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7476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2.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试题.docx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试题.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试题.docx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试题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试题

一、如何认识“古代报纸”这个命题?

研究、学习新闻学和中国新闻史的人们,提及中国古代新闻,大都认为“邸报”是中国

古代最早的新闻报纸。

新闻传播:

大概念,从人类组成社会以来就有新闻传播

新闻事业:

小概念,是近代才产生的事物,在西方约三五百年,在中国一百余年。

“邸报”的主要内容为皇帝谕旨、谕书,朝廷的法令、公报、臣僚的奏章和官吏任免、奖罚情况等官方文书。

它的内容在发布前经过严格的检查,有时甚至由皇帝本人亲自决定内容的取舍。

因之,邸报只能是辑录一些官方特准的文件,并不刊载采访的新闻,“没有一般新闻和言论”。

1、朝廷官报

(1)名称

邸报起源于唐代的进奏院状,称“报状”;到宋代才有正式“邸报”(有时也称“朝报”),而且这个名称也在当时固定下来,并且开始通行。

明清时期朝廷官报一般都称为“邸报”,有时也称“邸钞”。

(2)编发

由封建王朝有关中央机关直接编发。

2、非法民报

(1)发展

中国古代的非法民报称“小报”。

它的出现是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

小报产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隐现于明清。

■传播史,还是新闻史?

■传播史:

针对一切社会信息的传播

■新闻史:

针对新闻信息的传播

中国古代的报纸从来就不是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

17世纪中叶的中国,是商业经济及思想文化发展的低谷期,而西方的启蒙运动在极大程度上解放了人权,使人们获得了更多的言论自由权和出版自由权。

西方及欧美报纸自出现之日起就拥有强大的社会力量,而中国古代的报纸发展始终是步履维艰。

古代的一些民办的报纸只能在政府的监控下出版,并且这些报纸只有抄写和印刷人员,没有内容编辑人员,更不允许自由发表任何评论和意见,因此,中国古代报纸虽历经百年,但是却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步。

其三:

近代报纸产生的社会条件是什么?

中国古代具备这种条件吗?

近代报纸产生的社会条件:

信息市场的需求+传播技术的发展(“信息市场”最初是商业信息,其次是新闻信息及政治信息)

近代信息生产方式:

报纸=纸质载体(技术)+社会信息(内容)+市场流通

文化与市场是理解近代报纸产生的关键;中国古代不具备这种条件。

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体制严重制约了古代报纸的发展。

自给自足的经济体制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和经营环境,遏制了商品信息的需求和发展。

报纸的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是报纸取得发展的先决条件,中国古代的报纸是统治阶级维护自己利益的工具,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因此它注定难以摆脱与封建制度一起消亡的命运。

中国古典文明有传播现象,但没有新闻现象;中国古典文明有舆论,但没有新闻!

二、如何理解“古有新闻”这个论断?

当代媒介对“古有新闻”的解构

新闻乃人类历史长河中绵延不绝的组成部分,有一条从古及今的演进线索;古典世界的新闻同现代世界的新闻虽然在外表形式上存在先进与落后的巨大差异,但在内里本质上却无往而不血脉相通;以报刊、广播、电视等为标志的现代新闻,无非是从古已有之的新闻胚胎中发育而生、壮大而成的,犹如现代时装从早期人类披挂的兽皮一路发展而来。

1、名家论断

(1)蔡元培:

“新闻者,史之流裔耳。

(2)李大钊:

“报是现在的史,史是过去的报。

(3)徐铸成:

“历史是昨天的新闻,新闻是明天的历史。

(4)董桥:

“新闻是历史的初稿,历史是希望的定稿。

李约瑟问题,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近代科学。

中国新闻史学界的“李约瑟情结”。

在现代资本主义文明形态萌生之前的任何古典世界,是否存在新闻或原初的新闻?

古有新闻的关键在于对新闻的界定。

如果仅从新闻即新鲜之事新奇之闻,新闻即“人与人之间相互传达最新的所见所闻”¼的理解上讲,则古有新闻自可顺理成章地一举成立,古今新闻自可不费吹灰之力地一路打通。

新闻关注当下,历史钟情过往,前者“喜新厌旧”,后者“喜旧厌新”,彼此的时间意识是不同的,历史“好古”,而新闻“维新”,彼此偏好不同,各有所执。

新闻与历史相同之处:

粗略地说,今天的新闻,是未来的历史;现在的历史,是过去的新闻。

新闻是历史的片段,历史是新闻的累积。

新闻学与历史学,是非常接近的两门科学。

新闻记者与历史学家,有其共同必须具备的条件,即求真求实的态度。

从另一方面来讲,它们都必须通过主体的叙事而呈现面貌,揭示主旨。

本质上来说,新闻和历史都是一门讲故事的学问。

虽然古代有古代的新闻,现代有现代的新闻,但是我们并不能说现代的新闻是来源于古代的新闻的。

并非万事都要追溯到其最早的源头,有多事物的产生所需要的更多是条件,而非源头。

古代新闻的虚幻还可以体现在古代对于新闻的有极其微小的需求。

在我看来,新闻的构成必须是双方的。

文化教育水准的低下让人们对于新闻并无需求。

且不论有文化教育水准高的古代人写就了具有种种新闻特性的客观新闻,如果此新闻无人问津。

新闻就仅仅禁锢在“内容”之中,而无法与传播联系在一起了。

然而现代文明却不一样

同样,所有文明都有“传播”环节,唯独现代文明才有新闻。

古人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今人却在从各种渠道被动地接受各种新闻。

新闻只能是现代文明的有机构成,二者互为表里。

既可以说是现代文明催生新闻,也可以说是新闻催生现代文明。

新闻与媒介的一致性。

这里的媒介仅指以印刷开启端绪的大众传播网络。

它既是现代化的产物,又是现代化的构成;既是技术,又是体制。

其中蕴含着一整套现代文明的因子,折射着一系列现代文明的特征。

没有离开新闻的媒介(比照唐宋以来的印刷),也没有离开媒介的新闻(比照前现代的传闻)。

因此媒介与现代的一致,实即新闻与现代的一致。

新闻是现代文明的衍生物,与现代文明相生相伴,而与前现代的古典世界隔膜绝缘。

现代文明必借新闻以推展,新闻必傍现代文明以存身,二者相依为命、统一相应。

故有传播史;中国古典文明有传播现象,但没有新闻现象;中国古典文明有舆论,但没有新闻!

新闻的产生:

现代文明的产物

三、请谈谈您对当代中国新闻史叙述与研究的三种范式的理解。

三、新闻史的研究范式

1、概念

所谓范式,简单地讲就是一种框架,一种对一个现象(社会的、自然的、心理的、精神的)整体的、宏观的关照。

2、类型

当代中国新闻史研究主要有三种范式:

(1)革命化范式:

强调新闻媒介的政治宣传和动员功能

(2)社会化范式:

讲究新闻媒介对民族-国家政治认同的形成与建构。

(3)现代化范式:

突出新闻媒介的职业性、专业性和独立性,以及新闻媒介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所谓革命化范式,是指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取决于两大基本矛盾的演化,即封建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帝国主义列强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这两个基本矛盾构成近代中国社会演变的基本动力,一百多年来,中国发生的一切事情都取决于这两大矛盾,正是由于这两大不断激化,才推动近代中国一次又一次的新陈代谢。

■这种范式的便利之处在于,它抓住了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的关键,但是问题在于这种范式,有时不免把错综复杂的历史单一化,因为它关注的是宏大主题,强调大叙事而忽视小叙事。

■新闻史研究的革命化范式,也是按照两大基本矛盾来建构叙事模式的。

这种研究,突出的是舆论宣传,其关键词往往是舆论、言论、政论等,突出的是新闻媒介的动员功能、组织功能,即唤起民众、组织民众的功能,不管是早期的维新派人士还是后来的革命党人,不管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在这点上是其实是一脉相承的。

■所谓社会化范式,其核心思路在于突出现代国民对政治共同体的认同过程,强调的是经由媒介而建构的心理意象和感情认同问题。

社会化过程本质上就是对民族国家的认同过程。

■美国学者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一书中提出的著名理论,就是这种范式的理论源泉。

按照安德森的分析,现代民族国家是一种想象的共同体,没有这种想象,就没有民族国家,而这种想象又是通过大众媒介实现的。

正是由于现代媒介的普及和发展,人们才有可能将互不相识的陌路人想象成同胞。

比如CCTV的《新闻联播》,大家在观看的时候无形中都会意识到全国正有千家万户也在收看这个节目。

正是通过这种仪式,互不相识的陌路人才逐渐形成一种统一的民族国家意识。

■这是一种新兴的研究范式,前途广阔。

比如用这个范式来解读台湾地区的新闻报道,就很能清晰地看到台湾人的族群认同主流观念是怎样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我既是中国人又是台湾人”流变到当前的“我是台湾人”的。

还有,最近这段时间,尤其是2008年8月8日晚上的开幕式,媒体奥运报道的整个基调就是立足于民族国家的认同,谁说奥运会仅是一个体育盛会呢?

■所谓现代化范式,是以中国走向世界来建构中国近代历史图景的。

按照这种范式,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不断从封闭的、传统的社会,一步一步走向现代、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的过程。

■前现代化阶段:

人类文化各自发展,各有中心,就整体而言,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是没有交集的,但是中国传统文明一直存在天下以我为中心的认知——华夏文明,中心国家。

换而言之,传统中国一直存在着“中国中心史观”的认知。

■现代化阶段:

欧洲中心史观确立(西方),这是相对东方中心史观而言的,东方文明依附于欧洲文明。

中国对传统文化散失信心,以欧洲文明为样板,盲目追求“理想”,一昧质疑“现状”,而且质疑的标准就是“理想”,有的还游离于体制之外。

■后现代化阶段:

美国中心史观形成,欧洲中心史观衰落,东方文明的自我意识在挣扎在复苏,这是世界一体化之后的现状。

■现代化的迷思与迷失的现代化

■“月亮情结”——误读的现代化:

朦胧之美,把一个永不可及的参照当做终极追寻,不知彼又轻薄己,特别要警惕现代化的陷阱,否则是自取其辱。

一个国家或地区,没有独立,没有平等,是没有现代化而言的。

■“伙伴意识”——错读的现代化:

后发展的国家,现代化进程应当建立在国际正义(主权独立的民族国家一律平等)基础之上,自以为是对方尊重、平等的朋友,尽管对方视之为低人一等的小国,甚至以殖民地宗主国姿态出现,实则是热脸贴冷屁股。

■这种范式的便利之处在于符合当下的“全球化”潮流,问题在于这种范式往往忽略中国的具体国情,无形中往往唯他人马首是瞻,甚至亦步亦趋,乃至抹杀千百万仁人志士的血泪追求。

比如,太平天国起义、义和团运动等,在现代化范式里便被归为某种非理性的、抗拒现代文明的冲动,甚至抗日战争、抗美援朝等都可能被视为所谓反现代化。

■现代化理论,隐含着欧洲中心史观,传播学、新闻学等学科的建构,几乎建立在欧洲媒体的实践基础上,如何去欧洲中心史观,这是传播学、新闻学健康发展的前提。

■具体到新闻史研究上,现代化范式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西方新闻模式作为典范,以所谓“专制”与“自由”的二元变奏作为新闻史发展的主线。

现代化范式强调新闻是一种独立的力量或民主的机制,甚至将新闻自由看做新闻、新闻人、新闻事业的至高无上的原则,同时在内在理路上是以西方为样板、为典范。

■3、展望——“在地化的新闻史研究范式”

(1)这是一种去欧洲、去美国中心史观的范式,作为一个主权独立的民族国家,不亢不卑,以我为圆心,有外而内地吸收外在文明,层层往外推进,积极地融入全球一体化发展的进程。

■一个主权独立的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与传统,是后发展国家现代化的前提,是根本,是源泉,现代化的器物、制度与观念必须在地化(本土化),这样嫁接出来的,才是健康的现代化之路。

这是本位的现代化观念,要求从现状出发,对所谓的现代化,即所谓的“理想”提出反质疑,实践地去检验、发展认识。

■对“在地化”的认识,有三个层面,一、本土是什么,二、外来是什么,三、本土与外来如何衔接。

(2)“一化二性”:

中国新闻史教学与研究的原则

■在地化:

外来的新闻媒介与中国社会变迁的关联与衔接。

■主体性(学理性):

立足新闻学科的阵地,检验新闻学理的发展。

■当代性(实践性):

让历史与生活关联,让历史与实践衔接。

■至于知识性,属于“路边货”,阅读、查询、了解即可。

四、秉持“报业源于近代资本主义社会,没有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存在,就没有近代报业的产生”这样的理念,主讲教师按照历时性的顺序,把中国的“新闻观念之旅”区分为五个阶段:

传播阶段—新闻传播阶段—新闻阶段—宣传阶段—新闻宣传阶段,请评析之。

新闻媒体的创办动机、新闻活动目的以及所报道的新闻内容和刊载的各种言论(社论、时评以及短论,乃至补白)等,都体现了媒体创办者、经营者、编辑者的传播观念。

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新闻媒体的传播观念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以及受社会生活变化影响的媒体人传播观念的演进而表现出不同的时代特点。

所谓“传播观念”则是指从事新闻传播行为的社会成员在实施新闻传播行为的过程中所依据或遵循的思想意识方面的基本准则,或通过其实施的新闻传播活动及其效果给其他社会成员所留下的“概括的形象(或表象)”。

新闻媒体的“传播观念”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形式表现:

首先是新闻人“创办新闻媒体时机”,其次是“为了什么”创办新闻媒体或创办一个“什么样”的新闻媒体,即创刊动机;再则是新闻媒体经营者选什么人和用什么人来进行新闻的采访和传播;最后是新闻媒体向读者报道的新闻内容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闻人的“传播观念”。

传播阶段—

1、“是新闻,不是传播,不是宣传”:

新闻学研究的逻辑元点

2、逻辑元点之一:

传播

A、历史久远:

有人的地方就有传播,人类的历史就是传播的历史。

B、媒介衍进:

丰富、精致与综合

E、传播技术:

一部媒介发展史就是一部科技文明史

逻辑原点之二:

宣传

(1)发展——基于观念

宣传观念源于人类私有财产的出现,有私有财产就有宣传行为。

就社会演进而言,人类社会从私有财产制度出现,可以区分为王朝社会与政党社会,宣传就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王朝社会阶段VS.政党社会阶段

(2)特征

A、传者为主体

B、观念为先导

C、信息为附庸

D、媒介为工具

如何从社会结构的层面去理解陆定一“新闻”定义?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本质上是为宣传张目——这个概念少了一个核心,“谁”在报道?

在特定的社会结构下,当一个阶级、政党或政府,垄断或控制了一切传播渠道的时候,谁与争锋?

“指鹿为马”式,或者“挂羊头卖狗肉”式的信息传播,究竟是新闻,还是宣传?

4、逻辑元点之三:

新闻

(1)“新闻是商品”的商榷

报纸孕育、生长在商品经济或商品社会当中,“新闻”是报纸、报业与报学(之后的广播学、电视学)最基本的细胞,是新闻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新闻学科的基石。

所以,“报纸是商品”(报纸﹦载体+内容﹦形式+内容)言之成理,但是“新闻是商品”之论,有商榷的空间,因为新闻是上层建筑当中的意识形态部分,是观念而非物质。

■1、第一个阶段:

传播阶段(传播史)

■封建主义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

乡土中国

■从远古至1815年,传统媒体一枝独秀,源远流长,直至1815年宗教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创办。

■传统中国社会,存在传播观念,但没有新闻观念。

■“新闻”≠“news”,信息传播≠新闻传播

■“新闻之幻”

■2、第二个阶段:

新闻传播阶段(新闻传播史)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嵌入中国的乡土社会

■从1815年至1911年,传统媒体(邸报)与现代媒体(报纸)并存,传统中国的信息传播观念完成向现代中国的信息传播观念的演变。

■1911年随着辛亥革命的成功,清朝“官报”走进了历史。

这里的“官报”,本质上是在现代媒体(报纸)冲击下的变相“邸报”。

■这个阶段,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变,传播观念与新闻观念并存,但是新闻观念逐渐被国人所认可与接受。

■“新闻”≈“news”,信息传播&新闻传播

■“新闻之源”

■3、第三个阶段:

新闻阶段(新闻史)

■中国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法律地位

■从1911年至1949年,以社会公器为标榜,以新闻自由为旨归的公众媒体确立主导地位,客观、公正、平衡、快捷等现代新闻观念深入人心。

■1949年新中国确立了党报理论的指导地位,一种迥异于资本主义新闻理论的新闻制度宣告诞生,但是有些民族报业一直延续到1952年。

■“新闻”=“news”

■“新闻之兴”

■4、第四个阶段:

宣传阶段(宣传史)

■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法律地位

■完整意义上的计划经济阶段

■从1949年至1978年,把新闻媒体当做喉舌与工具的思想,成为整个媒体实践的唯一指南,“新闻自由”成为绝唱——新闻已死!

■1949年新中国成立,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变,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主导地位,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根据“一化三改”的政策,新闻媒体经过兼并重组,直至1952年,传统意义上的公众媒体已经没有任何生存的空间,逐渐地退出历史舞台,以党报理论为指导的新闻媒体确立指导地位,独一无二。

■但是在现实生活与媒体实践当中,宣传实践开始披上新闻观念的外衣,“挂着羊头卖着狗肉”,逐渐内化为我们的思想与行动,直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新闻”=“propaganda”

■“新闻之死”

■第五个阶段:

新闻宣传阶段(新闻宣传史)

(1)阶段之一:

过度时期(1978-1992年)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阶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在闭幕会上的讲话),中国社会进入拨乱反正的阶段,宣传媒体有了新闻的冲动,“新闻自由”再次吹响号角,只是披上“社会主义”的外衣——“社会主义的新闻自由”。

■“新闻之醒”

■阶段之二:

裂变时期(1992年-至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

■1992年中国确立市场经济的社会,“摸着石子过河”告一段落,“开大门、走大路”变成了历史潮流。

■但是在新闻领域,1989年至今,在官方,新闻自由成了“不能说的秘密”;在民间,新闻自由成为“普世价值”观念的一部分,落地生根;在媒体,新闻自由成为“公开的秘密”,只做不说,有机会就有新闻的冲动、有新闻的报道。

■分野:

魔鬼的归魔鬼——走社会化路线,属于大众传播(市场化媒体,如《南方周末》),上帝的归上帝——走组织化路线,属于组织传播(喉舌化媒体,如《人民日报》),白天是上帝晚上是魔鬼——既是组织传播又是大众传播(游走在政治与市场之间的媒体,如以“都市党报”自诩的《厦门日报》);整体而言,在遵循政治规范的前提条件下(“不踩红线”),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媒体,对自由的欲望越强烈,对真相的追求越冲动,这是市场驱动的结果。

■6、第六个阶段:

新新闻阶段(新闻史)

(1)时间:

不确定,未来发展……

(2)条件:

随着未来中国的民主宪政的步伐而起舞,新闻观念逐渐确立主导地位,不但有新闻自由,而且还是新闻法治。

■(3)局面:

社会结构全新的变革,与传统新闻观念相比,面临崭新的格局,“否定之否定”,社会进入“螺旋式上升”的阶段。

■新社会结构

■新媒体格局

■新新闻观念

■“新闻”=“news”

■“新闻之光”

■  “新闻非宣传”是指中国新闻媒体在海外从事新闻活动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尽可能真实、全面、客观地向受众提供(报道)新闻事实信息,新闻人的政治倾向性是通过新闻媒体向受众提供(报道)的全面客观真实的新闻信息本身,由新闻媒体的受众自己辨别和感觉出来的,而不是以明显的、强势的宣传形式向受众硬性灌输的新闻传播观念。

■“新闻即宣传”、“新闻为宣传”的发展阶段,现在已经进入了“新闻非宣传”的传播观念阶段

 

五、为什么说独立的新闻文体的出现意味着新闻时代的来临?

请详述中国新闻文体的产生。

■一、“台海二人转”与“和老天爷聊天”的启示

■1、新闻文体:

创新发展(如何表达充分?

■2、新闻文体:

合乎诉求(如何表达专业?

■3、新闻文体:

符合规律(如何表达实效?

■二、“新闻时代”来临的标志:

新闻文体的独立与成熟

■1、古代报纸与现代报纸的区别

■清油灯VS.煤油灯——古代书院VS.现代大学

■古代报纸:

手工抄写(形式)——不定期或无周期意识(发行)——公文案牍(文体)——上谕、奏折、宫门抄和辕门抄(内容)——自上而下的下行传播(渠道)——官僚士大夫阶层(对象)——宣达信息(目的)

■现代报纸:

机器印刷(形式)——定期(发行)——消息、通讯和评论(文体)——最新发生的事实(内容)——平行传播(渠道)——面向市场面向大众(对象)——通过传达信息以盈利(目的)

■2、种类:

当前报纸新闻文体有几种?

100余种!

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最为核心的文体有三种:

消息、通讯与评论!

■3、阶段:

嫁接时期(1815-1895)、独立时期(1896-1918)、缤纷时期(1919-1949)

全球化与在地化:

报纸新闻文体的发展

■问题之一:

近代报纸的四个要素:

新闻、评论、广告与副刊,如何在中国传播演进?

传播技术与传播观念的统一,如何在新闻报道规律中体现?

(全球化)

■问题之二:

近代报纸传入中国之时,西方报纸已有成熟的报纸文体,为什么要改变成中国式的报道方式?

换而言之,新闻报道规律如何跟在地文化相联接?

(在地化)

一、嫁接的新闻文体(1815-1895)

二、一、宗教报纸为主时期的新闻写作

2、文字:

第一批中文报刊:

传教士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纪传》、《特选撮要每月统纪传》、《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天下新闻》、《各国消息》等

3、内容:

宗教宣传为主,采编新闻为辅

4、文体:

文学作品,还是新闻稿件?

混合物,无格式可言

5、特征:

竭力模仿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现今未知如何,且听下月细传”

悖论:

同一时期在中国出版的英文报纸,比如《中国丛报》,新闻写作规范。

■文字拗口,水平低劣,以传教士创办的医院(教堂、学校、报纸)救危治疾来宣传教义,半是说教,半是叙事,因为传教士一边学中文一边办报纸。

传教士创办中文刊物,读者对象是中国人,并非为了传播福音,而是出于宣传上需要。

■英译中说明:

消息简洁明快,时间、地点、事由等一目了然,还交代了消息来源,很接近于现在的新闻写法。

传教士在中国创办英文报刊,读者对象是在华的英国人,目的是及时传达中国的动态,以便采取对策。

二、商业报纸为主时期的新闻写作

■1、时间:

1840—1890年左右

■2、动因:

社会结构急剧变动:

军事战争、政治改革和商业发展

■3、表现:

中文报纸涌现,商业报纸取代宗教报纸,成为报界主体;新闻报道增加,报纸内容由过去以宣传宗教为主转而以刊登新闻为主;这就推动新闻写作的改革。

■其一:

五W要素齐备

■这段时期,在反映战争、灾害、商情等的新闻中,不少消息文字准确、简洁,叙述客观,直截了当,五W齐备,基本上合乎现代新闻写作的规范。

■其二:

重视消息来源

■这类消息对于第二手的材料注意交代新闻来源,以让读者鉴别新闻的可靠程度。

新闻文体之二:

通讯写作

■在此80年时间,报纸的排版不分栏,不分类,采用辞典式。

在版面上分不出消息和通讯。

在报人的头脑中,也不分辨消息和通讯。

我们现在只能从表述方法上加以区分,消息一般简短,概括多,描写少,字数少则十几字,多则三四百字;通讯则较详细描述事情的来龙去脉,字数一般在一千字上下,很少超过2000字。

新闻文体之三:

言论写作

报纸的特点决定了言论写作必须紧密联系现实生活。

在凝固、僵化的文章程式和千变万化的现实生活的尖锐矛盾中,当时的报人不能不突破八股文、桐城派文章的束缚,寻求一种报纸评论写作的表现手法。

他们一方面借鉴中国古典文学,搬来史论、政论的做法,一方面不断探索改革,试图创造新的评论文体。

三、独立的新闻文体(1896-1918)

一、政论的黄金时代

(一)背景

1、报刊: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舞台

甲午战争与救亡图存:

政治势力与报刊宣传

2、政论:

衡量一家报纸优劣的主要标志

传播内容与传播形式的磨合统一:

维新思想与宣传手段

“政论”:

报纸文体的最先羽化而独立(传统论说文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