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中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96878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州市中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苏州市中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苏州市中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苏州市中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苏州市中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苏州市中考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苏州市中考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苏州市中考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苏州市中考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苏州市中考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苏州市中考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苏州市中考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州市中考语文试题.docx

《苏州市中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州市中考语文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州市中考语文试题.docx

      2004年苏州市中考语文试题

第一部分(24分)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

   ________(táo)醉   分______(qí) 应______(hè)   锤_______(liàn) (mò)      生   ( tiào)       望   点       (zhuì)         (zhōng)爱

2.下边的词语中有八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

 忍俊不禁  耐人寻味  销声匿迹  稍纵既逝  寻根究底  同舟共际  杏无消息  海枯石烂  嘎然而止  锐不可当  根深底固  岿然不动  浮光略影 狼狈不堪 明眸善睐   揠苗助长 慷慨成词  开天辟地  微不足道   旁若无人  物竟天择 错综复杂  叱咤风云   烟销云散  错别字: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改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3.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作家、篇名。

(10分)  1、山重水复疑无路,               。

(陆游《游山西村》)  2、诚宜           ......不宜          ,引喻失义,           也。

(诸葛亮《出师表》)  3、子日:

"                 。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八则》)4.为纪念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在苏州召开,苏州市将建造"世界遗产纪念墙"。

请你为"世界遗产纪念墙"写一两句话,把你对保护世界遗产的想法,用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2003年7月31日《中国安全生产报》有一则新闻,标题和导语部分如下:

    严明责任提高技能杜绝违章    中铝中州分公司实现零的突破    中国铝业中州分公司按照"严明责任、提高技能、杜绝违章"的安全生产方针,以抓好班前会为突破口,以职业安全健康体系认证为载体,以绩效考核为手段,以创建"三无"(管理无漏洞、现场无隐患、人员无违章)车间为目标,实现了"重伤以上事敌为零"的目标。

  说说这则新闻的标题有什么问题,然后加以修改(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6、古诗词是可以活用的,《成功》一文中引用的王国维的"境界说",就是一个著名例子。

   王静安在(人间词话)中说: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   下面的诗句也可理解为求学和冶学的一种境界,请细细体会,用一句话说说你对这种境界的理解。

(2分)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   [答] ___________ 。

  7、《宇宙里有些什么》一文中有两处修改很精彩。

下边的句子有的是修改前的,有的是修改后的,选择你认为是修改后的句子填入原文的横线上(只写序号),然后说说为什么要这么改。

(4分)   得走几万年, !

尽管恒星都很大,差不多每一颗都能装下几百万个地球(只有极少数比地球小),可是在辽阔的宇宙空间, ,也许还要扣。

   A.好辽阔的宇宙海洋啊 

B.多么辽阔的宇宙空间啊   C.这些恒星只不过像大海里的砂砾 D.这些恒星不过像大海里的水滴   [答]:

 ______________ 。

第二部分阔读《与朱元思书》中的一段文字,完成6--10题。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挣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

(4分)   A.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群臣进谏,门庭若市(《邹忌讽齐王纳谏》)   B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石潭记》)   C.负势竞上,互相轩邀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储东阳马生序》)   D.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反   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于园》)   E.横柯上蔽,在昼扰昏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三峡》)

   [答] 和

   2."鸢飞戾天者"与"经纶世务者"分别指什么人?

(2分)   [答]

   3.用现代汉语翻译"争高直指,干百成峰"。

(2分)

   [译文]

   4."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一句写出了江水的清澄宁静,《小石潭记》也有通过"游鱼"描写潭水清澈见底的句子,请默写出其中的一句。

(2分)   [答]

   5.作者抒写了"鸢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看到富春江奇异的景色以后"望峰息心"、"窥谷忘反"的感受,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也写了迁客骚人登上岳阳楼之后的种种"览物之情",他们写这些感受的目的有什么不同?

(2分)

   [答]

   阅读《卜算子 咏梅》这一首词,完成11~13题。

   风雨送春归, 俏也不争春,   飞雪迎春到

只把眷来报。

   已是悬崖百丈冰, 待到山花烂漫时,   犹有花枝俏

姥在丛中笑

   6.作者歌颂梅花的高尚品格,为什么要多次提到春天?

下边的分析哪一项不正确?

(2分)

   A.写"春归""春到",交代梅花开放的背景,暗示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

   B.预示"春天"就要到来,表现出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乐观豪迈之情

   C.通过春天里的烂漫山花衬托出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崇高品格。

   D.以春天为线索展示梅花的俏丽,以梅花的高洁反衬春天的美好

   [答]                                                                     

   7.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来咏梅,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请举例说明。

(2分)   [答]                                                                       

   8.同样是写梅花,毛泽东的《十算子 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有着明显的不同,"专题·荷"中写荷的诗文也是多姿多彩的。

请你举例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2分)

   [答]                                                                        

  阅读下边的短文,完成16-18题

 

    空气中光线会不会曲折呢?

答案是肯定的。

我们都知道,空气的密度是不均匀的。

由于地心引力的关系,地球表面大气密度大;越往高处空气越稀薄,密度越小。

这种密度的差别并不大,通常觉察不到,光线由此产生的曲折。

但是,太阳落山时,阳光斜着通过大气,距离很远,产生的折射已经可以使人明显地感觉到。

这种折射越贴近地面越强。

落日的上端和下端光线曲折得不一样,看起来就成扁的了。

    在沙漠上或海面上,因为温度变化造成局部空气密度变化,也会使光线曲折。

这样,人们有时就能看到平常看不到的远处景色。

夏日炎炎之时,海水温度低于空气温度贴近地平线下的景物发出的光线成拱形传播,向下折射到我们眼中,看起来景物悬在空中,像仙境一般。

我国的渤海中的莲苹仙境就是这样形成的。

沙漠里的情况则相反,沙石附近空气密度特别低,使远处树林发出的光线弯曲,自下而上折入我们眼睛,并且形成倒影。

这使在荒漠上备受干渴之苦的驼队觉得临近大湖,遇到绿洲了。

千百年来,这些幻影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妙的想像!

9.文中举落日和蓬莱仙境这两个例子说明什么现象?

(2分)   A.地心引力造成地球表面与高处空气密度的差别,引起光线方向改变。

   B.地心引力和气温变化造成的空气密度的差别,使光线产生曲折。

   C.沙漠上或海面上温度变化造成局部空气密度变化,形成光线曲折。

   D.地球表面空气密度和温度的变化是造成光线曲折的直接原因

[答]_________10.写出一个成语,来形容这种"蓬莱仙境"般的幻影。

(2分) [答]_________11.同样是写落日,王维的《使至塞上》是这样写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想像一下,"长河落日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你认为王维这样写好在哪里?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边一篇文章,完成19-24题

                               走出地平线    记得少年时代,自己刚刚懂得一些世事的时候,就常常这样问自己:

我能够走出地平线吗?

    站在故乡原野上向四周望去,有一个灰蒙蒙的大圃环绕着我;向天宇望去,也有一个灰蒙蒙的大圆环绕着我。

这两个大圃本是重合着的。

孩童的时候,看见这个大圆就有了一种庇护感、安全感;后来年岁渐长,便以为它是鸟之笼了。

少年人有的是烂漫的奇思,在一个红花黄叶点缀秋光妁清晨,我忽然异想天开:

走,到地平线外看世界去!

    在村头钓土丘上向南眺望,有一个小村于正好坐落在地平线上。

我走进那个村子,并没有看见一条灰蒙蒙的线从街中穿过;原来,它还在遥远的天边上。

我又继续向它走去,它也继续向后退去,它和我就这样不离不弃,如影随形。

我感到了地平线对人的愚弄。

它实在是刺痛了一个无知而自尊的少年的心。

    后来,我慢慢地发现,在平地上认为是地平线的地方,在高山上就不是;在晴朗天气中认为是地平线的地方,在阴雨天气中就不是;孩子认为是地平线的地方,在大人眼里就不是;在视力正常人眼里是地干线的地方,在视力不正常者眼里就不是。

原来,地平线并不是可以触摸的实体,只不过是一种视感罢了。

再往深处去想,它竟是大地对人类的一种安慰呢!

球形的大地使每一个人都以为自己的立足点高于别的地方,与这种居高临下的心态相适应,就出现了在你周遭的地平线。

    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地干线,都有属于自己的封闭的圈--由自己建构的环形山,谁想让自己的"环形山"里面积大些,谁就得站得高些。

视野越开阔就越看得清地平线。

然而,不少在大城市长大的孩子,连地平线也不曾见过。

他们平素里放眼环睹,见到的无非是重楼千尺,高墙四壁,人车争路。

把地平线还给孩予吧。

人,只有感到了圈子的存在,才有可能走出圈子。

    随着视野的延展,当我把视点移向别人,移向身外的广大世界,我郁闷的心似乎八面来风了。

原来,地平线竟是以自我为中心览世阅人的产物,是一个人远眺世界的目力极限,只要这个立足点不变,就永远也走不出自己的圈子。

以自我为中心,即使你的身躯很魁伟,看到的也仍然是一个圈子;而当你想到身外还有别人,想到别人也在审度这个世界,你就全知道,在别人目力不及之处,你就在他的地平线之外;当你想到这星球上的芸芸众生,每一个人都有视物极限,你不会知道,我们脚下的大地每一处都是地干线;当你懂得任何事物都是功与过的双面体,想到儿时虽然没有追上地平线,却凭借它的诱惑,它的前导,走出了父母温暖的怀抱,看到了别处的村落,看到了吹蒲公英的牧童和收获太阳花的村姑,河上人家的粗布帆和缓缓转动的风车木轮,还知道了太阳花又叶望日莲,你又会对地平线表示百倍的感谢了。

    人之所以感觉到世界环闭,人生在世如藏身巨蚌之一隅,或许,是他的思想还没有冲破牢笼?

    冲破思想牢笼,就要扩展自己的襟怀,就要想到这星球本是众人的星球。

我不敢说,立身于圣洁的珠穆朗玛女神高入云霄的肩上,是否看得。

见地干线,但是我敢断定,在茫茫星际飞行的太空船上,是决然看不到地平线的

   (作者贾宝泉:

有改动)12.文中的"地平线"指什么?

"走出地平线"有什么含义?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作者所说的"周遭的地平线"是怎样形成的?

下面的理解哪一项不恰当?

(2分)   A.地平线的形成,既有地理的原因,又有视觉和心理的原因。

   B.地平线原来并没有,是一种视觉效果,也是一种心理上的感觉。

   C.以为自己的立足点高于别的地方,"居高临下",形成了地平线。

   D.地平线是大自然的产物,是天和地这两个大圆自然重合的结果

[答]_______14.联系上下文,说说文章两次写儿时追赶地平线有什么用意。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作者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地平线",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

请谈谈你的看法。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为什么说"人,只有感到了圈子的存在,才有可能走出圈子"?

下面的理解哪一项不恰当?

(2分)   A.以地平线形成的"圈子"为喻,说明人是有局限的,看不到这一点就不能超越自我。

   B.入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思想局限性,然后才能使自己的思想认识达到新的境界。

   C.这个"圈子"是不确定的,随着视野的延展,"圈子"会扩大,但它永远存在。

   D.自己"周遭的地平线"是一个"圈子",认识到了它,才能突破心理上的地平线

   [答]____________17.下边的诗句中哪两句可以用来揭示本文的主旨?

(2分)   A.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C.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D.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E.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答]________和__________阅读下边的短文,完成16-18题。

   中秋节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

农历八月十五晚上,一家人团聚在一起。

赏明月,吃月饼,吟诵着"月到中秋分外明"的诗篇。

   从科学上来看,中秋月比其他的望月更亮是没有根据的。

望月的时候,对地球而言,太阳和月亮位于正相反的方向。

夏天,太阳从东北方向升起,在西北落下;望月则从东南方升起,在西南方落下。

冬天,正好相反。

因此,夏天日光多,月光少,冬天日光少、月光多。

中秋夜月光比夏天多,这就是说,从月出到月没的时间间隔比夏季每月的望日要长,半夜时月亮也要高些。

这可能是使人感觉中秋"月色倍明"的一个原因。

   一个朔望月平均包含29天12小时44分。

朔是农历的每月初一,朔之后再经过14天18小时22分钟才是望;因此望月常不是在十五晚上而是在十六晚上。

由于朔望月的长度可以与平均值相差到6小时,因此望月也可能延到十七晚上才发生。

选样看来,中秋节晚上看到的月亮常不是满月,也就说不上比其他月份的满月更圆了。

当然也有"望"恰好发生于中秋夜的年份。

   18.第二段中说"冬天,情况正好相反",请你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说说冬天的情况是怎样的。

(2分)   [答]                                                                   

   19.联系全文看,"'望'恰好发生于中秋夜的年份"时,该年的中秋节是不是月亮最圆的时候?

为什么?

(2分)   [答]                                                                     

   20.中秋节,人们往往因"月圆而人不圆",就会产生"每逢佳 节倍思亲"的感觉。

下边的诗句都是写月亮的,哪一句表达了这种情感?

(2分)   A.晓镜但愁云髯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无题》)   B.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   C.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李白《苏台览古》)   

D.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答]                                                                          

   阅读下边一篇文章,完成19---24题。

   苏州人往往被女性化,什么优美、柔和、文静、高雅;姑娘们则被誉为小家舅玉、大家闺秀,还有那够不上"舅玉"的也被呼之为"阿姐"。

   苏州人之所以被女性化,我认为其诱因是语言,是那要命的吴侬软语。

吴侬软语出自文静、高雅的女士之口,确实是优美柔和,婉转动听。

可是,吴侬软语由男人来讲就有点"娘娘腔"了。

那一年我碰到老作家张天翼,他年轻时在苏州闹过革命,也在苏州坐过监牢。

他和我开玩笑,说苏州人游行示威的时候,喊几句口号都不得力,软绵绵地,说着,他还模仿苏州人喊了两声。

   苏州人被女性化,除掉语言之外,那心态、习性和生活的方式中,都显露出一种女性的细致、温和、柔韧的特点,此种特点是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形成的。

吴文化是水文化,是稻米文化。

水是柔和的,稻米是高产的,在温和的气候条件下,那肥沃的土地上一年四季都有产出,高产和精耕相连;要想多收获,就要精心地把各种劳务作仔细的安排;一年四季有收获,就等于一年四季不停息,那劳动是持续不断的,是有韧性的。

这就养成了苏州人的耐心、细致,有头有尾。

苏州人细致而有耐性的特性,用不着调查了解,只要看一下苏州的刺绣、丝绸,游览过苏州的园林后便可得出结论,如果没有那些心灵手巧、耐心细致的苏州人,就不可能有如此精美的绣品和精致的园林。

一个城市的生活环境,是传统文化的体现,是人们习性的综合反映。

   苏州人被女性化,这也没有什么眨意,喊口号虽然缺少点力度,却也没有什么害处。

相反,在当今电子化生产的条件下,苏州人的精细、灵巧、有耐性,却成了不可多得的优点,成了外商投资在人力资源上的一种考虑。

我不敢说苏州所以能吸收这么多的外资都是因为苏州人的精细,却听说过有一宗很大的国外投资,在选择投资地点时到处考察,难作决策,可在参观了苏州刺绣研究所后,立刻拿定主意:

苏州人如此灵巧心细,能绣出如此精美的绣品,还有什么高科技的产品不能生产,还有什么精密的机械不能操作呢!

现代化的生产已经不是抡大锤的时代了,各种产业都要靠精心策划,精心管理,这一些正是苏州人的拿手。

   苏州人的那种女性化的特点,也不是完美无缺,它有一个很大的缺点,这缺点说起来还和苏州的园林有点关系。

苏州园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看,是一种"退隐文化"的体现。

园林的主人们所以要造园林,那是因为厌倦政治,官场失意,或是躲避战乱,或是受魏晋之风的影响,想做隐士。

隐于市却又要无车马之喧,而有山川棒木之野趣。

怎么办,造园林。

在深巷之中,高墙之内,营造出一片优美闲适而与世相隔的境地。

   因退隐、退养而在苏州造团的、人越来越多,他们有钱,更主要的是有文化。

他们退隐在苏州以后也不是无所事事,而是广结名流,著书立说,吟诗作画,那"退隐文化"便主导着当时的文化潮流,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代代相传,使得苏州人在文化心态上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容易满足于已有的一方天地,缺少一种开拓与冒险的精神,善于"引进来",而不善于"走出去"。

   要说一个地区人们的习性,只能是一种大体的印象,并非是绝对的。

苏州人也有性情刚烈的,也有勇猛顽强的,也有随着郑和的船队而走遍世界的;特别是在今天,苏州经济繁荣,交通发达,海内外人士纷至沓来,他们到苏州来不是退隐,而是要在这一片有优秀文化传统的土地上大展宏图,谋求发展。

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心态正在相互影响,地区的风貌,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在逐步演变。

   (陆文夫《被女性化的苏州人》,因原文篇幅较长,有删节)   21.联系全文看,"被女性化的苏州人"有什么特点?

这种特点是怎样形成的?

(2分)   [答]                                                                      

   22.为什么说"一个城市的生活环境,是传统文化的体现,是人们习性的综合反映"?

下边的理解哪一项不恰当?

(2分)   A.人们的心态、习性和生活方式影响了他们的价值取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过程中人们又将他们物化为城市的生活环境。

   B.人们融合自己的心态、习性和生活的方式,在一定的文化   C.以市井文化、隐逸文化的综合为基础而形成的价值取向决定了苏州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苏州精美的绣品和精致的园林就是其产物。

   D.文化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凝聚力;文化传统一旦形成,必然会持久地影响人们的心态、习性和生活方式,乃至人们的生活环境。

   [答]                                                                      

   23. 有人认为《桃花源记》也体现了一种"退隐文化",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请结合上文的有关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2分)   [答]                                                                      

   24.联系上文想一想,《苏州园林》一文中说苏州园林讲究"自然之趣",这体现了园主人一种怎样的文化追求?

请作简要分析。

(2分)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   1.①陶②歧③和④炼 2.  错别字既际嘎底  改正即济戛蒂   3.①志在千里烈士暮年龟虽寿②气蒸云梦泽③梦回吹角连营④问渠那得清如许朱熹⑤柳暗花明又一村⑥但愿人长久⑦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⑧开张圣听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    4.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鼓励考生说出自己的看法。

语言表达要符合简明、生动、形象的要求

   5.文章副标题把意思说反了,会让入误解为:

中国铝业中州分公司"重伤以上事故"以前为零,现在"实现零的突破",变成至少有一件了。

可将副标题改为:

中铝中州分公司"重伤以上事故为零"   9.作者以颜回自况,表现他安贫乐道的道德情操

   10.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鼓励考生说出自己的看法。

下边的答案供参考:

这两句分别说出了五柳先生读书所采用的两种态度、两种方法。

一是他的嗜好是读书,其方法便是只求懂得大概,不强求有深刻理解;二是说明他读书的最高境界,往往因能"会意"而如痴如迷,其方法当是熟读深思。

-也就是"观其大略"在先,重在博览;"务于精熟"在后,期在"会意"。

   11.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比较,鼓励考生说出自己的看法。

如:

贺知章"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句是对大自然生化万物所唱的赞歌,比喻新巧,却语出自然,毫无人工的痕迹;"把那些碧翠的叶影儿,裁剪成你的裙裳"一句中"裁""剪"两字,写活了"小河"的痴心与柔情,表达非常独特

   12.《我是一条小河》的语言轻柔婉美,曲折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感情,并且可能给人以多义的理解。

闻一多的《色彩》节奏强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