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期末复习备考.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7371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91.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期末复习备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一期末复习备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一期末复习备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一期末复习备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一期末复习备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一期末复习备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一期末复习备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一期末复习备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一期末复习备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一期末复习备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一期末复习备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一期末复习备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一期末复习备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一期末复习备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一期末复习备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一期末复习备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期末复习备考.docx

《高一期末复习备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期末复习备考.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期末复习备考.docx

高一期末复习备考

高一地理必修二期末复习备考主要内容

问题

措施

发展中国家

人口自然增长快,青少年儿童所占比重大

实行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

发达国家

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

鼓励生育,接纳移民

国家

人口增长特点

形成原因

今后变化趋势

发达国家

增长缓慢

①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科技发达,生活条件好;②有良好的保险和福利制度;③人们受教育水平高

今后十几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

发展中国家

增长较快

①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水平提高,死亡率下降;②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不完善;③受“养儿防老”传统观念的影响,出生率高

采取了控制人口增长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继续增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迅猛增长的原因有哪些?

国家独立,科学文化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生存环境的好转等。

1.几个概念

(1)人口容量:

指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

(2)人口合理容量:

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

(3)环境承载力:

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人口容量是环境承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的产物。

因素

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关系

资源丰富程度

正相关

资源越丰富,人口合理容量越大;资源越贫乏,人口合理容量越小

经济发达程度

正相关

经济越发达,人口合理容量越大;反之越小

地区开放程度

正相关

地区开放程度越高,人口合理容量越大地区越封闭,人口合理容量越小

科技发展水平

正相关

科技水平越高,人口合理容量越大;反之越小

生活消费水平

负相关

消费水平越高,人口合理容量越小;反之越大

2.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

 

一.人口迁移的分类

类型

概念

迁移范围

主要方式

国际迁移

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

超越国界

永久性移民、外籍工人流动、国际难民定居

国内迁移

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

超越行政区边界

库区移民、招生、分配等

.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

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出现了“一江春水向东流”、“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你知道这其中的原因吗?

【提示】 东部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改革开放使东部地区经济更为发达,从而导致中西部大量知识人才向东部及东南沿海迁移。

2.人口增长有哪两种主要方式?

人口增长主要有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两种方式。

3.目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什么?

【提示】 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4.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迁入地

①为迁入地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

②促进迁入地商品流通和经济的发展。

③促进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

大量人口迁入,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

尤其在住房、交通、卫生、教育、城市环境方面产生巨大压力

迁出地

①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等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人口迁出可缓解当地人地矛盾。

③可以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人口迁出导致当地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从而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古代

现代

对人口的影响

婚育年龄

早婚早育

晚婚晚育

减少人口出生率

生育观念

“多子多福”

“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

“只生一个

好”“男女

都一样”

减少人口出生率

职业选择

“学而优则仕”

全民皆商

从事工商业的

人口越来越多

流动观念

安土重迁

“四海为家”

婚姻的地域范围广阔,人口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提高

 

1.概念

2.特点:

与乡村相比

1.城市区位

指城市与外部自然的、社会的和经济的事物之间所构成的空间关系。

自然地理区位

经济地理区位

理想

区位

在临近河流、湖泊、海洋的地方,在水源条件较好的山前平原,在荒漠地区的绿洲,有利于形成城市;在干流与支流汇合处,在大河入海处,在优良的海港和河港附近,有利于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邻近矿产资源地,有利于形成工矿城市。

邻近港口或边境,有利于形成口岸城市。

邻近多条铁路,尤其是铁路交会处,有利于形成铁路枢纽城市

2.城镇空间布局的特点

(1)人口密集地区城镇数量较多,并在其人流、物流的集聚部位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2)沿河、沿湖、沿海地区城镇较多,在两条河流交汇处,或大的河流入海处,往往会形成较大的城市。

(3)在交通运输枢纽处,也会形成较大的城市。

(4)在历史文化胜地、著名旅游地、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地和边境口岸,都有可能形成较大的城市。

1.自然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自然因素

影响结果

影响原因

河运起点与终点

促使城市形成

货物在此转运

支流汇合处

良好区位

有大量人流、物流在这里集聚和中转

河口

良好区位

人流、物流在这里集聚和中转

弯曲度较大处、河心岛

许多古代城市的选址

利用天然河面进行防卫

2.社会经济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因素

评价(对区位的影响)

发展变化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典型事例

交通

交通便利与否:

沿海、江、铁路线、高速公路线形成城市轴线

①不同时代的交通运输,城市区位不同;②一个地区主要交通线的变化会对城市产生影响

①我国古代城市大多在河流交汇、大道会合处;②以扬州、济宁为代表的运河城市在古代是重要的商贸中心,后来由于大运河的淤塞,海运、铁路开通,发展速度放缓

政治、宗教、历史、军事

①政治中心使得首都成为大城市,②宗教兴起城市;③军事要塞兴起城市

政治中心消失会影响城市发展;国家政策的变化影响城市发展;当前宗教、军事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力日益下降

①许多国家的首都为大城市;②麦加、麦地那、梵蒂冈、拉萨的兴起是因为宗教

城市区位因素图形记忆

1.在各级中心地形成的具有等级关系的空间结构体系中,中心地的等级与数量间是什么关系?

【提示】 中心地等级越低,其数量越多;中心地等级越高,其数量越少。

2.中心地的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大小呈什么关系?

【提示】 中心地的等级越高,其服务范围越大;中心地的等级越低,其服务范围越小。

2.中心商务区为什么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地带?

靠近市中心,可以接近最大的消费群,而且交通通达性好,商家愿意付出很高的租金,一旦离开市中心,就只愿意付出很低的租金。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包括哪些类型?

【提示】 通常可划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用地及绿化地带、交通用地和其他公共事业用地、农业用地和水面。

2.在城市的功能分区中,占地面积最大的是哪个功能区?

【提示】 住宅区(居住区)。

3.中心商务区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提示】 商务枢纽职能、交通中心职能、房地产开发职能、旅游职能。

1.城市化的表现有哪些方面?

【提示】 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数量增多。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特点

目前已推进到相对成熟的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高;市区范围扩大,城市边缘地带发展较快;出现高水平的大都市带

总体水平较低,推进迅速;城市化水平很不平衡;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

问题

大城市过度扩张,市中心区的居住环境逐渐恶化,中心区表现出衰落迹象

出现了“虚假城市化”或“滞后城市化”;城市生态破坏严重,人居环境质量大幅度下降

解决措施

建设卫星城和工业区;营造高质量的人居环境

大力发展城市及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合理安排农村劳动力就业,促进乡村向城市转变

2.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标准是什么?

【提示】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城市化水平的高低与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有何关系?

【提示】 是正相关关系,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

【问题导思】 

1.目前,发达国家城市化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提示】 城市化已推进到相对成熟的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高;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2.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虚假城市化”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提示】 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城市总体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国家类型

发达国家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所处发展阶段

后期阶段(成熟阶段)

中期阶段(加速阶段)

起步时间

目前速度

发展水平

高,多在75%以上

低,在40%左右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

相适应

不相适应

发展结果

①出现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

②出现城市群

③注重营造高水平的人居环境

①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入,加大城市就业、基础设施建设等的压力

②生态破坏,人居环境质量下降

(2)发达国家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速度已大大变慢,甚至停滞,有的还出现了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向郊区迁移的现象;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速度超过发达国家,城市人口迅速增加。

2.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影响要素

表现

原因

气候

改变了下垫面原有性质,使城市产生热岛效应

高强度和持续的经济社会活动

水文

水系紊乱;河道富营养化

城市建设过程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

环境

城区所在地区的环境生态遭受干扰和破坏

城市是重要的污染源

3.城市化过程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表现

结果

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

农业用地演化为建设用地,形成城市功能分区

改变了居民的就业方式

传统的农业社会逐渐演化为现代化工业社会

乡村景观逐步为城市景观所取代

自然生态系统转变为人工生态系统

人口和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

经济开发和信息交流大幅加强

影响和改变地方文化

促使现代文明向传统文化渗透,强化了当地与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1.产生城市热岛效应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汽车等交通工具消耗大量的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释放出大量的人为热,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

1.城市一般比郊区降水多,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由于城市具有热岛效应,城市气流因对流上升而降温凝结,加上城市生活与生产排放烟尘形成的凝结核多,因此降水往往多于周围郊区。

2.每年夏季,我国许多城市会出现因降雨而导致的城市内涝现象,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城市建设过程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导致排水不畅,造成地面积水,出现城市内涝。

3.城市化过程对居民的就业方式产生了何种影响?

【提示】 促进了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大规模转移。

随城市的发展可能产生的城市问题有:

(3)环境质量下降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2.上游山区的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如果城市的绿化以山区的森林植被破坏为代价,就会造成山区的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对下游的城市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1)不利影响:

①上游山区失去了涵养水源的森林―→下游城市失去水源补充―→枯水季节水

资源缺乏②上游山区失去了保持水土的森林―→下游城市河湖淤塞形成地上“悬河”―→泄洪不畅

(2)有利影响:

泥沙淤积,会增大耕地面积。

城市与区域生态环境的关系:

城市与区域生态环境是个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整体。

城市生态系统是区域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区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必然也会造成城市生态系统失去平衡,产生一系列的城市“病态”问题。

你认为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对城市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

2.一个区域的生产相关的企业往往集聚在一起,其最终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 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获得最大利润。

2.世界上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向是什么?

【提示】 由发达国家或经济发达地区向发展中国家或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

3.一个城市中的商业中心往往布局在城市交通干线的交汇处,其主要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 干线交汇处交通便利,便于最大限度的靠近消费人群。

1.据悉,一架大飞机由300万到500万个零部件组成,这些零部件需要由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数千家配套供应商生产,这数千家供应商之间是什么生产协作关系?

【提示】 表现为相对独立的零部件之间的生产联系。

2.人们常说“四川的攀枝花和内蒙古的包头都是与钢铁联姻的城市”,为什么?

【提示】 这两个城市都是因钢铁工业的发展而兴起的。

钢铁工业的生产流程较长,工艺复杂,加上与之相关的运输业、产品深加工和科技开发部门,再加上服务业,往往形成以钢铁工业为主的重工业城市。

3.目前,我国的网络购物正在蓬勃发展,这主要得益于什么的发展?

【提示】 主要得益于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

4.产业地域的形成基础是什么?

【提示】 产业活动的地域分工会导致某些产业的空间集聚,这是产业地域的形成基础。

1.自然条件

(1)光照:

农作物的地区分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光照长短、强弱的地区分布。

(2)热量:

常以活动积温为衡量指标,制约农作物的产量,影响作物种类、耕作制度和栽培方法。

(3)土地:

作为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位置影响其使用价值,肥力影响其生产力。

(4)水分:

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不同区域的水分差异影响到农业地域类型。

2.农业技术经济因素:

包括劳动力、技术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和耕作制度等。

3.社会经济因素:

包括市场、交通运输和农产品消费状况等。

市场通过影响农产品的价格,进而影响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3.常见类型

(1)热带种植园农业

(2)混合型农业:

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与畜牧业并重为主。

(3)地中海式农业:

分布于南欧、西亚、北非地中海沿岸及其他地中海气候区,属于混合农业。

(4)商品谷物农业:

多地广人稀,机械化程度高,耗能多,经营粗放,商品率很高。

(5)大牧场放牧业

(6)乳畜业

①分布:

北美五大湖周围、西欧和中欧地区。

②特点:

随城市发展而产生,面向市场。

③影响因素:

市场的远近和饲料的供应。

2.为什么城郊农业生产结构往往以蔬菜、肉、蛋以及园艺业为主?

【提示】 城市人口多,对蔬菜、肉、蛋、奶等农产品需求量很大,再加上这些产品容易腐烂变质,不宜远距离运输。

所以在城市附近往往形成以乳畜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生产

主导因素

海南岛的天然橡胶、珠三角的三季稻

热量

河西走廊的粮棉和南疆的长绒棉

水源

横断山区、五台山的垂直农业

地形

城市郊区发展的乳牛、蔬菜、花卉基地

市场

江南丘陵的茶树、黑龙江的大豆

土壤

以色列的无土蔬菜栽培

技术

3.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

自然资源、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生产技术、市场、环境生态因素等。

.一些工业企业选址往往趋向于集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可以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节约运输成本,降低能源消耗,集中处理废弃物;促进协作和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

3.一般情况下,城市的商业中心分布在市中心。

你知道这其中的原因吗?

【提示】 商业活动的开展,需要面向大量的消费人群,市中心有通往城市各个方向的交通线路,交通便利,是城市人流最集中的地方,形成了大量的人流、物流,故能形成商业中心。

1.交通运输比较便利的地方,为什么往往形成较大的居民点?

【提示】 交通比较便利的地方,有利于开展商贸活动。

2.我国南方地区的聚落的布局形态多呈带状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南方地区,河网密度较大,聚落沿河道、铁路或公路分布,布局形态多呈带状。

地区

聚落形态

成因

北方

多平房、有院落,多大型聚落,呈团块状,形态比较规则,道路呈棋盘式,聚落密度较小

地形平坦开阔,以旱作农业为主

南方

多斜顶、无院落,沿河道、铁路、公路分布,多呈带状布局,以中小型聚落为主,聚落密度大,团状、带状聚落各占一定的比例

河网密度较大,以水田为主

1.什么是环境问题

(1)概念:

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2)产生原因:

人类对环境的开发强度日益增大,对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

2.将下列内容对应连线,认识环境问题的类型与表现

人类社发展的早期—被动地适应环境,对人地关系认识肤浅农业革命时期—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驾驭自然能力提高—人定胜天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天人相关论和

因地制宜思想

4.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类型依时间顺序主要有哪些?

【提示】 先是地理环境决定论,而后出现了可能论、适应论、生态论等观点,然后随时代发展又出现了和谐论(人地协调论),至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可持续发展论。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

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

目的

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产量和提高消费水平

实现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减少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压力和资源耗竭

特点

社会生产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

强调环境承载能力和土地、水、森林、矿藏等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结果

形成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使人类陷入严重的资源、环境危机

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费、高污染”为特征的发展模式,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平衡需求与供给的矛盾

(3)循环利用的生产方式与普通的生产方式相比,其突出的好处有哪些?

(3)①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有利于节约资源;②实现了“变废为宝”,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又有利于保护环境;③实现了农工商紧密结合,有利于促进农业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④提高了农产品的加工深度,丰富了产品种类,拓宽了产品市场;⑤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⑥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了收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