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大纲(详细解答).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97522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2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大纲(详细解答).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四川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大纲(详细解答).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四川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大纲(详细解答).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四川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大纲(详细解答).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四川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大纲(详细解答).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四川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大纲(详细解答).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四川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大纲(详细解答).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四川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大纲(详细解答).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四川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大纲(详细解答).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四川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大纲(详细解答).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四川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大纲(详细解答).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四川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大纲(详细解答).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四川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大纲(详细解答).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四川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大纲(详细解答).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四川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大纲(详细解答).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大纲(详细解答).doc

《四川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大纲(详细解答).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大纲(详细解答).doc(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川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大纲(详细解答).doc

leadingcadres'awarenessofrightinplace,studythepartyConstitutionandpartyrules,seriesofspeechescanmakepropereffect.Partycadresto"two"leadbyexample,toleadbyexamplewemustchangeourmind,recognizingthat"two"isimportant.First,learntheCommunistPartyConstitutionPartyrules,learninglearningseriesimportantspeechbyGeneralSecretarycanenhancetheory.Withthe"thirdrevolution"theriseofrapidchangesinourlifearefeeling,theCommunistsshouldadheretothetheoryofconfidencewillcontinuetolearnfromthevoicesofthetimes,thetimes,inturn,willhavenewrequirementsforleadingpartycadres."Two"isthemostbasicmeaningofmembersallmasteringthecoretheoryandthemostadvancedweaponstheory,complementthespiritofcalcium.Secondly,theCommunistPartyConstitutionPartyrules,learninglearningseriesimportantspeechbyGeneralSecretarybeabletofirmlybuildtheideologicalfoundation.Undertheimpactofmultiplevalues,the"two"istohelpcultivateindependentjudgmentinnumerousmiscellaneousmultipleconcepts,sothatthemajorityconsensusofpartymembers,theimportantmagicweaponofthepartywiththeresonancefrequency.Finally,theConstitutionoftheCommunistParty,partyrules,learninglearningseriesimportantspeechcanstandcrowds,GeneralSecretaryposition.Now,somegrass-rootsworkinthe"theoldwaydidn'twork,hardwaycannot,thenewapproachwouldnot"phenomenon,sometimesduetoamassofpartymembersandcadresnotunderstanding,doesnotmeet.Infact,themass"convincing"and"identity"Behindarelikelytobepartymembersandleadingcadresthemselvesignoringbeliefsheld,resultinginlackofpersuasionandsenseofidentity."Two"isinfactguaranteedpartycadreswork,animportantprerequisiteforconvincingthemasses.Baconsaiditwell:

"practicalmencanhandleindividualmatters,butlookingatthewholeoperationglobally,butonlymancandotoknowledge."Givingup"two"effective,mustfirstraiseawarenessofleadingcadresofpartymembers,aspartymemberslearnrealresponsibility"toknow"to"music","good"changes,inparallelwiththeground,donotforgettoalsoanswertheantenna,drawcatchesonmeteorology,whichsitbetweenheavenandEarthwhichmeldstogetherthedreamsofpracticingCommunist.Memberscadresshouldin"twolearnado"inthebasedpostdocontributioninallmembersinthecarriedout"learnConstitutionPartyrules,andlearnseriesspeech,doqualifiedmembers"learningeducation,thisisfollowingpartyofmasslineeducationpracticeactivitiesand"threestrictthreereal"topiceducationzhihou,deepeningpartyeducationofandonceimportantpractice,ispromoted"threestrictthreereal"topiceducationfrom"keyminority"toallmembersexpand,andfromconcentratededucationtoregulareducationextendsofimportantinitiatives.  Vastnumbersofpartymembersandcadresinthecourseoftwo,shouldbe

四川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大纲(详解)

本大纲仅供参加四川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公共科目——《教育公共基础笔试》的考生复习和考试时参考。

请考生重点掌握以下知识内容。

《教育公共基础笔试》题型包括选择、判断简析、案例分析、阅读分析和论述五种类型。

第一部分教育学基础

一、教育与教育学

(一)1.教育的概念:

广义教育,泛指凡是能够增长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组织性、计划性、目的性,专业的师资和场地,系统的教育与教学组织的规范)

2.教育的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

2.2三者关系:

学校教育教育活动的三个要素之间有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可以构成多种结构。

(1)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

(2)二者具有互为主客体的关系。

教教为主,学受教为主。

(3)二者有共同的教育活动对象,教育内容,共同的教育目的,促进受教者素质的全面发展。

3.教育的形态:

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实体教育与虚体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4.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即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5.教育的基本规律:

教育最基本规律有两条。

一条是关于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规律,我们称之为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一条是关于教育和人的发展关系的规律,我们称之为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

(二)6.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

(1)原始社会(无阶级性、水平低下、传递生产经验、言传身教、耳口相传),

(2)古代社会(鲜明的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功能占主导地位),(3)现代教育(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教育的世俗化、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7.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

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

(三)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8.教育学:

教育学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9.教育学的基本问题:

(1)教育本质,解释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2)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问题,(3)教育目的问题,(4)教育制度问题,(5)教育过程的规律性问题,(6)思想品德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性问题,(7)学校管理问题。

10.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萌芽时期: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学(《学记》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雄辩术原理》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

(2)独立形态时期: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诞生。

(3)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

马、恩、列等经典作家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对教育的阶级性、人的全面发展等问题作了科学的解释。

教育学的科学化发展阶段。

(4)近现代教育学理论的发展:

三大流派,布鲁纳的《教育过程》提出机构教学论,赞科夫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瓦根舍倡导范例教学,霍姆林斯基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

二、教育的功能

(一)11.教育功能的含义:

是指人类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产生的作用与影响。

12.教育功能的类型:

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13.教育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

13.1个体功能:

教育的个体功能具体是指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具体说来包括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和个体社会化功能。

13.2社会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具体是指教育活动和系统对社会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具体说来包括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科技功能和教育的人口功能。

14.教育功能的限制:

教育的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

(二)15.影响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

个体身心发展(个体),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科学技术、人口对教育社会功能。

三、教育的目的

(一)16.教育目的的含义:

广义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过程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它可以包括国家和社会教育机构、家长、教师等对学生的各种期望。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培养什么人的总要求。

17.教育目的的功能:

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

(二)18.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1)教育目的的确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2)教育目的的确定还要注意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

(3)教育目的的确定受制于人们的教育理想。

(4)教育目的的确立还要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

19.教育目的确立中的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文化本位论、生活本位论

(三)20.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理论基础:

(1)目的:

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理论基础: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1.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

四、教师与学生

(一)22.教师的定义:

教师是受过专业训练、在学校中从事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完善品德结构、增强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专职人员。

23.教师的角色:

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父母与朋友、研究者角色

24.教师的基本素质:

(1)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

热爱教育工作、热爱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

(2)对专业知识的要求:

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修养、丰富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3)对专业技能的要求:

教师要有课程开发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能力。

25.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及途径:

内容:

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

途径:

(1)教师自身要有专业发展的观念和意识,

(2)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理论,建立专业责任感,(3)制定自我生涯发展规划,(4)积极参加在职学习和培训,(5)进行教育研究,(6)进行经常化、系统化的教学反思,(7)在参与课程改革和课程开发中获得专业发展。

(二)26.学生的定义:

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从事学习的人,主要指在校的儿童和青少年。

27.学生的本质特点:

(1)学生是社会的人,又是自然的人,

(2)学生是未成熟的人,又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人,(3)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人,又是自觉能动的人。

28.学生发展的规律:

顺序性与阶段性;稳定性与可变性;不均衡性;个别差异性与整体性。

(三)29.教育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

(1)学生中心论,代表人物法国教育家卢梭、美国教育家杜威,反对教师中心论,主张发展学生的个性,要求一切措施围绕儿童转动,力图削弱传统教育中教师所具有的那种专断行的主导作用,主张把师生关心的中心转到儿童。

(2)教师中心论,代表人物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认为教师掌握了人类积累的文化知识,是知识和智慧的代表,社会价值观念的传播要靠教师的施教来完成,所以师生关系中,教师应处于中心地位,教师不但距诶那个着教育教学的标准、内容、方法,而且也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方向具有绝对的权威。

30.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

30.1师生关系是指教育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教师与学生之间所形成的一种特定关系,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互相对待的态度等。

30.2内容: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30.3功能:

教育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社会功能。

30.4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

因素,教师、学生、家长;特征,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怎么建立,树立正确的学生观;采取正确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热爱尊重学生,发扬民主教育;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加强自身修养。

五、课程

(一)31.课程的含义:

(1)广义,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2)狭义,具体的某一门学科。

32.课程理论及课程理论流派:

(1)知识中心课程论

(2)社会中心课程论(3)学习者中心课程论(4)人本主义课程论

33.课程的类型: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必修与选修,国家、地方和校本,显性和隐性等。

34.课程的组织:

课程的组织涉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它是一项关键而又复杂的工作,直接关系课程改革与实施的成败。

35.课程的管理:

课程的管理涉及到课程的编排、组织与实施、评价与修订等问题。

(二)36.我国课程改革的回顾:

(1)1949——1952年。

50年8月教育部颁布《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草案)》这是新中国第一份教学计划,52年3月颁布《中学教学计划(草案)》,52年10月颁布新中国第一份五年一贯制小学的《小学教学计划》。

(2)1953——1957年。

五个教学计划。

53——55年颁布的三个计划大幅削减了教学时数,首次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

56年国家正式发行新中国第二套中小学教材。

(3)1958——1965年。

58年“大跃进”引起了“教育大革命”,大量缩减课时,精简课程,增加劳动,注重思想教育,出现多种学制的改革实验。

(4)1966——1976年。

“文革”十年浩劫,学校课程与教学在十年动乱期间经历了一场灾难。

(5)1977——1985年。

文革结束,拨乱反正。

78年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统一规定全日制中小学学制为十年,中小学各五年。

80年出版新中国全国统编第五套中小学教材。

(6)1986——1991年。

86年《义务教育法》出台。

(7)1992——2000年。

92年国家教委第一次将“教学计划”改为“课程计划”,93年秋,新的计划突破了德育为首、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第一次将活动与学科并列为两类课程。

99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颁布。

此次改革在我国教育界掀起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级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研究的热潮。

(8)2001——至今。

新课改。

37.新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血丝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呢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人。

38.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课程功能实现转变: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课程机构实现调整:

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偏多和缺乏整合的状况,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机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课程内容更贴近生活: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学生学习方式得到改变: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评价制度得以调整: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甑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课程实行三级管理: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39.课程标准及其地位、作用和特点

39.1标准: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

39.2地位: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

39.3作用与特点:

(1)它规定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2)它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建议;(3)它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4)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具体要求。

(三)40.新课程带来的变革:

(1)教学观念的转变:

教师的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的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2)学习方式的转变: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3)教学评价的转变:

评价功能上强调促进与作用,评价主体上注重教师的互动参与,评价内容上多关注学习状态(4)学生评价的转变:

课程改革下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的宗旨,建立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评价应遵循的原则(5)教育教学管理的转变:

课程实行三级管理,课堂管理轻松、自然、和谐,教材选择自主化,课程评价多元化、方式多样化、项目多种化,研究性学习的管理密切关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6)新课程结构的调整: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课程,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新课程十分强调思想道德教育。

六、课堂教学

(一)41.教学的含义:

教学是在国家教育目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42.教学理论及教学理论流派:

教学理论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既是一门理论科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它既要研究教学的现象、问题,揭示教学的一般性规律,也要研究利用和遵循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和技术;它既是描述性理论,也是一种处方性和规范性的理论。

流派: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认知主义教学理论,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二)43.课堂教学设计的含义、基本程序、主要模式、内容和方法

43.1含义: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经验、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实施方案的计划过程。

43.2基本程序:

(1)分析教学任务,阐述教学的预期目标,

(2)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原有知识水平,技能和学习动机,状态等),(3)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度到终点状态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或应形成的态度和行为习惯,(4)考虑用什么方式和方法给学生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5)考虑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的反应并提供反馈,(6)考虑如何对教学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和评价。

43.3主要模式:

系统分析模式,目标模式,过程模式,

43.4内容: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措施、教学评价设计。

43.5方法:

启发搜索式、条件约束式、逻辑推理式。

(三)44教学策略的含义、常用的课堂教学策略

44.1含义:

教学策略是指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也就是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有关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44.2常用的教学策略:

讲授策略、对话策略、指导策略。

七、学校德育

(一)45德育的含义、功能及地位

45.1含义:

狭义,专指学校德育,即教育者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对青少年学生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所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

45.2功能:

社会功能、个体功能、教育功能

45.3地位:

(1)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

(2)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二)46.德育过程的含义: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47.德育过程与教学过程和思想品德形成的关系:

(1)德育过程与教学过程的关系:

教学过程包括德育过程,两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教学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