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说欣赏集体备课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7386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07 大小:117.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小说欣赏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7页
中国小说欣赏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7页
中国小说欣赏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7页
中国小说欣赏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7页
中国小说欣赏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7页
中国小说欣赏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7页
中国小说欣赏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7页
中国小说欣赏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7页
中国小说欣赏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7页
中国小说欣赏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7页
中国小说欣赏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7页
中国小说欣赏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7页
中国小说欣赏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7页
中国小说欣赏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7页
中国小说欣赏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7页
中国小说欣赏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7页
中国小说欣赏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7页
中国小说欣赏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7页
中国小说欣赏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7页
中国小说欣赏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7页
亲,该文档总共10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小说欣赏集体备课教案.docx

《中国小说欣赏集体备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小说欣赏集体备课教案.docx(10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小说欣赏集体备课教案.docx

中国小说欣赏集体备课教案

概述

“中国小说欣赏”作为选修课,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与我们在初中、高中阶段的中国小说学习有很大的不同。

只有深刻理解了这个不同,我们才能把握本门课的性质、特点,设计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才能将选修与必修两类课程衔接起来。

 

—、教材的主要特征 

(一)阅读为主 

这是本门课的主要特点,包含多重要素。

1.重视阅读。

 

阅读是上好、学好本门课的基础。

阅读是源,没有阅读,本门课就是无源之水。

既然名为“小说欣赏”,那么欣赏的客体对象就是小说,作为欣赏主体的读者,就要尽最大可能地熟悉、把握客体对象,也就是要根据教学目标,多多阅读。

欣赏需要深入、拓展,没有一定量的阅读,就谈不上欣赏。

 

2.建构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

 

让学生从阅读中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汲取人生有益的教诲。

 

3.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现在学生的阅读状况令人担忧,课业繁重,没有时间读书;电子游戏、非文字的漫画等的吸引,也使学生远离阅读活动。

长此下去,阅读不仅在时间上成了空白,在意识与兴趣上也成了空白。

选修本门课,不仅在于让学生了解中国小说,让学生修到一定的学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积极的阅读意识。

让他们读书、爱读书、读好书,这也是本门课的责任所在。

 

4.强调阅读快感。

 

一味强调阅读,并不是本门课的宗旨和方法,我们要让学生在精神的愉悦中进行阅读,让他们在阅读中收获快乐。

牛不喝水强按头是不行的,电子游戏、漫画等,虽然老师家长百般禁止,可是学生仍不屈不挠、乐此不疲地沉浸其中,关键就是有快感。

怎样使学生在小说阅读中体会到快感,体会到精神的享受,不仅靠教材,也要靠教师的引导。

 

5.注重具体阅读。

 

本门课可以说因文解义,本身没有系统的知识体系和框架。

无论是单元说明,还是“赏析”“思考”“链接”,都指向具体作品的解读。

本门课最大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欣赏中国小说,而不是给他们一个小说史的概念,或是一个小说理论的阐释。

我们反复强调这一点,也希望老师在教学中,理解和把握这一特点,和教材达到一定程度的默契。

 

6.与必修阅读的区别。

 

本门课虽然有选文,但是不同于必修课中的精读。

阅读的目的,不是为了掌握某种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开阔视野,鼓励他们全方位、大容量地阅读。

当然,这里所说的“开阔视野”,是需要契合学生的阅读趣味的,是要他们在阅读中体会到快乐的,而不是以某种既定的模式或目标,限制甚至强迫学生进行某类的阅读活动。

限制性甚至强制性的阅读,是有悖本门课的宗旨和特点的。

 

7.目标是有创意地阅读。

 

首先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收获,有自己的见解,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及其阅读成果,并且加以鼓励,当然一定的引导也是必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维度也是要给予重视和体现的。

其次是让学生能够使自己的阅读上一个新的台阶,这是指量和质两方面。

当然,根据学生实际状况,可能达不到量的目标,那就多在质上下功夫。

 

(二)大致了解 

本门课重在阅读,重在培养学生阅读的意识,重在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精神的快乐,这决定了它不是某类严密体系的集大成者,也不是某种认知规律或知识总结的载体,它是一个自由的、散漫的结构或曰范围,让学生在其中大致了解中国小说。

因此,本门课的框架(如果非要说“框架”的话),有以下几个特点。

 

1.归纳。

 说“框架”,并不符合本门课的宗旨。

框架是人为的一种构建。

作为读物的小说,本身就有很强的趣味性,不待老师讲授,学生都可自行阅读。

非要给一个“框架”,既限制了教材,也束缚了老师与学生。

因此,本门课对所谓“框架”的理解,就是如何把学生(包括教师)在以往的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中所获得的不同程度的感受稍稍归拢,形成某种比较系统的印象。

其意义在于,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中学毕业后,很可能就此告别语文课程,或走上社会,或转而专攻理工医农等专门学科。

在此之前,了解一下中国小说的大致特征以及发展脉络,以备日后自修之用,不无好处。

因此,本门课只是对中国小说已经发生的现象或曰存在进行某种形式的归纳。

教师在教学时,不必像必修课那样,追求某种严密的体系。

 

2.类型。

 既然是对中国小说存在的归纳,就需要有某种形式上的分类。

这样的分类可以是历时的,也可以是共时的。

前者呈现史的形态,如按时期划分;而后者呈现主题、流派和类型的形态。

本门课不追求体系的严密,因此在历时与共时之间不做严格的取舍。

按照宽泛的题材或主题类型进行划分,建构教材的结构。

严格说起来,本教材的类型定义是“漏洞百出”的,所以说“宽泛”,为的是避免定义上无谓的争论,因为本门课的宗旨,在于让学生大致了解中国小说,引导他们阅读中国小说,其他都是次要的。

 

所以,我们前四个单元的主题为历史与英雄(历史小说和英雄小说)、谈神说鬼寄幽怀(神怪小说)、人情与世态(社会世俗小说)、从士林到官场(知识分子与官僚小说),虽然呈现的仅是中国古代小说,好像是历时的,但并不是说,中国现当代就没有此类型的小说,如刘震云的“官人”小说系列,就和“从士林到官场”中所言及的官僚小说有血缘关系。

反之,我们后五个单元都是现当代小说,但并不等于说,此种主题类型不存在于古代小说中。

 

“宽泛”的、“漏洞百出”的这样一个主题或题材类型的划分,对本门课的宗旨及其具体实现是适合的,是符合“课情”的,因此,不必探讨这样划分的绝对合理性和严密性了。

 

3.并不是史。

 九个单元的内容,虽然前古后今,但并不是纵向的排列,并没有时间的顺序。

这一点要注意,不要为头一眼的印象所蒙蔽。

对此,有以下几点说明。

 

①本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中国小说的“大致模样”,不是“中国小说简史”。

虽然前古后今,但并不是小说历史发展的真正形态。

所以当代的《长恨歌》在第六单元,而现代的《子夜》在第八单元。

 

②虽然单元说明表现此类型小说发展的脉络,但只是隐约呈现,并不做为历史线索要求学生掌握。

更多的是为学生阅读方便,为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而设计的。

 

③经典性与可读性的平衡,始终是本门课考虑的首要因素。

因此,就类型来讲,教材主要提供最能代表此类型的小说,而不是看它在小说发展史上所起的作用。

像《世说新语》、唐传奇等我们都没有选入。

 

4.不是为了对比。

 

①每个单元选两篇小说,并不是为了横向的对比。

 

②这两篇小说,其实是“宽泛”的类型划分中的“子类型”,当然,这也是一个不严密的说法。

我们更看重的是它的经典性。

比如第五单元中的《家》和《白鹿原》,虽然同是讲家族历史,但是我们在教学中,更多的是关注其文体本身,关注对小说的阅读,而不是它们的可比性。

当然,做进一步的探讨,可以运用对比的方法,并不否定。

如第六单元《呼兰河传》和《长恨歌》,更是特色各异,还是多在文本的解读上下功夫,更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对比的题目也许较大较重,只能作为某种深层次的尝试。

 

5.有知识,但不讲体系。

 

我们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已学过不少小说,也了解了小说主题、三要素等基本知识。

必修课中有关小说的知识,可以说是成体系的。

但这不等于说,在本门课中,我们就要沿袭必修的知识体系。

在具体的内容中,教材包含了以前的相关知识,更多的是为了教学的方便,而不是刻意建构体系。

所以,在教学时,还是要以阅读为主,知识只是渗透其中。

作为学生阅读小说已有的积累与储备,直接运用于阅读中即可。

如《三国演义》中对曹操的人物刻画,可以运用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进行赏析,但重点不是系统地知识学习。

在教学中,运用已有的知识欣赏曹操这个人物,而不是利用曹操这个人物学习赏析人物的知识。

 

6.以点带面。

 

每个单元,我们只选取了两部小说,在此类型小说中,它们是经典的。

但并不等于说,除此之外的小说不值得我们去阅读、去赏析。

希望教师在教学时,以点带面,以这两部小说的阅读,带动对此类型的小说的了解,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此类小说,进一步探讨此类小说。

如乡土小说,我们可以阅读鲁迅为代表的现代乡土小说,也可以阅读当代作家个性迥异的乡土小说如刘绍棠的小说等。

还可以视野放宽些,比如莫言以家乡山东高密为题材的小说,也可以归到乡土小说的行列。

这样的阅读面就宽泛得多了。

 

7.衔接。

 

作为选修课,本书要与现行的高中语文课本相衔接。

 

①学生无论是在课本和课外读本中,还是在自由阅读中,已经读过不少中国小说。

选修本门课,除了本教材所选的小说外,也要把已有的阅读积累纳入“中国小说”的整体“框架”下,认真阅读、品味、思考这些作品。

 

②学生在初中和高中已经学习过许多小说,其中很多是名家名篇,因此本门课不再重复过去学过的内容,尽量给学生全新的内容,以便调动和激发他们的阅读积极性。

如鲁迅的小说十分精彩,可语文课本多有选录,这里就不再选了,但是并不等于说,在阅读扩展中也不选择鲁迅的小说。

 

 ③选文基本上是长篇小说的片段。

在初中、高中的语文课本和自读课本中,也有过这些长篇小说的片段,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家》《呼兰河传》等。

这些教学资源和阅读经验不要浪费,应该积极利用、沟通、衔接起来。

 

 ④学过的初中、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小说,短篇小说居多,即使是中长篇小说节选,在内容上基本可以单独成故事。

这样有利于知识体系的建构和教学。

而本教材,基本上是中长篇节选,而且故事、人物往往要靠全书的背景来支撑,才能更好地理解,如《长恨歌》中那些悠闲的人们,必须补充时代背景,才能让学生明白人物生活的实质;而《红旗谱》所选的片段只是小说的开始,如火如荼的社会生活画卷才刚刚揭开一角。

这样的安排更多的是为了阅读的需要,而不是知识体系的建构。

选修课和必修课的内涵是有区别的,但也是有联系和衔接的,没有必修课的知识体系的建构,也就没有选修阅读活动的基础。

 

 二、使用说明  

(一)关于知识背景  

1.本教材不讲授小说理论,也不印证在初中和高中学到的小说知识;对于类型划分的理论依据也不涉及。

  

2.不反对老师结合小说知识进行小说欣赏教学;相对于本门课,相对于这一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小说知识并不限于传统的小说理论如主题及小说三要素等,应该引进现代小说理论。

现代小说理论不仅有创见,即使对传统小说理论也有新的发展。

对于教师来说,要在小说理论方面更新知识积累,提高欣赏水平,可以参阅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组编的《语文教师发展丛书·小说欣赏》。

  

(二)关于单元说明  

单元说明包含两方面内容:

  

1.这一类型小说的特点;  2.这一类型小说的发展脉络。

 

教学时,也要以这两点为中心,引导学生阅读,拓展学生的视野。

 

 (三)关于课文说明 

 介绍小说的主旨和形式特点。

对小说主旨的理解,可能与我们以前所见的理解不同,如《西游记》“修心”之说。

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教材的解读,因为篇幅所限,可能解说不很详尽,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解读,查找资料,补充之;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解读进行教学。

当然,教材给了老师解读的自由与空间,也需要老师同样给学生解读的自由与空间。

 

 (四)关于“赏析” 

 1.“赏析”重在分析选文中的人物、情节或叙述方法,如《儒林外史》中的匡超人形象,如《小二黑结婚》中的故事情节;或短篇小说的主题,如《香玉》《玉六郎》。

 

 2.“赏析”仅仅对选文而言,只是切入小说的一个特定的角度。

要引导学生阅读全书,深入拓展,还需要结合单元说明的大背景介绍。

 

 3.“赏析”文字比较简略,只是就某一个方面生发,教师可以补充、扩展、深入,鼓励学生自己研讨。

 

 (五)关于“思考” 

 1.“思考”是对选文的分析研读。

  2.“思考”不仅立足于选文,还要放眼全书。

 

 3.要衔接高中必修教材,运用已经积累的相关知识,着重对人物、情节和语言进行分析。

 

 (六)关于“扩展” 

 1.共有三次“扩展”,所谓“扩展”,其实质是阅读综合性活动。

 

 2.综合性学习在初中和高中都进行过多次,其理念、性质和活动方式大家都比较熟悉。

这里强调的是,这是围绕小说阅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由小说的阅读生发、扩展而来的。

如第一单元“历史与英雄”后的“扩展”,以小说阅读为基础,由三国英雄、梁山好汉引入,鼓励学生“为英雄演绎一个更好的版本”,是阅读的深化与绵延;又如第五单元的“家庭的记忆”后的“扩展”,虽然是由对家族的“听”“访”“叙”等实践活动进行,但是最后转到“完成了这些实践,再回来阅读有关家族的小说”上来,落实到“你是不是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和理解呢?

”这一终极目标上来。

 

 (七)关于延伸与拓展 

 1.延伸阅读。

 

 ①教材因篇幅所限,除两篇短篇小说外,基本是中长篇的节选,要鼓励学生在课本的基础上,阅读全书,以便全面、完整地理解课文内容。

 

 ②根据单元说明,扩大视野,根据自己的兴趣,阅读同类型的作品。

如“烽火岁月”单元,除了所选的两部小说外,可以鼓励学生阅读相关的革命战争经典,如《林海雪原》《红日》等。

当然不仅限于教材中所列出的篇目,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给学生开列出一份阅读清单。

 

 2.拓展链接。

 

 “链接”的专著和文章,是让学生在有兴趣和余力的基础上,自己进行探究性学习。

老师可以适当指导,主要以自学为主。

并没有特定的要求。

第一单元“历史与英雄”

——《三国演义》《水浒传》欣赏

【教学目标】

1、了解历史演义与英雄传奇两类小说的发展概貌,把握两类小说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基本内容、主要特色及其在古代小说的地位及意义。

3、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多元化。

  

【教学重点】

1、欣赏所选片段的人物刻画和精彩描写。

2、品读名著片段,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多元化。

3、学会多角度分析鉴赏小说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结合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理解人物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2、理解人物形象,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

3、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多元化和辩证的分析历史人物。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1、初步了解中国小说发展脉络。

2、了解历史演义与英雄传奇两类小说的发展概貌,把握两类小说的主要特点。

3、了解《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基本内容、主要特色及其在古代小说的地位及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庄子―外物篇》最早出现“小说”一词。

东汉班固《汉书·文艺志》:

“小说家者,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也。

二、了解中国小说发展史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简表

中国古代小说的流变可如下所示:

ⅠⅡⅢⅣⅤⅥ

概念:

“小说”志怪、志人传奇话本演义小说

时间:

汉代结束以前主要魏晋唐宋宋元明清近现代

阶段:

萌芽、起源发展成熟变迁高峰

中国小说两大系统:

白话(包括长篇章回和短篇拟话本)、文言(包括:

笔记体和传奇体)。

中国古典小说的历史发展:

先秦寓言→汉代杂记、史传→魏晋志人志怪小说→唐传奇→宋元话本→明清长篇章回体小说

章回体小说的形式特点:

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全书构成统一整体。

三、“历史演义”与“英雄传奇”两类小说简介:

1、两类小说的发展史

⑴历史演义系列小说

⑵英雄传奇系列小说

2、英雄传奇与历史演义的异同

同属历史小说范围,区别:

⑴历史演义以记述一代兴废为主体,英雄传奇以塑造传奇式的英雄人物为重点。

⑵历史演义主要事件和人物基本依据史实,英雄传奇主要人物和事件多为虚构。

⑶历史演义从“讲史”发展而来,英雄传奇的源头是“小说”。

四、《三国演义》与《水浒传》

1、了解《三国演义》及其作者。

⑴阅读“课前提示”。

⑵《三国演义》内容简介

⑶《三国演义》的艺术特色

①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

②它长于描述战争。

③它的结构,既宏伟壮阔而又严密精巧。

④语言精练畅达,明白如话。

⑷《三国演义》的主题辩解(摘自“教参”)

对这部小说的主题,专家学者历来有不同的看法,学生用书基本上持“拥刘反曹”说。

⑸作者简介

⑹写作背景:

元代中期,由於灭宋战争的创伤逐渐平息,社会的经济、文化重心也开始由北方转移到了南方。

南宋的故都杭州不仅成为人口云集、商业发达的繁华城市,也成为戏剧演出和「说话」艺术发展的重要中心。

因此,不少北方的知识分子、「书会材人」,如关汉卿、郑光祖等等,都先后迁徙到了杭州一带。

身为小说兼杂剧作家的罗贯中,也必然受到这一社会潮流的影响,成为这类南迁作家中的一个。

罗贯中外号「湖海散人」,这个称号就寄寓著漫游江湖、浪迹天涯的意味。

大约在西元一三四五~一三五五年间,他来到了杭州。

许多说话艺人在这里说书,一些杂剧作家,也在这里活动。

罗贯中与志同道合者为友。

加上他对民间文学又极其喜爱,到了这里,自然不愿离开远去。

也就这时,罗贯中结识了当时在杭州居住,但年龄他大二十岁左右的施耐庵。

2、了解《水浒传》及其作者。

⑴阅读“课前提示”。

⑵《水浒传》内容简介。

⑶《水浒传》主题的多元化理解。

第一,《水浒传》是一部正面反映和热情歌颂农民起义的壮丽史诗,艺术地再现了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壮大直至接受招安、走向失败的整个过程,这是全书所具有的客观意义。

第二,《水浒传》也是一部忠义思想的颂歌。

第三,《水浒传》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掺加进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因此它又是一部英雄的颂歌、是一部勇力和智慧的颂歌。

⑷《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水浒传》既是我国英雄传奇小说的光辉典范,也堪称是我国白话文学的一座里程碑,它的出现,标志着白话文体在小说创作方面已经完全成熟。

①《水浒传》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成功地塑造出梁山好汉的英雄群像。

②《水浒传》的故事结构颇有特点。

③《水浒传》的语言艺术也取得很大成就。

⑸作者简介

五、布置作业

1、预习《曹操献刀》和《李逵负荆》两篇文章。

2、精读《曹操献刀》,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曹操献刀

【设计思想】

人们常常爱用一个“奸”字来概括曹操形象的性格特征。

其实,《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也不是“奸”到了极点的人物,而有着复杂个性特征的立体形象。

后人更认可其性格内涵有“奸”和“雄”两个层面。

本教学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分析曹操的“奸”(多疑、狡诈、残忍、自私等)中有“雄”(有胆识、重谋略、讲忠义、视死如归等),并让学生通过探究、思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法设计】

    对曹操这一人物的认识学生多停留在表面,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引导学生分析和教师点拨相结合,运用多元解读的方法(剧中角色、读者、历史等角度)鉴赏探究曹操性格。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多元解读法,分析小说节选部分曹操形象。

 

    2、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多元化。

 

  3、深刻理解历史上的曹操的是非功过,感受《三国演义》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    多角度分析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多元化。

 

【教学难点】     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多元化和辩正的分析历史人物。

 

【学法指导】把握人物形象,通过小组互助讨论交流探究,使学生掌握描写人物的方法以及多角度鉴赏人物形象的技巧。

【课时计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自读课文,结合课文文本分析曹操是个怎样的人?

2曹操是小说中人物,历史中也有真实的人物,如何评价他?

学生课外收集相关资料,撰写成文。

导入

如果说历史为英雄搭建了表演的舞台,那么小说则为豪杰做了诗意的诠释……中国古典文学的园地中涌现了许多英雄形象,如:

荆轲、岳飞等等。

曹操更是罗贯中塑造的众多形象中的典型。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位备受争议的形象。

节选情节概括(即“借刀”“献刀”“遇陈宫”“杀伯奢”四个部分)

探究过程

一、我是剧中人身临其境(换角度表述小说内容)

1.第一人称曹操自述下面先请一位同学以第一人称的身份来介绍曹操的经历。

2.剧中人看曹操不同人的眼光,会使形象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面前。

分别让学生就课前选择的角色准备发言

先看在王允等人眼中的曹操

再看董卓的眼中是—— 

在陈宫的眼中呢?

在吕伯奢的眼中呢

3.总之,从不同的角度使曹操表现出不一样的性格。

“奸雄”:

智谋机警,志大才高,奸诈狡猾,自私残忍

“雄”胸有大志、有勇有谋、有胆识、机敏、果断、有政治家的眼光;

“奸”奸诈、生性多疑、极端自私自利、心狠手辣。

二、我是读者置身事外(避免主观片面)

1.如何把握人物形象?

(方法点拨)

你通常从哪些方面入手分析人物形象,小组交流进行归纳

描写句----------正面刻画与侧面烘托归纳(《三国演义》中塑造人物的方法)

(1)人物描写方法:

动作、语言、神态、心理

(2)对比、衬托、夸张等手法的运用

(3)抓住最富特征的细节描写人物的思想性格。

(4)他人言行或环境烘托

2.师:

当然曹操这个形象在本文中表现得还很不够。

如果我们读了〈三国演义〉全文后就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印象。

现请读过或看过著作影视剧的同学补说情节,认识其人,使学生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

学生交流《三国演义》中熟悉的曹操的故事。

预设焚书不较(宽宏大度)杀杨修(羡才又妒才)义释关羽割发代首(言而有信)梦中杀人……孤独又疑心煮酒论英雄官渡之战败走华容道杀华佗望梅止渴

3问题

(1)节选部分的情节中,你最不认可的曹操作为是哪里

A假如你是曹操,离开庄子时遇上打酒归来的吕伯奢,你准备怎样做?

(预设向吕伯奢说明缘由,求得吕伯奢的谅解;待刺杀董卓成功后,再来向吕伯奢谢罪。

B曹操说: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你怎么看待他的这种观点?

(预设反对这种观点:

因为这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自私的人生观;或赞成这种观点:

要成大业就要在关键时刻忍痛割爱,不能有妇人之仁。

(2)罗贯中为什么要这样来写曹操呢?

(深度探究——主旨探讨)

《三国演义》的作者显然是以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糅合着百年来广大民众的心理,表现了对导致天下大乱的昏君贼臣的痛恨,对于创造清平世界的明君贤臣的渴慕。

引导关注《三国演义》的创作意图。

其实历史上的曹操是个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有功有过。

但《三国演义》中更多地把他塑造成反面形象,这样是因为“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因此受到它的影响,曹操的民间形象也很差,如戏曲舞台上白脸等。

4.小结补充把握人物形象切入点

(1).从作者对人物的感情倾向和创作主题来把握人物(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

(2).从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来理解人物

三、曹操不只是曹操历史客观

1.曹操是小说中人物,历史中也有真实的人物,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学生课外收集相关资料,撰写成文,课堂交流展示。

【预设】

(一)、曹操之功。

(1)削平群雄,统一北方。

(2)为三国鼎立、三国归晋奠定了基础。

(3)对建安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二)、曹操之过。

(1)镇压起义,充当屠夫。

(2)欺君罔上,窃国谋逆。

(3)玩弄权术,残暴不仁

(4)虚假伪善,奸诈狡猾。

(5)骄奢淫逸,嫉贤妒能。

(三)、曹操仍不失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1)目光远大,胆识过人

(2)求贤若渴,重视人才;

(3)胸襟开阔,豁达乐观。

(1)军纪严明、爱护百姓。

(2)豪爽多智,指挥若定。

(3)身先士卒,以身作则。

(4)善于总结,著述颇丰。

历史上的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在政治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恢复了中国北方的统一,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

文化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曹氏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