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免疫调节剂.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7055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6.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3章免疫调节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第13章免疫调节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13章免疫调节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13章免疫调节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13章免疫调节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第13章免疫调节剂.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第13章免疫调节剂.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第13章免疫调节剂.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第13章免疫调节剂.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第13章免疫调节剂.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第13章免疫调节剂.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第13章免疫调节剂.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第13章免疫调节剂.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第13章免疫调节剂.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第13章免疫调节剂.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第13章免疫调节剂.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第13章免疫调节剂.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第13章免疫调节剂.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第13章免疫调节剂.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第13章免疫调节剂.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3章免疫调节剂.docx

《第13章免疫调节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3章免疫调节剂.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13章免疫调节剂.docx

第13章免疫调节剂

第四十章免疫调节剂

ImmunoregulationAgent

动物在长期的种族进化过程中,产生了复杂而完善的免疫系统,由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一个完整的免疫网络,产生极为精密而协调的免疫应答,以保证体内免疫环境相对的稳定。

当免疫功能失常,应用不同类型的免疫调节剂治疗,是临床实践中不可缺少的。

发生免疫功能缺损或低下时,可引起感染性疾病、免疫缺陷或肿瘤,应用免疫增强剂,能使免疫功能重建,恢复正常或增强,疾病得以痊愈。

发生免疫功能亢进时,可引起各种类型的超敏反应、移植排斥、炎症和自身免疫病,应用免疫抑制剂,能降低免疫功能,达到治疗目的。

在医疗实践中,还发现一类药物,具有双向免疫调节作用,对过低的免疫应答起加强作用,对过高的免疫应答起抑制作用,如人参“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低者升之,高者抑之”,达到调节免疫功能,保持动态平衡的作用,这类药物称免疫调整剂,实际上,它还是以增强免疫功能为主。

上述三类药物统称免疫调节剂(immunomodulator)。

针对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亢进的免疫状态,应用免疫调节剂,人为的增强或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治疗方法,称为免疫治疗(immunotherapy)。

将正常动物的造血干细胞或淋巴干细胞移植给免疫功能缺陷的患者,使其恢复正常免疫功能的措施,则称为免疫重建(immunereconstitution)。

一、免疫增强剂

(一)概述

免疫增强剂(Immunepotentiator)根据其作用特点分为两类:

一类是可非特异性地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主要用于治疗免疫功能低下所致的疾病,如免疫缺陷病、肿瘤或病毒及真菌感染等,如胸腺肽、干扰素、左旋咪唑及真菌多糖等,应用后,可立即引起机体发生短暂的,而又广泛的免疫增强作用。

另一类是免疫佐剂(immuneadjuvant)或简称佐剂,制备疫苗时,能辅佐抗原,增强疫苗对机体的免疫力,即一种物质先于抗原,或与抗原同时,或与抗原混合后,注射动物,能非特异地增强抗原对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发挥其辅佐作用,如明矾及卡介苗等,免疫佐剂的作用特点有二:

①使抗原性弱小的多肽或多糖,明显地增强其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能力;②用最少量的抗原,最少的接种次数,能辅助其刺激机体产生足够的免疫应答、高滴度的抗体,在血液中或粘膜表面能维持较长的时间,发挥持久的接种效果。

医学界研究制备疫苗使用免疫佐剂的历史较长,Ramon(1925)首先用明矾制备了沉淀破伤风类毒素,随后,Schmidt(1939)也用明矾制成了口蹄疫疫苗和气肿疽菌苗,及加氢氧化铝胶的口蹄疫疫苗;这些铝盐类佐剂的效果虽好,但在注射局部不易分散吸收,可能长时间停留,引起强烈的炎症反应。

油佐剂的研究历史也很早,Lemoignae(1916)曾用羊毛脂与石蜡油制出了伤寒沙门氏菌乳剂苗,随后,Prevet用羊毛脂加琼脂为佐剂,制备了炭疽菌苗;我国于1958年曾用羊毛脂和液体石蜡油,制备了猪丹毒乳剂苗,尽管这些佐剂明显地提高了疫苗的免疫原性,但由于油剂苗十分粘稠,不易注射,加之,矿物油在体内不易代谢分解,致使接种局部肿胀严重,形成肉芽肿,进而发展成溃疡,难以广泛应用。

为解决矿物油不能被机体代谢的缺点,20世纪60年代后期,Hilleman发明了一种在体内可以代谢的佐剂,称“佐剂65”(水花生油乳化佐剂),它的主要成分是用精制花生油代替白油(whiteoil),再加入单硬脂酸铝和甘露酐单油酸脂作为乳化剂制成,是一种油包水型乳剂,由于这种佐剂一方面可被机体代谢,不产生过度刺激,另一方面可经淋巴道将抗原运送到整个淋巴系统,形成广泛的刺激,产生高效价的抗体,用其试制流感疫苗等,通过对接种的实验动物和人的观察,均表现良好的佐剂活性;若在“佐剂65”内,再加入多聚核苷酸(PolyI:

C或PolyA:

U),由于核苷酸激酶活力加强,其作用还可提高多倍。

近些年来,对微生物性佐剂的研究也很重视,除早期应用分枝杆菌和卡介苗外,为减少副作用,进而又从卡介苗细胞壁中提取小分子的胞壁酰二肽(muramyldipeptide,MDP)等,经试用,不但表现出良好的佐剂作用,还可用于肿瘤的治疗,由此认为:

它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佐剂,受此启迪,还从其他细菌细胞壁获得了类似的结构成分,同样表现佐剂作用。

(二)分类

目前已被证实有免疫增强作用的物质多达百种以上,根据工作需要,可从不同角度对这些物质作如下分类:

1.根据组成成分区分

从简单的无机盐类到十分复杂的有机物,有不少具有佐剂活性,能增强免疫功能,现简述如下:

(1)细菌及其结构成分:

细菌有短小棒状杆菌、卡介苗、百日咳杆菌、布鲁氏菌、沙门氏菌、李氏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等。

细菌的结构成分有从卡介苗细胞壁中提取的胞壁酰二肽、粪链球菌提取的肽聚糖(PG)、短小棒状杆菌提取的细胞壁骨架成分(CWS)、耻垢分枝杆菌提取的水溶性佐剂(WSA)、分枝杆菌提取的高分子多肽糖脂即蜡质D、革兰氏阴性菌提取的脂多糖(LPS)等。

(2)其他物质:

有三类:

①大分子有机物,例如DNA、RNA、PolyI:

C、PolyA:

U、聚丙烯酸、聚4烯吡啶、丙烯酸及N2烯基吡咯烷酮的聚合物等;②小分子无机物质,例如硫酸铝、磷酸铝、钾明矾、铬明矾、铵明矾和氢氧化铝胶等;③药物类,例如西咪替丁、吡喃、梯洛龙、左旋咪唑、丙胺肌苷、2氮丙啶类及D青霉素胺类等。

(3)生化类制剂:

包括胸腺肽、IFN、iRNA、TF、CSF及IL等。

(4)中草药类:

包括人参、党参、黄芪、红花、灵芝、当归及冬虫夏草等。

2.根据作用性质区分

(1)特异性增强机体的免疫应答:

例如特异性转移因子和特异性免疫核糖核酸等。

(2)非特异性增强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例如氢氧化铝胶和卡介苗等。

这种分类是相对的,因为有的免疫佐剂本身就是特异性抗原,所以除能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外,作为佐剂,又能非特异地增强抗原的作用,卡介苗就是很好的例证。

3.根据作用原理区分

(1)贮存型免疫佐剂:

例如氢氧化铝胶及弗氏完全佐剂等,可以保护抗原,延长其在体内的停留时间,使抗原缓慢释放,增强抗原的免疫性,产生持久高效的免疫应答。

(2)中枢作用型免疫佐剂:

又称非贮存型免疫佐剂,可直接对免疫中枢细胞起作用,即促进巨噬细胞摄取、处理和传递抗原,并释放一些因子,调节和加强T、B细胞的反应能力,同时又能促使T、B细胞数量增多,发育成熟,增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根据佐剂对免疫细胞作用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再分为作用于巨噬细胞的佐剂,作用于T细胞的佐剂,作用于B细胞的佐剂。

这类佐剂的特点是,即便与抗原分开注射,也能对免疫应答起加强作用,例如卡介苗和腊质D等属之。

(三)各类免疫增强剂的作用特点

1.细菌性免疫增强剂现择其主要者简述如下:

(1)短小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parvam,CP):

系专性厌氧性革兰氏阳性小杆菌,经加热或甲醛灭活后制成,对机体毒性低,由于是死菌苗,不存在感染的危险,没有严重的副作用。

能非特异地刺激淋巴样组织增生,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吞噬活力加强,促进ILⅠ、IL2等细胞因子的产生,溶酶体酶作用增大,因而对抗原的处理加速,增加IgM和IgG的生成;还能激活巨噬细胞的Fc受体,数量明显增多,吞噬功能显著增强;能激活补体的传统途径和旁路途径,非特异地扩大机体的免疫应答。

但是短小棒状杆菌能抑制细胞免疫,使胸腺缩小,脾及淋巴结中的淋巴细胞减少,T细胞的功能被抑制,延长皮肤移植物生存时间等,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者,使用时应注意。

我国已有商品短小棒状杆菌菌苗供应。

接种后,虽可在局部引起肉芽肿发生,但不产生组织坏死溃疡,故可反复应用。

(2)卡介苗(BCG):

系减毒的牛型结核分枝杆菌菌苗,是预防结核的特异性生物制品,也是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

可活化巨噬细胞,不仅使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细胞增生,活力加强,提高其杀菌、吞噬及杀肿瘤作用,促进IL1、IL2及IL4等多种细胞因子的产生,还能刺激骨髓的多能干细胞,发育成具有免疫功能的免疫活性细胞。

促使T、B、K、NK细胞的分化增生,从而明显地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因为卡介苗的成分复杂,大量应用,会引起严重的副作用,如发生持续数天的高热、肝功受损、出现慢性肉芽肿及粟粒结核等。

为解决此问题,用酶水解卡介苗的细胞壁,成功地得到了一种小分子物质:

胞壁酰二肽(MDP,有效成分为N-乙酰胞壁酸-L-丙氨酸-D-异谷氨酰胺,分子量很小,仅500,可溶于生理盐水,MDP的分子量虽小,但仍保持作为佐剂的全部免疫作用)能增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一般认为,MDP各种生物活性都是由于刺激巨噬细胞所致,对机体无不良反应,故认为它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免疫增强剂,进而Merser等于1975年用化学法首先人工合成了MDP,目前合成MDP的衍生物有50种之多,有佐剂作用的约20种;我国于1982年也成功地合成了有佐剂作用的MDP,为其推广应用创造了条件。

(3)脂多糖(LPS):

自1955年,Condie首次报道LPS的免疫佐剂作用后,它的生物学作用已被广泛研究,现在主要从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中提取,这种脂多糖是细菌的内毒素,对动物显示致死毒性,但从灵杆菌细胞壁中提取的脂多糖灵菌素的毒性最小;另外,还呈现发热作用,抗肿瘤作用,强化网状内皮系统功能,增强抗感染能力,以及其他多种生物活性。

最初认为,内毒素是类脂多糖蛋白质复合物,后来,Westphal等提取了不含蛋白质的类脂A多糖内毒素,并认为起佐剂活性的物质主要是类脂A,也就是说,脂多糖的毒性与佐剂活性不是同一物质,可用人工方法将其分开,如用无水琥珀酸或无水苯二酸处理脂多糖后,则失去对小鼠的毒性作用,但仍保持佐剂活性。

起佐剂作用的脂多糖,可作用于各类不同的细胞,但最主要的是中性多核白细胞及巨噬细胞。

另外,也可促使B细胞分化增殖为浆细胞,合成分泌IgM,它在没有Th细胞辅助的情况下,也能促使T细胞依赖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

脂多糖的应用时机,对其佐剂活性的影响很大,如将它与特异性抗原同时或稍后应用,作用明显,如先于抗原应用,免疫应答则被抑制。

(4)脂溶性蜡质D:

系由结核分枝杆菌细胞壁中提取的一种高分子多肽糖脂,由结核分枝杆菌酸阿拉伯糖半乳糖苷粘肽三种成分构成,起佐剂作用的是粘肽,它存在于细胞壁的骨架(CWS)中,是合成CWS的前体。

含有CWS的油包水型乳剂,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并诱导细胞免疫的形成。

(5)水溶性佐剂:

是Adam(1982)用溶菌酶消化耻垢分枝杆菌的细胞壁后,从中提取的一种溶于水而不溶于有机溶媒的物质,即水溶性佐剂(watersolubleadjuvant,WSA),它可能是一种不含分枝杆菌酸的阿拉伯糖半乳糖苷粘肽的单体,当将其加入到含有抗原的Freund不完全佐剂中时,用于免疫豚鼠,不但可以提高产生抗体的滴度,还可以诱发细胞免疫应答。

(6)海藻糖二霉菌酸脂(TDM):

又称索状因子(CF)或P3。

在分枝杆菌、奴卡氏菌和棒状杆菌中都有存在,是α歧链β羟基酸与海藻糖形成的二脂,不过脂肪酸链的长度各菌不相同。

TDM具有佐剂活性,能激活巨噬细胞,产生非特异性抗感染作用,及形成肉芽肿等。

(7)单磷酰脂质(MPL):

最常用的配方是RAS,由MPL、TDM、B30-MDP(或细胞壁骨架)、角鲨烯和Tween80组成。

可诱导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产生。

(8)大肠杆菌不耐热肠毒素(LT):

是良好的粘膜免疫佐剂。

LT与蛋白抗原结合,经不同途径免疫,均能明显增强机体产生粘膜免疫应答。

(9)OK-432:

是用溶血性链球菌弱毒株Su制备的细菌制剂。

在体外能刺激中性粒细胞、MΦ和NK细胞,发挥非特异性吞噬作用;在体内能增强NK细胞的活性。

(10)牛布鲁氏菌制剂(BruPel):

是用牛布鲁氏菌456株制成的乙醚提取物;可诱生干扰素,提高抗感染力,可提高巨噬细胞的活力,发挥抗肿瘤作用。

2.化学性免疫增强剂

(1)不溶性铝盐类:

如铬明矾等。

当液体的蛋白质抗原与此类佐剂混合后,一方面,抗原被吸附在铝盐上,形成凝集性的大颗粒抗原,抗原由此被浓缩,这种浓缩的抗原,易被吞噬细胞吞噬降解,成为抗原性更强的超级抗原,另一方面,蛋白质抗原与佐剂混合后,成为凝胶状态,可较长期的存留于注射局部,持续性地缓慢地释放抗原,提高免疫效果。

含有这类佐剂的疫苗,皮下注射时,往往引起局部肿胀,甚至发生肉芽肿,但肌肉注射时,则无不良反应。

(2)油水乳剂:

属于此类佐剂的著名制剂为弗氏佐剂,即乳化的水油佐剂,为美籍匈牙利细菌学家Freund于1951年研制成功,即将石蜡油、羊毛脂和杀死的分枝杆菌等混合一起,制成的一种油包水型乳剂(水/油,W/O),即弗氏完全佐剂(FCA),如其中不含杀死的分枝杆菌者,称为弗氏不完全佐剂(FIA)。

使用时,将抗原溶液与佐剂等量混合,则在油相中散布着细小的水滴,水滴中含有抗原,将其注入机体,抗原由于受到油的保护,一方面,改变了抗原的物理性状,延缓其在体内的破坏与消失,使抗原缓慢分解释放,可以长期贮存于体内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可在注射的部位形成肉芽肿,内含大量的巨噬细胞、上皮样细胞、淋巴细胞及浆细胞,增加抗体的合成。

因为弗氏佐剂在接种局部产生肉芽肿,进而发展成溃疡;再者,矿物油在体内不能代谢分解,影响肉尸的利用和制革,所以弗氏佐剂不适于大批生产制苗时应用,只是用实验动物制备高免血清时,为提高血清效价,可采用加弗氏佐剂的抗原。

以后由于“65号佐剂”的研制成功,使弗氏佐剂存在的问题得到了相应的解决,而且产生的抗体水平,并不亚于矿物油佐剂。

(3)65号佐剂:

即水花生油乳剂佐剂。

为了解决弗氏完全佐剂中的矿物油不能被机体代谢的局限,本世纪60年代以后,Hilleman等发明了一种可以代谢的佐剂,即65号佐剂,它的主要成分是以精制的花生油代替白油(whiteoil,有Drakocel6VR,Marcol52、Lipolul4等,均是国外当前用于制苗的白油,乳化剂主要是ArlacelA,即缩水甘露醇单油酸酯),用其制成了流感疫苗,接种实验动物证明,是一种性质较好的油佐剂。

另外,Ribi等研制了一种新的油/水乳剂,即以角鲨烯(三十碳六烯)、角鲨烷(异三十烷)或十六烷代替矿物油,可减轻局部接种反应。

Montanide88(二缩甘露醇油酸盐)是一种新型乳化剂,与ArlacelA比较,粘滞度低,可滤过除菌,具有诱生抗体早,滴度高等特点,也是矿物油最适宜的乳化剂。

(4)异丙肌苷(ISO):

系由N-二甲基氨基-2-丙醇和肌甙组成的复合物。

原是抗病毒药,后来发现ISO有类似胸腺素样作用,能促进T、B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激活MΦ和NK细胞的活性等。

(5)非离子编组聚合物表面活性剂(NBP):

系由憎水性的聚氧丙烯(POP)和亲水性的聚乙烯(POE)组成的异分子多聚体。

由于亲水基和憎水基同时存在,故NBP能形成稳定的水包剂和油包剂,作用模式是将蛋白质抗原结合于油滴的憎水基表面,经过NBP的折叠,使油滴形成表面制成。

目前以NBP为主要成分的两种佐剂SAFM和Titermax已投入商业使用。

(6)免疫刺激复合物(ISCOM):

由胆固醇、QuilA(从皂苷纯化的活性成分)、蛋白质抗原和其它脂类混合组成,能自发形成30~40nm带负电荷的多孔微颗粒,抗原以疏水键结合于ISCOM上,以多聚体形式递呈,大大增加了抗原的免疫性。

与其它佐剂相比,ISCOM在体内能发挥长效生物活性,活化Th细胞、Tc细胞和B细胞,发挥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效应。

(7)惰性载体:

系无免疫性非刺激性物质,如乳胶、玻璃和多糖等惰性小球,大小在200~400nm,能吸附或结合抗原,最适宜脾内免疫,将抗原固定于脾组织,可延长免疫活性细胞接触抗原的时间,增强免疫效果。

(8)生物降解聚合微球:

以淀粉及球蛋白等为基质材料,生物降解为1~300μm的微球,可用作载体制备疫苗,口服后,可诱导粘膜应答,产生IgA和IgG,因微球可保护抗原蛋白免遭消化系统破坏,且抗原随聚合物降解而缓慢释放,长期维持免疫应答。

(9)左旋咪唑(levomisole):

为驱虫净(四咪唑)的左旋光学异构体,是四咪唑的混旋体,系白色或微黄色结晶性粉末,其活性部分是左旋咪唑,而右旋咪唑几乎无作用,反而呈现精神兴奋等副作用。

左旋咪唑(levamisole,LMS)的酸性溶液相当稳定,毒性低,药效虽暂短,但快速,是广谱驱肠道寄生虫的良好药物,于1967~1968年间问世,现已广泛应用。

法国学者Renoux于1971年偶然发现LMS具有增强接种布鲁氏菌和立克次氏体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作用。

其后,不少人对其作了深入地研究,发现LMS可加强T淋巴细胞对蛋白质的合成,促使其分化增殖,转变成致敏淋巴细胞,产生IL2、MAF及MIF等淋巴因子;增强NK细胞的活性;另外,还可加强吞噬细胞的吞噬活力,促进大、小吞噬细胞的杀菌作用等,以调整降低的免疫功能,恢复到正常水平;但LMS对正常机体经抗原刺激后发生的反应,则相对地保持反应不变,因此,有的文献将LMS称为“免疫扶正剂”(immunenormalizingagent)或免疫调整剂(immunemodulator),而认为它不起增强剂或免疫刺激剂的作用。

(10)吡喃:

是人工合成的马来酸二乙烯醚的阴离子聚合物(maleicvinylethercopolymer,MVE)。

它可激活巨噬细胞,使溶酶体酶更活跃,加速对抗原的处理,促使抗体的形成。

还具有抗肿瘤作用。

(11)阳离子活性剂(DDA):

系具有氨基和长链烷基的物质,如溴化十八烷基三甲基铵及氯化双十八烷基二甲基铵等,有着强大的佐剂活性,与抗原结合后,可活化MΦ,并增强其吞噬作用;扩展记忆细胞群,导致再次应答的增强。

另外,DDA与Al(OH)3及葡聚糖等有较好的协同作用。

(12)梯洛龙(tilorone):

呈桔黄色结晶,诱导干扰素生成,具有广谱抗病毒及抗肿瘤作用。

能激活B细胞迅速分化,增殖为浆细胞,加速抗体的生成。

增加机体对补体的合成,减少补体消耗,提高和维持血清中补体量。

激活补体的旁路途径,扩大机体免疫反应性。

(13)人工合成的双链多聚核苷酸:

如PolyⅠ:

C(聚肌苷酸:

聚胞苷酸)、PolyA:

U(聚腺苷酸:

聚尿苷酸)能与淋巴细胞膜上的cAMP受体结合,建立起第二信号,与作为第一信号的抗原一起共同对T、B细胞发生作用。

(14)维生素A及E:

可作为免疫佐剂,诱发细胞免疫,促进移植皮肤的排斥。

V.A的衍生物可以限制移植肿瘤的生长;在接种肿瘤病毒后,减少肿瘤的发生率;亦可对抗化学致癌物质的致癌作用。

V.E能增强鸡的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

(15)西咪替丁(cimetidine):

与抑制性T细胞(Ts细胞)的H2受体结合,可以阻止组胺对Ts细胞的活化作用,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16)脂质体(liposomes):

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领域中,脂质体的研究正方兴未艾,受到广泛注意。

脂质体是人工制备的类脂质小球体,由一个或多个酷似细胞单位膜的类脂双分子层包裹水着相介质组成。

脂质体的这种结构使其能够携带各种亲水的、疏水的和两性的物质,它们被包入脂质体内部水相,或插入类脂双分子层,或吸附、联接在脂质体的表面。

作为模拟细胞膜和药物载体,脂质体的研究和应用正日渐深入与广泛。

起初曾设想,将药物包裹在脂质体内部,能逃避或减轻宿主对药物产生免疫应答,但是1974年Allison和Gregoriadis发现,脂质体对掺在其中的白喉类毒素具有明显的免疫佐剂作用,从此揭开了脂质体作为免疫增强剂研究的序幕。

脂质体免疫增强作用的范围:

脂质体对一系列物质均具有免疫增强作用。

这些物质包括蛋白质,如血清蛋白与酶、合成多肽、类脂、脂多糖、寡糖、单糖以及其他简单的半抗原物质如二硝基苯(DNP)等。

已有报告成功地用脂质体增强了下列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与肿瘤有关抗原的免疫原性,如破伤风类毒素、大肠杆菌内毒素(脂多糖)、沙门氏菌O抗原、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淋球菌膜蛋白、变形链球菌胞壁抗原、流感病毒(HA、NA或M蛋白)、腺病毒(刺突与六邻体)、狂犬病病毒、单纯疱疹病毒、风疹病毒、EB病毒、Semliki森林病毒、口蹄疫病毒、溶组织肠阿米巴原虫、肝阿米巴原虫、大鼠精子(多肽片段)、蛇毒、肿瘤相关抗原等。

脂质体的佐剂兼载体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比用游离抗原或用其他佐剂诱生效价高的抗体,并产生免疫记忆,典型的例子是使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抗体增加750倍;②增强细胞免疫;③增强保护动物耐受高剂量的病原微生物或其毒素、蛇毒等的攻击或免发肿瘤;④增进雌性动物产生抗精子成分的免疫应答而不孕;⑤可以作为半抗原的载体诱发半抗原特异的免疫应答;⑥可以减少抗原剂量或接种次数,维持较长时间的高水平抗体。

其中,病毒(还有细胞膜)的膜蛋白在脂质体上可酷似在活病毒上一样定位,于是产生了一个新的术语:

病毒微体(virosomes)。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EB病毒(与人类鼻咽癌有关)的发现者Epstein将免疫原性很差的EB病毒决定的糖蛋白膜抗原GP340掺入脂质体免疫动物,已能获得高效价的保护性抗体,给脂质体作为亚单位免疫的佐剂,展示了令人鼓舞的前景。

脂质体佐剂作用的原理:

脂质体的“油包水”结构,使人容易设想它起着同弗氏佐剂类似的抗原“仓库”作用,即使抗原在宿主体内缓慢释放,而延长刺激时效。

但是,仅仅以这个机理难以解释单层脂质体比多层脂质体更有效,以及抗原的表面暴露比内部包入免疫原性更强。

因此,答案只有从整个免疫应答过程中去寻找,根据免疫应答的形成过程,有理由设想脂质体的结构有利于抗原的递呈。

首先,脂质体能比

较容易地集中于主要免疫器官,这已为富含胆固醇的脂质体易于逃避某些血清成分的破坏,并集中于脾脏而增强佐剂活性所证实。

其次,脂质体有利于将抗原传递给抗原处理细胞或其他免疫活性细胞。

脂质体介导的免疫应答:

脂质体作为半抗原的载体,它所诱导的免疫应答一般只产生针对半抗原的IgM抗体,再次加强注射,IgM效价也不明显增高,而且初次与再次免疫均难测到IgG抗体。

也就是说,半抗原脂质体复合物只能诱发胸腺非依赖(TI)免疫应答。

因为半抗原脂质体的免疫原性既象TI-1抗原(能诱发X性连锁的免疫缺陷的CBA/N小鼠免疫应答),又类似于TI-2抗原(在体内不呈丝裂原性),因此,Snippe等提议将其另列为TI-3抗原。

因为除对CBA/N小鼠外,TI-2抗原对婴幼儿也不具有免疫原性,细菌多糖(如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属于这类抗原,而婴幼儿又易患肺炎链球菌等感染,所以正在研究如何使TI-2抗原利用脂质体(或掺入免疫调节物质)转化为胸腺非依赖抗原1(TI-1)乃至胸腺依赖(TD)抗原。

脂质体与半抗原不同,蛋白质抗原掺入脂质体后,能诱导TD的免疫应答。

初次注射后,除产生IgM外,也产生IgG抗体,并产生免疫记忆,在再次应答中,IgG效价大幅度增高。

已有实验证明,脂质体携带的蛋白质抗原能增加白细胞介素2(IL2)的产生,提示Th细胞参与了免疫应答。

能与脂质体起协同作用的佐剂目前以胞壁酰二肽更令人感兴趣。

MDP不具备类脂A的致热源性,却在掺入脂质体后,大幅度增强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

此外,还有与Avridine佐剂协同作用的报告。

在这些情况下,脂质体成为其他佐剂的载体,但并非对任何佐剂都起协同作用,有可能反而降低。

脂质体若与弗氏佐剂或氢氧化铝胶混合使用,效果更佳。

影响脂质体佐剂作用的因素:

以上提及,脂质体的佐剂作用受多因素影响。

因此,已有许多专门的研究报告,现将其主要方面归纳于下:

①脂质体的理化特征:

单用磷脂酰胆碱、磷脂酰胆碱的酯键与醚键、磷脂的相变温度(Tc)与流动性、胆固醇的含量、类脂的电荷、脂质体的类型(单层或多层);②抗原在脂质体的定位:

表面暴露优于包入内部;③抗原密度、剂量:

抗原决定簇密度、抗原剂量;④接种次数及途径,从上可以看到,脂质体佐剂活性的参数多而复杂,彼此之间又互相影响,所以很难对每个参数作固定的评价,每种特定的抗原和特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