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讨.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7318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80.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都江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都江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都江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都江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都江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都江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都江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都江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都江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都江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都江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都江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都江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都江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都江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都江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都江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都江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都江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都江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都江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讨.docx

《都江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都江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讨.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都江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讨.docx

都江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讨

都江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讨

旅游管理教08级2班罗凤琼

指导老师:

陶长江

摘要: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模式,其社会、经济效应十分明显。

都江堰是四川乡村旅游发展先行地区,但如何在四川众多乡村旅游地突破瓶颈,选取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

本文基于对都江堰乡村旅游地区的居民及游客的调查,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

都江堰乡村旅游存在宣传力度不够、特色不明显、缺乏积极性、人才队伍建设不足、破环了当地风俗文化及物价水平等问题。

提出将“乡村俱乐部和乡村第二家园相结合”作为都江堰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并建议在政府的主导下运行该模式,注意宣传的有效性,乡村旅游开发与保护相结合。

关键词:

都江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ThedevelopmentpatternofruraltourisminDujiangyan

TourismManagementEducation(2008)LuoFengqiong

Instructor:

TaoChangjiang

Abstract:

Ruraltourismisanewtourismmode,itssociety,economiceffectisobvious.DujiangyanisthefirstregionofSichuanruraltourismdevelopmentinSichuan,buthowmanyruraltourismtobreakthroughthebottleneck,choosethedevelopmentpatternthatfitsoneself?

ThisarticleisbasedontheruraltourismofDujiangyanarearesidentsandvisitorsoftheinvestigation,usingtheSPSS17statisticalsoftwaretocarryontheanalysis,theresultsshowedthat:

Dujiangyanruraltourismpropagandaisnotenough,noobviouscharacteristics,lackofenthusiasm,talentteamconstruction,destructionofthelocalcustomsandcultureandthepricelevelproblem.The"countryclubandcountryhomesecondcombination"asDujiangyanruraltourismdevelopmentmodel,andsuggestedthatundertheguidanceofthegovernmenttorunthemode,payattentiontopublicityoftheeffectivenessofruraltourism,combiningdevelopmentwithprotection.

KeyWords:

Dujiangyan;ruraltourism;developmentmodel

 

目录

摘要.....................................................................1

Abstract.................................................................1

1.绪论..................................................................2

2.乡村旅游及发展模式.....................................................3

2.1乡村旅游的产生与发展...............................................3

2.2乡村旅游的内涵、特点...............................................3

2.3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4

3.都江堰乡村旅游发展状况................................................5

3.1都江堰乡村旅游的产生...............................................5

3.2都江堰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分析.........................................5

3.2.1总体情况........................................................6

3.2.2效益分析........................................................6

3.3调查问卷的分析....................................................11

3.4都江堰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2

4.都江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13

5.都江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保障措施.....................................14

6.结论................................................................14

致谢....................................................................14

参考文献................................................................15

绪论

当今,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和旅游业发达的国家,乡村旅游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所青睐,乡村旅游已成为旅游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越来越热衷乡村旅游活动。

它不仅是人们回归自然、放松身心、感受农村生活、体验自然的主要方式之一;而且能够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带动农民脱贫致富,促进城市和乡村经济繁荣与文化融合。

总的来说,乡村旅游在空间布局上主要分布于都市郊区、远离客源的景区和老少边穷地区。

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各地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对于解决“三农”问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同时也满足了城市居民回归自然和体验传统生活方式的心理需求。

而作为旅游城市的都江堰虽然拥有青城山、都江堰、龙池国家森林公园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全市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也日趋完善,但是由于都江堰农村人口众多,占到总人口的71.7%,并且都江堰工业基础薄弱,以至于剩余农村劳动力很难转移,因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对带动农民致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乡村旅游及发展模式

2.1乡村旅游的产生及发展

国际乡村旅游最早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

1865年,意大利“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的成立标志着现代乡村旅游的诞生[1]。

经过20世纪60年代的快速发展,乡村旅游在90年代成为生态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乡村旅游己成为现代世界旅游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在国内,乡村旅游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为外事接待的需要,在山东省石家庄村率先开展[2],随后各地便纷纷开展乡村旅游,如广西的阳朔县、河北的赞黄县嶂石景区、安徽的黄山汤口村等。

1989年,“中国农民旅游协会”正式更名为“中国乡村旅游协会”,至此,国家一直重视乡村旅游发展,2006年国家旅游局将旅游主题定为“中国乡村旅游年”,2007年又将全国旅游宣传主题确定为“中国和谐城乡游”,提出“魅力乡村、活力城市、和谐中国”的口号。

乡村旅游渐渐成为国内旅游业的新亮点[3]。

2.2乡村旅游的内涵、特点

2.2.1乡村旅游的内涵

目前,对乡村旅游(Rural Tourism)的内涵并没有完全统一的观点,但基本都认同: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地域环境及其资源为依托,以乡村性与乡村意象为核心,以城市居民为主要客源市场的一种旅游方式与经济开发活动[4]。

乡村地区为活动场所,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农民生活方式、乡风民俗等资源,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健身、娱乐、求知、养生的一种新的旅游经营活动,其目标消费群体绝大部分是城市人群,最主要的旅游目的就是通过视觉,味觉、触觉等感观享受,达到放松心情、陶冶情操、增长知识的效果。

2.2.2我国乡村旅游的特点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乡村地域幅员辽阔,种类多样,加之我国是一个民族大国,乡村文化极其浓厚。

因此乡村旅游呈现出以下特点:

旅游资源的多样性、乡村性、参与性、文化性、季节性等。

2.3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2.3.1国际乡村旅游主要的发展模式

(1)乡村民俗文化旅游模式。

这种模式下的乡村旅游主要是将乡村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起来,使游人在欣赏美丽的田园风光的同时还体味着几千年历史积累下来的民族文化。

国际上开展乡村民俗文化旅游最好的是匈牙利[5]。

(2)农业+旅游模式。

“农业+旅游”式的乡村旅游现在正成为许多地方和国家发展乡村旅游的又一个模式。

以旅游带动农业,以旅游促进农业的发展,把农业生产和旅游活动结合起来,使农业和旅游业的相互促进,既能够增加旅游业收入又带动农业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3)生态乡村旅游模式。

把生态旅游和农业旅游相结合,建立生态农业园,用高科技手段来进行大规模的农业生产的种植与管理。

旅游活动在生态农业园内进行,旅游者通过在农业园内生活,参与农业园的劳动。

并且可以通过购买或者租赁的形式在农业园内选择一块土地,自己种植一些农作物。

2.3.2我国乡村旅游主要的发展模式

(1)传统农家乐模式。

农家乐是一种乡村休闲形式,是农民向城市现代人提供的一种回归自然从而获得身心放松、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

(2)休闲农庄模式。

休闲农庄是指占地有一定的规模,以农业生产和乡村生活为依托,以农耕文化为核心,利用田园景观为游客提供乡村生产生活休闲体验以及住宿、餐饮等基本服务设施的经营主体。

(3)景区依托模式。

景区依托模式是指依托旅游景区(点)开展乡村旅游,把附近旅游景区(点)的部分服务功能分离出来,吸引周边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并融入一些乡情活动,从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周边乡村发展的一种模式[6]。

(4)民俗风情模式。

民族风情模式是指少数民族农村地区,以独特的民族风情为基础,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引导少数民族农民参与旅游开发,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种模式。

(5)品牌餐饮模式。

品牌餐饮模式是指某一特定乡村旅游地以品牌化的特色餐饮作为吸引游客的主要手段,从而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种模式。

比如:

生态渔村。

(6)乡村酒店模式。

乡村酒店是指具有休闲、娱乐、求知、教育功能的综合性旅游住宿单位,是将农业景观、生态景观、田园景观与住宿、餐饮设施进行结合,能够为游客提供乡村休闲体验的经营主体。

乡村酒店模式是以乡村酒店作为主要旅游接待设施,发展乡村旅游的一种模式。

(7)古村聚落模式。

古村聚落模式是指以浓厚的古村聚落文化和特色古村聚落建筑为核心吸引物,以保护为主,因势利导开发旅游,促进乡村发展的一种模式。

3都江堰乡村旅游发展状况

都江堰市地处岷江上游与中游的结合部,是四川九环线和西环线的重要旅游目的地,与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毗邻,是通往九寨沟、黄龙寺、雪山草地、四姑娘山的黄金旅游通道,辐员面积1207平方公里,全市辖19个乡镇,1个科技产业开发区,总人口60万,其中:

农业人口43万[7]。

都江堰市自然地理条件优越,动植物资源丰富,气候宜人,是融山、水、城、林、堰、庙、桥为一体的旅游胜地,已形成了青城山、都江堰、龙池、虹口四区一片,具有水文化、宗教文化、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四大特点的大旅游业发展新格局。

3.1都江堰乡村旅游的产生

都江堰乡村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具有旅游开发潜力的乡村旅游资源较多。

早在1985年,都江堰青城后山的农民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纷纷从事旅游业,成为四川省最早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之一[8]。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以青城山镇红阳猕猴桃、绿茶基地为主体的全国乡村旅游示范点,青城后山、虹口乡生态乡村旅游等乡村旅游方兴未艾。

3.2都江堰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3.2.1总体情况

都江堰凭借优越的自然环境,以及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以成都及周边市县为主要客源市场,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度假、购买农副产品以及参与乡村劳作。

2010年12月8日,都江堰市正式被评为“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市”[9]。

近年来,都江堰市结合灾后重建、省级新农村建设工作,通过政府主导、科学规划、企业参与、农旅结合、机制创新,借助上海援建,引入社会资金和知名品牌酒店管理公司,组建乡村旅游发展合作社,打造了一批乡村旅游发展亮点,促进了一、三产业互动,实现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按照《乡村旅游总体规划》,都江堰未来乡村旅游总体空间布局为三区一带[10]。

三区为:

现代农业休闲体验区、城市田园养生度假区和山地乡村度假区;一带为农业产业观光带。

3.2.1.1经济效益

乡村旅游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乡村旅游发展带动了贫困落后地区脱贫致富,使农民的收入明显提高。

随着灾后重建进程的加快,都江堰旅游业逐步恢复,截止2009年3月,都江堰农村信用社已累计授信乡村旅游贷款5000万元,其中已发放农家乐贷款1018万元,对都江堰市乡村旅游业的恢复起到重要作用[11]。

2010年春节黄金周期间,接待游客31.3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57.2万元,较2009年同比分别增长10.55%和11%[12]。

都江堰成规模的种植各类经济作物,现有“三木”药材57100亩,茶叶4586亩,猕猴桃22970亩,直接经济收入可观。

3.2.1.2社会效益

社会效益指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满足社会上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都江堰乡村旅游带来的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解决了就业。

旅游业需要的劳动人口众多,属劳动密集型行业。

都江堰市农家乐从业人员的人数已超过25600人,占全市旅游从业人数的30%左右[13]。

3.2.1.3环境效益

乡村旅游的环境效益指以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为前提,乡村旅游坚持可持续发展,从而对乡村旅游地区的环境产生积极的作用。

都江堰开展乡村旅游对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主要表现在村庄卫生状况的改善、农民住房条件的改善、农村配套设施的改善等,在发展乡村旅游同时也保护了乡村的自然环境。

3.3问卷调查及数据处理

3.3.1都江堰乡村旅游调查说明

本文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以便获取第一手资料,进而开展有针对性的分析和研究。

本次调查分为两部分,第一是对游客的调查,第二是对旅游目的地居民进行调查

游客调查所选择的乡村旅游地为虹口镇、青城山镇和都江堰市,调查时间从2011年9月至2012年3月,采用自填式问卷调查方法,发放问卷116份,回收有效问卷110份,有效率达到95%。

当地居民的调查所选择的乡村旅游地为虹口镇和青城山镇,调查时间从2011年9月至2012年3月,问卷设计为自填式问卷调查方法,发放问卷122份,回收有效问卷110份,有效率达到90%。

3.3.2游客调查数据处理

3.3.2.1乡村旅游出游特征

表1出游动机

频率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

有效

接近自然

36

32.7

32.7

32.7

放松身心

39

35.5

35.5

68.2

体验乡村生活

17

15.5

15.5

83.6

打发时间

7

6.4

6.4

90.0

购买农副产品

6

5.5

5.5

95.5

其他

5

4.5

4.5

100.0

合计

110

100.0

100.0

表2出游工具

频率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

有效

自行车

14

12.7

12.7

12.7

公交车

29

26.4

26.4

39.1

私家车

53

48.2

48.2

87.3

其他

14

12.7

12.7

100.0

合计

110

100.0

100.0

表3出游方式

频率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

有效

独自

2

1.8

1.8

1.8

家人

29

26.4

26.4

28.2

同事

12

10.9

10.9

39.1

朋友

48

43.6

43.6

82.7

同学

17

15.5

15.5

98.2

其他

2

1.8

1.8

100.0

合计

110

100.0

100.0

表4信息获取渠道

频率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

有效

广播电视

4

3.6

3.6

3.6

报纸杂志

21

19.1

19.1

22.7

网络

46

41.8

41.8

64.5

朋友介绍

37

33.6

33.6

98.2

其他

2

1.8

1.8

100.0

合计

110

100.0

100.0

通过对110份有效问卷的整理分析得出:

在调查数据中,游客参加乡村旅游的动机为参观农业生产和聊天休息,所占的比例均为37.3%;游客旅游所选用的交通工具中,私家车和公交车的游客最多,占74.6%;在游客的出游方式方面,和朋友出游所占比例最大,占43.6%;家庭旅游的比例占26.4%,是新的旅游方式,并呈不断上升趋势;独自一人出游所占比例最小,仅占1.8%;游客获取旅游信息途径方面比例最大的是网络,占41.8%,其次是朋友同事推荐占33.6%,,其中以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媒体宣传途径了解只占22.7%。

(详见表1—4)

3.3.2.2游客参与活动及旅游花费

表5参与活动

频率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

有效

购买农副产品

9

8.2

8.2

8.2

参观农业生产

41

37.3

37.3

45.5

打麻将

13

11.8

11.8

57.3

餐饮

6

5.5

5.5

62.7

聊天休息

41

37.3

37.3

100.0

合计

110

100.0

100.0

表6旅游花费

频率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

有效

100_200

24

21.8

21.8

21.8

200_300

63

57.3

57.3

79.1

300以上

23

20.9

20.9

100.0

合计

110

100.0

100.0

数据分析得出:

游客的人均消费中200—300元所占比例最大,占57.3%;消费100—200的占21.8%;300以上的占20.9%;游客参加乡村旅游的主要活动为参观农业生产和聊天休息,所占的比例均为37.3%,其次是打麻将占到11.8%,购买农副产品为8.2%,参与占5.5%。

(详见表5—6)

3.3.2.3游客人口特征

被访者中男女比例分别为60%和40%;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在26一40岁这部分占的比例达到72%;受教育程度分布主要集中在高中和大学,起比例占到95.4%;从月收入水平来看,大多集中在1000—2000元和2000一4000元区间内,所占比例为90%;调查对象所从事的职业主要是企事业人员、公务员、学生占到了总量的73.6%;在这些调查对象中有85.5%的来自四川省内。

(详见表7)

 

3.3.2.4游客对乡村旅游的总体感知

表8游客的总体感知

N

极小值

极大值

均值

标准差

外地到都江堰交通方便

110

.00

4.00

3.4636

.89522

都江堰市内交通方便

110

.00

4.00

2.4455

.81933

纪念品种类多价格合理

110

.00

4.00

2.3636

.82091

活动多样化

110

.00

4.00

2.3545

.77325

住宿价格合理

110

.00

4.00

2.2545

.77147

乡村旅游有特色

110

.00

4.00

2.1636

.65703

是否满意

110

.00

4.00

1.7727

.83126

有效的N(列表状态)

110

由表8可以看出:

7个度量指标中,得分均值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都江堰可进入性、都江堰市内畅通性和纪念品种类齐全价格合理;而住宿价格、产品的特色性和游客的满意程度这三个度量指标的得分均值偏低,列于表8的最后三位。

3.3.3当地居民调查数据处理

3.3.3.1居民人口特征

 

由表9可知:

本次调研样本男女比例分别为59.1%和40.9%;样本的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41一60岁和26—40所占的比例分别是59.1%和33.6%;受教育程度分布主要集中在初中及以下和高中,其比例占到91.8%;从月收入水平来看,大多集中在1000以内和1000一2000元区间内,所占比例为80.9%;调查对象所从事的职业主要是工人和农民占到了总量的74.6%;在这些调查对象中仅有30%的居民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开发和经营中。

3.3.3.2居民对乡村旅游的总体感知

表10居民的支持情况

频率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

有效

不同意

2

1.8

1.8

1.8

中立

52

47.3

47.3

49.1

同意

51

46.4

46.4

95.5

完全同意

5

4.5

4.5

100.0

合计

110

100.0

100.0

表10数据显示:

只有50%的居民支持发展乡村旅游,1.8%的居民反对发展旅游,48.2%的居民表示中立。

表11居民总体感知

N

极小值

极大值

均值

标准差

物价上涨

110

1.00

4.00

2.4000

.78050

对文化造成影响

110

1.00

4.00

2.2545

.69647

破坏了风俗

110

1.00

3.00

2.2273

.72516

治安变差

110

1.00

3.00

2.1182

.71333

环境变差

110

1.00

3.00

2.0818

.74356

变拥挤了

110

1.00

4.00

1.9545

.70887

有效的N(列表状态)

110

6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