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普通教育学心得6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7318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普通教育学心得6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读普通教育学心得6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读普通教育学心得6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读普通教育学心得6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读普通教育学心得6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读普通教育学心得6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读普通教育学心得6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读普通教育学心得6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读普通教育学心得6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读普通教育学心得6篇.docx

《读普通教育学心得6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普通教育学心得6篇.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读普通教育学心得6篇.docx

读普通教育学心得6篇

读普通教育学心得6篇

  普通教育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普通教育学在英美等国称为教育哲学。

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读普通教育学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大一的时候教《普通心理学》的老师就已经给我们推荐《普通教育学》这本书了,也是那时候我才知道赫尔巴特是近代著名教育科学的创始人,在教学的心理学方面做出了很重要的贡献,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和“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那时候老师介绍我们看时,我觉得那么有名的人写的书应该都是比较深奥的,所以就一直迟迟没有去看。

  这个学期因为外国史这个课程,我终于有机会去看它里面的内容了,借来这本书一看,原来我之前的感觉是对的,这本书真的挺深奥的,概念性的东西很多,理解不了他要表达的,可能我们看的都是经过其他学者翻译过来的吧,或许看英文版本的话会更容易理解。

不过虽然它比较的深奥,但我还是能够吸收一点他里面的精髓的东西的。

  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在写管理的方法中提到了用权威和爱来进行管理,他认为教育者应该在儿童心目中树立权威的形象受到他们的爱戴,树立权威的关键在于卓越的智慧,而受到爱戴的关键在于教育者自己要爱儿童,与他们保持亲密的关系。

我觉得这是非常的正确的,因为一个教师必须要具备渊博的知识,才能够使儿童对你信服,让他们觉得你是有这样的资格来做他们的老师的,如果一个老师在课堂上经常被学生指出他的错误的话,那么学生或许就不再地信服他。

当然,除了有卓越的知识,教师还应该爱儿童,跟他们保持亲密的关系,长时间的相处和温柔的爱抚都是很好的方式,这样儿童便会喜欢自己的老师,一旦学生喜欢自己的老师,他们便会喜欢听这个老师的课,不会做出一些违反课堂纪律的事情,这样便能很大的程度上减少课堂的管理。

  赫尔巴特他也提倡通过赞许和责备来对儿童进行训育,他认为应该通过应得的赞许给儿童以快乐,这是训育的出色的艺术。

我觉得适当的奖励和责备对儿童来说也是必须的,用奖励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儿童的积极性,而责备则让儿童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不能一味地奖励,这样儿童不会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所以有时候责备也是很必须的。

  这是我觉得书中比较值得我们借鉴的,当然这本书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我们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吸收那些对我们有用的东西。

  老实说,对我来说,读《普通教育学》这本书还是挺具挑战性的,因为这本书的语言比较抽象,难懂。

但是细细品来,作者赫尔巴特的很多观点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以下是我比较深刻的几点看法。

  首先在对儿童进行管理方面,赫尔巴特提出的措施之一是权威与爱,也就是说教育者应该在儿童心目中树立权威的形象,受到他们的爱戴。

而树立权威的关键在于卓越的智慧;受到爱戴的关键又在于教育者自己要爱儿童,与他们保持亲密的关系。

本人是非常赞赏这种观点的一旦获得了爱,它就能在多大的程度上减轻管理的困难,这是自不待言的。

  赫尔巴特指出:

“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他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养成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等五种道德观念。

在我看来,这种观点应该引起当代社会的注意。

因为在当下这个道德缺失的社会,很多人哪怕是知识也会做出一些危害社会的事情来,如果是这样,那受再多的教育又如何?

还不行害人又害己,酿成了教育的悲剧?

所以说,道德教育不是来得更重要吗?

而赫尔巴特正是强调了德行培养的重要性,指出并非“有知识”的人都是有“德行”的。

这难道不正是我们当代人应该要反思的地方吗?

  还有,在西方教育史上,赫尔巴特第一次明确、系统地提出并论证了教育性教学原则。

他强调说:

“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反过来他也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他把教学作为道德教育最基本的途径和手段,即教育离不开教学,要以教学为载体,而且任何教育都必须具有教育性。

我觉得这个原则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一方面,这告诉了我们思想品德这门课是有其存在意义的,学校开设这门课,让学生从小就接受道德教育,也就是说通过教学来进行教育。

另一方面,也提醒了教育者在设计课堂时时刻记得“无教育的教学”,也就是说设计任何一个课时,任何一个教学步骤都应该要思考其对学生是否具有教育意义。

  当然,凡事都具有两面性,《普通教育学》这本书也不例外地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是无可厚非的,我觉得我们要做的是取其精华吧。

  近段时间考试多多,教育学心理学都是复习重点,故此把大学时喜欢的一些名篇论著拿出来又看了看。

  或许受所学专业的影响,又或许在应试教育下讨了十几年生活,对中国现行教育情况总是摇头不满的。

可是现在自己从事教育也几年了,心里隐隐的一直有个问题,我们教育的结果到底是什么?

日以继夜的投身在教学的第一线,甚至拿不出多的时间照顾家人和自己,这样的事业,我们的劳动获得了什么?

  不管是赫尔巴特抑或是国内的教育大家的论著中,都是立意高远,读之引人向往的。

教育,是教育人走向社会人的重要手段,而教师在其中的作用,必要为即将要成人的下一代的生命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培养一个什么样的人,先贤们都肯定的描述过,独立、自主、自由的人,这是古今中外众多教育奋斗的目标。

由原先附属的人成为有自己思想见地的独立人,不仅需要知识的给养,更需要老师言传身教的树立这样的意识,买下这样的种子,在几年、十几年的时间里不断巩固、培养、煅炼而成。

  再来赫尔巴特对于学生教育管理的一项也是我很感兴趣的,由于教学实践的限制,总是觉得在这一块总是学得不够。

赫尔巴特认为在学生管理这一方面的方式方法主要可以分为三种:

威胁,监督,权威与爱。

说起来容易,可是做起来这其中的分寸是需要时间来慢慢磨练把握的。

就以威胁一项来说,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中,不管是高级知识分子还是目不识丁的文盲,都不影响威胁这一手段的广泛运用。

但是,由于那些本性倔强的儿童对威胁毫不在乎,什么都不怕,而那些本性脆弱的儿童也体会不到威胁的意义,还是继续照其愿望所指使的那样去做,所以,采用威胁的方法常常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它必须与其他方法结合进行。

在《普通教育学》中,赫尔巴特都有一一分析叙述,这为我等急需积累经验,得到指导的青年教师来说无异于是开了回金手指,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避免了可能出现的错误。

  书总是常读常新的,原是读书时闲暇涉猎的作品,在而后几年中亦是让人过目不忘,还能因为新的人生经历,读出新的体会,实在是饶有趣味的一个过程。

  “教育史上的经典著作永远是教育工作者的最佳启蒙”。

通过对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阅读,我体会到了赫尔巴特所构建的科学教育学体系的历史价值及其对现实教育问题的借鉴意义。

  下面就几个方面,结合现实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拙见。

  1、课程改革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以培养新型人才为目的是方法的先导。

首先应该从各地的实际出发,确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有计划、有组织去设计、去实施。

一定要强调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注重改革的实效和教育目的的达成度。

  2、赫尔巴特论证的教学法往往被人认为是教师的“教法”,而不包括学生的“学法”,这就是忽视了他的“教法”是建立在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之上的。

根据学生兴趣活动的四个阶段:

注意、期望、要求、行动来规定教师不同教学阶段的教学活动和方法,以促进学生统觉团的形成和扩大,他没有否认学生的主动性,而是更多地论述了教师如何去做,以促进学生的最大发展;而杜威也忧虑,“迎合学生的任性和兴趣”会有危险,需要有成人的指导来发展学生的民主,他没有否认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和规范。

  3、如何构建我们自己的教学法,首先,无论采用哪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孤立的发展知识或能力,二者之间的对立也就没有那么绝对。

其次,对于赫尔巴特和杜威教学法,不能一切“拿来”,更不能一概否定,要辩证分析,取长补短。

第三,现在各种教学法如雨后春笋,更要汲取各家之长,为我所用,切不可今日学习“魏书生”,明日又学“洋思经验”,一定要学其思想的内核,而非形式。

如同今日我们仍然要研究赫尔巴特一样,主要是研究和学习其教育思想。

  4、赫尔巴特的眼里,教育目的之间存在着统一性,这种统一性表现为相互联系的三重目的。

首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浓厚兴趣是实现最高教育目的的首要条件。

没有兴趣,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道德教育。

兴趣必须是多方面、均衡的。

教学中如果只有单一的兴趣,或者某个方面兴趣过度,会出现与完全缺乏兴趣相同的结果:

破坏完善道德的培养。

因此,兴趣必须向多方面发展,多方面的兴趣应该构成一个匀称的统一体。

其次,多方面兴趣的培养就是个性多方面发展的教育。

赫尔巴特提出,教师应该使个性向多方面性发展,使个性、品格、多方面性融为一体。

他所说的个性与多方面性实质上是资产阶级个人发展的要求与社会需要的反映。

个性愈益同多方面性相融合,品格即愈益易于驾御个人。

三者结合起来既为实现教育的最高目的——道德的完善奠定基础,又为实现可能的目的创造了条件。

他有时把教学放在第一位,有时又把训育放在第一位,原因也就在这里。

  他说:

“假如道德在多方面性中没有根基的话,那么,我们自然可以有理由撇开教学来探讨训育了;那样的话,教育者就必须直接控制个人,激发他,驱使他,使善在他的身上有力地生长起来,使恶劣的习性销声匿迹。

教育者可以自问,这样一种人为的、被强调的单纯的训育至今是否有可能?

假如不可能,那么,教育者必须有一切理由假定,人们首先应通过扩展了的兴趣来改变个性,必须使其接近一般形式,然后才可以设想个性有对普遍适用的道德规律发生应变的可能;同时在对付过去业已变坏了的儿童时,除了应考虑他现存的个性以外,还应着重估量他对新的和较好的思想范围的可接受性与他接受它们的时机。

”因此,教育目的的三个部分是可以合并起来的。

赫尔巴特把多方面兴趣、道德、个性联合起来作为培养目标,反映了资本主义政治和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要,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即使在今天对我们也不无启迪作用。

  笔者认为在理解赫尔巴特的儿童管理思想时,应该同他的培养儿童个性的教育起点联系起来,且不可以点带面、以偏概全。

赫尔巴特谈到,教育学是教育者自身所需要的一门科学,但他还应掌握传授知识的科学。

他认为,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也不存在“无教育的教学”。

教学在向儿童提供知识的过程中引起了儿童心理的变化,产生了对知识的兴趣,然后,由知识兴趣上升到欲望,最后在行动中表现为意志。

因此,赫尔巴特认为整个学校教育无法分为两个孤立的过程:

一是通过情感和意志的训练进行道德陶冶的过程;一是通过传授知识进行智慧的过程。

如果只讲道德而忘记多方面的培养,就可能导致无知识与能力的人支配社会;同样如果只进行知识教育而缺乏教育性也会导致无信仰的人支配社会。

  显然,他把实现教育目的与传授文化知识看作同一过程,不存在无教育的教学,也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

正如他所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

所以教育性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平衡的多方面兴趣,使他们形成思想范围。

多方面兴趣分为认识与同情两大方面,经验、思辩、审美、人类、社会和宗教六大种类。

多方面兴趣是教育的视野投向全人类的社会生活,是教学过程中教育要实现最高目的所必须培养的东西。

它既是教学过程的起点,也是教学过程的终点。

赫尔巴特指出训育是一种持续的诱导工作。

他认为,冒失是青少年的通病,教育者需要通过训育以维持他的想法。

它通过交际、榜样、启发使学生直接得到积极发展方面的促进。

训育就是要直接地陶冶儿童的性格,在儿童身上培养一种有利于教学的心理状态。

训育的措施可以是抑制、惩罚、赞许和奖励。

  当我们今天对其重新审视时,会发现其对我们的教育和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客观地说,赫尔巴特的这本《普通教育学》所带给他的名声,在当时还仅仅限于学术界内。

赫尔巴特的学说,真正被运用于教育改革运动之中,是在19世纪中后期,是在他的学生们的努力宣讲下,才开始逐渐为世人所注意的。

作为现代教育之父的他,生前曾不无悲凉地这样说过:

“我早就知道,无论是我还是我的学说都不符合这个时代的精神。

我也不想耍小手腕去迎合这种精神。

”杜威晚年之时,常代进步教育家们受过,其实他的教育理想和主张并不为他同代人真正理解。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研究表明,杜威的理论并没有在进步教育运动中真正得到实施,其影响也是有限的。

  哲学家叔本华说过,天才总是与他的时代格格不入。

相比于后人,赫尔巴特和杜威离他们的同时代人更远。

从后世来看,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深刻影响着全世界的教育状况,而且从19世纪中叶至今,近一个半世纪的时间内,恐怕没有一个教育家能够像赫尔巴特那样,对欧美各国及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教育活动发生过如此广泛、直接、持久的影响,在长达一百年的时间里,赫尔巴特的教育教学理论成为教育学者们时常引用的经典,尤其著名的是他的教学形式阶段理论成为全世界中小学教师处理日常教学工作的现成处方。

赫尔巴特努力把教育目的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从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的角度来论述教育目的。

确定这个原则,是现代教育学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关键一步。

实际上,教育心理学化的进程虽在裴斯泰洛齐已经开始,但它为世人所信服和普遍采用则应归功于赫尔巴特辛勤实验和研究的功劳。

  我们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赫尔巴特,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如何能够诞生?

尽管赫尔巴特的理论确实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例如,他在教育者的立场上走得太远,以至于他对儿童的能力越来越不信任;他对科学能够带给人类永恒的秩序,如此坚信不移,以至于他把他的理论机械化和教条化了,从而冷漠了人的主体性价值和创造性;他并没有建立一套合乎理性的道德秩序理论,而是更多地停留在了对宗教和现有封建伦理规范的保守立场之上,以至于他总是因此而备受后人诟病,等等。

  但是,我们需要理解:

赫尔巴特是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成就指引着后人在科学教育学的道路上,不断迈向人类智力发展的一座座高峰,他的智慧启发着后来的教育家们,思考教育问题的复杂性,并不断试图以观察、实验和数学的而不是形而上学的方法来解释教育现象、解决教育问题。

至于他的错误,很大程度上,乃是一个时代的潮流使然。

赫尔巴特是伟人,但他不是神仙,他无法脱离开他的时代想问题,正如我们无法提着自己的头发,使自己离开地面一样。

  由于时间关系,后来虽然在图书馆找到了唯一一本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看着那泛黄且破旧不堪的书,还有一种发霉的味道,又那么厚,真是一点读下去的心情都没有。

  于是,我就只好硬着头皮看复印的大纲,总共才二十多页,也不会觉得有压力,希望看完后可以专心准备英语六级和期末考试。

  绪论部分提到了一个很好的问题:

“通过教育要想得到什么,教育要求达到什么目的”。

只有培养目标明确了,后面的培养方案和措施才是有意义的,否则就成了瞎子乱撞,没有头绪,也容易走很多弯路。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有一种感觉:

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过时、老套,虽然他是传统的教学的代表,以教师、教材和教室为中心,但这种与新课改坚持的杜威的儿童、活动和经验为中心大不相同的教学思想,并不是听说的那样的一无是处。

它也有它的好处:

系统的传承优秀文化成果,对普通人而言,是获取知识的比较有效率的途径。

  在讲到“权威与爱”的时候,心智屈服的权威,十分夸大权威的作用,比如他说“对于那些具有最活跃的天性的人来说,权威是最不可缺少的,因为这些人善与恶都会尝试,而只有当他们在恶中不迷惑时才会追随善。

”虽然他说权威是要通过卓越的智慧获得,但是并没有一个标准来界定这种权威,换言之,如果一个儿童被不具备这种权威的人引导,就像千里马遭遇到伯乐的弟弟一样悲惨,其身上的闪光点最终被一些偏见和世俗的东西抹杀掉。

  说道老师对学生的“爱”,他认为教育者应该深入到学生的感情中去,十分巧妙的悄悄融合在学生的感情中。

这的确比较困难,应该属于对教育者较高层次的要求了。

“较长的时间、温柔的爱抚、单独的交往”这些在小班教学中都难以很好的做到,何况在很多大班化教学的地方呢?

  “以教育代替的管理”中,总结道“对服从的必要性具有信念的儿童只能接受不是人们擅自作出的决定”。

很多时候大人都自以为孩子还小,不用跟他们讲什么道理,只是一味的让孩子做这做那而不说理由,其实这也是家长言传身教失败的一个地方,一般的道理还是要讲的,无论孩子当时能不能听懂,总有一天他会懂的。

大人不能因为孩子还小而偷懒。

  赫尔巴特认为,真正的教育或者说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教育。

这一点无可非议,一如现在的一句顺口溜所说“,身体不好是废品,学习不好是次品,思想不好是一个危险品”在一个宁要次品不要危险品的社会里,道德教育的地位十分重要。

一个缺乏道德或者没有道德底线的人是可怕的,给社会带来很多不安定因素,比如今年的几起校园砍杀案件。

  而真正教育的措施是,训育。

这一部分,是他大篇章讲述的部分。

只是,他说“训育”“主要是对任性起作用”,“部分的也对认识起作用”。

提到“训育”不知道为什么老有一种消极的压抑的感觉,像过去修道院里的儿童一样惨淡不堪,但是百科里却是另一种解释,还稍微有一些褒义色彩。

  词目:

训育  拼音:

xny  基本解释  [moralteachings]教师本着教育原则,顺应学生身心的需要,予以教导,使能向好的方面不断地生长发展  1.教诲抚育。

  南朝梁慧皎《高僧传义解五宝亮》:

“亮就业专精,一闻无失,及具戒之后,便欲观方弘化,每惟训育有本,未能远绝缘异。

”明邵璨《香囊记逼试》:

“自你父亲亡后,训育之功,都是我一身担了。

”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别录》:

“坚如母端严静默,贤而知书,富大家风,子女皆由其训育。

”  2.旧指学校里的道德教育。

  陶行知《南京中等学校训育研究会》:

“真正的训育是品格修养之指导。

”徐特立《整顿第一女师之计划》:

“至于训育方面,则重人格感化,与规则生活。

”看来,这褒义色彩是中国文化赋予的,在西方,我就不清楚具体意思了。

只是赫尔巴特的训育措施——压制、强迫、惩罚,是无情的。

这样的训育,我不知道怎么才能让儿童乐意接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