地,如矿物颗粒的大小、有无气孔、致密程度、形状等可以推测岩石的形成过程和形成环境。

据此回答

(1)~

(2)题。

(1)某山体由岩浆岩组成。

该岩浆岩表面无气孔,矿物颗粒粗大,对其成因的合理推测是(  )

①岩浆冷却较快 ②岩浆冷却较慢 ③在地表形成 ④在地下形成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历史上,苏州人利用当地砚瓦山的岩石做原料生产优质砚台。

这种岩石岩性致密,呈薄板状。

该岩石可能是(  )

A.喷出岩B.侵入岩C.沉积岩D.变质岩

解析 第

(1)题,岩浆岩分侵入岩和喷出岩。

侵入岩是岩浆侵入地壳上部,缓慢冷却形成,在冷却过程中充分结晶,矿物结晶体巨大,肉眼清晰可见。

(2)题,喷出岩往往含有大量气孔;侵入岩一般不会出现层理构造;沉积岩往往具有层理构造,但岩性较软,质地不坚硬。

该岩石呈薄板状,岩性致密,应是页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板岩,D正确。

答案 

(1)D 

(2)D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是展示岩石圈物质循环、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过程的图形。

类型多种多样,但都是说明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之间的循环关系。

常见图示有两种:

以地质剖面图为背景的循环示意图和以关联图为背景的示意图。

结合实际景观地貌分析应用物质循环示意图的知识是常见的命题形式,选择题是常见的题型。

[典图示例]

获取信息

本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可以得到如下信息:

①表示形成沉积岩的固结成岩作用,②表示形成变质岩的变质作用,③表示形成岩浆岩的冷却凝固作用,④表示形成岩浆的重熔再生作用,⑤表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作用。

解读信息

(1)岩浆岩只能由岩浆转化而来,岩浆指向外的箭头一定指向岩浆岩。

图中③形成了两类岩浆岩。

(2)岩浆岩和变质岩能转化成沉积岩,岩浆岩和沉积岩能转化成变质岩。

(3)沉积岩和变质岩均不能转化成岩浆岩。

(4)各类岩石受地壳运动影响,经高温、高压作用,在地壳深处经重熔再生作用又可以重新转化为岩浆。

[类图通法]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技巧

1.巧用岩浆

岩浆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出发点和归宿。

有些示意图是较为单一的单向循环图,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岩浆。

2.巧用箭头

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

(1)岩浆:

三进一出。

(2)岩浆岩:

一进三出。

(3)变质岩和沉积岩:

二进二出。

3.巧用辅助性信息

(1)沉积物。

各种岩石均可以转化为沉积物,是通过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将岩石转化为沉积物。

沉积物只能转化为沉积岩,是通过外力作用(固结成岩作用)实现的。

(2)化石和岩层。

含有化石或有层理特征(地层)的岩石为沉积岩,形成的地质作用是外力作用。

由沉积岩发出的箭头指向的另一种岩石,是变质岩,该箭头是变质作用。

[学以致用]

考法一 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读

1.(2018·南昌市联考)岩石物质循环模型说明岩石通过不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为另一种形态。

读图,回答

(1)~

(2)题。

(1)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程①形成的。

在这一过程中(  )

A.温度升高,压力降低B.温度降低,压力升高

C.温度升高,压力升高D.温度降低,压力降低

(2)图中能够反映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  )

A.②B.③C.④D.⑤

答案 

(1)C 

(2)C

考法二 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与环节

2.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

读图,回答

(1)~

(2)题。

(1)花岗岩的形成过程属于(  )

A.①B.③C.④D.⑤

(2)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是(  )

A.Ⅰ—①B.Ⅱ—③C.Ⅲ—⑤D.Ⅰ—⑥

解析 第

(1)题,根据地壳物质循环规律,结合图,可知②代表重熔作用,③代表岩浆活动,④代表地壳运动,⑤代表变质作用,花岗岩的形成过程属于岩浆冷凝作用。

(2)题,化石存在于沉积岩中,是古生物的遗体保留在沉积环境中,经过长期的外力作用而形成的。

答案 

(1)B 

(2)A

考点二 内力作用与地貌

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

地壳运动引起地表起伏和海陆变迁等变化,按地壳运动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如下表所示:

运动类型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岩层运

动方向

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化

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

对地形

的影响

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

举例

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

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变迁

相互

关系

①它们相伴发生;②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③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2.内力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貌

(1)水平运动形成的典型地貌

①喜马拉雅山:

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水平挤压作用,使岩层弯曲变形形成的褶皱山脉。

②东非大裂谷:

是由地壳强大的水平张裂作用,使岩层发生断裂而形成的。

(2)垂直运动形成的典型地貌

台湾海峡:

在远古时代,台湾是与中国大陆相连的,约在几百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部分陆地下沉,海水进入,形成台湾海峡,将台湾岛与大陆隔开。

读部分板块构造示意图,回答

(1)~(3)题。

(1)上图中板块共有(  )

A.1块B.2块C.3块D.4块

(2)上图中虚线圈内的板块边界可能位于(  )

A.冰岛B.非洲东部C.太平洋西岸D.大西洋西岸

(3)以下地貌单元中,成因与图示机理无关的是(  )

A.喜马拉雅山B.马里亚纳海沟

C.日本岛弧D.安第斯山脉

解析 第

(1)题,从图中板块的运动方向及分别出现一个海沟和海岭可以判断图中板块共有3块。

(2)题,图中虚线圈内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的碰撞区,属于消亡边界,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面形成海沟,大陆板块受到挤压抬升形成岛或岛弧,最符合太平洋西岸的情况。

第(3)题,喜马拉雅山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碰撞形成的褶皱山。

答案 

(1)C 

(2)C (3)A

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

1.板块的划分

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是海洋外,其余五大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如下图:

2.板块运动与地貌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

如下图:

板块运动

张裂

相撞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对地球面

貌的影响

形成裂谷或海洋

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举例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

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

边界类型

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 

图示

特别提醒 

(1)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位于印度洋板块。

(2)冰岛——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

(3)新西兰南、北二岛——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消亡边界。

(4)科迪勒拉山系:

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考法一 内力作用与地貌

1.(2016·北京文综,4)下图示意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

读图,回答下题。

平顶海山(  )

A.为褶皱山B.由沉积岩构成

C.顶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D.随着板块的移动没入水下

解析 由图可知,平顶海山为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由岩浆岩构成,A、B项错误;由图中阶段Ⅰ到阶段Ⅲ变化可知,平顶海山的相对高度变小,顶部面积变大,是风浪侵蚀造成的,是外力作用塑造,C项错误;由图中阶段Ⅰ到阶段Ⅲ变化可知,岩石圈下降导致平顶海山没入水下,D项正确。

答案 D

考法二 板块运动与地貌

2.(2014·大纲文综,6)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

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

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

K岛处于(  )

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

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

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

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

解析 由图中K岛位置结合六大板块的分布可知K岛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

答案 C

3.(2013·海南地理)下图为某半岛地形图。

读图,完成

(1)~

(2)题。

(1)该半岛火山活动频繁,是因为受到(  )

A.太平洋板块张裂的影响B.印度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C.印度洋板块挤压的影响D.太平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2)当地居民稳定的用电来源于(  )

A.地热能B.风能C.水能D.太阳能

解析 第

(1)题,根据图中的经纬度排列判断:

图中的纬度为北纬,经度为东经。

所以图示半岛位于北太平洋,具体为堪察加半岛。

板块内部地壳相对稳定,板块边界地壳活动频繁,该半岛位于太平洋板块的边界,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属于消亡边界,板块之间相互挤压。

所以本题选择D项。

(2)题,该岛位于板块边界,地壳活动频繁,所以地热能资源丰富。

可以联系冰岛的电能主要来自于地热能解答本题。

所以本题选择A项。

答案 

(1)D 

(2)A

考点三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褶皱与断层的比较

地质

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判断方法

从形

态上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从岩层

的新老

关系上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图示

构造地貌

未侵蚀

地貌

常形成

山岭

常形成谷

地或盆地

①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

②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

③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④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形成泉、湖泊

侵蚀后

地貌

2.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可通过下图进行理解。

(2015·浙江文综,5)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

完成下题。

图中甲、乙两地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

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C.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

D.乙-向斜上覆岩层容易侵蚀成谷

[析图过程]

[尝试自解] ________

答案 C

判断地质构造的三种方法

(1)形态法。

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利用此方法判断时,可把缺失岩层补画完整(如下图中乙处)再判断。

(2)新老法。

在岩层弯曲形态不明显的地质构造图中,在水平方向上显示出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的是背斜;而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的是向斜。

(3)位移法。

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

一是看岩体是否受力产生破裂;二是看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是否有明显的错动、位移。

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才是断层,若只有破裂但无位移则不是断层而仅为断裂。

考法一 地质构造的判读

1.(2017·江苏地理,5~6)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

(1)~

(2)题。

(1)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甲乙丙B.乙丙甲C.丙乙甲D.丙甲乙

(2)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

A.1B.2C.3D.4

解析 第

(1)题,由图可知,图中乙断层只切断了最下边一个侵蚀面的连续性,而岩浆活动穿过了下边两个侵蚀面,说明乙形成早于丙,而甲形成于图中三个侵蚀面后,甲形成晚于丙,故B项正确。

(2)题,图中有多个侵蚀面,当侵蚀面与岩层界面相交,不是平行关系时,说明岩层发生变形形成褶皱构造,图中有两处侵蚀面与岩层界面相交,所以在图示地质演化过程中,共形成了两次褶皱,故选B。

答案 

(1)B 

(2)B

2.(2016·浙江文综,5~6)下图为某河谷地质、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

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

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

完成

(1)~

(2)题。

(1)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和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向斜 东侧大B.背斜 东侧小

C.向斜 西侧大D.背斜 西侧小

(2)矿产调查发现,在此河段的河床沙中有某种贵重金属矿产,但由于河水深不易开采。

图中所示地点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矿物的是(  )

A.甲B.乙C.丙D.丁

解析 第

(1)题,河谷处最外侧是石灰岩、向里依次是页岩、砂岩,河谷处岩层地层年代表现为中间新、两翼老的分布规律,据此判断地质构造为向斜,图中河谷西侧的阶地较东侧陡峻,说明西侧地壳抬升幅度大,C项符合题意。

(2)题,从题干提供信息可知,该种贵重金属矿产在河床沙中,只有乙处沉积有厚厚的沙、卵石,沉积环境最好,最有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B项符合题意。

甲处离河流太近,粘土结构,丙、丁两处地势太高,都不符合贵重金属矿产的存在环境。

答案 

(1)C 

(2)B

考法二 构造地貌的判断

3.(2015·福建文综,9)下图示意某地的等高线分布,从a河谷到b、c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新。

读图完成下题。

图中X地的地质构造地貌最可能为(  )

A.背斜谷B.背斜山C.向斜谷D.向斜山

解析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分析,X地的岩层是中部老两翼新,为背斜,从X地的河流分布及等高线弯曲特征可以判断其为山谷,故A项正确。

答案 A

借题发挥 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区别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导致的岩层变形变位,它是地壳运动的“足迹”,它主要有褶皱(向斜、背斜)、断层,回答地质构造类型时,与地表形态无关,关键是看地下岩层的弯曲状况及岩层是否连续。

构造地貌是由地质构造而形成的地表形态特征,它的主要类型有山地、谷地、平原、盆地、陡崖等,回答构造地貌时,只根据地表形态和高低状况来回答。

特别注意向斜谷、向斜山、背斜山、背斜谷、断块山均为地貌类型。

考法三 断块山的形成

4.(2012·四川文综,1)下图是我国亚热带某旅游名山景观照片。

该山山顶海拔3099米,属山地针叶林带。

读图回答下题。

形成图中构造地貌的地质作用是(  )

A.断裂上升B.褶皱弯曲C.冰川堆积D.风力侵蚀

解析 本题考查地质作用与构造地貌。

构造地貌是地壳运动产生的,与内力作用有关,C、D项错误;结合图片可知该山为块状山地,岩层并未产生弯曲变形,所以A项正确,B项错误。

答案 A

 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地质剖面图是对某一地质构造所作的垂直剖面图,包括地质地貌示意图、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褶皱和断层构造示意图等。

判断内容主要是根据地质剖面图判读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背斜和向斜的形态特征、地层形态和发展演变、岩石类型及其矿产分布状况等。

[典图示例]

获取信息

本图为地质剖面图,读图可以得到如下信息:

①为沿海冲积平原,②为河口沙洲,③为河流凸岸,④为岩浆冷凝形成的花岗岩外围,⑤为背斜成谷。

解读信息

(1)图中地下岩层有褶皱隆起,该岛屿由海底地壳受水平挤压而成。

(2)岩层向上拱起(背斜),背斜顶部岩层外力作用破坏了其连续性。

(3)流水作用雕塑形成地表地貌景观。

[类图通法]

地质剖面图的读图流程

第一步:

判断岩层新老关系

结合图中的图例、地层的层序、岩层的侵入关系等确定出岩层的新老关系。

(1)一般岩层越老,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位置越靠上;

(2)若岩层中有侵入岩存在,则侵入岩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