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复习之鉴赏诗词的形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7518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98.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轮复习之鉴赏诗词的形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二轮复习之鉴赏诗词的形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二轮复习之鉴赏诗词的形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二轮复习之鉴赏诗词的形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二轮复习之鉴赏诗词的形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二轮复习之鉴赏诗词的形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二轮复习之鉴赏诗词的形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二轮复习之鉴赏诗词的形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二轮复习之鉴赏诗词的形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二轮复习之鉴赏诗词的形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二轮复习之鉴赏诗词的形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二轮复习之鉴赏诗词的形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二轮复习之鉴赏诗词的形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二轮复习之鉴赏诗词的形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二轮复习之鉴赏诗词的形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二轮复习之鉴赏诗词的形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二轮复习之鉴赏诗词的形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二轮复习之鉴赏诗词的形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二轮复习之鉴赏诗词的形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二轮复习之鉴赏诗词的形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轮复习之鉴赏诗词的形象.docx

《二轮复习之鉴赏诗词的形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轮复习之鉴赏诗词的形象.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二轮复习之鉴赏诗词的形象.docx

二轮复习之鉴赏诗词的形象

鉴赏诗词的形象

☞基础勤梳理

名篇名句不离口

1.杜甫在《登高》中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

,。

2.杜甫在《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

,。

3.杜甫在《登高》中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

,。

4.杜甫在《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

5.杜甫在《登高》中本诗的主旨句(表现诗人忧国伤时)的句子是:

,。

【答案】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4.艰难苦恨繁霜鬓(bìn),潦倒新停浊酒杯5.艰难苦恨繁霜鬓(bìn),潦倒新停浊酒杯

易错成语勤温习

1.特别是作为主要领导干部不能推功揽过,要率先垂范敢于担当,我每月坚持三分之一的时间下基层。

(“率先垂范”:

 给下级或晚辈做示范,做榜样。

是敬词,不能用于自己。

2.官场小说大多从官员或机关小人物的视角展开叙述,他们跌宕起伏的官场生涯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叙事价值,但要写好官场并不容易。

(“跌宕起伏”:

多用来形容音调抑扬顿挫或文章富于变化。

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3.在前进的道路上一定会碰到困难,有志气的青年在困难面前一定十分沉着,而不会诚惶诚恐。

(“诚惶诚恐”:

封建时代奏章中的套话,表示惶恐不安。

今泛用以形容小心谨慎以至于害怕不安的样子。

4.在座的各位都是本领域的顶尖专家,我们请大家来,就是想听听各位的高见,大家不必客气。

就姑妄言之吧。

(“姑妄言之”:

姑且随便说说,不一定有什么道理。

多用作自谦,用来说别人不恰当。

5.王红见一向寡言少语的同桌陈兵一反常态,对老师的提问对答如流,不禁竖起大拇指脱口称赞:

“千虑一得!

”(“千虑一得”:

指平庸的人考虑多次总有一次会正确,用于发表意见时自谦的话,句中却用来称赞他人。

写作素材常积累

备考话题:

门与窗

经典素材:

1.没“门儿”的故事(原子不能再分——研究“门”发现电子——坚持错误——没有成就)

在理论物理的研究方面,人们大都以为原子是不可以再分的,要再去分原子是“没门儿”的事了,偏偏正好有人不信“没门儿”,努力去寻找并研究这扇“门”,于是汤姆生发现电子。

发明了热力学温度法的英国人开尔文,他曾经为人类科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可是他却始终坚信“能量无限扩大”是错误的谬论,所谓“核裂变”是“没门儿”的事,以至于后来居里夫妇发现了“镭”和“钋”之后仍坚持自己的错误观点,所以他后来没有什么大的成就了。

2.虚掩的门(拜访——虚掩的大门——错失良机)

有位学者拜访祝枝山,因见其大门未开而以为其闭门谢客(那时的文人开门表示待客,闭门表示谢客)而怏怏不乐地走开。

哪知祝枝山好干怪事,门常闭而不锁,这并不一定表示谢客,只意在阻那些乡绅财主,而那个学者却未能明白这虚掩着的门内的文章,不敢去推一下,因此错失良机。

3.开放的厦门(十年动乱——打开心灵的窗口——开放战略——对外开放形象窗口)

十年动乱使中国的经济受到重创,那时,有些外国人就断言:

中国自此将衰落。

然而,勤劳的中国人民没有因此而消沉,他们将过去的错误记在史册,将心灵的窗户开向远方一个强盛的中国。

几十年过去了,现今的中国傲然屹立在世界东方,她会更加繁荣富强。

中国实施的“特区先行”对外开放战略,把厦门这座昔日封闭落后的海岛小城推向了世界前沿。

经过20年发展,今日厦门显现出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城市的独特魅力,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形象窗口。

4.生命的两扇门(小驴——两堆鲜草——比较——饿死)

如果有一天,你一不小心进入这样一个奇怪的房间:

里面敞开着无数的门,每一扇门都通往一个你很向往的地方,但是你只可选择一扇门进入,你会怎样选呢?

一头可爱的小驴被主人单独留在家里,主人走时给它留了两堆鲜草。

主人走后,小驴饿了,可面前的两堆草一样多,一样鲜嫩可爱,先吃哪一堆呢?

驴子就一直这样进行比较与选择,最后竟然饿死了。

时新素材:

1.最后的落叶(叶子落光——生命的尽头——奇迹般好转——画家的杰作)

一位病重的姑娘,每天躺在床上痛苦地数着窗外树上日渐稀少的叶子,她认为叶子落光,自己的生命也该走到尽头了。

一场风雨过后,她固执地要求女伴拉开窗帘,等着命运残酷的判决。

然而,她惊奇地看到树上还有最后一片叶子!

这片在秋风秋雨袭击后依然张扬着生命本质的叶子,让她的奇迹般从垂危中好起来了。

然而,这实际上是一位老画家在风雨之夜画到墙上去的叶子。

创作出这片逼真树叶的老画家却因遭受风雨染上了肺炎去世了。

老画家给了一位姑娘活下去的勇气,给善良的人们留下了一幅生命的杰作。

2.门的断想(距离感——阶级色彩——婚姻——防盗)

门总给人一种距离感,它使得门外的人想进去,门内的人想出去。

大门一开,才发现门外真是各自别有一番天地啊!

古时,门总是被人为地带上了阶级色彩。

杜甫诗云: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而穷苦大众只能“朱门未识绮罗香”。

婚姻也讲究门当户对,“门户之见…”“清理门户”等词语在武侠小说里时常出现,就是现在邻里之间紧锁着的防盔门仍给人一种距离感.这种感觉甚至可以使人“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技能再提高

一、人物形象。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塑造的人物形象:

一个是身世凄凉、色衰沦落的艺妓,一个是谪居卧病、心境悲凉的“我”。

作者将琵琶女的自叙和“我”的内心倾诉巧妙的结合在一起,鲜明的表现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

1.人物形象类型:

(1)豪放洒脱

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也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忧国忧民、青衫泪沾

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对外欢颜。

……吾庐独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并不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白居易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瑟琶行》),着一“泣”字与“湿”字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

(3)归隐田园、钟情山水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饮酒》),写的就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说明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王维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诗中描写了山村风光和朋友欢聚的生活场面,像一幅田园风景画,使人见了,乐而忘返。

(4)儿女情长的形象

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诗歌写了暮春时节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表达的是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歌颂。

2.鉴赏方法

(1)鉴赏依据——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

(2)鉴赏角度——所写人物身份性格、所写人物的思想感情、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

例如,阅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词所塑的人物形象如下:

少年英雄周瑜(客观人物形象)——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我”(抒情主人公)——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通过周瑜形象和自我形象的对比刻画,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人生易老而壮志难酬所表现的抑郁难平的思想感情。

二、自然形象

意象是浸染了作者感情的具体单个的景物,也就是作者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是诗歌中“意”和“情”的和谐统一。

1.传统的审美意象:

(1)“松梅竹菊”寓高洁

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高洁的情操。

如王吉《咏竹》:

“岁寒别有非常操,不比寻常草木同。

”元稹《菊花》: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2)借“月”托“雁”寄乡思

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

雁是一种候鸟,古诗词常用大雁南飞的景象书写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

如:

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3)“杜鹃”“鹧鸪”啼凄凄

杜鹃,又名子规、杜宇等,在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在让位于他的臣子后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又说杜鹃叫声如“不如归去”,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了凄凉、哀伤的象征。

鹧鸪叫声的拟意,表示行路艰难。

“行不得也哥哥”是人们模拟鹧鸪的啼声用以表示行路的艰难,同时表达了亲人对离别的伤感惆怅。

我们古代的骚人墨客,喜欢借鹧鸪来抒情言志,使之成为一种特定的意象。

如:

晏几道《鹧鸪天》(2004年全国卷Ⅱ):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

”李白的《越中览古》: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4)“梧桐”叶落透悲意

古语有“一叶落而知秋”,说的便是梧桐叶落。

以梧桐写悲秋,是古人常用的手法。

如:

朱淑真的《秋夜》“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5)别时“长亭”“柳”依依

在古典诗词里,杨柳常常与离情相关联

如:

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6)落“花”流“水”传愁绪

“花”落让人爱怜、伤感,“水”流或喧嚣或舒缓,绵延不绝,最惹人愁绪,因此,在古诗词中常用落花流水来表达忧愁。

如,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清照《一剪梅》: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7)“乌鸦”“燕子”系兴衰

诗人常用“乌鸦”这一意象渲染出衰败的氛围。

燕子则因其有眷恋旧巢的特点,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历史兴衰感慨的寄托。

如:

岑参的《山房春事》“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两三家。

”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8)“草木”仍在人事移

草木常青,人事却已悄然发生变迁。

古诗词常用“草木”来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对历史兴亡的感叹。

如:

岑参的《山房春事》“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2.鉴赏方法

(1)鉴赏的依据——景物形象的自然属性。

(2)鉴赏的角度——景物形象的社会属性(作者借此表达的情感、抒发的寓意)。

例如:

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人在这首二十字的千古绝唱中,粗线条地描绘了落日、晚山、黄河、大海等意象,显示出登高远眺的特点,“落日”在西,“大海”在东,视野开阔。

既有落日近山的奇异风光,又有千里黄河归大海的壮丽景象,甚至还有滔滔黄河水的声响,不仅可以使人们看到一幅登楼远眺的无限广阔的艺术图画,而且能够有力地激发人们“更上一层楼”的思想愿望,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

☞基础巩固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宋中①耿湋

日暮黄云合,年深白骨稀。

旧村乔木在,秋草远人归。

废井莓苔厚,荒田路径微。

唯馀近山色,相对似依依。

【注】①宋中:

唐朝“安史之乱”时,张巡、许远在此与叛军进行过殊死搏斗,杀敌万人,但最后二人战败被杀。

(1)诗歌首联的意境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分)

(2)请简要解说诗歌最后一句“唯馀近山色,相对似依依”与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在景物描写上的相同点和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点。

(6分)

【答案】

(1)①首联通过对宋中暮色四合、白骨稀少的景物描写,营造了一种凄凉、惨淡的意境。

②为全诗定下悲凉的基调,引出下文对宋中苍凉、寥落景色的描写。

(2)①相同点:

耿诗和李诗的诗句都是写人、山之间的情感交流。

②不同点:

耿诗表现的是青山不改、人事全非的悲凉愁怀;李诗表现的是物我两忘、怡然自得的情感。

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

“唯余近山色,相对似依依。

”意谓:

眼前已是满目疮痍,只剩下附近的山峦,与我相对无言,似有无限深情。

这两句表现出诗人对青山不改,人事全非的无可奈何的万般愁怀。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

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他自己。

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

“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

“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

同时,“相看”也点出此时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与“两”字相重,山与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

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对诗人来说不足挂齿。

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

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考点: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

王昭君

[唐]李商隐①

毛延寿画欲通神,忍为黄金不顾人。

马上琵琶行万里,汉宫长有隔生春②。

①李商隐,晚唐诗人,仕途坎坷不遇。

②隔生春,指春天年复一年过去,汉宫里像昭君那样被冷落的宫女,年年都有。

和聂仪部明妃曲

[明]李攀龙

天山雪后北风寒,抱得琵琶马上弹。

曲罢不知青海月,徘徊犹作汉宫看。

聂仪部是作者的好友,他曾有一首《明妃曲》见赠,作者以此诗唱和酬答。

明妃,即王昭君,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王明君,亦称明妃。

(1)两首诗均围绕王昭君这一历史人物展开,情感有何不同?

请作简要分析。

(6分)

(2)《和聂仪部明妃曲》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昭君形象?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5分)

【答案】

(1)李商隐的《王昭君》,借古讽今,以毛延寿制造一个又一个昭君的悲剧,来隐射当时一手遮天、认钱认势不认人、压制有才之人的宦官、军阀以及朋党之流,造成寒士被排挤压制的社会现实。

整首诗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感伤。

(3分)

李攀龙《和聂仪部明妃曲》,独辟蹊径写古人,通过设想王昭君远嫁塞外后,对汉宫依然无限眷恋,曲罢竟误以“青海月”为汉月的情景,状其对汉朝的依恋之深,幽怨之长。

(3分)

(2)整首诗塑造出一个身行万里,心怀故土,愁怨深长的悲情女性形象。

(2分)整首诗把王昭君置于一个假想的塞外之境,一、二句以漫无边际的背景来衬托其远离故土的无限哀伤,三、四句写王昭君在弹完曲调的那一瞬间,竟把眼前高悬的“青海月”误作“汉宫月”,因而遐想故乡,留连难去,其中“徘徊”一词极言其对故乡的魂牵梦绕,一往情深。

(3分)

【解析】

(1)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答此题,应根据诗歌写作背景及诗歌注释,结合着诗歌具体内容及关键词分析作答。

由第一首诗歌的注释可知,李商隐仕途坎坷不遇,自然会借助诗歌借古讽今,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感伤;由第二首诗歌注释可知,作者以此诗唱和酬答,由“青海月”“徘徊”“汉宫”可体会出诗人借助王昭君典故来表达对汉朝的依恋之情。

考点: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三、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茶瓶儿宋·李元膺

去年相逢深院宇,海棠下、曾歌《金缕》①。

歌罢花如雨。

翠罗衫上,点点红无数。

今岁重寻携手处,空物是人非春暮。

回首青门②路。

乱红飞絮,相逐东风去。

注:

①《金缕》即《金缕衣》,是一首曲调柔媚的歌曲。

②青门:

古长安城门名。

(1)这首词上片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请结合诗句分析。

(5分)

(2)请从虚实的角度对全词进行赏析。

(6分)

【答案】

(1)上片勾勒了一个娴静妩媚而善歌的女性形象(2分)。

春深时节,海棠花下,女子轻歌慢吟,曲调柔美,歌罢落红点点,点缀在翠衣上(2分)。

春景的美丽烘托了女子的美好(1分)。

(补充说明:

形象特点答“善歌”1分,娴静、妩媚、沉静、娴雅、柔美、静美等意思相近的词均可得1分)

(2)①上片是虚写(1分)。

写去年此时在深幽清寂的庭院中,词人遇到了女子,女子在花下浅吟低唱,与海棠花融为一体,美丽非凡(1分)。

②下片是实写(1分)。

词人写眼前景物,感叹物是人非,回看通向都城的大道,红英乱落,飞絮满天,像是要追寻着东风远去(1分)。

③本词虚实结合(1分),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昔日情人的怀念和对美好生活逝去的叹惋(1分)。

(分析语句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

分析人物形象,要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描写手法入手,如语言描写、行为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等。

这首词讲了一个类似于“人面桃花”的故事。

虽为悼亡词,但含蓄不露,不加点破,更见风致。

词的上片写去年此时,深幽清寂的庭院中,词人遇到了一位女子。

正值春深似海,海棠花开,姿影绰约。

那位女子花下,浅吟低唱,其风韵体态,与海棠花融为一体,艳丽非凡。

《金缕衣》,当时流行的一支曲子。

上片意境静中见动,寥寥数语,勾勒出一个娴静妩媚而善歌的女性形象。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首先应了解考查人物形象的提问方式:

这首诗塑造或描写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请简要分析诗中的人物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提问变式:

简析下面这首诗歌的人物形象,并说明通过这一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规范:

答案应有以下三部分构成:

①……的是什么样的人物形象(用精炼的语言概括人物形象的总体特征及身份)。

②从诗歌中找出能表现这一形象特点的内容加以分析说明。

③人物形象的意义或表达效果(诗人通过人物形象寄托的思想情感或蕴涵的道理等。

)诗歌人物形象鉴赏方法: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考生比较熟悉的。

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作品风格的。

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

另外,诗人背景——包括时代背景和具体生活背景——的了解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

我们可以从诗歌内容中揣摩其写作背景,更多的时候,出题者会在诗词后附注释给我们以提示或暗示。

2.抓住诗歌人物的描写。

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诗歌也不例外。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

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3.体察写作意图,注意写作手法。

古人写诗时,常通用含蓄、双关、象征等手法,明言此而实言彼。

所以,我们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有时不能只就文字表面意思进行分析,要注意体察诗人的写作意图,结合诗人身世际遇,展开联想。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思路点拨】虚与实是相对的:

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

虚实结合:

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已逝之景之境,设想的未来之境。

在答题的时候,不可以直接写出描写的方法,还要结合诗句作具体的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临江仙

鹿虔扆①

金锁重门荒苑静,绮窗愁对秋空。

翠华②一去寂无踪,玉楼歌吹,声断已随风。

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

藕花相向野塘中,暗伤亡国,清露泣香红。

【注】①鹿虔扆(yǐ):

五代时后蜀大臣,花间词人。

国亡不仕,词多感慨之音。

②翠华:

皇帝仪仗所用的旗子。

这里代指皇帝车驾。

(1)词的上片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5分)

(2)词的下片主要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加以赏析。

(6分)

【答案】

(1)词的上片借助秋空荒苑,重门静锁,人去无踪,歌吹声断景象(3分)描绘了一幅萧条、凄清、冷落的画面(2分)。

(2)①对比。

烟月的无知与藕花的有情形成鲜明对比。

突出了词人的亡国之悲。

②拟人。

烟月无情冷照,藕花却相向而泣。

形象地寄托了作者的伤痛。

③反衬。

用烟月的无知反衬人

【解析】

(1)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词的上片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是考查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考生应抓住诗歌中的景物,再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述。

通过描写一个荒苑的“眼前景”,来抒发作者自己的“心中情”,所有景语实为情语,是此词的主要特点。

“苑”是帝王及贵族游玩和打猎的风景园林。

苑之由盛而荒,这本身就标志着政治气候的剧变。

词的上片,把读者带进了这样一个荒苑:

铁锁封闭着重门,苑中静寂无声;所有建筑物的绮窗,对着萧瑟的秋空发愁发愣;王室仪仗队最后一次离去就寂无踪影,往日苑中楼阁中的歌吹之声,早已随风消散。

(2)【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

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景物类型:

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试题类型:

1.诗中赏画:

看画面形、色、动、静等概括意境描绘图景。

2.画中品诗:

由形象画面的色调,剖析作者情感思想。

首先考生应明白答题的步骤:

第一步:

总结并概括诗中选取了哪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第二步:

这幅画面是怎样组合而成的?

从色彩、动静上下左右远近高低等角度展开分析。

第三步:

概括作者在景物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诗中赏画,就要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歌的画面美。

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

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

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上下左右远近高低等角度);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

(2)试题分析:

题干要求简要赏析“词的下片主要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

词的下片,续举代表性景物进一步渲染了凄清欲绝的环境气氛;薄云掩映的月亮不知人事已改,夜深了,还管自临照寂阒的深宫;那僻处野塘无人过问的荷花,为暗伤亡国而泣泪,清露点点,都是酸泪凝成。

作品所展现的整个画面,非常荒凉,十分凄清。

也应指出,作者在渲染荒寂的同时,却以重门、绮窗、翠华、玉楼、歌吹、深宫等字样,暗示当年的繁华,使荒寂景象中闪现着繁华的余辉,这是词中的暗笔。

明笔的渲染,暗笔的反衬,双管齐下,使景物中所折射出来的作者的黍离之悲,饱含今昔之慨,富于历史的纵深感,显得那样深沉。

那曾经是宫苑盛日历史见证人的“烟月”,即似乎有些异样,它“不知人事改”,懵懵懂懂,“夜阑还照深宫”,弹的是别调。

稍加体察,作者下“不知”二字,那可是春秋笔法,份量很重;说穿了,无非是抨击烟月麻木不仁,此中正不知蕴含着多少对世道人心的愤慨。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

(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

(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

再次,解释(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

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

解题格式:

赏析修辞方法:

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赏析表达方式:

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赏析表现手法:

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常见错误:

解答这类提问时,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