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2018版)精华笔记.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96844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5.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概(2018版)精华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毛概(2018版)精华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毛概(2018版)精华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毛概(2018版)精华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毛概(2018版)精华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毛概(2018版)精华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毛概(2018版)精华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毛概(2018版)精华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毛概(2018版)精华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毛概(2018版)精华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毛概(2018版)精华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毛概(2018版)精华笔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毛概(2018版)精华笔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毛概(2018版)精华笔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毛概(2018版)精华笔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毛概(2018版)精华笔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毛概(2018版)精华笔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毛概(2018版)精华笔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毛概(2018版)精华笔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毛概(2018版)精华笔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概(2018版)精华笔记.docx

《毛概(2018版)精华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概(2018版)精华笔记.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毛概(2018版)精华笔记.docx

第一章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第一节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

(2)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4)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成功实践是实践基础

2、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

(1)形成: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提出并阐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2)成熟:

遵义会议以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系统阐述,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而趋于成熟

(3)党的七大将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4)继续发展:

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1、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党的建设理论

2、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第三节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22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

1、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近代中国国情: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

五四运动爆发标志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

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

(1)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呼唤新的革命理论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辛探索奠定了革命理论形成的实践基础

第二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1)提出:

《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2)革命对象

1.帝国主义(首要对象,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是中国走向独立和富强的前提)

2.封建主义(反对封建主义,为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创造条件)

3.官僚资本主义(解放中国社会生产力)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1.无产阶级——最基本的动力

2.农民——革命的主力军

3.城市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可靠同盟者

4.民族资产阶级——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

无产阶级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1.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2.前途:

社会主义

2、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1)政治纲领: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

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经济纲领: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文化纲领: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1、新民族主义革命的道路

(1)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提出

1.《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

2.《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

(2)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形成的必然性

1.时代特点和具体国情: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农业大国。

2.时代特点和特殊国情

(1)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提供可能)

(2)农民饱受压迫(群众基础)

(3)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客观条件)

(4)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坚强后盾)

(5)党的领导的有力量及其政策的不错误(主观条件)

(3)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内容及意义

1.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内容

(1)内容: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2)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

1土地革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

2武装斗争——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

3农村革命根据地——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革命经验)

(1)提出:

《<共产党人>发刊词》

(2)内容: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下,党团结带领人民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经过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于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1)经济成分

1.国营经济(领导)

2.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

3.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绝对优势)

4.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5.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

(2)主要矛盾:

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1)总路线:

“一化三改”1.“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

2.“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一化三改”——“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2)理论依据

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在中国具体化了,形成了中国化的过渡时期理论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1、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2.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积极引导、稳步前进

3.步骤

(1)农业:

1互助组(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2初级社(半社会主义性质)

3高级社(社会主义性质)

(2)手工业:

1供销小组(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2供销合作社(半社会主义性质)

3生产合作社(社会主义性质)4.结果:

集体经济

(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方法:

和平赎买

2.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1)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第一步:

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2)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①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第二步:

半社会主义性质)

②全行业的公私合营(第三步:

社会主义性质)

3.结果: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国营经济,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2、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初步确立:

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1)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3)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它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第一节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1)提出:

1956年《论十大关系》

(2)内涵:

“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

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3)怎么做

1.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2、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1)提出: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2)内涵

1.基本矛盾: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非对抗性的矛盾)

2.主要矛盾: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3.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

(1)敌我矛盾:

人民同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矛盾(根本利益对立基础的矛盾,对抗性的矛盾)

(2)人民内部矛盾:

工人阶级内部矛盾、农民阶级内部矛盾、知识分子内部矛盾、工农阶级之间的矛盾等内部矛盾(人民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矛盾,非对抗性矛盾)

(3)基本方法、方针和意义:

1.解决敌我矛盾需要用专政的方法

2.解决人民内部矛盾采取民主的方法

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1)内涵:

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要走一条有别于苏联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2)怎么做

1.必须明确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

2.必须采取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

3.必须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

4.必须重视知识分子工作

5.必须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6.必须积极探索适合我国情况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第二节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1、初步探索的意义

第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2、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第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第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第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制度

第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第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第五章邓小平理论

第一节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

(1)时代背景: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2)历史依据:

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3)现实依据: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党的十二大明确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邓小平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层次思考

(4)党的十三大,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5)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总结了十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在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

(6)1992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系统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十四年取得的巨大成就

(7)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概念,将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第二节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

1、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党的基本路线

4.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

5.“三步走”战略

6.改革开放理论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8.“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9.“一国两制”

10.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

第三节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1、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第六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一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条件

(1)时代背景:

在对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

(2)现实依据:

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和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3)实践基础: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过程

(1)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大力加强党的建设,坚决惩治腐败的要求

(2)党的十四大系统论述了加强党的建设和改善党的领导问题

(3)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要问题的决定》

(4)党的十五大概括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

(5)十五大以后,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6)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第二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1.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4.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5.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第三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

2、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理论武器

第七章科学发展观

第一节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1、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1)现实依据:

在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2)实践基础:

在深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3)时代背景:

在深刻分析国际形势、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2、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1)科学发展观在抗击非典疫情和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科学发展观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实践中不断充实丰富

1.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2.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3.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时期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3)以党的十七大为标志,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走向成熟

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定位、理论依据、理论内涵作了全面阐述,并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第二节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1、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5)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6)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第三节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第八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1、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

(1)历史性成就

第一,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第二,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第三,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第四,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第五,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第六,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第七,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第八,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

第九,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第十,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

(2)历史性变革

1.党的领导得到全面加强

2.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

3.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

4.坚定不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5.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

6.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7.坚定不移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8.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9.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八大:

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十一届六中全会: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十九大: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主要依据有:

一是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

二是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三是影响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3、新时代的内涵和意义

(1)内涵

1.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

2.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

3.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时代。

4.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

5.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2)意义

第一,从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看,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第二,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看,中国坚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

第三,从人类文明进程看,中国发展所释放出的强大影响力和示范力,吸引了很多国家关注和借鉴。

第二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丰富内涵

(1)核心要义: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丰富内涵:

“八个明确”

第一,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第二,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第三,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第四,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五,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第六,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第七,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八,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2、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十四个坚持”:

(1)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3)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4)坚持新发展理念

(5)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6)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7)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8)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9)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0)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11)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12)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

(13)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4)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第三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2、新时代的精神旗帜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第九章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第一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华民族的昨天,“雄关漫道真如铁”。

中华民族的今天,“人间正道是沧桑”。

中华民族的明天,“长风破浪会有时”。

2、中国梦的科学内涵

本质: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1.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

2.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

3.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2)

1.中国梦是国家情怀、民族情怀、人民情怀相统一的梦

2.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3.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

4.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

3、奋力实现中国梦

习近平指出: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国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梦想

(2)实干才能梦想成真

(3)实现中国梦任重道远,需要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艰苦努力

(4)实现中国梦需要和平,只有和平才能实现梦想

第二节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

1、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2、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的具体安排

(1)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要求

1.在经济建设方面,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

2.在政治建设方面,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3.在文化建设方面,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

4.在民生和社会建设方面,人民生活更加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5.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2)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要求

一是我国将拥有高度的物质文明;二是我国将拥有高度的政治文明;三是我国将拥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四是我国将拥有高度的社会文明;五是我国将拥有高度的生态文明。

第十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